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從新聞事件看歷史上的爭權奪利

這兩天的國際新聞頭條應該就是北韓新一代領導人的新聞:

金正恩暗殺胞兄 挑戰北京



---
如果看到這種新聞就大驚小怪,那可能代表你歷史書看得不夠多。

尤其是身為中國人,這種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啊,當然如果對小歷史不知道,

大歷史上的唐太宗應該是最有名的吧。你也可能會反駁我說:那是英明偉大的唐太宗

為了成就歷史成就不得不的作法。是嗎?

我最近剛好看完一系列關於五代十國及魏晉南北朝的許多歷史書。


一般人讀歷史書,都喜歡跟著那些所謂商業雜誌啊,或是管理學院派的讀那些所謂的

偉大的帝王之術,彷彿讀完之後,覺得自己有朝一日就可以一樣的飛黃騰達,就算沒有,

也要跟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學個一招半式,他日可以藉機盡情發揮。

沒有錯,我以前也有這一種迷思,人家還教我一定去讀現代策略大師Micheal Porter 的

競爭五力說。結果教我去看的人,自己也開公司慘賠上千萬~(當然也是園區偉大工程師

出身的啊)。

       去年年底因身體微恙的休息了一段小時間,剛好因緣際會的讀到這兩段號稱中國歷史

上最混亂的時代,所以就乾脆好好的拜讀一下,我之前一直強調說: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

的時代哩,最不缺的就是錦上添花,缺乏的是雪中送炭。一樣的道理,那些偉大的帝王之術

還需要大家再來功歌頌德嗎?講難聽一點:歷史上失敗者遠遠的超過成功者,要不然哪來

的改朝換代,那你自己覺得在人生的道路上或從周遭的親朋好友中,到底是碰到如偉大

帝王般的成功者多呢?還是一些魯蛇多?大家都很容易從成功者看到帝王之術,但難道

從失敗者中就一無可取的學習之道嗎?

        當然我讀歷史跟賈老師教歷史是不同觀點的,雖然她開玩笑的跟我說:"你讀這麼多

歷史是要跟我搶飯碗嗎?"當然不是啊~我說:你讀歷史是為了養家活口,我讀歷史是提升

心靈層次,可以藉由讀歷史可以在有限的歲月哩,綜覽及體會幾千年的社會、文化歷程。

這其中還包含許多歷史演變的因果循環,舉個例子說:接在唐末的五代史中,大家讀書

都只讀到那個笨蛋兒皇帝石敬塘的荒唐事,但有多人能夠真正體會到當時時空背景下的

那個混亂情景?他真的有想到割讓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國歷史的未來發展有這麼嚴重的

後果嗎?中原失去這燕雲十六州的屏障,就像興建萬里長城反向思考一般,讓往後幾百年

宋朝對於北方防禦的積弱不振?

        另外中國歷史上兩大著名戰役: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不管是歷史課本或民間演義

故事講得生動活潑,但這兩個造成中國長期分裂的戰役,帶給老百姓多大的痛苦?當然

換個角度說:也間接造成中國民族的大融合,也讓亞洲這一大塊陸地不會像歐洲一樣的

分裂成諸多獨立小國。歷史就是這般的詭譎多變,沒有絕對的優劣結果。

        而且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哩,為了逐鹿中原,靠的就是人,所以中國人口的成長與

運用,在這些混亂時代更能凸顯其重要性。很難想像:那麼廣闊的土地上,一場戰役

動不動就是動員幾十萬或甚至百萬部隊對決?甚至就算一場戰役結束後,隨隨便便坑殺

俘虜或是對老百姓屠城,都是以萬為單位的。所以現在那些甚麼恐怖行動或是驚悚的

民族屠殺,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吧。

        那就回到標題新聞吧。既然在那混亂時代裏要能夠好好地專心開創事業,不管是

偉大的功業或是狗屁倒灶腐敗鳥事,最重要的就是簡單的行事方式,哪由得別人或潛在

的人士,尤其是身邊的人來干擾呢?你可以去翻一下淝水之戰後,北方十六國存在的

目的是為了甚麼?建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跟左右鄰居打戰啊。從下圖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嗎?




