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支援多組同款USB 裝置

如果您在USB 的設計使用上,需要同一系列產品同時有多組插在同一部電腦時,

您該如何處理?譬如說:您是作USB 燒錄器啊或是相關USB 輔助工具的。

您可能需要一部電腦插上好幾支同樣的USB 燒錄器時,那我在USB的系統設計上,

該如何分辨USB 系統呢?以下我們就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從上圖我們發現:有兩隻USB SiLabs 的USB Debug Adapter 插在PC 上,

我們就可以依下拉式選單來選擇特定的USB 燒錄器。

那圖中的燒錄器的序號是由誰產生的呢?當然不是PC 作業系統自行產生的,

而是由您USB 裝置的宣告給PC 作業系統的啦。

那該如何在USB 裝置中來產生這一個類似產品序號的宣告的呢?

我們就直接依照USB 插入PC 端時的 Enumeration 來看結果:

我們從上圖就發現我們在USB Device Description 中有定義了:

iManufacture 、iProduct 及 iSerial...而依序對應值就是 1、2及 3。

但注意的是在USB Enumeration 過程中,其實還有一個內定值:0 。

如果您不想定義這個東西...也可以,您只要把這些值都定義成 0 時,作業系統

連問都不會問的。也可以減少USB 系統複雜度,只是您就沒辦法做到同時支援多組

同樣產品的USB 裝置。...不是不能插到同一部電腦,而是您上層的應用軟體

無法明確的知道哪一隻USB 裝置對應到哪一個USB 接口。當然如果是

單純一部PC 只有兩個USB 接口還好,但萬一是透過USB HUB 的話,那就很難找到了。

首先我們就可以看到在USB 回覆USB 裝置中的 iProduct 的值。這是標準Unicode 的

表示方式。前面兩個值分別是長度與USB Device Descriptor 中Type值(固定為 3)。

當然要分辨兩隻實質不同的USB 裝置還是得靠  iSerial 值來區別:

第一支USB 裝置的iSerial 宣告:

----

第二支USB 裝置的iSerial 宣告:

從以上兩個不同的 iSerial 值,我們就可以發現跟我們一般上層應用程式所顯示的值一樣。

我們就知道要從USB 裝置上去區別哪一隻USB時,就是得靠USB 這一個iSerial描述值。

而光靠USB 的VID 與PID 是不夠的。

---------------

所以,當您的USB 系統應用上需要支援這一種使用方式時,您就得在USB 裝置量產上

一隻一隻的把不同USB  iSerial值...慢慢的定義進去,這一點對於那一種我們台灣喜歡搞

標準量大的MCU 產品來看:那一種要開MASK 而不支援 Flash 燒錄功能的MCU 來說。

就非常不方便了...就算是外掛的EEPROM 來說:也未必比較方便或便宜。

因為現在許多MCU 的價差真的越來越少了...這又再一次的說明:為何許多比較有附加價值

的產品,人家還是比較傾向用國外這一種USB MCU 產品系列了。

--------------------------

PS : 關於原廠所提供的那一隻HID_Blinky 範例程式是沒有提供這一項的程式演練,

所以如果您要加入這一項功能的話,您就得自己DIY 自行加入此一宣告。

--------------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八二理論

以下標題是上週今週刊的封面故事,有興趣的可以自行點閱參考。

但事實真非如報章雜誌所言?

就以我自己身邊朋友的故事為例子,以前大家都在園區科技公司上班,

薪水待遇固然好一點,但是工作時間長,工作辛勞是一定的啦。

但大家所圖的無非就是希望達到那個存摺多1000 萬或是可以早日退休。

事實卻是告訴我們說:這個過程仍然符合所謂的八二理論。

能夠真正的朝這個方向努力的:只有20% 。而有機會~因緣際會可以順利進入

一定的獲利模式的也只有那 20 %裡面的 20 %...最後可以達到故事所言的

也只有那最後20 %裡面的 20 % 可以達到。

很簡單:當初大家手上都有股票,也都對於資金投資也都有一定的認知,

但很不幸的是:工作時間長,哪有那麼多時間研究這個?要花時間研究的,

就會被主管認定為:工作不力,心有旁鶩。

那也沒關係,低調一點,幾位志同道合有志一同的幾位好友就私下交流。

但問題又來了,後來大家動不動就會大陸出差...每隔幾週或幾個月後,一不留意

手上的股價直直落,人家及時脫手時,跟不上人家腳步。或是一轉身,喔~發現

一檔股票股價來到低檔,就趕快殺入承接。甚至還加碼自家公司股票,

以表對公司忠心與付出...答案告訴我們:我們似乎永遠是那80 % 中那絕大多數的

80 % 的人。...幾年下來不要說存摺有多個 1000 萬。連房子要買在哪都不知道?

更不用說:女朋友在哪?更悲慘的是:手上僅存的股票都一路躺平,快成壁紙了。

股票賺錢時,賺那個一兩隻漲停板就到處嚷嚷說:老子準備退休去了...

不見股價破底時,低調的摸摸鼻子大陸出差去賺一點差旅費。

幾年下來也沒看他真正退休或提升怎樣的生活品質?過了40 邁向45 之際,

見了面還是滿口的嘴砲:公司那些菜鳥工程師啊,不知天高地厚的好好努力...

想當年老子我啊...&^%#@...結果呢?!

所以我的結論是:45 歲前做對9 件事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不要在高科技業裡待太久,不但沒有真的撈到錢,還養成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

不懂得知足常樂,還很會打嘴砲....還一副自我感覺很好的心態。

......

-----------------

  • 謝富旭、林心怡、楊卓翰
  • 出處 / 
  • 今周刊766期
  • 2011/8/24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何謂真正的技術落實?!

    今年幾個號稱高科技或新興綠能產業的現況都不怎麼樣...若是仔細觀察一下,

    我們所謂的高科技產業模式的標準流程無非都是:銀行貸款借錢,蓋廠進口買機器,

    然後再花大錢引進技術,拼命的拼產能殺價競爭...大家都會,而且還一窩蜂。

    那個廠商有真正的掌握產品核心技術或掌握該市場或產品的未來核心技術?

    以上各種所謂的經營理念,不只我們會,連大陸也會啊,只是這些老外都沒興趣。

    拼到最後,玩不下去了,就兩手一攤:不玩了~就看您銀行怎麼辦!?

    您看我們台灣所謂高科技都很容易像雨後春筍般的:這個縣市蓋一座廠,

    另一個園區還可以蓋一個,好像都不需要什麼技術養成,也不需要什麼有什麼相關

    產業產品歷練似的,只要是:喔~今年科技產品流行什麼?就可以馬上搞錢蓋廠房拼產能。

    以前台灣所謂的經濟奇蹟靠的是一些中小企業類似的接單方式成功的,

    只是後來資金充足,越玩越大,但本質上一直沒有多大的改變,一些所謂的IT 產業

    代工廠也是如此...但終究市場的容量是有其極限的,是不可能一直擴充下去的,

    不管哪一種高科技產業,目前走到的是必須好好的思考與轉型的,否則,還不如改行

    去作點別的,免得這些所謂的董監事們拿錢亂燒錢,勞民又傷財啊。

    ----

    謝金河:製造價值極小化 台股問題出在這裡

    ...

    台灣的電子股面臨空前調整,問題出在全世界IT產業這一回合巨大的調整,最讓大家百感交集的是HP突然宣布將「徹底改革業務,不再出售平板電腦、手機等電子消費產品,更考慮分拆個人電腦業務,轉而主力發展商用軟體」,這是IBM在二○○六已經進行的大事,HP在考慮多年後決定跟進。

    HP棄硬就軟

    為了補強軟體業務的競爭力,HP的CEO LEO APOTHEKER決定斥資一○三億美元,以溢價六四%收購英國商業分析軟體公司AUTONO-MY,HP要賣掉PC部門,另一手卻斥巨資收購英國的軟體公司,這個棄硬就軟的大動作,給了台灣NB廠商很大的啟發。

    ....

    不論是手機代工或者是PC代工,在台灣IT產業都占有很大的版圖,這其中,手機代工終結了富士康全盛的時代,後PC時代對鴻海恐怕會造成空前考驗。從股價的頹勢來看,郭台銘董事長正遭逢一生最大的挑戰。

    PC產業裡的鴻海、宏碁、廣達、華碩都是很大市值企業,如果股價表現不好,將壓縮台股加權指數表現的空間,這是台灣股市最大的挑戰。

    ....

    ------------------------------

    麥格理:太陽能產業三大利空 短期難翻身

    太陽能廠財報劣於預期,麥格理證券昨(29)日表示不意外,主要是台灣太陽能廠面臨供過於求、大陸降價競爭、產品價格持續低迷等三大利空,即使是體質再好的公司,也難獨善其身,短期內對整體產業評等維持「劣於大盤」。

    目前所有外資對太陽能產業均保持偏空看法,上周麥格理還大幅調降茂迪、昱晶等大廠獲利預估,目標價更分別大砍逾七成及八成,當時引起市場側目,如今驗證麥格理的觀點正確。

    外資分析師說,其實上游的晶圓以及下游的電池廠,早在今年6月就嘗試調高價格,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供需失衡。瑞銀證券表示,最上游的矽晶圓報價近期從每公斤50美元反彈至55美元以上,但還要繼續觀察報價反彈的力道。

    麥格理科技產業分析師康修哲認為,多數台灣太陽能廠沒有特殊利基,常常被迫與大陸廠商進行價格戰,在買方市場下,導致利潤受到擠壓,進而造成部分個股上半年財報慘賠。

    【2011/08/30 經濟日報】


    -------------------

    避免下櫃 茂德將申請管理股票

    記憶體廠商茂德董事長陳民良昨(26)日表示,將申請管理股票,避免股票下櫃,但一定會繼續營運,「不會成為奇夢達(Qimonda)第二」,盼銀行團能儘速同意以債作股,引進合作夥伴。

    奇夢達是由德國英飛凌(Infineon)分割獨立的DRAM廠,受金融風暴影響破產關廠。陳民良強調,茂德產能利用率降四成以下,就算環境再險惡、負債比超過100%,茂德仍會繼續營運,不會像奇夢達一樣關廠歇業。

    茂德昨天舉行臨時股東會,通過減資85%,與爭取債權銀行同意在600億元的額度內進行「以債作股」,以及辦理上限20億股私募案。陳民良對茂德面臨營運危機,主動向股東致歉,但並未如市場預期宣布新合作夥伴。

    陳民良於臨時股東會後舉行記者會時指出,茂德確實與很多可能的合作對象談過,但投資者因為擔心茂德高達570億元的銀行債務尚未解決,遲遲不能決定,因此希望銀行團能儘速答應讓茂德以債作股,而且「愈快愈好」。

    他強調,茂德要仰賴DRAM產業景氣好轉及轉型效益顯現已緩不濟急,當務之急是改善財務結構,將先辦理減資,再由銀行團以債作股,如此才能吸引新夥伴加入。

    陳民良說,據他所瞭解,銀行團對以債作股並沒有太大意見,目前癥結點在每一家銀行要拿多少債權作股。茂德這次減資之後,股本降至38.15億元,預期新夥伴將成為最大股東,茂德理想的增資後股本約250億元。

    他強調,未來新夥伴加入後,會成立新的董事會,勢必會調整公司人事,屆時若有更好的人選接掌茂德,他也願意交出茂德董座,絕不眷戀

    茂德7月負債比超過100%,面臨股票下櫃壓力,陳民良坦言,「現在狀況確實比較辛苦」,將向主管機構申請股票管理,避免股票下櫃。他不願透露茂德目前手中還有多少現金,強調當下以「開源節流」為首要。茂德現為全額交割股,昨天股價收平盤0.38元。

    【2011/08/27 經濟日報】



    ----------------------

    銀行團 將提新版茂德減債案

    茂德減增資案順利過關,銀行團啟動委託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尋找策略性投資人計畫。一旦有進展,將由台灣銀行出面,召開債權銀行會議,確定「減債」(如以債作股等)及「引資」方案。

    茂德股東會通過減資案後,第一步是所有債權銀行須在9月9日前回覆台銀,董事會是否同意降息,後續的自救方案才能走下去。若有任何一家債權銀行董事會不同意茂德降息案,尋找策略性投資人一案便胎死腹中。

    台銀董事長張秀蓮指出,茂德財顧KPMG提出的以債作股方案,折價幅度過大,若銀行接受,就得立即認列巨額損失,銀行團將透過自己財顧,提出「銀行版」減債方案。

    也有銀行認為,茂德淨值負數情況嚴重,機器設備價值估計仍可拍賣到約200億元,主張長痛不如短痛,直接拍賣

    【2011/08/27 經濟日報】

    -------------------

    點燃三火種 茂德找尋生機
    茂德1996年成立以來,三度轉換合作夥伴,造成技術斷層與空窗期,是導致15年後公司面臨營運危機的主因,更透露台灣DRAM業長期以來技術無法自主,衍生出問題。

    茂德董事長陳民良昨(26)日坦言,茂德已無法在標準型記憶體領域與大廠競爭,只能轉往利基型應用。茂德現已停止主流DDR3晶片投片,要靠過去15年來自己開發的技術,建立「三大火種」,往中低階手持式應用市場邁進。

    三大火種指的是特殊記憶體、行動記憶體、驅動IC代工業務。

    他強調,茂德希望銀行團儘快同意以債作股,加速吸引新夥伴加入,帶來新柴火,讓茂德自己升起的三個火種能繼續燃燒下去,新夥伴加入之後,才能更快讓公司上軌道。

    陳民良細數,茂德初期與德國英飛凌(Infineon)合作,採用溝槽式(Trench)的技術生產標準型記憶體,2002年因英飛凌與茂德母公司茂矽鬧翻,2003年轉與南韓海力士(Hynix)合作。

    海力士採用與英飛凌完全不同的堆疊式(Stack)技術,茂德必須投入更多人力、財力更新設備,卻遇到南韓禁止海力士技術輸出,一度面臨技術斷炊,一切技術只能靠自己研發。

