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分析〉舊思維丟不掉!台灣科技大廠為何自斷品牌路?(轉載)

這篇文章是在看到宏碁發佈高階人事異動新聞連結到的!

我想這裡面已經很清楚的點出台灣科技的許多基本問題。

我也經常在文章中一直強調的:要幹好一輩子工程師,尤其在台灣企業裡,

真的不要太過於強調自己的技術卓越。...因為這樣子反而會害了您自己,

最終甚至害了整個產業發展。

每一個工程師一到新公司或新職務時,都喜歡強調其獨到的技術觀點,

甚至都想汲汲於追求新產品,新技術...一下子想學USB ,一下子想學Android...

結果到頭來只是跟別人在殺價競爭,找不出真正的產品人文特色,

看了最近許多食品安全問題新聞,還有大家在討論22K 問題...其實,到頭來也

只有一個基本道理:大家都想便宜嘛!想辦法壓低成本嘛!...總認為只要

俗擱大碗的東西。但大家都忽略了:商人是不可能做賠錢生意的啦!

不過,我們家的賈老師卻進一步指出,那為什麼大家喜歡俗擱大碗?!

就是大家都窮嘛!...嗯~有道理。

這個就是整個電子產業(慘業)帶給台灣痛苦的消費意識型態副作用。

那一天我看了今年MLB 世界大賽在紅襪封王哪一場轉播,本壘版後方的門票是:

 2 萬元美金...整場平均票價是幾乎 2 千元美金(6萬元台幣)...一場比賽下來創造

20 億元台幣的產值--- 可以在台灣養中職好幾個球隊N 年!

消費創造了蓬勃的經濟活動,而我們就一直強調Cost Down ...想俗擱大碗...

搞到最後就是大家既窮又無奈。所以啦...真的要奉勸大家:不要再用那個什麼

員工股票分紅創造台灣科技那一套說法來自欺欺人了。那是一個引鴆止渴的作法。

還是要真的回歸到基本國家經濟產業發展正途來看,讓人才普遍在各個領域

均衡發展,一起創造出360 行,行行出狀元的產業社會型態。

或許如果有一天我們在台灣可以看到說:一場職業球賽,有各行各業的觀眾

願意付出一場上億元營收的比賽,那就代表我們繁榮的經濟社會了。

---

〈分析〉舊思維丟不掉!台灣科技大廠為何自斷品牌路?