這樣子一亂就亂多久啊?一百多年啊....如果若要從赤壁之戰算起,那就更久了。

很苦難的中國吧。(沒辦法,地大人口多,就是會爭啊!)

那我們就回到新聞標題,在南朝蕭道成所建立的齊國中,蕭鸞搶了蕭道成這一派皇位之後

也是盡殺南齊高武兩帝的子嗣:封他為殺戮之王一點也不為過。

南北朝杀戮之王齐明帝萧鸾


這其中武帝的子嗣中,年紀幾乎都是二十歲以內的。像金正男這樣還可以活到四十幾歲

已經算不錯了。這其中有個故事算很感人了:
"
王朝兴迭之时,杀戮前氏皇族都很惨烈,但自家骨肉相残之酷,是以齐明帝为最。齐武帝第十三子巴陵王萧子伦英果刚毅,被杀前正值守卫琅琊,兵精城坚。明帝派茹法亮持毒酒与他,萧子伦正衣冠受诏,对茹法亮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从前高皇帝(萧道成)残灭刘氏(言其尽杀宋宗室子弟),今日之事,理固宜然。"又端起毒酒对茹法亮说:"您是我们萧家的老臣,今日获此差遣,肯定不是本意。这杯酒我就不让您了。"言毕,饮鸩而死,时年十六。
"
我們想一想:我們十六歲的時候在幹嘛?我們有可能成熟到臨死之前還可以說出那種話?

或許你會覺得是歷史不知道真假?那我們再換個人物:後燕成武帝慕容垂

你可以去查一下:他是幾歲帶兵打戰的?西元344 年。他是生於西元 326 年。

在那個混亂時代,可說是英雄出少年啊。不管是是好是壞的,超過 30 歲的都算是老人家了。

就連那個在中國歷史上發光發熱有名北魏孝文帝成就歷史名氣後,死時才幾歲?

如果大家真的有興趣,可以去查查在這五代十國與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些在歷史舞台上

呼風喚雨,動輒指揮千軍萬馬,臨朝決策過程中,都是幾歲的人物?真的令人難以想像。

這或許就是時勢造英雄吧。

       換個角度想:升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我們是不是有點太浪費我們自己的青春歲月?

或許我們的日子過得有點太安逸了,而失去一定的鬥志?
----
       經由瀏覽拜讀這幾本歷史書,讓我一改過去只看成功帝王之術,更能吸引我的是

這些亂世英雄吧。畢竟人生苦短,所處之環境也不可能一路順遂,藉由這些中國極亂世之

歷史洪流故事更令人感到另一股滋味在心頭吧。

或許就是隨著年紀增長,卻一事無成下,慢慢也會給自己定位成是魯蛇一族,也可以從

這些歷史人物故事中找到另類的慰藉吧。






5 則留言:

  1. 鄒鳴峰 已針對您的文章「從新聞事件看歷史上的爭權奪利」留下新意見:

    我在想,若是白種人住在中原,歷史仍會一樣?
    這個問題的解答在"西方憑什麼"一書給了解答。證明方法和我想的反相,但同理可證。
    這書給我一個啟發,科技發明的程序是必然?也解答了火藥發明及使用在東西方的差距。以及為何工業革命一定發生在西方。
    故科技的發展是有一定原因及發展順序,也就是會有機會去預測未來的方向的可能性。
    結合我自學的經濟學,科技之所以可以有效展開,必有其經濟學的利益的存在。
    這樣就組合出來過去歷史科技發展的脈絡,以及背後市場運行機制。
    先考古,再展開到近代,在比對半導體發展史是否也有類似的行為。

    由 鄒鳴峰 於 2017年2月17日 下午10:46 張貼在 ChamberPlus System Level Studio

    回覆刪除
    回覆
    1. "白種人住在中原,歷史仍會一樣?"

