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工程師創業經驗故事(二十九)---屬於自己的工程師人生

好久不見,大家一定很好奇:版主怎麼這麼久沒更新貼文?是不是有甚麼事?

如果這麼想,也非常大家這麼關心,但也這也說明了一件事:世界真的也不會

因你一兩個人就能改變甚麼?就算是偉大的發明或發現,也都還是要不斷的

傳承與後續予以發揚光大才行。那又要怎樣可以做到這點呢?這個就是我覺得

我都已經活到這一把年紀了,終其一生所學的各項技能,到目前為止,也大概

到了一定"坎站"了。老狗也變不出甚麼新把戲了。之前,不管從技術的或是從創業

的角度,以親身經歷來闡述一個以工程師職場生涯在每個階段所會面臨的現實

問題。 到了這個階段,我還能用甚麼方式來更實際的傳承一些務實且又有用的

題材來供別人借鏡的呢?這是我目前的想法。

坦白講,這個年紀真的不用還要做甚麼事,來求表現的證明自己技術有多好?

也不用還要拼命地去探索甚麼新技術或新領域,來謀求"未來機會"

對我來說:甚麼是未來?未來的定義是甚麼?一天拚個 12~18 小時的工作,

看能不能博得老闆的讚賞升官?再換個好公司?好職務或是好工作職缺嗎?

這個年紀是不是到了應該如何運用自己畢其一生所能累積有限的技術能力,

真正的為自己而活,來輕鬆變現地為自己創造屬於自己所應該享受的工程師

老年生活?也真的該為自已的工程師人生而活。

職場生涯對我們到了一個年齡階段時,是應該有個"收斂"時期,無論如何,

也是否應該有個"穩定收益"或是"技術被動變現收入"的基礎?我現在手上有嗎?

我即將滿六十歲了。離法定退休只剩五年,網路上也有很多財經分析:與其多繳

五年的勞保?倒不如真的就提前規劃退休。當然啊,最好的方式就是:為自己

真正退休的工程師人生,再好好規劃一下怎樣的人生佈局是比較適合我們每個人

的老年生活?這也是大家早晚也都會碰到的現實人生旅程。但現實的是:我真的

該捫心自問:我已經準備好了嗎?我為此到底該用多少時間提前布局?

有些產品或有些技術開發變現的東西,不是今天有,明天就可以變現的。

我已經走到這個階段了,不管好壞,也說教式的寫了這麼多:技術或創業故事,

或許,我可以用實際經驗與更落實貼近的例子來提供一些可以供大家可以

參考或借鏡的地方。

----

首先,我會先問一下自己:現階段的我還應該上班幫老闆打工,再累積五年的

勞退基金?然後就每天領著微薄勞退,省吃儉用過餘生,還是再接個某個委託外包

技術或產品開發案的來幫別人抬轎嗎?我到底還保有多少技術人生的主導權?手上

還握有多少資本與資源可以運用?

資本?你還有多少閒錢可以拿出來賭一把?要賭多大?

資源?你有多少人脈或機會,可以幫你度過到你所謂的輕鬆變現的一天?要花多久?

若還有人願意投資你時,你還有多精力與時間去整合這些嗎?這不需要思考嗎?

我想諸位都是聰明的人,也看了許多別人勵志的故事,也都曾經想過,真的也不需要

我再做多的闡述了。下面我就一個實例故事來說吧。

----

這個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得獎產品(CDI) 背後的開發故事(一)

但真正的故事延續真的就如同我們身為一位產品技術開發工程師所想的那般簡單嗎?

---

這個產品從我開始專利時,有很多同事與專業的電子電機工程師與老闆都覺得

這個東西可以賣得長長久久的,但要如何維持這個產品的市場壽命?也真的沒人可以

真正的掌握。當然以我的專利布局來說:就是要以單晶片設計基礎,然後加上一些

輔助工具軟體來幫這個產品加分。這個觀點絕對沒有錯的~放置今日也是如此!

