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C8051F850 DK 版開箱文

看到這個標題會不會昏倒?!什麼時代了?!還在8051 的開箱文?

對!沒錯~我常常跟國內寫8051 參考書成名高雄的林老師說:

這就是我們這一種老人家的宿命。我們就像MCU 界的"老芋仔"了。

會隨著時代潮流的往前走,而被慢慢的推移到消失為止。

現在學校老師都不教 8051 了,還寧願教 Arduino 。再不用幾年,真的啦,

除非您工作上真的會用到這一種MCU 啦,要不然,真的沒有多少人會理您。

這還是因為您學過,會用8051 才這麼說,萬一學校沒教,老闆也沒特殊要求,

我想:也沒人會特別想到哪一種特定的MCU...

然後您會說:誰會比較便宜?唉~什麼時代了,這一種東西還要拿出來比便宜?

現在這等級的MCU 也幾乎沒啥可以Cost down 的空間了啦,剩下的就是:

還有沒有機會在包裝上還可以更便宜?譬如包 SOP8 ? 落伍了,要包 SOT-23 了。

那又怎樣?只是會被市場客人再砍一刀而已。用小包裝搶市場就比較厲害?

而一旦價格一下去就回不來了。等您低階產品做多了,最後就已經不懂如何

做高端產品了...結果就又回到那個 22K故事 ,只拿得出香蕉,也只好請猴子了囉!!

 ---
所以您就不用問我,為什麼還要用 8051 ?!因為我用了 32 bit ARM 也不會變得比較厲害,

老人家就自己識相點,反正在 8 bits MCU 中,也寫過、玩過那麼系統了,

碰到什麼問題該如何解決也大致能掌握個一二,所以也沒必要給自己填麻煩吧。

反正現在連MCU 廠也會配合市場,推出一些有比較好 C/P 的產品供您挑選。

我們搞產品就是喜歡用較低階的方案來挑戰系統應用的難度。

但也不代表我們是那麼不挑食的隨便撿得用...否則,搞到最後當要量產時,

把自己搞成豬頭才來哇哇叫。

因為新一代的MCU 當然有新一代的製程技術,代表著它有比較大的議價空間,

所以,當我覺得原來產品價格到達一個瓶頸時,人家自然就會推出新的替代方案。

反正現在隨便一個製程,要塞些死人骨頭給您也沒差多少啦...

像相較兩代的產品之間的差異,已經又多了不少東西給您了....


增加到 4 組 Timer (其實這都很浪費 Gate Count )。也增加記憶體,這也是

Gate count 增加殺手,增加了  Low Clock Source ...降低耗電 --- 提升製程

當然就是直接帶來這些好處。 這是不同的產品思維方式。像台灣的MCU就是喜歡

在一些既有製程的方式下,拼命的想做到一樣的事情,目的只有一個:Cost Down...

結果就是整個技術,開發或產品應用與業務生產方式都被綁手綁腳的,

最後辛苦的是誰?當然就是賣肝工程師啊...何苦呢?您說這樣子做會比較厲害?

那您看我們台灣MCU 廠做了多少年了?有哪一家可以真正的拿到台面上跟人家較量的?

講難聽一點:現在人家都在講產業整併話題,這一種產品或這一種公司或產品就是最

弱勢的整併議題。除非能像人家國外MCU 廠那一種原本在高階像家電或車用市場

佔有率:像 NEC ,Philips 等等...很不幸,這些市場都不是我們台灣MCU 所擅長的,

而且產品開發與市場行銷方式往往是朝背道而馳的,只是離可被併購的議題越來越遠

而已。 ---- 這就是很基本的市場行銷與產品規劃問題。與技術無關。

就像這一棵號稱有更好 C/P 值的MCU 來說:他就是符合 AEC-Q100 車用規格等級的。

價錢有沒有真的差很多?!但光您從系統應用角度來看,那些帶給您的附加價值,

就不是您天天Cost down ,然後量產後,整天在那邊搞認證或產品驗證的想法差多了。

所以呢?!其實我也不是那麼喜歡像一般人家這樣子,很仔細的來談那個開箱文。

要想應該是另一種格局的看法。至於技術的東西,那本來隨著您的歲月與經驗累積

就會一定的層次的認知。
---

首先打開看到是基本的一些配件,這些東西都很容易從大陸那邊找到Resource 可以完成的,



譬如:Power adapter ...還可以附給您世界各地的接頭形式:差別就是您的產品行銷

手法:您只是格局在台灣或幾個國家而已嗎?這東西外包給大陸做,有差多少嗎?

