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轉載)台灣最大的危機

這是最近關於大陸對於台灣半導體業收購新聞所引起的一篇評論。

這裡面的故事我在幾年前就一直在我的文章中一直在強調。

我以前不是常拿我以前做過Scanner SOC 的故事講過了嗎?我們把Scanner SOC

做出來之後,我們的系統廠商客人也就倒了,因為只要有人做 IC 根本沒有人想待在

系統廠了。後來系統廠沒人在搞相關產品技術...所以呢?!連我們搞SOC 的IC 設計公司

也因為沒有類似的下一代產品,我們計畫也就結束了。後來公司也賣了。

而不就是這篇文章的最佳寫實案例嗎?



所以後來雖然我也持續搞了幾顆消費性SOC ,甚至還有一顆MCU,但終究也都一直沒有

跳脫如此這般的魔咒。為什麼?!我以前講這個就是:做一行,要入一行。

人家書念得比較多的,比較會寫文章的:就稱這個觀念為 Domain Knowledge 。

所以我最後決定不想再待在園區那個產業,因為這篇文章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在那個環境下工作:以我自己在系統技術發展成長下,再怎麼努力,都還是一個"工匠"。

我們這些老工程師常常會講的是:沒關係啊~您跟我說:您想做什麼?我可以做給您啊。

但重點是:你這樣子的東做西做的"沾醬油" ,最後你想怎麼樣?

所以呢?關於這篇文章的基本觀點我還是可以認同的。而至於對於政府的期望呢?

就不用太過於期望政府有何作為?

其實很多事情,業者可以自己先做,過去台灣許多產業不也是如此?

如果每個企業老闆也都有這一種認知,政府反而還會比較重視。

所以~想想這些公司的老闆自己在想什麼比較重要。

但可憐的是:有很多老闆是賺夠了,他們也不一定會想那麼多了。

最後還是我們自己比較重要:工程師自己也要好好想想...

你去園區這些公司上班到底是要學Domain Knowledge 呢?


還是要學當工匠而已?


如果能從這點出發來討論的話,反而還比較貼近多一點人的想法吧!


