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虛擬網路研討會

前兩天參加了Digi-Key 與 EE Times 合辦的虛擬單晶片微控器研討會

(Digi-Key Microcontrollers Virtual Conference: New Directions in MCU Design)

一個蠻不錯的參與機會,您根本不用搭飛機出國,也免報名費,他們還提供許多展示產品。

唯一比較辛苦的是:時差的問題,他們是當地中午開始,舉辦一個下午,對我們來說:

就是晚上深夜到清晨...我想:台灣許多公司都會喊雲端...喊什麼新科技,新產品。

但是在許多網路服務與相關數位內容服務方面都沒有實際有可以讓許多人搞得

清楚要做什麼?像這一次研討會可以讓您在家裡,透過網路系統讓您有如身歷一場

國際性的學術技術研討會。(他真的弄得像實際現場一樣...這是一種新的嘗試,

或許他的逼真程度還不是最完美的,但我想這個觀念會越做越好!)

他也有展示大廳,您也可以依您本身的需求或興趣...一間一間的跑每一家公司的

研討會場。他們現場也都有提供線上人員協助您的提問與互動...真的蠻不錯的。

最重要的是您可以或最即時與最新的科技發展趨勢。

主要參與的廠商有: Cypree, NXP, ST, Microchip 還有TI 等。這些公司都是目前

台面上比較重要的相關產品的領導者...他們都以他們的觀點來發表對於未來

單晶片微控器發展趨勢的看法...很可惜的是:我在參與過程中,在許多聊天室

(應該說研討會的會場都沒有碰到台灣人...)那更不用說台灣的相關業者。

如果,我們台灣的廠商不積極的參與這樣子機會的話,不要說技術發展啦,

就連想做產品品牌形象都很難啦。最主要的是:他在研討會中各家都提供了許多

演講資料與一些從過去到目前與未來的資料數據...收穫都蠻多的!

我就隨便舉一兩個例子...幾乎每一家廠商都一致認為未來微控器的趨勢是:

1. 核心處理器的效能。...無疑置庸的就是  32 bits 的ARM。

2. 周邊電路的支持度,這一點我待會兒還會特別介紹。

3. Lower Power 趨勢,現在產品都講求移動市場與綠能環保觀念,省電的微控器是趨勢。

4. 開發與發展系統平台的建立。微控器的硬體效能的提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但光硬體提升也沒啥用,最重要的是相關的軟體平台也要跟著提升的,這一點也的確要

讓國內相關業者要留意的,因為畢竟台灣相關業者比較擅長的是硬體設計,

但對於軟體的相關系統應用與結合...這一點國內相關業者還要多加油的啦。

(當然,這邊指的不單單只是單晶片微控器的開發工具這一類而已,他還泛指

所謂的作業系統平台或是一個Real Time OS 都算屬與這一類的!)

---

好,我現在來講關於第二項周邊電路的支持度。大致來說:周邊電路涵蓋了

一般所謂的像是 UART、SPI、ADC等以外,像是Flash 或是像結合DSP 都可以算這一類吧。

幾個簡單的先講好了...第一:Flash,我想這一點就真的不用太過於強調了。

因為未來系統應用上的彈性應用與晶圓加工製程技術精進,Flash 勢必會是最終的結果。

簡單的說:因為Flash 的製程是以 Block 為單位來Read/Write/Erase...可以大大的降低

整塊記憶體的製造與系統應用的問題,這一部份在業界已經非常成熟了。

至於要不要結合DSP ?這一點是NXP 提出的,他還提到類似PC的MultiCore 觀念。

但是他的Multi Core 可不是我以前那一種FxxA 多核心那一種作法,以前我搞過的那個

FxxA 是有一種"偷吃步"的作法...如果在單晶片核心的操作時脈或效能無法提升之下,

反而不能提升效能,反而會造成系統應用上的困擾。

這一點就是牽涉到其他周邊電路的支持度了。

當初我剛開始參與FxxA計畫時,覺得以韌體軟體來提供硬體周邊電路支持度的彈性用法

有一點訝異,初步看起來似乎是可行的,譬如:原來單晶片沒有I2C 時,我可以用

韌體來寫一隻I2C的介面...這樣子我就可以不增加硬體成本就可以獲得一組類似硬體的

周邊電路支持。但是後來,看到越來越多高效能的單晶片微控器之後就覺得不太對了。

因為很簡單...因為現在許多硬體的設計由於晶圓代工技術提昇,所增加的周邊電路所

佔用的面積都還算是小Case 的...最重要的是:一旦用硬體處理的好處就是可以省去

許多軟體或韌體的Effort...這一點對於要建立所謂的系統應用平台或是所謂Real- time

OS 來說,絕對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因為您是不可能還要一個寫系統應用工程師,

在維護一套系統應用程式時,還要留意您程式中還有沒有牽涉到硬體介面。

所以,您現在就很容易看到新一代的微控器幾乎全部用Interrup Driver許多Event。

這樣子的觀念是對於系統應用平台來說,才可以把硬體介面與應用發展平台切得很乾淨。

所以,如果只是為了想圖個方便,想用軟體(韌體)來產生一組額外的應用上的

硬體介面來說:我也只能說:是有一點違反世界潮流趨勢...真的,隨便找一棵

新一代的MCU 的周邊支持度都算蠻完整與很容易了啦。價格也沒差在哪啦。

如果,真的要在低階應用領域中或是要殺價競爭市場,多一組周邊電路...市場有量來說:

就算重新開一棵還比較快、還比較有經濟效益吧!--- 這也是當初我在國內其他相關

業者的基本看法。反正在我們這邊的低價惡性競爭遊戲規格中,就是如此。

------------------------

其實,依單晶片微控器的歷史軌跡來說:目前許多標準產品或公司特色都幾乎

各擁抱各自一片天了。再以發展趨勢中來看,應該以更寬廣的系統應用領域來看。

像這一次參與這一種頗為新鮮國際技術研討會,也的確讓我有著不同的體驗。

我們當然不能說:國外的月亮會比較圓,但是圓不圓?也是要比較後才知道,

而國內的相關業者如果還是喜歡躲在系統應用市場的最末端或最底層來坐井觀天的話,

真的...大家只會越來越辛苦...因為真的世界已經經由諸如此類的研討會或技術交流,

您已經很難置身度外...就看每位看官您自己本身的自覺了啦。

----

PS: 除了這第一次虛擬網路國際技術研討會之外,他們還會繼續辦理其他相關課程 :

譬如:SOC 或是觸控技術...等等一系列世界當紅的技術研討會,有興趣的,

您們自己也可依據個人興趣報名參加!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傳神的一句話

"台灣的中間空掉了,沒有腳踏實地的基礎人力,許多碩博士卻變成宅男宅女在家

,找不到未來。"

好傳神的一句話...連我自己都不禁要自我思考一下了。

其實也不能怪這些宅男宅女碩博士啦...反正大家也都是關在家裡上網寫論文的。

出了社會,還不是關進賣肝的企業,整天只有看到清晨的日曦才回去睡覺的。

沒有好的發展環境,也只好當宅男宅女在家啦。...

錢有這麼好賺的嗎?!...昨天那位內湖的通路商老闆說:他已經放棄招AE工程師了。

因為就是新聞所說的:台灣缺乏基礎技術人才....

反正我說過了,像我們這一種搞技術的呆子才會被人家一直笑,人家那些宅男宅女碩博士,

最聰明了啦...每天都跟您說:上班領薪水或是什麼產品競爭觀念要什麼遵循EMBA 或是

Micheal Porter 的競爭五力啦...喊喊口號:明年一定可以超越iPad 的啦。

對啊...誰願意當傻子啦?!

預測失準的執行長回家吃自己啦。董事長喊喊就不算是預測嗎?!

最笨的就是整天關在實驗室裡的工程師啦。...

---------------------

2011-4-29 

拚升格人才斷層/嚴長壽批 技職教育走錯路

痛陳分數綁架教育

〔記者陳怡靜、林曉雲/台北報導〕「醒醒吧!家長!」亞都麗緻集團、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天出書,痛陳台灣教育長期被分數綁架,形成「共錯結構」,導致學生沒自信、讀書不快樂;至於技職教育嚴重學術化,更導致台灣缺乏基礎技術人才。

長期關注技職教育的嚴長壽指出,近年技職「拚升格」競賽,國內原有七十多所專科,目前僅剩十五所,科技大學卻從十一所增加為四十六所,技職學校的入學分數也不斷飆高,有熱忱與天分的技職明日之星,卻可能被排擠無法升學習得一技之長。

嚴長壽坦言:「讀書不該是唯一專長,卻被教育政策壓縮成唯一方向,技職教育完全被摧毀,職校升格專科、專科變學院、又成科大。升學直升梯讓許多年輕人不願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台灣的中間空掉了,沒有腳踏實地的基礎人力,許多碩博士卻變成宅男宅女在家,找不到未來。」

爭取百大只是虛榮

教育部強推的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的經費也讓嚴長壽搖頭,他直言:「爭取世界排名只是虛榮,即使排名到世界百大、也不過是百分之一。台灣應找到自己的優點、吸引一流人才進台灣,小而美的瑞士永遠不擔心人才外流,因為他們不斷培養出世界級經理人。」

對於評鑑制度無法尊重多元發展與特色學校,嚴長壽也備感無奈,他舉每年僅收五百位學生的美國威廉斯學院為例,雖名氣比不上長春藤名校,但去年在全美大學評比上卻超越哈佛,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首屈一指,知名歌手王力宏便是傑出校友。

嚴長壽感嘆,台灣的實踐大學卻無法有相同待遇,實踐以設計學院聞名,師資不以博士為尊、但卻是設計與實務領域中的佼佼者,「評鑑成績總是後段班成績,但實踐的設計學院卻是全球前三十強」。

家長反成教改阻力

他也指出,台灣的家長迷信補習、迷信分數,卻無意間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甚至可能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也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他提醒,家長不要鼓勵孩子考公務員或熱門行業,人生不應只有單一的教育觀念,「不是鐵飯碗就好、不是多金的職業就是好」。

嚴長壽也在書中自爆,他去年六月曾帶準備很久的簡報去拜訪教育部長,但他發現部長心神不寧,接著便收到紙條提醒去參加下個會議,「我忽然覺醒,自己又做了一次豬頭……我又在浪費部長時間,也在浪費自己的時間」。他坦言,此事讓他決心出書,「不管是藍綠執政時,教育政策都不是部長一個人的問題,他們忙於民代與媒體的連番批判,已經無暇思考、只怕氣球在自己頭上爆掉。那就讓我來戳破這個氣球吧!」

昨日前往印度洽公的教育部長吳清基說明,應是誤會,主要是他當天行程早已排滿,不料嚴長壽會臨時到部拜訪,才未能深談,等他回國後將親自向嚴請益。

吳清基表示,他也同意技職科大教師確實不該一味比論文數量,也不應讓大量高中生進技校,恐技職失去特色,但目前並非大量,技職與一般大學體系仍有交流必要。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則說明,技校招收高中生有限,今年名額一萬左右,當初是為讓高中及高職交流,且產業已從勞力密集邁向知識經濟時代,才讓技校可招高中生,也讓頂尖大學可招優秀高職生,教育部已注意到嚴長壽所提問題,也有逐步調整,例如技職教師可憑技術報告升等,不一定要學術研究報告。

...

王振堂:宏碁平板電腦 明年勝過iPad

  • 2011-04-29
  • 中國時報
  • 【洪正吉/台北報導】

     宏碁人事大地震後,董事長王振堂昨天公開說抱歉,並對投資人損失感到不安。他強調,宏碁像是大腦出問題,不得已只好進行大手術,但根基完整保全。未來導入開放作業系統後,明年NB會有革命性變化,宏碁平板電腦也將勝過蘋果iPad 。

     宏碁昨舉行法說會,王振堂先把砲口指向前執行長蘭奇。他說,去年第4季及今年第1季無法準確預測營收,是按蘭奇的計算判斷,「第1次失準或許是人非完美,第2次失誤就很嚴重。」

     王振堂說,第1次失誤後,蘭奇仍堅持出貨量最大化策略,但執行已偏離正軌,傷害長期發展的根基,所以董事會才會斷然決定撤換執行長及組織改造。

     他解釋,宏碁第2季PC出貨下修10%目標,才是新團隊的預估,希望大家給新團隊一次新機會。未來宏碁不再硬塞貨給通路商,進而把多品牌策略搞亂。

     王振堂強調,宏碁品牌價值並沒有消失,平板電腦鎖定以Android的開放系統平台為主,預估未來開放系統的支持者,終將超越蘋果的封閉系統,宏碁只要專注開放系統,就有做不完的業績。

     王振堂強調,宏碁未來也會增加獨立董事,增加董事對業務及策略的參與,引進完整公司治理體系。「以後我離開時,希望股價沒有那麼大的變動」。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嚴長壽談教育 要家長醒醒吧(轉載)

這個說法不就是這個月初李教授講的是一樣嗎?!

李家同:技職教育失焦 搞得像工學院(新聞)

台灣有許多政策都只是想衝表面功夫而已,根本沒有在想問題的真正的癥結點。

每一所原本的技職五專學校,都在拼升格技術學院...然後再升格為科技大學。

但是以教學研究與培育人才來說,有真正的發揮效能嗎?!

