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創業,從拒絕房貸開始(轉載)

這篇文章報導評論其實有點出一些非常基礎的思維模式:

市場資金是有限,他會產生一定的排擠效應,這一點我之前文章也有提到,

就像我這一回搞公司也有接觸一位之前在科技界算是有撈到的前輩。


他就寧願拿出幾千萬在竹北買豪宅,也不一定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去瞭解

產業發展的機會...我當然不會質疑他的作法,的確也是,因為畢竟這樣子的

環境,以他的年紀來說:拿錢投資房地產當然就比較妥當一點啊!

如果是您的話,您應該也會這麼想吧!

--------------

另外還一點,也是過去我也常提到的觀念,也只不過透過這些有視野與經驗的

創投者再一次闡述而已。就是"台灣地狹人稠,但是2,300萬人很難養活中大型企業..."

這一想法與思維我想應該可以從過去我們的兩兆雙星計畫可以看得出來吧!

但人們的想法卻是矛盾的...包括我們上班找公司的想法也是一樣的:

上班當然要上大公司比較有保障啊;但是,當您上班上了一陣子之後,

又開始質疑說:這樣子的死薪水對於日益高漲的物價房地產,甚至未來的子女

教育費....包括未來自己的勞退薪資又有點擔心。然後又開始蠢蠢欲動的想一些

有的沒有的機會。

-----
但無論如何,不管您怎麼想或環境怎麼變化,但我想有一個很明確的結果,

那就是永遠都有人會鼓吹創業,而機會也會一直留給勇於接受環境挑戰的人,

否則,您可以再看看以下另一篇關於台灣薪資的未來趨勢報導...

如果台灣政府或是這些企業公司(當然就是台面上這些所謂的大公司啦!)

不喜歡去創造開源的契機,總喜歡老是用節流的方式對待勞工...

領薪水的勞工永遠是最低一層等著被剝削的一群,不要以為您是會技術的科技人才,

您現在正值年輕氣盛,技術卓越...再過個五年十年,您會老,您的記憶力、體力或

外務開始失去原來的活力時,老闆就會開始想「節流」的方法了。

要一個耐操又聽話的基層工程師,您覺得老闆會要一個三十歲的台大電機系學生呢,

還是一個四十歲還在幹基層工程師的台大電機系畢業生呢?

這兩天不是要吵誰是王院長的金龜婿嗎?!是誰不重要,但電視新聞的一行字幕

比較令人震撼吧:以一位台大電機系的畢業生來說~他說:他寧願去賣雞排,

也不願意去台積電當螺絲釘。---- 朋友開玩笑說:他不是真的要去賣雞排啦,

人家還是去當交換學生,留學之後進入外資圈。

道理都是一樣的啦!我也認為:這樣子的人才應該想辦法為更多創造就業機會,

而不是跟其他一起搶著薪水吧!...然後等到四十歲時,在讓老闆用十年後

您的學弟換掉您的位置!

----
2013/09/26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

最近有一本新書【給你10分鐘,證明世界都買單!The Launch Pad)】,描繪矽谷的新型態創投Y-Combinator(簡稱YC)與其栽培投資的眾多新創團隊。這家創投可以說是全球創業育成計畫與超級天使的標竿,也是啟發我們在台灣創立appWorks Ventures(之初創投)的靈感來源及學習對象。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是YC的創辦人Paul Graham提到當初為何將創立於波士頓的YC搬到矽谷,並要求獲選團隊也搬到矽谷創業的原因。他的觀察是:全美國許多城市都有傑出的創業者(例如底特律、芝加哥),許多地方也住著有錢人(例如紐約、洛杉磯或佛羅里達),但只有矽谷「同時」擁有眾多的創業者與有錢人,而且這些有錢人多半有創業經歷,因此矽谷的創業與投資風氣才如此興盛,並產生這麼多偉大的新創公司如:Apple, Yahoo!, Google, Facebook(同樣創立於波士頓但很快搬到矽谷)等。

讀到這段話,很自然地讓我檢視了全球主要的創業投資區域,我發現這種「創業者與投資人共同群聚、投資人有創業經歷」的地點,的確才能成為創業投資興盛的地區,例如長久以來的矽谷、以色列,這十年來的上海與北京,以及,2000年以前的台灣。

為什麼曾經號稱全球三大創投活躍區域、中小企業活力與投資風氣興盛的台灣,會在十多年前開始從創投亮點地圖上逐漸黯淡?除了消費者電子產品的市場成長趨緩,人才、技術與資金的西進中國,以及投資誘因的相關法規與環境改變之外,是不是還有什麼原因造成了台灣近年來新創事業與投資機會銳減?