但客人拿到..."奇蒙子"就不一樣。


至於其他的配件就是一般下載工具,這些都是老東西了....如果您自己本身常用的話, 

多一個也沒差,而且跟您說:連一般露天拍賣網站您也可以找得到...只要是大廠牌的

東西,這些拍賣網站也都會有相關商品供您選購...


至於IC 的包裝,此系列產品終於想通了,還是包一般通俗的SOP 16 包裝了...

比較符合一般人DIY 的習性。


但也已經摒棄以前那一種 RS232 的接頭了,改用USB 了...走了這麼多年,RS232 接頭

也算是該功成身退了啦。...只不過,他還是用自己家裡的 UART 轉USB 晶片---CP2103。


反正現在賣IC 又不只是賣單一產品,有時還是得提供周邊相關系列產品...就是

人家喜歡講的Total Solution 嘛!---- 也是幫忙促銷自家的產品。

只不過,我自己也都已經不這麼用了,我都直接找一棵 USB MCU Controller ,

直接一路做上去....簡單又省事。我相信 MCU + CP2103 應該還是比一棵單純的

USB MCU Controller 貴。....這本來就是一種技術財,您可以自己做得到:

這本來就是您應該賺的嘛! 

至於旁邊那兩顆 TTL 74xx245就是一般拿來當Buffer 用的~現在這一種IC就算您到 

網路上買,大概也都算是一般IC包裝費吧...就像我這兩天從網路上訂購一棵TSSOP14 

的一般IC,也才 3.5 台幣,TI 原廠的,還從美國出貨免運費,三~四天就到貨。

很難?很貴嗎?您隨便開一家IC 設計公司...看您從IC 晶圓到封裝測試,您要RUN

到什麼規模時,您才可以用這種價格做生意?還能賺錢 ...而且還可分給這些快遞公司賺!

-----
最後呢?!...我都覺得現在賣IC 方案真的很辛苦。除了要提供標準IC 的開發驗證平台,

還要隨時想辦法推銷自家其他商品,以下是這塊版子額外的一棵MCU :F990 。


我記得原廠當初推這一型號IC 時,好像主要就是為了當初很火紅的觸控方案...

但是市場好像一下子就血流成河了。那這樣子算不算倒貨清庫存啊?

而且在這版子上還留有這一棵MCU的燒錄介面...意思您也可以重新修改其內定的Firmware。

只可惜:它沒有把所有的IC 的Pin 腳全拉出來,要不然,還真的是:買一送一呢!

好~講完了。要不然還要講什麼?!

-----
其實,我還是比較喜歡跟大家討論的,不是哪一棵MCU 好?或是怎樣的MCU 他的

C/P 有多高?!....您年輕時,您當然可以高興今天用 8 bits MCU ,明天心血來潮再給他

玩個 32 bit ARM。但最後您覺得您在宏觀的產品開發經驗上您看到了什麼值得您去做的?

而且還是有獨特屬於您本身有價值的?要不然,您看我跟高雄的林老師:

我們都是一路從 Intel 的 8051 玩到Winbond 8051 再到一般雜七雜八的MCU ...那又怎樣?

您的價值就是會寫MCU Code ?! 然後呢?!接案子搞一些版卡生意?...您以為只要

隨便搞個版卡,您就想在家裡等著訂單數鈔票?--- 這是很多人的想法,甚至是他的理想,

或是他想四十歲後可以做的事!是嗎?!....您不要問我,因為我自己做這種事不多,

但我可以引見高雄的林老師給您認識,讓他跟您說。

---
您會這麼想,無可厚非,因為台灣到大陸有太多人做過這樣子的事,看起來也好像不錯。

但最後呢?我說了,其實既然要做產品開發設計,就要有更宏觀的看法,做做版卡,

沒錯,可能餓不死。但今天一單,下半年又一單....真正好的產品應該還是在屬於某些

特殊領域裡的專注度。舉個簡單的例子,做工控版大概也算比較高C/P 值的產品,

但做到最後呢?!您覺得賣卡的比較有名氣呢?還是像 FANUC 做整機的比較有名氣?

