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 --- 從賈伯斯到馬斯克

來寫寫讀書心得。這是兩本當代兩位矽谷創業家個人傳記。

這兩本書分別是我買的"賈伯斯傳",而另一本則是我兒子買的"鋼鐵人---馬斯克"

這剛好就是跨個兩個世代的不同的矽谷創業家...:

一位就是蘋果傳奇故事(當然還有一家動畫公司--- 皮克斯動畫公司)

另一位想當然耳,大家現在所熟知的太空火箭公司(SpaceX)及電動車特斯拉(Tesla)故事。

而對我來說:剛好看這兩本書時,一個是看完後,募資創業;而另一位就是

募資創業後﹑回歸平靜生活後所讀的書,所以剛好都有一定的認知與感想。

而這兩位的故事背景也剛剛好與我也有一點相關:一位當然就是電腦界的創業家,

就跟我過去在園區上班公司時,所息息相關的產業趨勢創造者;而另一位所創造的

太空火箭與電動車公司,也剛好跟我大學念的科系與畢業後第一份研發工作的

車用電子與電動車輛產業相關。



當然啊,看這類傳奇故事傳記,也真的要有一定的自知之明,這就跟讀歷史書一樣,

每一個人的故事背後都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與環境息息相關,肯定無法"同理可證"的

套用在每一個身上,但這一類的傳記故事也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人生借鏡與見賢思齊

學習的地方。所以就來簡單的談談個人感想。

但這一篇主要還是以 Elon Musk 為主。但針對他個人個性的許多褒貶評論,就視人而異吧。

主要還是在於所創業過程中,有哪些跟個人許多創業經驗可以相借鏡?可以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的。回顧一下吧。

首先先說個輕鬆一點的小故事:以前我以為Jobs 不是搞技術出身,但也幸虧讀者學長提點我,

但Elon Musk 就是實實在在的搞程式設計技術出身的人了。現在在網路上還可以查到他十二歲

時所寫一個遊戲軟體:Blaster :


甚至現在還有人把這個程式改寫成可以直接在線上玩一下:

---
換個角度想:如果這樣子的人發生在我們老中的小孩教育世界裡呢?

肯定父母親都一定會非常高興的覺得:這個小孩子有天分,他應該就去讀台清交的資電學院,

然後進園區或科技公司領百萬年薪的科技新貴的工程師。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今天就不會

有 Elon Musk 的傳奇故事了。也無法創造所謂世界首富的機會了。所以這一點或許可以供

各位家長想想吧。

所以我們就從一個簡單的技術創業家看起,書中第一章有提到一位美國五角大廈專家的見解:

那些可以改變生活的創新事物,出現速度已大幅減緩,數據證明:人均申請專利件數已經
 
呈現下滑趨勢,"我們發現另一個百大發明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低了","創新是一種有限的

