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茂德債權銀 處分中科12吋廠--- 我們下一個產業政策呢?

這種新聞也只能說:逝者已矣 來者可追。產業的演變也不會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

但我們所關心的是:那我們下一個產業政策呢?!虛無飄渺的雲端?!

之前一陣子有跟一位號稱國內所屈一指的研究機構的某主管聊時,他有提到:

曾經一次立法諸公們在審核他們年度預算時,質疑說:二十幾年前,您們創造了

二十幾年後的台積電,那請問一下:您們預計再二十年後,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結果大家都相視無語...那我就問這位主管朋友說:那您們自己單位呢?他跟我說:

"喔~我現在都只是負責看大方向,看策略面的...那些小細節的研發工作我不管的。"

---

好了~結果這兩天我又聽到園區某公司把一位IC 產品的PM 給Lay off 了。

或許真的市場太競爭激烈了,生意真的不好做...我們也不怪人家,然後呢?!

這位昔日IC Designer 步入中年後,也沒再接觸一線設計了,PM 幹久了,

或許視野變寬廣了...透過朋友想在找個類似的工作,但一些朋友問來問去...

只有一些工程部門較缺人,問他有沒有興趣...結果這位老兄說:

"喔~我現在都只是負責看大方向,看策略面的...那些研發工作我已經沒再做了。"

...

真的發現這幾年...園區真的出了不少這種人:"我的層次是到達一定的境界了,

那一種小公司啊,小產品的東西,我是沒多大興趣的..."。我在想他可能去過大陸

跑過大江南北,見識廣闊,層次才會高人一等。說真的~我也不想幹工程,寫程式

搞板子啊...多累人啊。如果有這一種動動嘴巴,然後就有一大堆工程師們跟著

跑龍套的,那肯定很風光的!--- 這種工作如果有的話,下一回也留一個給我吧。

---

話又說回來了,當若有一大堆這一種人在公司裡的話,那些基層工程師,剛畢業的

菜鳥工程師,到底是誰在帶啊?!...所以才會聽到業界荒謬的現象:

"喔~這位菜鳥工程師先安排他去搞搞驅動程式吧..."。

一陣子之後,"啊~不行喔?!喔,那沒關係~那調他去幫幫寫寫測試程式..."。

又過了一陣子。"啊~還不行喔?!喔,那您自己有沒有興趣做做硬體的事啊?..."。

---

我常常說:不教而戰,謂之殘。...一個乾乾淨淨沒有任何業界歷練的工程師,

就這樣子被丟過來,調過去的把他給玩掉了。--- 很自然的產業界常態。

很簡單,因為大環境沒有新的產業策略可以刺激新的創新領域的工作環境,

大家也只好在一定的產業模式裡瞎攪和...反正,老狗也變不出新把戲,您來這個

領域上班的~就這麼一回事。搞久了,就看您的人生造化,或許有一天您可以成為

下一個可以大聲的說出:

"喔~我現在都只是負責看大方向,看策略面的...那些研發工作我已經沒再做了。"

是不是啊?!...............

-----------------

茂德債權銀 處分中科12吋廠

金管會下令,銀行對茂德債權全列逾放,債權銀行團快刀斬亂麻,向新竹法院聲請茂德重整後,近期將處分中科12吋晶圓廠以回收部分債權,剩餘債權認賠,讓延宕許久的茂德債務問題畫下句點。

最大債權銀行合庫昨(2)日宣布,債權銀行團4月30日向新竹法院聲請茂德重整案,第一要務就是處分擔保品,同時也期望茂德重整腳步「愈快愈好」。

按照銀行團規畫,茂德重整、處分擔保品,將在10月底前完成,若法院同意銀行團提出的重整案,在出售中科廠、完成重整後,銀行團沒能收回來的債權,就會直接轉銷呆帳、不再引資。