    後來南韓取消海力士技術輸出限制,卻遭逢2008年金融海嘯,台灣政府醞釀DRAM重整,希望能「聯美、日抗韓」,茂德便與海力士拆夥,2009年起與日本爾必達合作。

    陳民良坦言,這15年來茂德每換一次夥伴,技術便落後業界一個世代,到最後根本趕不上其他同業,龐大的折舊壓力,使得茂德產品沒有價格競爭力,金融海嘯期間,為了讓公司活下去,不得不「自斷手臂」,把一些關鍵機台賣出,這樣讓茂德更沒辦法施展,種下敗因。

    【2011/08/27 經濟日報】


    ------------
    茂德債多不愁!銀行團怒:不想再陪他玩
    • 2011-08-27 01:35
    • 工商時報
    • 記者孫彬訓、楊筱筠、藍鈞達/台北報導

     市場預期DRAM廠商茂德昨(26)日將公布新策略投資人,最後卻落空。茂德科技董事長陳民良表示,新策略投資人將由銀行團主導。銀行團主管紛紛跳出來強調,對於茂德的任何作法已經「沒有意見」,策略投資人也應由茂德自行尋找,現在只能自保優先,先提列呆帳準備,最壞情形就是拍賣機器設備,對銀行的損失一定要降到最低。

     對於是否採「以債作股」,整體銀行團看似彼此間沒有共識,但對茂德表現出「債多不愁、不負責任、無可奈何」的態度,普遍感到憤怒,多位銀行主管都說,「茂德的策略投資人必須自行尋找,找到策略投資人後再交由銀行團評估」,現在茂德推卸責任,銀行已經到了「拒絕再玩」的階段。

     銀行團高層也強調,先前的以債作股方案折價過大,未來將視茂德能否尋求合格的策略性投資人,才可能重起協商。台銀董事長張秀蓮也強調,策略性投資人需口袋夠深,後續也要有增資能力。

     民營銀行主管表示,昨天會議之後要先增加準備金的提列,包括台工銀、遠銀在內的民營銀行,債權金額頂多在18~37億元不等,已提列的準備金在5成至7成5之間。公股行庫的三商銀、台灣企銀亦有加快呆帳提存的準備,台企銀、華銀7月底已經拉高茂德的呆帳提存至50%,彰銀拉高到52%,一銀更一舉拉高至90%。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觀念平台-台灣缺的是科技領導力 (轉載)

    我說過了:新聞評論也非絕對的對與錯,不過提供不同的觀點與省思是值得參考的。

    其實,台灣高科技缺乏領導力???但明明台灣高科技卻是個個公司都想自立為王,

    哪裡有缺領導力?代工廠一堆,IC 設計公司一堆不打緊,產品相似度還很高。

    一看DRAM 虧錢,每一家晶圓廠都拼命喊出轉型代工...大家還是喜歡各搞各的,

    寧願虧銀行、政府或老百姓的納稅錢,也不願意整併、合作等。您看老美的公司,

    一旦產品或市場變化,不是分割、賣公司就是壯士斷腕...而我們呢?卻反觀越開越多。

    看到HP 欲出售PC 部門,大家還不是個個作壁上觀,儼然是一副"預知死亡記事"情節

    翻版。(如果我是三星,站在產業競爭策略上,我一定會出手買...先不管是否讓

    最大競爭對手陷於困境,至少在這景氣低迷的環境中,先替本身的雙D創造一些需求!)

    反正公司經營中最倒楣的還是賣肝工程師們...哪需講求領導統御?!

    評論中一段最為傳神:"企業界奢於投資研發,科技界以美式管理馬首是瞻,研發

    體系產生了斷層,領導力不足毀掉多少科技人的血汗,也更是人才赤字的癥結。"

    不就我所指說的嗎?!

    不過:因為我們本身沒有多大的內需市場,所以,會老是以歐美市場的馬首是瞻的

    觀點也是不得不的思維模式。如何跳脫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是一個所必須面對的。

    對中國人來說:絕對不會缺乏科技領導人才,至少每一家科技公司老闆的心態都是

    如此,反倒是如何藉由放低身段的合作與共同開發才是真正難題吧。

    -----------------------------------------------------------

    觀念平台-台灣缺的是科技領導力

    2011-08-23 01:14
    • 中國時報
    • 徐作聖

     〈時論廣場〉多日來刊登多篇社論及投書,討論台灣人才「淨輸出國」的前因後果,包括政策、法令制度、國科會「國家型計畫」的經費編列及績效、高教品質及教授研發經費的影響等議題。雖無明確定義「人才」的範疇,但根據中研院院長「人才宣言」的內容,「人才」應泛指科技研發人才。但事實上,台灣科技產業所缺豈僅止於科技人才,具國際觀的管理菁英、科技及研發管理、國際級大師等,也都是台灣所缺少的。

     在「人才宣言」中,狹義地將人才定義為科技研發人才,恐有武斷之嫌,而台灣真正缺的是科技領導力,俗語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也就是台灣人才赤字的癥結。

     科技產業競爭是全方面的,而科技創新僅為其中一環,但台灣科技界是自由市場派美式右派菁英所主導,完全以科技研發的角度來管理科技研發項目。舉凡研發項目、評審稽核、學門分類,乃至於績效評估,均仿造美式作法,也就是將科技研發與創新畫上了等號。此種「獨尊科技」的美式作法,在評審缺乏非科技經營及實務操作經驗的條件下,故其研發成果商業化的績效不彰,但卻被科技菁英說成是人才不足所造成的後果,實為不當。

     舉例來說,在再生能源及智慧型電網先進技術的開發案中,國科會及經濟部從純科技的角度來審核大型研發計畫。殊不知就算政府傾全國科技資源,也難以造就如GE、西門子等跨國企業的技術實力。更何況台灣市場縱深不足,也無訂定全球產品標準的實力,以少數科技菁英壟斷有限科技資源,更彰顯了研發資源的錯置及領導力的不足。

     我認為,台灣科技領導力應符合在地化的需求,也就是經建會所提:「發展在地產業、提升在地經濟、創造在地就業、促進區域平衡」。但顯然科技菁英沒有放在心上,執意以美式思維主導台灣科技發展及人才培育,「忘了我是誰」是今日台灣領導力不足的關鍵。

     美式科技管理重視精密分工,而其產業界的科技實力強大,往往能將極其尖端的技術整合入產品中,而其管理領導者也並非全具科技背景;由於美式多元化創新文化,企業往往能有效將跨領域的技術整合進入產品中,故間接培養了眾多的跨領域專業人才。反觀台灣,企業界奢於投資研發,科技界以美式管理馬首是瞻,研發體系產生了斷層,領導力不足毀掉多少科技人的血汗,也更是人才赤字的癥結。

     當務之急在於提升在地化領導力,尤其是具系統思維全方位的領導力,以特定產品(非產業)技術及市場應用為標的,積極培養領導人才。放棄「獨尊科技」的思維,從市場行銷及競爭、科技創新、產業競合、政策扶持等角度,以靈活、務實的角度,發展出台灣獨特的優勢,如此方能跳脫出「美國科技代工及買辦」的困境,造就在地產業發展。

     (作者為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引擎怠速控制閥(上)

    最近我的車子怠速怪怪的,之前已經有請修車保養廠幫我清洗了一下怠速旁通閥,
    但問題還是沒有改善,當然車子還是可以開的啦,
    我自個兒心裡明白:大概那個引擎的怠速控制閥應該有問題了,但是我也知道
    要換這個東西(就是引擎控制系統相關零組件)價格都是偏高的...,不比一般機製件,
    是一般協力廠商可以隨隨便便容易加工製造的。所以一般來說:引擎控制系統的成本
    是約佔引擎成本40% 以上,不是只是指那個ECU(引擎控制電腦)而已!
    而是包括這些周邊零組件的。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類比IC 市場訊息

    作2G 手機晶片或是相關數位邏輯整合SOC IC,這一種IC 的市場策略就是101 招,

    所謂 101 招就是殺價競爭,尤其是那一種找一大堆賣肝工程師的產品。

    所以,對於如此的市場趨勢,大家早就見怪不怪了。

    其實比較令人比較在意的是另一則新聞:類比IC 市場。

    以我們自己在搞一些系統應用設計時,那一些寫韌體或是兜一些數位邏輯電路,

    都還蠻容易上手的...現在的數位邏輯的反應能力都很快...在規格上都比較少一點問題。

    但對於一些類比電路來說:是比較棘手的...而且以未來講求行動運算產品來說,

    電源管理與相關類比晶片來說:的確是一個重點,就拿我們簡單的一個基本零件來說:

    MOSFET...他就未來會朝向:Low Rds、High Vds 與Low Vth 整合來走。

    這一部份其實是比較有一些挑戰性,而這些都必須整合一些晶圓廠的製造技術。

    所以,當這些IDM 廠在作這些整併與擴充產能時,他的確會造成市場衝擊。

    而且現在要打這一種市場戰,可不像我們在大陸玩那些 2D 山寨手機的那般自己砍自己。

    您看從今年初的TI 合併 NS ...對目前英飛凌要再一次整合12 吋廠來說:

    這將又是另一波的半導體盛事。....

    只是對於我們國內相關業者來說:比較可憐的是我們不像人家有那麼好的應用市場

    來維持高獲利:車用應用市場,人家至少還有一塊比較容易賺的,然後在一般消費性市場

    跟您殺價競爭(我說過現在老外也懂這一套了!)...大家就比較辛苦的啦。

    -------------------------------------------------------

    大摩:晨星成長快 聯發科陷苦戰

    2011-08-19
    • 中國時報
    • 【張志榮/台北報導】

         摩根士丹利證券昨(18)日指出,晨星2G晶片成長快速,單月出貨已由今(2011)年初的100至200萬顆大幅攀升到目前500至600萬顆,為聯發科出貨規模的7分之1至8分之1,加上中國本土廠商互芯(Coolsand)積極低價搶市,影響所及,聯發科接下來將有一波價格戰得打。

         因此,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分析師呂家璈預期,聯發科未來60天股價表現將劣於大盤,除了上述潛在價格戰風險外,聯發科近期股價領先大盤上漲,也使得投資價值不再具吸引力。

         不過,瑞銀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程正樺認為,聯發科股價經過今年初與過去幾個月以來重挫,未來再度大跌機率已不高,是他維持「中立」看法的主因,但3.75G智慧型手機晶片需求目前看起來並不強,在新產品難有突破前提下,股價也很難有大漲空間。

         據呂家璈了解,拜深圳世大運所賜,第三季中國手機晶片市場仍有旺季效應可期,尤其是7月,相關廠商出貨成長動能都不錯,但隨著世大運8月11日開始舉行,白牌手機需求已開始趨緩下來,現在只能期待9月新一波拉貨需求。

         從個別手機晶片廠商狀況來看,呂家璈指出,聯發科與展訊雙雄之間的戰爭看起來沒有太大變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進廠商已開始嶄露頭角,如晨星單月出貨量已由今年初的100至200萬顆大幅攀升到目前的500至600萬顆。

         呂家璈表示,500至600萬顆的量相當於展訊的3分之1、也是聯發科的7分之1至8分之1,若加上中國本土廠商互芯的竄起、積極展開價格戰,第四季2G手機晶片市場競爭將會非常激烈。

         以互芯為例,呂家璈指出,目前單月出貨量已達100萬顆的水準、且持續成長中,互芯明(2012)年初將推出一款價格較現有產品還要低25%至30%的新晶片,由於現有產品價格已較展訊低20%,可想像未來價格極具破壞力。

         呂家璈認為,整體來說,2G手機晶片組已越來越難區隔化,走向低價且平均銷售價格(ASP)走跌將是必然趨勢,過去可能只有聯發科與展訊互打,現在又多了新進競爭對手,也意味著新一輪價格戰即將開打,未來只有能提供低成本與低價產品的廠商,才能擴大市佔率。

    ------------------

    英飛凌 擴充類比IC產能

    2011-08-19
    • 工商時報
    • 【記者涂志豪/台北報導】

         英飛凌宣佈擴產計劃,包括買下已破產的德國DRAM廠奇夢達(Qimonda)原本位於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的12吋廠部份設備及廠房,並將在馬來西亞庫林(Kulim)興建8吋廠,擴充電源管理及功率半導體等類比IC產能。

         繼德州儀器及美信半導體(Maxim)開始以12吋廠量產類比IC後,英飛凌本季也將開始利用12吋廠量產類比IC。對台灣半導體廠來說,台積電及力晶已經決定開放12吋廠產能爭取代工訂單,類比IC封測廠超豐、菱生、矽格、京元電等,可望獲得委外訂單,但是包括立錡、致新等國內類比IC廠,下半年仍將面臨來自IDM廠的價格戰,以及市佔率爭奪戰等龐大競爭壓力

         英飛凌日前公佈2011年會計年度第3季(4-6月)財報,營收達10.43億歐元,季增率為5%,主要受惠於工業與多元電子事業處(IMM)的強勁需求,以及汽車電子事業處(ATV)的營收成長,其中來自汽車電子部門的營收及獲利,並未因日本大地震後汽車供應鏈中斷而遭受重大負面衝擊。英飛凌上季淨利為1.9億歐元,基本每股盈餘為0.17歐元。

         英飛凌會計年度第3季表現強勁,成長幅度再度超越市場平均水準與其競爭對手,部門總收益率延續上一季的高水準,執行長鮑爾德(Peter Bauer)表示,營運成績優於預期,代表英飛凌致力於能源效率、行動性與安全性的方向是正確的策略。

         為了擴大在類比IC市場的優勢,鮑爾德也宣佈擴產計劃,英飛凌將利用今年5月向奇夢達破產管理人購買的無塵室設備及廠房,投入12吋晶圓功率半導體的量產,同時也將擴充馬來西亞晶圓廠產能,要再興建1座8吋廠。

         據了解,英飛凌去年底在奧地利Villach的12吋廠中,已展開類比IC的研發工作,在買下奇夢達廠房及部份12吋設備後,本季將進行量產準備。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USB 南橋晶片組

    記得我當初在開始介紹USB DIY 技術時,有提到USB 對應PC 主機板的南橋晶片組:

    UHCI 與OHCI...其中OHCI一家就是以下新聞主角:SiS ..