台灣手機製造商宏達電 (HTC)(2498-TW) 上季出現有史以來首度單季虧損,台灣電腦大廠宏碁 (Acer)(2353-TW) 預期也將在週二 (5 日) 公布上季由盈轉虧。從這些代表例子來看,欲開創台灣自有品牌企業道路的科技大廠正陷入泥沼。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路透社》週一 (4 日) 撰文指出,台灣科技廠商原本替全球品牌大廠如蘋果 (Apple)(AAPL-US) 等負責 ODM (原始製造設計) 製造工作,並大獲成功。然而這個經驗,卻似乎阻礙他們今日欲轉變為令人嚮往的品牌。
報導表示,大部分台灣科技製造大廠,都是在幾十年前由具備高度效率及技術專業的工程師或商人創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成本控制;因此生產出的產品雖然速度較快、較輕巧且功能豐富,但卻「缺乏一貫的品牌形象來建立消費者忠誠度」。即便在這些 ODM 台廠決定轉變為品牌企業時,仍面臨同樣問題。
儘管宏碁在 2010 年一度高居全球第二大筆電製造商,宏達電在 2011 年搶下美國智慧手機市場的 1/5,市佔僅次於 iPhone 製造商蘋果;但今日兩家企業都面臨營收銳減、股價大跌,而必須捍衛澄清收購傳聞的窘境。
許多分析師認為,像宏碁、華碩 (Asus)(2357-TW) 及宏達電等台廠過去一度風光,或許只是時機湊巧。例如華碩在 2000 年代末期推出的小筆電,正好成為蘋果稍晚掀起全球平板電腦熱潮的跳板;宏達電很早便在搭載 Google (GOOG-US) Android 作業系統的手機市場稱霸,也是因為這是真正 iPhone 以外的替代選項。
報導寫到,如今台灣科技大廠的創新進階步伐已停滯,並可能對經濟構成衝擊。因設計及製造代工工作已轉往中國大陸或其他地方,那裡不僅成本較低,同時人才濟濟。
在台灣與本地企業合作近 20 年的品牌顧問 Mark Stocker (史孟康) 指出,台灣科技企業已習慣於套用創造出「台灣奇蹟」的簡單公式,即「找到能夠製造的產品,讓它更便宜,想辦法搶到訂單。然後再找到下個產品如法炮製」,以至於他們無法了解,光是價格便宜和具備一長串功能,已無法滿足今日的消費者。
曾擔任宏碁工業設計師及宏達電設計顧問的陳雅博 (Albert Chen) 則點出:「台灣老闆並不太曉得如何根據情感價值,來創造出更具吸引力的產品。」他舉例,像三星 (Samsung)(005950-KR) 就相當重視消費者的生活風格。他到全球各地參加各種電子產品或設計商展,卻很少見到台灣設計師、開發人員或產品規劃人員,只見到台灣企業的執行主管、管理高層。陳指出,這些人很擅長商業策略,「但這不是創造好產品的方法」。(接下頁)
台灣企業強調技術強項,勝過消費者品味,導致設計師被迫想辦法做出工程師想要的東西──而這正與蘋果運作的方式背道而馳。某家 ODM 大廠一位高級設計師便透露,當他們與宏碁或華碩的專案經理開會時,對方竟要他們「別擔心我們的產品形象」。他指出,這些專案經理雖然大多有工程或研發背景,但卻不相信自家設計師。
旗下客戶包括三星、微軟 (Microsoft)(MSFT-US) 及摩托羅拉 (Motorola) 的加州矽谷設計顧問公司 elemental8 執行長、來自台灣的 Benjamin Chia 說,台灣設計師在公司地位難獲重視,「由於管理高層不懂設計,導致他們讓設計師解釋過多或太簡化,產品也因此失去設計的純粹感」。
華碩一位匿名經理透露,公司在產品設計或消費者互動方面投注甚少,最強調的還是產品價格和規格。他甚至表示,公司的策略基本上可精簡為:複製對手產品,再添加多一些功能,或讓售價更低。
許多產業專家認為,台灣要打破缺乏品牌窘境的唯一方法,便是要長年深入投資產品創新,如同在賈伯斯 (Steve Jobs) 領導下的蘋果數十年來持續進行的工作。尤其關鍵的是,要重新掌控一項產品的整體使用者經驗,從硬體、軟體、廣告到銷售通路。
換句話說,台廠若欲成功與一般消費者對話,必需把價格、規格及技術需求擺在後面,而優先考慮形象、設計及欲傳遞的訊息。Stocker 直指,台灣企業還沒明白,他們仍用考慮成本和績效的思維來建立品牌,「而這已經行不通了」。

16 則留言:

  1. 這文章已經點重台灣多數慘業的死穴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啊...大道理跟理論大家都會講,但又怎樣?!
      天一亮,大家還不是一樣趕著上班、出差的嗎?!

      刪除
  2. 現在才要這些50~60歲的老闆談創新,已經晚了. 也來不及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啊...人家賈伯斯到了50~60 歲就覺得自己已經老到要死了,
      也就趕快(也不得不)交棒給年輕一代了。
      ---
      所以人家說:當看到台灣科技業裡的老闆動不動就是60~70 歲(甚至還有80幾的!)
      這樣的產業當然就是死氣沈沈,看不到未來的產業啊。

      刪除
  3. 既得利益的老人們整天喊創新霸佔所有資源,卻不給年輕人任何創新的機會和環境
    這票老賊能多新呀!還不是挖糞土老掉牙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啊...再怎麼說~人家早年因為股票分紅配股,手上還有一大堆
      這樣子公司的股票。您們這些年輕人想拿我公司搞創新,搞有的沒有的?!
      您們有沒有搞錯啊?!
      ---
      今天公司搞成這樣子了~雖然自己一天到晚就到處跟著年輕人學子談未來,
      談創新...結果呢?!公司快不行了,還不是自己又跳回來...
      人生還是看不開的啦!

      刪除
  4. 講歸講,做歸做,最後通通沒有動。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老人家行動比較緩慢...所以才會讓您有這一種錯覺的啦!
      哈~哈~...