金管會昨日對此表示,債權銀行對茂德放款已經提列8成的備抵呆帳,且茂德放款有8成是有擔保,即使茂德倒閉,金融市場絕對有能力承受。

銀行主管指出,蓋一家新的晶圓廠,至少得斥資300~400億元,估計中科廠的拍賣價格超過200億元,占全體銀行債權570億元的三成五,也就是說,銀行至少能收回三至四成的債權。

至於拍賣品的標售方式和日期,得視法院准駁而定。據悉,茂德重整案的重整人,將由茂德董事長陳民良擔任,銀行也會委託律師參與重整過程。

金管會統計,國銀平均逾放比為0.43%,茂德債權列入逾放,將使國銀平均逾放比上升至0.68%,上揚0.25個百分點,創下15個月來新高。

【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茂德債權銀行團聲請茂德重整,截至昨(2)日截稿前無法取得茂德回應。業界認為,銀行打算透過出售茂德中科12吋廠,做為重整方向,將使得茂德失去生產線,加上技術能力落後,茂德未來要重新在業界立足,有相當難度。

【2012/05/03 經濟日報】

----

讀者留言,原文轉載:

這樣也算快刀斬亂麻? 三年前就該做的事情,就因為偉大的政府要銀行挺企業這個莫名其妙的政策,這三年讓茂德多虧了四五百億元,銀行的債權就這樣沒了,也許有人說至少讓茂德的員工不會是三年前就失業,但最後還不是要換工作,多拖了三年不見得比較好找工作。這件事情從頭到尾唯一的處理方式就是財團化,請台積電發揮愛國情操,把茂德買下來改造為晶圓代工廠。當然,茂德員工許多會不適任被淘汰,例如高官一定都是不適任的,但基層工程師多數應該都可以留下來。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路易十五名言:我死後 管它洪水滔天

 ㄟ...對於評論文章內容不置可否,近年鑽研歷史,對於那一句路易十五的名言:
"我死後 管它洪水滔天"...真的頗有感受。
路易十五的是從他曾祖父 --- 太陽王路易十四接位的。路易十四幾乎是世上在位
最久有名君王(七十七年,比我們康熙、乾隆還久!比他久的,您大概都沒什麼
聽過或有點神話的吧!)...路易十四的豐功偉業歷史的評價呈現毀譽參半,
但至少他把法國帶進歐洲列強之一,也讓當時法文在歐洲成為通行的語言。
著名的凡爾賽宮也就是他起造的,他本身喜歡演舞台劇,太陽王的尊稱就是因為
他演過太陽神。不過他真的在位太久了,等他可以傳為給後代子孫時,也只能傳位
給年僅五歲的路易十五。路易十五出生於1710 年2 月15 日,出生不久後,他的父母
就死於天花,後來比他大三歲的哥哥也夭折,他在御醫協助下逃過一劫,(諷刺的是:
其實路易十五最後還是死於天花。)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悼念好友---老郭

老郭是我離開園區之後,在一些工作上給我許多意見,也協助我獲得許多

加工廠配合協助,如PCB 廠與SMD 打件廠...等等都是郭先生幫我聯繫與引見的。

老郭沒有顯赫的工作經歷,他只是默默的以他僅有有限的社會資源來圖一口飯吃。

那一陣子搞一些LED 相關產品時,老郭也曾經雄心萬丈,也協助許多原本不是

LED 產業公司進入這一個領域,老郭都不遺餘力,無私的將其經驗傳授給許多

老闆們...連老郭太太都開玩笑的笑他說:您啊...都幫人家賺錢,您自己卻過得苦哈哈的!

老郭笑笑也不以為意。他仍然一如往昔...別人想找LED 燈條產品,想找LED 灌膠材料...