    曾幾何時是多麼風光的一段時光,結果:如今也已經要淡出PC 晶片組市場了。

    產品轉型又談何容易?!兩個新產品在市場上有多少競爭對手?

    更何況也都已經有成熟的終端產品在市場流竄了,如今不只要轉型,還是得面臨

    市場未來的殺價競爭...我們當然不是唱衰人家公司,他所面臨的正是幾乎類似廠商所

    面臨一般:沒有一個技術、專利可以壟斷的獨佔的零件供應市場...大家都得面臨

    Me too 的惡性循環。對工程師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換公司與換工作,因為每一家

    的產品技術內容都是差不多...換來換去都是一樣的。

    -------------

    所謂的網路電視晶片大致上就是STB (Set-Top-Box) 晶片:

    英特爾與製造商合作發展網路電視晶片

    Microsoft、Broadcom攜手進軍網路電視服務領域

    ===

    那更不說國內的相關業者,都是大家殺價好指標:

    梁公偉:晨星續坐全球電視晶片龍頭 

    聯發科3D及智慧電視晶片 CES亮相

    還有他的子公司:

    揚智持續強化拉丁美洲機上盒市場重心

    ---

    當然啊,會作網路晶片的也可以作:

    潛力股/瑞昱 智慧電視 新利基

    會作多媒體晶片的也可以作:

     凌陽將展出全系列數位電視晶片解決方案

    (也叫了好幾年了,但營業額與股價也沒起色)

    ---

    熱門股—聯詠 TV切入三星供應鏈 法人買不停

    ----

    甚至還有一堆想靠這個上市櫃的公司:

    擎展科技推出全球首款以Android播放Full HD 1080P控制晶片

    ---

    當然啊,這些產品規格在細節上可能都會有一些稍微的差異,但這些差異對於我們這些

    來來去去換工作的工程師有差嗎?!只要大家洗牌的幾年,就會都一樣了啦。

    所以啦,找工作有很難嗎?!當然園區到處缺工程師啊,因為大家來來去去大部分作

    都是一樣的...您不幹,還有一樣苦命的賣肝工作啊。

    這個東西我以前有稍微摸過,還是要寫作系統系統平台的(因為網路關係),以前用過Linux,

    還有 uC-OS...當然現在有人用Android 一點也不意外,所以當然要養一大堆軟體工程師

    作業系統與UI 操作畫面....只要老闆有錢燒給您練功---農曆七月講這個好像怪怪的?!

    您是可以好好的安心練功幾年的。之後呢?!等錢燒完市場沒起色之後呢?!

    Who know ? 那是您家的事了。可以換您再開一家燒錢,或是改作燒賣!哈~哈~

    ------------

    矽統轉型陣痛 連虧3季

    2011-08-18
    • 工商時報
    • 【記者張瀞文/台北報導】

         IC設計公司矽統科技(2363)昨(17)日公布半年報,其中,第2季每股虧損擴大為0.26元,累計上半年每股稅後虧損達0.5元,已經連續3季出現虧損的情況。

         矽統目前面臨轉型階段的尷尬期。矽統表示,由於逐漸淡出PC領域,而新產品包括觸控及網路電視晶片等,需要到第4季甚至明年才看得見效益,近幾季將面臨轉型陣痛。

         法人預估,在新產品量產時間大約都落在明年年初的情況下,矽統今年全年想要獲利恐怕要很拚。

         矽統上半年營收達9.9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30%,稅後虧損為3.47億元,每股稅後虧損達0.5元,若單從第2季來看,單季虧損為1.8億元、每股稅後虧損為0.26元,比第1季單季虧損0.24元金額略為擴大,也是連續第3季單季虧損。

         矽統表示,整個晶片組的業務將在10月份全部停止,雖然營收當中晶片組占比重已經陸續降到降到30%以下(之前逾40%),不過因觸控晶片以及網路電視晶片等新產品要全部銜接上來還需要一點時間,所以現階段正處於新舊產品線交替的尷尬期。

         其中,在觸控晶片的部分,矽統表示,新款晶片目前正送樣台灣、中國、韓系以及日本等品牌廠商,且已經正式打入白牌平板電腦廠商供應鏈之中,預計第3季量產,而第4季起將會大量出貨。

         而TV晶片的部分,目前已經有TCL、冠捷等多家電視大廠導入,預計將對下半年的營收帶來貢獻。

         至於第3季,矽統指出,應該會比第2季好一點,不過因上半年虧損的數字擴大,加上整體科技產業下半年景氣又走緩,法人認為,矽統今年全年想要獲利,恐怕要相當拚。


    惠普平板難賣 BestBuy不滿

    真是傷腦筋啦。

    您看以下國外報導的讀者回應最直接:

    "Unless someone can break out of the "me too" pack and innovate, Apple will lockdown its marketshare here just like it did with the portable music market."

    ...

    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國內那個業者代工的...不知當初還因此代工消息帶動多少股價上漲?!

    ----

    惠普平板難賣 BestBuy不滿

    2011-08-18
    • 工商時報
    • 【記者詹子嫻、楊玟欣/台北報導】

         平板電腦市場難以突破蘋果防線,連全球最大電腦品牌惠普(HP)也吃鱉。外電報導,美國零售通路BestBuy向惠普進了27萬台平板電腦TouchPad,但僅售出2萬5,000台,銷售率不到10%,引發BestBuy不滿,品牌PC業者進軍平板失利的個案再添一樁。

         由於惠普將在周四(8/18)公布第3季財報,預料將牽動台灣NB產業下半年展望,包括英業達、鴻海、緯創、廣達等代工廠都將與之連動。

         惠普在推出平板電腦前,市場就傳出惠普對於平板市場相當有信心,鋪貨態度積極,當時對供應商下達每月平均出貨量從20~30萬台拉高到40~45萬台的目標。

         不過6月開賣後,成績並不理想,國外科技網站AllThingsD引述BestBuy人員說法,BestBuy向惠普進了27萬台TouchPad,銷售率卻低於10%,加上惠普不願意支付庫存費用和商品上架費,令BestBuy大為光火,要求惠普將庫存拿回去。

         惠普平板採用自家webOS作業系統,其中9.7吋TouchPad 16G在美國售價499.99美元,32GB售價599.99美元,卻屢次傳出降價消息,AllThingsD指出,開始銷售時通路就祭出50美元的折扣,之後在Costco大賣場更打出100美元折扣,現在降價100美元已成常態。


    --------------

    新浪科技訊 8月17日消息,據美國科技博客AllThingsD報導,由於目前未售出的惠普TouchPad平板電腦超過20萬台, BESTBUY 已經威脅將它們退回給惠普。

      為了避免退貨事件的發生,惠普一名高管計劃飛往明尼蘇達州 BESTBUY 總部安撫這家零售巨頭。

      據悉 BESTBUY 已經接到了惠普27萬台TouchPad,但是現在只賣出了2.5萬台或者少於其存貨的10%。

       BESTBUY 不希望這些未出售的存貨占據貨架空間,並要求惠普將這些平板電腦收回。為此,惠普全球執行副總裁托德‧布拉德利(Todd Bradley)或另一名高管計劃飛往明尼蘇達州嘗試並說服 BESTBUY 不要做出這樣的舉動。

      不僅是 BESTBUY ,沃爾瑪、Fry's和其他零售店也曝出TouchPad銷量較差,惠普的降價策略可能起到了相反效果,這使得更多消費者等待進一步降價。

      惠普TouchPad已經進行了足夠的優惠,惠普先前已經將該平板電腦價格調低了100美元,而零售商Staples上週末再次提供了100美元的優惠券。

      要想對抗 Google -摩托羅拉流動、微軟- Nokia 聯盟,惠普唯一的希望就是將其WebOS系統授權給其他陷入困境的手機製造商。(曉明)

    ---------------------

    Best Buy Seeing HP TouchPad Sell-Through Rate of Under 10%

    Apple has continued to dominate the tablet market with the iPad despite a number of high-profile competitors having pushed out their own devices over the past year. Even as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Android and other operating systems beginning to eat into Apple's dominant position, most of those studies have been based on shipments into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not sales to end users.

    Several reports have indicated that despite shipp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r even millions of tablets, many of Apple's competitors are not seeing consumer interest in their products and thus the devices are sitting on store shelves and in warehouses and not making their way into users' hands. One of the most telling pieces of data comes in a new report from AllThingsD, which has learned that of the approximately 270,000 units of HP's highly-promoted TouchPad shipped out to Best Buy's distribution channels, only about 25,000 have been sold to customers.

    According to one source who’s seen internal HP reports, Best Buy has taken delivery of 270,000 TouchPads and has so far managed to sell only 25,000, or less than 10 percent of the units in its inventory.

    A second person who has seen Best Buy’s TouchPad sales figures confirmed the results as “consistent with what I’ve seen,” and went so far as to say that 25,000 sold might be “charitable.” This source suggested that the 25,000-unit sales number may not account for units that consumers return to stores for a refund.

    Best Buy is said to be so unhappy with the lack of momentum on TouchPad sales that it has asked HP to take many of the unsold units back, but HP is reportedly "pleading" with Best Buy to remain patient. HP recently slashed $100 off of the price of the TouchPad in attempt to spur sales and is hoping that the move will turn things around, dropping pricing on the entry-level 16 GB model to $399.99. HP's price cut may not be having the desired effect, however, as reports coming in from retailers suggest that consumers are continuing to hold off in hopes that prices drop even further.

    For its part, Apple has repeatedly noted that it is selling nearly every iPad it can make, pushing out over 9 million iPads last quarter alone. It was only earlier this month that Apple's online stores dropped their shipping estimates on new iPad 2 orders to "within 24 hours", indicating that Apple has finally caught up with demand five months after launch.
     
    //---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宏達電 應開發自有平台(轉載)

    "宏達電 應開發自有平台 "....這句話談何容易啊!

    以下有一篇分析蘋果成功之道,其中有一一段賈伯斯的名言:

    賈伯斯的名言:「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也成為蘋果的創作精髓。

    ...

    以上這一段話是蠻值得省思的。正是說明為何我們一直無法創新,因為我們總喜歡

    讓許多外在的環境一直影響我們的判斷力與執行力。早期HTC 也是微軟 WinCE 的擁護者。

    不要說這些大老闆、大企業等。想想我們自己幹工程師的好了。

    當人家告訴我說:那個ARM 很好~去園區上班很好啊....等等。

    結果發現自己原本一個好好的人生卻是過的七零八落的,最近幾位朋友跟我說:

    為何以前我出社會上班時,還過著朝九晚五的正常生活,下了班還有許多值得

    自己去做的事。譬如:陪家人吃個飯...飯後在家裡附近的街道裡散散步...

    想想以前的我不就是如此嗎?看看賈老師寫的這一篇文章:

    意外的收穫--- 電動機車研發外一章

    對啊...生活不就是應該如此嗎?那為何我去園區一趟之後就全變了樣?!

    朋友感慨的跟我說:既然現在也不像以前分紅與福利待遇這麼好,況且還每天累得要命。

    他倒想過個簡單的生活...那怕去連鎖店幹個店員或店長的...至少還可以過個正常一點的

    人生生活。幹嘛還要在那邊爭上下班打卡制呢?還是責任制?...尤其是您看現在整個

    科技產業已儼然成為大集團對大集團、國與國之間較勁...(我們會仇韓,但至少人家

    當地業者是團結的...)。而我們國內科技業還特別喜歡自己搞自己的...

    從來不會從長遠目標或是一個理想或是集中國內相關產業資源,大家集思廣益...

    其實,朋友有這種認知與體會是因為在台灣高科技界晃了一圈之後,他終於真正體會到

    這些高科技業的老闆們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與作法,就如同新聞標題寫的...

    真的談何容易嗎?!哪一個老闆不是急功好利的炒短線,他們哪有真正把員工真正想追求

    的人生價值與人生目標擺在第一位的呢?!就像網路有名的文章:

    35小時的法國和53小時的台灣

    --------

    朋友的心聲正如同原始文章中222 樓與223 樓讀者的心聲。已經看破紅塵準備努力轉行。

    在每一個小企業單打獨鬥(其實也不小啦,就像國內DRAM 也都是大公司,

    但也都不團結!),也只不過造就一個個小老闆們私心與慾望而已。

    如果有選擇的機會,我也是想願意試試的啦!所以,我才不會想把USB 這種東西看得

    這麼重,您想學,我通通傾囊相授...等您學會了,您也不會快樂的啦。您說:是不是呢?!

    -----------------------------------------------------------------------------------------------

    我們再一次解析當下蘋果的成功因素,以下是去年一份週刊寫得不錯:

    九死一生 蘋果成正果

    ...

    蘋果:獨立王國?

    不過,也有人抱怨,蘋果太「獨立」。進入蘋果,彷彿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與業界所有同行不同,蘋果有著自己的王國。它將自己發展成一個從硬體到軟體的全面提供商,它是讓自己的標準來影響世界,從中獲取利潤。
    ...

    拓墣產業研究所美西研究中心協理尤克熙說:「iPad不支持多工、不支持Flash、沒有鍵盤、也沒有內建鏡頭,用的是iPhone作業系統。」說實在的,iPad本來就不是以個人電腦(PC)為中心所設計的商品。

    賈伯斯的名言:「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也成為蘋果的創作精髓。

    ...

