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來講講所謂多核心MCU 的一些基本概念,但說真的我也沒真正去研究過像
STM32 裡那些所謂雙核心或是其他高階多核心的MCU 東西。有機會我也會去試試看的。
但對於一些MCU 的基本概念,我想應該相去不遠吧。這也是許多MCU 的設計基本架構吧。
也不好意思,我大學不是念EE 或資電相關科系,所以學校教的所謂微處理器課程內容,
我也不知道,但我的確是從 8051 的基礎從組合語言開始玩起的。所以應該還是有點概念吧。
現在不管是 CISC 或 RISC 架構的MCU 來說:基本上都是從程式記憶體中去抓取程式碼,
然後藉由這些程式碼來解讀MCU 所理解的指令,來一一執行。然後依據指令來判斷是一般
計算、記憶體搬動或是I/O 控制等等來完成指令所交付的任務。我想這就一般的基本概念。
但接下來就大家各自發揮創意,來設計不同的抓取指令、解碼與執行的順序或方式,也就是
所謂 pipe-line 的方式。這部份我們就不再鑽研了。大家有興趣都可以去網路搜尋研究。
說坦白話:現在要設計一顆MCU 真的也不難啦,只不過設計MCU 就會牽涉到開發工具、
組譯平台架構與系統支援等等許多繁縟的後段工程支持。 涉及各路專業領域人馬的投入,
一開始肯定就是燒錢的投資與針對此MCU 系統新興市場的切入與支持投入。--- 不容易啊。
所以市面上可以大賣的 MCU 知名的大概也就大家所熟悉的那幾種。甚至也都號稱與某某
MCU 架構兼容或可取代性的。也都是為了省去上述後段的:開發平台工具的支持。
真的很辛苦的啦。以下就簡單地解說一下吧。
一顆MCU 基本運行需要那些控制架構(或參考依據)?基本上就是:
1. Program counter:這個就是讓CPU 知道自己已經執行到第幾行或到哪一行了。沒有這個
參考內容,CPU 肯定是跑飛了。
2. Stack pointer: 堆疊指標位置。因為CPU 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會碰到中斷、跳躍指令(Jump)
或是呼叫副程式(Call) 時,一定得先記得原先位置在哪?否則執行完這些分支(Branch) 指令
之後,就會回不來了。至於 Stack 要放在哪?用多少層記憶體管理,那就隨各家MCU 設計
公司自行決定了。
3. Accumulator :累加器,這是CPU 運行的基本單元,不管是運算或記憶體搬動,都需要
一個基本的暫存器(register),這個累加器就是它內部的基本配備了。至於還要多少額外的
暫存器設計,就看各家的設計概念,當然暫存器就是一個記憶體,越多的記憶體牽涉到的
就是基本設計與晶片製造成本了。
4. Flags: 旗標。只要是牽涉到運算的基本動作,就會產生所謂的溢位(Carry) 、零值(Zero)
或是所謂的正負號結果等等...所以這也是CPU 運行時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暫存器了。
---
然後至於其他那些所謂的一般暫存器、控制暫存器或是相關記憶體管理暫存器等等,
就是CPU 功能支持度來擴充增加而已。這些都是一些MCU 設計的消費額(就是成本啊。
也是一些功能支持能力,也會增加系統開發複雜度的)。所以依據這個基本架構想法,
我們就可以很簡單的設計很基本的CPU 了:
這個就是我當初所幫忙撰寫的多核心MCU 的ID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平台了。
上方那個就是Visual Studio 的開發環境,我們也可以看到所對應的 MCU 中的這四個基本
CPU 參數定義位置了。這也是我唯一寫過的Viusal Studio 的Mainframe 架構的軟體程式。
之前也完全沒有碰過:當初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一開始就挑戰這個東西。