或是其他相關業者資訊他都熱心幫您聯繫與引見。甚至...連一個簡單的LED 變色控制

的MCU 韌體程式也是他拿給我參考的,他雖然完全不懂程式設計,但他還是很樂意

把這個東西交給我...他只有說:他希望我們台灣做得東西可以越來越好,有更多、

更優秀的工程師願意參與這個產業。

別人也常常為了幾支裝潢用的LED 燈條或簡單幾個控制器,請老郭幫忙調貨或搜尋

相關產品,雖然這些事情對老郭來說:常常只是蠅頭小利,甚至往往入不敷出,

我也常勸老郭不必這麼費心啊...但他還是很熱心的幫忙做LED 產品最基層的推廣

工作,像竹苗地區那些電子遊藝場開始引進LED 相關產品裝潢,也是他在跑的!

也是他介紹給我認識的....老郭搞LED相關產品比任何人或廠商都還早,那時大家都

還沒留意到LED 的相關應用產品,老郭就開始從簡單的LED 燈條,簡單的LED

跳機及相關LED 模組...從LED 特性,灌膠,防水特性等等...他就一直很專精的專研。

但這幾年來從大家不懂到普羅大眾接受LED 相關產品時,老郭還是堅持最原始的

理念,只要有人對LED 有興趣,他還是會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甚至他還把他家

的前院用LED 聖誕燈裝飾的像一個展示間。

---

今年過完農曆年,打個電話給他,原本想請教一些廠商資料,他突然告訴我:

他生病了...他還很客氣的跟我說:不好意思,他沒辦法幫我聯繫了。

我說:老郭,您可要好好養病啊! ...好好保重身體!

沒想到今天早上收到老郭太太以老郭手機發出簡訊通知我們:老郭今天早上走了!

看到簡訊一時無法接受而激動不已,...怎麼這麼快?!老郭大我沒幾歲,

小孩在學校唸書都還沒畢業進入職場...怎麼會呢?!

這麼一個單純、善良、敦厚...根本一副與世無爭的大好人,怎麼說走就走了。

老郭...一位我說的沒有顯赫的豐功偉業,一個來自台南鄉下出外打拼的男人。

曾經想趁著LED 產業發展能夠安身立命,求得一份溫飽,但命運如此捉弄,

竟然如此提早在人生舞台謝幕下台。不禁令人欷噓...

藉由此一文章來悼念這一位對其他人來說是再平凡不過,對我來說:卻是

一位LED產業的良師益友!希望您一路好走,來世再為您的理想抱負圓夢!

別了~老郭!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手機市場訊息

孰強?!孰弱?! 一看數字便分曉。

當然啊...再比一比國內的相關訊息,您也不用訝異,這個就是事實。

那一種毛利率的數字只會一直往下,也不可能維持的,因為很簡單:您的客人

也不是什麼大客人,他們也是賺小錢,沒有理由當有其他供應商時,而您還可以維持

高毛利...更何況這個市場的品味在改變,您也得配合市場品味在走,產品開發是更

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符合市場,但常常結果就是:資源一增加,還是老話一句:

樹大有枯枝,人多有白癡。當您優勢不在,在怎麼強勢領導風格,還是會世代交替

的啦。

--------------------

三星 躍全球手機一哥

一年多前蘋果iPad 2的發表會上,已故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還公開揶揄三星等競爭對手都是「抄襲者」(copycat),一年後的今天,嘲弄也隨著三星榮登全球手機霸主而噤聲,取而代之的疑問是:三星到底怎麼辦到的?

三星發布第一季財報,受惠Galaxy系列智慧手機大賣,三星獲利達5.05兆韓元。受此激勵,台股昨(27)日三星概念股中,凌耀及閎暉股價逆勢抗跌,終場都以小漲作收。

手機業界普遍認為,硬體高度整合、速度、研發、創新能力及執行力,是三星能成功的主要因素。

三星集團內掌握零組件的能力一流,面板、半導體一應俱全,儘管一開始事業處於賠錢狀態,三星仍堅持投資,直到掌握關鍵技術和零組件為止。業界評價,三星是一家「侵略性」很強的公司。