    其他相關議題報導。 

    蘋果:一個狂人創造的奇蹟

    蘋果的春天

    ---

    谷歌買下摩托羅拉行動,Android陣營業者宏達電、三星等在第一時間皆表態支持,谷歌未來是否會獨厚摩托羅拉還有待觀察,但業界認為,宏達電似乎應該開始思考,是否該有建置自己的作業系統等備案,以降低將產品押注在同個作業系統上的風險。

    業界表示,任何大品牌都會想要開發出自己的作業系統,目前諾基亞與微軟、摩托羅拉與谷歌相繼結盟,雖然谷歌強調未來Android仍將是開放式系統,但為避免谷歌未來可能有「偏坦」摩托羅拉的風險,宏達電該是時候思考開發自己平台的必要性與投資程度。

    Android陣營出貨量最大的兩個品牌為三星與宏達電。三星已在去年推出搭載自己的作業系統Bada產品,雖然其聲勢始終無法與Android相提並論,但三星仍未放棄,據悉近日已有新一代Bada 2.0手機推出,年底並傳可能有搭載近場通訊NFC功能的新機上市。

    宏達電則在去年加入高通Qualcomm以Brew為基礎所開發的行動平台,推出首款Brew MP手機HTC Smart,該平台後續也有三星、LG、中興等業者加入。唯因高通缺乏與歐亞地區電信業者的合作經驗,Brew MP手機未獲市場大回應。

    宏達電表示,除了Brew,公司目前還未有打造自己作業平台的計畫。

    業界表示,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的動作,使手機產業中的競合關係一夕之間產生變化,現在宏達電為因應不同價位的機種等考量,在晶片上的採購計畫已愈趨多元,作業系統也應該朝多元發展,以降低過度偏重單一平台所產生的風險。

    宏達電昨(16)日再投3.97億元買回庫藏股480張;公司累計買回庫藏股達9,623張,占發行股數比例1.12%。宏達電昨日股價以平盤作收在827元。

    【2011/08/17 經濟日報】


    -----------------------------------

     

    為什麼史蒂夫-賈伯斯比比爾-蓋茲更傑出富比世 (2009-02-03 17:31)

    蘋果 (Apple) 共同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 (Steve Jobs) 的崇拜者之多令人震驚,而他與湯瑪斯-愛迪生 (Thomas Edison) 的相似程度令人不可思議。
     
    他親眼見證了個人電腦的問世。他實現了重生。他使一家病入膏肓的企業起死回生。一路走來,他改變了我們對音樂和電影、電話以及電腦的認識。好吧,就算這算不上真正「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故事」,但這依然可以算得上一部跌宕起伏並充滿圓滿結局的劇本。
     
    當然,說蘋果共同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創立了一種信仰是很容易的。有大批的崇拜者;有新產品發佈儀式;有符號和標誌——那就是著名的《Wired》封面赫然印著的蘋果圖示,該圖示被環繞在類似荊棘的圓圈內,下麵是勸誡詞「Pray」;還有賈伯斯本人——這位創造了奇跡的億萬富豪喜歡穿黑色高領毛衣和 New Balance 跑鞋。
      
    這些不起眼的跑鞋有一天將成為稀世珍寶。資深科技投資專家 Roger McNamee 表示:「100年後,人們仍將收集黑色高領毛衣以及邊上帶個洞的藍色牛仔褲。」(編者注:McNamee 是 Elevation Partners 的合夥人之一,而 Elevation Partners 在 Forbes Media 持有少數股權。)
     
    畢竟,賈伯斯帶來了個人電腦行業,因為我們是從 Macintosh 那裏知道了這個行業。他重返蘋果,負責領導一項重大的復興計畫。他在 Pixar重新製作電影;他領導 iPod 和 iPhone 的開發。
     
    Needham & Company 分析師 Charlie Wolf 則表示:「他肯定會被載入史冊,如果他被寫得比比爾-蓋茲 (Bill Gates) 更傑出,我一點兒也不會感到驚訝。」與 McNamee 一樣,Charlie Wolf 從一開始就很關注賈伯斯的經歷。
     
    畢竟,是賈伯斯,而不是比爾-蓋茲,最先實現了電腦個人化——一開始是憑藉他與史蒂夫-沃茲尼克 (Steve Wozniak) 聯手創造的最初的蘋果電腦,後來是憑藉 Macintosh。Macintosh 使圖形用戶介面得到了普及。該介面後來被比爾-蓋茲重新打造成了微軟 (Microsoft)。
     
    與蓋茲不同,賈伯斯不僅改變了電腦,還有電影、音樂和電話。
     
    賈伯斯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地與過去25年裏最重要的科技進展緊密聯繫在一起。McNamee 說:「他將成為21世紀的開始,正如湯瑪斯-愛迪生是20世紀的開始一樣。愛迪生是發明家輩出年代的一位發明家,而賈伯斯是產品時代的產品發起人。」
     
    這個比喻將他的成就放在同樣的美國環境中,就和他的招牌式球鞋一樣適合他。畢竟,與發明了電燈的愛迪生相比,賈伯斯並沒有發明那些能改變數位時代的產品。
     
    這兩個男人所做的(利潤相當可觀)的是將新科技組合進對我們有用的系統。蘋果的 iTunes 軟體對於數位音樂的作用相當於愛迪生的珍珠街 (Pearl Street) 電站對於燈泡的作用:將科技成果轉變為商業業務的基礎設施。
     
    愛迪生和賈伯斯的生平經歷也有相似點。愛迪生一直忙於賺錢,販賣蔬菜和糖果,空閒時間裏就在火車上和電報局裏搗鼓技術。同樣地,賈伯斯和蘋果共同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以出售可實現免費電話的小配件和幫業餘愛好者拼裝電腦起家。
     
    之後,愛迪生也沒有獨自一個人研究發明,而是領導技術專家組成的團隊,創辦奇異電器 (General Electric) 這樣的企業。賈伯斯也以招攬人才,並帶動他們創建新事物而聞名,並建立以他們為中心的王國。對於其他人而言,正如愛迪生一樣,賈伯斯的職業生涯中創造的諸多事物,也許只是他們一生中僅會出現一次的創造。
     
    甚至是愛迪生的直流電系統和 George Westinghouse 的交流電方案之間所謂的「電流之爭」也對應著蘋果的 Macintosh 作業系統和微軟的 DOS 和 Windows 軟體之間的競爭關係。
     
    我們無法知曉賈伯斯的傳奇將何時結束。但愛迪生的故事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愛迪生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個月裏,監督了新澤西州Hoboken 與 Dover 之間電氣化鐵路系統的建設。1931年,第一輛火車駛離車站時,他是司機。他一直待在那裏,直到終點。
     
    撰稿:Brian Caulfield,富比世

    告別一個夢想時代

    我剛進大學時,剛好是太空梭起飛的時代,那時系上有許多來自美國NASA的

    研究資料,那時也沒什麼Discovery 頻道,所以要吸收新知也只能從一些國外的

    報章雜誌去翻...當然當時系上也有提供許多相關研究文獻與書籍資料。

    我還記得我們系上有屬於自己的圖書館(整個系館是中央空調,在南台灣的夏天裡

    的確是一個消暑的好去處...),除了一些系上相關書籍外,還有許多NASA研究影片

    可以供我們借閱觀賞,我記得當初挑戰者號發生爆炸後,當初NASA 有製作了一個

    調查報告影片,我當初就是在系館圖書室裡看到一手資料,蠻不錯的!

    雖然沒有中文字幕,但是還是努力的把他看完...當然還有許多NASA 先進技術開發影片。

    當初太空梭計畫的確衍生了許多相關技術開發,那是一個夢想帶領人類工程技術

    前進的計畫...我也很高興能在那個時代接受相關知識洗禮。雖然後來在職場上沒有太多

    相關知識的應用機會...但是那是一種學習成長的過程...

    30 年過去了,也代表一個世代的結束,但不代表人類的科技發展就因此結束,

    李恕權先生在臉書上發表了他的看法...寫得還不錯。

    或許您是學生,您也有您的夢想時代,也有您曾經努力參與的計畫或事情。

    真的不要認為未來不一定會用到而放棄,但畢竟是因夢想而帶您學習成長,

    等您30 年後,再回首那一個世代的結束,也代表您的一種成長與歷練。

    ----------------

    太空梭任務終結 30年美夢醒

    星空萬里無雲。美國「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21日清晨降落在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宣告尼克森任內發起的美國太空梭時代正式寫下休止符。

    在兩聲特有的音爆後,太空梭彷彿從五公里跑道的漆黑中瞬間衝出,在場的2000人屏氣凝神。太空梭指揮官佛格森透過無線電告訴塔台:「服務世人30年後,太空梭早已在歷史占有一席之地,現在要航向終點。」塔台回答:「幹得好,美國。」

    第135趟任務 航向終點

    由於太空梭任務凶險難測,所以每一次的安然返航都值得大肆慶祝;但因這次是美國30年太空梭歷史的第135趟,也是最後一趟,不免令人悲喜交集。休士頓的任務控制處的參觀室內,坐滿參與過的指揮官與家屬。

    NASA要裁8000人

    參與太空梭計畫的人員陸續功成身退,美國太空總署(NASA)本周將再裁2300人,8月再砍1000人,總計要裁8000人。

    曾為太空梭任務指揮官的NASA署長波頓表示:「我們所做的一切已經為探索未來奠定基礎,但我現在不便多說,我只想向機組人員致敬,歡迎他們回家。」

    美國與俄國的太空爭霸將開啟另一章。未來幾年內,美國太空人將搭俄羅斯「聯合號」火箭的上太空,「共乘」所費不貲,一席從5000萬美元起跳。太空總署已和波音公司與洛克希德公司合組的「聯合發射同盟」達成協議,將嘗試以「擎天神五號」(Atlas V)商用火箭將太空人送到國際太空站。

    「人類探索太空 達極限」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似乎達到極限,太空時代可能結束了。1950和60年代,美國和蘇聯太空計畫的長期目標將外星描述為終極邊疆,等待人類開拓。環繞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無形中把地球體積變大了。最遠的人造衛星距地球36000公里,也許這就是人類太空野心的極限。

    有人指望中國大陸接棒,但中國頂多派人登陸月球,然後可能見好就收,不會超出之前美蘇的發展範圍。無人太空船的探索也許會繼續,但無人太空船已抵達水星除外,太陽系內每個擁有堅固表面的行星;除非火星上發現生物,或有其他更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否則大眾不會有興趣埋單。

    從數字看 太空梭30年

    2090(億美元):NASA從太空梭研發到除役所投入的總經費。

    355:太空梭搭載過的太空人數目,其中有306名男性,49名女性,來自16國。

    135:1981年到2011年太空梭出任務的總數,其中133次順利完成,兩次以災難收場。

    14:在兩次太空梭事故中喪生的太空人數目。第一次事故是1986年「挑戰者號」升空時爆炸,第二次是2003年「哥倫比亞號」返航時解體。

    5:實際進行太空任務的太空梭數目─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提斯號、奮進號。原型機企業號未曾進入軌道。

    2:太空梭任務女性指揮官的總人數─艾琳‧柯林斯和潘蜜拉‧梅洛伊,雙雙以空軍上校退役。

    1:美國1961年第一個載人太空計畫「水星」任務的7位太空人當中,只有1人後來參與太空梭任務,就是約翰‧葛倫。1998年10月,時任聯邦參議員的葛倫以77歲高齡參與第95次太空梭任務,成為史上最高齡的太空人。本周最後一次太空梭任務期間,葛倫正好滿90歲。

    【陳正杰/輯譯】 資料來源:space.com

    【2011/07/22 聯合報】

    --------------------------

    探索30年 亞特蘭提斯安降 太空梭謝幕

    2011-07-22
    • 中國時報
    • 【張嘉浩/綜合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梭「亞特蘭提斯號」(Atlantis),台灣時間廿一日下午五時五十七分安然降落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角甘迺迪太空中心,歷時卅年的美國太空梭計畫在完成第一百卅五次任務之後,也就此譜下終曲。

         亞特蘭提斯號此行載運四名太空人,任務進行十三天,任務指揮官佛格森降落後,告訴德州休士頓詹森太空中心的NASA任務管制中心說:「任務完成,休士頓。服務全世界卅餘年後,太空梭已贏得歷史地位。」

         佛格森也讚揚數千名獻身太空梭計畫的人士說:「太空梭改變了我們觀察地球和宇宙的方式,今天大家百感交集,但不爭的事實是:美國永遠不會停止探索。」

         近兩千人聚集於甘迺迪太空中心跑道附近迎接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它功成身退,未來將陳列於中心永久展示。

         美國太空梭計畫共建造五架太空梭,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二日展開飛行第一次任務。其中「挑戰者號」在一九八六年一月發射時解體,「哥倫比亞號」二○○三年二月返航時在高空爆炸,各造成七位太空人殉職,太空梭機隊也僅存三架。

         亞特蘭提斯號是美方打造的第四架太空梭,一九八五年十月三日首航。友機「發現號」與「奮進號」已先除役,分別安置於洛杉磯「加州科學中心」與「史密森學會」華府「航空暨太空博物館」北維吉尼亞州分館。用於著陸測試而從未執行太空任務的「勇往號」則落腳紐約市「無畏號航空母艦海空暨太空博物館」。

         卅年來,五架太空梭共飛行約八億七千二百卅萬公里,環繞地球逾二萬一千一百五十次,載運來自十六國的三百五十五名太空人,在太空則待了一千三百卅三天,相當於四年歲月。

         據估計,太空梭計畫的研發與運作耗資超過二千億美元,其影響既深且遠,除了將一百七十九個人造衛星與太空探測器送入軌道外,太空梭發射並維修「哈伯太空望遠鏡」,也建構國際太空站,打開地球探索無垠宇宙的眼界,計畫衍生的百餘項科技更廣泛應用於醫療、工業等領域,繼續造福人類。

         美國為節省每年四十億美元的作業與維修成本而結束太空梭計畫,未來資金將轉用於研發可登陸小行星、月球甚至火星的太空飛行載具。

    ----------------------------

    太空梭35年了...終於停飛了!