資源。"    所以你若是從技術出發來看待你的機會:不管是就業或創業,其實都應該要更懂

善加利用資源,以前那一種埋頭苦幹的時代已經不復見了

所以在這個可見的未來,其實你應該更需要從技術以外的世界來發掘或創造屬於你的機會。

這也是這些傳奇故事值得我們借鏡與思考的地方。

其實 Elon Musk 就是懂得創造這一種機會的技術人員, 當然他也是從一位跟你我一樣的從

學校畢業,身無分文,僅有一身寫程式的技能做起:1995 年大學畢業創辦 Zip2 公司,

1999 年Campaq 以3.07 億美元買下Zip2 公司,Elon Musk 賺到 2,200 萬美元,然後把這筆錢

全部投入在下一家公司:X.com ,後來就跟另一家公司(Confinity)合作線上銀行概念,也就是

後來的 Paypal ,但坦白講:這時候的Musk 其實已經沒有專注在軟體撰寫技術上了,而是人家

Confinity 這家公司的兩位創辦人的技術比較好。後來,2002 年 eBay 以 15億美元收購。

Musk 從此晉身億萬富翁。所以只花七年時間就創造個人財務價值,還不到 30 歲。

講白一點:就是時下大家喜歡說的,人生到達財務自主的階段了。

所以創業或就業的創造個人價值,人家告訴你:循序一分一銀的賺是很難的啦。更不用說

你還想靠技術賺別人的錢。 Musk 創業第一家公司時,他還堅持自己寫程式,他也認為他

程式功力不錯,但創業隔年(1996) 他就募得第一筆資金:300 萬美元。

後就開始對外招募工程師,然後就來了一批優秀的軟體工程師,看了Musk 的Zip2 公司的

原始程式碼之後,就重新改寫,Musk 一開始還不是很高興...但這些專業的程式設計師,

把他的程式精簡模組化之後,就非常好維護修改與精進,

而 Musk 卻掉進典型自學程式設計者的陷阱:所寫的程式就是專業程式設計師眼中的毛球,

也就是一大塊莫名其妙會失控的程式。

所以你可以想想台灣許多技術創業者就是喜歡糾結在這一種情感中,以為自己的技術了得。

不想引進資源與別人合作,往往就容易錯失許多成功機會的條件。

(其實我當初創業時,所投入的機車整流器時,我就已經有同樣的認知,所以當初我所使用

的控制晶片,就是請別人專業幫忙的,但我的投資者卻認為這樣子是有風險,結果就是犯

同樣的錯誤:過於強調自己的專業,結果浪費太多這一種糾結的心理障礙,反而阻斷了市場

機會,以及對於市場操作的判斷問題。)

所以 Musk 在這一段創業階段學到一個在技術領域上非常重要的寶貴經驗:你當老闆、師傅

的,你可能會對別人寫的程式撰寫方式或想法有意見,甚至還幫他改了程式碼,結果:"

好吧,我或許修正了那件事,但現在我已經讓這個人失去工作動力與生產力了。"

你回頭想一想:如果是你,會不會犯同樣的問題與毛病?你想當你有主管或老闆的格局嗎?

其實 Musk 從Zip2  到 PayPal 當執行長的過程中,都不是跟合夥人處得很愉快,我想這就是

一種學習過程,尤其是搞技術出身的 CEO 更容易犯同樣的場景,甚至在離開 Paypal 時,

董事會對他的評論就是:Musk 還不是當執行長的料。所以我個人覺得:這個本來就是一種

學習成長的過程,沒有人天生就是CEO 的料啊。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個人修養與學習的

心態轉變。懂得調整的人未來才有機會。(個人經驗就是:年紀太大就更難改了,而且

學習成長機會也變少了,因為人家 Musk 這時候才 30 歲耶... 而我們創業交出經營權時,

都已經五十歲了...你說:這怎麼可以相提並論呢?所以換是你:真的要趕快擺脫技術

本位的心態,趕快修正改變...才真的有機會啊。)

經過以上兩家公司的歷練與財務經濟能力提升,Musk  在 2001 年中,手上大概有了約

2 億美金的資本實力,我想在台灣也有不少老闆也都擁有這樣的財務實力,大概這時候,

就會開始財務保守投資或甚至轉投資房地產了。但Musk 這時候的焦點已經轉向下一輪

的市場機會了,這時候他知道矽谷已經不是他要的市場了,他在無意間發現了太空領域

這一個機會,其實他也是透過如同我們時下最流行的社群團體活動接觸到這個業餘玩家。

但Musk 是認真的...,一開始有一個很好玩的小故事:那就是他跑去蘇聯買火箭,他準備了

2000 萬美金去蘇聯買火箭,結果搞了老半天,俄國人一支火箭要賣他 800 萬美金。結果

Musk 當場殺價 800 萬美金,兩支火箭...俄國人還在猶豫拿不定主意時,他就已經決定

回國自己造火箭。

關於Musk 目前手上最成功的兩家公司: SpaceX 及 Tesla ,其實,Musk 所扮演的角色

就真的已經不是搞技術的關鍵人物了,他反而懂得去找出最重要的技術關鍵人物:

SpaceX 的火箭設計者:Tom Muller 及 Tesla 公司的技術長(電池) J. B. Straubel 。

而這兩位就真的像我們一般 Maker 的玩家,就是從小就喜歡在家裡車庫裡,東摸摸,

西摸摸的小孩子一樣,完全照自己的從小的志願發展,而且很幸運地遇上 Musk 這位

科技喜好者的投資者。願意給他們一片天空發展。

大家真的可以好好想一想:真的就是在美國這一種自由發展,而且有很好的教育與

發展環境,可以讓這些從小就可以一路DIY 的幹出這麼偉大的事業機會。你想一想:

玩火箭引擎設計是一件多酷的工作與職業啊!有人願意砸錢讓你盡情地去玩電動車,

而完全不是靠政府公家經費預算的開發,完全以市場發展機會來從事最務實的技術開發。

以我們自己搞技術的人生來看: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當然,在這兩家創業公司裡,也還有很多優秀的工程師,在Musk 的要求下來來去去的,

要當一個成功的創業家、領導者。那個令人受不了的要求個性,自然也會成為人們口中

的必要之惡...就算賈伯斯,也是有令員工部屬所受不了的領導個性....個人認為:沒有這

一種讓部屬員工有點受不了的兩面手法領導風格,也不太可能成為一位成功的創業家的。)

今天這兩家看似成功的公司,也因為這幾家的市場價值,讓 Musk 一度站上世界首富,

成功的故事不用我錦上添花的描述,但大家可能比較不清楚的是:在 2008 年年底時,

其實這兩家公司幾乎把 Musk 手上的錢,玩到破產,兩家公司幾乎同時走到財務困難的

窘境。SpaceX 在2008 年第三次發射失敗之後,所投入的一億多美金幾乎燒完了,不可能

會有第五次的發射...而 Tesla 首席設計者:Franz von Holzhausen 在 2008 年月加入Tesla 

時,Tesla 這家公司幾乎都快破產了,而 Franz von Holzhausen  他當時還頂著Mazda 公司

的設計總監呢。如果是你,你還願意冒這個險嗎?