手機業者分析,蘋果是贏在應用、軟體上的創新,硬體則是三星的強項。掌握硬體、技術上的垂直整合,就能進一步主導價格和數量,成為競爭優勢。


------------------------------
蘋果Q2獲利增94% iPhone熱銷逾3千萬支
市場擔心iPhone銷路減緩,過去兩周來讓蘋果公司股價走低,今天在紐約股市再挫2%;蘋果再度讓唱衰的人噤口,今天公布第二季共賣出3510萬支iPhone,遠超過分析師預估的3000萬支,且比去年同期幾乎多了一倍,讓蘋果淨利攀升94%至116億美元或每股12.30美元,營收增加59%至392億美元。蘋果股價在盤後交易應聲上漲7.1%至600.30美元。

分析師的預測是每股獲利10.02美元、營收369億美元。蘋果優異的表現主要是受iPhone推動,iPhone占蘋果營收的比率達58%,而三年前僅占27%。

蘋果1月在中國大陸和其他21個國家發售iPhone新機,對蘋果貢獻最多的是台、港、中地區,iPhone銷售量比去年同期成長達5倍,使蘋果在該區營收衝到79億美元,占蘋果總營收20%。

iPhone火力十足,加上新iPad也熱銷,使蘋果股價兩周來累跌12%的疑慮頓消。蘋果在第二季賣出1180萬台iPad,雖然略低於市場預期,但仍是去年同期的2.5倍。而蘋果電腦Mac 銷售400萬台,成長7%,高於全球電腦市場的2%成長率。

瑞穗證券美國公司駐紐約分析師蘭巴說:「中國大陸是蘋果成長非常快速的區域,當地高階產品需求強勁,且蘋果在大陸市場的滲透率極低,蘋果已把大陸列為開發重點。」

蘋果預測第三季獲利每股8.68美元,營收340億美元,遠低於分析師預測,但蘋果的財測一向保守。

蘋果執行長庫克並表示,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腦並不會整合。

英特爾執行長歐德寧上周說,他認為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腦將整合,變成帶鍵盤和觸控式螢幕的輕便行動設備。但庫克不以為然的說:「你也許可以把烤麵包機和冰箱結合在一起,但使用經驗恐怕不怎麼樣。」同樣的,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腦各有所長,還是各自獨立比較好。


【2012/04/25 聯合晚報】


 
---------------------------------------
 
聯發科 毛利率力保40%

聯發科(2454)昨(27)日公布第一季每股純益降到2.19元,創掛牌上市以來新低。展望第二季,雖然單季合併營收將季成長14%到20%,惟受價格壓力干擾,毛利率可能面臨40%保衛戰,使得本季每股稅前盈餘將落在2.87元至1.56元。

聯發科昨日召開線上法說會,公布第一季財報,合併營收196.15億元,季減13.3%,毛利率42.1%,達預估值低標,合併稅後純益25億元,較前季下滑14. 3%,EPS為2.19元,大致符合預期。

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也在法說會上宣布,上調今年智慧手機晶片出貨量預估值,由原本的5,000萬套提高為7,500萬套,調幅達五成。

展望第二季,謝清江指出,合併營收可望達224億至235億元,將季成長14%至20%,但因價格壓力影響,毛利率將落到40%至42%,含員工分紅營業費用率約28%到32%。

法人認為,就聯發科提供的預估值來看,雖然營收看升,但毛利率趨勢卻向下,影響獲利表現;若不計每季約5億到7億元的業外影響,該公司本季稅前盈餘將落在17.92億元到32.9億元之間,每股稅前盈餘介於1.56元至2.87元。

上半年來自數位電視和智慧型手機晶片的需求,成為穩定聯發科業績最大的動能。謝清江說,第一季數位電視晶片產品因市占率持續提升,加上奧運拉貨增溫,季成長近四成,預期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大陸智慧電視市占率可望超過七成。