      可能也不太一樣,同樣那一本"西方憑甚麼"書中也有從人類的起源到各個膚色種族在

      全球落腳的過程,做一個考究。我看起來也不一定準,但後天的地理環境也的確也會造成

      文化不同,在這一本"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這一本書有點出:中國大陸最主要的地理分割

      就是長江與黃河。而這條大河川都是東西向,阻絕了古代南北發展,而農作物生長卻是

      以南北緯度氣候造成差異。結果就造就中國歷史就得由北向南求生存的地理條件。

      當然這也不能說明中國就有天生宿命。但演變至今也的確有不同的民族性。

      有人說:中國人有人情味,有儒家思想,很好。但也就是有這股幾千年的文化包袱。

      所以中國人養兒防老或家庭觀念也往往無法像西方國家那般地貫徹個人理念的教育環境。

      你看我們的教改改幾年了?一天到晚都說要仿歐美西方教育,但只要碰到家庭教育這一塊

      就破功了。

      但是現在地球也算是一個地球村了。大家就得要各憑本事了。

      不過,在我們周遭還是會多多少少的受到這一種東西文化不同差異的衝擊而造成科技發展

      差異。

      簡單來說:我今年有看美式足球超級盃的轉播。它真的是講求團隊又分工很細的球類運動。

      這種球類也好像只有在老美那一種文化才能成形。你說:其他球類你要跳出來當英雄。

      以老美來講,沒人反對,像NBA,你行:連投帶跳得個三、四十分。人家不會反對你。

      但NFL 美式足球很難。沒有人落實幹苦工地替四分衛防禦... 誰也做不了英雄。

      這種在美式足球裡更凸顯許多沒沒無聞的分工職責體系。如果這一樣的落實到企業組織裡,

      有多少老中會有這一種健康心態在組織裡安身立命?不是朋友跟你說兩句?爸媽兄弟朋友說兩句。

      或甚至媒體跟著炒作著甚麼魯蛇?你再不怎麼樣的工程師也會一天到晚的嫌東嫌西的~

      老闆也不會用整體作戰觀念的搞Team Work 。....

      這一種故事總是三天兩頭,不只是家庭、社會、經濟或政治等。就是天天吵啊。

      ---
      還是老話一句:多讀點歷史吧。真的~相信我。

      刪除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a2TGT1chrI
    科技影響經濟
    經濟影響政治
    但什麼影響科技? 到近代因疊代嚴重分不出來,所以回去遠古,才能看到。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本書算是"西方憑甚麼"的姊妹作品吧,這本"西方憑甚麼"作者也不諱言的提到她也有去

      研讀參考"槍砲、病菌與鋼鐵"這本書。

      無論如何,現在世界是平的,資訊是公開的。這些道理大家都懂。

      但目前全球誰還有影響力?然後如何貫徹執行?這才是真正的重點。

      別的不說,就以我們自己本身科技業來說:大家都以為關起門來搞技術,才是王道。

      很不幸的,這一種心態與時機已經過了,因為西方國家走過這一種歲月,他們已經轉向

      公開技術資訊,然後同樣以以前殖民地那一種心態的向外宣揚理念與擴展影響力。

      Arduino,Android等等 Open Source 的作法,一樣讓東方國家招架不已。

      (不只是消費性電子,還包括了工業、車用等等許多技術規範標準等等。)

      歷史總是不斷的重演,只是它是以不同面向的方式重新展現而已。

      就看每個人對於歷史的解讀方式而已。

      刪除
    2. 個人覺得科技發展已超過人類的學習適應力。閉門造車必然是落後,就算去追也追不上。於是想使用"前置量"方式先預測下一波科技。發現科技發展有其脈絡,它有一些環境需求才會產生。
      於是,我發現可以做一定程度的"預測",這個和軟銀的孫正義做的事一樣。也就是大企業家也都是在做"預測",難怪他們常常取得先機。
      要"預測",就要了解科技歷史,以及產生之經濟變動,做為對未來的科技及經濟變動的行為推估。
      這是我去追考古的原因。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