     

     

    NASA宣佈未來所有太空梭任務,從今起將以更便宜幾近ㄧ半的成本委託蘇俄及民間企業執行,引起眾多媒體及全球人士引憂。

     

    我不清楚實際內情,但19歲(大三)曾參與太空梭坐在太空艙裡工作的我,可以提供幾個有趣

    的角度供參考:

     

    1. 我加入太空梭團隊時,NASA已經研發太空梭近十年。 今年我53 :-),所以太空梭的技術已經有45年之久,對NASA而言這已經是很老舊的技術了。

     

     

    2. 如果NASA把45年前的老技術釋放給民間,你大約也可猜得到NASA現在已著手在做未來45~50年的技術研發了。 NASA已經很清楚知道,委外執行 外太空來回運輸交通的任務,已絲毫不影響他們掌握的更高競爭優勢與技術。

     

     

    3. 美國的國防,太空,與軍備ㄧ直以來都是由民間企業,招標承攬研發生產(可參考電影: "鋼鐵人"),目的是提升效率品質,降低成本及避免政府貪污。

     

    太空梭是由LOCKHEED(洛基)公司承攬製造,再依太空梭裡不同的區塊,下包給無數廠家,如: Rockwell洛斯威爾公司,Northrop(負責火箭引擎*), Hughes(休斯衛星通訊), General Dynamic.....。

     

    所以,45年後,當科技與管理機制都已成熟後,現在正式交予民間,就如同將地球內的航空權開放並交予華航,長榮去經營,其實真的是件很自然,且正確的管理經營策略。

     

    4. 早在45年前人類在外太空就有太空站了。 美蘇雙方合作即已平凡與成熟,彼此相互幫助維修與支援。

     

    只要NASA更新的核心技術掌控在手,太空梭的執行工作發放海外給便宜優質廠商代工,早是國際趨勢,降低成本,提高品質,互盡其利,創造雙贏,太空工業當然也不需例外,更不需過於難過或緊張。

     

     

     

    註: *1986太空梭Challenger挑戰號,炸掉是因為,Northrop火箭引擎 的燃料箱"O ring(O 型封片) 在天氣冷縮熱漲下外漏。 當時廠商即擔心並嚴厲建議停飛,但NASA主管因行程以定,決定按時起飛,導致起飛五分鐘後,在全球實況轉播中在空中爆炸,六位太空人(包括一位日本人,及一位女老師) 在全球目睹下當場罹難。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谷歌全面戰蘋 台商喜憂參半(轉載)

    這件事讓我想起一段近代史的解讀,當年八年抗戰末期,我們歷史一直教導

    我們說:當初美英俄的雅爾達密約讓我們蒙受國際不平待遇...但實際上老美的解讀是:

    人家一路在太平洋戰場上一路躍島戰役,一路往日本本土挺進,而您老中卻一路

    戰場失利,還讓日本打通中國南北鐵路連成一氣,(其實當初中國各軍團眼見

    歐戰結束,想必日本撐不久了,何不各自保存實力,以便日後逐鹿中原!)...

    所以史達林這傢伙當然有機可趁的煽風點火,說打日本人,老中靠不住,

    當然美英國家也會有所質疑老中啊。...總覺得您們這些傢伙們總有一些私心想法。

    時空轉換到這一場行動通訊大戰,蘋果市值超越十兆台幣,而您HTC 也不過八千億,

    要我Google 扶持您來打蘋果?有沒有搞錯啊,而蘋果的成功不就擺明了一家公司

    整合軟體與硬體的成功典範嗎?搞軟體的Google 當然會想自己整合一些硬體資源,

    所以我同意某些分析師與媒體的看法:Google 買摩托不單單只是專利這麼單純。

    再回到當年日本的戰敗後的史料顯示:的確當初日本擔憂的的確不是中國,

    也不是美國對於日本本土的登陸戰,他們本來就準備背水一戰,日本最擔心的:

    就是俄國對日本宣戰...所以雅爾達會議的確造成國際情勢的推波助瀾,很不幸,

    您老中就是被排除在外的。看看歷史,換個角度,您想一想如果您是Google 的智囊團,

    您覺得您要真正面對蘋果大軍,您要如何處置?答案應該很清楚了吧。

    -----------------------------------

    谷歌全面戰蘋 台商喜憂參半

    2011-08-16
    • 中國時報
    • 【呂紹煒/新聞分析】

         在谷歌以一二五億美元買下摩托羅拉手機部門,跳下來作手機後,谷歌終於全面對蘋果開戰;跨進了前景最夯的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後,谷歌算是在所有科技產業最有前景的領域,都與蘋果展開正面決戰;沒有猶豫、不再躲在後面當影武者。

         谷歌與蘋果都誕生於美國矽谷,兩家曾經是彼此惺惺相惜的科技龍頭;蘋果立足電腦產業,後來逐漸跨入消費性電子產品─一連串「i」系列的產品大賣,讓蘋果從九○年代幾乎破產分解的公司,成為今日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

         谷歌則是以搜尋引擎起家,它的勁敵是雅虎,不是蘋果這類以硬體為主的廠商。二○○六年起,谷歌的執行長施密特受邀加入蘋果的董監事會中;施密特說賈柏斯是他「非常好的私人朋友」。谷歌與蘋果之間,有如簽下一紙隱形的「互不侵犯條約」。

         但隨著產業環境變化,谷歌與蘋果卻無可避免地開始在各個領域產生衝突與競爭。谷歌推出瀏覽器chrome,與蘋果的Safari衝突;谷歌跨入作業系統推出chrome OS,對上蘋果的Mac OS;谷歌音樂拚上蘋果的itunes、google TV對上Apple TV….。

         而當谷歌推出智慧手機作業系統Android,號召全球所有手機廠商一起「呼群保義」,直衝蘋果獲利最佳的iPhone時,更是讓蘋果暴怒;賈柏斯受訪時憤怒地說「是他們決定要與我們競爭」、「我們可從不曾跨入搜尋市場」;蘋果接著拒絕幾項谷歌產品上到App Store。施密特也在二○○九年八月辭去蘋果的董事職位。

         谷歌與蘋果同樣是全球科技界領風騷的廠商,但卻幾乎代表完全不同的理念風格。發跡於搜尋系統的谷歌,要組織全球所有資訊,其重點在全面的開放;其Android就是所謂開放碼程式,而且「號稱免費」。但蘋果則是孤芳自賞,全部產品都是封閉系統,你用了就幾乎被其「綁死」,但重點是「都作得非常完美」,提供使用者特別的使用經驗。蘋果「i」系統產品的成功,絕對不是在硬體,而是在硬體背後提供的完整解決方案。

         在宏達電因專利權問題被蘋果告上法院後,谷歌原來還有點「遮遮掩掩」,躲在後頭不講話。不過,在買下摩托羅拉手機部門後,雖然其理由是為了專利權,但谷歌勢必進入硬體製造。

         對當年加入Android系統的台廠而言,好處是谷歌這個巨人終於站到台前,正面領軍對抗蘋果;憂的是未來是否因彼此有競爭,而讓關係生變;但放眼江湖,能投靠依附者還真沒有。諾基亞與微軟結盟後,微軟系統似乎也不再是個能依附的地方。台廠真不知該喜該憂。

    ------------------------

    新聞分析-是利空?還是利多?

    2011-08-16
    • 工商時報
    • 【吳筱雯】

         Google宣布買下摩托羅拉手機部門,宏達電也公開支持,然而若看得更長遠一些,對宏達電的利空層面恐將大於利多。Google最新的專利大傘僅能保護Android原始作業系統,對宏達電現有官司一點幫助也沒有,還會自然而然地限制手機業者自有人機介面的生存空間,這對於靠著自有人機介面Sense而獲得極大成功的宏達電來說,不是好事。而摩托羅拉成為Google自家人後,對其他Android支持者所可能帶來的排擠效應,也值得觀察。

         綜合Google、宏達電說法,蘋果去年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一口氣控告宏達電10項侵權,但大多數與Android作業系統相關的控告在ITC初判都不成立,唯二成立的兩項侵權,都是因宏達電更動Android部分韌體或底層軟體所造成、與Android原始作業系統無關,自然無法獲得Google從摩托羅拉拿來的專利大傘保護。

         蘋果在今年7月於ITC二告宏達電侵犯5項專利,其中包括蘋果著名的「橡皮筋效應」,由於Android原始作業系統並不支援這個效應,因此這部分也不可能獲得Google的專利保護。

         然而,宏達電在Android智慧型手機上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宏達電自有人機介面Sense,讓宏達電的產品不僅比競爭對手更好用,也明顯補足Android原始作業系統的不足,但Sense卻可能成為宏達電屢遭侵權控訴的來源。

         尤其業界早已盛傳,Google遲早會禁止Android支持者開發自有人機介面,現在專利保護傘效力僅及Android原始作業系統、無法擴及手機品牌業者自行開發的人機介面,Google根本不需要強迫支持者放棄開發自有人機介面,就可藉專利保護傘效力不及於自有人機介面,讓手機業者自動放棄,對宏達電的長期發展,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東芝半導體產品 項目減半(新聞轉載)

    之所以會挑選這一篇報導是因為我覺得他其中隱含了許多IC 半導體的趨勢調整。

    當然如果撇開PC 周邊或是手機晶片這些"短線"產品外,Toshiba 應該是屬於

    比較長期經營比較耐久IC 產品的國際大廠,譬如一些工業用IC 或是微控器IC 等。

    所以,有一定的市場佔有率,也有一定客戶族群足夠提供相當的市場與客戶訊息

    供他們思考與調整產品發展方向。台灣過去這幾年的IC 半導體一直強調所謂的

    SOC(System On Chip) 系統晶片,甚至就如同報導中所謂的特定市場或特定客戶

    的產品...但往往是帶來了所謂的一代拳王與一代產品的宿命。譬如:我們喜歡整合

    一些IP...拼命的塞進一大堆特定應用市場或產品的東西,如MP3 播放器或是

    多媒體晶片等等,結果當市場潮流或類似產品規格殺價競爭後,往往這些所謂的

    SOC 就像是過街老鼠...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以前我們曾經做過一棵MPEG 解碼晶片,

    當初是多麼風光與市場焦點,但後來幾乎就當報廢的垃圾處理了...有些客人或系統

    應用者都覺得可惜,還曾經一度想買斷此產品來繼續延續應用,但最後老闆還是覺得

    不如直接報廢註銷產品還比較直接。

    過去,因為許多系統應用與IC 設計的許多IP都還有許多發展空間,大家當然會覺得

    系統晶片還大有可為,但現在許多IP 與IC 晶圓製造技術都已經趨於成熟穩定了,

    反而過於強調容易改朝換代的系統晶片反而不容易固守應用市場的開發...

    所以,這一篇報導中:東芝公司的確也提出許多令人省思的產品觀點。

    嚴格講:東芝所看到的那些譬如白色家電、車用電子或是工業用電子等等,

    剛好都是國內業者一直還很生疏與無法真正切入的市場...或許,

    這些對於產品規格與重新定義應用市場也應該就是我們該調整的心態與產品作法吧。

    -----------------------------

    東芝半導體產品 項目減半

    2011-08-16
    • 工商時報
    • 【記者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周一的報導指出,東芝擬於本會計年度(截至明年3月底)結束前,將其半導體產品項目減半,以節省成本與提升研發和生產效率

         消息一出,東芝股價隨之衝上每股346日圓,勁揚近3%,締造6月下旬以來盤中最大漲幅。終場收在每股341日圓,上漲1.49%。

         東芝的半導體品項現有5千至6千種,該公司已展開重新檢視工作,重點放在系統晶片、微控制器和類比晶片,這些半導體廣泛用於汽車和電子產品。東芝將盡可能不再採用6吋晶圓生產晶片,因為這比起採用8吋和12吋晶圓,製造成本確實較高。

         東芝旗下的半導體子公司半導體與儲存產品公司第2季產生16億日圓營業利潤,核心事業快閃記憶晶片據估該季營業利潤約150億日圓,然而系統晶片事業卻發生虧損,使其總體的營業利潤大減 。東芝為全球第2大快閃記憶晶片製造商。

         東芝並擬透過這次檢討,精簡客製化晶片品項,轉而增加能讓顧客藉由重新編寫軟體而增添功能的品項。此舉不只能增進生產力,更有助降低在不同地點生產晶片的難度,以備製造基地遭遇生產難題之需。

         日本半導體廠商長期以來會為顧客個別生產和設計晶片,即使是功能相同的晶片也常是設計互異,這使得品項增多,並有損半導體廠商的生產力且增加成本。

         客製化晶片也讓使用者難以找到替代供應商,311東日本大震災致使供應鏈中斷,客製化晶片前述缺點因而浮現,半導體廠商、汽車製造商和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等這類晶片主要顧客,如今正努力要降低對客製化晶片的依賴程度,比如瑞薩電子已開始朝著對微控制器等產品多採一般設計的方向前進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MCU 的市場比價

    之前有提過國產MCU 市場有多血腥...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大陸市場的比價機制。

    以下幾張圖就是大陸一些IC 通路網站的MCU 報價。

    這其中有一項必須要留意的是:因為大陸已經是全球加工廠,所以,這些MCU 有可能

    是一些所謂工廠下腳料拿出來拋售的,當然也不乏是真正通路混在裡面報價的。

    在這樣的市場訊息公開環境下,其實大家就很容易比價了。

    只要大家留意一下規格與價目,就不難發現:其實,現在國內外MCU 的價差不大了。

    像以上這樣子純I/O 又是OTP 的MCU應該就是最殺的價格,等一會兒您也可以看到這一塊

    幾乎是國產MCU 的殺戮戰場。說真的0.5 K 的程式寫不了什麼應用,應該也是最低階的應用了。

    那我們來看國內外的MCU 的價差:

    ------------------

    -----------------

    以上兩顆為規格相近的產品:差別就是一般國外的IC 是Flash type 的,人家還外帶EEPROM,

    其實 EEPROM 是還好用的系統應用規格。而 F630  還有一組比較器。當作半套的A/D。

    若以產品開發觀點來看:因為OTP 只能燒一次...當您程式錯了,您就得報廢一棵。

    所以,很簡單:您用了兩顆就比人家貴了....