您看人家麻省理工學院(MIT)....幾百年來,人家有去想說:要升格為麻省大學嗎?

人家還不是只是一所單純的理工學院,就是很簡單的把學校的基本特色搞好,還需要

去做那些表面功夫嗎?!....都不知道台灣官員腦袋在想什麼?!

結果:普設高等教育之後,社會所付出的代價是:男女結婚年齡都因學業關係都被迫延後,

再進一步產生少子化的社會問題等...這就是過渡干預社會原本應該有公平機制所要付出的代價。

今晚在台北內湖跟某通路商吃飯也在說:"現在每一家科技公司隨隨便便都說在發展

雲端啊...平版電腦...還有什麼APP 等等,結果養一大堆人,都看不出來大家聚焦在哪?

就是一窩蜂,憑著過去曾經風光的科技分紅賺來的現金再拿出來玩。

真的很替這些年輕的工程師很擔心他們的未來..." 我聽了也只能苦笑啦。

在學校裡,這些教育官員亂搞...出了校門又碰到這一種無頭蒼蠅的有錢老闆亂花錢。

如果他們本身認識不清的話,也只能祈禱...天祐這一批年輕的工程師吧。

好好加油吧。....

-----------------------------------------

嚴長壽談教育 要家長醒醒吧
【2011/04/28 19:29 報導 】
  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發表新書「教育應該不一樣」,談自己的教育觀點。批評現在前幾名的技職學校,被分數綁架,讓只想學習一技之長的孩子,機會被高中生被排擠;另外,沒有實務經驗的博士攻佔技職體系,加上「業師」又努力拼博士,讓講求務實致用的技職教育被扭曲。(陳映竹報導)

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在書中提到,他以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希望喚起大家對台灣教育關心。用嚴厲口吻,希望家長「醒醒吧!」別再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
嚴長壽也坦承,他曾對自己學歷不高,只有高中畢業,感到自悲,後來他才發現,台灣教育目標非常單一,讀大學、拿博士,找到讓人稱羨的好工作,才是人生正途,如何運用學識卻不在考量範圍之內。他以自身經歷呼籲家長,接受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國家棟樑,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
關注技職教育的嚴長壽,點出政府大量放寬職業學校升格,加上升等評鑑的誤導,學院風格主導職業教育生態,原本職校業師放棄實務工作,全力拼博士。職業學校學術化,想學一技之長的孩子,入學被高分生排擠,現在有七成的高職畢業生想要繼續升學,不願再當基礎螺絲釘角色。
嚴長壽說,現在教育只想討好家長,希望透過寫書,讓家長改變態度。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單晶片MCU 的生意?!

台灣過去一直引以為傲的IC 產業模式就是殺價競爭。除了複製國外MCU 以節省開發成本外。

最成功的大概就是搭配IC 產業上下游結合的只賣 IC 晶圓的生意模式。

譬如只賣給您MCU 晶圓顆粒讓客人可以直接將IC 晶圓顆粒直接做在PCB 版上。

我們稱之為 COB (chip on Board)...這一種東西在許多玩具或是一些標準產品上都可以

看到其蹤跡...如此一來,在系統上可以節省一些IC 封裝測試成本,可以大大的降低成本。

尤其當您的MCU IC 只剩下那個王子麵般的幾塊錢台幣時,這樣子的節省成本是很可觀的。

所以,相較於國外品牌的MCU 來說:因為價差與市場定位問題,自然而然就涇渭分明

分成兩塊不同的市場...但是這幾年來,尤其高階MCU 市場價格的向下壓迫,譬如

我們所俗稱的32 bit ARM Cortex-M0系列等。促使低階原來MCU 市場產生很大的變化。

所以呢,我們就可以從過去一直原本很堅持固守價格與應用市場的國外MCU,

也不得不吹起類似的低價策略了:如下文,人家就在官方網站擺明了:

MCU 晶圓顆粒的生意買賣了。...這是以前國外MCU 廠商不會做,或做了也不一定會承認的。

現在反正,您們台灣的MCU 也是在一般晶圓代工廠加工的~我的也是,

大家加工成本都差不多。市場要玩?大家就來玩...誰怕誰啦。...所以呢,

這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這樣子的MCU市場擺明了就已經快沒有新進者的遊戲空間了...

因為我們以前可以從晶圓顆粒生意來區隔市場價差的市場運作機制,就馬上失去優勢了。

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會玩MCU 晶圓顆粒的廠家,基本上都已經大部分已經攤提完他們

的研發與製造成本了...反正您要多少數量,他們只要一通電話知會一下晶圓加工廠,

客人就可以按照晶圓廠的加工排序領貨自行處理了...您也不用在那邊算什麼成本了,

反正像台積電這一種加工廠的一片晶圓代工費多少...一片晶圓的MCU 顆粒數也是固定,

就自己看得辦吧!...

其實,這樣子的MCU 市場是在我幾年前在推那個FxxA多核心MCU時,我在大陸華東

與華南...甚至台灣跑個兩圈。我大概就知道這樣的生意模式已漸成形了...

當初我就了然於胸了。MCU IC 本身已經無法去創造出他本身的產品價值,而真正的

產品價值就會回到系統應用端,以系統應用者該如何賦予MCU 的產品價值了。

就像幾年後,我們看到iPhone 或 iPad 的這樣子的產品,有誰真的會去算說:

他的一個MCU (中央處理器)的成本價值嗎?!您說:對一位終端消費者來說,

就算差個幾十塊台幣有差嗎?!

所以,像現在這些低階的8 Bit MCU 價差都已經在台幣幾塊甚至幾毛錢之間而已,

然後您跟我說:那是靠數量累積出來的...但是您知道嗎?靠節省成本與數量累積出來

的市場,就是一種苦命的勞碌市場...您想做這一種生意?!很簡單,就是在大陸那邊。

那您可以跟我說:這一種生意您還可以做多久?!更何況對於MCU 新進者來說:

人家是拿著現成的晶圓顆粒在那邊以逸待勞的以價格伺候您...人家必要時,還可以

為了一兩張訂單,虧錢也陪您玩,反正人家在別的地方可以賺回來的啦。

這個就是我當初玩完那個多核心MCU之後最大的感觸,與其如此,我何不回到最基本

的系統應用觀點,很明確的去定義與界定系統應用市場...再來思考MCU IC 的問題。

就像這些想通了想賣MCU IC 的國外廠商一樣...我問了他們說:當您們開始要賣

MCU 顆粒晶圓時,您們有想到接下來的行銷策略嗎?!其實,他們也是很明確的跟您說:

這些生意還是得以系統應用或應用產品市場來決定的啦。賣MCU 晶圓顆粒也只不過,

讓他們在應用市場端有更有彈性的議價與市場推廣機會而已

所以,還是我們以前賣IC 的業務的名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您有什麼辦法?!"

您就不要以為天下的生意就是您想得到,別人都不會變通和跟您想得一樣?!

您說對不對?!各位就好好加油吧。

--------------------

Microcontroller Die Sales

Silicon Labs now offers many of our broad MCU line in die form for added flexibility. Tested die offers smaller and often less expensive form factor possibilities. Because Silicon Labs does not package the tested die, overall lead-time is shorter which can help to reduce time-to-market.

All wafers are fully tested, inked, and visually inspected. Electronic wafer maps are also available.

....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一個好的企業領導者

這些企業領導者都是國內相關行業的老闆們所欠缺的..."遠見與堅持"與不斷的自我挑戰提升

國內的許多企業家爭的是:台面上的首富啦...搶新聞版面啦等等。

如果當我們發現:我們的老闆不是像人家如此這般的遠見與堅持時。

您怎麼期望您能跳脫過勞與苦命的勞役生活呢?!每天只帶著您喊口號Me too, 產品殺價

與西進蓋大代工廠,公司分割上市等等...

真正的大老闆是說得到,做得到的堅持,不是嘴巴說說:

要根留台灣,要設立軟體工業園區,結果,也沒啥遠大重要的目標...

炒炒新聞就不了了之,最後還是回到代工市場。

後來我想:許多什麼外在環境啦,什麼條件啦...都只是嘴巴上的藉口而已。

可以看看一期的商週:

家電業賓士,一款洗碗機 賠30年也不放棄

朋友的眉批是:

"對於品質的觀念, 我們早已習慣品質是須架構在某些商業策略之下了.

前提: 不能想要股票上市吧…"

而我的觀點是:公司經營者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如何堅持與執行一個簡單的理念是最重要的。

"....

賺夠就好!
拒絕賣掉公司未來,堅持不上市

....

「股東不會得到那麼多錢,這些都要重新投資到公司裡……,對長期經營且強大的家族企業來說……,其成長的速度不可能超過淨值成長的速度,」辛肯強調。

也因為「賺夠就好」的思維,....

....

因為從股東會到管理階層,都對公司「百年」經營有共識,不求賺多,美諾形成了這種透明、開放的家族企業經營風格,也打造了這個百年家族企業的穩定與向心力,也才能夠技術上不斷領先,賣出比競爭對手更高價的產品,還能被市場接受,成為真正的百年企業。"

對國內許多企業家,尤其是高科技業者來說:這一點真的很難啦。

-------------------

CD之父 大賀典雄辭世

 

日本索尼公司(SONY)前社長大賀典雄二十三日因多重器官衰竭去世,享壽八十一歲。大賀典雄對研發雷射唱片(CD)有功,號稱「CD之父」,他也讓索尼從硬體製造商成功轉型為軟體和娛樂王國,帶領「索尼中興」。

先後在東京和柏林攻讀音樂的大賀典雄,原本立志當歌劇演唱家,但因常寫信給索尼公司抱怨索尼錄音機的品質不好,而被延攬到索尼工作,改變了他的一生。

大賀典雄一九五九年進入索尼,卅多歲就當上高層主管,這在日本企業很罕見。他在一九八二年當上索尼社長(總經理)、一九九五年當上會長(董事長),二○○三年辭去會長,參與索尼經營長達四十多年。

大賀的音樂素養,讓他很早就看好CD的音效品質,在一九七○年代堅信CD終將取代黑膠唱片,當時還遭到廣大質疑。

在他的帶領下,索尼與荷蘭飛利浦公司合作研發CD,熱愛音樂的他堅持CD的直徑必須有十二公分,至少可錄七十五分鐘的音樂,以便收錄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不用聽到一半還要換片。

索尼在一九八二年銷售全球首張CD。五年後,CD在日本銷量超過黑膠唱片。當時索尼CD規格沿用至今。

大賀並帶領索尼跨足音樂和娛樂產業,一九六八年和哥倫比亞公司成立索尼哥倫比亞音樂娛樂公司,也就是現在的索尼音樂娛樂公司。

他並讓被看成「怪胎」的索尼副社長久多良木開發家庭用PlayStation電玩主機,更以三十四億美元買下好萊塢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當時被批評不智和太貴,但大賀全力發展音樂、電影和電玩產業,為公司開創另一條活路,這些新事業成為索尼近年硬體產業不敵競爭對手後的公司命脈。

大賀在一九九八年受訪時表示:「我們總是追求別的公司不會碰的東西,這是我們成功的秘訣。

索尼現任董事長兼執行長史特林格二十三日表示:「多虧大賀遠見,索尼才能從製造影音硬體產品,進音樂、電影和電玩產業,進而成為全球娛樂產業的龍頭。」

大賀很早就懂得品牌重要性,親自參與「SONY」企業識別標誌設計,他常說,這四個字是索尼最大財產。


【2011/04/25 聯合報】

 一九七○年代末期,創辦了蘋果公司,更慧眼獨具地發現,以滑鼠為主的圖形化介面商用潛力龐大,因此又在一九八○年代初期催生了麥金塔電腦,從此奠定了蘋果在PC產業的教主地位!
【撰文/蔡綺芝】

賈伯斯靠著iPad將筆記型、桌上型個人電腦廠商打得喘不過氣來,被人形容是「反攻大勝利」,因為當年蘋果可是個人電腦的發明者!

在一九七○年代末期,賈伯斯和朋友研發史上第一部Apple II商用PC,並創辦了蘋果公司,更慧眼獨具地發現,以滑鼠為主的圖形化介面商用潛力龐大,因此又在一九八○年代初期催生了麥金塔電腦,從此奠定了蘋果在PC產業的教主地位!