創業與投資的關鍵要素,就是市場、人才與資源。台灣地狹人稠,但是2,300萬人很難養活中大型企業,向來都是外銷導向的出口經濟。人才面供給並不匱乏,雖然十年來的教改讓台灣的技職體系幾乎滅亡,但創業的主力是有產業經驗的工作者,台灣應該有充沛的工程師能量。而說資金外移也不盡然正確,2008年政府大幅調降遺產稅率之後,許多資金由海外搬回台灣,那麼這些錢都到哪去了?

其實答案呼之欲出,這些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停滯、轉型困難,除了受到全球景氣與金融風暴的衝擊,關鍵是過於興盛的房地產投資風氣。房地產綁架了台灣的投資人與創業者,讓資金與人才進入新創事業的可能性大幅降低。這話怎麼說呢?

仔細觀察台灣的媒體與政府,就可以感受到鼓吹買房的號角聲從來不曾停止過。不說平面或電子媒體上層出不窮的房地產廣告,就算政府號稱打房,也不敢真正拿出魄力,從空屋稅、增值稅等基本面加以施展,奢侈稅雖然抑制了投資客進場,但台灣的房價薪資比與房價租金比依然高居全球之冠,我們的經濟成長率幾乎主要靠資產增值而來。

再換個角度檢視,我們國家向來只有土地政策、買房誘因,缺乏真正的居住規劃與租屋政策。不說為了交通建設、科學園區而進行的土地變更、徵收與開發(表面上造就地方經濟,背後當然是地主與財團得利),連國民住宅、合宜住宅都必須以承購的方式,而不是鼓勵人民承租。這麼多年下來,政府所推動的政策性優惠向來只有房貸條件,就是要人民再窮也要買房子來築夢。

但是「居者有其屋」真的一定要透過貸款買房來實現嗎?反觀先進國家如德國、瑞士,政府保障人民居住權益的方式是抑制房屋買賣、鼓勵人民租屋

也許有人說,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很難打破,這我也不能否認。台北市的房價居高不下,主要也是因為土地價值高。但過去的土地拿來農耕,後來成為工業或商業用地,因此的確有其產值存在。但現在有多少人買土地或房屋是拿來進行農工商的產業發展?當我們的商務型態越來越往網際網路與智慧裝置上移動,真實的地理「位置」與工商「地段」,將逐漸被「網址」或「APP」所取代(想想被Facebook以十億美金收購的Instagram就好),土地還那麼具有增值空間嗎?

回到主題。為什麼說台灣的房地產綁架了投資人與創業者?

因為房地產保值甚至增值,在缺乏其他具吸引力投資標的而房市長期走多之下,有錢人當然把投資房地產視為主要投資工具;反過來,因為把「買房」當成人生大事、成家必備,所以多少受薪階級背了二十年、三十年的房貸,一輩子當房奴的後果,到時候換得一棟三十年甚至更老的老房子,而且因為貸款所造成的財務壓力,以及買房地點與換屋的麻煩,犧牲了可能的創業機會或轉換跑道的彈性。

沒有錯,繳了三十年房貸,換得房子的擁有權與可能的保值、增值空間,似乎相較於繳了三十年租金,只擁有了房屋的居住與使用權來得划算。但是以台灣的房價租金比來計算,其實中大坪數或高單價的房屋,租比買划算且保有彈性。

其實,我對於租屋買屋沒有絕對的偏好,也期待有一天用自己所創造的價值來實現夢想、建造屬於自己與家人的家園。但是台灣現在的環境,過度鼓勵年輕人貸款購屋,也過度吸引有錢人投入房地產,造成了技術型中小企業創業者與投資人都銳減的現象,這對台灣的長期經濟發展與社會階級流動是非常不利的。

