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工程師創業經驗故事(二十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個月最大的國內產業新聞是甚麼?就是電動機車龍頭廠商的CEO 下台一鞠躬。

我會覺得奇怪嗎? 我在六年前就有稍作分析了。這也只不過再一次說明一件事:

就是不要以為科技業用技術觀點做產品開發就可以征服市場的。

當然許多報章雜誌媒體也有做一些分析報導:Gogoro光環消退!

Gogoro跑第一為何陷苦戰?

裡面跟做技術有關的報導:遭爆採用中國製關鍵零組件,讓政府錯發6億補助?

你跟我說:用大陸的馬達或馬達控制器有錯嗎?當然就是錯在領政府補助款

人家現在已經是全世界電動車傾銷全球的最大電動車出口國家,

從技術角度來說:開發生產這些東西有甚麼困難的呢?

當年我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就是做相關產品開發,我只記得:我們計畫中,

有跟我們組織單位裡的馬達伺服部門合作。那位負責無刷馬達控制器的工程師,

就是一副資深賣弄技術的宅男工程師樣子,沒有人說不尊重他的專業,但是就是

很難溝通,我們的計劃明明就是掛在環保署(當年單位名稱)補助計畫下,計畫

名稱就已經很明確跟你說是:電動機車示範運行計畫。他的重點就是"推廣潔淨

無汙染的電動機車",主管機關哪管你用甚麼馬達控制技術啊?你說環保署會懂

這類技術嗎?當然也是這個計畫慢慢地訂下許多政府補助項目的要求與規範。

但是就是有很多工程師們就是搞不懂:這些技術背後真正的產品市場應用問題。

整天就跟你講他馬達控制器技術有多厲害?你以為人家車廠不會嗎?

這些都不是這個產品推廣的重點啊。我們當然可以猜想BYD 的技術沒有人家

TELSA 厲害,但人家也做得嚇嚇叫啊。主要還是在於你要如何維持公司營運

獲利能力。整體公司組織經營不行,帳面財報不行就得下台。


這是一年以來的股價狀況。而當CEO 下台一鞠躬當天:


你覺得當CEO 下台之後,人家會再找一個滿嘴技術經的 CEO 來主掌公司嗎?

這些金主會再相信你做技術的人講任何理由嗎?有很多搞技術的人,都會從

產品技術觀點來演繹自己的市場行銷觀點:只要我技術行,產品技術領先

其他人,這產品就可以橫行天下,打遍天下無敵手,公司營收業績必可一路長紅。

股價大漲等等....如果老闆或客戶不聽你這番說法的:那肯定就是老闆與客戶,

不識貨,沒水準~是奧客。但事情有你想得這麼簡單嗎?

我一直強調:搞產品技術只不過是一個產品行銷策略的一個手段罷了。

就算產品技術完成產品上市後,還有更多後續的延伸開發工作:包括

升級改版、降低成本等。甚至就是直接委外生產製造,乃至於直接對外採購,

你可以罵老闆不重視研發技術嗎?那你也得有本事跳脫你原來的核心技術

來看產品與市場行銷啊。在公司裡就光靠一個馬達控制器就可以頂起這麼

一家資本額上百億公司的營收業績,讓投資者與股東滿意?

你有本事,那就自己出去開一家獨立的馬達控制器設計與可以出貨廠商啊。

那問題還是又回到:你說人家為什麼就非得跟你買才行啊?人家哪邊便宜,

哪邊去啊!這個就是現實的資本主義市場啊。

隨著年紀增長了,出社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看事情真的不要把自己

不願意面對的問題給視而不見啊。開公司,找員工,就得要為員工謀福利與

為員工創造未來成長與幸福機會。

---

好吧,那你說:人家金主老闆看不下去的把這個技術出身的CEO 給搞走了,

我倒要看看:這公司要怎麼收尾?那你又想太多了啦。人家有本事可以拿出

幾十億投資你,就代表人家手上、家裡還有幾十億的錢花不完的啦。

況且人家也不是只有這固定的幾十億可以花,人家就是還有別的營收獲利

來源的。那你又有了甚麼?你又從中學到甚麼?你肯定是先沒了這份薪水

收入的啦。又先被貼上經營不善下台的 CEO,你的下一個舞台在哪裡?