蘋果之神遭開除到反攻

沒想到一九八四年底美國電腦業景氣低迷,拖累蘋果業績暴跌,賈伯斯和當初他挖角來的執行長John Sculley理念不合,關係持續惡化,加上他管理風格喜怒無常,早被員工貼上暴君標籤, 在公司內部逐漸失勢,一九八五年五月居然慘遭蘋果開除,他因此創辦了新公司NeXT,專門開發電腦軟體平台(後來成為蘋果i 系列的系統平台OSX),一九九六年蘋果以四億三千萬美元併購了NeXT,更讓賈伯斯光榮地「鳳還巢」,隔年回鍋擔任蘋果執行長絕地大反攻。

但當時的蘋果已連續十二年虧損,二○○一年十月,賈伯斯推出iPod,搭配線上音樂商店的獨特經營模式,三年後就以五成市占成為全美國最受歡迎的數位音樂播放器,最後更跨出海外徹底打敗Sony暢銷的隨身聽。

現身駁病危明年出自傳

二○○七年蘋果推出iPhone一炮而紅,去年平板電腦iPad上市,又讓一票PC製造大廠相形失色, 儘管賈伯斯贏得全世界肯定他在IT產業如「神」般的地位,但今年一月十九日,他卻三度以健康理由請病假,歸期未定,讓市場分析師和投資人都憂心「沒有了賈伯斯,蘋果該怎辦?」

日前賈伯斯曾被拍到暴瘦,好事者宣稱他只剩六周可活,但他不但會晤美國總統歐巴馬,也親自出席三月初iPad 2發表會,而未來他還會持續遙控蘋果營運,據了解賈伯斯本人公開已經授權出版商撰寫自傳《iSteve:The Book of Jobs》預定明年上市,想必屆時一定會在出版界掀起一股旋風。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mcu 選用

今天有收到廠商提供的MCU之資料如下:

他的基本功能規格:

我想相容的MCU應該不只這些吧。這個東西沒有別的訴求,就是簡單,便宜。

您若想靠寫這些東西能賺錢,只有透過拱量來汲取那個蠅頭小利...而這一種市場,

在台灣也應該比較難了吧...您也看到這一些東西他的程式容量都很小。

如果您沒有很深厚的韌體功力,譬如我之前舉例的類似RPM 轉速或是ADC 演算法的話。

這些東西也沒什麼系統大架構可以供您發揮的。因為他就是簡單、便宜。

但如果套一下這一次宏碁的第三次改造計畫來看:似乎便宜,拱量的產品與市場操作

已經被視為票房毒藥了...您看這些MCU 廠,多多少少也都兼做其他產品線,

尤其是一些不用寫韌體程式的產品線:譬如穩壓IC 啊、馬達驅動IC 啊...等等。

否則,這些MCU 的錢真的越來越難賺...搞不好那些不懂技術的潮州佬比您還會賺啊。

---

這一波Apple 的確帶給許多資訊產品的新思維,不是簡單便宜的東西就比較好推,

也可以保您永保安康...主要還是要透過平台來充實產品附加價值。

剛好同一日的新聞如下:US$ 1.0 以下32 bit 的ARM...Cortex-M0 ,這也不是新聞。

以前台灣IC 產業剛起步或是蓬勃發展時,對於價格便宜,取得容易方便的在地MCU,

總是都有一股衝動與興奮感...但是,真的這一種MCU 市場與產業真的很成熟了。

我現在比較是以系統角度來看這一些MCU,不會說:非得給自己設限的說,非得要用

怎樣的MCU 才是唯一的選擇。反正,現在客人也比您還精了,您在怎麼省,

也沒啥路用。乾脆還不如自己簡單容易維護產品或系統角度來考慮吧。

至於,提供資料給我的廠商業務...也是懶懶的。看來他也好像只是混口飯吃而已,

我們也只好笑笑的把資料留下來...心中也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而已。

----

---

恩智浦半導體 擴增USB產品

恩智浦半導體(NXP)宣布推出以ARMR Cortex-M0為基礎的低成本微控制器LPC11U00系列,該系列採用高度靈活的全新USB架構和智慧卡介面。

LPC11U00配備的全速USB 2.0設備控制器具高度可配置性,為消費性電子和行動設備提供無與倫比的設計靈活性與可靠的USB連結性。

恩智浦副總裁暨微控制器產品部總經理Geoff Lees表示:「LPC11U00系列為8/16位元USB微控制器提供出色的替代方案,以低於1美元的價位達成可靠的USB性能。我們在LP 11U00中所採用的高靈活度USB架構是更為優異的USB方案。恩智浦提供最廣泛的ARM架構U B解決方案以及簡單易用的軟體和整合式研發平台,使恩智浦成為一次購足式 (one-stop-shop) USB解決方案供應商。」

【2011/04/20 經濟日報】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汽車電子聚焦亞洲(轉載)

剛好我的部落格中有一項文章分類:"引擎電子控制" 。所以,剛好蠻符合這一個議題的。
還記得我去年所寫的一篇文章:陳年往事紀實。也剛好有提到一樣的人物。
這一篇報導文章是以記者的角度,而我只是一個小小工程師,我是以搞技術的角度出發。
這一篇報導文章大家可以用力仔細的閱讀一下,然後您是否跟我心中的感想一樣?
然後呢?!..................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蘋果科技美學 誰與爭鋒?(轉載)

文章是寫的文謅謅的...也只能說:學理工與非理工之間還是有一點"代溝" 吧!

當然文中有些資訊也不一定正確,譬如:蘋果代工是鴻海不是富士康。

不過他的前一大段的說法倒是很貼切。前一期(515)的壹週刊有兩篇標題:

【封面故事】宏碁大舉徵千名工程師 施振榮撤換蘭奇內幕。

【財經焦點】鴻海尋突圍 郭台銘推10 家上市。

--- 

第一個封面故事看來讓我有戰國七雄中秦趙長平之戰那一股肅殺之氣,

好像找一大堆工程師推向沙場當砲灰...這一種歷史案例看過太多了啦。

至於第二點那個分析也說得一點也沒錯:"...而鴻海除了手握蘋果訂單外,

看不到另有營收成長的契機..."...對照本文,一點也沒錯。人家分析說:

鴻海花了二十幾年才達到的市值,宏達電只花五年時間...這代表代工產業的宿命。

您跟我說:現在哪一個年輕人願意花二十幾年陪您這樣子搞?!

更何況有個五年經驗的榜樣在身旁呢?!

所以,朋友公司在招工程師時老是招不到好的人才,您說:真正的將才會在

那一大堆砲灰身上嗎?!就算有,那早也被那些砲灰搞得灰頭土臉了啦。

.........----老話一句:老闆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啦。但很不幸的是:

越大的公司老闆的心態是越不可測,也常身不由己啊!

蘋果科技美學 誰與爭鋒?

台灣一直是電腦及週邊商品代工之中心,重要性不可輕視。曾幾何時,在世界各地鼓吹創新之時,我們曾經自滿而略帶自嘲地說:「代工也是一份好差事。」

曾幾何時,專注代工的富士康也以其精密高超的代工放大了一個一個小而美的美學巨擘—蘋果電腦系列商品。富士康無瑕疵的品管奇蹟,恰如法力無邊的放大鏡,放大了蘋果商品的市占率:從五趴到二十五趴到預料中之四十一趴。富士康實乃蘋果電腦可遇而不可求之推手。而蘋果電腦與富士康間則或將超越蔚為傳奇之代工關係也。

蘋果電腦決定放大自己之市佔率實起於一念之間。蘋果一直沒想坐大。偶有遐想,當時的CEO為飲料巨擘轉任,喜把蘋果精品當商品推廣,再加上首度外包生產,品質、材質在當時不成熟的全球供應鏈中缺少精準與適應,最終以大量、昂貴、品質參差之商品拋市,澆熄多少熱情,換來多少惋歎!痛定思痛,傳奇英雄賈伯斯復出了。產品線簡單,而各項產品均具傲人科技,引人入勝。

賈伯斯掛帥,蘋果電腦系列商品之特色在於美得醉人,美得有內涵,美得既藝術又科學。蘋果電腦的產品線更是乾淨利落,種類寧稀,卻粒粒美如晶鑽。富士康的超級代工能量則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嚴格的品管,複製出數量無限的蘋果系列產品。蘋果電腦的超優科技,超炫美學,加上富士康的超強實做力,已為蘋果電腦創造了美學科技的獨占市場。除了科技巨人索尼以外,幾乎無有可與之匹敵者。蘋果電腦的平價策略,與微軟作業系統的相容策略,更奠定了蘋果電腦一統天下的可能。

大者愈大,大者恆大的現象通常僅存在於數位內容商品,然而也在實體世界的蘋果現象裏體現了。蘋果現象也存在於其他科技精品,從Dyson的吸塵器至Merdeces Benz的經典名車,都略可窺見此現象之蹤影。蘋果電腦實虛兼顧的智慮更超人一等—除了提供最優網路介面外,更提供方便應用軟體使用者下載以及創作者上傳的絕佳服務。為蘋果電腦以及創作者,提供創意市集平台與長期現金流入。這種科技優越,使用便利,與雲端應用提供者的連結性角色與開創性優勢,真可謂蘋果當道,孰與匹敵?

蘋果已經在視頻之靈魂光學鏡頭上,向素享精品科技令譽的索尼取經、合作,精益求精。吾人可以預見iPad 3,iPhone 5以及蘋系精品之後續優勢。無怪乎「向前看」的財務分析師持續上修蘋果電腦的財測。其時蘋果電腦的市場優勢才剛展現,真正的局面將在「平價奢華」轉為「廉價奢華」時開拓,屆時平板電腦市場將呈現眾星拱月之態勢。競爭者歎氣之餘,或可由健康環保議題(如電磁波)另創勝場優勢。

【2011/04/18 聯合報

薪資是唯一的選擇嗎?!

唉~台灣媒體又一次失焦之言論啊。難道只要砸錢就可以留住人才?!

那憑政府機構的公務人員的薪資應該根本招不到人啊?怎麼每次公職考試會擠破頭?!

我想最基本的問題還是在於產業基本結構與產業政策問題。

就像記者明明引述科技業者的話,卻又扭曲基本意義,為什麼一個企業想挖角人才時,

卻又覺得四萬七的底薪太高?!原因就是:您們科技業者就是想用最薪資來壓榨員工啊。

因為您們所謂高科技的產業,也大多數也都是低毛利的產業,付不出高薪啊!

人才本來也是一種自由市場機制...您根本很難去限制別人的生涯規劃。

反而我們更應該思考台灣未來真正的產業政策規劃,否則,光是媒體這樣子亂搞,

搞不好這些所謂人才是受不了台灣這些媒體亂象才想出走的,根本不是台面上薪資問題。

所以,針對這樣子的問題,其實對台灣這些高科技業者也已經見怪不怪了,

而且這樣子的問題也早就行之好幾年了,什麼『國安問題』?!您說:

台灣這些高科技業者早就為了去大陸卡市場,早就把一大堆高科技工程師都送過去

幫人家訓練基層工程師了...

您說:哪一家高科技公司沒有在大陸設點,培養在地工程師的?!

領的還是台灣最苦命的、最有過勞死風險的高科技業界的薪資耶!有什麼好緊張的?!

如果:真的有『國安問題』的話...就是這些高科技業者把這一批一批工程師送去大陸

當"市場砲灰"的問題。

我們要思考的是這些高科技業者的基本心態與他們心中的產業未來規劃與政策吧!。

-----------------------------------

鄰國獵人頭 馬:人才流失成國安問題

大陸挖角咱打薪 工研院快解體

政府打「肥貓」出現盲點,讓台灣陷「人才赤字危機」?行政院最近再祭出「打肥貓條款」,針對公股財團法人薪資設定上限,月薪最高不得超過十八萬。台灣科技研發龍頭工研院首當其衝,要延攬優秀人才卻開不出好薪水,董事會上周發函經濟部及行政院,呼籲政府正視問題。

行政院最近行文各部會,要求對主管的公股財團法人月薪設上限,董事長或經理人不得超過部長級(十八萬四千九百六十元),研究技術人員薪水不得超過政務次長級(十六萬一千零廿元),包括工研院、國衛院、中央社等財團法人,凡是由政府、公營事業捐助超過百分之五十者,皆須受規範。

規範另訂彈性機制,高科技、稀少性或其他特殊研究領域人才,經主管機關認定,薪水最多可達部長級;尖端科技、醫藥、生化、航太工業、藝術等專門領域人才,可不受薪資上限規定,但必須由外部專家學者共同訂定薪資基準,並報行政院核定。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抨擊,行政院這種做法嚴重衝擊工研院,「講難聽點,根本是社會主義,打肥貓打到人才流失,工研院都快解體了!」

他指出,工研院一名經理日前被大陸民營企業挖角,這名經理及眷屬在台灣的年薪約一百五十萬元,對方大手筆砸下一百五十萬人民幣(將近新台幣七百萬元)挖角。

一名工研院退休的一級主管,年紀六十八歲,最近接獲大陸工研院邀約,除高薪利誘,更開出「兩年後送一棟別墅」的優渥條件,希望借重他在科技產業界的長期人脈,介紹更多人到大陸工作。大陸挖角風吹進工研院,不少組長級員工已蠢蠢欲動。

工研院人員說,台灣優秀科技人才面臨斷層,員工會留下來,多少對國家社會有責任感、對研究有熱情,研究機構想辦法留住人才都來不及,政府卻再祭出不合理的「打肥貓條款」,讓他們很不平,「有機會,就走人」。

【2011/04/18 聯合報】

大陸挖角「複製工研院」 薪水四倍起跳

大陸挖角戰全面啟動,從二○○六年六月底,台大國企系教授巫和懋、台大經濟系教授朱家祥、政大金融系教授霍德明三位名教授出走北大。台灣學界、科技界、醫界等專業領域人才陸續西進,一位曾被挖角的學者指出,「大陸重金挖角,薪情至少四倍起跳」。

學者說,與自己同期在美國任教的優秀學者,有些被大陸挖走了,有些則到新加坡、香港任教,大陸不只祭出重金,還有彈性機制,大陸教授十五年前就可組顧問公司,不會被綁在象牙塔裡做研究。

為強化產業科技研發,中國大陸近來在卅八個省市複製台灣工研院模式,設置地方級的工研院,並向台灣的工研院高階主管招手,先挖高層主管,希望他們率領團隊及現成人脈「帶槍投靠」。

一位工研院組長說,工研院的精華在產業人脈,大陸砸錢挖角毫不手軟,薪水相當有彈性,至少是台灣的四、五倍之多,還提供房子,保證生活無虞。他憂心一旦高階主管被挖走,勢必也會挖走產業人才,產業菁英都跑走了,台灣能留住什麼?