觀念簡單,但實現上真的有其困難度:這牽涉到硬體、韌體與APP 軟體開發。

你該動用多少資源(專業人力)?該掌握多少自主性的核心技術?

之前我在他的故事裡有說過。有人用專業的IC 設計,也一樣有人用單晶片開發,

但有誰真正的走到產品到穩定市場階段?又要能在零件備料接單生產與市場行銷

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真正的為自己創造一個:"穩定收益"或是"技術被動變現

收入"的基礎。

--------------

單晶片:我就是採用當時市場最大宗的八位元的 8051 可重複抹寫的Flash MCU。 

與PC  連線的通訊界面是採用一般使用者容易上手的 USB HID 介面。

然後PC 上APP 應用軟體是採用 Visual C++ 來撰寫的。

以上這些以今日眼光來說:都真的有點落伍了。尤其是八位元的 8051 ,你怎麼還

可以找到一個產品還能讓你如此使用開發設計,還能創造如此產品機會?這些我

所說的:是一個你用有限的資本與資源可以獨力完成,當然你說放到公司裡來做,

還是老問題:老闆願意花多少人?多少錢做呢?不是不能做,而是真的值得這麼

做嗎?市場產品機會就是如此。大家只要工作久了就知道,不用我再多贅言了。

<<< 與其整天想追高富帥的新潮技術,真的要考慮一下要如何真正可以落袋為安

的平實技術...>>

要怎麼整合以上三項技術指標技能,那就得看你對自己的技術養成鍛鍊要求。

你真的不要以為我幹嘛甚麼都自己來?或是我只要專精其中一項就可以了。

但又回到文章所強調的到了這個年紀:我到底還保有多少技術人生的主導權?手上

還握有多少資本與資源可以運用?

當然啊,如果到了這個年紀,你真的已經完全財務自由時,也就不用管我所說的。

---

接下來,當然就是所謂的產品後段的"零件備料接單生產與市場行銷"

我知道有很多做技術的專家、老師都不屑做這些看似後段生產的事。總覺得

那不是他這種專業高大尚的研發工程師,該做的人生大事。以前的我也是如此。😊

但你真的也別忘了這一兩年輝達(Nvidia) 與 台積電(tsmc) 新聞熱度。有好的產品設計

也要有好的後段生產,才能創造世紀產品故事,你技術專業高度有 Nvidia 高嗎?

你的產品到底是誰幫你生產出貨的?又該如何幫你設計的產品完美無誤的複製生產?

你總不能老是在技術開發時,就搞那幾片 Golden Sample ,然後丟給客戶說:接下來

那是你們家的事了。那請問你:你到老時,你真的還留下多少產品可以讓你有所謂

的:"穩定收益"或是"技術被動變現收入"的基礎?

這一部分,我往後會陸續用許多技術經驗的觀點來闡述說明這些真正值得工程師該

留意又要不得不面對的產品開發歷程。如此才能完整的創造可以變現的商品。

---

最後還要完成產品銷售的最後一哩路:備料生產與市場銷售。

備料生產:包含電路板備料生產,備料要考慮到零件的認證與採購。這部分需要

有一定資本財,你如何控管零件庫存財務操作。還有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品管檢測

流程。及所謂的商品生產良率控管。

要不然你以為人家台積電高階製程所謂的良率要求在講甚麼,沒有一定的製造

良率,你再好的產品設計技術也沒辦法在市場生存啊。這不就新聞一直強調的

所謂的護國神山的故事核心嗎?

市場行銷:你到底如何掌握你的客戶的穩定下單?你真的不要以為你專業技術

有多好?市場客戶就整天抱著你喊老師、專家,你就有訂單接?你的產品要如何

跟你的客人一起包裝行銷來為彼此創造雙贏?會抱怨的客人才是好客人。

你就不要老是用技術宅男的眼光老是拿客人來損,來譏諷客戶不懂技術?