當然之前也用過其他MCU 的IDE 平台,像是Microchip 或是Keil 。我必須承認:尤其是Keil
影響的成分比較多啦。所以在IDE 平台上就得要能夠查看MCU 的各項 Registers 或記憶體
內容。就會有所謂的各種視窗:Registers Window/Memory Window/Watch windows 等等。
我當初是用 Visual C++ 6 來寫的,這個VC6 版本壽命很久。網路上許多VC 參考程式,
幾乎都是從VC6 開始的。
不過,我現在都是用 Visual Studio 201x 版了,但重新編譯與組譯這個軟體,會出現許多
不相容的結果,這個絕對可以重新解掉所有的錯誤訊息,但已經沒那個必要了。
上圖就是可以由使用者自行查看任何 CPU 內的 SFR (Special Function Register) 內容。
大致上許多MCU 的開發平台都是如此這般的。
我要說的是:當你自己經常使用這些工具之後,你大概也會知道這類 IDE 工具在做甚麼的。
差別就是你要如何自己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 IDE 工具平台。
但道理也很簡單:有沒有機會?或是有沒有老闆或資金讓你可以這樣子磨練一下。
不過,你也不用羨慕或想法,因為這些東西已經很成熟了,就算你不用這一種IDE 工具,
一般的 GCC 也都很好用的。現在許多年輕人搞不好還比較喜歡GCC 這套,因為簡易又
容易跨平台使用。可能只有我們這一種老人家或是比較笨、比較懶的人才會用這種IDE吧。
其實如果你是大老闆的話,也不用這麼辛苦,你也可以花一大筆錢想辦法跟Keil 或是IAR
這一類公司合作。產品形象也比較好,只是台灣許多老闆就是想省事、省錢吧。
所以我才有那個機會自我要求磨練一下吧。
---
有了這個基礎的四個CPU 控制參數(變量)之後,你就完成了一個很基礎的CPU 架構了。
這也是這個多核心中每一顆CPU 的基本元素了,也就是說每一顆CPU 都有自己獨立的
這四個基本元素。所以依此類推,若有八組這四個基本元素,你就可以說是八核心。
若有十六組的基本元素,你也就可說是十六核心了...當然啊,當核心數增加,所面臨的
晶片內部的複雜度也會增加,也當然也有其系統極限的。
(這個多核心是共用一組系統時脈(clock)的。所以當你核心數增加時,每顆CPU 能分到的
系統頻寬就越低....所以簡單來說:它就是一個硬體上固定的分時多工系統而已。)
至於系統的時脈(Clock) 、記憶體或匯流排(Bus) 要如何安排,就看各家CPU 公司的想法了。
但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因素要考慮的是:設計之後的CPU 核心成本有多少?
功能強,你的CPU 的架構複雜,設計的邏輯電路多,所需的Gate Count 很多,這些在晶圓
上的製造成本都是嚴重的成本考量。當然太複雜的東西你的開發平台或系統驗證期也很長,
對於新創公司或團隊就是一種無形的成本壓力,簡單容易可以快速切入市場換現金的,
往往都是這些新創公司考量的第一要素:常常都是想說,當我先賺了第一桶金之後,
我就可以慢慢地擴充我 CPU 的功能與運算使用能力了。但其實這個就像人家說的:
當神木一落地了,就已經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了,因為也會成為市場、客戶與公司的工程
組織團隊的包袱了。往往都是技術以外的事情會阻礙下一代產品的命運。
我指的不光光只是這一家公司而已,而是台灣許多IC 設計公司都有這一種宿命,
你說台灣MCU 設計公司有沒有後續的 ARM based MCU 啊?但你有在市場聽到他們這些
32 bits MCU 有賣得像 STM32 嚇嚇叫嗎?stm32 賣到缺貨,天天喊漲價...人家為什麼還是
喜歡搞 stm32 兼容的MCU 啊?就是市場風向,也會影響這些公司的後段的業務與FAE 在
市場上操作問題啊。你是這些產品的工程人員,你會覺得你發展的潛力或機會在哪?