智慧機方面,謝清江表示,第一季智慧手機晶片量出貨量順利達到1,000萬套,第二季可望持續高度成長,出貨量將達1,800萬至2,000萬套,帶動本業績成長動能較過去兩年的同期強勁,營收占比將由上季的15%到20%拉高到20%至25%。

雖然毛利率直直落,第二季低標甚至已降到40%,不過,謝清江表示,正透過持續推出新產品和降低成本,以穩定毛利率;下半年在推出整合性更高的新產品,藉以穩定產品平均售價,希望毛利率能慢慢上升。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ARM Cortex 應用

前兩天文章(大陸的8 bits MCU)內剛好有讀著回應有關 NXP 4300 Series 產品。

剛好一位朋友昨天也剛好打電話給我也聊到這一棵,應該不是說4300 ,

而是提到Cortex-M4。這位朋友玩 32 bit ARM 也有玩一陣子了,本質學能又是科班出身,

我當然都以他的看法為主,他跟我提到說:基本上Cortex-M4 在ARM 裡定位就是一棵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 的好處就是可以進行平行運算處理,所以他的運算

性能高。

----

我們都知道一般我們在微處理器的系統應用中,程式主要的工作無非就是協助我們做

一般數學計算或周邊應用電路的控制,當然我們一般都比較重視周邊裝置的控制,

但隨著目前應用領域的擴充,隨著而來就是需要更複雜的運算能力,而至於那些周邊裝置

的控制就沒那麼重要啦,譬如說:像我們在引擎控制裡,最基本的周邊控制就只有

噴油嘴及點火線圈兩大項目而已....這對一般MCU 來說:輕而易舉。

但是要送多少油?!點火正時該如何計算求得?!這就要複雜的數學運算--- 這個才是

系統的真正價值。所以,您說在 8 bits 與32 bits MCU 系統應用中,您如何真正能夠

界定出兩者在系統應用端的價值在哪?!我想主要還是在於這些背後的運算能力與效能

表現吧!否則:您有 10 bits ADC,有USB、有 I2C, SPI,  PWM,  Timer....這些大家都

大同小異...也都很輕易可以做得到。  

同理,若純粹以這些周邊裝置控制應用來說,那我們在系統應用端也不需要非得要

32 bits ARM MCU 啊....但事實上,在系統應用端隨著市場需求以及越來越競爭的

市場機制下,若只是靠著周邊應用裝置來訴求的產品是越來越難取得市場消費者青睞。

舉個例子來說:像現在的手持移動裝置,不但要有觸控介面裝置,還要表現聲光影音

效果的畫質表現。這就不是簡單的周邊裝置控制應用而已。

因應這樣子的市場,也沒有一定就非得要 32 bits ARM MCU 啊?!像以前我做那個

MP3 隨身播放器來說:他就是簡單的周邊裝置控制,頂多加一個MP3 解碼器,

所以,我們在8051 MCU 旁多加了一棵 Analog Device 的AD 21xx 的DSP 就夠了!

這樣子做也可以達到市場功能需求與價格優勢...

但是經過這短短幾年,這樣的需求越來越不夠了,因為影音不止只是Mp3 ,還有照片

JPEG 還有影片MPEG、AVI...等等許多需要越來越複雜的解編碼的運算能力。

您光只做其中一兩項功能的產品,是很難找得到消費者買單的啦...

所以事情的演變就不得不將過去那一種客製結合MCU + DSP 的作法把他做成一個

標準的 微處理器架構。也就是真正的SOC (System On Chip )。

所以像目前位居移動裝置微處理器大廠 ARM 來說: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產品里程碑。

-----------------

但如何做到,還可以保持一定未來的競爭優勢?!那就是在架構上保有一定擴充能力。

因為很明顯我們也看到了單一核心的處理器也不一定符合市場需求,未來不止雙核、

四核甚至越來越多處理器的結合就是一種趨勢。所以在架構定義上就得謹慎與細心考量。

而基本上微處理器的基本架構為以下兩大種:Von Neumann 與 Harvard 兩種。

---------------------------------------------------------

這些東西書上都會教,大家也都懂得啦...簡單的舉個例子來說:

以前我們玩那個Intel 8051 的組合語言裡有所謂的MOVX 及MOVC 兩個指令,

代表著他的程式執行指令與資料存取指令是分開的,所以他就是一種 Harward 架構。

而像那個Microchip 的PIC ...以前還有那一種PIC 12 及PIC 16 ...等等,您從他的

反組譯程式碼可以看到他的等長指令中:前幾個bits 是指令後面幾個bits 代表的

就是定址位置上的資料。所以以指令+ 資料位置就可以讓MCU 執行工作了。

所以這一種架構就是所謂的 Von Neumann 架構啊。從這一個簡單的舉例,

我們就知道像PIC 這一種MCU 來看:他就真的簡單多了,但相對來說他的擴充性就比

較差,譬如:8051 就可以透過 MOVX 的部分來擴充我們一些外部周邊裝置的不足。

當然在IC 架構上所衍生的成本,當然也很容易看得出Von Neumann 的優勢。只不過

這個優勢隨著IC 製程與應用市場來看:也未必還像當初時空環境一樣可相提並論的。

----

當然啊...像Von Neumann 這一種架構的設計還有一個致命宿命缺點:無法平行處理。

因為中央處理器一次只能抓取一個指令及資料...等完成指令與資料處理後,才可以

進行下一道指令與資料處理。但像Harward 架構的MCU,因為他的指令與資料匯流排

是分開的,所以,他幾乎可以同時抓取程式指令,也可以同時處理數據資料。

舉例來說:經由組譯器的協助,您可以知道如果要計算2+2+2+ 2 = 8 來說:

像PIC 那一種來說:您也只能先 2+2 =4,然後 4+2 = 6 ,最後 6+2 = 8 。三個步驟。

但像Harward 的MCU 就可以 2+2 =4 ,同時另一組資料也Standby 在2+2=4 ...

最後一次就完成  4+4 = 8 ...兩步就完成了。...(早期 PIC 號稱是指令時脈比較短 4T,

比8051 的 12T 短...所以他一個一個慢慢算也可以比8051 快,但後來人家8051 改良為

RISC 之後,人家也可以達到 4T 甚至到 1 T,所以人家一樣可以用乘法外加短指令時脈

完成...)。但畢竟還是架構上先天宿命的因素 Von Neumann 就注定他不可能是DSP

所需的架構了。像早期的AD21xx 也都是Harward 架構。

-----------------------------

經由這樣子的簡單的解說,我們就可以輕易的看的懂像NXP 這一棵4300的文件資料:

------------------------------------------

--------------------

當然我們也高興的看到ARM 已經完成了這兩種各具系統應用特色的MCU 架構的

整合設計成果,也代表著一個新的里程碑。

我相信未來我們在系統應用端不能只單單想用那些傳統的周邊裝置控制應用而已,

我們更應該專注在DSP 所提供的強大運算能力能帶給我們在系統應用端附加價值。

當然或許在市場上有許多人會認為到底有多人非得要用到這些應用,難道不能只是

在周邊裝置控制應用的基礎上,增加傳統MCU 能力嗎?! 譬如除了8051 本身

去強化他本身的周邊裝置控制外,提升他的運算速度,難道不夠嗎?!

但我還是強調一點:市場沒有一定的規則與定律,但當您如此思考時,您是否

有把握說到與做到是產品標準化到一般普羅大眾可以接受?您們準備要花多少

時間精力來教育市場,教育終端使用者?!您預計花多少資源完成市場接受?

否則,我說了~

您不能老是搞一些有點客製化,或跟別人標新立異的怪東西...然後又要別人搞了一

大堆奇奇怪怪的發展應用平台,外加奇奇怪怪的組譯器...開發版..ICE...IDE...