全世界打人才戰,台灣人才流失,也吸引不到國際人才;一家高科技公司業者說,他本來要聘用一位優秀的越南僑生,但是勞委會規定僑生畢業的底薪至少須達四萬七,他提供不了這麼多,最後也留不住人才。

另一家知名公司的老闆表示,想延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的畢業生來台工作,但勞委會規定外籍人士須有兩年工作經驗才能聘用,結果也沒成功爭取到人才。

經建會分析台灣在各種世界競爭力評比,拉低競爭力平均分數的就是勞動市場的僵固,台灣排名都在九十名以後,因此,經建會最近也建議勞委會檢討現行制度。

國際爭人才,台灣吸引國際人才的制度僵化,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認為,不同的財團法人要有彈性,爭取人才不能僵化,打肥貓對吸引人才不利,用「肥貓」字眼太沈重,應視其生產力、貢獻決定薪資,而不是一體適用。

他強調,政府對公股財團法人薪資雖然有彈性機制,但既然實際操作有困難,是否應該檢討?「大家搶人頭、獵人才時,限制薪資會讓人才流失,政府要省小錢,可能損失更大!」

【2011/04/18 聯合報】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步台灣後塵 中國車市大餅落外商(新聞)

這兩天剛好也是  2011 台灣國際機車展覽會  (台北世貿)期間,
也有2011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覽會 (南港展覽中心)...
看似好像國內在車用市場一片榮景的樣子,但是背後真正的市場利潤在哪?!
當然我以前也搞過車用電子,目前在車輛界還有一些朋友,所以這兩天也都被邀去參訪。
但我說過了,國內業者在產品研發方面一定要有長期投資的心態,絕對不能利益的短視。
否則...產業技術真的很難深耕,就舉過去這幾年的參展的心路歷程:
之前還說要發展胎壓感測技術...還有什麼車用多媒體娛樂設備,甚至車用導航產品,
到今年比較熱門的影像行車記錄器等。您看這幾年有浮出哪一家專業的車用電子大廠嗎?!
答案都只有一個:大家都喜歡炒短線的利益收益。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電子大轉向(轉載自財訊)

這是台灣高科技界長期漠視軟體工業即將付出的代價。

當然啦...如果您還想搞硬體也沒關係,但現在有一個事實是您將要面臨的:

以前我們那個時代,還可以做做MP3 ,陽春型的數位相機或是手持式衛星導航等等,

這一類的單獨的電子裝置產品...但是呢?現在這種功能全都被 iPhone 這種東西給全包了。

您說:現在怎麼做一個單獨的MP3 播放器出來賣個暴利?!...時代真的不同了。

所以我才說:現在搞高科技硬體,沒有別的選擇,就是搞這一種移動式智慧手機!

這兩天我都聽到說:連大陸一些加工廠也都不願意再做別的電子產品,連PCB 版廠,

也都只願意接手機相關業務,畢竟其他的電子產品都屬於弱勢產品...

但話又說回來:要搞軟體或是這一種高度系統整合的東西,也不能說不行啦。

只是要做這一種東西,那鐵定是要打團體整體戰的,但以我們老中這一種喜歡凸顯個人

風格與色彩的行事風格...大家在辦公室裡要塑造這一種長期融洽的工作環境談何容易?!

更何況台灣高科技的這些大老闆的心態...從本質上改造還真的蠻難的。

還真的不如歸去算了...所以,才有以下那一些科技界轉業的故事,一點也不意外。

只是我一直強調 :真的還是要看個人本身的興趣與生涯規劃,別人在說的、別人在做的、

現在在流行的,都而不代表表示您應該去做的;而是您應該去尋找一個能夠安您的內心

的事情去做的。做電子這個行業也可以啦...畢竟這個東西還是有許多生活上的需求,

只要不要太過於強調台面上的這一些數據或是過於期望與奢求,您的生活還是可以很愜意的啦。

 

其實,您真正需要的不多...想要的比較多 !!

當您慾望少一點,您的日子是比較快樂的!!

PS : 這一期的財訊還有一篇標題:

"台灣科技股太貴了嗎?
股票評價》宏碁本益比 竟和蘋果、諾基亞旗鼓相當
 "

他就是要跟您說:一家蘋果的iPhone 與iPad 一樣的軟體平台,如何左打Notebook 的宏碁,

與右打手機傳統大廠 Nokia 。還是再一次強調完全不同的電子產品的革命吧。

---

-------------------------------

電子大轉向 靠3大主戰場贏回來!
 台灣有上百家上市櫃公司圍繞著「電腦」這個產業,去年總營收超過6.5兆元,是同年台灣總稅收的5.3倍;還跟全球95%以上的電腦供貨量息息相關。如今,這個龐大的產業鏈卻被蘋果電腦這個變種病毒,深深地撼動了!
【文/王毓雯】

這不是台灣電子業第一次遇上麻煩事,不過肯定是最棘手的一次。

二○○三年,筆電以方便攜帶、還能無線上網的優勢,猛地起飛,以每年二成的驚人成長率,威脅桌上型電腦的存在,並在○九年正式超越桌上型出貨量。○三年時,筆電市場規模只有四千萬台,今年已達二億台;同期間,桌上型電腦以個位數的年增率緩慢爬行,始終維持一億台出頭的水準。這個變革,造就了廣達、仁寶等筆電業者的崛起,卻也讓技嘉、微星等主機板廠失去了投資市場的關愛,從此打入冷宮。

變革,今年又來一次。不過這回主角換成平板電腦:今年五至六千萬台,估計一三年將暴增到一億台,將是該年度筆電總市場規模的一半強。問題是,誰將趁勢而起,誰又將殞落?

把這次的板塊挪移形容是台灣電子業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可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如今當道的,是蘋果電腦結合軟、硬體,徹底顛覆電子產品營運模式所帶來的風暴。「以前台灣電腦公司把產品賣給消費者,交易就終了;但蘋果iPhone、iPad搭配應用程式商店(Application Store)的模式,是硬體產品賣出,交易才正式開始,」某電腦代工大廠高層分析。

大挪移!
過去只要賣硬體 現在軟體才值錢

蘋果在iTunes上建置了最大的音樂商店,App Store上有六萬五千種軟體可供下載,據統計,在App瀏覽的消費者,有七成願意付費;但從Android平台進入的消費者,付費比例不到四成。加上蘋果的iOS作業系統單純,吸引軟體開發商量身打造新產品,也更容易賺到錢。去年蘋果的軟體收入將近十八億美元,但Android僅有一億多美元,足見軟體平台的威力。但,台灣誰能吃到這塊大餅?

當年桌上型電腦切換到筆電,價值中心只是從台灣的一群公司轉移到另一群公司身上;但今年從硬體走向軟體,台灣卻可能缺席。是的,有一些年輕、新崛起的台灣應用程式公司,已經在蘋果App Store嶄露頭角。但放眼台灣上市櫃中大型公司,似乎只有蒙恬靠著名片王闖蕩江湖;國際熱門的雲端運算技術,如資料儲存、管理、快速存取等,都是台灣陌生的領域。變種蘋果對台灣電子業帶來的衝擊,要遠比代工商機來得多。

壞消息總是接踵而來,在找到長期反制蘋果之道前,台灣電子業還得先解決第二季的麻煩事。日本三一一大地震重創三菱瓦斯的BT樹脂廠,雖然景碩、欣興、南電等IC載板大廠手上仍有一個多月的庫存,但近期不論從IC、零組件、系統廠等多方求證,當手上的庫存用罄後,五月供應鏈中斷的機率頗高。三月營收與出貨量才雙雙創下新高的廣達無奈地表示,四月需求很強勁,但五月卻因為可能缺料而存在著高度危機,「但那是最上游的特用化學領域,我們根本掌握不到第一線的狀況。」

歹年冬!
震災、匯率、缺工 問題接著來

不僅掌握不到第一線的狀況,事實上,台灣電子業蓬勃發展三十餘年,很多關鍵零組件都還握在國外大廠手中,舉凡中央處理器、DRAM、快閃記憶體、特用化學等等。二十年來投資市場對電子公司的簇擁,除了推升股價外,也不斷施壓要看到短期的高成長,反而對很多需要實實在在扎根、從頭做起的基礎技術,都付之闕如。

就算第二季缺料只是短期利空,今年匯率的變動與中國缺工、工資上揚,都會侵蝕電子業獲利。因為二月英特爾晶片組瑕疵回收,遞延需求,讓華碩三月主機板出貨量比原本預估的還要多出一成,成為眾多產品線中表現最好的一個。但三月中,主機板事業部總經理林哲偉卻得夜訪上游供應商,拜託他們想辦法解決缺工帶來的供貨不順問題,「如果華碩出面投資、甚至協助蓋廠能夠有幫助,我就立刻聯絡投資部門,只要你們有辦法解決!」

----

科技人轉業 寫下另一頁傳奇

  • 2011-04-14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彭清仁】

    過去一年來,已發生多起科技廠工程師過勞死的案例,也讓外界更了解,原來科技新貴也有辛酸的一面!曾經是半導體主管、年薪三百萬元的朱建榮,居然放棄高薪改行賣桶仔雞,當初家人都強烈反對,最後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而人力銀行也發現,類似的案例還有網路專家成為飲料大亨,轉業也讓科技人找到自我和家庭的幸福。

    竹科成立近卅年,寫下許多傳奇!但埋首無塵室加班熬夜,卻也是竹科工程師共同的夢囈,責任制的大帽子常扣得竹科人常感嘆,空有千萬豪宅、百萬名車,卻無暇享受。1111人力銀行的資料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桶仔雞達人朱建榮。

    在竹科半導體公司工作十二年,一路爬到業務主管的職位,毅然放棄年薪三百多萬的工作,只因為只自己喜歡吃桶仔雞,轉換職場跑道,從竹科新貴變成賣桶仔雞,所有親朋好友和家人都反對朱建榮的決定。

    不過,從一天收入一萬元,改為一隻雞一、兩百元慢慢賺,朱建榮坦言壓力雖大,但踏實了許多,因為時間多了、健康好了,生活也變得快樂了許多。

    從職場學來的專業管理,應用在桶仔雞生意上,目前朱建榮已有三家分店,現在親友和家人都認同當初大膽的決定,當然朱建榮也找回家庭幸福與自我。

    另外,原本是工研院倚重的工程師張仁豪,也是放棄高科技鐵飯碗,創立與科技完全不同領域的「黑丸嫩仙草」,三年下來,全台已有廿多家分店。

    另一名台大高材生,則是從網路高手轉業後成為冷飲業大亨。這些都是科技人轉業,寫下另一頁傳奇的代表。

---

科技新貴不再貴了 數據會說話

  • 2011-04-14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彭清仁】

    科技新貴過去是人人稱羡的工作,但近兩年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後,股票分紅依市價課稅,也讓科技人的薪資銳減!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指出,科技新貴的退休準備金是兩千八百萬,其實只比一般上班族多了五百萬元。如果加上加班時間,其實科技人的所得與一般工作所得差距並不大。

     早期竹科新貴因為分紅配股,寫下不少傳奇,也讓科技新貴成為人人稱羡的工作!最風光的時候,就連掃地的歐巴桑都有上千萬元的身價,但隨著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這兩年科技廠不再分股票,而改以調薪方式留住人才,只是詳細分析,竹科新貴的光環真的褪色了許多。

    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指出,科技業平均年薪是一百零二萬元,雖然比一般上班族六十五萬元多了卅七萬;但科技業每週工時是五十一點二三小時,比非科技上班族多了兩個小時,換算下來,每個月多付出八個小時,換來七千元的薪資,差距其實並不大。

    另外,科技人規畫退休準備金是兩千八百萬,五十歲退休;與一般上班族五十四歲退休,退休準備金是兩千三百萬元,差距也是相當有限。

    至於一般上班族退休後,真的就是享受遊山玩水的生活,但科技人退休後則大都希望轉行。因此綜合各項數據,科技新貴其實並不貴。而不少竹科人也經常感嘆生不逢時,未能在竹科最輝煌時恭逢其盛,也自嘲現在不是科技新貴,而是「碗糕」。

    在金融海嘯期間,就有不少科技人毅然決然離開科技界,勇敢創業或投入傳統產業,也都有不錯的成績。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電子自學學習心得回憶(三)

台灣特殊的電子代工產業模式,真的很難給專一專長的工程師們一個穩定的長期允諾:

"只要您懂一門專業技能,就能永保您終身無慮"。.... 因為連公司本身都很難定位為

單一產品線或是單一的代工模式,您看鴻X集團下的富X康...因原來代工產品線的

市佔率下降就虧損...您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您小小工程師豈能全身而退?!