另外我稍微交代一下我參與的這個多核心的MCU 的後續工作:
其實以這個 多核心的MCU 的功能,以你對於一般MCU 系統設計有多一點經驗或工程能力
來說:說真的你隨便找一個高速或是懂得如何安排你系統的分時多工的設計架構,就可以
完全取代它了。(或是弄個FreeRTOS 在ARM MCU 平台上也可以。)真的不難。
差別的考量就是系統的設計成本,但一樣的道理:相對來說
他也是因為這樣的架構與產品市場的定位問題,也會限制他在系統設計的空間與機會。
我也可以直接說:一個簡單的 RISC 8 bit 的 AVR 可以做到這一點的。所以它在市場上的
唯一競爭優勢:也就是台灣廠商一貫的競爭策略 --- 殺價競爭而已。
(當初一開始時。老闆信誓旦旦地認為他一顆MCU 可賣多少錢,但實際後來市場價格
跟這個想法價格至少差了幾十倍以上。很無奈吧。這個就是殘酷的市場現實面啊。
因為每個來上班的業務,也不會管那麼多的核心技術問題,趕快出貨有業績比較重要吧。)
當然當他一出現在台灣市場上時,曾經一度炒了一下,但畢竟大家都是師出同源,
在產業裡也都算是近親繁殖的啦。所以當我當年一離開後,就有許多同業相關IC 設計公司
請我去"聊一聊"。有些人(公司)是想了解這是甚麼新奇的東西?有些公司就是想找我
可不可以也去幫忙一下弄一下IDE 開發平台或設計一下開發工具或相關軟體。
我至少跑了三四家相關MCU 的IC 設計公司,有的在新竹科學園區內、有的在竹北台元園區
還有是一些在新竹縣市的小巷弄內的.....有些公司的PM (產品企劃主管) 聽我稍微解釋一下
這個東西之後,也都覺得:還好了,也沒多大的驚奇之處。我說過了:你也別以為別人或
公司都是笨蛋,更何況大家過去都還是老同事、老同學的。
但不管如何,我都已經沒有那麼大的興趣了,寫這些IDE 軟體也讓我在PC 軟體的設計功力
大增,做一次可以,再做第二次就真的有點浪費生命了。有些公司還是不死心一直說服我,
但一來是為了競業條款。二來就真的已經沒那個心了。...搞了老半天的~我說:那乾脆我就
來個"不小心"把存有所原始碼資料的隨身碟給不小心地掉在路上,被你們撿到可不可以啊?
😂😂😂😂😂
大家也知道:這些東西一玩起來,沒有那個三、五年持續的維護著。怎麼會有成果呢?
---
我想我就很簡單的稍為交代一下所謂多核心 MCU 的基本概念,現在市場上不只八位元CPU,
就連 32 bits CPU 已也都已經發展到 N 核心了,也都非常成熟了,這也不是甚麼新奇的
玩意兒了。重點還是在於系統市場上的應用發展了。這當然也會牽涉到相對應公司與通路商
的資源投入,一開始,小打小鬧都沒啥多大問題,重點還是在於如何往後的永續發展吧。
但這是廣大市場與世界潮流的大方向趨勢,或是人家公司的經營方向,我無法置啄的。
對我來說:當然就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旅程而已:藉由這麼一次的因緣際會,可以好好
把自己在PC 軟體開發平台功力做一個提昇,也就是後來可以完成那個 CDI 系統平台。
也因此可以募資、開公司與參展得獎。再去第二家公司上班做一樣的工作內容,
也只不過繼續領一份餓不死的薪水而已。
當然後續也延伸了我在系統開發設計的廣度與深度,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奠定了
我往後可以完全自主獨立的系統開發能力,也包括了系統除錯、驗證或測試等等。
回首看看這樣子故事時,是不是也可以啟發各位讀者的一些想法。
我強調一下:我只是藉由一個產品的技術開發故事,分享一下個人職場生涯過程。
許多這類的故事,一人一生能寫也不多了,希望對於許多年輕人想透過這樣的經驗與
故事,可以多參考看看,也可以為自己未來的人生有更一步更清楚明白的規劃與做法。
祝福各位。
感謝分享, 謝謝您
回覆刪除"涉及各路專業領域人馬的投入,一開始肯定就是燒錢的投資與針對此MCU 系統新興市場的切入與支持投入。--- 不容易啊。"
回覆刪除大家可以想想:Atmel 從8051 到 AVR 在市場上都算是很成功的MCU,
若以我們一般人的想法:當然認為有這樣的產品線就可以好好的賣與經營了。
但人家為什麼還要把公司直接賣掉呢?
