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系列來講講關於MCU 的開發工具,當然我也希望透過自己本身的一些技術或
看產品市場的經驗觀點來分享一些看法,坦白講:光講技術真的要交代非常清楚
真的很不容易,就算我說穿了,你沒自己走過,其實你也很難了解箇中的眉眉角角的。
況且要去接觸或深入每項產品的技術,沒有適時工作上的機會,真的都非常辛苦,
也很難持之以恆地投入,那就更不說:你未來還想靠這些東西混口飯吃或變現的。
所以在講這些技術時,或許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看產品開發或市場觀點吧。
這也是我覺得寫這些內容總比純講技術或分享程式等更有一些意義吧。
因為我之前也有參與過多核心MCU 的設計開發,也有自己寫過MCU 開發工具,
所以這方面的經驗或觀點應該還是具有一點參考價值吧。
我們來看目前市面上最暢銷的MCU 的開發工具:STLink 。 目前最新版是 V3 版。
至於原來的 STLink-V2 版市場已經被大陸做得也算是體無完膚了:你認為你在一般
購網站買到的是哪一家的 STLink-V2 呢?
你認為你買到的是最便宜了嗎?哈~😀😄 你知道這個東西還有分版本嗎?
那天我同事跟我說:靠~這個東西就只剩 RMB 8.7 元而已?我的直覺告訴我:有鬼啊。
果然上網一查:既然還有分國產 IC 及進口IC 版啊。
一般我們認為就只差 RMB 3.0 元,真的有差嗎?這是開發工具耶~但市場就是有人
願意去買,也自然也有工廠去做。這個產品這樣子玩市場的意義在哪?😒😒😒
所以如果你是原廠的話?你覺得該如何規劃下一代產品呢?對的~我就用貴一點的
MCU ,你要跟我買 MCU 沒意見,反正也都是我家的MCU ;你要抄襲 MCU ,
好啊,你覺得合算的話,我也沒意見。所以原廠的 STLink-V3 就直接採用 ARM-M7
的 STM32F723 。這招就夠狠了,果然一下子市面上的 STLink-V3 就只剩下原廠
做的生意了。至少這三、四年來,沒有滿街抄襲的 STLink-V3 了。厲害。
所以我才說:搞技術不難,但要懂得運用技術來操作產品或客戶市場,才是厲害啊。
如果換是你,你會這麼想嗎?而你真的會附諸執行,況且還能守住這樣的市場。
----
其實:以原廠賣這個 STLink-V3 也沒賣得很貴,所以也同時可以嚇阻抄襲仿冒者。
目前 STLink-V3 比較平價通俗的型號有:STLink-V3MINI 及 STLink-V3MODS。
其實它最早的版本的外觀與電路板是一模一樣的:
只差別在一些電子零組件不同。因為這兩片的功能略微不同。STLink-V3MODS 有支援
一般USB 轉 SPI/I2C/CAN 及 USB GPIO 控制。但這些都需要使用者自行去開發的。
所以這片版子比較便宜一點。( 當然這樣的市場肯定會比較小一點吧。)
但後來他們也可能覺得這樣的PCB 真的很容易造成客戶或使用者混淆吧。雖然他使用
說明書都已經跟你點出使用差異性了:
但我相信還是會有人搞不清楚的啦。況且也只有 STLink-V3MODS 才需要額外的拉出
許多SPI/I2C/CAN 及GPIO 腳位,所以另一款 STLink-V3MINI 就不需要這麼複雜的
郵票孔設計的PCB 了:
所以原廠就把 STLink-V3MINI 給重新出一版,名稱也略為修改為:STLink-V3MINIE 。
他比 STLink-V3MODS 多一些IO 保護晶片。所以價格略高一點。而 STLink-V3MODS
就承襲原來的PCB 模樣。但他在應用上就需要自己額外加上擴充版了。
----
這兩片我都有,也都有幫他們做一些額外的防護與擴充接線:要不然,原廠那些 1.27 mm