Franz von Holzhausen 也是一位從小在鄉下家裡地下室,玩著設計工作...還一路堅持要念

工業設計科系...也都是這一種同樣流著這樣子冒險犯難的創業家血液的人,一起努力工作

投入,也能創造彼此創業成功的機會與條件。所以,你不要以為創業,就是你開始當老闆,

而其他人就像領薪水上般的白領受薪階級的人而已。這一點真的很重要的

創業搞技術在市場競爭態勢上,不是單打獨鬥,而更懂得善用資源(取得資金),找到優秀的

人才投入,要不然你以為 tsmc 或MTK 以號稱百萬年薪招募人才在做甚麼?當然就是想

保有公司在市場上有絕對優勢的競爭力啊。

到了 2013 年時,其實 Tesla 公司已經陷入危急狀態,甚至一度傳出 Google 準備以 60 億美金

收購 Tesla 。所以身為這兩家公司的執行長 Musk 的首要工作,一方面要維持公司產品開發

工作持續進行外,另一方面就得幫公司籌湊資金...所以創業絕對不只只有產品(技術)研發

工作而已。最重要的就是還很多技術以外的工作。

但事實上,Tesla 這家公司不是 Musk 所創立的,而是當初創立者 Martin Eberhard 及 Marc

Tarpenning 兩位需要一筆約 700 萬元美金來製造第一步原型車的...才找上Elon Musk 的。

Musk 投了 650 萬美金成為第一大股東及董事長的,雖然Martin Eberhard 有點不願意,

但沒辦法,公司當初就是沒錢了。這也都是 Elon Musk 本身創業時,所走過的路。

搞技術做產品,拓展市場機會,人是英雄,錢是膽,這個定律絕對沒有錯的。

尤其是現代這一種高度資訊達與市場競爭環境下。

所以你也得注意到:2010 年Tesla 支付一筆費用給通用汽車與日本豐田汽車在美國加州

工廠,而取的工廠資產...甚至當時豐田還投資 5000萬美金,取得Tesla 2.5% 的股權。

而在2009 年之前,Tesla 透過自行購買一台賓士CLS 把他改裝成電動車,來吸引這些

傳統車廠的投資目光,所以在 2009 年 5 月,戴姆勒公司早就以5000 萬美金取得Tesla

10 % 股權。(相較豐田投資,發現越早加入,投資成本越低) 當年 Tesla 就提供 1000 顆

電池組給戴姆勒旗下的 Smart 汽車使用。所以其實 Tesla 在汽車界並不是單打獨鬥的。

這些技術以外的投資與資源整合合作,都是為自己創造市場成功條件的。

往後的故事也就不用我說了。但還是特別跟當下時事新聞交代一下Musk 的另一個傳奇故事,

大家可以去 Google 一下:Greg Wyler 這個人所創立的 O3b Networks 公司。他就是最早

出現現在所謂的 StarLink 太空網際網路。Wyler 後來有去 Google 上班,2014 年也找 Musk 

談他的太空網際網路概念,Musk 就勸他離開Google 自行創業...Wyler 果然離開Google 也

帶走一些同事,但後來Musk 覺得這個傢伙對於技術轉換成生意的運作模式,沒有一套

比較合理的說法,結果在 2015 年 1 月,Musk 直接跳過 Wyler 公司,找 Google  (沒錯,

Wyler 的老東家)及 Fidelity Investments(創投公司) 募得  10 億美金,搞現在所謂的低軌道

太空網際網路布網工作,就是夾著他旗下 SpaceX 穩定又具有成本競爭力的火箭發射技術。

所以說真的啦:工程師有時候真的會以為講技術講得頭頭是道,一付信我者得以永生的

自信,其實對於 Musk 這一種也是工程師出身,但也轉換成為一位出色的CEO 與創投者

說:Musk 看到的許多技術以外的東西,尤其是工程師那股特殊的人格特質產生顧忌時,

其實,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流失許多創造成功的機會了。

---

最後,我們從  Musk  這位工程師創業故事裡,看到或學到甚麼經驗法則,值得我們這些

搞技術的人有甚麼見賢思齊的地方呢?

有幾個重點歸納一下:

1. 如果一輩子專注搞技術,就只是一份餓不死的工作而已,不管你是就業或創業。

想透過個人技術發表來創造個人價值,那就去唸個博士學位,去學校教書還好一點。

不高興,還真的可以訓訓後生晚輩...給他成績死當。

2. 要創業或就業創造價值就得要懂得資源整合,尤其是技術領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不是自己技術好就可以唬人了,套一句警察廣播公司的口號:警力有限,民力無窮。