您覺得哪一種產品比較有競爭障礙與門檻?

當然您會吐嘈我說:拿什麼比什麼?...台灣哪有那一種條件啊?!

對啊~就是因為每個人都只想到自己能做的,或是自己會做會賺的東西,然後就想

輕輕鬆鬆賺別人的錢?那是什麼?就是代工啊!!

搞一顆 Cost down 的MCU 就是搞創意?!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樣的。

拿著規格書抄著做,只是拿兩三家的東西想辦法整進來做?也是創意?

換個方式來想好了,等您做完一個產品,還有沒有相關延續技術或產品可以讓您構築

一道競爭防火牆或門檻?

我只是覺得台灣現在真的缺乏太多從一個完整面相的產品去思考產品開發。

都只是個人都只想到自己能做的,或是自己會做會賺的東西,然後就想

輕輕鬆鬆賺別人的錢?有點劃地自限,然後想極大化的想賺大錢。

那很簡單:就是想辦法去幹大官,給他狠狠的撈一筆:到處有房,有車...

還有小三,小四....幹嘛還這麼辛苦的學MCU...然後還要拜託人家先付定金?

人家是一開口就是百萬,千萬的拿...還收現鈔。

所以啦~既然要做技術產品開發,就得要從更宏觀的想法去思考,去突破,

要不然等您到了四五十歲時,還在想要學什麼MCU 會比較有機會存活?

平平是人,念理工的也沒比念文科輕鬆,那幹嘛越做越辛苦啦?!

人家是越老越輕鬆,我們是越老越歹命啦...您說:是不是?!


31 則留言:

  1.    へ     /|
      /\7    ∠_/
      / │   / /
     │ Z _,< /   /`ヽ
     │     ヽ   /  〉
      Y      \ /  /
     イ● 、 ●  / 〈  /
     ()  へ  ◯ |  \〈
      >ー 、_  ィ  │ //
      / へ   / ノ \ \\
      ヽ_ノ  (_/  |

    回覆刪除
  2. 學生時期我印象深刻的一段。

    我交作業被老師退件,理由是你會寫程式的,不是功能做好就行,還要顧到架構、效率...,當時覺得莫名其妙,想了好久,改改之後再交件才過關。現在我很感謝老師當初的退件。早早建立好底子再出社會,世代怎麼演變都能生存。

    反觀現在學生最大,老師用同樣理由退件可能還會被學生檢舉...等到了社會都在用ARM好像很厲害,可是當初底子不好的時候,老闆一直要加功能上去,又不肯用更好的MCU,埋怨長官WHY選用便宜貨,卻不檢討自己是不是功力不足,山不轉路轉的可能性。以前用8051的底子用到ARM上面就輕鬆了

    出社會年數再多幾年,更懷疑走上寫程式的路還不如別人動動嘴,煽動群眾就可以買房買車,程式敲了這麼多年,改變人類生活,最後可以買甚麼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結果是最後的一段最令人玩味。

      不管是8051 或是 ARM ,最後殊途同歸:人生到了一個階段,如果沒有轉換時機,

      好像也沒比較厲害?!最後還是流落被動嘴巴的人所指使。--- 這就是搞技術研發的人的苦澀人生。

      好好加油喔!

      刪除
  3.     ___
       /   ▲
    / ̄  ヽ ■■
    ●     ■■
    ヽ___  ■■
        )=|
       / ||
     ∩∩__とノ
     しし───┘

    回覆刪除
  4. 晶片是死的,人是活的。思維不改變是不能怪32位元複雜。
    在一個ARM的研討會上,有人問了IO翻轉率問題。一個8位元MCU常見的問題。
    在舊式MCU上,確實是要使用軟體產生信號,還要去算多少指令後要下新的IO指令。
    但新的8051已經有許多PWM週邊,大於1MHz頻率的IO,應是利用PWM去設計。
    因為就算ARM,要產生1MHz以上的頻率,也是不容易。
    就是有人想用軟體去寫,還說IO翻轉率未達50MHz是不行的。明顯的是思維卡死。
    另一個應用是LCM驅動。因為畫面更新率,所以IO要快。
    就是有人不用規格書上的LCM界面,一直在找如何寫出IO最快的指令。
    有硬體不利用,一定要操軟體,這是什麼思維?
    用組合語言IO寫LCM是有比利用硬體的C語言要來的偉大?
    產品能符合需求就好了。何苦操自己。

