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工程師創業經驗故事(十八)---從歷史來看創業

賈老師退休後,真的比較少寫文章投稿了。以前我們在工作時,也都會說:

等我退休後,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諸如此類的,但實際上,當你上了年紀退休後,

你真正能做的事也不多啊。所以過來人奉勸各位:真的不要老是幻想這種事啦。😂 

既然賈老師退休後較少文章發表,那就讓我藉由歷史故事來談一下創業故事。

你說歷史典故跟創業有甚麼關係?你就不要拿那種帝王之術(唐高宗李世民啊...,)

那種成功之道來騙你上企業管理課或買甚麼企管書籍。我們都沒那麼偉大啦,

你也不一定有那個天命啊。我們還是務實一點,從平凡的故事裡找個貼近一點的吧。

那我們來講甚麼故事呢?首先我們創業時,都喜歡講一句口號:破壞式創新

尤其是搞技術開發的,更喜歡講這句話。為什麼?因為道理很簡單:以現在技術發展或

企業創業環境來說:其實有很多產業市場或產品技術開發等,檯面上都有一些成功的企業

各據山頭啊。你想從這些企業或相關產品市場中突圍的話,你就得要有這種心理準備。

甚麼準備?就是要當個產品市場的破壞者:不是價格策略,就是以另一種比較激烈的

方式來勇闖市場。所以在歷史上這種角色就是:搞農民革命、農民運動啊。不是嗎?

(尤其這十幾年來,大陸的崛起,不管是在技術或產品生產製造的資源上的競爭。)

而這種運動要成功的基本要素就是:一個就是本身有一定的號召或某種技能(作戰)。

另一項就是市場的主要領導者,犯了嚴重錯誤政策,失去民心,給了你機會

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很多,但成功的很少,基本上就只有兩位:漢高祖劉邦及明太祖朱元璋。

這兩位成功者就輪不到我們錦上添花的歌頌了,許多坊間想教你(騙你)上課、買書的,

都會跟你講得天花亂墜的。我們來講個我們比較會犯錯的例子:明末的張獻忠。

---

張獻忠與李自成兩位在明末農民軍中較知名的集團領導者,他們其實一開始都是曾經

投靠闖王高迎祥的。而兩位就是闖王底下的兩大闖將。後來高迎祥在某場戰役中被俘

砍頭之後,他們倆位就開始嶄露頭角了。有沒有跟我們一般創業者像不像?只要你行,

只要機會來你也可以的。接下來兩位就分別開始他們所謂農民軍(流寇)的創業故事了。

個人認為以敢衝,敢殺,性情多變的張獻忠比較貼近我們一般技術創業者的心態,

所以我就用張獻忠來做為創業借鏡故事。

張獻忠從崇禎三年(1630) 到崇禎十七年(1644) 整整度過十四年的"流寇"生涯。期間總共

三次被官府召撫及復叛...一來你可以說:他也為了在市場求生存,也有可能就是不適應

那種大組織大公司的運作模式,當然他學經歷也不好,也更不容易在正統的官場生存。

創業當流寇也是合情合理的啦。當然啊,他也有一定的號召組織與作戰能力的,(技術)

所以也可以在那亂世之中佔有一席之地的。

而他此時能在市場中生存與成功的道理就是:流寇。不斷的透過流動的轉移陣地來

鞏固自己的優勢。完全不拘泥於傳統穩健經營模式。道理很簡單:避免被具有一定

資源優勢的大公司(官兵)追擊;二來就是以靈活的打糧(劫掠財物)來養活自己。

(就跟我們創業初期接一些外包技術服務案一樣的道理)。在這種環境中,自然就會增進

你本身即戰即走能力,在市場大公司的包圍中穿插來回,波瀾壯闊、驚險重重,也

刺激無比。你當然會有許多創業與技術上的小成就故事可以拿出來嘴別人啊。

這種流動式的經營跟傳統據地經營的最大差異就是後勤資源,農民軍是打到哪搶到哪。

根據地對他們來說就是累贅,而正統的官軍雖然有後勤資源優勢,當然也是他們的包袱

與嚴重的制約所以在創業過程中,這兩者的差異本來就是明顯的差別,也真的不用

老是拿出來比較或嘴別人啊。除了後勤,人數對比、武器裝備、技術素質等方面,你

農民軍也未能完全佔上風啊,所以一般他們採用的手法就是:敵來我走,敵進我退,

敵駐我擾,敵疲我追。這也是一般創業小企業能做的事啊。根本上,當流寇十幾年的

張獻忠一時沒有想過要建立根據地,迷戀上這種冒險與流浪啊。

所以你很容易地在創業市場上,看到這些喜歡拿技術出來說嘴的老闆們,

都有這一種喜歡冒險與自戀的心態啊。

----

但從另一位流寇李自成在崇禎十三年(1640)經歷一次挫敗後,李自成痛定思痛,

改變策略:開始要派官設府,建立和擴大自己的根據地,踏踏實實地向外發展。

才用了四年,李自成就超越張獻忠成為新天子較有優勢的候選人了。這下張獻忠

就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了,也就決定了他後期進入四川稱帝(大西皇帝,改元大順)。

