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扭轉經濟失敗主義的惡性循環(轉載)

我是覺得至少這一篇社論是有條列式的整理出一些觀點。

不過我個人是比較覺得我們的經濟真的是面臨世代交替的轉折點了。

從早期台灣加工出口區到電子高科技...這些產業也都完整走完台灣生產到轉移

大陸設廠接單生產的循環...而不管是傳統產業或高科技產業,在走過這一趟

流程之後,也真的沒有留下比較耀眼的主流產業或企業。


我當然可以同意江院長講的:

江宜樺說:『看到我們有很好的廠商、讓我們驕傲的品牌,已經不只是內銷已經可以打入國際市場,但很不幸的是我們在心態上還以為我們是30、50年前的台灣,還必須靠關稅的壁壘和保護措施來維持我們的工作。』

但是我們的產業在走過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之後,也都沒有真正跳脫這樣子模式。

最近真的有感世代交替,但卻也感受不到新一代的新思維,其實這兩段經濟發展模式,

多多少少還是有有留下一些基礎或經驗,或許年輕一代的工程師們可以好好的思考,

真的不要再講那些...您們這些老人家這麼好,好處都被您撈走了...

但您們的生活環境與條件也的確比我們好啊,交通建設完整,資訊網路發達等等。

---
年輕一代的心態需要調整的是:不是您在台灣或是在哪一家知名企業上班而感到自滿。

而台灣的未來真的需要年輕一代用自己的思維來重新擦亮屬於您們自己的招牌。

至於您對現況諸多不滿,也沒關係~只要您想用激烈改革或是革命方式來改變也沒差,

因為這本來就是屬於您們的時代,而若不改變,您們也只有慢慢地、默默地再繼續

承受新聞評論中所講的事情啊,您沒有改變,也只有繼續往下傳承這樣子的

苦悶日子啊...反正終究有朝一日必有人會受不了的--- 對我們這一代來說:

真的有太多既得利益者,所以就不用奢望我們這一代人了吧!


---
扭轉經濟失敗主義的惡性循環
今年馬政府以拚經濟為首務,連續推出多道振興經濟大菜,但二○一三年已近尾聲,拚經濟的成效明顯和人民期待落差極大;更值警惕的是,整個台灣經濟似乎陷入心理上失敗主義與實踐上欲振乏力交互糾結的惡性循環,如何破除此一夢魘,是朝野及社會各界應共同省思的課題。
台灣經濟陷入失敗主義與欲振乏力的惡性循環,特別凸顯在以下相互關聯的幾方面現象:
第一,經濟每下愈況。台灣經濟成長率連年低盪,低成長似已成為經濟新常態。更讓人失望的是,官方預測一再過於樂觀,準頭大失,如去年主計總處九度下修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從四‧五八%到最後實際值僅一‧三六%;今年從年初三‧五九%並樂觀期待出現經濟成長率四%以上、失業率四%以下的「黃金交叉」,卻一路下修至十二月的一‧七四%。連年實際經濟成長值和政府樂觀預測間的巨大落差,不僅嚴重斲傷公信力,也連帶讓人民對未來經濟信心盡失。
第二,產業危機重重。近年台灣產業競爭力大幅下降,尤其,出口主力資通產業更是危機四伏,前有美、韓國際大廠強勢競爭,後有大陸業者急起直追,以製造及代工出口為主的眾多業者已陷於危機倒數計時;自創品牌的宏達電、宏碁營運相繼亮起紅燈,更讓失敗主義氛圍瀰漫資通產業。
第三,人民生活痛苦。出口不振,經濟成長欲振乏力,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薪資水準倒退回十六年前水準;在四小龍中,台灣失業率居首,薪資居末;再加上,近年國內物價較過去波動加劇,房價節節上漲,生活痛苦指數激升,人民的失敗感及挫折感可想而知。
第四,政府束手無策。從去年九月迄今,行政院陸續推出振興經濟大菜包括:「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十三項提振景氣措施」,「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推動計畫」等,最近馬總統更親自拍板第二階段「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及「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這些方案、計畫或措施涵蓋內容包羅萬象,兼顧短中長期效果,但推出後看不見什麼具體效果,國內經濟仍每下愈況,以致備受各界責難,甚至引發「破窗效應」,陷入「做什麼都不對」、「做什麼都無效」的束手無策窘境。
第五,朝野不斷內耗。台灣內部意識形態對立及立法院永無休止的朝野對抗,導致嚴重內耗,很多重大政策包括退休年金改革、核四是否停建、兩岸服貿協議等,都在原地踏步,讓經濟陷於空轉。
以上五大現象,是失敗主義蔓延、陷入惡性循環的根源,也成為當前台灣的最大夢魘。要破除這些互為因果的亂象,政府經濟施政必須作出重大調整和改變:
首先,必須以新格局創造良性循環,將經濟成長、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民就業、薪資及生活連結在一起,這意味政府必須致力於改變過於依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代工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而轉向內需和出口並重、促進就業和薪資提升,並有助提升生活品質的新成長模式。現在政府多數振興經濟措施仍未脫以促進出口為目標的舊格局,無法打動人心、引發共鳴,實屬意料中事。
其次,必須展現因應危機、解決問題的決心與魄力。施政和經營企業一樣,遇有危機就要面對解決。台灣資通產業危機迫在眉睫,政府必須正視,不能袖手旁觀,更不能束手無策;教育產業因招生不足面臨倒閉潮,亦必須有解決問題的具體目標和方案,不能空談教育創新及發展亞太教育服務中心;醫療產業醫師及護理人力嚴重不足,更必須有限期解決方案,若將重心擺在發展國際健康及醫療產業,豈非本末倒置?
最後,政府必須有形塑願景、扭轉失敗主義的大破大立作為。在國內具爭議的重大政策上,尤其是兩岸政策,推動施政不能一味依賴文宣或政治攻防,而須有形塑未來願景及建構路徑圖的氣魄和能力,讓人民清楚未來走向及利弊選擇,凝聚多數民眾信心與支持,才能形成一股強力的民意後盾,支持政府大破大立的作為,徹底扭轉失敗主義的惡性循環。
【2013/12/28 聯合報】