    回覆刪除
  5. 我還遇到另一個案例。
    SPI,I2C用IO寫出來。
    我問了為何不改,回答是,因為這樣所有通信可任意移動,不怕腳位設定錯誤。
    電子人員從此也不去看規格書,因為軟體會自己寫出來。所以腳位任意拉。
    而軟體人貝也不看規格書,用IO式通信套上去也不管。
    效能不足時怪硬體不好。MCU換到破百MHz狀況亦無法改善。
    我一查,MCU大部分時間在做通信IO指令。
    硬體太好用,是這種用法。
    硬體進步了,人不進步,怪MCU爛?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雖然這些周邊好用,但學的時候我都還是會自己手動拉 bit 的Hi Lo寫一遍(除了UART,因為太普及),這個過程雖然痛苦,但是能夠真正看透這些通訊協定。有時候不想用硬體的,是因為一但用了硬體去寫,跟硬體相關性就會高,那部分的程式碼就不好移植。除非選用的MCU大致上定下來了,不然要用硬體完成一些軟體的功能是有點風險。

      刪除
    2. mosdeo:"除非選用的MCU大致上定下來了,不然要用硬體完成一些軟體的功能是有點風險。"

      ===> 這一句話,真是說得太好太好了~~~!!!

      刪除
    3. [一般通用型8051] + { [些許的外加電路] + [自撰韌體驅動] } = [ 一顆很貴的特殊專用IC]

      之前,這一招讓我在傳統小交換機的領域裡耒撐佷久......價差好幾倍!!!

      刪除
    4. 小弟跟 Bee Tsou 兄的想法比較接近,如果要用 GPIO 來模擬訊號,這樣很容易就把 ARM 的計算能力給浪費掉。如果擔心被硬體綁住造成移植困難,小弟的見解是應該在軟體上下功夫,打造如 abstract hardware layer 將硬體與軟體隔離開來,一般 RTOS 就是用類似的手法。

      再說,用軟體去模擬硬體訊號,再怎樣穩定度跟硬體比就是有差(當然我不敢小看各位的韌體功力),如果MCU上只有您的程式那還在控制下,如果是有掛載OS,如WinCE、Linux,這種作法不但難做,還會讓OS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很多人覺得OS很麻煩,因為您的用法就不對啊)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 UART 在送出一段命令等待回應時,OS就可以做 context switch,把工作挪給其他需要計算的 task。這就是 ARM 高速計算能力 + 硬體週邊要好好利用的地方,我可以用多個 task 同時做好幾件工作,工作完成時我只要等硬體訊號通知我就好了,但是如果我用GPIO模擬I2C,那這種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這種觀念其實 uC/OS-II 這本書第一章就講的很清楚了,uC/OS-II 的作者也是唸電子出生,有20-30年經驗的工程師,不過很多搞硬體的人跟他們講這些觀念常常講到鬼打牆,難道東西方教育真的有差這麼多?

      也難怪有個名人說當我們這一代人對 multithreading 很陌生苦於上手時,下一代人用 multithreading 卻是跟呼吸一樣自然的事

      刪除
    5. 小弟認為,硬體與軟體做同一件事情,例如通訊介面,
      硬體的效能一定大勝軟體,或許低速裝置不在意效能或耗電問題,
      那只會限制開發人員的能力就到低速裝置而已,為了方便移植系統而搞出複雜的計算式,
      是整自己還是在整後面接手的人??
      學習清楚通訊協定的細節很好,的確要長久是需要這樣加分能力,但是搞懂之後要活用,用GPIO是最慢、最不得已的方法,UART是否可以模擬I2C? UART 是否可以模擬紅外線通訊? CPU是最耗電也是SOC裡面唯一的資源,其實不大適合用來等待比他慢的周邊...

      現在的MCU想賣就要付上sample code,拿sample改一改就能用的修改速度,也是奠定將來更換CPU人員身價的差別...吧

      刪除
    6. 西方人吃飯用刀叉;東方人吃飯用碗筷。目的都是為了填飽肚子。

      所以您喜歡用硬體做周邊介面,很好...效能好;現在軟體效能也好,用軟體造也可行。

      一樣的道理,現在搞硬體設計也沒啥新鮮玩意可做的,塞一塞這些常見的周邊給您,

      算是免費的 Bonus...喜歡用的人就拿去用,不喜歡用的~擺著好看,自己搞一個軟體也沒差。

      那天碰到一位做手機LCD driver AE工程師,我問他說:手機LCD 還要做 2K/4K 嗎?!

