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崇禎為什麼亡國?當危機來臨的時候,所有人都在等著他的指示(轉載)

其實好久沒有寫關於"工程師讀史"的這類文章了。

但也沒不代表我沒有再看這些東西了,其實有很多時事大家也都喜歡從歷史裡

去找答案,因為歷史可以依據事情演變來提供一些脈絡可循。

這不單單只是旁觀者或評論家而已,就連當事人也清楚的...

史上會因讀史來思考施政或落實措施的皇帝也有啊,明朝的朱元璋就是一例。

所以大家真的不要以為那些當事人怎麼不受教呢?其實有很多時空背景與

箇中許多因素,也不是每個旁觀者說了算,鍵盤說故事最快啊。

今年至今最大的全球新聞都聚焦此事,全球的人都盯著這件事評論。

人家也不是笨蛋,難道沒聽過或考慮過這些事情嗎?當然不可能的。只是真的

大家著眼的重點不同啊。

簡單來說:你說,就算疫情搞得傷亡幾十萬算甚麼?人家有十幾億人口啊。

幾萬人也只不過幾十萬分之一啊。唐山大地震,文化大革命的傷亡人數都遠超

過這些數據啊。你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哪個皇帝真的以天下蒼生為念的?

當然啊~事情的演變最可怕的不是結果,而是所延伸的後遺症啊。

具體的是:往往瘟疫所衍伸的就是後續的民生問題,中國自古以來,瘟疫所帶來

的後遺症,就是民不聊生,人民會因此造反,所以瘟疫不會引起造反,因為

中國生性內斂,相信一切都是老天注定的...但當瘟疫過後,所面臨的就是求生存。

這個就很難說了。這些其實都是從歷史上都有史書記載評論的。
---
那為什麼我特別收錄此一評論報導?因為第一:這段史實的確有許多評論借鏡的地方,

第二、這段歷史可當作許多不管是公司治理決策或君臣(長官部屬)相處參考。

歷史就是這樣:看到前朝的問題,就痛定思痛,馬上修正改善,往往又是矯往過度。

史上明朝就是一個非常鮮明的朝代,我想這跟開國皇帝喜歡讀史治國的風格有關吧。

當然那些牽涉到政治立場或是國家大事之類的,跟我這篇文章要講的是不同的。

我們在政治評論上何德何能,怎麼可以評論這些呢?

我只是一樣從讀史過程中,以一個基層以技術專長的工程師來看這一段歷史。

畢竟我們都只是一個非常重視專業核心技術的工程師而已罷了。
---
那我們來看看中國在這一段歷史中有幾個跟我們在工程技術發展歷練有類似雷同

的故事。當然不是搞工程的工程師故事,而是所謂技術官僚在面臨大環境改變時,

這些所謂的技術官僚到底是以哪種心態面對問題,而延伸出怎樣的故事結局?
---
明朝崇禎皇帝時代有兩位知名歷史人物:袁崇煥與洪承疇。

我們換個角度來講好了:有一家公司,有個老闆叫崇禎,有兩位對外拓展業績的

大將:袁崇煥與洪承疇。時勢造英雄嘛!

這兩位科舉當官時間差不多,也算是同時期進入公司服務,也都有一定的核心

技術的專業領域,所以都可以扮演起當朝老闆所倚重的主管。

但兩個人都因東北對清戰事而結束對明朝(公司)的服務。

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洪承疇是比袁崇煥早幾年科舉當官的。

洪承疇是因為剿平闖王李自成有功而成名的,袁崇煥是直接在東北對清用兵成名的。

在袁崇煥接管東北防務之前,明朝對清用兵一直不怎麼順利,如果依史書來說:

應該有一些人謀不臧的問題,所以袁崇煥才先出手整頓內部,調整一些人員。

當然這也埋下他日後悲劇原因之一,同時清兵也發現棋逢對手了。

所以看來袁崇煥的確有它專業核心價值,也發揮得當,才能創造績效。

不過,最後結果依史書記載: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中了清兵反間計,

殺了袁崇煥,當然這一段歷史就有了許多政治評論與歷史觀點。

這一部分有興趣的也可以去進一步了解研究,不再贅言。

不過,我們從公司管理來說:以一位公司高階主管來說,大家都會說: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明明將在外,每天面對生死交關之事,感觸一定有。