11 則留言:

  1. 我曾遇過一位常年旅居海外的長者,他對台灣目前的氣芬有一套說法. 給大家參考:
    台灣目前的經濟低迷來自於主權未定,既不敢統,也不敢獨! 唯有統,獨確定. 未來主權不再未決.大家才能專注走出自己的路. 乍聽時,我不以為然. 經過一些時日,我有點領悟他的道理.
    我不談政治. 現在台面上的大部份公司老闆,很多都不再投資新技術與研發, 不然就是投入很少的預算,就希望自己的工程師能快速copy出國外的產品. 如果老闆對自己的公司有信心,對自己的技術有信心.為何面臨投資研發會雷大雨小,裹足不前. 難到是簡單一句"島國之民,目光短淺"可一語代過的嗎? 我覺得或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而不敢前行吧! 他们已經賺飽了,不缺錢了. 又何必再冒險呢? 公司開著,養數十名員工,也算儘到應有的社會責任了. 又何必去聠殺呢? 想想有多少老闆把資產把海外搬,就明白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關於主權的問題,不只是牽涉自己本身的問題,可能還會涉及國際局勢。

      現在對美國來說:最大的假想敵應該就是中國大陸。當然日本也會擔心區域穩定問題。

      統獨的問題也都不是單方面說了算...現在談這些都是短時間找不到定論的。

      我想連中國大陸也都還是試探各種可能性吧。結果都很難講...所以不評論。

      至於產業發展,我最近慢慢的體會到說:國內的產業政策若不再思索一種可以

      全面帶領經濟產業政策,譬如我之前舉的例子:一個汽車工業可以以領頭羊帶動

      其他中下游或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條件...真的要改善國內經濟真的不容易。

      一個新竹科學園區產值再大,也只不過能照顧15 萬的就業人口,

      對於幾百萬的台灣勞工來說:還是起不了作用,只是造就更不均衡的就業與

      產業發展方向。

      發展與改善產業與經濟發展,不能只靠呼口號...如何落實各行各業蓬勃發展

      才是真正雨露均沾的遍及全民福祉。要不然...只想光靠這15 萬就業人口就想

      再創台灣經濟奇蹟?難啊~

      刪除
  2. 總歸一句==>[ 盡耗老本! ] [ 老本有幾多?]