還是先關心自己未來下一步比較重要吧。畢竟你也算努力過,也為自己的

理想募到資金的走過一段歲月。

----

隨著年紀增長,現在對於這些新聞背後的故事,也更能進一步與深入的

思考與探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許多人事物,能用一個更平常心

的去面對它,凡事也不用強調優劣勝負,以下是一位昔日園區公司的業務

老同事今天突然發訊息給我:想找我合作一個車用產品案子,他說啊:

我只要想車用系統的開發案,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 Chamber 你啊。


是啊~這些道理我們都懂啊。不是搞技術的 Chamber 把方案做出來就可以

因為技術也只不過是一個手段過程而已。那你們又覺得該如何進行才對啊?

大家其實心裡都知道答案的啦,只是你自己要不要"誠實面對"箇中許多你

做技術工程師心裡所不願意聽到的答案而已罷了。

26 則留言:

  1. 公司是一個系統,市場也是一個系統。運作方式都不是線性。電動機車公司起來後,再來就不只是電動機車市場,而是進入新的系統經濟市場設計。以Tesla來說,開始轉向鋰電池應用的系統經濟,不過在這裏它遇到原石油經濟系統的反擊沒有成功。電動車沒成功,電動機車電池也不好推展出來。然後電動車崩盤,電動機車自然被影響到。看人家Tesla如何因應,它只好將它下一代產品硬拿出來=人型機器人。只是這個不夠成熟的產品能產生新市場,我想是可以,但有沒有時間成熟到公司可以活下來,就等著看了。個人認為活下來的機會很高,因為Musk還有很多錢可以支援。

    回覆刪除
    回覆
    1. 石油經濟又不光只是燃油市場,他還有撐起整個石化塑膠產業。
      你生活可能不需要開車出門,但你生活中沒有這些石化產品
      可能就很不方便了。
      就跟人家汽機車產業一樣,人們還是可以選擇燃油車啊,
      只要市場有選擇性,你的產品市場就會面臨行銷挑戰。
      ---
      你的技術不是市場唯一,有可取代性時,你就得要為你的產品
      加上不同的差異性:所以人家電動車就得搞自駕,
      但這個東西的核心技術又跟你原先動力、電池系統技術不同,
      你又得投入不同的技術資源開發,但這些自駕功能,燃油車
      也可以加上啊。很快的產品技術差異性又會不見了。
      ...
      怎麼辦?那就趕快賺錢變現啊,拿賺的錢出來再搞新的技術
      或產品啊,甚至想辦法整合一些不同領域的技術來創造差異化。
      所以啦~你搞馬達控制系統,這時你還跟老闆報告:
      我的馬達控制系統還可以升級...你覺得老闆還會給你多少資源?
      ---
      我說過了:如果一輩子都只是想在單一技術領域裡搞,
      那只有在學術機構裡,才會發生的情形。況且現在很多學術
      機構單位也是與時俱進的,引進跨界領域做系統整合啊。
      有錢的公司都得這麼思考了,更何況是你是小公司,小企業。
      到底你有甚麼底氣跟人家這樣子玩?就一句你比人家有志氣?
      我說了:這句話不用跟別人說,只要回頭跟家裡的你老婆
      小孩子說就可以了。
      搞技術,做系統整合其實是很好玩,很有趣的事啦。
      不一定有錢賺,這個我也同意,但真的沒必要把自己撐得
      這麼辛苦啦。

      刪除
    2. Musk 他是比賈伯斯還三心兩意的投機者。
      他當初搞 Paypal 賺錢變現之後,就趕快轉作電動車與SpaceX。
      利用新產品與市場,創造投資市場話題與青睞,
      再轉機器人或星鏈。只要有投資者願意幫他買單,
      自然就有一些搞技術的團隊會自動投懷送抱,或是自己
      去市場買(購併)一些他想做的產品或技術公司。
      這在美國這種國家的企業創新文化裡是很容易的啦。
      ---
      但只要是他已經做過的、已經獲利了結的產品市場或技術。
      我認為他是不會回頭重複持續投資的啦。
      他喜歡經營的公司不是那一種傳統企業:奇異(GE)、波音
      或是福特等這一種百年企業公司的啦。--- 這是我的看法。