但中國人儒家思想教你忠君愛國,就埋下這一種歷史人物的悲劇。

當然後來事情的演變大家都知道:這公司(明朝)還是垮了,袁崇煥的忠君愛國,

沒有救了明朝(公司)。這包括了以前的岳飛、文天祥..都是如此,其實這些歷史

上悲劇英雄人物,都不是死在敵對手裡,都是被自己人搞死的。

這是一件很好玩的歷史借鏡,像我們之前在與大陸的許多合作計畫過程中,

也是常常碰到類似的案例,計畫最後為什麼會失敗,事後討論其實很多都是

類似的自己台灣人,自己搞的鬼一樣。到最後連自己也死得不明不白啊。

(雖然我們不像袁崇煥那麼光榮受死,也沒一片丹心照汗青,但應該多少都可以

體會得到那一種感覺吧。)

那接下來呢?先當官的洪承疇因平闖王之亂有功受重用了,但歷史在開他一個

玩笑,就是換他去接任袁崇煥沒有完成的使命:接任東北防務,對清作戰。

也是一樣的老闆:崇禎皇帝。.如果是你,難道你就不知道你前任的故事嗎?

接下來歷史當然也交代了許多曲折離奇的故事,先是皇帝一陣哭天搶地的惋惜,

然後再 180 度的大轉彎的咒罵一番。

撇開正統史書評論來說:如果是你事洪承疇,你該如何呢?這一是一個在職場上

我們經常會碰到的問題,你有專業的核心價值,但你有一個"有不良前科"的老闆時,

當這個不良紀錄在一次發生在你身上時,你又會如何處置?

這是一件很值得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在我們所引述轉載的文章內,

人家讀史的人都很清楚地幫你分析了老闆性格了,也反映了當朝當官的心態。

這種故事情節其實是非常容易的發生在我們職場周遭的。

真的我強調的不是崇禎皇帝,而是身為臣子的袁崇煥與洪承疇身上,

所以依此類堆,你就對不難理解同一時期的吳三桂的心態了。

吳三桂在歷史上的評價當然也沒有洪承疇高,因為畢竟洪承疇後來也依其核心專業,

也發揮了一定的官場影響力,在清初對於滿漢兩族合作基礎奠定基礎。

好了,這一件歷史故事有了一個依不同解讀角度,有著不同歷史評價觀點。
--
回到我們自己都有機會走過一段屬於自己職場上,類似的君臣故事了。

就算不換公司,也是有機會換個職務來面對老闆長官的互動故事,

雖然還不至於搞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麼嚴重的故事情節,

但難免總有一些不愉快或芥蒂在其中,你也是為自己在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故事,

但也未必會有人會幫你記載評論歷史而著書,大概就只有你老婆家人或是

摯友同窗會相互取暖一下。

但不變的是:只要你還在工作,你具有一定核心專業領域,在公司治理環境中,

也肯定會不斷的上演類似的情節,因為你越有核心專業領域價值,你就有機會

碰到這種事,(大家也沒有人希望自己一輩子都是像菜鳥一般的不出頭吧!

這樣子你又有另一種不愉快的工作經驗的~)

所以呢?大家都不用在專心辯論專業技術問題,你也不用太排斥文史這一種

書報評論,因為這一種事情上至國家大事,小至公司與夫妻之間,也都難免

逃脫不了這些歷史框架吧。

最後,也祝福各位能從這些史書評論與生活體會中,成就一番屬於自己的

歷史故事吧。



>>>>>>>>>>>>>>>>>>>>>>>>>>>>>>>>>>>>>>>>>>>>>>>>>>>>>>>>>
附註:文章收錄連結:

網易號:崇禎為什麼亡國?當危機來臨的時候,所有人都在等著他的指示


崇禎作為亡國之君,是一個悲情人物,尤其是他在上煤山的時候還能回望京城大火,說一句苦吾民耳,更是讓後人唏噓不已。加上清朝初期許多倒行逆施的政策,各地的反清復明活動也一直持續不斷,但大多數都要和崇禎扯上一點關係。可以說,在清初的一段時間,崇禎的聲譽反而越來越高了。

崇禎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勤政。在明朝的皇帝里,除了太祖和孝宗之外,可以說就沒有比崇禎更勤政的皇帝了。而且,因為孝宗時期對閣臣還是比較尊重的,也比較倚重大臣的輔佐,但崇禎不同,崇禎時期雖然在制度上也還是沿用了之前的內閣制,但是因為他很勤政,而且對閣臣動輒斧鉞相加,所以內閣實際上形同虛設。在這個意義上,崇禎時期的制度也是最接近朱元璋時期的。