那您若覺得我若適時轉任管理職,或是有品牌公司是否就可以長命久安?

不好意思,那請您看這一期的商業週刊:薄冰上的戰將。在講誰?講哪一個戰功彪炳卻

是下台一鞠躬的科技界大事。...這裡面透露了太多台灣高科技無奈的悲哀。

所以,我們這些渺小的工程師們也只好安身立命的苦命向學,以求得自己最後一塊淨土。

-----------------------

朋友常開玩笑說:Chamber 啊...我看您就差一個FPGA 應用沒學到而已,

要不然啊...以搞電子系統來說,應該都已經沒有人可以"屌"您了...

(PS : "屌" ...此處的意思就是說...不要為了一個簡單的系統東西,就有許多外包工作要

到處求爺爺、拜奶奶的!有任何人可以妨礙到您的電子系統設計開發想法了!)

我當然是把它當一句玩笑話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哪敢啊。

只不過的是:在系統開發上,要成功完成一個產品設計雛形所要結合的技能倒是不少。

我們來稍微整理一下好了...

1. 寫單晶片韌體...包括組合語言或是高階C 語言。因為現在單晶片微處理器取得容易,

     開發平台成熟,價位又平實,在系統發展上頗具一些彈性,所以,是比較方便的零件。

    至於要取哪一種單晶片沒差,道理都是一樣的。

2. 最好懂一種傳輸介面,可以跟PC 連線最好,因為PC 的各種資源最豐富,發展平台成熟,

    ,所以,許多在單晶片上比較受限的功能可以移至到PC 上處理。

     而傳輸介面在這幾年發展下來,當然就是USB 啊。

3. 既然寫USB 韌體傳輸程式,最好也會寫一點PC 端的應用程式...因為,有許多創意想法,

     也不一定每個人的想法一致,而且許多初步的想法也都可以透過簡單的應用程式測試

     就知道想法的可行性了,所以,寫一點PC 應用程式是蠻方便的。

     至於,PC 應用軟體就以個人喜好為主,而我以VC 的MFC 應該就覺得夠用了。

-------

 光這些軟體...在台灣這個電子生態來說,也沒啥多大價值...畢竟台灣的電子產業還是

以硬體為主,所以,最好也是要懂一點硬體相關知識或訊息。

4. 硬體包括什麼?線路設計...至少也會一點繪圖軟體啊...不管是ORCAD 或是Protel 都可以。

    線路設計會不會很難?!現在學硬體設計應該還不算太難,因為現在許多電子零組件的

    解決方案都很成熟了,只要選定一些相關零組件之後,相關的參考電路都可以參考。

    剩下的就是一些線路匹配與調教而已。

5. 光會設計與畫電路圖也沒啥用?最好也可以Layout 電路版,否則怎麼會有實體呢?!

    有時您光靠跳線或麵包洞洞版也不行的...因為有太多不確定因素躲在裡面,

    現在台灣與大陸的產業分工太成熟了....只要您的PCB 版不要太複雜,

    而您也知道大陸的PCB 電路版容易出什麼問題?只要在設計與Layout 上避開這些問題後,

    許多PCB 廠也都會配合的發到大陸處理...費用上也不高。做作實驗還蠻方便的。

6. 硬體方面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電子零件的選用了....這一點就是包括FPGA 這一種東西了。

    至於電子零組件的選用,這一點我個人就覺得蠻重要的,因為這一點的設計與零件選用

    就有點考驗您在這個行業裡的"小小成就"了,因為,現在電子零件千百萬種,

    各種產品規格與價格資訊到處充斥,您自己本身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上下游關係與人脈,

     因為也會有很多廠商會從大陸地區拿一些零組件回來販售,我個人不反對這種作法,

     畢竟大陸是全球加工廠集中地區,全球零組件一定會到那集合的,但是重點是:

     您自己本身有沒有能力去釐清這些零組件的穩定性與真實性。我相信:

     只要您有這樣子實力的話,不但您的客人不反對,您的零組件供應商也不敢隨便造次的。

---------------------------

.....大致上就這樣子應該就夠了吧。

朋友在調侃我的....就是最後那一項:沒有FPGA 應用。

(還有開IC 啦,這還是要看應用市場而已,真的有那麼難嗎?!

如果真的有那個市場量的需求,還怕別人"屌"您嗎?!時空環境已經不同了。)

而這個時代,資訊發達,就差您有沒有心而已?要不然,我說過:

這些東西都是一種 Skill 而已,只要您想學就應該不成問題,當然重點還要有一個想法目標

您的學習過程才會有效的收到一定的成果,否則,學這麼多,沒用到也沒用啊。

所以針對FPGA 這一點,我個人的見解是:這個東西的零件取得還真的有得給他麻煩一點,

知名品牌廠商不多,所以供貨都不是那麼容易,要背庫存也沒那麼容易...

您說:一般電子材料行,多多少少還會賣幾顆8051 或PIC 等MCU...

但您可以去這一種店面買得到FPGA 嗎?!...所以,要拿這一種東西回來設計電路,

除非我說的....真的有那個應用產品或是真的有客人願意買單的,否則我都覺得不合算。

當然以前的人會認為FPGA 是一種邏輯整合電路,他可以縮減您的電路設計,而且還可以

成為硬體電路保護的一環(怕別人抄襲您的硬體電路設計...),但我覺得現在:

單晶片MCU 的程式保護機制都已經作得很不錯了...而且單價也夠低了,一樣寫程式,

那就乾脆買一棵MCU 回來當邏輯電路用啊。....那我為什麼要用這一種東西呢?!

更何況現在許多IC 都號稱SOC ,他的周邊整合程度都很好了,要用到複雜的邏輯電路

也不多了。所以,FPGA 在使用上真的只有剩下比較高檔的應用市場...

或是人家拿來開發新IC 的開發平台。更何況現在FPGA 也越作越大,複雜程度也不小...

(製程進步,FPGA 也得跟得上步伐啊!所以,FPGA 越來越大顆也越貴了... )

要搞FPGA 真正的應用產品,也都已經不容易是小貓兩三隻的公司了。

(大部分主要還是工業等級的應用...)

而真正又有量大的應用市場,人家也是會開一棵IC 的...現在開IC 又不是什麼新鮮事啊。

所以啦...不管什麼MCU 或是FPGA ,主要還是要看他的應用市場在哪吧。

但在台灣這個價格殺戮戰場上,大概真的只有工業用產品才負擔得起他的成本吧!

----
那我們就回到真正的系統應用觀念上...其實,還是有一些應用是單晶片MCU 比不上

一般邏輯電路設計的功能(像FPGA 訴求的!)...

簡單來說:就是那一種Clock Trigger 的東西。這是牽涉到整體硬體電路同步信號的問題...

您的MCU 再厲害也不可能同時處理同步信號的,

因為我們的韌體程式也是一行一行指令執行的...他就沒辦法快速的同時處理。

(如果您要問我:我之前搞過那一棵FxxA 多核心MCU ?!

不好意思,他在Clock 時間軸上,也是一行一行執行的...有興趣的私底下再討論了吧!)

最簡單的應用就是類似那一種匯流排線的同步信號...

就是系統應用上,在一個Clock 內要讓所有的  I/O 都可以同步。

像是我們以前那一種單晶片外部解碼電路:解出什麼 3000H 定址為一個I/O 或是

一棵Device IC 等。這時候您就得回到邏輯電路設計了...

但是呢,老是用那些TTL 邏輯IC 也不是辦法,

所以,當然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以前俗稱的GAL 或PAL...應該算是第一代的FPGA 吧。

但是我們用這些東西,也不用辛辛苦苦的去學什麼VHDL 或Verilog ...我講過了:

不管是用十根手指頭或是 1 + 1 ...一路往下加,一樣都可以作得出來,重點還是在Scheme。

(PS:您不要跟我說:學FPGA 可以去IC 設計公司上班,幹嘛?開 IC 那麼好玩嗎?!)

所以呢,我還是找到另一個解決方式:就是寫ABEL 語言啊...一樣可以搞個小CPLD 的。

以下就是我之前搞過的一個案例:就是我作的那一台USB ROM Emulator

我說現在只要您有心搞電子系統設計,什麼死人骨頭也都有人願意支持,

只怕您不想用而已。所以,我當初詢了幾家廠商,人家就把整套開發工具就給我了...

然後,在網路上Google 一下,就可以試試看了,最主要的還是我說的:

您的心中還是要有一個學習目標或產品觀念。

這樣子的學習與設計才會有效的落實與取得成果的。就像我做這一個案例,一開始是覺得

他有他市場一定的定位與需求,但也不可能需求量大到嚇人,所以,這一種設計方案

是夠用的,而且本身所承受的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我之所以提這樣子的看法是:

您在做系統或產品設計之前,一定都要慢慢培養這一種產品開發分析與Sense,然後才能

發動自己心裡那一股學習向前的心...否則,您傻呼呼的學了一堆也沒啥用啊。

這一張圖就是他基本的開發環境...只要玩幾下應該就可以上手了吧。

至於,該如何學ABEL 語言?簡單啊,找個人家給的範例,先照著作,自修改看看。

然後把它真的移植到自己的應用條件裡...
 

這是一些基本宣告...我想所有的程式語言的基本觀念都是一樣的啦。

然後就是簡單的邏輯電路的語法設計...這個東西比寫單晶片MCU 的韌體還笨,

因為很簡單,每一條指令與語法都會牽涉到您的邏輯閘使用數量,

也不能讓您加加減減的一路往下寫。隨便寫寫鐵定包您(GAL)CPLD 或FPGA 不夠用的。

但是您也不知道該如何寫嗎?!

也很簡單,就是先隨便寫一寫...就可以套一些簡單的模擬條件看結果:

....看到沒,多簡單啊...啊?!看不清楚?沒關係還可以放大仔細瞧:

您要在電腦上面模擬多少次都沒關係...搞到您爽就好了。...說到這裡,我後來才知道:

那些搞IC 設計的工程師們為什麼會那麼死腦筋,也會被外面那些小姐女性們笑說是宅男?!

....

真的...作這一種東西設計的原則,他就只有一個好處,我說過:

他基本上就是一種Clcok Trigger,沒有 Clock Source ,他就沒有運作基準了,

然後您的設計也不用講求花俏,邏輯想法越簡單越好,

然後就靠快速甚至超高速的Clock 時頻...幫您一瞬間全搞定...

(畢竟硬體的速度是什麼軟體都比不上的啦。).....就像1 加到100 的答案...

您也不用什麼演算法,就一路  1+ 2(還可以拆成 1+1耶!)+3 (還是拆成1+1+1)...

往下加就對了。這種東西寫久了...會不會腦筋也變得怪怪的?!...

不知道耶,至少我作過一遍就有這種感覺耶?!

 

當您搞定所有應用條件模擬之後,您就可以真正的把這一個JEDEC 檔燒錄到

GAL (CPLD) 內了。然後就可以實際驗證電路...如果不對也沒關係,

還可以一直重新反覆燒錄,就跟我們寫MCU 一樣。

(不一樣的是:當您的應用FPGA 時,他真正的電路動作的量測,都需要比較高檔的

儀器設備,譬如至少都要 GHz 以上的示波器或邏輯分析儀...這些東西買起來都不便宜!)

講完了 ...在實際上,我的 USB ROM Emulator 也採用這一個設計案例。

基本上還蠻好用的啦。不過,後來在其他案例上...我也都不太愛使用,

因為真的搞久了會變笨,腦筋不容易轉彎...這跟寫一般單晶片的演算法差太多了...

或許,人家寫那一種JPEG 壓縮引擎的Verilog 或VHDL是不一樣的吧!...

不知道!沒做過...我應該也不會想去學吧。

所以,我還是要跟調侃我的朋友說一句:不是我沒有想搞 FPGA ...

真的...我光試過GAL 就不想碰那個東西了。不單只是個性上無法適應這個東西,

還真的是為系統應用的許多零件採買與庫存問題...作系統設計的方法與種類很多,

我不一定都得要全面啊....而我們在設計觀念也得要懂得靈活運用。做過一遍讓自己心裡

有個底就可以了,也不能全然的認為許多案例都非得某一種方法才行啊。

您說對不對啊?!

----
我在討論這些電子應用系統經驗時,我一直強調一點:不是光是埋頭一窩蜂跟著潮流學,

這些學習固然可以帶來您的設計功力提升,但我個人想法是:這些東西都是一種Skill,

除了這些 Skill以外,您最要的是要透過這樣子的因緣際會,讓自己的視野有所擴充,

讓自己更能掌握一些產業趨勢與未來產品觀念...也要懂得自己的個性與市場定位。

我說的:作一行一定要入一行。...否則,您老是學了一大堆有的沒有的...別人說:

現在流行這個,明天流行那個...當您好不容易學一學,結果好像都跟不上別人步伐,

就覺得很痛苦...又搞不懂學這些Skill真正背後對自己生涯規劃有何關係?!

以前我在IC 設計業時,就看過在那個風光產業興盛時期,許多畢業生明明許多基礎的

學理還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就跟著別人喊著要學VHDL 、學IC 設計...幾年下來,

就跟著公司內資深的IC 設計工程師,轉來轉去的...甚至換工作時,都還一眼巴望著:

這些前輩工程師會不會眷顧著他,一起帶著他跳槽?結果:公司越跳越小...