      刪除
    3. 人都會隨著時空背景改變的。
      尤其當"魔戒"戴上身之後,
      以前年輕默默無聞時,可以努力地創業,
      但一但功成名就之後,就自己覺得不可一世的輕狂了。
      慢慢就會忘記當初創業的初衷本性了。
      媒體的大力吹捧或為了吸引鎂光燈焦點,
      表面浮華炫麗的外務工作變多了,冷靜思考企業
      經營發展時間就會變少,也可能就缺乏深思熟慮了。
      ---
      接下來可能就會開始出現荒腔走板的怪異行徑。
      或許,大家可以慢慢的看這些所謂"成功人士"
      如何後續發展吧。

      刪除
    4. 我是看到htc的案例又再發生,產品技術上沒有問題,但市場定位很怪,沒有抓對市場需求,遲早會倒。結局看來也會一樣,只能賤賣。和拿補助無關,只是一直無法離開補助本身就是問題。htc沒有補助照樣不行,這個只會倒更快。

      刪除
    5. 分析比喻得很好。
      包括 htc 或 G 公司,都是創業近十年時,迎來事業高峰。
      但隨之而來的,都是市場的反轉向下,難道他們十年
      所累積的技術與市場有問題嗎?
      我們也常說:技術沒錯,但市場是瞬息萬變的。
      別人又不是笨蛋,一個產品的技術讓你玩十年,
      別人可能不用一兩年就可以趕上,(有錢有資源就可以了!
      每個世代都有聰明過人的工程師出現。
      更何況你的東西擺在眼前,任誰也看得出來啊!)
      ---
      重點還是在於怎麼調整產品(技術)與市場趨勢的結合。
      可能就得引進整合新世代技術結合市場需求,
      就像我們上面所述的:光電動車不行,你要有智慧駕駛。
      光行動通訊不夠,要結合雲端資源。

      所以我就很難想像:怎麼有人會抱個單一技術十年、二十年。
      連走過市場風光的機會(或經驗)都沒有,還能一直自 High
      自己的技術如何?你要怎麼說服新世代的工程師呢?

      我自己一直在寫VC++ APP,當別人(市場)一直在用 Python ,
      我就只能很低調的把這個技術當作生活變現的東西。
      有甚麼好拿出來吹的呢?就算你 Open Source ,年輕人
      還得考慮:我還要學著看這個東西嗎?
      (在PC APP 應用程式世界裡,包括Github 平台裡,
      VC++ 結合MFC 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少而已啦。)

      所以我才常常奉勸年輕人:學技術沒錯,但更重要的是
      真的要懂得如何看產品的市場發展與趨勢。
      尤其當你越來越老的時候。

      PS:我以前一直認為我會寫韌體搞系統,會餓不死,
      但其實最後讓我現在還可以變現過老工程師生活的,
      卻是寫 APP 應用程式軟體。因為他不用再投資硬體設備,
      也不需要備料搞生產。人生就是如此啊。

      刪除
  2. 技術以外,真的有很多東西更值得你不斷的學習與思考的。
    因為你要成功(至少要長遠的看到可以依賴維生的東西),
    還需要很多技術以外的知識與分析能力的啦。

    "從產品到營運,Gogoro踩了哪4個坑?一個資深投行家的觀察"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6735

    回覆刪除
  3. G公司的創始人以前就是h公司的創意長,所以我看過去,不就同一型坑跌倒二次。難怪產品定位怪怪的,問題都一樣,市場定位不對又不改,再跌倒一次。人生能這個跌倒幾次?學不會也不能怪別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但第二次還是有點不一樣:第一次只是創意長。
      怎麼說:也還是吃人家頭路的,上面還有老闆。
      怎麼做?還是有其他的業務行銷與財務等平行部門。

      第二次就不一樣了囉。只有需要面對董事會,也不一定
      會隨時干涉你的產品行銷方式或營運策略。
      當然最後結果還是一樣的。哈~哈~😁😂😂

      但我想:CEO 薪資酬勞還是比創意長好一點啦。
      反正只要下台一鞠躬,也部會追回你的薪資酬勞。
      這個就是募資開公司比獨資燒自己的錢的好處:
      當然就要先學會寫個 BP,講個故事,只要有人埋單就好。
      某個角度來說:真的比搞技術,弄行銷營運好的啦。