更何況它賣公司時:其實它的ARM Based 的 32 bits 也推出市場了。
---
這都是在在地告訴我們:一代的產品成功,並不代表你就是成功的。更何況你這項產品所面對的是甚麼市場趨勢?更好玩的是:出手買它的公司也還是另一家市場上競爭對手,也是MCU另一族系世界大廠:Microchip 。
所以啦,公司的經營發展策略:絕對不能光只是從技術或簡單的產品開發角度來思考的。
"EEVblog 1524 - The 10 CENT RISC V Processor! CH32V003"
回覆刪除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Wrv7nW-S8&ab_channel=EEVblog
---
我記得之前這個頻道也介紹過那個多核心的MCU ,它的觀點或標題,
也沒有標榜說:它有多新奇,就只是覺得這個市場價格出乎意料之外。
結果不用多久,人家直接也跟你說:現在世界上 32 bits RISC-V 也用這種
驚人的超低價來搶市場啊。人家還是用Flash Based。不是那一種只能燒錄
一次的OTP MCU。
更何況他們推出就是鎖定在你認為廣大需要低價MCU 市場的中國大陸市場。
這本來就是一片殺戮紅海市場。
我們以前也都是走過去大陸市場推低價MCU ,現在人家也學了你這招了啊。
未來你要怎麼玩?人家才真的不想管你是幾核心?甚麼偉大的CPU 架構。
現實就是會有多少後段的應用工程師們願意投入開發實際應用產品?
還有價格啊。
世界上會幹這些鳥事的公司多得很,尤其是在老中的世界裡啊。
剛開始你不覺得,但當你像我們這樣子走過、看過很多人事物之後,
只要把時間拉長,所以有的答案就了然於胸了。不是嗎?
感謝前輩分享
回覆刪除網路上幾乎很少看到開發IDE相關的流程
所以沒來沒想過IDE是如何運作
前輩是否可以介紹一下?
感謝您
你想知道哪一部分呢?這種IDE 平台是有點複雜的。
刪除關於組譯器部分。是CPU 設計者會給我一份組合語言的表單,
當然他們自己也會自己寫個小程式來幫忙把組合語言轉成機械碼(HEX)。
我們IDE 可以引用他們這個小程式就可以產生HEX 檔了。
至於程式編輯視窗,這是Windows 微軟Visual Studio Mainframe 平台
的基本架構,不需要自行還要寫底層。
直接引用微軟的軟體開發平台即可。
---
至於ICE (下載部分):CPU 設計者也會給你一份他們CPU 內部Debug
標準命令組,有時候就類似 JTAG 的方式。也會跟你解說斷點設定與
讀取CPU 內部資料的標準介面與通訊協定,你只要透過USB 控制IC
去處理就可以了。
最後還有所謂的 MCU 燒錄方式,基本上跟ICE 原理類似。
---
就如同我文章所提到的:只要你用過市面上的IDE,你大概就知道
一般 IDE 的流程是甚麼,然後在自己的平台上實現與完成就可以了。
比較困難的部分就是:明明就是一個簡單的視窗上的按鍵,要如何
包裝成美美又流暢的提示視窗又要完成該有結果文字說明。
這些都是要回要Visual Studio 的開發平台的熟悉度。
所以我才說:當初根本對用 Visual Studio 寫這一種大型Mainframe
應用軟體根本一竅不通的,哪來的勇氣敢動手寫這個玩意兒。
---
最大的因緣際會是:一來MCU 剛開始設計,公司只有三、四個人。
IC 設計者們,他們都在忙設計工作,而我是唯一搞系統的人,
寫MCU 驗證組合語言或 USB開發工具的使用都已經非常熟悉上手了。
自己在公司不找點事情做,還真的不知道要幹嘛?
所以老闆也不管我,我就天天上班都在玩這些 ...前前後後約二~三年吧。
我也說了:一個東西讓你天天玩,不成仙也會成精啊。
不用羨慕也不用懷疑或覺得不可思議的。
就是我說:有人付你薪水,你又可以學新東西,幹嘛不做呢?
是不是啊。這個就是一種機會啊。只是這一種一開始公司只有三四個人
的新創公司你敢不敢去而已。 ^_^ !!