      真的有那個必要嗎?!...他苦笑說:他個人也是覺得應該沒那個必要,但他肯定的回答我說:

      市場應該還是有人會去做!道理很簡單:不做要做啥?然後呢?!業務也一定出來跑,

      就跟客人或市場講一些有的沒有的。結果就是:不知道2K/4K 的手機市場會不會起來?

      但原來的市場肯定會被砍一刀降價 !!好笑吧!

      同樣的道理,就是我們現在也常看到的IC 晶片市場,當然也包括我們所說的MCU 。

      您又能說什麼?!人家擺明就是搞了一大堆有的沒有周邊規格的東西給您,

      要不要用是您家的事。因為他們這麼做不是為了您的特殊應用,而是為了搶攻市場,

      殺價競爭也在所不惜,因為唯有打出市場市佔率比較重要。

      人家要看的是如何想辦法把 8 bit MCU 擠出市場?或是提升 32 bits MCU 應用?!

      在這樣子大趨勢的戰略架構下,那鐵定會造成一些韌體應用工程師們的價值觀的改變。

      而這樣子的價值觀改變才是他們所要掌握的~一樣要餵飽您,至於您要刀叉或是碗筷?!

      您們自個兒就看著辦! ---- 其實這個才是我想知道的答案,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吧!

      刪除
    7. 以前公司有個產品就是用GPIO模擬I2C,修修補補不下n次...

      再說,會一個I2C也不能算什麼競爭力,講的比較不好聽一點,要學這個也不用唸大學四年+碩士兩年。

      我還記得林老師講過,學軟體的人沒有時序的觀念,學電子的人沒有重量的觀念。也就是說一個領域中最重要的就是那幾個重要的觀念,反倒是用什麼MCU還是用C or ASM寫都是次要的

      小弟之前去某家做sensor的廠商面試,看到對方桌上的文件推導三重積分來做液位偵測,又看了您老一些數值分析的文章,越來越覺得用什麼MCU其實不是很重要,而是您的層次與視野到哪了

      再說Arduino這種東西把整個平台白痴化,我想大家也可以發現到Arduino上很少人去討論硬體的細節,大家的方向是找出有創意的應用...

      最近有個創業家分享一個觀念,就是不要去想「手頭上有多少資源」,而要去想「我完成這件事需要哪些資源」,我想這套到MCU的使用上也是講的通的,畢竟我們是要替產品與客人服務,而不是替MCU服務吧?

      刪除
    8. 嗯..."也就是說一個領域中最重要的就是那幾個重要的觀念",很好,算我以前沒有白對待您了。

      其實我們現在台灣搞電子或科技業,應該是從不同的領域與視野去看產品開發,

      今天一家零件商來找我,也是多聽一些不同應用領域的系統觀念。

      要不然,您說現在要賣一棵MCU 或一些標準晶片要怎麼賣?!當然就是要去找新的應用

      領域理的新規格。他們也是一家新創公司的IC 設計公司,道理就是您說的:

      對他們來說:「手頭上有多少資源」不是問題,因為他們都是會做IC 設計的公司,也知道哪些

      Fab廠的哪些製程? 封裝廠?等等。但不代表他們就有產品目標可以做,

      他們最想知道的是:要做什麼產品?要如何完成市場所需的產品?...就是您後面的那一句話:

      「我完成這件事需要哪些資源」! 目標不同,策略就不同;策略不同,方法就不同。

      當然所需的資源就不同。--- 我也覺得這也才是真正的系統開發宏觀角度的氣勢。

      要不然人家現在創投都跟您說:台灣IC 設計業要懂得整併啦,是有它的道理的!