      所以這個故事真的告訴我們:不是說搞技術不行,
      但當你終究要面對這些技術以外的事務時,
      你才會真的懂:除了技術以外,還是要多看多學的啦。

      刪除
  4. G這個局不是做不起來,一開始就想只有我贏,搞到最後變成沒有贏家。若一開始就用"雙贏"來搞這個局,那結果就會很不一樣。因為有點長,我另外發表在我的blog上。
    https://wallace7914032.blogspot.com/2024/09/blog-post_28.html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最後一句:平台經濟點出漂亮的市場經濟趨勢。水啊!
      關於G 公司為何一開始就跟傳統車廠撕破臉?
      很簡單:一股工程師自傲的性格所致。
      ---
      你文中也有點出:"...因為其實其他燃油機車並不是不想做電動車,
      只是起步研發投入過大..."
      人家一開始不做,你還以為是人家在技術上做不到嗎?
      有些人或小公司接了像這種傳統車廠的電控委外設計案時,
      還以為接了偉大的設計案,一開始就以為是大公司不會做,
      主動來找你的。就很容易犯下這個毛病...
      蘋果做筆電(iBook)、桌接(iMac),找Intel 合作拿CPU 方案,
      你還真以為蘋果自己不會開發CPU 喔?
      ---
      一樣的道理:車廠找你開發馬達控制器,你還從技術角度
      自以為是的沾沾自喜?最後人家以市場評估之後,還在考慮
      如何整合產品與設計製造、市場行銷時,設計案接完沒下文,
      就拿出來噴車廠是奧客,是扶不起的傳統產業的阿斗...
      真的是你想的那樣嗎?好啊,你行,那你自己來做啊。
      另一種結果就是像G 公司這樣,死命地往裡跳啊。
      當然另一方面也是拿了人家一大筆投資資本財,
      人是英雄,錢是膽啊,有了錢就認為自己行了,
      甚麼都可以自己開幹了。這也沒辦法拿人家的手軟,
      你總不能跟這些百億的投資者說:我只要做傳統
      車廠的供應商就好了啊。肯定會被釘在牆上的啦。

      出來做生意,肯定就得在市場上創造雙贏的局面,
      天下沒有你全拿的市場模式,就算蘋果或tsmc ...
      就只有你可能在經營管理上,有比較好的毛利率,
      這個毛利率也是從技術開發、營運成本控管與
      產品市場策略整體綜合經營績效創造出來的啊。

      光靠一個技術你就噴成這樣子?你到底你的
      自信來自於哪裡啊?唬唬年輕人,投資者可以啦。
      但市場與公司管理經營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啊。

      這也是給喜歡從技術論成敗的工程師們一點啟發吧。

      刪除
    2. 過去Nokia手機上的軟體沒有轉成平台經濟,然後被二大平台擠出市場。
      現在Intel的半導體製造也沒有轉成平台模式,遇到半導體代工平台也是死路一條。
      這都是世界級公司,在新經濟模型下一樣撐不住。和G公司相比,人家是樹一樣倒,的你規模只是草,倒了在歷史上也不會留下什麼。

      刪除
    3. 嗯,聽起來非常有道理。
      上述那些是世界級的大公司沒有真正抓到全球市場趨勢,
      而造成本身公司的困境,乃至於消失於市場中。
      ---
      那反過來:我們這些小公司或小人物,又該如何應對?
      這也是我們該思考的議題。當然我們可以去賭懂得
      如何善用平台經濟的公司?或是去從事支援或服務相關
      產品或公司的計畫或關鍵技術。
      至少我們還可以在這其中找到我們未來可以存活的契機。

      感謝你提供這樣的市場思維供我們參考。

      刪除
    4. 我又要解釋一堆,就發表在我的Blog
      https://wallace7914032.blogspot.com/2024/09/blog-post_30.html
      若有看懂,就會發現平台經濟必定將傳統同業擠出市場,且同業對手連是怎樣死的都不知道。除非對手也轉成平台,不然無法抗衡。
      最近的例子有Netflix,當它股票上漲到和disney等市值時,Disney才發現不對,因為對手人口不到十分之一,想也知道沒有應對下長期會出問題,於是推出disney+(仿Netflix運行方式)才停住了對方的擴張。