是的,懂得找到對的人合作才是成功的條件與機會。尤其是要尊重比自己厲害的人。

3. 除了技術以外,尤其是公司或個人良善的財務規劃,才是能長長久久的為你自己創造

未來成功的機會,你不要以為上班領薪水就不用管這檔子的事,別忘了,就算要無後顧之憂

的工作(就算領薪水上班也是一樣的),想一輩子想快快樂樂的DIY 或浸淫在追求技術成就感

的過程,還是得多看看,秤一秤自己有幾兩重?人是英雄,錢是膽...對創業或就業的人來說

這也都是想安身立命的首要要求與條件。

4. 不管你怎麼想?其實都由不得你瞻前顧後的想太多,趁著年輕,還有光明未來機會,

多努力試試看,有很多道理或機會其實都是在前面幾年就可以決定的,就像我自己本身

一樣:其實自行努力兩三年,創造一個募資創業的機會,然後就放手一搏。不行的話,

也還好,憑著一身可以謀生的技能,還可以現在快快樂樂的搞搞技術,也還可以透過

讀讀別人傳記故事,再加上本身的經驗,可以分享經驗與心得給年輕人參考。

5. 創業最怕,就是死守著一塊田,就像年輕人看到家鄉老農一樣。自以為是堅持,

但其實在許多創投機會裡,他是最糟糕的一件事,不管你怎麼努力就是永遠踏不出

成功的一步,尤其是過了十年、二十年,乃至於 三十年。你改變了甚麼? Nothing ...

其實;最怕的就是真的不懂得思考技術以外的市場、行銷或財務觀念,搞了一輩子的

技術,上不上,下不下,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自己走過,我可以體會了解的。

這些都不是給年輕一輩很好的教訓與範例的。

或許你真的可以思考想想的。

---- 年過五十五歲老工程師的肺腑之言啊。

16 則留言:

  1. 謝謝你的心得,我覺得精彩程度不輸書本呀。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真的是募資創業過,才能夠深刻的體會到讀書重點在哪啊!

      繳學費得來的。

      刪除
  2. 馬斯克賺了第一桶金之後再梭哈到Tesla 跟 SpaceX,結果差點搞到破產,這膽識絕非一般人可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一種 Guts 的。

      但更多人是:自己為如此這般的省吃儉用,用最原始、最刻苦耐勞的方式來創業或賺錢...

      結果:最後還是一樣的搞得一輩子辛苦、沒賺甚麼大錢...甚至還搞到破產。

      要不然你以為那些街上擺攤作生意的,砸錢一直買設備、備料搞技術的小公司、工作室的。

      難道就不是賭身家、梭哈賭他一把的 Guts 嗎?

      所以沒有謀略、沒有好的市場規劃、執行方針等等...道理與結果都是一樣的啦。

      刪除
    2. Musk 老婆受不了他跟他離婚,因為他覺得住組合屋就夠了,狂!

      刪除
    3. 喔~人生沒有完美的。就算是世界首富,狂人一個也是。

      另外書中也有提到一位從創業就跟著Musk 的助理---Mary Beth Brown。

      在服務十二年之後,毫無預警的被 Musk 給炒魷魚了...這件事還成為一個職場重要教案:

      https://medium.com/illumination/why-elon-musk-fired-his-long-term-assistant-who-asked-for-a-raise-97e87ebb5cab

      不管雙方說法如何?要在強人手下做事,猶如古代君臣關係一樣:伴君如伴虎。

      不要以為老闆沒有你就不行了。真的不要隨便的去觸動老闆的敏感神經。

      刪除
  3. 每個人看的重點不同。
    我看的是在面臨Telsa, Space X快倒之際,Musk是如何面對的,他反而更冷靜。這才是領導人的個性,若他和一般老闆一樣到處找員工發洩情緒,會有今天的樣子? 有多少老闆會這樣做? 在這二年疫情下多少主管/經理/老闆無不找員工發洩情緒?
    面對順境誰都會,面對逆境要以什麼態度? 下屬看到一個不理性的老闆還要和他一起渡過難關?
    也許大家看他的IQ高如何做事,我反而在找他的EQ是如何處理事情。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得很好。

      其實書裡也有提到類似的情景,SpaceX 在第三次發射失敗之後,

      當初發射地點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中的一個小島上(Omelek Island)的,