---

台灣最大的危機
自從我博士畢業後, 我就很少談論兩岸問題了. 因為我意識到, 這大部分都是嘴砲, 除非非常高層有意識到, 或是我的身分地位發言能影響到政策,否則做再多的談論都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甚至影響自己身分的上升速度.
今天早上聽COCO姊的廣播, 講到日月光跟紫光競相要併購矽品的問題. COCO姊說這比明年總統當選人是誰還重要, 是的, 確實如此. 幾個總統候選人之間除了在比誰比較不爛之外, 我真的沒有看出他們提出什麼解決這攸關台灣產業大環境的問題.
防守不能解決問題
最近經濟部找了一堆博士, 教授在談什麼審查大陸投資台灣IC設計業的問題. 同樣的也一堆教授在開會反對大陸投資台灣IC設計業. 台灣這麼多高學歷高知識的人在談如何防守台灣產業. 其實只要讀一點點經濟學, 就知道長期來說資本流動無法阻止. 我們政府設這些障礙只會讓流速減慢, 資本家的巧門太多, 政府何時成功阻止過任何東西? 重點是, 台灣是整體向上還是向下, 如果是向下的話, 減緩向下還是向下. 我們八年後的總統大選大概又在談為何台灣總體薪資向下的問題.
對大陸產業環境的錯解
很多民眾對大陸的產業環境還停留在以前那種低薪跟台灣搶加工業的時代, 其實這種印象完全過時了. 大陸最底層勞工的薪水, 真的不低了, 很多勞力密集產業出走到越南印尼之類的東南亞國家. 他們國家的重點發展目標也早就不是這種產業. 也沒有任何政府補貼了. 大陸現在就是在發展高科技業. IC設計業只是高科技業的其中一環, 是台灣佔有優勢的, 所以台灣當然會站在防守方. 像聯發科的手機AP晶片曾在中國市場市佔率50%以上, 這樣的企業當然在戰略上會站在守勢. 台灣繼續防守市佔率, 最後就會像PC組裝業一樣, 電子五哥瓜分80%以上的市場, 但毛利率卻是毛三到四. 我們的政府, 以及總統候選人的智力以前就讓PC產業發生過這樣的事, 看到現在的政府的反應實在也不足為奇
.對IC設計業的分工不了解
對一般民眾來說, IC設計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抽象名詞, 更不要說IC設計業的內部分工了. 其實IC設計是一個像木工或是雕刻一樣的工藝, 工匠本身的技術考核與他的經驗有關, 比如說類比IC設計師做了多久, 做過多少個專案, 他是否有經驗處理某某工藝方面的問題, 一個類比layout工程師來說做過多少奈米的製程, layout過那些元件, 有沒有做過大型的IP比如說ADC之類的. 以台灣來說, IC設計工程師氾濫, 這工藝技術已經不值錢也不關鍵. 關鍵的是IC設計的應用領域, 我們稱作domain knowledge. 比如說一個雕刻師雕刻佛像, 佛像有很多domain knowledge, 這個佛手上應該拿什麼, 那個佛臉上的表情怎樣才是對的. 如果讓一個長期雕刻花鳥的雕刻師來雕刻佛像, 那這個佛像就會很不對味, 賣得不好.同理IC設計也是一樣. DRAM的設計, 跟手機AP的設計就很不一樣, 跟 FLASH controller的設計也不一樣. 所謂格行如隔山, 跨一個domain你馬上從senior變junior了. 所以為何聯發科要併購立錡, 聯發科自己就是IC設計公司了自己請員工設計就好了為何要花大錢併購?. 因為雙方了解的domain knowledge不同. 格行如隔山, 聯發作電源類的IC做了很久也沒有立錡的好, 打不贏不如合併吧.
台灣領先的領域太少
所以綜觀台灣的IC設計公司來說, 有成就的全都是以前PC時代的廠商, 聯發科是少數在手機時代起來後還有成就的廠商. 台灣現在的問題是, 系統商太少, 在PC時代的系統組裝台灣是幾乎壟斷的, 這給了IC設計業很多題目. 很多domain可以做. 而在手機時代, HTC倒下後, 幾乎沒有其他手機公司在世界舞台上排的上名. 相反的, 華為小米聯想的大舉進軍國際. 台灣廠商相形之下微不足道. 連帶的影響台灣IC設計公司缺乏題目, 缺乏題材. 比如說手機AP, 聯發科當然佔了50%市佔率, 國人想要努力防守, 那基地台IC呢? 台廠佔了幾成? CMOS sensor呢? 台廠佔了幾成? DRAM設計呢? 台廠佔了幾成? 台商在IC設計中多的是市佔幾乎是零的產業, 有什麼本錢談防守呢? 舉個例子若有大陸公司要在台投資DRAM設計, 那為什麼不接受呢? 台灣的資方覺得拼不過韓國人, 那大陸老闆覺得拚得過, 為何不開放呢? 台灣這些IC設計工匠就要死守在手機AP這個領域, 人家海思展訊已經做起來了. 台灣全體工程師的人生應該全壓在一個籃子裡?
台灣的優勢集中在電子業, 但了解大陸的都知道大陸的產業發展是全面的, 以美國為比較目標的. 台灣的產業被資本家放棄的領域太多了, 比如說汽車產業, 大陸的電動車是比台灣發達的, 相對的電動車用IC的domain knowledge也比台灣強得多. 大陸的遙控直升機, 高鐵也都是世界級的. 更不要說航太或是國防工業了. 最近有個大陸自吹的什麼十大產品領先世界的, 那些雖然很自嗨, 但那些是真的, 以同樣的邏輯或許台灣可以寫出一百大產品是世界領先的. 但我們可以很誠實的面對自己. 這百大產品大部分是過去的時代創下的. 要比新的台灣真的沒有領先大陸多少.
IC設計的資產在人才
大陸的領域多, domain knowledge多, 台灣的IC設計人才工匠多. 理論上是合則兩利的. 台灣想保護優勢產業,可以啊, 但絕對不是整個IC設計業. IC設計最關鍵的就是人才, 工匠的養成需要時間, 這是大陸即使人多也無法加快進度的. 反過來說, 如果對方已經有domain knowledge, 只缺工匠, 那只要假以時日大陸人一定會追上來的. 以MTK擅長的手機AP為例, 大陸人已經追上來了, 接下來就是雙方工程師如何互相廝殺比拚, 必定重蹈PC產業的覆轍, 最後窮忙一場, 工時很長獲利很低.
所以台灣的重點在取得新的domain knowledge, 而新的 domain knowledge 最容易的來源就是挖角稍有成就的新創公司, 或是初期遇到瓶頸的新創公司. 以爭取人才來說, 台灣對人的生活環境來說是比大陸好的. 台灣應該開放大陸高階人才來台技術移民, 為何? 因為目前整個創業環境來說, 大陸是比台灣好的, 很多新創公司選擇在深圳落腳, 儼然是矽谷二十年前的模樣. 台灣如果配合技術移民, 反而可能把中國新創公司的高階人員挖走. 一個IC設計公司只要30人就可能創造上億台幣的營業額, 但是可能被挖走三個人就從此走入歷史. 整個台灣產業要反守為攻, 兩個總統候選人在討論如何防守大陸資金是永遠無效的. 人兩腿, 錢四腿. 如何爭取高階人才, 防守高階人才才是關鍵. 大陸現在新創產業的領域是遠超過台灣的. 看遠點吧, 接受事實.
停止討論如何防守, 麻煩全面進攻
進攻吧, 台灣人. 我們面臨的是整個世代的鬱悶. 如果大家相信經濟部可以審查那些大陸產業可以來台投資. 那為何不相信經濟部能審查那些人有資格技術移民呢? 我們的保守心態造成了整個世代產業的困頓. 如今矽谷的新創產業寧願選擇在深圳成立部門也不願意在台灣成立部門.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我們是不是歡迎一些美麗的人來選擇台灣呢?