畢竟這些前輩或師父也都不一定是有錢的老闆...人家怎麼可能會一直罩著您呢?

而現在開 IC 又不像我們作系統PCB版一樣,到處有人幫您洗版子,打件加工的...

要一個最實際的產品雛形,找不到金主出光罩費...就全是海市蜃樓,空中閣樓而已。

我跟您說:現在的金主都很精的啦...不見兔子不灑鷹的啦。現在我都勸朋友說:

您看人家一流M公司,這麼成熟與穩健的公司,人家外資法人也才給  12~15本益比,

您跟我說:您憑什麼跟別人要這麼高的投資報酬率呢?!....

所以,我還是要強調一點:您覺得我會學不會FPGA 嗎?! 我不會學懂Android 嗎?!

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高科技的Skill您永遠學不完的啦...重點還是您要培養自己心中的

那一把尺,要給自己學習Skill 過程定下一個停損點,當您覺得您大致上都學得差不多了,

您就要讓這些學成果轉換成您真正的人生價值 ...讓這些學習成果能真正的回報給您過去

辛勤學習的...也一方面檢視自己自己的真正的人生價值,也是不是真正的懂得這一個行業

的各種酸甜苦辣?!有沒有入一行的懂得抓住這一行的趨勢與脈動?!

至於,要不要怨嘆自己有沒有撈到好處?!這一種事您也只能交給老天爺問說:

自己上輩子有沒有燒好香?...如果沒有,那您現在就要開始燒好香,多陪陪家人,救世濟俗...

讓您下輩子就可以撈到好處了。其他的就不要想太多了。...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李家同:技職教育失焦 搞得像工學院(新聞)

這是前兩天的新聞..剛好最近也有人在部落格留言回應到能力分班問題。

當然啊...這一篇新聞內容又引起許多爭論,大家可以參考新聞內容的討論區。

我不是搞教育的..也不是什麼意見領袖之徒,所以我沒多大的意見表達。

看到這個新聞到是讓我想起今年過年前參加的一場廠商尾牙,

在餐桌上我認識一位南部某科大老師(就是以前的五專改制的科大!)。

我開玩笑問說:是不是現在學校老師都不教MCU ?或寫韌體了呢?!

這位老師的回答倒是讓我有點訝異,他說:不是我們不願意教,而是一些所謂教育部

所聘的大專院校的評鑑教授,每次來學校評鑑都會說:您們有沒有教FPGA 啊?!

好像講得現在教電子,如果沒有教IC 設計就好像不是入流的學院似的?!

但後來老師們才慢慢發現,教了FPGA ,學生也沒有比較好的出路啊?!

反而還不如以前教MCU 還比較實際,所以,他們學校已經開始要認真的考慮恢復

教單晶片處理器的課程了...

實際教學或是學生畢業就業情況我是不懂啊...但我知道的是:

說一句比較不客氣的說法(大家不要因此見外罵我!),如果一個行業的工作阿貓阿狗

都是隨隨便便都可以做的話,我想那個行業也沒啥好凸顯他的優勢的啊。

就像我之前所提到那個Scheme 與Skill 的差別啊...不是每一個坐在電腦前面寫程式的

工程師都是出色的研發人員,也不是說:如果學校能教出一大堆會寫程式的工程師,

這個學校就是評鑑教授眼中的好學校?! 那我們所號稱台灣高科技,或遍地皆科技大學的環境

怎麼生不出一隻類似iPhone 或iPad 的產品啊?!...

我一直強調的說:您會寫韌體,或寫Verilog...這些都不重要,您腦袋中到底有沒有

一絲絲的內涵與創意可以讓您所學的這些Skill (韌體,軟體或是Verilog ...)發揮出來的?!

不管您是技職教育的~或是一流學府啊...還是要真正拿出實力,

沒錯!技職教育比較偏重Skill,但是當您發現Skill還是無法真正發揮實力時,

您自然就會去找Scheme ...;而您若又只懂Scheme 而不懂得Skill去實現想法時,

那別人也當然認為您是唱高調的...所以像我自己本身去想那個A/D 的一階濾波器的寫法時,

我當然就不太可能就是會相信"去極值,取均值"是唯一或是理所當然的寫法?!

當然就得回到學院派的方式去找答案,但是,當您找到Scheme 時,您又得很實際地

用Skill 把他實現才有說服力啊...道理都只有一個:就是自己設定的目標。

而自己願不願意朝這個目標前進?!否則都是一樣的啦。

(個人經驗:看過許多工程師好像怕人家知道他是技職體系出身似的,

常常把他努力苦學成果拿來跟一流大學所做來比較吹噓...那您要證明什麼?!

當然反之,我也看過許多所謂台清交的工程師,反而也把自己定位成程式輸入員,

搞了老半天...工作職場幹了幾十年的,也就會那一招半式Skill...什麼樣子的人都有的啦!)

------

不過,講老實話,台灣這幾年搞了這麼多學院或是科技大學的...倒是真的培養出不少

"眼高手低"工程師...反而缺少一些務實派的技師或師傅啊,有時候常常要搞很久才知道說:

喔~...原來您只會這個?或喔~...原來您也只是嘴巴說說而已的啦...

對於我們業界的這種感受時,不知這些政府官員會有何感想呢?!......

---------------------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薛荷玉/台北報導】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在日前一場演講中表示,台灣技職教育式微,政府的政策明顯在削弱技職體系特色,「搞得技職學校像工學院,但沒有技術,學問又比不上工學院」,凸顯國內技職教育失焦,太向大學靠攏。

李家同3月初在台大演講,探討台灣的工業水準為何無法精益求精、再上層樓。他指出,台灣長期忽略基礎技術研究,除了台灣工業界公司規模不足以花長時間研究基本技術,只好購買別人的技術,還因政府對技職教育的政策方向錯誤,無法和大學區隔,技術不夠專精,做學問、寫研究論文,又比不上工學院,失去特色。

李家同建議教育部應好好檢討台灣技職教育政策,不應要求技職校院過分注重學術,例如現在連技職體系的教授都要寫SCI的論文,「這是沒必要的」,也會導致學生既沒技術,但研究成果又比不上台大學生。

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認為,相對於中國大陸、越南、泰國的技職教育最高只到專科,我國則向上發展到科技大學,讓高級技術人力取得學士、甚至碩士學位,培養出結合理論與實務的人才,是台灣高教的一大特色。

但為避免科大發展向一般大學靠攏,反而失去特色。李彥儀表示,科大的評鑑指標、獎補助標準,都更看重教學、實習、產學合作、證照,降低研究成果占比;在教師升等部分,教師可不靠著作,而用技術升等,都是為保留技職教育的特色。

李彥儀說,過去讀技職的學生只能做黑手,任初級技術人力,但如今則可成為中高級技術人力,讓許多技職學生更有信心,也有愈來愈多優秀學生轉攻技職體系,這些影響應該都是正面的。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猶言在耳的論述

這些講述:企業都必須重視產品研發的重要性,這種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一旦要貫徹執行力或是面臨許多外在環境之後,這些論述就全走樣了。

何謂產品研發?!就找幾個台清交的高材生,抱著國外產品規格書猛K 的就是產品研發?!

創新就是去國外網站下載軟體開發平台...再做一遍就是研發?!

有很多產品或應用市場都不全然在於產品本身的研發...有很多是來自於堅持與自我要求

因為產品的成功不但來自與產品本身,還有許多外在環境的配合...

譬如市場,通路與上下游之間的整體考量,當然許多道理老闆也都懂,

但是當他們回頭又碰到新的挑戰或每個月的財報時,

他們許多猶言在耳的觀點又不知道跑道哪裡去了。----- 知易行難啊

名家觀點/台廠突破瓶頸 別再擰毛巾

國巨可說是台灣企業的縮影之一,過去在以量產規模、達到台灣被動元件龍頭廠地位後,也和其他台廠相同,面臨不再只能拚產能的時候,必須走向技術升級的轉型;若能藉由下市,調整組織結構和採用更好的員工分紅策略,有助吸納人才。

資本市場的上市、下市,對企業長遠經營來說意義並不大,過去雖然雖曾出現私募基金或投資公司併購、重整案,但不一定都會成功,原因在於併購方不懂產業和技術。

部分台廠過去藉由產能和「擰毛巾」的策略,一點一滴擠出企業規模和獲利的方式,以前可以成功,但這幾年市場已經在轉變,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台灣企業此刻已經面臨瓶頸期,以量取勝的時代已經過時了,要改以產品升級來競爭。

現在企業最重要的是自己研發產品,尤其現在的高科技產業型態已經改變,不再是過去追求產能和經濟規模的時代,技術必須有層次和區隔,各企業都應該設法讓技術扎根。

像是電源供應器龍頭台達電就是極佳的典範,做出自己的產品和市場空間,進而帶動獲利;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也是不斷推向先進製程,一路保持領先地位。台廠就是應該像這樣在不斷創新中成長,不能再靠「擰毛巾」策略。

在國際上最典型追求創新和技術札根的企業,還有美商蘋果和較少被提及的3M。以3M為例,每個小東西看似不起眼,但毛利率都很高,3M的策略就是30%毛利率以下的產品就不做。台灣的廠商也應該朝此方向發展,把經濟規模的產品拿到大陸去做。

至於企業做了下市的決定,若是為了規劃更好的招才和留才措施,也是情有可原。像過去政府調整員工股票分紅機制後,確實使得上市櫃公司吸引全球人才的誘因大減,影響到人才競爭力,下市後才有條件規劃更好的配套。

就現狀來看,雖然不該完全恢復像過去那樣高額的股票分紅,以致影響股東權益,但應該可以適度恢復一部分,讓企業有更多吸引人才的條件。

另外,就法規來看,上市公司的法令限制確實較多,下市後可以有比較大的彈性,不失為一個解決龐大股本的方法。如以大同的減資案遲遲無法過關來看,若國巨下市,是為了順利完成大幅度的減資瘦身,也是可以理解的原因。

不過,以私募基金的角色來看,通常屬於「短打」型的投資定位,較少長期投資的案例,買了後包裝再出售,則是典型做法,對於企業經營和技術提升較無加分作用,助益仍待觀察。

(本文由聚鼎科技董事長張忠本口述,記者謝佳雯採訪整理)

【2011/04/07 經濟日報】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iPad蝴蝶效應 颳科技龍捲風(新聞)

這是今日報紙一系列的分析...大家都願意去思索這個問題固然是好現象。

但我覺得主要還是取決於台灣這些高科技界老闆的心態是比較重要的吧。

大家都一直強調這一次iPad 的優勢來自於軟硬體的搭配...但對台灣廠商來說:

最大的致命傷就是軟體...軟體不只是寫程式的技巧外,或是英文版本問題外...

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於真正一種長期所累積的數位內容的能量。

它是一種需要長期投資與真正落實的文化素養的表現...這一點對於台灣這些大老闆都喜歡炒短線。

更習慣於像硬體一般的只要看表面的成果,而不真正的去培養"產業文化的軟實力"。

就以我最近幾篇提到的日本動畫文化一般...這些東西絕對不是一朝一夕所建立的。

那我們來看我們台灣過去幾十年來的號稱高科技產業...有一項是以"軟實力"著稱的?!

這個東西絕對不能只看那一兩家公司的成績或作為...他需要是一個整體產業的塑造。

這下要台灣廠商一下子拿出來?還真的有點給他為難啊...

就像Acer 最近一直打廣告的那一台小筆電...有變形金剛組合功能,但是呢?!

他有提供怎樣像 App Store 的功能嗎?!...那我不如回去買筆電,又想一想:

iPad 所提供的服務平台還真的沒話講...那我為什麼還要投Acer 小筆電一票呢?!

---

PS : 週末去新竹文化局觀看朋友小孩的高中設計畢業展...整個展覽會場,清一色全是iPad...