      Musk 不但沒有太多的過度的情緒反應,反而更積極地把自己的私人飛機給部屬運用,

      快速地去面對解決工程或相關補給問題...所以我說:經過這 SpaceX 及 Tesla 的

      危機處理之後,他真正才成為一位讓投資者信賴的企業領導著,所以願意提供更多

      資金與資源給他運用。這一點真的很重要...這已經在創投界裡立下一個非常優良的典範。

      所以,為人處事,不管是就業或創業,其實真正追求的不是技術持續精進或傲人的專業領域,

      而是取得別人對於你處理人事物的處理能力信心。因為投資你,人家相信你可以把事情做得

      很好,也可以有效地找到對的技術團隊,做好管理,及做好的產品研發及市場行銷。

      這才是我們從這些故事裡,該學到的真正道理。

      謝謝你的補充說明。說的真好。

      刪除
    2. 我看書和一般人不同,看完了,我會想,我若和書中人物一樣,會做一樣的事?我和那些偉人那裡不同。當然我不可能再有和那些人一樣的機遇及狀況。那該學的是什麼? 所以看完後,問題更多,就會重覆再看幾次。

      技術書則是另一個態度,因為我熟,但我可以寫出一樣的書? 人家表達的好不好? 結果再多看幾次,學會只要翻個幾頁,就可以判定是否是好書,因為表達的方法只要幾頁就可以看出來,表達不好,看起來吃力且浪費時間。

      維護程式時,會看到不同人寫程式的思維,怪人的思維會反應在程式上,所以要依他的思維才可以了解他在想什麼,才好追到bug。結果練會拿到別人函式庫比其他人上手快。

      後來到AI時代,才理解原來這招叫對抗生成,也是AI快速學習的方法。因為我注重學習,但我會想去學習別人是如何學習,藉此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然後再應用於其他方面。

      刪除
    3. 看個人傳記或別人的創業故事,重點不是在如何複製這些人的成功模式。

      誠如你所說的:"我不可能再有和那些人一樣的機遇及狀況"

      但這就看一般技術類圖書一樣,我們也是從中學到一些知識,然後建立自己的能力:

      撰寫程式的技巧或處理工程問題。因為我們在工作上所會碰到的問題也不會一模一樣的。

      只是技術類的東西,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模組平台,甚至花一點錢就可以驗證自己的想法了。

      但對於創業或就業所會碰到的技術以外的東西,就真的比較難體會了。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大部分搞技術的人會選擇"忽略"這方面的學習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總覺得:只要我搞技術搞得好,自然這些都不是問題。我只是千里馬遇不到好伯樂而已。

      但真的如此嗎?

      年輕時候,這些觀點或問題影響不大,因為年輕就是最大本錢。

      但當你老了,年輕所學的技術能力,可能跟不上時代了。你也不太可能一直學啊,

      更何況許多新興技術所伴隨的都有其時代背景的需求與使用環境條件的改變。

      所以,當你從這些技術以外的觀點來學習一些分析判斷能力,其實是比專注搞技術好用多了。

      我說過:年紀大了,歲月有限的壓力就越大,很多事情都已經不像年輕時代,可以讓你有個

      五年、十年的學習曲線成長。有許多事情的演變方式、或一些前因後果,你都已經比年輕時

      更有直覺得判斷能力了,只是你自己願不願意面對而已。

      譬如說:有些東西不是光靠技術就可以輕易解決的,那該如何處置?

      只是絕大部分的人,寧願選擇只想看自己所孰悉的技術問題,而不想面對技術以外的問題:

      經營策略的調整、業務行銷或財務操作等...等你搞技術搞久了,年紀也大了,

      其實你都比誰還清楚:這些才是你創業或就業的真正問題點。人家不就是這樣子告訴你的:

      當你早一點克服瞭這些問題之後,就開始一路順遂了嗎?(Jobs、Musk 等)

      至少你也要懂得早點發現、早點調整,免得拖了一輩子...

      一直陷在那個自己所造成的"毛球"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這種後果你還能怪誰呢?

      是不是啊?

      (就像本身創業時,當最後努力地私底下一位一位個別的去跟每位董監事或大型股東談談

      了解一下他們的看法與想法。其實很多答案在那時候你就比誰更清楚了,甚麼是是技術問題?