真的~現在沒有多少系統應用工程師們有那麼多生命力可以搞得懂您們家的東西。

您們家的IC 便宜又怎樣?!工程師健康的肝還是最貴的啦...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英、荷戰爭

這一兩年歐債危機讓全球經濟為之動盪不安,這就讓我們對歐洲一些歷史
感到興趣,尤其這兩天另一則荷蘭內閣總辭新聞,讓我們看到另一家矚目國家。
其實荷蘭算是全球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大家都知道英國是工業革命發源地,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國際商業運動",乃至於國際貿易...搞那些股票投資的事是
從荷蘭開始的...十七世紀初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拓展國際貿易,就是以發行股票
來集資的,當然另一個國家就是英屬東印度公司,雖然他比荷屬東印度公司早兩年,
但他當時的募資與商業拓展能力沒有荷蘭人厲害...
激烈競爭的國際商業活動勢必會造成國與國之間的摩擦與衝突,更何況像荷屬
東印度公司還可以擁有自己的戰艦與軍隊,甚至可以自行決定發動戰爭...
荷蘭的出海口與英國之間海域是重疊的,更加深衝突發生可能性,所以歷史上
英國跟荷蘭是打過仗的,總共打了三回合...您可以查:
英荷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科技新聞剪輯

我怎麼看還是覺得問題出在我們國內的教育政策問題。

包括除了學校本身定位問題,還有許多奇怪的高等教育政策讓高等教育的院校

定位很奇怪,到底是要培養業界所需人才?還是期望定位學術研究?

您如何推動產學互動呢?...

倒是最後一篇新聞最能點出目前許多國內政策制訂與執行的最佳寫照:

「好像沒有很好的進展」。..................

- PS : 如果新一代的學生不留學,也不想接受新思維、新挑戰,

您想想:您也只能接受這些早期曾經留學的科技老闆交代您做做這個?明天又叫

您做做那個?...我想您的極限能到哪?!也大概略知一二了吧。 

就像您跟著我學會了USB 又怎樣?!您頂多也跟我會搞USB 而已罷了吧!

-----------

朱敬一:台灣產學不互動 科技轉型難

美國學校和產業互動密切,產業界有需求,就向學校拋出問題,如此一來,產業界可以不斷成長,學校也不會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裡。

面對韓國、中國大陸及其他鄰近國家的強大挑戰,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直言,國內的學校和產業界互動不夠積極,使科技發展受到限制。台灣科技從上游的學研到下游的產業,一定要轉型才行,否則前景堪虞。

翁啟惠:學術和產業距離太遠了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坦言,台灣學術界和產業界的距離太遠了,兩者之間的互動不密切,也沒多大默契。他認為,學校除了基於學術或好奇而進行研究外,也應進行問題導向的研究,協助產業界提升競爭力。

中央研究院今早舉行國內院士季會,朱敬一應邀以「認真面對台灣的科技轉型」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當前台灣科技面臨很多問題,且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學校和產業界的互動不夠積極,使得台灣的科技發展受到限制。

朱敬一舉史丹福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一流大學為例,表示美國的名校和產業界互動密切而健康,產業界有任何需求,就向學校拋出問題,再由學校的教授們聯手尋求解決之道。如此一來,產業界可以不斷成長,學校也不會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裡,和外界脫節。

學界技術轉移 卻被「側目」

朱敬一表示,加州柏克萊大學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胡正明年前受聘回國擔任台積電研發長,對他及台積電都有好處,共創雙贏。然而,這種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合作模式,在台灣卻是困難重重。另外如台大電機系教授陳良基,幾乎拿遍國內的所有重要學術講項,也經常把研究成果技術轉移給產業界,對台灣產業發展有很大貢獻,但他在校內、系內卻飽受「側目」,相當困擾。

另一個例子是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曾任清大工學院院長,學術成就很高,但他之前和國內知名電子產業洽談合作事宜時,也遭遇很多困難,「感覺很不好!」