      刪除
  6. 我就再提另一個案例:
    在8051驅動LCM的實例上,我用了Linux程式碼,只做了很少的修改。
    是將UNICODE轉成GB碼。若不是使用Linux程式,我自己造表,半年也寫不完。
    GB碼是LCM上自帶字型,約有6000字。主機關發人員若是叫他用GB碼送過來一定非常不人性化。
    以8051容量也不可能存放6000字。
    我使用了40K容量放轉碼表,就直接利用LCM上的6000字。主機上的開發人員只要用Word編好的字串以UNICODE送來就可以了。
    規格書不看,是無法這樣子利用。結果每天,行銷都會找你改輸出文字,會累死。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以前我搞過MP3 SOC 晶片,當然做MP3 播放器最痛苦的就是要支援歌詞顯示,

      您說:一台小小的USB MP3 播放器要搞這樣子不是強人所難嗎?!

      不過,我比較幸運的是:我們自己家裡的LCM 都有提供您所說的自帶字型。

      但我還是覺得那是以前,沒有辦法中的作法,所以,才有那麼IC 產品可以做啊。

      賣一棵MP3 SOC 還可以兼賣一棵LCM 驅動控制IC。

      但久了也痛苦:因為今天來個中文,(還給您分繁簡體版),明天再來個泰文...西班牙文...

      所以啦~人家為何最後乾脆就如您所說的:搞個Linux 作業系統(現在就進階到Andriod) ,

      我會被淘汰是應該的,誰叫我們還那麼笨...原以為這樣子東省一個~西省一個 ,還可以幫公司

      多賣一兩顆IC 多好?!最後呢?!全死了。...以後應該就沒有人會像我們這麼笨的做了。

      或許,就是格局不同,作法就是不同,我想這就是新一代MCU 想帶我們下一代工程師的

      新思維吧。

      刪除
    2. 小P:如下所說
      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帶来不同的做事方法。

      p.s.板主 對於太泛政治化的留言,大可不必烏他!

      刪除
    3. 我猜 Bee Tsou 兄的作法就是把 Linux 一部分 source code 挪為己用(基本上台灣很多電子廠都這麼幹,大家心照不宣)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潮流「讀程式比寫程式重要」

      這種觀念對上一個世代某些人來說很難接受,因為他們會覺得說那RD還有什麼價值...但是說穿了軟體就是一種服務,至於是自己寫還是修改別人寫好的,who cares?

      刪除
    4. 沒有錯,就是要自己寫這件事,使許多人不用RTOS。
      難怪我在公司推了三年,軟體部門就是不用。
      另一個是GPIO型通信,控制函式庫也要重新寫。
      已經沒有人知道信號是怎樣了,所以沒有人敢動。

      刪除
    5. 以前年輕工作時,只要是老闆或客戶說了一些規格或需求,

      我都會把他當作是一種挑戰,就很想用很短或很快的方法,想盡辦法擠出一點成果,

      那怕是賣肝拼命熬夜。當然也因為如此,老闆或長官看到您的拼勁都不禁讚嘆。

      當然也每年也都可以拿到很好的績效...

      但隨著年紀增長就比較會多想遠一點,譬如說:這樣子的需求會不會是客人一時興起,

      無厘頭的嘴吧說說而已?!當然另一方也是應該功夫也練到一定程度,許多做與不做的差別

      只是要不要花時間作而已?!說挑戰性也越來越缺少那一份激情了。

      您也可以解讀為比較理性一點,也比較成熟穩重;但有可能看在老闆眼中是變成皮蛋一顆了!

      我個人是覺得會用更冷靜的態度去看更長遠的未來,當然如果您有緣可以千里馬遇到伯樂,

      那有可能可以成為老闆或長官眼中的好幕僚,但很不幸的是:比較多的是您皮了。

      ---
      當然您也可以選擇安身立命,一樣承接挑戰,只是能發揮的或能激勵的動能就越來越少。

      工作最難、最辛苦的就是這一種階段。就得要自己去找到不同的新觸發原。

      這一點Godspeed 小老弟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以前我在搞多核心MCU 時,從參與IC 架構討論,驗證與開發相關開發工具包括組譯器,

      IDE Tools...燒錄器等等。

      乃至於做了一大堆Evaluation 或Demonstration Kits,就如同各位所討論的:I2C 啊

      UART/RS232、PWM 、SPI 等等。又是紅外線遙控應用,無刷馬達/電變..LCM 外加

      滑鼠...當然我老闆還想用Firmware 直接寫一個USB 的簡單SIE(這一部份網路上也有人直接

      拿Atmel 不帶USB硬體介面直接可以連上USB...道理是相同的!) 搞工程的當然一開始都樂於

      接受與面對挑戰,總覺得可以讓自己技術層次再一次提升!!