      那些非技術問題?優先順序整理分析一下,就知道了,該做甚麼決定?就很清楚了)

      刪除
  4. 應該沒有多少老闆 會一天 工作 14 小時 , 泡在 Lab 裡解 bug...

    其實 , 愛因斯坦 , 馬斯克 這種人是 小時候就對世界有一種想像

    他們一生的使命就是把這種想像 實現出來

    愛因斯坦小時候 就一直想 如果能 移動的 和光 一樣快會是什麼一個樣子

    馬斯克則是 外星 旅行

    他們的夢想 已經孕育很多年了

    想像力 會 一直困擾著 他們, 拉著這些人往前行

    一般人 卻想像 怎樣可以賺錢

    可是賺到錢 是否動力就停止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些值得我們後生晚輩學習的地方,都不是在他們在個人專業領域的為大成就,

      而都是在於他們在某些領域領悟到一個道理(或法則),也相信自己眼光與判斷能力。

      然後不會一輩子的死守在自己小小的工作室(或地下室、車庫---如賈伯斯)。

      透過一定的理念推廣,先讓一部分的人相信他...也許就成為他的忠實的粉絲。

      運用財務或是市場行銷,讓自己的理想或夢想一步一步地往前行。

      與其追求個人人生最大成就,倒不如去找到對的團隊或帶領著大家朝你的夢想前進。

      我曾經說過:能夠在歷史上名留青史的,都不會是當代最有錢的人,而都是能真正

      發揮社會或時代潮流的人物。那怕是政治人物也是。

      所以像宗教界的耶穌基督、穆罕默德、釋迦摩尼等,印度的甘地或是偉大的藝術家等...

      其實絕大多數的這類人物,都很窮...人生也沒過得多愜意。但他們對於人類社會影響力

      都不是認為財務金錢所能衡量的。不是嗎?

      刪除
    2. 為何台灣工程師在草創時,老闆很優待,也給了副總的位置,然後空降少東,就請你退位。
      還有一種是確定趕不走,但工程師在實驗室喝酒,下班睡醒就回家。
      以上都是我聽到的,難怪公司都不長就掛了。

      刪除
    3. 所以說啊。

      好公司與好老闆不多啊。

      也不要以為在小公司,跟著老師傅學高超過人的技術與經驗,就前途光明了。

      搞了五年、十年也搞不出甚麼名堂時,你得真的要好好的思考一下了。

      人家說: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師直接帶你住套房,就這麼簡單嘛!

      小公司你認為發展空間大,但就是有這些風險。

      大公司制度呆板僵化,但人家就是有一定的格局與不同的組織作戰架構,就以簡單的

      組織分工,其實也夠你學習觀摩的。

      所以像我:走過創業小公司,也待過園區IC 設計廠,其實這其中真的有很太多值得你去觀察

      與思考判斷的去決定你的人生走向與價值的。

      只是:這些機會都有年齡或機遇問題,如果你不趁年輕時,去接觸的話,

      錯過了...就真的可惜了。

      (Jobs 或 Musk 其實都有曾經去過大公司上班過的,他們也都在這些公司裡學到、看到

      甚至找到一些未來在自己創業過程中的良師益友的...這一點真的很重要的。)

      刪除
  5. 所以當我們在看這些傳記故事時,都不是期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類似的人物。

    而是真的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一些基本的做事應該有積極正面的思考與策略規劃能力。

    畢竟我們都會慢慢的成長:從人家的小孩、學生再到工作上菜鳥新手...人夫、父親或主管等等。

    屆時我們也會開始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會幫別人提供一些經驗建議。

    那我們除了自己本身的社會工作經驗之外,我們還能從哪裡學到更多的經驗或法則?

    一樣的道理: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對的~個人的學習與能力有限,但外面的或別人經驗資源是無窮的。

    所以我們當然就得有如此這般的虛心求教學習動力與正面思考的模式。

    不只給我們自己本身,也可以傳授給家人或小孩、下一代。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正面循環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