      刪除
  5. 人在作很多重要決定的時後,常常依據的是自身的經驗.
    創新在某種程度上,是推翻過去的成功經驗.
    對這些台面上50~60歲,又曾經賺過台灣電子業起飛的老闆, 你要他放棄過去的"成功方程式",是幾乎有如不可能的任務. 除非被市場痛擊到倒地,也不見得能扭轉過腦中的思維.
    Acer的王振堂,台大電機畢業,很早就投入sales的行業,此人的聰明才智絕對在大部分人之上,為什麼還會讓Acer大虧近半的股本?
    不要寄望這些老人,他們是一群努力的人,但成功過的包袱,也是他們的負擔.
    Acer王振堂不會是台灣電子業倒下的的最後一人, 還會有 ....................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要寄望這些老人,他們是一群努力的人,但成功過的包袱,也是他們的負擔.
      Acer王振堂不會是台灣電子業倒下的的最後一人, 還會有 ...................."
      --
      嗯...我們孔老夫子有說:及其老已,戒之在得!
      人要懂得看開一點,如果這些老闆真的懂得世代交替的想法,
      今天就不會搞成這樣子了。
      不過,也不能太責怪他們,反正他們當年也是成功的太快,
      或是也往往忽略掉自己本身小孩的培養與教養問題...
      講好聽是:傳賢不傳子。其實,或許也是自己以前缺乏與自己小孩的互動...
      您看人家傳統產業或是金融業的這些老闆,人家從小就懂得跟著
      世代交替的交棒步伐,慢慢的培育世代交替...至少人家小孩就不會像我們
      科技業的小孩或家庭一樣,整天一大堆花邊八卦新聞的!
      ---
      所以,我還是強調:賺錢有數,家庭還是要顧啦!...
      不要連自己搞到最後,也是跟這些老人家老闆一樣,被年輕人罵說:
      老而不死,為之賊啊!

      刪除
  6. 結果到頭來只是跟別人在殺價競爭,找不出真正的產品人文特色
    ---------------------------------------------------------------------------------------------
    為什麼 Mechanical Watch 沒有被電子錶取代掉 ?
    想當年 Quartz crisis 曾讓 Swiss 鐘錶業差點被連根拔起,機械錶準確性和功能都沒有電子錶來的好,
    但機械錶懹人擁有 one of a kind & status。就像 Harley-Davidson 的廣告,人一生一定要擁有過哈雷、
    全世界的哈雷沒有一部是相同的 (是有點誇張了),基本上個人覺得 Apple 有一點這種味道。

    回覆刪除
  7. 國內有很多工業學院的設計學教授和專家,這幾年媒體也一直報導我國產品設計也獲得許多國際競賽的大獎,像是德國紅點等。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也提供設計資源輔導,松山煙廠也設置成設計專區,花那麼多錢,效果還是如文中所述?
    是否真如文中設計顧問所提,「台灣老闆並不太曉得如何根據情感價值,來創造出更具吸引力的產品。」
    那公司請這些顧問還得到這樣結果,是專業嗎?

    回覆刪除
  8. 回覆
    1. 不知道你是對哪一點認同?

      再回頭看這幾乎快三年前的文章,似乎整個產業環境也沒多大改變。

      結果又看到最新的新聞: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60919/37387439/

      一樣的公司,一樣的高階主管異動,場面話大家都會講,然後呢?

      這其中我們看到年輕一代的機會在哪?

      刪除
    2. 其實也未必要搞什麼「情感價值」,小弟去年有機會去德國出差,他們車站有設置一種寶特瓶回收機,只要把寶特瓶丟進去,就會跑出一張收據,然後就可以拿這張收據去旁邊的商店消費。他們還有能力整廠輸出從玻璃原料到飲料裝瓶的技術。

      德國人也沒把手機做起來,他們有比較差嗎?全世界也不是只有消費性電子能做吧

      刪除
    3. Great !

      非常好的經驗分享。

      以我自己在業界這麼久,也看了很多公司的起起落落,台灣企業包括老中,真的很容易

      陷於一種看到別人做甚麼好賺,就好像非得也要做那個似的。然後非得要把那個市場或產品

      搞爛不可。也才有那個成就感似的。

      難道就不能從自己的核心價值去培養或創造不同的產品與市場應用嗎?

      這個想法就跟我們一職討論的 Arduino 與 Raspberry Pi 要跟你說的故事嗎?

      台灣以後只會人越來越少,能做的事或產品可以越來越多。

      這不就我們以前常講的: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我們自己可以選擇,但這些老企業大公司

      已經沒有機會了。你說:對不對?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