但問題來了:

不管張獻忠如何狡猾,如何帶兵打戰,他的智慧與手法還是不脫原來那一套的源自於

"三國演義"、"水滸傳"式的權謀文化,根本來說:他不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人,終生未能

突破好勇鬥狠(專注技術)的綠林藩籬。他的眼光、胸襟與劉邦、朱元璋等人相差太遠了。

更慘的是:他也不怎麼喜歡讀書人,也更不喜歡聽別人的建議,也不培養人才....

講白一點:素質問題就是他們未能轉型成功的基本癥結。這些創業者(就是草莽英雄):

大多在無"餘粟"(本錢)、"餘力"(人力資源有限) 與"餘智"(僅想憑個人智力與努力)的

條件下成長。因此這些農民領袖(創業者)都喜慣於淺層思考、缺乏系統思考和抽象

思維能力。目光短視、見解狹隘,缺乏想像力,只恃一時之勇(只認為只要自己技術

能力強就可以)。嚴重地缺乏一個大政治家(企業創業者)治理所必需的知識儲備、

人格素養和智力基礎。只善於破壞(破壞式創新),不善建設。也就鑄下他一生寫照:

就如同歷史上絕大多數起義領袖經常所見的結局:

一、大事未成之前,默默無聞地死於槍林彈雨之中了。(一創業就失敗)。這也是絕大多

數的創業者的寫照。

二、雖一時據地稱王,掀翻了舊王朝,而戰果卻被其他貴族們奪去,譬如王莽末期,

赤眉綠林首義,結果卻是把宗室劉秀送上皇位、隋末的瓦崗寨程咬金們,雖然一時稱帝,

最終還是被熟於統治之術的貴族唐王李氏收割。(我常說的你創業辛苦建立的技術,

也只不過是幫別人抬轎的而已。)

三、距一統天下只差幾步之遙,卻終因素質涵養不夠,根本無法完成最後一哩路。像

洪秀全及李自成之類的。

四、只會攻城掠地(整天只想搞技術),四處流動(整天只想靠技術接案子過日子),一旦

做了天子,反倒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比如黃巢。張獻忠就是碰到黃巢的問題:

缺乏策略

----

所以根據以上的真實的歷史典故的譬喻,你有沒有發現與看到許多似曾相識的創業者

身影?這些農民起義者,為了本身絕死逢生利益,對他們來說機會是均等的,不像在

大公司制度下的有著組織階級制度,也有一定的制約環境,出來創業勇氣與智慧就是

全部的資本:上馬殺人、下馬飲酒,天不收、地不管,何等瀟灑快活!所以你很容易

在新創公司的小組織團體裡:看到勇敢的戰鬥作風和高超嫻熟的作戰技能(技術),

這些是絕大多數的官軍(大公司)所不及之處。這一點毫不意外啊。當然短時間內可以

在市場上,攻城掠地。但你一但老是只浸淫在產品技術開發,就如同整天到處搶糧的

流寇一樣,終究有一天你會發現已經開始沒啥地方有糧草可以供你掠奪之後,勢必就

會造成市場上的利益衝突了。要嘛就是找個地方駐地長期經營,要嘛就得向外異業

發展互補利益。否則,你還是會走上述歷史故事裡的場景。

----

我認識一位年輕小伙子:小時候家裡環境不怎麼好,沒有好好地讀完書,早早就出來

創業,做的是餐飲加盟店的中央廚房。(就是讓別人加盟的餐飲企業。)

一度風光不已,買房又買進口車的。年紀輕輕時,就享受著別人羨慕的眼光,無奈

經歷三年疫情,整個餐飲企業一蹶不振,現在是又賣房,白天又回到早期賣便當,

晚上有空還要跑外送...朋友長輩很不忍的勸說:你乾脆去上班單純一點吧。

我回頭勸朋友長輩說:他以前因為早早創業,沒有完整的就業學歷與資歷,你叫他

如何跟一般人在組織團體內領薪水上班呢?更何況在他的人生資歷中,就只有這一套

經營策略模式而已,你教如何改變呢?

這故事有沒有就像我上述的那些歷史上千千萬萬的農民起義軍一樣啊?

當你風風光光渡過瀟灑闖蕩天下之後,開始想據地經營時,你有沒有想過:

當你放棄你以前過去所取得的市場優勢時,你還有沒有保有你自己本身的競爭優勢?

