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念書時,曾經在楠梓加工出口區的日商電子廠打工過,那時就對電子系統
感到高度興趣,雖然是念機械相關科系,但開鐵工廠的父親也被後來出現的電動
鐵捲門所震驚,他也認為引用電子控制的自動化肯定是未來趨勢,只是一直沒機會
能接觸到這個領域。後來畢業進入研究機構之後,因緣際會地接下引擎控制開發計畫,
就馬上自告奮勇地一頭栽入電子應用領域。那時候也是單晶片萌芽成長期,總覺得
不用用很艱深的邏輯電路,就可以透過韌體程式就可以簡單地創造一些基礎電子控制。
甚至一度還是努力地讀了或收集一些基礎電子學、邏輯電路或OP Amp 的參考設計。
而單位學長也幫我牽線認識一位入門師傅,他雖然也是機械背景,但因為後來是念
交大控工所,搞得是馬達伺服控制,也可以輕易用一些邏輯電路兜控制系統,都在在
令我感到羨慕與景仰。但他後來就一直從事系統研究開發工作,當然也早早就賺錢
退休了。而我卻因緣際會地進入IC 設計業,小小公司裡幾位IC 設計高手幾乎都是來自於
交大電子相關系所,甚至也都曾經在現在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擔任經理時的部門待過。
當初:在公司裡他們拿著國內那些掃描器公司所開發的控制板給我看時,就是典型早期的
電子控制系統的標準架構:一顆單晶片、外掛記憶體、幾顆74 邏輯電路外加獨立AFE
(Analog Front End) ADC 等一大堆電子零件的電路板。
就類似清明上河圖般的這個樣子:
但我們後來就把這些東西全部縮成一顆 QFP 128 Pin 的SOC:甚至把他封裝成 QFP 44 pin 的塞進一台小小的名片掃描器內:
從此我對於電子系統的概念就一下子從這些複雜的電子控制系統,轉換成:SOC 的那些
0.35 um 製程,八吋Wafer 、Die size、Gate Counts 等這些點技術又有點成本概念的東西了。
你要怎麼整合資源創造有利的競爭優勢?當然對我這種原來的電子系統門外漢來說:
短短幾年就有很大的轉變。不管對於電子硬體設計或是程式系統開發...都有很大的衝擊。
直到今日:當你在看到這樣子的新聞時:
Apple 發表 M1 Pro、M1 Max,專為進階電腦而來的新世代自研晶片
---
你別的不看,光看這幾張圖就好了:
然後,我再回頭看一下我加入IC 設計公司的第一顆SOC : (裡面也有一顆 8051)
不好意思,不是很清楚,我又找不到這個原始檔案了。但我們還是可以隱約地看到:
Logic Block : 2500 Logic Gate; CPU :4000 Logic gate; USB Block:1500 Logic gaet。
跟現在人家那個動輒:33.7/57 Billion Transistors 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小巫見大大大...巫啊。
而且還是 0.35 um 對上 5nm ...