那是不成熟幼稚的想法與做法。其實最後對你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你才真正的

沒有留下多少市場正向風評,也不利你到老時,還保有一定的獲利能力。

---

最後我就用幾張照片驗證說明吧。其實,當初我獨自以我自己個人技術開發眼光

完成這個產品之後,我是認為後段真的需要其他資源的引入,才能幫我走完

產品備料生產與市場行銷的最後一哩路。所以才募資開公司,但事情總不如

我們所想像那般地順利與完美,這故事已經闡述過了。但也無損一個產品開發

設計的終極想法與該有做法與流程。所以我五年前我又重拾這些原本自己也百般

不願意或不屑的工作。(產品技術開發設計工程師常犯的毛病與誤解)

第一:滿足客戶與市場的要求:


客人要求他需要一個他市場獨有的高轉速點火進度調整功能。不要懷疑或質疑

客人的想法與要求,就是改給客人,也不能有絲毫的埋怨與百般不願意。

第二、配合客人產品在市場行銷包裝要求。

你真的不要以為你的技術有多好啦。就弄幾片PCB  公版,就拿給客人交差了事。

你到底是要賣技術?還是要賣產品?想一下:如何為自己的產品做技術包裝,

也為客人創造市場機會。

第三、真的還是得自己跳下來搞定產品零件備料生產:你不要以為只要找到

加工代工廠,就一切搞定了。"一腦一世界,腦腦皆不同,你不能靠默契來做事"

很多工程師都自認為自己很優秀,別人也應該如他一般,若沒有,那也是別人

不努力的問題,然後呢?最後事情誰去處理解決?你的產品有多少利潤願給

人家賺?人家工廠開在那,也是有一定的設備維護費用,人事管銷費用。

然後呢?你就躲著,回頭再關起門來回到實驗室桌上搞技術就好?

請人要花錢,自己Fellow up ,既花時間又覺得低階不屑幹...還是老話一句:

到老了,你到底還剩下甚麼?😂😏😅


電路板如何完檢測試?如何給予產品生產管控序號?


然後完成產品最後成型出貨。

----

其實,真的不要以為整天就拿這些產品內部核心技術出來吹啊。

你再如何厲害的撰寫程式語言?如何進行產品技術開發驗證?

最後你的技術人生不也就是要如何"技術變現"的給自己或家人一個安定感嗎?

老了有屬於自己的被動收入,孩子上班工作後,你不會是一個額外的累贅。

我常常會告誡自己:老了。真的不要成為社會新聞媒體中那些言行舉止怪異的

老人家。人家老了為什麼會變成那樣?年輕時不信邪,老是自以為是。

整天就想教訓別人...人家不理你,還以為人家看不起他,過度自信地造成

老了的行為舉止偏差。有沒有像我們年輕時,執著的宅男工程師的基因啊?

😁😂😃😄😀😅😊😋,你不要笑~或許真的如此這般啊。

----

結語:

我先用一個本身產品開發實例來當個楔子,真的不要以為整天就追著新潮流

技術話題走,也不用整天貼文吹自己以前如何走過技術磨練的日子,然後

自己又如何專注哪個技術領域鑽研,其實年紀到了,時代也會與時俱進的,

尤其是日新月異的科技技術領域環境裡,甚麼才是真實且現實的技術變現

結果。

往後我會陸續地將這些整合硬體、韌體與軟體技術內容,來如何完善一個產品

商品化的過程。我們當然會學單晶片或MCU 。寫寫程式語言,研究某項產品

核心技術:如車用電子、電子電機控制等,都不管你用甚麼方法或方式。

終究就是為要能出貨變現的商品包裝行銷。你總不能從年輕到老,整天

就拿個車用電子來吹自己有多專注、多厲害?沒辦法為自己的技術人生

包裝變現,花那麼多精神、花錢買多少高階實驗室設備或弄了多少套

設計評估開發版,整天貼文吹自己多專注、多努力....文章一開始就說了:

這個年紀真的不用還要做甚麼事,來證明自己技術有多好?