就像張獻忠進入四川經營時,人家老百姓畏懼你在市場上的封號,只好畏畏縮縮的

臣服於你。而當你在也無法取得過去的優勢時,原本的資源也會反噬你,也會棄你

而去的。張獻忠的大西王朝建立的第二年(1645),他在軍事上開始出現敗勢時,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啊,據地經營就是要投入額外的資源與經營成本啊。

你就慢慢跟一般組織大公司一樣,更何況你未必有那個經營策略頭腦的....

他面對的不只是明朝正規軍,就連原來他自己所領導的起義者,也開始在富家大戶

和原來地方官員領導下,出現所謂的:對起義者的再起義。

就跟我們創業時,一開始不管是技術投入或整體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都會令許多

零件代理供應商或外圍合作廠商興奮不已,整天吹噓著你,捧著你,整天老師長、

大師好,幫你抬轎,請你授課等等....好不風光啊。但一旦你經歷這十幾、二十幾年

的"流寇"生活之後,又沒有多少利益可以供使用之後,這些代理商或合作廠商還是

開始不太鳥你,也會棄你而去的啦。道理都是一樣的啦。

----

結語:人們為什麼會創業,其實就跟像農民軍起義一樣:不滿大環境(自認為不公、

不義)。也不喜歡大公司那個刻板組織制度。總覺得只要靠著自己技術本能,可以

揭竿而起, 一呼百諾的帶領理念相同的夥伴們,勇往直前,衝鋒陷陣~

整天辛苦攻城掠地,還自以為是市場上某個技術或產品領域的一代梟雄,

那些在市場檯面的那些大公司、既得利益者,終究會被你所領導技術與團隊

所推翻,建立自己的歷史定位名號。

但殘酷的現實與慘痛的歷史教訓會告訴你:最後其實你也沒甚麼本事可以改變

甚麼?最後在歷史舞台上可以勝出的也不會是你的

因為你也只不過就是一個終年整天只想靠著一個人的技術本事,就想一統天下的

"流寇"罷了。不是嗎?

----

備註:

1.張獻忠於清順治三年(1646),又決定放棄四川,想回到故鄉關中另起爐灶,但此時

已無糧草可以掠奪了。距史料紀載,他有可能是殺人醃肉當糧草,幸好他都還沒

離開四川進入陝西之前,就再西充縣鳳凰山中箭身亡了。享年四十一歲。

2.至於李自成最後下場,是一個歷史爭議,因為沒有具體記載。

3.這兩位農民軍領袖,在歷史記載中,都沒有找到他們有子女的記載。看來還是跟

許多辛苦創業者一樣:都比較忽略到家庭經營吧。純屬我個人臆測啦。一笑以置之吧。

2 則留言:

  1. 前幾年有機會好研究一下李自成身邊的幾個將軍的故事,雖然細節忘光了,但是感受卻很深。
    造反失敗的叫流寇,成功的叫做國父,李自成當時在南方建立自己的國家,還發行貨幣,搞得有模有樣的,現在來說他的貨幣還挺稀有的。
    (對比現代創業想搞內政還是需要好的文官,就算失敗了,留下點甚麼,讓後人炒作一下又變得很珍貴,在多數人眼中的骨董垃圾,可能是少數人眼中的寶物)

    張獻忠幾個將軍也想闖出自己門號,政府軍要面對滿清的逼近,內亂的部分也不能會坐視不管,當時背景下,當文官不小心得罪人隔天可能就被錦衣衛抓走,還不如當武官,就算被陷害不如就原地造反。造反失敗的想必更多人就這樣消失在歷史裡。
    (有些人上班不如意就出來創業,成功了就是CEO,未必想到當初是得罪了多少人才走到這一步,以前武官不念書,現在有一身技術卻願意念書,學以致用的還是少數,這年頭念書能用在工作上的,就像悟道一樣,聽道的人多,得道的人少。

    我常覺得技術就像功夫一樣,外在的技能有上限,內在的功夫則是無上限)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最後一句留言很傳神:
      "外在的技能有上限,內在的功夫則是無上限"

      這就跟很多武術大師在教徒弟時,為什麼都要先磨練心智。
      而非一味地教導武術而已。
      徒弟要出於藍。更勝於藍,需要的不是外在的技能,
      而是如何在全面的如何超越外在技術。
      ---
      所以我現在除了講技術之外,更應該要多講一點關於技術以外,
      譬如技術學習基本功觀念或創業概念等一些東西。
      現在技術學習,在許多公開平台上或網路文章講解教學影片一堆。
      根本不需要拜師學藝,需要的是真的像你我這般在技術以外,
      就業職場或創業觀念等一些內在工夫修練。

      真的等我們都上了年紀之後,不管是就業或創業,自然就會對
      技術以外的東西,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與領悟的啦。

      非常感謝你精彩的補充與留言。也祝你新春愉快,
      新的一年也有新氣象,心想事成,一切順心如意。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