2009年時我在想還有20年的就業時間,遲到遇到多核心。沒有MCU是多核的(當時我還不知道),但認為仍是用C語言。手上有多核心的是PC。所以很快的轉找PC是如何寫一個程式發動多核,一google答案是用pThread,但這個是linux的函式庫。我再查找到OpenMP,這個visual studio就有。就寫了簡單的C去跑看看是不是從PC的工作管理員上就可以看到一個程式多個核心發動。
回覆刪除不會很難,難的是應用後的工作管理,那又是另一種技術。
當時市面上有多核心的CPU 應該就是PC 用的。
刪除不夠以微軟的作業系統,很早就支持所謂的 Multi-thread 的軟體功能。
它應該也算是一種軟體版的分時多工吧。
在科技領域裡,世界頂尖人才多得很,真的很難說:
哪些東西,只有你有,別人沒有的。
產品或市場拚到最後幾乎都是在拚資源與通路的平台。
就算你的東西比人家便宜,沒有行銷通路平台,也沒用。
更何況:有些東西如果可以用簡單便宜的軟體程式支持得到的技術。
人家就不想用特殊的硬體來卡死自己的啦。
---
或許別人不一定可以看到這些未來趨勢,但我當年就非常清楚知道:
(其實老闆也知道) 單純這一種硬體架構的CPU (IC) 設計,對市場來說
還是不夠因應未來市場競爭的啦。
老闆想的是這個基礎以外的機會,不過呢?
當公司的業務人員一來之後,整個產品與市場趨勢就完全被業務行銷
人員所主導。老闆想做甚麼?業務可不一定有那個耐心,也不一定會
幫你好好跟市場客人解釋的。
他們要的就是簡單快速有營收的績效就可以了。這種理由你老闆也
未必能夠反駁他們的啦。所以當年一開始做市場業務行銷時:
幾乎國內其他MCU 設計公司的業務都來上過班的,折騰了一輪之後,
都是拿這個CPU 當一般傳統MCU 來殺他們老東家的市場價格。
最後就成了這般結果了。業績好不好?當然好啊,殺價的生意只要
業務人員逼著公司不斷的Down cost,業務當然好做啊。
然後老闆的理想就慢慢被束之高閣了。再也回不去了。
這種故事太容易複製了,在老中的科技世界裡。
前輩你好
回覆刪除有幸看到這個blog, 小弟不才是國立某科大目前在設備業寫軟體也快接近35歲, 但一直覺得工作內容不夠深度, 想要轉職不知道該朝甚麼方向努力, 只知道IC公司很賺錢跟linux很重要很多大公司再用兩個大方向, 但不知道要找怎樣的職缺, 自己在網路上有找到的職缺是linux bsp, 其他的跟linux有關的職缺就不知道了, 可以懇請前輩給我點建議嗎
其實,工作機緣這檔子的事,真的很難說。
刪除因為我們也不知道怎樣的工作性質符合甚麼人做?
這都還得牽涉到每個人的家庭環境背景與經濟考量。
而且有些行業或產業也不是如媒體或報導的那麼值得羨慕的。
就以IC 公司來說:裡面也又分設計、應用或後段生產與客服支援
部門單位的。我說了:好公司也有"屎缺",爛公司也有可能值得你
學習成長的機會。...這些都很難以一言以蔽之的啦。
可以肯定的是:首先真的要為自己負責(責任)努力的。
行行出狀元,所有成功的背後也都有不足以外人道的辛酸血淚的啦。
人家會拿出來講得光鮮亮麗的背後,是有更多令人不忍卒睹的代價。
我待過許多公司,也都算是朝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前進,
但坦白講: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成功,學了不少東西,
這也只是滿足自己一些小小的內心成就感而已,沒多實際的經濟效益。
也就是一個餓不死,(更何況:還有跌跌撞撞的一些經濟風險!)
現在年紀大了,我還是會回頭跟賈老師說聲:抱歉,因為自己的任性,
讓她與家裡受了不少苦。也非常感老天爺的眷顧,不至於窮困潦倒的。
所以如果在你所評估對家裡經濟條件或環境許可得條件下,
選擇你所認為(不是人云亦云的那一種評估)是值得你去做的,
而你也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願意付出應負的代價與辛苦,
那你就可以去做啊。
因為不管下一個工作或公司單位,一開始都是因為雙方都會一定
期望與機會,但再好的職務與工作都還是有一定期限的蜜月期,
等這個蜜月期過了,事情與環境條件就又會回到許多過去你所
認知的無聊枯燥的例行公事模式了。
所以我才一直在文章闡述一個觀念:不斷的閱讀學習成長。
沒有人可以改變你,只有你能改變你自己而已。
很多今日所看到的公司與行業別,也都會有一定的賞味期,
更何況是技術領域或產品特性,也都會隨時改變與潮流趨勢。
或許有一天你也會跟我一樣:就算你在某個領域可以獨當一面,
也讓別人覺得你是專家或導師時,也有可能你甚麼想做的
產品(技術)或市場,也不是你所想的那麼簡單容易的。
畢竟還是一個人,過程中:你所需要的是累積資源與創造機會。
就跟你現在想換工作或領域時的心態一樣:我有甚麼條件與籌碼?