少說至少超過 20 台。...還真的深植民心啊。

---

iPad蝴蝶效應 颳科技龍捲風

 
去年元月,當蘋果執行長喬布斯(Steve Jobs)在舊金山的Moscone Center展覽中心端出平板電腦iPad時,沒人預料到iPad不僅改變民眾對科技產品的認知,更在一年之後,引發全球超級巨大的科技龍捲風。

今年1月超微執行長梅爾(Dirk Meyer)下台,3月宏碁執行長蘭奇閃電辭職,這兩位任內戰功彪炳的專業經理人,被公司董事會認為推動平板電腦不力,因而離職走人。接下來還會有幾位執行長,被平板電腦這把飛刀砍到?

iPad去年4 月中才正式上市,短短半年多就在全球狂銷超過1,500萬台;根據各家市調研究機構的預估,今年iPad的全球銷售量約上看4,000萬台。「4,000萬台」,這個魔術數字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

宏碁經過多年的努力,前兩年攀上企業發展生涯的顛峰,NB市占率「坐二望一」,宏碁一年的筆電銷售量大約就是4,000 萬台。

前幾年轟動PC武林的小筆電(Netbook) ,吸引宏碁、華碩、惠普、聯想等各路英雄好漢雲集,創造出一段光輝盛世,即使在極盛時期,全球小筆電一年的市場規模還不到4,000 萬台,不敵蘋果一家公司的一款產品iPad。

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形容:「這是一場完全沒有歷史紀錄可以參考的新戰役。」如果把平板電腦加進去,則全球行動電腦(Mobile PC)的市占排行榜將大洗牌,蘋果今年躍居世界第一,惠普變成第二,宏碁被擠到第三。

iPad究竟有何魔力,能掀起如此滔天巨浪?有人形容,iPad就像是「吃了類固醇的iPhone」,把手機和電腦、資訊與通訊的界線完全打破掉。

長期以來,手機市場的基本盤就遠大於電腦市場,全球筆電一年的市場規模大約2 億台;手機的一年出貨量上看15億支,兩者規模相差懸殊。iPad市場通吃,創造出史無前例的全新格局,讓所有PC同業全都跌破眼鏡。

其次,隨著無線網路技術成熟,以及網路社群、雲端服務等各式Web2.0網路應用興起,行動上網裝置的需求大幅增加。

王振堂表示,iPad把運算裝置從「創造資料」 (Date Creation )推向「消費資料」(Data Comsumption)的新時代。早期從類比時代走向數位化,因為數位內容不足,電腦是為了「創造資料」而誕生,像鍵盤、滑鼠都是為了方便輸入;如今數位內容愈來愈豐富,透過平板電腦簡單的觸控螢幕,就可以享受各式各樣的數位資料。

若論iPad硬體本身,實在稱不上是革命性產品,因為宏碁、微軟早在好幾年前,就曾聯手推出類似平板電腦的產品。重點在於,蘋果開創硬體、軟體、服務全部串連在一起的全新商業模式,配合應用軟體市集(App Store)中成千上萬的應用程式,iPad可以是電腦、導航機,也可以是遊戲機。

【2011/04/05 經濟日報】

---

台廠 輸在創新能力

工程師阿德最近要買電腦,走進光華商場前,原本已設定要買宏碁超薄型筆電,但走出光華商場,手上提的竟是聯想的產品,這反映出宏碁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欠缺獨一無二的品牌特性。

宏碁成功自創品牌,是國人驕傲,尤其早年筆電市場惠普、戴爾等國外大廠環伺,當時宏碁以「物廉價美」作區隔,在歐洲市場所向披靡。但當其他的品牌也都做到物美價廉時,消費者就有更多元的選擇。

過去品牌是品質保證,但現在市場競爭激烈,品質保證已是「基本條件」,而非「必勝要件」,必須藉由創新來創造消費者對品牌的感動,蘋果i系列產品就是最好的實證。

現在的品牌是「創新」和「流行」的另一個代名詞,要能引領風潮,而不是做「我也一樣(me too)」的產品,或是在競爭對手發表新產品之後推出「改良版」。舉凡全球各大品牌,從路易威登(LV)、愛馬仕(Hermes)、法拉利到蘋果,產品都要能引領風潮。品牌不只是作廣告,其精髓在於「創新」,創造「非這個品牌不可」的核心價值。

例如消費者要買宏碁,不會是因為王建民,產品本身不是需要明星來代言,而是產品本身就要是名牌產品,過去很多明星以搶到第一台iPad和iPhone ,在部落格上炫耀為樂,到底是明星在廣告iPad,還是iPhone在襯托明星的光環?

蘋果高階主管曾告訴跨入蘋果通路商的正崴董事長郭台強,蘋果商店是要開在LV的旁邊,而不是光華商場。

【2011/04/05 經濟日報】

----

名家觀點/利用雲端 開創PC式平板

最近我買了一支中低價位的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Android作業系統智慧型手機,有人問我為什麼不選蘋果iPhone?我回答,過去的iPhone時尚、珍貴且稀有,但現在拿著它走在路上太普遍、太容易「撞衫」了。

這個開場小故事的用意不在於評論各家手機品牌,我所強調的是,蘋果確實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但這不代表隨著時間演進,未來不會有更好的產品問世。

江山代有才人出,客戶群永遠值得開發,我們應對科技產品的新舊更迭有信心。

蘋果iPad平板電腦的浪頭正高,相對地現階段台灣品牌業者的優勢位於低點,我們必須等待下一波機會;與此同時,台廠也要思考自家在平板電腦、乃至未來行動裝置的定位,補足自己缺少的部分。

攤開台灣科技品牌業者發展平板電腦的歷程,宏碁、華碩均輸在起跑點上,宏達電和所有品牌一樣,都敵不過蘋果iPad2的熱力四射。

對宏碁、華碩等PC業者而言,平板電腦應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當PC巨人英特爾、微軟無法再為台廠撐腰,而手機品牌廠商奠基於過去和電信商的合作經驗,具有軟體內容服務優勢,在平板電腦市場,個人電腦(PC)業者確實腹背受敵,呈現軟、硬吃虧的狀況。

平板電腦採用新的作業系統(由搜尋引擎大廠Google開發的Android平台)、新的核心處理架構(ARM);此外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一樣,背後的軟體內容服務應視為產品的延伸。

以作業系統來說,微軟的作業系統不適合輕量級平板電腦產品,Google所開發的Android以手機業者為目標,新版本3.0甚至優先支援三星,讓台廠在起跑點就輸了一大段。

PC業者必須從頭來過,利用自身的優勢,找到蘋果還沒有涉獵的地方。

首先,業者可自問是否能將PC的功能發揮在平板電腦上,其次是好好利用雲端的機會。

觀察目前宏碁、華碩所推出的平板電腦,功能比蘋果、其他手機品牌更接近PC,更兼具消費性與商業用途,是創新的產品。

從這點來看,台廠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接下來則是抓緊雲端的機會。蘋果的應用軟體市集(App Store)雖然內容豐富,但卻是以英文為主,為華人量身打造的應用程式仍不多,顯然有一塊屬於華人的應用軟體市場尚未開發,這是台廠可以留意的機會。

蘋果的iPad系列正火熱,艷冠群芳,我認為台廠可以掌握在下一波的機會。雖然蘋果預計吃下七成的平板電腦市場,今年Android聯軍的表現仍值得我們期待,誰勝誰負,尚難預料。

(本文為拓墣產業研究所長陳清文口述)

【2011/04/05 經濟日報】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慎終追遠,無限追思


在這個慎終追遠的日子裡,今年清明因為工作繁忙無法返鄉掃墓,

特地寫了這一篇來追思摯愛的雙親。

----------------------------

照片裡分別是先父與先母...他們都已經離開近二十年了,幾年前也幫他們安排進了靈骨塔,

給他們一個寧靜舒適的環境,也可以避免類似今年無法掃墓的情況。

-----
先父年輕時,特地到外地(台南新營糖廠)當西工(冷作)學徒。

據他的說法是跟昔日一些日本技師學習冷作技能,所以他都自認算是出身於名師之門。

當然號稱"技術精湛"這一點,從父執輩的親朋好友口中也都可以得到佐證。

後來,父親成家之後,就回到家鄉自行開了一家小工廠自立門戶,舉凡冷作所需的工作,

諸如:電弧銲、乙炔或車床等種種工法,從小就一直是我的生活圈子裡的重要部分。

當然,也有許多鄰近父執輩的朋友會把小孩送來家裡,嘗試讓小孩來家裡當學徒。

小時候就是因為這一層關係,總也喜歡拿著鐵鎚或是相關工具跟著敲敲打打的。

年紀稍長時,有時父親工作繁忙之際我也都會跟著幫忙,所以啦...在親友眼中,

我就是家裡的另一個小學徒。當初學電弧銲時,學到兩眼紅腫,夜間難以入眠,

也是跟家裡其他學徒一般辛苦...並無特別待遇,甚至學徒吃不了苦來來去去的,

我就成了唯一班底。

原本從小心中就有一股不平埋怨之聲,為何自個兒會有這麼辛苦的童年?!

但隨著歲月的成長,也就慢慢的釋懷,甚至到大學時期,假日還都會主動回家幫忙。

----
在那個台灣經濟起飛的日子裡,各行各業蓬勃發展,

照理說憑著父親師出名門應該有不錯的發展,但因為就是經濟蓬勃發展,

商場瞬息萬變...原本許多很好的商機也都可能轉眼之間,稍縱即逝。

印象中,父親曾經研發一款螺絲生產機器,後來因市場規模膨脹,市場競爭者多,

父親因資金有限而無法適時擴充規模,也完全不懂如何有效的理財,無奈慢慢退出市場...

從此就一直維持養家餬口規模,甚至...到了最後,覺得開工廠接案子的收入不穩定,

另一方面當年台灣一波房地產起飛,還不如去做建築工地還比較容易謀生,

所以才有照片中的那一個景象。當年這張照片是我拍的...

當時是因為工程案需要照片留底,我就順手拍了父親的背影。

似乎父親對於一些眼前與未來也是陷入一種沈思吧!

因此,父親才一直訓誡我們說:"我們還是應該多讀書,讓自己的知識領域盡量擴充,

而不應只是侷限在某一個專業或單一領域之中,有機會就讓自己的視野拓展。"

從小就跟著父親東奔西跑的...做過太多工地了,舉凡是西工冷作的蓋鐵厝或工廠鍋爐維修,

或是建築工地等...在一些親友眼中大家都認為我可能會克紹繼裘。

甚至,在大學的某一個寒假過年前,父親昔日的一位學徒因工作趕工還找我去幫忙支援,

那是一個中鋼鍋爐外包工程,是要做電銲加工...我記得我只去幫忙兩天趕過年,

一天的工資就有2000 元...外加一份過年紅包,您看比我在學校打工還好賺吧!

只是那一種工作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的工作環境:

因為大型鍋爐無法置於工廠室內加工,必須暴露在戶外大太陽底下...

外面太陽曬,人鑽到鍋爐內以電弧銲作業,裡外熱氣夾迫,

一天下來包您運動飲料喝整箱也不詫異!...

不過,父親的期待與訓示我一直都不敢輕忽,或許,真的做過那些苦差事,真的做怕了。

在別人的眼中,處在這一種成長環境,或許覺得我們身為晚輩會有怨言而有叛逆之事,

或是甚至認為親子關係會趨於緊張之虞,也視為理所當然...

但就是因為曾經一起在工地打拼過,才知道親子之間那一份難以言喻的親情吧!

甚至後來我還以非常感恩與自豪的心態,覺得我父親能給我這樣子不凡的生活歷練。

這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機會啊 ...

在我心中,父親還是比較鍾情他原來那一份學徒所獲得之技能與產品研發工作。

從事建築工地工作乃是生活所迫。在臨終之前,還囑咐著我說:

他還要拿著計算尺,拿著那一份工程設計參考圖與書籍,他還想好好的做他想做的事業。

我也只能好好的安慰他說:

"我懂!您的成就與實力我都知道。我相信您...您是一個很出色,很稱職的西工師傅!"...

在許多親朋好友中,從外表都以為我比較像母親...

其實,我自己比誰還清楚,我的內心深處是與父親較契合的!

----

至於母親,從小念了兩年書就做了學校的叛徒...大字不認得幾個,自從嫁給父親後,

就一股逆來順受的任勞任怨...也是跟著父親南北征戰的跑了許多工地 ,

回家還要打點三餐與家務...更辛苦的是:家裡那一兩塊家族所留下的農地也不得荒廢,

這些都是母親大人一肩扛下,若是要我在父親工廠工作或是幫母親下田工作選擇一項的話,

我還是比較喜歡跟著母親下田 ...母子兩一人一台腳踏車前後騎在田埂間忙於農事,

那一股閒情悠哉是讓我感到比較溫馨的~尤其,當秋收曬穀之際,最喜歡陪著母親與其妯娌

相互支援曬穀工作...我就可以沈浸在那一份收穫與滿足的成就感。

因為個人是么兒,從小最喜歡膩在母親身邊...舉凡母親在房內裁縫或廚房烹煮之時,

我總喜歡在身旁東摸摸西看看的...所以,後來才對家務略知一二。

當么兒的好處就是,可以膩得毫無保留,也不必覺得靦覥,所以當我上大學之後,

週末我還常跑回家陪母親上黃昏市場...一起下廚,分享彼此近期許多新鮮事。

因為母親終日忙於丈夫的工廠工作與家務之間,一年難得有個乾淨清爽的打扮。

照片中那一張是某一年的農曆過年,母親在家中後院緊鄰台糖甘蔗園中散步之際,

我特地舉起相機拍下這一張母親難得擁有的個人獨照照片...

母親大字不識幾個,卻也深知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後來父親轉戰建築工地之後,

她也瞭解父親心中那一股落寞與失志心情,她也不知該如何鼓勵與支持先生?!

因為父親皆認為她大字不懂,女人家不能管男人之事...

所以,我念大學時,有一次我例行週末回家探望雙親,母親還特地把我拉到一旁,

要我以兒子的身份勸勸與鼓勵父親,沒有人會怪他,

也沒有人會看不起他,家人都會支持他的!

後來,我以很感性的口吻私底下與父親表達自己內心的觀點之後,父親礙於嚴父角色,

當然不會當場表達任何情感反應...但從此父母之間就讓我感受到那一份鶼鰈情深,

既平凡又濃烈,不再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無奈,反而,大家心中都有一股一樣的向心力。

這一件事讓我真正的體會到:

家人之間沒有真正的秘密與不能說的事...家人之間是這個人世間,最堅強的人情世故。

從此,我都覺得我雖然沒有家財萬貫,我卻有一個真正『圓滿』的家庭。

雖然後來父母都因病遠少於國人平均壽命而終...但他們在人世間的最後那幾年,

我都覺得自己仍然擁有滿滿的幸福。親友們都有點惋惜父母之人生苦短...