    那至於再往上高階一點:就是您的程式要稍微寫大一點的,就是我之前說的:

    您自己寫韌體程式的功力不夠,要大一點的ROM Size 時,您就會發現價差就越接近了。

    以下兩顆的比較:

    -------------------

    當然啊...C8051F300 這一棵的品牌是在業界貴得出名的...據我所知:一般的行情應該就在

    3.5~4.0左右吧。...但相對國內MCU 來看:ROM Size差了一倍。我說過了因為Flash的製程

    是鐵定比OTP 的製程先進,所以不管是Die Size 與產能效益未來還是比這些傳統的OTP 好多了。

    所以,未來在價差壓縮上還是有許多彈性的。當然啊,國內這些業者到底還要不要轉換製程?

    就得面臨重新的工廠製程轉換與市場考驗了,譬如:最近一位朋友說:他們公司的IC

    後來轉單到國外比較便宜的晶圓代工廠...結果,問題一大堆,FAE 客訴跑不完!

    所以,一般來說:大概就差 1.00 左右...這1.00 的價差就得要看您系統應用的功力了。

    如果:您本身無法創造出這1.o0 的系統應用價差的話:就算您多省了2.00 也沒用。

    ----------------------------------------------------------------------------

    從以上的一些簡單的比價,大家也很容易體會到說:其實現在一些國外的MCU 也蠻殺的。

    我私底下也有問一些大陸朋友,他們說:日系的MCU也都報在 RMB 2.0 左右,

    Flash Type、 Low Pin count 的...Flash製程在Low Pin count 這方面本來就有其優勢。

    所以,對於國內業者來說:既然已經無法轉換製程拼市場,那最好的方式:

    就是反過來在既有的製程與產品上面殺價,鞏固市場...要真的維持毛利?

    那再說吧,所以這些國內業者也大多不奢望靠這類產品可以拿到法說會上凸顯其

    業績績效了吧。...同樣的道理:那市場剩下的競爭者就是自己家裡的了。

    -----------------------------------------------------

    您看下圖是大陸網站就大剌剌的把我們台灣MCU 的價錢就拿出來比價,其實,

    結果都是台灣廠商在打台灣廠商自己:

    ---------------------------------------

    當然對於這些價格,您會說:可能是量價比吧~不同的數量應該有不同的報價吧。

    其實,市場報價是最令人頭痛的...因為有些市場或業務就是喜歡搶業績...

    您看下圖....這一種報價對嗎?0.1 x MOQ 100 = 10 RMB ...怎麼交貨?

    貼郵票寄嗎?!....

    而且還擺明了就是衝著其他台灣廠商來的:替代EMC 與Holtek ...

    那還不就是台灣廠商殺台灣廠商!(明明大家程式語法都不同耶,還可以拿來替代!)

    生意還真難作啊。20 pin 的MCU 就賣這個價格?

    還是帶封測包裝費。原來現在市場真的需要這麼殺嗎?

    -----------------------------------------------------------------------------------------------

    唉~這種IC 又不比那一種穩壓IC 或一般邏輯IC,還要寫程式,燒錄程式的耶。

    難怪現在許多通路商是比較不喜歡作MCU 市場,寧願作點別的產品。

    譬如:驅動IC 或是馬達功率元件或是一般類比IC...價格與利潤也不比這個差啊。

    當然我們也看到現在台製MCU的一般市場行情也就是如此價格競爭。

    而這一種價格也大概只有在大陸市場才會有人想用,您說像歐美日國家的工程師應該

    就不會像我們這麼歹命的採用了...不過也拜如此市場競爭結果,整個全球MCU 就全往

    大陸"倒"了...您不賣這個價格,人家歐美日的MCU 也是如此倒貨殺價啊。

    所以至於您MCU 是哪一種架構?哪一種語法或是偉大的規格...真的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看來,還真的是USB 的MCU 市場還好一點吧。

    ----

    以前有一位跑大陸MCU 市場的業務跟我講過一件事:那就是說,當一棵MCU在市場上

    隨著這些通路商不專心開發客人系統應用端的產品時,而將產品推到像賽格這一種類似

    跳蚤市場時(尤其大陸在地業務的觀念都不一定有著比較正統的思維,他們都習慣

    誇大其詞的促銷與比較不重視較長遠的市場與客戶佈局!特別喜歡搶短線,衝市場...

    對於要寫程式的MCU 市場來說:或許不是一個好方法!),

    那就代表整個市場的定價機制完全失控了。

    您像我們看到這些價格資料時,誰還會相信真正通路商的報價?

    以前我們作IC 時,跑大陸市場最怕有客人偷偷給您出這一種紕漏:

    跟您原廠業務說:我有一個訂單,量有多大?多大?....譬如跟您說1 M (一百萬顆),

    硬是跟您要價格,殺得比一般行情低,結果呢?他還真的自己生產了約六、七成...

    剩下的三、四成的IC 他卻當成一般MCU拿出來變賣...(就是當成工廠下腳料在賣啦!)

    尤其當市場有在缺這顆IC 料時。賣IC 的利潤搞不好都比作產品的毛利好(變現最快)。...

    結果就是造成市場價格機制失調。(當然現在市場訊息傳得特別快!)

    以前我們老闆就一直要求業務一定要幾乎天天盯著客人,甚至還要天天駐廠,

    要求客人一定要把這 1M 的貨全部拿到生產線上消耗掉。...

    但有時大陸地大,工廠偏遠...有誰真的有辦法這麼盯呢?所以,您就會看到這些

    產品價格訊息就一直充斥在市場上。價格混亂狀況還不言而喻啊。

    ----------

    我之所以提這個故事並不是針對某一家台灣公司或某一個電子產品,

    藉由這一個情形我們再反觀像Apple 在設置他的銷售點時,為什麼會有一定的要求與準則?

    這個就是要維持本身產品一定的市場價格機制。尤其是當您的東西越搶手時,您越要思考

    類似的問題,...我還是要再一次強調:工程師除了搞技術產品時,還是多多少少能瞭解

    一下一般市場行情的操作模式,沒有人說:哪一種方式或行銷方法對或不對?!

    反正就是多看,多聽與多接觸類似的市場故事與經驗累積...您也不一定要幹業務啊,

    聽聽別人的觀點或聽聽市場的聲音,就把它當作一種市場經驗學習吧。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單晶片簡單使用

    如果您是新手要學單晶片微控器的話,您可能會跑去書店買一本單晶片的書,

    不管是哪一家的單晶片:如8051 或 Microchip 之PIC 、EMC或是 Holtek 等。

    都不重要,這些入門書除了介紹單晶片的基本觀念外,一定有一些基本範例教您

    利用單晶片程式寫一些很基礎的I/O 或基本簡單應用:包括:LED 跑馬燈、

    按鍵讀取或掃瞄讀取...或是一般LCD 顯示功能,甚至會教您寫一個簡單的計時時鐘。

    好了,當然入門學這個是無可厚非的,當然也是必要的過程啊。

    但是當您熟悉了或是畢業要進入職場時,您認為您還會去寫這個東西嗎?

    以前或許還有機會,我就是這樣子過來的,老師教您的沒有不對。

    但是呢?這些東西與功能似乎在一些基本的消費IC 都到處用得到,說您會寫這種程式,

    好像也沒有比較有成就感啊。為什麼?以前我在做MP3 SOC 晶片時,根本都不會想去

    寫這個東西,但一台MP3 播放器就明明要這些基本功能啊。所以啦。就不要傻傻的

    自己在那邊寫這一種入門等級的 I/O 控制了。就直接採用這樣一棵IC 就好了:

    就是我上回提到的 SPL10A  :

    ----------------

    您看上圖架構圖,不就是一般單晶片入門書所寫所教的東西嗎?...

    其實,SPL10A 本身就是一棵MCU啊。我說過:您自己要用什麼CPU ,那怕是 32 bits

    ARM 也沒關係,您就留三條 I/O 線 (STB, ACK及 DATA)就可以了,

    其他什麼 LCD 控制啦, Key Read Debounce 啦,甚至要簡單的蜂鳴器控制,都省了。

    更重要的是:您也不用再搞一棵 HT1621 這一種  32x4 的LCD 驅動IC...這一棵SPL10A

    就直接幫您做掉了。下面就是他的應用電路圖:


    -------------------------------------------

    您不要以為上圖電路圖中那一顆IC好像煞有其事的一棵 什麼QFP 什麼包裝?

    其實這一棵IC 幾乎都是以裸晶(die) 在銷售,再利用Wire bonding 直接作在 PCB 版上,

    也就是俗稱 COB (Chip on Board)方式。因為這一棵的封裝費成本搞不好都已經比IC 貴了。

    所以,如果您的應用需要用到LCD 顯示,外加按鍵,譬如跑步機啦...血壓器或是等等。

    您就自己畫一張玻璃圖面:如下圖。

    ------------------

    像上圖所顯示的,大概都不會超過 32x4 點,(譬如:八位數的七段顯示,也只不過 56 點而已!)

    外加那個電池符號啦...或是其他等等,大部分都夠用了。只不過,在自己的CPU 應用程式裡

    要記得自己建一個七段顯示器的 Table ,譬如顯示"2",需要點哪些點?等等。

    實際作出來就是如此,這一種玻璃在大陸深圳一帶,工廠多得很...我記得以前只要

    一千片,他們就可以幫您開玻璃了....您看還外加那一大堆按鈕給您用。多省CPU 的I/O 啊。

    所以啦,現在人家用MCU 都不太喜歡多 I/O 的封裝...(其實,因為現在IC 是越作越小,

    幾乎都已經是 Pad limit了。沒有人會願意為了多幾支I/O 就把IC 晶圓面積撐大的啦。)

    ----

    好了,反正這一種IC 應用都已經很成熟了,人家也把他當標準品在賣了。

    所以啦,下回您就不要自己還在想說:搞一棵MCU還在那邊寫I/O ,或是還想在想

    我搞個MCU,還要人家在那邊寫個 按鍵功能啦,或是什麼LCD 顯示驅動回路的...

    如果:您還非得把這些東西整進一棵IC 內,那也只能說:人客一定在逼您降價給他,

    又是一個惡性競爭的市場或產品...否則啦,人家這個東西已經賣超過十幾年了,

    您隨隨便便在網路打進這顆零件料號,大陸通路商都有一大堆庫存的...

    以前大家似乎看到這樣子的市場好像蠻大,蠻好賺的?

    只不過,這些東西就如同我說的:像是給工程師練基本功用的,所以,過去也有一大堆

    廠商競相搶入,結果,您看現在原廠的公司股票價值之後,您就大概知道應該也

    沒有什麼公司還願意繼續投入這一塊市場產品的吧。.....

    您也別想用什麼四位元的MCU 或是用什麼ASIC 方式重搞一遍了。

    因為人家基本研發與生產成本早就攤平了,隨便殺個價,別人也別想作了。

    因為當初號稱開這一棵IC 的工程師,已經早就退休雲遊四海去了。....

    PS:聲明一下:這位工程師, 他真的比我還老了...雲遊四海的意思是他已經移民海外了。

    ------------------

    詳細資料可以點選連結以下資料:

    LCD Module Showing with GPIO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一個大家都懂得道理

    以站在投資市場來說:當然還是希望有好的題材與公司標的可以操作。

    但以公司角度來說:又何嘗不願意啊。

    "體質良好、業績穩定以及具有技術優勢等大廠仍舊是外資的買進標的"

    說得好聽,談何容易?那其他的小廠呢?人家也想努力啊。

    只是現在隱含在背後的意義是:在電子股裡,已經很難找到說,您能做,

    又要有經濟規模到可以拱到台面上,之後,還要保證建立起其他競爭者障礙門檻。

    您光看HTC 、三星與Apple 之間的專利訴訟戰...您就知道,反而技術門檻不容易建立啦。

    要是沒有專利保護,技術都很容易攤在陽光下的啦。有時若沒有特殊的專利保護,

    甚至說:沒有像人家口袋這麼深的銀彈可以打官司的話,剩下的就是市場殺價

    求生存了啦。

    舉個簡單個人的經驗例子:光這幾年我所接觸的LED 驅動IC 就有台面上市櫃公司,

    外加離職於這些公司的技術團隊公司...不勝枚舉。講了老半天都只有一招:

    我們家的東西價錢多好談啦,如果您採用包您滿意!!

    小公司的產品,當然便宜啦,但您公司真的能撐嗎?那大公司的您,價錢跟這麼緊,

    價錢這麼爛,對您這一種上市櫃公司的財報有幫助嗎?反而是我一直所不懂的道理啊。

    ...............