這個就是你對於未來的掌握度評估的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最終的結論是:
其實答案都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回頭想想,與綜觀的評估考量。
然後就落實執行。
--- 說是找個好工作、從哪種未來技術領域或產品,
其實大家都是在經營自己心中(心裡)這家屬於自己的公司而已。
PS:肺腑之言:當你年紀越大,不管你過去的條件如何(優異或成就非凡)
你所能選擇的機會就會越少的,不管是就業或創業都是一樣的。
相信我說的。不管你是員工或老闆都是一樣的啦。
祝福您。也為你加油了囉。
"學了不少東西,
回覆刪除這也只是滿足自己一些小小的內心成就感而已,沒多實際的經濟效益。
也就是一個餓不死,(更何況:還有跌跌撞撞的一些經濟風險!)"
這段話真是深得我心, 等我意識到這件事, 也步入中年了,
可以選的路也變不多了,
由 2006 / 2007開始, 到至今追隨版主的blog有十來年了,
中間換了幾份工作, 每天都會來您這逛逛, 每篇文章都讓人省思, 謝謝
謝謝你的留言與支持。
刪除---
如果你在步入中年時,還可以有這種認知,也都算不錯了啦。
也不用太過於悲觀與擔憂...
想想我從2006/2007 起,也是一路跌跌撞撞的。但還是不斷的努力。
想想當時2006/2007 待在多核心MCU 團隊寫寫 IDE 軟體及搞一些
USB 介面工具,這些其實都還蠻受用的。
或許真的是老天爺還蠻照顧我的,(年紀大了,多一點感恩,少一點抱怨)
這當然也是在時空背景下,自己也蠻懂得一些市場趨勢所需的基本技能。
然後,也是因為創業也懂得一些市場產品開發的財務與業務觀點的。
所以也都還有一些產品或市場可以賴以為生的。
---
才想有空的時候,也把這些經驗分享出來,供各位或年輕人可以
參考借鏡的。
有些東西或技術,真的過了賞味期,不是說沒有用了,而是真的
要幫它們多想一些策略與機會。否則,真的...你過了中年,
後面就有新一代的年輕人也會陸續冒出頭來,
你想在市場存活,他們也想啊,難道你不想這些,他們就不想嗎?
人家也不會比你笨啊,更何況人家還走在你後面,看著你走過的
經驗與軌跡在整理思考啊。
---
所以啦,年紀大了,就真的要更懂得全面思考了。
因為你看過,走過的...更多更廣了,而這些經驗與成果,不是讓你
拿來嘴年輕人或想教訓別人的...而是讓你有能力幫助更多人,
等你到了有一天,你所剩下的與擁有的真的不多啦。
PS:最近聽到一位老同轉述一位與我年紀相仿的同輩,之前也是
在園區與兩岸之間擔任許多重要職務,人家也是國立大學研究所畢業的。
但到了這個年紀,就真的~人家不要你就是不要你啊...就業市場就是
隨時有年輕一代的可以選啊,過去也因為忙於工作,疏忽家庭關係經營。
現在呢?就自己一個人留在新竹...最近就忙著辦營業登記:要去開Uber。
他說:要不然呢?這個年紀你還會甚麼?不要以為你技術有多好?
功夫底子有多強?你還不是要找客人?找市場?找產品?(資源)
幾歲了?就簡單單純一點,做一點可以餬口的事做做吧。
幸好年輕打拼時,在新竹還留一間公寓房子...
所以還是老話一句:年輕的時候,還是多想想吧。
有誰真的可以料到當你過了五十幾歲之後,會發生甚麼事呢?
就連家裡的事,你都搞不定了,還想那麼多做甚麼?
相信我說的:大部分的人,過了六十歲,不是你想賺甚麼錢?
而是誰要賺錢養你?有誰還願意照顧你的?
(不是你年輕時的一家之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