      刪除
    5. 創業開公司,除非你握有獨門發明,又找得到大資金搞平台。不然就好好找個好平台搞個小公司。現在搞個個人工作室,租個webERP就可以供十人以下團隊運行,代工平台一個又一個開,就看你的資訊收集了,看有沒有在不同平台中拼裝出自己的特色工藝品,然後就掛上眾籌賣。不像以前找客戶累找供應商也累,現在都開始平台化。

      刪除
    6. 我也在研究平台化的成因,主要是資訊化的普及。且很多資訊都是無償,平台就是利用無償供應取得大量使用者(=查詢者)。小店主使用平台也可以快速開店,也是在利用平台提供的有償"公共財"。快速完成供需配對。最早提出模型的就是Uber,但會打擊到計程車業,所以被政府禁掉了。Uber Eat其實概念也是完全相同。

      刪除
    7. 文章中的那個麥當勞的比喻很好:"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
      所以只要是生活必需品的市場:(當然也可能就是成熟產業產品)
      有很多都是以加盟或連鎖店的方式經營。
      我認為包括科技業也是。
      你看現在許多電子產品,包括入門初學者平台等,
      都可以在一般露天、蝦皮或是淘寶網上面可以買得到。
      這些東西不一定都是每一個賣家自己設計開發生產的,
      但這些平台可以幫你行銷販售...
      正符合你所說的:
      "公司只會剩二種:提供平台的大企業,利用平台的小公司。"

      這個就是我們一些年輕人若要創業要思考的,也是
      原來那些想以技術為本的小公司也要思考的議題。
      既然要使用別人平台,那你就得在這其中去思考
      與創造價值。而這個不是光靠技術就可以了,
      因為只要是在平台上,那就是公開透明的,

      別人的東西可以簡單地買回家上手,你的不行。
      那肯定會影響你想利用平台資源的機會。
      那你就得在思考你的產品包裝行銷問題。
      真的:如果你的東西沒有簡易的外觀操作方法,
      只是一味地噴自己的技術有多好,
      就看有多少平台可以幫你?最後也只是把自己的
      技術之路越走越窄而已。

      非常感謝你提出這個經濟平台的實際案例說明,
      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的思考這樣的市場趨勢。
      (其實他已經是一個市場行銷現實的結果了。)

      刪除
    8. 其實大公司來搞平台,本來就一種資源整合的概念。
      現在各行各業搞加盟或連鎖店,就是想辦法做資源整合。
      不管是產品生產或集體採購議價成本優勢,
      在行銷廣告上也有一定的整體品質控管。
      這些都是現代市場行銷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則,
      一個小地區可以,然後就是國家、再到國際市場。
      大公司肯定一會走這樣子的市場行銷策略,
      至於小公司要如何善加利用大公司的這些平台?
      那就得看你如何應對?包括在一些本業技術上,
      如何結合平台行銷,讓自己的技術可以真正的
      發揮在這些平台機會上,而真的不要關起來們,
      還以為甚麼產品開發、生產製造再到市場行銷?

      真的可以好好想想的。

      刪除
  5. 我找到一些評論談G的行銷。說電動機車只能在封閉地區先做出成績才有成功案例往全球推展,因為要是開放環境下,光是換電站設置,就會比國家建設還要大。也就是說原本台灣本就是最好的地方,沒有了。若這次沒起來,再來就等被更大國家的系統攻進來,也就是這幾年做的整個就是白費。

    回覆刪除
  6. 我相信他們也已經從中學到教訓了。
    只是這花了上百億學到的市場經驗要怎麼收尾?
    人家創始人已經學到,也賺到了,安全下莊了。
    台灣以前做DRAM /LCD 面板等也虧過百億,現在呢?
    就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就誠屬不易了。
    只是這個兩輪電動車的市場從全球來看:真的太小了啦。
    要翻盤或要把百億一點一滴地賺回來,真的不容易啊。
    最後也只能祝福他們。這個結果:我想當初那些傳統車廠
    跟我們這些以前的車用零組件供應商,早就已經料到了啦。