其實重點還是在於你所投入的資源與所創造的驚奇。
當我看到這個新聞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大概只有蘋果這種公司才有辦法投這一種
超先進製程,而 tsmc 也厲害的把這個製程還真的搞到量產。說真的...這樣子的合作
關係,都是屬於世界一級的強強配啊。就算雙方彼此各吸收50/50 的研發風險與成本。
這都是非常可觀的金額...我記得當初聽業內的朋友說:BoardCOM 所投入的第一顆奈米級
的晶片時,還派了一組團隊,特地來台灣取回第一片晶圓時,就像 007 電影情節一樣:
有個人手上銬著 007 手提箱,裡面裝著這片晶圓時,他們開玩笑說:你吃飯、睡覺上廁所
都不能把這個手銬拿下...據說:這一個 007 手提箱價值超過上億台幣。
那你就更不用說:Apple 他們這次所取得 IC的價值了。
---
網路上有人開玩笑說,甚至很不屑地說:tsmc 的股權超過 70% 是外資,而且只做晶圓
代工。好像沒有屬於台灣根的感覺。但你想想:這樣子的成就可不是你我這樣子小貓
兩三隻,幾個台清交的人就可達到的目標。就算說:在tsmc 上班很賣肝,但不可以諱言
地說:台灣也沒幾家公司可以出得起這樣子薪資待遇啊。
外資又怎樣?人家薪水很敢給啊。話又說回來:你不爽,那你也可以把 tsmc 的股票從
外資手上買回來啊。甚至:你也可以去買蘋果的股票,給他買個 70% 以上的股權,
讓老美幫你打工啊...打嘴砲大家都很厲害啊。
你搞技術,打嘴砲... 到老時,就算你沒本事幫你小孩買幾間房,那你有沒有本事買
幾張 tsmc 當傳家之寶給小孩子當股東啊?技術要傳承也要看人家要不要學啊。
但留幾間房,或幾張可以長期分紅的股票,有甚麼不好的呢?
年輕時我們都可以任性的要搞啥,就搞啥,但有一天你也會老,有些技術的東西也會
遠遠跟不上這些龐大的資源所創造的競爭力。真的~與其再跟年輕人打嘴砲,或以靠
幾台省吃儉用買的儀器設備,搞幾片系統控制板討拍賺按讚數,來奚落年輕人時,
是不是還有更正面的事情值得你趕快去做的事呢?
當你用心走過這些歲月之後,其實你真的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的啦。
我在前公司時,公司還在用20年前的MCU。我就照摩爾定律去分析。每18個月密度會上升一倍,所以10年相同面積下會變成100倍,20年了,相同面積變成10000倍。若是捨去面積換成本,用1/3的價格可以得到比現在多3000倍的電晶體功能。所以一定要換晶片。但因為軟體寫了20年太多東西移轉要重新弄清楚,需要一年。
回覆刪除因為計劃只要長度大於一年就一定開不成,總經理無法對董事會交差。
不開案我就離開了,留給我的問題是,一個博士當20多年的總經理,為何越做越回去,公司一直在縮水。
在董事會抬不了頭,決策更短視,路還更窄。一定有什麼事一直在惡性循環才會如此。
我才會去研究公司模型,因為公司模型化下,可以抓出大型環路,就可以找到負循環,就可以找到問題。
謝謝你的經驗分享。
刪除這是一個蠻有趣的故事---關於博士總經理的經營故事。
有些人呢?可能學歷不怎麼樣,卻一天到炫技術,深怕別人瞧不起他似的。
而有些人呢?就明明書已經唸很多了,還是一樣怕別人瞧不起他這個博士學位價值。
所以做事情就陷於這一種自以為然的情感綁架的情結...
而事實上呢,真的有太多技術與市場的東西是一直在改變的。
你想的沒有永遠是對的...光要靠自己努力與思考來改變自己是很難的。
需要的是外在的環境與一些親朋好友來點醒你才行,要不然,你以為唐太宗、唐高宗等
要成為領導明君,光靠自己直覺,一聲令下就可以完成嗎?
時代真的不同了,網路資訊有太多故事分享,那就更不說:許多產品或技術的內容。
講難聽一點:說穿了都沒什麼?就像這篇文章裡所提的 M1Max/M1Pro 的東西。
你說要大家想不到,應該也沒那麼難,但真正難的還是在於:你要怎麼執行?
你有那麼錢或資源嗎?就算給你錢與資源時,你要該如何規劃目標與達成呢?
其實這其中有很多都不是跟技術有關,前提還是在於市場的供需、與公司績效管理。
一樣丟錢丟資源...成功了,報章媒體都會吹捧你:有遠見、有魄力。
賭錯了呢?報章媒體還是會說你:過度樂觀自信、過度的資源擴張造成經營風險...
這些都沒有說誰對錯?只是把它擺在時間軸上之後,歷史就會有所評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