    回覆刪除
  3. 會不會是台灣沒有一些基礎科學家之類的,所以產業會出問題。
    說到汽車工業,觀察一下歐洲有汽車品牌的國家,發現 Calculus, Trigonometry,
    Thermodynamics, Mechanics ...,Electrical 的像 Ohm, Kirchhoff, Michael Faraday...
    都是在那裡誕生的,而且古典音樂,藝術... 也是在那幾個有汽車工業的國家。
    怪了,亞洲就是誕生不出這些基礎科學家。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交大應用數學系 林琦焜老師 線上開放視訊課程最後兩堂課 剛好可以問答您的提問: 亞洲就是誕生不出這些基礎科學家???

      http://ocw.nctu.edu.tw/course_detail_3.php?bgid=6&gid=0&nid=434#.UsUCVSXhxjo

      單元十三、近代科學與數學為何不可能在中國誕生 (1/2)
      單元十三、近代科學與數學為何不可能在中國誕生 (2/2)
      科舉制度, 集體主義, 文字結構, 獨裁政權, 奴隸思想

      刪除
    2. 其實當初歐洲在發展這些科學理論時,也是面臨教會(教廷)的許多壓力與迫害。

      但畢竟人家真的走過了。而中國早期也有很好的科學發展基礎,

      您看像指南針,羅盤、火藥、造紙術等等...也都有很好的工藝技術。

      只是經濟一碰到政治,往往被犧牲的就是經濟、科學等等。

      這不就是我們一般人在公司上班的場景是一樣的嗎?...

      一個好的工程師,有好的技術或創造、創新能力...只要碰到公司內部的政治角力之後,

      那肯定會被所犧牲的啦。

      至於:您所提供的交大開放課程內容,真的蠻多的~也只有空時看。

      還是非常謝謝各位所提供的觀點與資料。

      PS: 日本沒有很出色的基礎科學家,但是人家的汽車工業也很厲害啊。

      我想日本靠的是團隊合作的精神。這一點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真的太難了啦!

      刪除
  4. 公司內部的政治角力如果是強者互鬥,還是好的.最起碼留下的強者,還有機會帶領公司or部門成長,茁壯.
    怕的是沒能力又目光短淺者鬥走真正有能力又肯做事的人,通常最後劣幣驅良幣的情況下,部門不是每下愈況,就是公司營收下滑,課訴一堆,客戶紛紛流失 !

    我親身看到的or聽朋友提及的,多為後者.

    太多有能力的人,遇到這種事,多是選擇離開. 我也是. 只是覺得可惜.好多年才建立的規模,做到業界數一數二,不到2年又退回原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中國人老是有一老毛病...既得利益者。
      您只要仔細去探討這些會有政治角力的公司,往往就是之前有成功的產品或績效。
      然後呢?!就開始卡位,爭功諉過...搞得一些只想好好做研發的工程師們不能好好的
      鑽研自己所喜好的研發工作,然後公司就不想好好的安插這些人...(或許也是有意的啦!)

      最後就是劣幣逐良幣...還不打緊,這些劣幣還會「牽託」這些良幣。
      搞到最後吃乾抹淨之後,又像蝗蟲過境一樣,到下一家去繼續演這一齣戲。
      --- 很多業務或號稱高階主管最喜歡搞這一套。

      像這樣子的惡性循環,怎麼會有好的長遠的產品規劃?
      搞到最後都是那一種一代拳王產品,吵短線...也都間接扼殺了研發人員的工程師
      生涯壽命...
      您就很難在台灣看到像人家日本那些像搞工控器的FANUC 或是YASWAKA等等...
      人家一做就是幾十年的產品累積經驗。


      刪除
    2. 那一間公司如果引進好的制度可以避免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嗎 ?
      但是又怕制度太多造成公司僵化沒彈性。

      刪除
  5. 關鍵在"人" ! 制度只能加分or減分. 制度的推行到不到位,還是人的問題!
    科技產業,成功在人,失敗也在人!
    職場多年,誰有料,誰虎爛,誰肯做事,誰胡說八道, 大家都心知肚明. 那老闆難到會不清楚?
    通常不外乎派系, 人馬問題 . . .

    進對公司, 跟對人, 你未來的事業就成功一半!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與制度是要完美結合才行。

      您看一些國際知名公司人家也是在一定的制度內去選用好的CEO。

      相對的CEO 或董事會 也是可以幫公司定下制度以達到永續經營...

      但我們台灣有很多公司理的董事會成員都是一些酬庸或是不夠客觀獨立的董監事...

      當然不管是制度或人員方面就常常一下子搞不定人才,一下子又搞不定制度....

      老是講強人制度...那當那個強人倒下去之後呢?...制度就因人而異了?

      那是要往好的改呢?還是樹立典範?....這些故事在歷史故事裡很多的啦。

      --------
      進對公司,跟對人...您未來的事業就成功一半。

      那另一半呢?又該怎麼做呢?如何選對的時機,去作對的事...

      否則接下來搞錯了,也有可能又會回頭毀了您之前成功的一半!

      是不是也有這一種可能?!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