官僚制發展到明朝,已經非常成熟了。甚至在有些時期幾乎處在無人駕駛的狀態,但它也還是能夠自己正常運行,並且應對一些危機。最典型的就是武宗時期,武宗天性活潑好動,比較愛玩兒,不怎麼理朝政,甚至內閣大臣也見不了幾次面。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官僚體系還是按照自己的邏輯運轉,平定了當時波及整個中原腹心地帶的叛亂。

官僚制差不多就是在兩種極端狀態之間來回搖擺。一種極端狀態就是武宗時期甚至萬曆這種情況下,皇帝幾乎不管,但是官僚體系仍然能夠正常運轉,完成自己應該承擔的任務。也就是說,可以在無人駕駛的狀態下正常運轉。另一種狀態則是被馴服之後的狀態,也就是完全按照上級的命令行事,無論什麼情況,哪怕是天塌下來,它也一定要按照規定的程序來運轉,完全不理會現實的危機。

朱元璋時期,通過胡惟庸案就差不多讓官僚體系成了第二種狀態,但是因為他殺伐果斷,精力充沛,所以他實際上兼任了宰相的功能,每天從天不亮開始批閱文件,到夜裡很晚才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加上他手下還有大量參加了創業過程的開國功臣,所以能力還是足夠的,運轉起來也沒有問題。他下發給各級官僚的任務,也都能夠完成。

崇禎面臨的就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了。明朝的官僚體系經過萬曆末期和天啟時期的混亂,實際上已經處於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態,正是需要恢復和培育元氣,並且逐步消除黨爭,讓整個官僚體系重新回到比較正常的狀態。但是崇禎登台之後缺沒有這個耐心,因為邊疆危機始終無法解決,兒內部又很快出現了叛亂,所以崇禎始終處在比較焦慮的狀態,沒有耐心來緩解危機,總是急於求成,最後一事無成。

也正是因為他在心理上的過分焦慮,讓他在對待大臣的態度上處在兩個極端之間,很容易一見鍾情,但是如果出現一點失誤,又會完全失去信任,甚而直接誅殺。所以,崇禎一朝閣臣變換非常頻繁,被殺的被殺,被貶的被貶,最後剩下的就是一些只能順著他說的人,或者乾脆不說話的人,以不犯錯誤為自己固寵保祿的主要手段,也沒有人敢於任事了。

而且,在這種非常時期,尤其是在戰爭狀態下,一個獨當方面的大臣,在戰爭中不敢出錯誤,只能贏不能輸,就算是贏得再多,只要輸一次,就要被殺,最後能幹事的大臣差不多就被他殺完了,留下的都是不說話,不做事,皇帝說什麼他就怎麼做的那種聽話的人。所以,他最後還說諸臣誤朕,其實是執迷不悟,始終沒有理解,是他耽誤了大臣,也耽誤了明朝的江山。

如果在承平時期,權力過度集中的問題是不太容易暴露出來的,但是這種所有人都噤若寒蟬,唯恐出錯的狀態,一旦遭遇突發危機,應對能力的短板就會特別明顯。因為其他人都怕承擔責任,所以並不獨立判斷,也不自己決策,而是逐級上報,等待上級指示,上級沒有指示,他就堅決不動,因為這樣做對他是最安全的。而這種逐級請示報告就會導致決策效率很低,在應對危機的時候反應非常慢,什麼事情都慢一拍。

而這種過度的權力集中導致的另一個很明顯的結果就是,其他人都對整個體制失去了忠誠和認同,而只是把自己當成皇帝的打工仔。反正江山是你的,好了是你的,壞了也是你的,那麼興亡就和我沒有關係了,一旦被危機摧毀,也是你的失敗,整個官僚體系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也不會覺得對自己是多大的損失,大不了敵人來了投降就是了。

這其實也是每個王朝末期官僚體系的普遍狀態,對朝廷沒有什麼認同,對皇帝也無所謂忠誠不忠誠,只是當成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只做上級交代的任務,上級沒有指示,哪怕是再大的利國利民的好事,他也不會去做。因為在這種氛圍下,如果誰這樣做,反而顯得別有用心,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最後被其他人逆向淘汰。這也就是說,王朝中期由盛轉衰的時候,大臣的心態都是坐等出事,而在王朝末期,官僚的普遍心態都是天下興亡,關我屁事。

(該文章由網友「網易號」在牆內網易自媒體平台發布。文章隨後被審查員刪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