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矽谷創投Y-Combinator,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創辦人Paul Graham與他的合夥人,幾乎只投資沒有房產、容易移動的青年創業團隊,因為市場與投資環境永遠在變動,對於把自己未來機會投資在彈性極低的房地產上面,他通常不會支持這樣的行為。

回到台灣。

我們也許不能改變政府或媒體對於房地產投資的鼓吹,但我們可以拒絕加入這個循環。如果,你想保留未來的工作彈性與創業機會,還有更好的居住規劃與空間環境;如果,你也想創造一個創新機會更多、階級流動更快的社會;請好好想想自己在居住面向的財務規劃,「貸款買屋」不見得是你唯一與最好的選擇。

※延伸閱讀》
‧經濟日報社論╱降低失業 需要創業新思維
‧全台房市交易 上半年高達2兆元

============================================================


作者簡介╱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投身創新、創業、創投領域近十年,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教育政策、產業趨勢與國際財經,熱愛鐵人三項運動,自許為務實的理想主義者。作者blog臉書


全文網址: 創業,從拒絕房貸開始! - udn專欄 - udn專欄 - udn時事話題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478244#ixzz2fxXd2EeM
Power By udn.com 




----------------
台灣薪資大崩盤!政府帶頭壓榨
2013/09/25 12:45
【今周刊/撰文】
不只企業愛用派遣工,連政府也大量進用,10年來台灣薪資倒退近6%!獨家取得勞委會最新草案,揭露政府將取消派遣上限,衝擊全台一千萬勞工

.今周刊
主計總處最新統計,今年的實質平均薪資三萬六千元,一口氣倒退回十六年前的水準,還比十年前少六%,更讓人擔憂的是,除了「22K」之外,「派遣」已經成為拉低台灣薪資的主要原因之一,國科會調查派遣平均薪資,只有二萬六千八百元,是另一個箍住年輕人薪水的魔咒。

勞工界的孤兒!五十七萬派遣工 比外勞還弱勢!

法律上,要派公司不用支付派遣工保險、獎金、休假等福利,甚至資遣派遣工時,要派公司連資遣費都不用出。派遣工也沒有任何升遷管道,他們連名片也沒有,因為公司根本不承認有這些員工,像用完的寶特瓶,喝光後就丟回給派遣公司資源回收。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台灣的派遣人力大幅增加。學者及勞委會也統計,臨時性或派遣勞工人數從○二年的七萬多名,暴增了七倍,到去年的五十七萬名,早就超越外勞的四十萬名,但他們的工作,甚至比外勞更沒保障。

政府是最大派遣戶!愛用廉價高材生 比率最高逾六成!

圖/今周刊提供
不只是民間企業愛用派遣,更誇張的是,政府竟然才是全國最大派遣戶,而且還用低於合理薪資三到四成的超低價,讓台灣的薪資更進一步崩壞。根據監察院前年調查政府派遣勞工問題時發現,農委會及所屬機關派遣勞工達2803人、經濟部有2433人、教育部有1174人,高居各部會前三名。整個中央機關,派遣勞工竟超過萬人。

扯!用最低標壓榨 把派遣人力當商品

政府單位的人力需求,大量採用「價格標」,於是派遣公司為了得標,自然就壓低「商品」的價格,派遣工這些「商品」,也就愈來愈不值錢。

政府用低於市價四成的低標大量採購派遣工,在政府單位當過五年派遣工的謝先生感受最深。他在法務部待過五年,換過三家派遣公司,政府一開始從一人月薪三一五○○元開始招標司機,後來降成三萬元。派遣業者的利潤被壓縮,因此向派遣工抽取的「介紹費」也逐年增長,變相壓榨勞工。

「原本一個月派遣公司要抽七千五百元,但每換一家,條件就變差,」派遣公司找到各種名目向派遣工抽錢,「最後連勞保、健保都幾乎可以從我們身上扣回來,一個月活生生抽掉一萬元。」薪水愈做愈少的謝先生,最後因難以忍受而辭去派遣工作。

勞委會新草案擬取消上限!大開門戶 衝擊全台一千萬勞工!