但我都以我與他們之間的子女緣感到榮幸...每每我站在他們靈前深思之際,

我永遠可以體會到那一股我們之間難得的緣起緣滅與感恩這一份老天爺的恩典。

他們不只是養育我的父母親,也是我人生的最偉大的導師,從他們有限生命裡,

他們已用他們自己的生命傳承了許多我從任何地方都永遠學不到的生命道理...

----

在這個慎終追遠的日子裡...

我願以這樣子一篇追思父母親的文章來表達我對他們永遠的思念。

謝謝您們...也請您們原諒這個您們最疼愛的么兒與工作伙伴今年無法回去看您們。

PS: 此文感謝賈老師的文字修潤與校正。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一首好聽的動畫歌曲

接觸這首歌是新年期間陪小孩去看動漫展時聽到的。

然後,今晚電視播出此動畫的最後一集,這一首歌就是結尾的最後一首歌,

我們是闔家觀賞,我們一致認為:可以為動畫做出這麼好聽的歌曲以搭配動畫情節。

也只能說:人家做節目或做創作還是蠻用心的。

"K-On 輕音部"這部動畫沒有一般動畫的喧嘩與熱鬧或是什麼科幻與詭異情節,

就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喜歡音樂的高中女生的高中生活縮影而已...

但是在Youtube裡我一直找不到動畫最後一集中最終的那一段動畫畫面...

原因是:我們都觀察到這一段動畫中那些演奏的動作也都大致上配合音樂的...

畫面構圖也不錯。就只有找到這一段:就麻煩忍受一下觀賞一下右邊那個小畫面...

歌曲長度也只有約略 2:47 左右。片長只要留意前 3:14 就可以了。

----

至於中日文歌曲翻譯可以看以下剪接版本:

 

至於您會覺得這個歌曲好聽在哪?!應該就是那一股令人覺得年輕的感覺吧!

---

怎樣?!夠年輕了吧...而且爵士鼓也不會是男性專屬吧!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口號與執行力

我說過了...蘭奇他身為執行長,他對於自家公司的產品與公司研發實力應該很清楚。

當然,老闆站出來『呼口號』宣示其未來公司定位也無可厚非...

但是很明顯的是:產品的研究開發可不是呼呼口號或是宣示主權而已,

而是真的要拿出實力的,產品的研發都需要蹲上一陣子的啦...

尤其也要忍受工程師的『細火慢燉』,更不用說在細火慢燉前的那一段前置時間。

當然啊...老闆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老闆也有其耐心的。

這兩者之間,過與不及都不好...尤其是別人已既有市場產品之壓力更難啊。

所以我們才常常講:當您看到別人的銷售成績之後,要再扳倒對手上,是有其困難度的。

人家蘭奇執行長一定也知道這個道理的~我想大家都會開玩笑說:

那還不簡單...就拿Android 平台來搞一搞就好了,隨隨便便也可以生出個東西出來吧!

如果是如此這麼簡單的話...那蘋果的 iPhone 或 iPad 就不會是如此氣勢了。

---

但是說也為難啊...以宏碁過去那一種營運毛利都只在2~3% 之間遊走的,

也真的很難可以拿出多餘的金額可以長期投注在產品研發上面的啦...

以前我們也常開玩笑說:光會產品或技術研發有什麼用?!沒有品牌形象、通路有何用?!

但到現在我們也看到:您有品牌、通路又何用?...要您隨時從口袋拿出東西出來賣時,

您又拿不出來...以前科技產品,其研發開度程度不大,還可以跟別人買或併購人家的~

但您說:像能搞出iPad 或iPhone 這種東西...又不是小公司,小貓兩三隻可以搞的...

去哪裡買啊?!就算您真的找得到,人家也不一定願意賣啊。...

所以,我們最近也看到許多科技公司在流傳許多購併案...也都幾乎是大公司併大公司了。

但是真正有價值的產品開發往往都是源自於小小的研發團隊的堅持。

如果這些大公司本身自身資源不支持,只是一味的幻想想有沒有現成便宜貨可以撿?!

我想:應該會越來越難啊...

----

所以呢...明明毛利這麼低的科技產品,又想從中間拿出長期投資研發經費...

對台灣這些科技公司來看,也幾乎是緣木求魚,所以,我在猜啦:

這些外資圈子是不是也是一樣的看法:我看啦,您宏碁利用台灣的血汗工程師們賣賣

Notebook 應該還可以維持現狀...要一時間拿出跟iPad 一較長短的東西,應該是沒有的啦。

您不讓蘭奇先生好好先再賣一陣子...您也總得先有個市場叫好又叫座的東西再說啊?!

也只能說:時代不一樣了啦...

當高科技變成傳統產業時,您們就不要老是想笑人家傳統產業怎麼一副老牛當車的~

都沒有一副研發熱誠...也沒產品開發想法的樣子?!....大家都是一樣的啦。...

------------------------------------

消災 宏碁要喝三帖藥急救

面對蘋果引發的科技海嘯,加上蘭奇離職所掀起的人事強震,身陷複合式災難中的宏碁,未來將面臨穩定團隊軍心、強化產品研發與調整營運模式等短、中、長期三大挑戰。

宏碁執行長蘭奇閃電離職,由董事長王振堂重披戰袍,首要工作,就是穩定團隊軍心。

宏碁能在歐洲市場登上筆電市占龍頭寶座,並在美國擠進第四名,蘭奇功不可沒。包括剛扶正的宏碁泛歐區總經理狄普勒(Walter Deppeler) 、泛美區總經理傅若盟(Emmanuel Fromont )等,都是蘭奇的子弟兵,這些區域占宏碁的營收比重高達七成。

宏碁想要反敗為勝,頭號任務,就是先保住在筆記型電腦的領先優勢,而歐、美等兩大行銷戰將的去留,便顯得格外重要。其次,宏碁內部投入研發的費用偏低,一直備受外界詬病。過去宏碁靠著經濟規模優勢,借用代工夥伴的研發資源,推出新產品。

但這回宏碁面對新戰役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全新的裝置,不是過去發展已成熟的個人電腦(PC)產品,如何強化產品研發能量,是中期挑戰。

長期來看,蘋果iPhone、iPad建立一套連結硬體、軟體、到服務的全新商業模式,迥異於傳統PC市場的純硬體銷售模式。惠普、戴爾也積極走向「IBM化」 ,轉型成為科技服務公司。未來宏碁想要再創高峰,勢必得在營運模式上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


【2011/04/02 經濟日報】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快速變遷的資訊科技產業(補記)

今日科技界的頭條新聞。原因都只有一個:Apple 的iPhone 與iPad ...

搞產品,拼市場...就讓我一直有一個感觸就是,以前業務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您能怎麼辦?!"

(PS : 我一直搞不懂這一句『俚語』為何一定套如此的兩件事呢?!)

人家明明PC ,Notebook 做得好好的~幹嘛還要搞一些智慧型手機來攪局?!

明明大家就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就好了,公司就可以朝賺錢方向走就好了。

為什麼明明我只想努力的爆肝工作,但就是有人喜歡搞一些有的沒有的~讓職場烏煙瘴氣的?!

大家明明說好要一起打拼闖天下的~怎麼說變就變呢?!...

明明是一家當初人稱羨慕的科技公司,也安分守己的努力工作上班,還信誓旦旦的終身依託。

怎麼幾年下來,股價一直落...公司氣氛流露出一股戲散人去的淒涼景象?!

又明明一個產品或IC的價格我覺得多少錢的行情價就是如此,但別人還要再殺價競爭呢?!

明明我看好,又覺得蠻不錯的一個產品或技術的東西...怎麼還有這麼多人在搞?!

.......

...

在在的說明一股無奈心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您能怎麼辦?!"

今年有許多周遭的朋友換工作,甚至不乏高階主管或專業經理人,也不禁讓我欷噓...

但回頭想想:讓新聞事件中的這樣子的國際專業人士也都會遇上,那我們算老幾啊。

所以啦...

我才一直強調說:還是家才是我們最後的城市堡壘,還是多花一點心思好好的陪陪家人。

因為這一點是不會造成"娘要嫁人" 的無奈啊。...(我還是搞不懂套這句的含意?!

-------------

補記:晚上看了一些相關報導後,想一想......或許,蘭奇可能想得也沒錯。

以台灣目前的研發實力,要去像Apple 的「創造客戶價值」與「加強品牌定位」。

應該不是那麼容易,短時間內也做不到吧。倒不如還是以台灣最擅長的方式來著力。

但還是老話一句:怎麼說,您又不是出錢的老闆...與老闆的想法衝突就是下台一鞠躬。

管您是身經百戰或是戰功彪炳的功臣...都是一樣的啦。...---重點就是這一個。

--------------------------------------------------------------------------------------------------------

蘭奇閃辭 後PC時代來了

2005年元月,在外界一片驚呼聲中,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交棒,王振堂與蘭奇接下董事長與總經理的職務,帶領宏碁一路攻城掠地,甚至一度超越惠普(HP),榮登全球筆電(NB)市占第一寶座,把台灣品牌推向史無前例的新高度。

只是面對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的來勢洶洶,蘭奇擅長的「PC兵法」失靈,此次蘭奇閃電下台,間接宣告「後PC時代」正式來臨。

蘭奇在宏碁任職十多年,1997年宏碁併購德州儀器筆記型電腦部門,他正式加入宏碁團隊,歷任宏碁義大利子公司總經理、南歐區總經理、泛歐洲總部總經理,一路戰功彪炳。

施振榮在退休交棒時,將宏碁總經理職務交給蘭奇,創下國內企業「洋將」接班的難得案例,令不少人對施振榮的創意感到驚奇。2008年6月,蘭奇更進一步升任執行長,實際掌權。

業界人士形容,蘭奇經營時採用「減法哲學」,細究其兵法並不花俏、甚至有點土法煉鋼,在他的領導下,宏碁想盡辦法擴大經濟規模、把成本降到最低,公司除了保留一定比率的利潤,多出的部分便與經銷商分享。

這套宏碁獨門的「新經銷模式」,直接從產品銷售的最後一哩下手,因為宏碁給予經銷夥伴最好的利潤,當消費者來到3C商店、舉棋不定時,經銷商便會賣命推銷宏碁的產品。

這幾年,筆電成為「生活必需品」,不論宏碁、華碩,或是惠普、戴爾的電腦背後,都由台灣廠商代工。在產品差異性不大、且消費者忠誠度不強的情況下,宏碁的策略成功奏效。

不過,去年4 月的iPad發表會上,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宣布平板電腦將開啟「後PC時代」。

消費者對蘋果的品牌既忠誠又狂熱,買筆電的決定,不再容易受到經銷商動搖;加上蘋果串連硬體、應用軟體、到終端服務的創新營運模式,對宏碁倚重純硬體銷售的模式帶來巨大衝擊。蘭奇的下台,等於間接宣告「後PC時代」的來臨。

【2011/04/01 經濟日報】

2011-4-1 
連兩季估錯獲利 蘭奇去職致命傷

記者卓怡君/特稿

2005年,義大利人蘭奇(Gianfranco Lenci)在驚嘆聲中打破宏碁向來由台灣人主政的慣例,當上總經理帶領宏碁航向全球,6年後,宏碁距全球PC龍頭僅一步之遙,蘭奇卻在驚呼聲中閃電離開,蘭奇這一走,宏碁邁向全球第一的路勢必更加崎嶇!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為了將acer品牌行銷全球,打拚了一輩子,而蘭奇為施振榮圓了他的品牌夢,蘭奇在宏碁2000年進行企業再造時,花了2年時間幫宏碁拿下6個歐洲國家筆記型電腦市場第1,戰功彪炳,隨著他打下更多的市場版圖,地位也更加扶搖直上,他的人馬陸續卡住重要位子,台灣總部逐漸虛級化,總部也可能移至歐洲,而蘭奇極可能成為宏碁董事長。

然而這一切,都因蘋果iPad暴紅、智慧型手機大賣,衝擊資訊產業生態,讓蘭奇在宏碁的董座夢就此粉碎。

據了解,大權一把抓的蘭奇,之所以掛冠求去,最主要的關鍵因素在於失去施振榮的支持,因為蘭奇的「成功方程式」不再奏效。

蘭奇過去以利潤分享的新經銷模式,成功把宏碁推到全球NB第2大,但蘋果用Apple store推翻硬體廠商只能賺硬體錢的舊思維,近半年蘭奇仍堅持要衝市佔率,但蘭奇連2季預測失準,內部質疑聲浪高漲,向來最挺蘭奇的施振榮,這次決定選擇「裡子」(獲利),而不是面子(市佔率),送走這位為他一圓美夢的洋將。

蘭奇為宏碁靈魂人物,他實現了宏碁全球品牌之夢,贏得外資及市場喝采與認同,蘭奇的成功方程式或許需要調整,但最後卻以最決裂的方式離開宏碁,他的離去,短期內定將掀起狂風驟雨,也讓宏碁的未來憑添更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