      也算是一種自我追求成就感的挑戰。所以我當然也非常樂於帶著我自己的成果

      跑遍大江南北,口沫橫飛的宣揚我們的理念與成果....

      但有一天突然發現:世界在改變,因為有人提出了更宏觀的視野與思維方向。

      系統應用需要斤斤計較於每一項Interface 的 Cost 嗎?!您會發現您過去辛辛苦苦

      自己所認為的是自己所追求的成就感,原來在別人更宏觀的角度上,卻變得微不足道。

      原來 32 bits ARM 也可以很貼近一般簡單應用,一個簡單的Fab 製程與相對應

      所能提供市場應用迅速擴張的~不是您自認為追求自我挑戰的成就感,而是真正實務上

      以成敗論英雄。低階的8 bit MCU 走向Arduino 平台化;32 bits ARM 也是走向 Andriod 系統

      平台化。

      所以有一天老闆突然問我說:Chamber 您怎麼不再多做一些其他系統應用的Demo Kits呢?!

      但我自己心裡很清楚的知道:成敗因素不是您再多做幾組Demo kits ?而是您從一個

      產品開發到市場擴張條件下,您具備了什麼條件?!

      業務界有一句名言:錢散則人聚。如果當您的客人可以很容易賺錢時,您就可以有資格

      談您的成就感了。所以~以上兩個(Arduino 與Andriod )平台化的系統都扮演起這樣子

      條件與契機。所以各據一方的成長市場佔有率。成功的條件不是單純來自於硬體規格或

      周邊支援多寡...

      Godspeed 與Bee Tsou 都是很出色的軟體或系統架構上的優秀工程師,

      當然應該還有很多潛水的天外高手...當我們在說不同的思維,會帶來不同的作法,

      這代表著:當時下與未來硬體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薄弱之下,如何提升系統平台化的最佳化,

      與提升應用市場曝光率...記得:錢散則人聚。這兩個系統平台都沒有很明顯的Charge Fee.


      如果反而拘泥於硬體架構,尤其是跟那些一天到晚還在硬體Cost down 去榨出毛利率的人玩?

      就顯得自身的格局視野受到箝制...

      很多失敗者不是他的技術層次不夠,有很多是包袱太重的原因!

      我真的鼓勵諸位:有機會多出去走走,接觸一點外面的環境,想想不同方向,

      刺激一下自己不同於過去的思維,為自己創造一個不同的機會。

      刪除
    6. 那台灣的機車業都停在 125 c.c ,是技術不夠還是有什麼包袱 ?
      台灣若能生產4缸或公升級的重機,版主的 MCU 可能就有舞台可以發揮一下了。

      刪除
    7. 一般來說,若CC數要做大,就會碰到多缸的問題。因為單缸要是超過400CC,效率𣎴一定會比雙缸好,尤其四行程就會有動力𣎴連貫及平衡問題,至於MCU能不能用?那是系統規劃設計能力,以前人家一顆八位元MCU也是可以搞到四缸引擎的。那是沒問題的。最怕是一開始沒想好,以後就累了,這就一般工程師常犯的毛病。

      刪除
  7. 對8-bit MCU而言, 大概最終的製程會停在8"Fab, 製程大概就到0.11um~0.18um.,I/O device大概就是3.3V~ 5V ,再加個OTP or embedded Flash 製程選項. 應該也沒人去用12" wafer玩8-bit MCU. 加上這幾年, 台灣, 韓國,大陸...很多8" Fab 攤提得也差不多了. Wafer price 大概也差異在USD$100內(PS: TSMC除外).
    我想表達的是, 硬體成本的價差會越來越小, 光靠costdown硬體, 會越來越難創造台廠自豪的C/P值.當系統開發的成本中,軟體開發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後,台灣的IC design house老闆才會真正了解 軟體 &系統的know-how有多值得投錢進去研發. 不過目前檯面上的老闆,很多都是55+以上,在過去靠costdown賺到錢的,可能還要3~8年才有辦法"真正"認知這個"殘酷的現況"!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
      硬體的東西是死的,除非在系統產品上有非常明確的規格,否則很少人會主動去做,所以相對來說,台灣搞硬體就是喜歡搞Me too,抄人家Costdown最快。
      ---
      要這些55+的老闆投資系統端的產品?別儍了!他們會覺得用買的最快!但也別忘了,買得到公司,不一定可以買到技術。否則現在大陸都比我們有錢,人家也是到歐美國家買公司啊!那你説台灣的老闆在想啥?
      ---
      看開一點比較好,做自己想做的。搞不好也可以賣個好價錢!