你更需要的是用實例來教導下一代工程師,該如何為自己提前佈局的

做好自己工程師技術人生規劃。多學一點單晶片MCU ,多學一點USB 

或是某個專業領域裡多面向技術合才能為自己創造老年輕鬆變現的機會。

我們這一代所學的技術或許真的過時了,也不能教給大家還有哪些可以

創造市場的技術,不管還要一步驟一步驟,(或稱為手把手,這種技術教學

內容與訓練課程,各種網路平台內容多如牛毛,更何況還有新一代的AI 

輔助工具教會你)。但有些產品商業機會觀念與產品設計開發與驗證生產

做法流程不會變的,最重要的還是讓大家可認真從商業市場來看技術出海口。

寫下這些產品開發的技術故事,可以給年輕人多學看看,老了就真的就懂

收斂聚焦與整理到一個務實又好用可以為未來創造為自己老年變現的條件

與機會啊。

(待續)

9 則留言:

  1. Hi 版大,

    很久沒見,祝退休愉快。

    前幾天在通訊軟體上跟之前的退休長官閒聊,

    他說時不時弄花弄草的,現在身心靈都很充足。

    (疑? 真的嗎? 柴鹽油米醬醋茶這些事情不用考慮?)

    不過,還是祝福他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先聲明一下。我沒有要退休~
      當然啊,如果真的六十歲屆齡可以領 80% 的勞月退,
      或許也可以考慮先請領吧。

      至於工作呢?還是得做,我們家的賈老師已經退休八年多了,
      但這八年來,她也是從公保轉勞保...她說:只要有學校願意請她教,
      她會一路繼續教到勞保最低級數要求(好像是滿十五年的樣子)。
      人家都這麼熱愛教學工作,我當然也不能有任何藉口啊。
      更何況:也還有一些自己想做的產品,也想再試試看啊。

      不過,這一項挑戰性:就是要很快地在一定的時間內的完成同樣的:
      硬體、韌體及軟體APP 的整合開發。也剛好再一次的佐證。
      不能光講那些表面的技術貼文好棒棒的討按讚數。
      就真的得很務實的再一次的整合資源的搏它一次。

      至於你說的那些退休長官,當然我也有認識的,
      弄花弄草是不是可以得到身心靈的滿足?
      我也不知道,但有些東西或事情,也不是嘴吧說說,
      做做幾天表面功夫之後,就又不了了之...
      這一種我也看了不少。
      (我之前一位長官,也是說退休後要去騎腳踏車永保健康,
      買了一台十幾萬的腳踏車,結果沒幾次就在一個山路轉角處
      "犁田"...之後也沒聽說還在騎,然後過沒幾年,在他還沒
      七十歲時,就因罹癌過世了..錢應該肯定沒花完啦。)

      當然至於柴鹽油米醬醋茶這些事情真的不用考慮嗎?
      每個人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不同,就算你財務自由,
      也不一定就可以帶給你安心的穩定感。
      (更何況:現在充斥著詐騙集團,專門針對老人家啊...)
      😂😃😄😀😅😊😋

      所以啦,凡事平常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
      最重要的還是要認真地對自己身邊的人好一點。
      因為當你越來越老時,你是更需要這些你過去所關懷,
      所疼愛的人,來照顧你的~不管是生理或心理各方面。
      這才是真正的人生道理。

      刪除
    2. 當時也沒特別想問什麼, 對方自顧自地說: 現在身心過得很均衡/健康什麼的...
      心中覺得:疑! 是真的嗎? 雖說我還沒到退休那天, 不了解那種心境,
      難免有種錯覺, 對方好像在強撐維持那張薄薄的面子似的?

      刪除
    3. 我自己認為, 做自己喜歡的事, 可以一直做一直做, 做到 bye bye 的那天是最幸福的事

      刪除
    4. 每個人一生都在追求自我實現與自我成就。
      相對來說:就非常擔心別人會瞧不起自己,
      也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想評價眼光。

      所以呢,就會想急於想表現出一付我很好啊。
      (或是有稍微賺點錢就拿出來說,但你虧錢時,怎麼不說呢?)

      但我文章中也經說了:
      這個年紀真的不用還要做甚麼事,來證明自己技術有多好?
      當然也包括:不用再對別人說甚麼來證明自己過得怎樣?