9 則留言:

  1. 台灣這些電子電機相關的老闆, 現在大多是想著如何在這最後幾年漂亮的下車退休而已.
    底下年輕的工程師或職員們, 真的要好好想想自己的未來要怎麼處理.
    只是我想了幾年, 還是覺得怎樣都是死路, 依然抓著一塊木頭(目前會的一點技術), 在茫茫大海中浮沉...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以參考以下專家與前輩的看法。

      不是不能靠著一塊浮木來搞工程,而是真的要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工程。

      因為以前搞技術或產品是有老外訂單幫你規定得好好的,

      也不是你老闆行,你老闆也是聽老外的...在沒有太多自己產品創意下,能做的本來就不多了,

      那更不說:現在沒代工單,能做的就更少了。

      所以或許真的重新思考,等想清楚了,再去搞工程,其實還有很多工程可以做的啦。

      只是以後這些東西,就得要靠自己的創意去訂規格,為自己工程找出一條活路。

      刪除
  2. 不是死路,只是前面沒有路。
    這也是我目前遇到的。為了解開這個問題,我從工程師轉跳行銷。
    從行銷面重新出發再看,目前已5個月了。看到另外一線光。
    目前技術大轉型,對做電子來說,真的是前面沒路了。但在軟體側,破了一個大洞,有多少人吸多少人。
    在大數據及物聯網上人力需求大,市場未成熟,沒有明確的規格。看起來是前面也沒有路,沒有路是因為還沒有做出路來。
    所以,路要自己開。這是我看到的希望,也努力轉型。
    這次我第n次轉型,從化學,電子,MCU,算來第4次大轉。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起來是前面也沒有路,沒有路是因為還沒有做出路來。..."

      說得很好。

      現在台灣做硬體的觀念真的要調整,並不是不能再搞工程。而真的要從市場需求面去看。

      因為台灣以前是接硬體代工單,所以我們只要養只會搞工程死腦筋的工程師就好。

      人家國外自然就會有單給你做。但現在不行了....因為這工作不會到台灣來了,或很少了。

      所以才需要像你這樣子的人才,站出來重新讓工程師可以再找到一條活路!

      加油!

      刪除
    2. 我給個提示:後工業社會
      中文維基看一下,從中找出路。

      刪除
    3. 中文維基:

      後工業階段。其特徵如下:

      1. 由產品生產轉變為服務生產
      2. 職業:專業/技術人員主導
      3. 理論知識居中心地位
      4. 未來:技術評估及智能技術的重要性
      5. 管理革命:管理由人與自然轉變為人與人
      6. 新的匱乏----信息、時間、資源的供應不夠
      7. 信息經濟的挑戰:信息=公共物品

       如果信息被私有化,那佔有的人有無上的權力,相反,未能佔有者便會被推向低層/邊緣。
      ======
      嗯...不過這個觀點是 1973年提出。可能還是有點因瞬息萬變,要多思考一下。

      有些基本看法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家都會查得到,也應該都看得懂,甚至都體會得到。

      但怎麼做?甚至有沒有身體力行才是重點。

      加油。

      刪除
    4. 我的方法是:
      1. 釐清背景:現在是 後工業社會
      2. 描準未來:未來是 資訊社會
      3. 確定自己的位置: 分析自己目前有的
      4. 設定路徑及目標: 確定自己在資訊社會的職業,看要如何做到那個職業。

      刪除
  3. 泡沫下的狼狽:去年融過 A 輪的 846 家新創,現在都快倒光了

    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12/24/a-round-die/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連結的內容是指大陸的情況,而且大多以網路也就是大家很喜歡講的:雲端服務啊,

      互聯網啊...這些新名詞的企業內容。

      ---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大陸因為人多所以大家認為機會多。所以勇於創業的人也多。

      雖然今日的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至少他們這股勇氣是值得嘉獎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