      刪除
  8. 談到這裏,我總算理解,部門在弄人工智能開發人員為何被轉調。
    因為新的人工智能,是將機器將到的信號,經由電腦,算出一個最佳化公式,MCU只需執行最後一個最佳化公式就可以了。
    在有一點成果,就全部轉調不同部門,最後人走光。
    因為舊的判定程式,是人寫給定判定方法,寫的人有價值。
    而人工智能一但開發完成,未來判定方法只需收資料,由PC運算後產出公式就好。舊判定程式開發人員就無價值可言。
    舊判定程式工程師有十幾人,所以...
    結果就是如此。

    回覆刪除
    回覆
    1. 據說台灣人瘋憤怒鳥時,憤怒鳥已經在國外紅兩年

      據說台灣人準備量產MEMS麥克風時,國外早在10年前就研究成功並且布下專利地雷

      FANUC 的故事:
      http://tinyurl.com/kz54myc

      「稻葉回憶,1959年研製成功電液脈衝馬達,1 960年完成連續切削用開環數控的1號機床。但是,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背景下,電液脈衝馬達的液壓閥效率低,加上隨動性能較差,FANUC組織人力研究開發新的電液脈衝馬達不成,稻葉當機立斷,做出引進美國蓋迪(Gette)直流伺服電機來代替的決定,三天內飛往美國簽訂了合同,全力投入製造,2個月完成。稻葉認為,石油危機給FANUC一個發展的好機會,其關鍵在於遠見卓識,當機立斷,在引進此技術時不斷消化創新」

      我想從這幾個例子大家可以看出台灣搞研發的問題在哪

      刪除
    2. 從無到有是最難的!

      你說的FANUC,人家也是先投資許多研究,當他們去美國買技術時,很清楚要買什麼,也知道如何消化吸收與改進。台灣我看過很多老闆都不知道在買什麼?要不然就是買了公司或技術,就把自己的R&D搞得烏煙瘴氣的,最後走光了。買的東西就再找一些不知死活的菜鳥亂搞!

      刪除
    3. 想當年 Sony 第一台電晶體收音機 TR-55,transistor 也是來自於美國 (清楚知道要什麼)。
      台灣很多老闆應該是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刪除
    4. 其實有多產品的觀念,不是只是侷限在現有的一些產品觀念上。

      這樣子就無法做到跨世代的產品開發...譬如說:當大家看到人家國外的產品時,

      台灣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個東西不錯,那我怎麼把他Cost Down 之後,做得還可以賺錢?

      其實,這都是很淺碟的想法。而沒有真正抓到產品開發的背後故事。就一直陷於既有產品

      開發魔咒。從沒有很大膽的去想:嗯..既然現在的產品這樣子,那以後會演變成怎樣的

      產品定位?那我可不可以一次就做到跨世代(Next Generation) 的產品?!

      --- 您就看我們這些IT 廠就知道:從NB ...人家開始在SmartPhone 、平板、穿戴式裝置,

      乃至於車載移動裝置時,人家是跳著一直做,我們就一直在後面Cost Down 一直追...

      這樣子的產品開發有什麼意思?!辛苦外加可憐而已。

      刪除
  9. 想當年羚羊花了起碼15E玩3G WCDMA, 最後收一收. 退場時想把東西打包賣人, 還沒人想買(投資).
    足見這批55+的IC Design House老闆們當年的 "財大氣粗". 不過, 看台灣電子業的現狀, 大概也是絕響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也算是內行人啦...15E ?!還算是小Case 的啦~當年我們都開玩笑說:想做3G WCDMA?

      花15E 做不起,就是錢花得不夠才做不起來的啦!人家都跟您講要花個5、60E 的,

      您才拿個 15E 就想做?!這不叫財大氣粗,而是想用最少錢去賺大錢...也就是我們台灣

      在許多投資技術產品上,很容易陷入的迷思。---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