      有了年紀,不管過去如何,往後都是屬於你自己的人生。
      我曾經說過:耶穌只活了三十幾歲,林默娘也沒活過三十歲...
      但祂們都在人們思想心靈寄託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祂們的人生有沒有過得比人家好?也會去比誰比較好嗎?

      我很喜歡那個北歐小教堂的故事:
      https://ibook.idv.tw/enews/enews511-540/enews519.html

      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與考驗。
      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但是,我們應認真活在當下。
      就這麼簡單而已。

      刪除
  2. Hardware is hard. 做硬體相關生意, 需要搞定的事情實在太多. 絕對不只是那幾個Golden samples 的事情, 充其量那就是搞定了整個生意環節中的20%.
    1. 業務銷售 : 60%
    2. 產品開發 : 20%
    3. 量產 : 20%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在台灣可以靠軟體賺錢生存,我也想做這種生意啊。
      但事實如何?大家都在台灣職場混這久了,
      也真的不用自欺欺人了。當然,偶爾一兩個案子可以啦。
      但怎麼把它玩成一輩子被動收入的模式?
      我想也不是靠小貓兩三隻的模式就可以輕易辦到的。
      ---
      你所指的這三項百分比指標,我完全非常贊同。
      沒有市場業務銷售為前提,你整天講技術講了老半天的意義在哪?
      天下沒有一家公司可以長期幹這種事的啦。
      更何況:你要是那一種小貓兩三隻的小公司,小企業。
      你哪來肺活量,來跟別人比氣長?
      ---
      所以你這個比例也剛好呼應我這篇文章的重點:
      你老了,產品開發能力會下降(當然也比技術有沒有跟上
      市場潮流趨勢...),又萬一你沒有東西可以讓你玩量產與
      業務銷售....那你老了:你還能靠甚麼呢?

      這也是大值得大家好好思考的問題。
      非常感謝你的留言與金句名言。

      刪除
  3. 贊同你的看法. 在台灣要搞軟體生意是相當不容易的, 規模化就是個門檻. 最近iCHEF賣了10億, 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 我認為以台灣的公司規模, 適合搞利基型市場的生意, 真的要搞大其實你很難拚過中國及歐美那些大廠, Garmin就是個很好例子, 找到在市場中舒服的位置, 持續壯大進而生存下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你提供這個相關市場訊息:
      "91APP買下iCHEF,為什麼新創界歡天喜地?
      為何選不常見的「全現金交易」?4個關鍵提問解讀併購案"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5099/91app-and-ichef-acquisition
      ----
      從這件可以看出幾個創業重點:

      1.創業還是得從市場規模來決定你的技術出海口,每天拿自己的
      技術嘴砲是沒有用的。有市場占有率,才能更凸顯你的技術價值。

      2.創業不能光靠你一兩個專家、老師的技術門面撐起一片天的。
      從維基資料來看:人家也是要從募資,引進適當的財務操作,
      才能自己的技術可以在市場中維持生存與永續發展的發揚光大。

      3.軟體產品行銷,也是要講究包裝與一定的使用者感受,產品
      能在市場好賣,當然也不是像做硬體一樣的給個 Golden Samples,
      如何生產包裝?客戶端如何教育訓練與售後服務,一樣講究的。
      只有公司有資本財,才能繞著本身的核心技術創造營收。

      4.公司成長,賣公司不可恥,反過來說:公司賣個好價錢,也是
      對投資方與創始員工的一種承諾,不要像技術宅男一樣,死抱著
      自己自以為是的技術,還不知道本身技術在市場鑑價的價值在哪?
      這跟坐井觀天的井底蛙有何不同?當你老到一定年齡時,你就會
      懂這個道理。大家若有機會創業,真的不要學這種心態與模式。
      老師的技術會老,會退休...拿出來出書上課是沒有用的。
      只有透過產品與市場滲透才能真正發揚光大的。

      非常感謝你的留言與相關市場訊息。
      這是一個具有非常正面技術投資案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