    ------------------------------------------

    電子股看淡 需要強心針

    台股上周經歷黑色星期五,指數單日重挫464點,全周下跌791點,修正幅度高達9.15%,電子股在需求及庫存因素的雙面衝擊下回檔幅度已大,本周將登場的是高價股法說周,包括晨星、宸鴻、立錡、聚積、揚明光等大廠都將發表第三季展望,無論是外資或專家在經過全球股票上周的崩跌,以及周一開盤又將受美債信降等的考驗,對於台股操作都趨向謹慎。

    華南永昌投顧董事長儲祥生認為,電子業第三季不好已定調,但電子股今年以來修正幅度大,若返校潮需求比預期來得好,電子股有望在8月下旬出現反彈行情。

    本周的高價股法說會將由晨星打頭陣在9日舉行,緊接著由宸鴻與立錡在10日接力,11日則是聚積,揚明光在12日壓軸。雖然半導體大廠法說會釋出看法都相當保守,市場也認為電子業第三季並不會有旺季表現,但各廠若能在法說會中釋放優於市場預期訊息,也將牽動本周電子股的表現。

    電子業第三季旺季不旺的預期、美歐債務問題、美國經濟表現疑慮,加上上周全球股市重挫都使得投資人信心潰散,不僅投資人趨向保守操作,外資對於電子股第三季看法也趨於謹慎,認為電子產業面臨歐美景氣疲弱,連帶使得需求不彰的產業逆風。不過,外資也並非完全撤出電子股,體質良好、業績穩定以及具有技術優勢等大廠仍舊是外資的買進標的。麥格理證券也認為,一旦半導體產業進入下一個庫存循環,股價就會回溫。

    儲祥生也認為,台股上周經歷黑色星期五後,本周將有先跌後彈的走勢。他指出,電子股今年修正幅度已相當大,目前市場雖然都看壞第三季表現,認為需求「冷冰冰」,即將來到的返校潮需求將會是一大觀察指標,若返校需求不像市場預期的差,將可望成為電子股的利多題材,電子股將有望在8月下旬後出現一波反彈行情,而今年第四季需求若能回溫,電子股的表現將可望擺脫目前看法極淡的宿命,在年底前上演回溫行情。

    【2011/08/07 聯合晚報】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港股筆記/買科技股…當心只有剎那光輝

    那就很好奇了,那一般到底都是誰再買科技股?據我所知,

    一般在科技公司上班的工程師,都會執意的相信自己的公司或自己所在產業

    的股價。明明外面的行情已經跟您反應不行了,結果還在執意拼命買進持有。

    然後自己又沒時間長期關注,或是離職後,為了表達自己堅決的立場與

    離職錯不在我,賭了一口氣不想賣手中持股...結果:手中的股票市值就一直落。

    所以,每次跟一些剛離職的工程師聊時,他們都是信誓旦旦的表達:

    "啊~那些都是小錢啦,我才不會想去賣那些股票的啦..."

    股票這種東西啦...賺錢時,都會到處嚷嚷,虧錢或一路"躺"平時,就會"惦惦"了。

    所以啦,這種現象與結果,一點也都不意外,或許您周遭的科技界朋友也是如此吧!

    ------------------------------

    港股筆記/買科技股…當心只有剎那光輝

    近日有關於蘋果電腦的新聞特別多,萬眾期待的iPhone5傳言9月開售。蘋果市值已經力逼全球最大的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第二位,蘋果電腦手上的現金比起美國政府可營運的現金餘額還要多等等。

    近五年蘋果電腦絕對是一檔好股票,股價「長升長有」,而大部份分析員看著其股價一直升,亦不斷調高目標價,已經有分析員預期蘋果將會借著iPhone5,於今年秋季市值第一次超過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第一。

    不過,如果你問筆者,現在你有一筆錢,在埃克森美孚及蘋果電腦之間只可以買一檔,及需要持有十年時間,那麼筆者還是會建議你投資埃克森美孚,而不是蘋果電腦

    一剎那光輝不是永恆,來自香港歌手的一句話,筆者認為理解這句話對於投資科技股是挺重要的。在商業社會,要找尋一間連續高速增長達十年的上市公司是很難的,而過去歷史告訴我們科技股的周期比其他行業是更短的

    筆者依舊記得三年多前,日本公司任天堂推出嶄新的產品,Wii及NDS,一口氣把競爭對手索尼和微軟打下去。當時任天堂的走勢跟現在蘋果電腦的十分相似,前者股價又是不斷創新高,公司市值在日本市場排位越升越高,間接更導致任天堂的其中一位個人股東成為了當時的日本首富。

    那時候日本分析員都是估計任天堂產品會越來越受歡迎,股價亦會一天比一天高。那現在究竟任天堂股價是怎麼樣?上周五,日本新聞報導由於市場對任天堂新款3D手提遊戲機反應欠佳,逼使公司前天宣佈割價最多四成,其股價昨天一度大跌兩成,創21年來最大跌幅。

    消費者對於新科技產品的口味改變過程是很快的,大部份時間更是沒有預兆,導致分析員難以預測。再加上那股票是當時的熱股,難道一般分析員敢現在就說iPhone 5銷量將會只是一般?當然不敢,他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當「一剎那光輝是永恆」去猜測下去。

    而這個邏輯上所犯的錯誤就是跟技術分析派所犯的一樣,如果用過去是可以完全推斷未來的話,那麼炒股票看圖就可以了。投資者在投資這類科技股之前,起碼要有以上的一個大概理解,這樣才不會跌入了長線投資科技股的陷阱。

    (作者任職申銀萬國證券,負責港股經紀業務,在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2011/08/07 經濟日報】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評論/校長急著退休 為什麼?

    現在的中小學的教育已經不比以前了,現在家長的知識水準高,外加媒體干預政策,
    其實現在教育工作已經不負往日。大家都以為老師教育這一行是鐵飯碗,
    但是:賈老師他們學校今年卻有人請辭教職...改行去了。學校裡申請育嬰假、事親假
    的老師不少...外加少子化問題。其實,我們真的是比較擔心教育影響未來國家競爭力。
    台灣(東方)社會不比西方或美式開放與廣大就業、職業市場。反而教育政策又要師法
    西方社會國家,真的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如果沒有真的考量整個社會國家未來
    定位與國家發展政策,只是一味地想如西方社會國家一樣,十二年義務教育。...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高科技≠高單價

    下面有一篇今天的新聞報導:

    3C產品汰換快 價格是王道

     

    這個道理已經儼然成為業界標準了,所以幹業務通路的也就沒有發揮之處了。

    您看連我都是透過蘋果網站直接購買 iPad2 ...因為那個Studio A 還有一大堆理由

    說缺貨...還要領號碼牌...搞了老半天,我還是經由官方網站購得一個有雷射標籤的iPad2。

    ---

    如果說:終端產品這麼講求價格因素,那就更不用說裡面所用的電子零件價格了。

    那也只能說更為慘烈了。我就舉這兩天看那個LEGO Mindstorms NXT 的電路圖時,

    所看到的一棵熟悉的IC 零件:SPY0030A...他是一棵Aduio 放大器。

    以前我也有用過,他還有一個姊妹產品:SPCA713A ...這一棵是吃I2S 信號的。 

    稍微放大一點來看:

    他就是一個純類比的音頻放大器...依這個電路來看:NXT 是直接利用ARM PWM 來產生

    一個D/A  Audio 信號,反正是機器人,聲音發出來有機器聲也不為過。所以,他的S/N 比就

    不會要求很高...那您就會問我說:這顆IC有什麼特色? 答案就是:便宜啊!---王道啊!

    這種IC 對於原廠來說:他本來就是拿來搭配賣的...因為當初時空也整合不到一棵SOC裡面。

    對於原廠那一種專門賣語音IC 的公司來說:還是得站在服務客人份上,就搭配賣這一棵IC 了。

    其實,是不是原廠設計的?那就不重要了,反正有這一種市場需求,原廠用買的(外購),

    也得要生出來的。只是沒想到的是:一便宜的賣起來就收不了手。這就是我說過的:

    這一種IC 公司只要有個老闆外加業務助理小姐就可以做的生意。賺不了什麼錢,

    大概也沒有工程師或公司還想跳進來做的。...這一種連FAE 也都不用的...

    (順便就提一下:如果您是高一點的發燒友,那您就用Wolfson 這一種品牌吧!

    不過,這幾年連Wolfson 的報價也很殺...還是老話一句:價格就是王道!)

    ----

    所以啦,經過台灣IC 產業這麼幾年慘烈的經營之後,只要是一些基礎電子電路的設計需求,

    大概都有一大堆這一類要不要採用就隨您喜歡決定的IC...譬如還有那一種一般LCD 驅動IC

    HT1621...這一種32x4點數的LCD驅動IC。像以前我用過的SPL10A:他不但有LCD 驅動

    功能還可以支援KeyPad 的讀取方式。就把您簡單的螢幕顯示外加I/O 按鍵全包了。

    (SPL10A 其實就是一棵6502 單晶片外加LCD 驅動回路的MCU啦!)這一類的IC

    您也不用想說會不會有什麼技術上的問題或是考慮他的市場價格或什麼因素的...

    這一種IC 對於原廠來說:他就算不想賣了也沒辦法...因為實在便宜到無容置疑的。

    SPL10A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拿去大陸找個LCD 玻璃廠,把您要的LCD 圖樣給他們

    (譬如簡單的計步器顯示圖樣...)他們就會搭配SPL10A 連LCD 玻璃與IC (直接COB)

    做成一塊PCB 模組給您了。....所以,您也不要以為賣這種IC 的原廠會多好賺?

    您看他們公司的股價就知道了,連比賣傳統沙拉油或泡麵的還差的啦。

    所以啦,您也不要老是以為非得要找一棵帶有LCD 驅動功能的單晶片MCU啦,

    您就隨便找一棵王子麵的MCU...多弄個3~4 I/O 給他(一般都是Serial I/O 控制介面的)

    就可以了。價格也不差,系統應用彈性上也很優的啦!

    就像您看LEGO NXT 這一款控制器來說:一棵ARM不夠,他還可以再加一棵

    八位元AVR MCU....不夠還可以透過I2C 繼續擴充介面!那我為什麼還要非得

    還要自己搞一棵MCU 呢? 

    ----

    所以您也不要以為能做進LEGO 這一種知名國際大廠就不得了了。人家會用,

    只是人家也悟到一個道理:便宜就是王道。...

    一樣的道理:在電子系統應用上,有很多基本的設計需求所需的電子零件的開發,

    (譬如:IC 設計業來說)幾乎您想得到的...都已經被開發得差不多,價格也都趨於

    穩定的低價了。...那您說:要不要把這些零零散散的東西再整合到IC (SOC)內?

    技術上當然不是問題啦,只是當您整合完之後,您還能用低價搶市場嗎?

    ----------------------

    這些都是我們老生常談的:當一個產業趨於穩定與成熟時,剩下的只有系統應用端,

    與創意產品開發,至於以前標榜的那一種高科技(IC設計)所隱含的高單價,高報酬?

    已經不復見了啦!

    ----

    PS: 說明一下SPL10A...有好幾個版本,代表他是透過下MASK Code 方式,

    把基本功能寫死了,所以,您要找我所說的帶I/O 按鍵功能了...您要特別註明一下!

    ----

    3C產品汰換快 價格是王道

    以高品質著稱的索尼Bravia平面電視在美國市場不敵瑞軒的平價電視VIZIO,其實,高價比不上低價,是3C產品的共通現象,由於市場競爭激烈,3C產品的賞味期很短,一項新產品推出後,競爭對手立刻推出較低價的商品,讓高價商品難以生存,因此,幾乎所有物價都漲,唯一跌價的是3C產品。

    在競爭激烈的3C產品市場,今天高價熱賣的寵兒很可能在短短數月內就變成低價求售的明日黃花。三星前執行長尹鐘龍有個生動的比喻:新產品就像生魚片一樣,要趁著新鮮趕快賣出去,不然等到它變成「魚乾」,就難以脫手了。

    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是高價3C產品得以存活的要件之一,即便如此,廠商仍非常注意價格的競爭力。蘋果公司靠著消費者的忠誠度生存,但蘋果的產品絕非頂級產品,價格算中高價位,這也是蘋果的生存之道。

    因此,3C產品的生存法則是:在市場競爭展開之前把最先進的產品推向市場,放到零售架上,就能賺取時間差帶來的高價格。在市場上,只要遲到兩個月,就毫無競爭優勢可言。例如諾基亞在智慧型手機失去先機,就被蘋果搶下智慧型手機龍頭地位。

    另一個例子,在錄音帶和雷射唱片時代堪稱隨身聽龍頭的索尼,進入MP3時代後,一開始推出的隨身聽不能聽MP3,被蘋果iPod打得潰不成軍後,回頭已時不我予。

    【2011/08/02 聯合報】

    ---------------------------

    廣宇正崴蘋果通路 難賺

    鴻海集團的廣宇(2328)旗下賽博數碼與正崴(2392)積極布局蘋果通路市場,不過市場傳出,在蘋果層層的要求之下,經銷商能賺的毛利率僅5%,加上高昂的租金等費用,讓部分想取得蘋果授權的廠商為之卻步

    蘋果在一線或重要城市擴展經銷商後,為將版圖拉大至其他二線及三線的城市,也積極找尋新的經銷商通路。

    但據了解,由於蘋果的態度強勢,除了要求經銷商就只能賺約5%毛利率,還要求經銷商的裝潢、員工訓練及銷售產品要符合蘋果的要求,加上設置店面的地點均位在當地市場人潮多的黃金地段,房租的租金高昂,業內人士分析,當經銷商能賺得不多。

    據了解,由於蘋果要求能給的獲利不高,加上對產品的銷售的限制又比其他NB品牌廠還高,等於經銷商最主要靠的就是iPhone與iPad的相關周邊商品來賺錢,也讓原本有意爭取經銷商的廠商在三考慮。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部分市場已經被同業搶占先機,之後要再開店的地點蘋果也有限制,能否在二線或三線城市吃蘋果商機,這部分也還需要觀察。以台灣廠商來說,目前就廣宇與正崴最積極。

    【2011/08/02 經濟日報】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NXT Segway with Rider

    今天小孩在機器人課程中依照網路資料,自行組裝了這一組程式:

    NXT Segway with Rider

    -----

    因為之前我有稍微跟他說明一下關於陀螺儀感測器用於平衡的觀念,

    結果他自己就找到這一種不用陀螺儀的方式...(因為基本配件不會有陀螺儀感測器。)

    而這一種光學感測器他手上就有,所以他今天下課回來就展示給我看。

    當然網路中也有影片:

    ---

    不過,實際上沒有影片中這麼穩定,他還會發生類似"爆衝"現象。我想可能

    感測器特性的原因吧。至於用BlueTooth 遙控,不好意思,那要兩台NXT 才行,

    就沒有做了這個實做了。

    ----

    看來他自己也找到一個好的NXT 網站,可以讓他先嘗試作作他覺得好玩一點的東西。

    也推薦這個網站供各位參考。

    PS: NXT 的確是一個很簡單卻是一個很好的玩具機器人平台。

    兩兆雙星的燒錢速度

    在我印象中,從以前聯電五合一時,就有人說過:搞DRAM 是三年不開張,

    開張要吃三年,但從那時候起,就覺得那個產業好像虧錢的時間比賺錢的時間多很多。

    總是一年榮景之後,就反轉好幾年一直虧一屁股...虧的金額都很可觀。

    那我們來稍微算一下:如果以園區這一種行業的作業人員來算。以一個簡單的人數

    一萬人來算,每人給個月薪五萬元來計(當然比勞基法的基本工資好很多了!)

