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做產品當作手機產品?!

好友在休息了半年多之後,過年後決定赴大陸幫國內某IC 設計公司推手機方案。(不是M 公司)

出發前,跟版主聊了一下,版主當然同意目前作電子產品,

尤其是要搞IC 設計,理所當然要做手機IC 方案。這一點我跟好友說:

這個不用您想,也不用您說,我說連一般PCB 加工廠的老闆也知道啊。

只是:不管我們從事何種產品開發推廣,我們要看的是:您本身掌握了多少有把握的資源在手上?!

您說:您不想搞技術開發,太累太辛苦了;做手機,生意才大!...對!您知道,難道別人不知道?!

所以啦,您說:人家在大陸隨便一家搞山寨手機,養個一千人,都算是規模中等的。

沒錯啊,以大陸那種山寨市場與消費人口來說:我也同意啊。

我要說的是:這些結果與擺在眼前的~絕對是事實,我們沒有否認啊。(這也不用媒體報導!)

但真正的問題是:您該如何去真正的掌握競爭優勢的去面對這一個事實?!

工程師們往往在轉換跑道時,很容易犯了一個迷思:

就是類似,十幾億人耶,隨便一個人一塊台幣就好了!甚至一毛錢?!也不得了耶!

(我相信國內某些財經官員也有同樣的迷思!您以為大陸官員也沒有嗎?!)

不但會幫自己算~還會幫別人算。這才是更容易陷入迷思的陷阱。

就以朋友這一個案子來說:您要去大陸開闢新戰場,跟台面上這些公司博一點機會。

就套一句兵家說法: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您要帶兵打戰,總得也要先養兵千日啊!

我們也來幫他算一下:養兵千日,就是說:您要準備三年時間建立自己的堅強陣營。

這還不包括:所謂工程團隊裡的軟硬體而已,還有業務與後勤支援...

所以啦,我也只能奉勸朋友說一句:

您還是自己先搞清楚您自己能掌握多少資源,才來算所謂的機會成本吧!

-------------------

我們就以今日我們所謂的龍頭公司的新聞來說:難道他們沒有掌握絕對優勢先機嗎?!

那他們為何還會憂心忡忡的苦思對策?!如果有之前的捏指算法的話,

那我們蔡先生只要躺著幹就好了...又何必辛辛苦苦的自己去跑市場呢?!(據說業界朋友說的!)

我想這是一個很值得借鏡的一個議題:生意有時不在於他表面上的規模大小,

而是他真正背後,他所能夠真正的掌握的資源與市場。而對於大陸這樣的一塊市場來說:

我們有真正的掌握到怎樣的東西?!這才是我們國人從企業到政府要想的啦。

(若以歷史角度來說:我想以大陸領導人來說,這也是他們每天要想的啦,

要不然,中國歷史也不會一直改朝換代的!)

-----

最後還是強調一點:就是以下新聞最後,蔡先生一句話也跟版主平常觀點是一致的:

我們台灣IC 設計公司,都只是幫國外公司作產品,而不是做產品創新與參與規格制訂者。

賺的都是:您只要會K 規格,找得到人搞就可以的工作。所以,我還是要多鼓勵時下的年輕人,

以台灣目前家庭環境來說:您們是比當年更容易出國唸書與看天下的,還是多去接觸國外的新知吧!

去M 公司上班...您說:人家蔡先生都這麼拼命了,您也別想您會有多好、多舒服的日子可以過的啦。

...............

----------------------------------------------------------------------------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450826.shtml

新聞分析/聯發科處境 好比建仔

當知名投手王建民連續兩年拿下19勝後,他想到未來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嗎?

王建民的情況就好比是聯發科的處境,在2G/2.75G手機晶片市占率逾50%,是大陸最大手機廠商,但3G手機晶片市場才剛起步,由於聯發科WCDMA手機晶片在大陸市場接受度不如預期,引起外界擔心「今年新產品動能不足」,這對產品掛帥的IC設計公司是很大的隱憂,投資人的信心很脆弱。

在2G/2.75G市場,聯發科也面臨競爭對手展訊、英飛凌、晨星等競爭,聯發科去年第四季首度降價,今年聯發科一方面定期降價固樁,另方面則將現有產品線轉進成本及價格更有競爭的單晶片(SOC)產品,雖然無法維持2009年毛利率高達59%的佳績,但長期來看毛利率至少可守住55%關卡。

處於3G轉型年,蔡明介悟出的一代拳王理論,正是聯發科面臨的競爭局面。蔡明介回憶,念高雄中學時,很喜歡看拳擊賽,贏了比賽的選手,手舉起來,就成了拳王,可以下台休息。但在IC設計產業中,手舉起來後,下一個對手就接著上台來跟你較量,沒有止息。

聯發科跨入手機晶片,當時面臨的競爭對手是德儀、飛思卡爾等國際級大廠,但聯發科從大陸市場切入,瞄準大陸龐大消費市場,提供便宜好用的解決方案;打敗德儀等外商後,眼前聯發科面臨的是比德儀強上數倍的高通,蔡明介卻不畏戰。蔡明介最喜歡用S曲線來分析產品策略,他認為,台灣公司要務實,聯發科不是大公司,沒有太多資源去做早期階段研發,尤其是在早期定義產品規格的階段,台灣廠商很難參與,因為那些至少要花五年以上的事,台灣廠商不要好高騖遠,但即使是在S曲線中段才切入,只要掌握好技術、彈性及效率,不見得扳不倒大巨人。

【2010/03/03 經濟日報】

1 則留言:

  1. 所以您老的意思是說,現在大家環境變好了,應該出國唸博士,增加制定規格的機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