    回覆刪除
  7. 原文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908000025-260410?chdtv
    "報導認為,台積電之所以能擴大領先優勢,在於對矽智財(IP)的掌控。"
    平台化不只比價格比品質,能不能解決客戶的"痛點"才是關鍵。
    關於代工差異報導很多,個人分析只有此點才是關鍵。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回頭看intel半導體代工註定無救,長期只做自家產品,一大堆IP無法給客戶用,或是客戶根本不知道好在那裏,也有可能適用範圍不好。太晚獨立適應期還來不及轉換,就可能要面臨處分。

      刪除
    2. 關於半導體智財(IP) 這件事,我待過 IC 設計公司,
      我可以體會到那個氛圍。舉個例子:
      以前我們公司IC 設計者在產品設計上需要在某個製程上:
      (譬如45 奈米) 一組 1K 的SRAM。
      當然你可以自行重新設計,但到了tsmc 工廠生產時,
      不一定可以可以保證成功或良率。因為這個 1K SRAM
      在tsmc 裡他就是一個標準製程的Cell 。可能不是 1K ,
      但有可能就是 256 Byte 或 512 Byte。可以拼湊組合的。
      另一種就是從你設計的EDA tools 裡引用這一組 SRAM。
      但這些EDA tools 供應商,也早在他的EDA tools 裡,
      也是跟 tsmc 配合驗證過了。成為他EDA tools 裡的
      一個IP 智庫了。
      所以你就知道外面這麼多家IC IP 智財公司在做甚麼了。
      (包括智原或力旺等),有的公司專攻記憶體IP 設計,
      有的專攻類比設計(譬如我們常用的 USB transceiver)
      或是邏輯電路設計。
      這個產業也已不是我們以為是關起門來:各自各作設計而已。
      就跟我們寫軟體或韌體一樣:也會在網路共享平台上引用
      資料或資訊的方式一樣。
      ---
      所以我非常認同你所說的:經濟平台概念。
      開公司創業搞技術要成功,真的要善用經濟平台,
      要不然你的產品也要有這一種概念:
      別人可以在你的產品平台上,可以輕易地升級或轉換結合
      別人的平台。
      我雖然年紀大了,搞技術有時真的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
      但這個概念我是:百分之百的認同與支持的。

      這大概是我今年所學到的最大收穫。謝謝你。

      刪除
    3. 教學相長。互相。
      因為在工程師界我就算知道,也沒法討論這種高階行銷模型。要不是引導過來,我才會去找例子。在2016年我就看到平台經濟的模型,但沒有好的例子,直到麥當勞被報導。我也是看了就放著。要不是要簡單描述也不會再拿出來。另外羊狗豬那句就更早了,最早好像是馬雲說的,但當時又有多少人能懂?材料都是不同時期得到,經過合適的拼裝,文章才成型。

      刪除
    4. 市場趨勢當然也不會是一日可以造就的。
      它也是從經驗與一些小市場模型慢慢的演變過來的。
      等到大家恍然大悟時,其實都是那些事先懂得的人
      撈走絕大多數市場或是成為市場龍頭。
      當初 Steve Jobs 就是這樣子的傳奇人物。
      不是它技術有多好,而是真的看得懂,也看得到
      產品技術背後所代表的市場經濟機會。
      我們往往都是事後諸葛的。
      但能從這些過程中,能分析出這些理論與道理,
      也是不容易啊。所以我是覺得平常搞搞技術可以,
      但真的不要太忽略掉這些市場經濟趨勢演變所代表的
      真正含意。這也是我一直鼓吹的:工程師的人生意義。

      還是再一次感謝你,可以無私地分享這些心得。

      刪除
  8. 看起來有人落井下石了。

    擺明了說:(意有所指某公司)如果搞電動機車,
    沒有穩定獲利的話,一切都是免談的。

    機車大廠新車款登場 朝油電雙冠目標邁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O2aA8vLtHQ
    ---
    是啊,電動機車是趨勢啊,也會侵蝕一定的燃油車市場。
    這一點大家也都知道的,但重點還是在於:你策略上,
    真的要找到如何同時發展市場,又不能落入財務困境的陷阱。
    這本來就是一家公司領導人或CEO 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 當然啊,重點還是公司拿出多少資源銀彈來發展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