    一個月是 1 萬 x 5萬=5 億元。...一年是 5億x12 個月 = 60 億元。

    養這些人十年也只不過  600 億元。所以如果以今年一年面板廠虧的錢,剛好可以養

    這些人員二十年。如果是 30 歲進入一般公司,剛好可以幹到 50 歲接近退休。

    也剛好接近一個世代交替。...當然啊,您會跟我說:這些投資又不只是人員薪資費用,

    還有包括廠房設備,但一樣的道理,這些人員如果到別的行業,一樣領如此的薪資待遇,

    搞不好還會創造不同的經濟效益,讓更多行業發光發熱也說不定啊。

    因為最主要的是:這兩兆雙星投資這麼多金額之後,我們也沒有真正的落實我們這兩個

    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啊!...就不如把這些錢拿光養這些人讓他們"正常的"上下班,"增產報國"

    讓這些家庭可以多生個小孩,好好的養育下一代,看來都比我們目前國家社會所面臨的

    人口問題還有正面意義。要不然,看來這些宛如錢坑的大型公司廠房設備也不能拿來

    當醫院、當產房...或是當學校或當集合式住宅區...

    所以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發現:所謂高科技產業或公司,投資這麼大的金額之後,也都

    沒有落實真正的科技技術的生根與創造競爭力,大家都只是拿錢拼命弄土地、蓋工廠。

    然後利用台灣廉價高學歷員工來賺取微薄的代工費...嘴巴可以說出冠冕堂皇的產業政策,

    卻無法一直落實真正的產業技術生根,這個就是我們台灣許多產業的問題。

    只是以前大家都只是小錢小錢的燒,燒不出真正的技術生根,但現在卻是大把大把的

    燒錢...燒得讓大家感覺的到痛而已。...

    -------------------------------------

    光電股》奇美電Q2虧損恐難逃百億

    • 2011-08-01 07:57
    • 時報資訊
    • 【時報-台北電】

    面板廠法說相繼登場,不僅財報表現讓人失望,下半年展望更是保守,讓近期面板股價頻頻破底。本週四最後一家面板廠法說也將登場,一般預估奇美電 (3481) 恐怕也難逃單季虧損百億元之命運;累計台灣4家面板廠近3季恐將大虧千億元。

      由於第2季面板價格未如預期反彈,再加上奇美電上季產品組合改變,低單價NB面板和電視面板半成品(open cell)出貨增加,使得奇美電單季產品平均單價走跌。雖然上季產能利用率提升,但預料虧損狀況仍難有顯著改善,外資預估奇美電單季虧損仍在百億元以上。

      南韓面板廠第2季虧損狀況雖然第1季改善不少,但是下半年展望保守,獲利表現仍不容樂觀。

      LGD第2季本業虧損金額約新台幣13億元,至於三星LCD面板部門單季營業虧損約新台幣58億元。

      友達第2季再大虧超過107億元,華映第2季也大虧31.26億元;再加上市場展望保守,今年下半年恐怕旺季不旺,轉虧為盈的希望不大,使得面板股賣壓沈重、連日大跌。

      面板雙虎友達、奇美電上週五盤中跌停再創新低價,友達上週五收盤價15.75元,大跌5.6%股價來到歷史新低。奇美電更是跌停做收,收盤價15.45元。

      友達近3個季度大虧360億元,華映單季虧損雖然逐季縮小,不過連續3季累計虧損金額也超過113億元。

      奇美電過去2個季度已經大虧380億元,第2季若是再虧百億元,近3個季度累計虧損金額也逼近480億元。

      彩晶去年第4季和今年第1季虧損金額合計也達54億元,總計台灣面板廠在過去3個季度虧損金額將超過千億元,堪稱是台灣最燒錢的產業。(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袁顥庭/台北報導)

    短線交鋒,匆忙應戰?!

    面對Apple 之iPad ,台灣廠商無不用激烈手段,趕快推出硬體類似產品。

    至於軟體平台呢?就如同 happosai 老弟所說的:大家就從原來M$ 懷抱,

    轉投向Google 的Andriod 平台。但是說真的?在軟體附加價值還沒找到定位時,

    也只好匆忙應戰,先推出硬體再說...結果就是如此也不意外。

    所以說啦,如果大家思維上還是想以前PC 時代那一種:只是拼硬體規格或是價格,

    那您要如何說服終端客人從口袋裡掏錢出來呢?....

    這樣子的現象讓我想起一些搞硬體的朋友,常常跟我說:"您有沒有什麼新設計?新產品啊?

    我在大陸有認識許多加工廠,他們都可以幫忙加工..."

    廢話...我當然知道啊,這一種加工廠不要說大陸啊,到處都是啊,問題就是出在:

    有誰願意好好的靜下心來好好的搞產品開發?這個就是台灣這些一線代工廠縮影。

    管他軟體產品市場如何?反正先抓個市場熱門商品搞硬體製造吧...其他的就不會想那麼遠了。

    ----------------------------------------------------

    Android平板供過於求 市占膨風
    雅虎科技專欄作家蘇貝克(Jared Spurbeck)指出,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供過於求,未賣出的存貨已在商家與倉庫大量堆放。

    雖然研究業者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表示Android平板電腦的市占約達三分之一,但Google的開機數據卻顯示,Android平板的啟動率其實不高,尤其是跟銷售近3,000萬台的iPad相比。

    讓平板電腦製造商雪上加霜的是,Andorid平板的規格大同小異,除了HTC EVO View與邦諾書店的Nook彩色閱讀器之外,幾乎都採用輝達(NVIDIA)Tegra雙核心處理器,顯示器的高解析度也僅較iPad略勝一籌,也難怪廠商只好在價格方面競爭。威瑞森(Verizon)的三星Galaxy Tab 4G目前只要529美元,比速度較慢的蘋果3G iPad 2 便宜100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若有更便宜的4G Android平板也不讓人意外。科技部落格Android Police指出,宏碁Iconia Tab 4G 的預購價只要499美元,與僅供Wi-Fi的iPad 2價格一致。以強制搭售的數據封包,平板電腦的數據資費由於省去通話或簡訊服務,要比智慧手機便宜。

    4G平板電腦的速度理當比3G快,至少在瀏覽網頁方面,但也僅限於提供4G網路服務的區域,如AT&T的電信。若以日常使用來說,4G Android平板的速度可能不如3G iPad 2,主因是Android的反應速度不如iPad iOS作業系統快,以手指觸控會有秒差情況發生。

    科技部落格Engadget指出,宏碁Iconia Tab的電池功效短,續航力只有7小時,不如iPad 2的逾10小時,但喇叭功能出色,播放影片的音效與圖像品質俱佳。

    目前iPad仍持續稱霸美國平板電腦市場,假如Android平板提供更多應用程式與更獨特的平板概念,這一點可能改觀,現在製造商能做的只有削價競爭。雖然這是Android迷撿便宜的大好機會,但他們幾個月後可能感到後悔,因為類似的平板電腦只會更加便宜。

    【2011/08/01 經濟日報】

    -----

    Google TV機上盒 退的比賣的多

    個人電腦周邊設備大廠羅技公司(Logitech)眼看其支援Google TV的電視機上盒Logitech Revue退貨量高於銷售業績,決定把每台機上盒售價自249美元調降至99美元。

    羅技和Google TV合作的代價頗高,因為機上盒遭退貨量高於銷售量,讓執行長昆德倫(Gerald Quindlen)遭羅技炒魷魚。

    羅技第一季也虧損3,000萬美元,因為Revue機上盒和相關遙控鍵盤等家庭數位產品營收下滑53%,導致認列3,400萬美元的費用。

    為了改善業績,羅技把Revue機上盒售價從249美元調降至99 美元,表示「把阻礙廣大消費者接受產品的價格因素移除」,以加速市場採用Google TV。

    和去年10月Revue機上盒上市時售價相比,調降後的售價只剩三分之一。Revue推出時,很快就因Google TV服務缺陷頗多而招致抱怨。

    Google TV採用Google的Android作業系統與自家的Chrome 網頁瀏覽器,讓使用者能透過電視連結線上租片業者Netflix、亞馬遜即時影音服務和其他應用軟體服務商。

    新任羅技總裁兼執行長盧卡(Guerrino De Luca)承認Revue的銷售執行有缺陷。

    他說:「我們推出Revue時,儘管售價相對較高、以及智慧電視和支援的基礎平台都還在新推出的階段,但我們仍預期Revue會帶來明顯營收成長。事後回想,有許多事應該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

    不過羅技和Google都還沒放棄Google TV。兩方相信長久後這個電視平台仍將成功。

    羅技在第一季財報的法說會上表示:「我們預期Revue降價,加上Google TV平台即將增強功能,包括獲得應用軟體市場支援,將提供消費者吸引人的價值訴求。」

    羅技所指的增強功能,包括將Google TV的作業系統從Android 2.1,升級至Android 3.1 Honeycomb系統,能支援完整版Chrome瀏覽器與Android Market應用程式服務。

    Google發言人表示,已準備好在今年夏天讓Google TV升級Honeycomb系統,並可使用Android Market服務。

    他說:「現在還是智慧電視發展的早期階段,而我們為合作夥伴和使用者進行投資,繼續帶來創新與進步。」

    【2011/08/01 經濟日報】

    ---------------------

    科技新觀/軟硬整合思維 提升產品價值

    台灣要脫離代工微利,就要開始思考什麼是終端需求,從消費者需求來設計產品,這樣的思維是目前代工製造業者普遍缺乏的,卻是未來轉型發展最重要的思維。

    代工製造是從接受規格訂單開始,所有的經營環境都是從一個已經設計完成的產品規格開始,品牌公司設計好規格給我們,我們再按照設計規格生產製造,並不清楚這個產品規格的設計思維,因為交給我們製造代工的產品,都只是別人將軟硬系統整合後,所切割下來的一部分產品規格。

    長期發展下來,企業習慣以有效率的降低成本方式爭取代工訂單為主要的經營思維,接受規格,以世界最優秀的生產技術製造,但始終不清楚,所設計生產製造的產品規格是從何而來。

    我認為,未來企業的競爭發展思維,應該是具備定義產品應用規格的能力,從使用者需求端開始思考產品的發展規格,如何將軟體、硬體及服務整合為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或思考重新定義特殊族群所需要的產品與服務。例如,未來幼兒教育或老人照護醫療使用的平板電腦,所需要的軟體與服務內涵是什麼?要先探討使用者的主要需求,然後再回頭定義設計產品。

    所以,台灣業者應該將接受產品規格的單一產品製造能力,轉型為具備定義產品規格的系統整合思維,將軟體、硬體及服務,有系統的整合設計成為一個具有獲利價值的產品,這個產品的設計定義要從使用者需求端開始思考。

    據我所知,台灣部分硬體製造廠商,除了由OEM(接受客戶完全指定,按原圖設計代工製造)轉為ODM(為客戶提供設計、製造代工的服務)外,也已經理解到軟體開發的重要性,雖然已經開始布局,但是整體思維轉變的幅度還是不夠大,腳步邁開的速度也不夠快。雖然硬體的製造量很大,對於單一產品的製造技術能力很強,但還是想要從原有的產品製造技術去對應使用需求,這種想法仍然侷限在製造業供給端的思維,忽略了需求端的思維。

    供給端思維注重的是產品功能優劣,強調如何將產品做到最完善,但缺少思考需求端為什麼要使用產品的思維,即使產品已經做到最好的品質,結果未滿足需求端的需要,最後產品還是賣不掉。

    企業要建立瞭解需求端的思維,就必須從企業領導人開始做起,改變思維,帶領組織不斷的在工作中思考使用者需求是什麼,瞭解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進而投入資源,研究使用者為什麼需要這樣的產品,或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會更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如果能夠在內部訓練員工習慣思考這樣的問題,就會逐漸建立整體的思維,持續不斷嘗試從使用者需求定義產品規格,就會轉變公司經營模式尋找更多內、外部資源,或整合那些外部思維來增強產品設計定義。

    台灣資訊產業要轉型,整體思維一定要改變,然後才會清楚知道要什麼樣的人才。雖然轉型發展一定會有風險,但是過去台灣的硬體產業也是經歷很多的失敗後,才能夠有今天的榮景,所以企業領導人要發揮企業家精神,敢冒風險,積極推動轉型,將企業過往的製造供給思維,轉變為迎向趨勢的使用需求思維。

    台灣資訊產業長期以來的OEM/ODM發展型態,也相對侷限台灣硬體和軟體的整合發展,我們缺乏軟硬體的系統整合能力,也缺少這方面的人才培育,需要開始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思維,瞭解需求端的產品該如何定義。

    雖然台灣的硬體製造全球知名,但是所謂智慧產品並非指硬體,當物聯網、雲端運算科技,將人事物都結合在一起後,要再加上軟體的應用才會產生價值。

    未來整合軟硬體的服務應用,將會成為全球主要的發展趨勢,台灣廠商一定要隨著這樣的趨勢轉型發展,如果現在不做,未來可能就沒機會。企業在成功之後不能再害怕失敗,要勇於承擔風險,當國際大廠都在朝軟硬體整合的方向發展時,缺少軟硬整合思維的企業,將來要承擔的風險,可能會更大於轉型發展過程中的風險。

    (作者是資策會董事長。本專欄由台灣科技界領導人輪流執筆,每兩周的周一見報,希望促使台灣科技能量再躍升、擴散。)

    【2011/08/01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