《今周刊》獨家取得九月六日最新修正版的《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赫見第二十三條分為甲案和乙案,當乙案規定派遣工不得超過企業員額四○%時,甲案卻是「不規範要派單位使用派遣人數比例限制」。「勞委會打算取消上限,覺得如果訂定上限,反而會『鼓勵企業用盡派遣員額』,增加派遣人數。」林佳和說。但是,這種解釋實在難以說服勞團,孫友聯就大力指責勞委會打算取消上限,再加上只針對保全、醫療等少數產業禁止派遣,根本是為了方便政府自己大量使用派遣訂出的法律,等於是大開門戶,「讓企業和政府派遣於法有據,正職工將全面被取代!」他擔憂地說。

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總統馬英九,日前雖也為年輕人的低薪問題「感到歉疚」,卻沒有發現當他追求台灣經濟成長時,極速成長的派遣工市場,惡化的勞動條件,已讓多少台灣年輕人失去夢想?面對派遣魔咒,惡化年輕人的低薪問題,馬總統不應該只有歉疚,而是正視面對,整個社會更不該再冷眼旁觀。派遣法規最後定案究竟如何走,又會如何衝擊擁有一千萬勞工的勞動市場?【全文請見今周刊875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


全文網址:udn個人理財 - 理財話題 - 今周刊 - 台灣薪資大崩盤!政府帶頭壓榨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ART_ID=297194#ixzz2fyP6dvy9
Power By udn.com

8 則留言:

  1. 我對貸款買房的看法不同,
    一位沒有創業想法的人,不會因為每個月少繳2萬元房貸就起了創業的念頭,
    一位有創業想法的人,不會因為一個月要多繳2萬元的房貸而停止創業的腳步,
    沒有創業想法的人,沒有了房貸後,只會把省下的錢拿去買其他的垃圾,
    有創業想法的人,沒有了房貸後,只會把省下的錢拿去蓋更多製造垃圾的工廠,
    跟電子與塑膠垃圾比較起來,把錢拿去蓋房子對地球是比較好的,
    房子通常可以在一千年內自然風化掉(除非我們蓋的是金字塔),
    青年背負了房貸就會努力認真工作打拼賺錢來還貸款,而不會想東想西的到處亂搞,
    再者,房貸最終將達到人人有房住的境界,
    IBM在1984年發布了PC-AT售價4000美元的個人電腦,
    當初若沒有人去買個人電腦,
    今天我們怎可能人人有電腦可用,
    故事的一開始是有人貸款去買了昂貴的第一代個人電腦,
    銀行把現金給電腦製造商,
    電腦製造商因此有錢擴廠製造與研發出更多更便宜的電腦,
    房屋也是一樣,
    故事的一開始是有人貸款去買了數量稀有又昂貴房子,
    銀行把現金給房屋營造商與建商,
    建商因此有錢去購置更多的土地與機具來製造出更多的房子,
    如果大家都不貸款買房,
    建商將沒有銀行提供的資金週轉,
    然後建商將會倒閉,
    建商倒閉後就沒有人來蓋房子,
    最後是有錢也買不到房子。

    回覆刪除
    回覆
    1. 前面那一段關於創業與房貸的說明...我非常同意。
      這一般年輕人出了社會面臨成家立業的基本想法,無可厚非。
      也透過背負沈重的房貸而激勵出努力賺錢的動機...也非常正面。
      ---
      但我要強調的是:一個社會或是國家的財政資源是有限的,
      過多的土地與房地產投資是不會創造外匯的~
      我記得前一陣子也有經濟學家跳出來闡述這一點。
      --- 當然啊~關於建商蓋房子會不會倒閉?!
      我認為他們開建設公司的風險是肯定比高科技低的!
      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拿到錢(預售屋定金外加銀行保障有土地嘛!)才會推建案的。
      更何況依我前面的推論,就算年輕人不打拼買房(現在不買房的~有可能也會娶不到老婆!),
      人家父母親也會想辦法的~所以在這一種市場供需推波助瀾之下,
      自然土地房子的市場是不會消失的~他也不會像PC-AT 售價從4000 美元跌成不到300 美元!
      ---
      前幾年美國的次級房貸風暴告訴了我們:房屋土地可以透過金融銀行財政專家是可以包裝成
      金融商品買賣的~所以~它已經不是單純的居住需求的商品而已。
      ---
      所以~這一股炒房炒土地的熱潮,放心好了~每隔幾年就會被再拿出來炒。
      但是:我們的PC-AT 電腦可是過沒幾年就成您所說的電子與塑膠垃圾。
      --
      最後我還是強調一下:現在買房買樓的~有很多不是為了拿來自用居住而已,
      他是一種投資商品,他是為有錢人創造更多未來財富,因為比起投資高科技股票的風險是低多了。
      要不然您以為那個英X達公司的老闆在想什麼?!難道他沒地方住嗎?!
      ---有時我們要換個角度,要用有錢人的眼光來看事情。這就是幹工程師與幹老闆差異的地方!