【2012/04/23 聯合晚報】


----------------------------
 
朱敬一提科技轉型 閉門討論引質疑

「面對韓國、中國在科技產業上帶來的威脅,我們沒有剩下多少時間!」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今天受邀在中研院季會上演講,以台灣的科技轉型為主題,拋出通訊科技市場面臨的挑戰和科技人才斷層等疑問。但演說後的問題討論,卻不開放媒體參與,有媒體質疑,朱敬一沒有端出實際的解決之道。

朱敬一指出,韓國的三星產業鏈發展完整,幾乎稱霸通訊科技的上下游市場,是我國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產業很大的挑戰。朱敬一引用宏?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的話:「目標很明確的競爭,韓國有優勢;目標不明確的競爭,台灣有優勢。」他認為台灣有機會在強敵環伺下突破重圍,但仍有待政府和企業積極的作為。

學術研究部分,朱敬一表示,目前台灣的大學以進入世界百大為目標,力求研究成果能發表在SCIENCE等學術期刊上,造成指標單一化,而指標會引導方向,使得國內科學發展受限。另外,產業和學術的距離太遠,也讓台灣的學術研究失去影響力。

關於科技人才,朱敬一說,美國知名大學有許多30到40歲的教授,在台灣卻很少見,可見台灣的主流學術界已經出現斷層,這對未來的科技發展相當不利。他也提到,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施振榮等人在2011年所提的「人才宣言」,交辦行政院後,至今仍無重大進展,各式薪資上限的規定,仍然造成人才外流。

根據科技基本法第10條,朱敬一指出,今年年底將召開的「全國科技會議」,是促成科技轉型的重要關鍵。他預計提出ICT轉型、園區轉型與IP佈局、永續環境、科技人才等7項重大議題,分別由專一院士提供背景介紹後,再進行討論,希望能形成共識和實際可行的決策,也希望能避免過去開會流於大拜拜、層層管考讓政策窒礙難行的情況。

令人詫異的是,主席宣布演說後的問題討論,不開放媒體參與。現場就有媒體質疑,中研院季會過去都有開放,為什麼這次不行?媒體認為,民眾都很想要知道主委能對科技轉型提出實質的建議,而不是只有拋出問題,再關起門來討論。

【2012/04/23 台灣醒報】


----------------
嚴長壽 嘆台灣耗盡人才
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昨(23)日表示,台灣已用盡經濟、人才的存糧,台灣過去三段成長過程累積「三桶金」,讓經濟成長到現在,但「第四桶金」到來機率很小,令人憂心。

工商協進會60周年系列第三場論壇「工商教育」,邀請嚴長壽演講,分析技職教育影響整個台灣的經濟發展。嚴長壽指出,台灣過去三段成長過程,創造重要經濟成就,第一、國民政府遷台後的前20年,快速把農業變成出口產業。第二、貿易、製造業為台灣創造很大的經濟成果。

第三、當時大量留學生留學美國,這些人才在電子業的努力,形成台灣往上的助力。時至今日,台灣耗盡人才的存糧,再也沒有年輕人願意去美國留學,忍受洗碗打工、晚上念書的生活。

嚴長壽說,台灣是一個小康之家,應該要與面積大小相同的瑞士、挪威與丹麥相比,而不是要和美國、大陸相比。

【2012/04/24 經濟日報】


 
-----------------------
總統指示重視人才問題 朱敬一:好像沒很好進展
  • 2012-04-24 01:16
  • 中國時報
  • 【李宗祐/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去年八月與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等十八位產官學研重要領導人,共同連署發表《人才宣言》,呼籲政府應正視我國人才流失及供需失衡問題後,獲馬英九總統重視,並指示相關部會依「國安層級」研擬具體對策。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日直言,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好像沒有很好的進展,台灣的危機就在這裡!

     朱敬一指出,翁啟惠等人發表《人才宣言》至今,政府「好像沒有很好的進展」。日前還被新加坡副總理修理,成為「人才鎖國」的負面案例,「我們的危機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