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轉載自己的一篇外包經驗談

這是一篇寫在一個私人臉書社團的談到外包接案問題的經驗分享:

過去會找外包案,一方面也想多多少少貼補家用,另一面也想給自己未來留一點屬於

自己能掌握的未來美景。貼補家用的想法是我們夫妻一結婚就想到的~至於未來機會

是我們這些搞技術發展與產品開發人員,心裡的一種人生心態反映:東西是我做的,

開發的~為什麼人家老闆賺這麼多,只分我那麼一點點?市場客人看多了,就不平衡。

但畢竟我們都不是甚麼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我們一樣接受傳統教育,一樣也跟

別人一樣過著朝九晚五的日子,除了工作也是要背負著家庭生活,一天就是二十四個

小時。一年365 天,工作就是隨著上級交辦的事項,然後努力地達成,以獲得自己該有的

報酬。也沒有特別的對自己特別好到的說:要每年出國玩。一樣要養兒育女~(喔~我沒有

女兒啊,這也是老天爺的安排~),過個簡單平凡生活,也沒錢養小三,也不敢。

但總是想在平凡生活中,找一些不同的生活樂趣。所以就有感而發地寫下這些經驗回顧:
----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讀歷史無用論?(文章轉載分享)

或許是我走過專業技術人員,也在大公司當過小主管,後來也經歷比較多的

人事任用經驗與見過比較多公司運作,那更不說聽過的故事,尤其是像園區這一類

高度講求專業技術領域的行業。你說:到底要在一個人身上看到甚麼特質,

才比較容易看到成功的機會?專業技能?態度?或是價值觀?

這不只是你在用人或與人共事過程中,你也會慢慢地體會到這一點。

你可能很年輕,也自覺得專業技術能力夠,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再假借他人。

但畢竟一個人能力有限,甚至當你年紀慢慢增長之後,你在工作上開始會慢慢的

少了一些專業能力的發揮,多一些與人溝通相處的機會,你就難免會碰到所謂"非專業能力"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這種總是一種別人的故事

每逢畢業季,我們總是可以聽到一些名人,在這一種場合發表類似的演說。

馬克佐克伯的哈佛畢業演說:「我們社會不常偉大,因為我們害怕失敗」

但看別人的故事容易,譬如一篇創業故事文章或一場網路視訊演講可能只需要

花你一兩小時,甚至幾分鐘而已啊。但還是沒辦法的用心體會到箇中的道理。

尤其是像佐克伯這一種以技術出身的CEO。因為一開公司你所要面臨往往都不是

技術問題,而是一大堆所謂的公司法,會計法則,外加人事公關等等許多事情。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近況回顧---2017 年端午過後

最近又重回搞USB 的日子了。當然這也不是常態的事,只是真的USB 也不是甚麼

Plug and Play For Engineer。 消費者在使用上當然是 Plug and Play。但背後的工程開發

問題也沒大家想的那麼簡單,我說的簡單也不是說那一種"喝了隨時都能上"的那一種。

雖然現在許多MCU 或SOC 甚至 32 Bit ARM ,許多開發平台都附有許多標準的程式函數庫

供使用者參考,但還是很難讓一般工程師可以隨時上手。就連我這一種LKK 工程師

還是得花一點時間再重新整理一下許多規格與細節的東西。從我寫第一篇USB 文章開始

至今已經超過十年以上了,看來一般工程師要搞定USB 也不是三天兩頭的事,就以我

最近收集的幾本大陸關於STM32 的書來看,幾乎也是每逢USB 就會自動跳過,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新世代MCU 市場玩法及台灣出版市場

人上了年紀最怕甚麼?當然就是怕生病。倒不是自己生病怎麼了,最怕就是

牽累到年輕一代,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就不用懷疑了。

我們生兒育女,再辛苦小孩也會慢慢長大,也會慢慢的生活自理,還會到處跑耶。

但老人家呢?卻是越照顧是越辛苦,因為狀況只會更差不會更好的。

所以有時想到我父母離開時,叔叔伯伯長輩們都笑說:他們都好命去了。

現在想想,也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似的。

那老人家生甚麼病最令人擔心?你說臥病在床還好,有時最怕就是四肢健全,

腦袋不靈光,還一天到晚往外跑.... 對~所謂的帕金森症或是類似健忘症之類的。

所以啊~據說:人上了年紀,還是得讓腦袋常常思考運作一下,會有益防止腦袋退化。

譬如說:常打麻將也可以防老人癡呆症?但也是要有興趣才行啊。

很幸運的是:我們搞系統應用的就是永遠不缺話題及想法。所以呢,最近有空

就想摸摸一些對老人家來說:就是新玩意。就是 32位元的MCU。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Mask Chip = Must Cheap ?

這篇文章只是要簡單地留下一個註腳而已。

因為當年我搞多核心MCU 時,就已經有感受到單晶片MCU 的市場價格敗壞。

所以才另尋藍海~但最近又有機會接觸 MCU 應用市場,才知道當年那一種趨勢情形

並沒有因此而改變。據說:STM32 最低階的是低於十元台幣,不知道傳言是否正確?

如果有人可以幫忙證實的話,也跟我說一下。

不過,肯定一定有很多人會很激動的說:人家是有量啊。

但這一句在最近的一篇報導就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量大的市場是要以甚麼角度看?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長壽的秘訣在哪?

最近有兩篇報導讓我不禁地去看一下,其實這樣子的想法,從我進入大學時,

就一直存在著,以前從小在家裡當老爸的冷作西工學徒,偶而也會下田幫忙,

甚至看著老媽在廚房裡忙東忙西時,也會一時手癢的炒個飯菜之類的~反正家裡

一小塊田,一年收割下來的稻子,總是一家五口吃不完的米飯。我或許就是遺傳到

老爸總喜歡凡事不假他人之手的"壞毛病"-家裡還買台碾米機,收完的稻子,

要吃米飯就自己來,有時就成了我小時候假日工作之一---碾米。稻殼可以當材火燒,

米糠還可以拿來餵雞鴨。白米呢?就自個兒吃,吃不完呢?還可以拿來跟左右鄰居

以物易物的換個蔬菜水果吃。總覺得這種靠天吃飯的日子也好像不容易餓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