      刪除
    2. 小P: 如是所說!!!

      凡所有事物皆有共通性也有差異性
      鷄不能同鴨講
      梨子不同蘋果說

      凡所有事物皆應由具體呈現為務實回應
      以假設之基理(如公理,公設),用純粹邏輯為手段,所推演建構之系統,內視外觀看似合理(合邏輯)
      實則似是而非,虛則似非而是,已非是是非,僅為己之是非.

      刪除
  2. 小P: 如是所說!!!

    凡所有事物皆有共通性也有差異性
    鷄不能同鴨講
    梨子不同蘋果說

    凡所有事物皆應由具體呈現為務實回應
    以假設之基理(如公理,公設),用純粹邏輯為手段,所推演建構之系統,內視外觀看似合理(合邏輯)
    實則似是而非,虛則似非而是,已非是是非,僅為己之是非.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昨晚跟一位住在竹北的老同事吃飯。
      他只有說一句話:在這過去十年來,如果您有拿錢出來在新竹地區買房買樓的
      有很多是有賺的!相對來說:反而投資其他科技行業或產品是虧的~
      ---我知道是他本身切身之痛。他說他投資一些科技業~最後只有一個老闆很有良心的
      把他投資的五十萬還他~其他的,他認為都是在騙他錢的!
      唉~唉~

      刪除
    2. 投資本來就有風險,每一個創業的人都相信自己有機會成功.不然怎麼會去創業呢?
      不要氣餒,創業能否成功,錢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還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有一個blog不錯,給你參考. 或許你已經知道了.
      http://mrjamie.cc/

      刪除
  3. 建商倒掉?不要鬧了好不,現在台灣空屋都一堆了,倒掉幾個建商也是自然現象

    "...青年背負了房貸就會努力認真工作打拼賺錢來還貸款,而不會想東想西的到處亂搞..."

    銀行跟一堆血汗公司巴不得你這麼想,因為你一旦背了房貸,你就不敢換工作,只好配合公司無條件加班。再說想東想西到處亂搞到底是什麼意思?抱歉我實在看不懂,不知道那些創業家在你眼中是不是異想天開到處亂搞呢?

    房子蓋了千年風化更好笑,現在房子20年就要翻修了,30年就要都更了,千年是要蓋古蹟給大家看喔。蓋房子對地球比較好更是笑話,蓋房子的砂石不用去河川淘嗎?房子用的電發電不會造成污染?你家要不要擺電視冰箱...你眼中的電子垃圾?

    而且你的邏輯有重大錯誤,因為房貸不會到最終人人有房子住,因為土地是有限的!你連基本的經濟學大概都不懂,因為只有在每個廠商都有能力生產同品質產品時消費者才會得利,而土地是有限的這就不可能達到,而且都會區跟非都會區,南部跟北部都會讓房價出現差異化,你買iphone會出現這種南北城鄉差異嗎?房子有可能會像手機新機三個月後就開始下跌嗎?

    而且房價一直往上升,薪資卻停留在20年前,你覺得人人都買得起房子?賣鬧了

    台灣這種沒有天然資源的地方,本來就要靠外銷賺取外匯來維持本地繁榮,轉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台灣只剩建商,少了你口中生產垃圾的公司,請問這些「建商」活的下去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