的接頭或郵票孔,真的很難找到對應的擴充母版。你也不會為了這一兩片自己去搞個 PCB
繪製與發包吧。(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當作一種生意做啊,我是不會的啦。)
只是原廠這個 STLink-V3MINIE 的接線是 1.27 14 pin 的排線,跟一版JTAG 版不同。
雖然他大部分還是一樣用到 10 pin 就夠了,但接頭就是不一樣,我還是幫他轉接出來
一般的 2.54 接頭,這樣子真的比較方便接線使用。
這塊 STLink-V3MINIE 應該沒啥好玩的,就只是純粹當 ST MCU 的開發工具使用吧。
但這塊 STLink-V3MODS 就可以玩比較多花樣,只是他要客戶自己開發系統應用,
這一部分我在USB DIY 中也有較介紹過 FTDI 的一些IC 也是可以做到類似的功能。
接下來我也拿這樣的平台玩玩的。
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可以寫PC 端的APP 應用程式的。這也是我這幾年玩得比較快樂
自在一點的東西,因為寫韌體程式不免還是要搞一些硬體 PCB 的,這類產品也常常
因為MCU 硬體規格問題:譬如記憶體容量啊,執行效能啊~或是其他周邊擴充問題等。
往往就會限制你產品開發的時程或是許多無謂來來回回的反覆評估設計與成本考量。
真的很辛苦。
但在PC 上開發產品或應用,真的就不用再操心這些問題,PC 不管是記憶體,儲存
容量或是計算能力與周邊擴充能力,都比較通俗方便的...所以有許多產品開發的
評估或實驗測試,其實都可以在 PC 上進行開發測試驗證的。尤其是一些演算法。
尤其是現在透過網路資源的分享或利用,畢竟桌上型電腦真的就比較輕鬆簡單一點。
這也蠻適合我這一種已經年輕不再,生活更需要一些額外能夠放鬆自己的時間與
空間的生活與工作模式的。
再說:現在許多MCU 或所謂的行動裝置、嵌入式系統的效能也不斷的提升,
我也相信不久的將來:許多原本在PC 上可以運行的東西,也都可以很輕易的
移植到行動裝置或是嵌入式系統內的啦。
----
這一系列的文章內容,我就先在此告一段落,也順便分享了自己一些現在技術生活
的經驗。畢竟大家也都會慢慢地走到我這個年紀的。只要你還有興趣繼續鑽研
技術的話,你或許也可以參考看看。
市面上可以拿來玩玩,寫寫東西的內容,是寫不完的啦。只是真的。要玩也得看看
自己能不能夠從中Gain 一些可以變現的契機,你說只要專注某個產品或技術。
除非你真的要非常投入的維護產品開發測試、驗證再到備料生產、庫存銷售。
那怕你是委外生產製造(其實你還要準備生產品管測試驗證平台或治具的),
這種年紀真的要透過產品生產製造銷售...真的很辛苦的啦。尤其你沒有多少
資源可以用的情形下。(譬如員工、資金等等) --- 這是我親身經歷過來人的經驗。
那怕是簡單的版卡生意,也都不容易、也不輕鬆的獲利模式。
那就更不用:你還有哪來哪麼多美國時間可以像這樣子。東摸摸、西摸摸一下
許多新奇好玩的東西,當然你過去的投入,現在所產生的變現能力也已經
超乎原本了,就沒問題啊,但如果如此:你還會這麼辛苦的玩這些東西嗎?😂😂😂
或許趁你還年輕時,多想想也可以用心去體會一下吧。真的不要太羨慕別人,
也不用過於期望幻想這些未來,只要你自己做過,就知道了。
加油吧。
另外補充一下:我猜原廠 STLink-V3 之所以採用ARM-M7 的STM32F723 ,
回覆刪除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是BGA 封裝的,一般坊間 PCB 的SMT 加工廠對於
BGA 的生產設備與生產管理的要求是比較高一點,相對生產的風險控管
也比較高一點,這樣子也可以剃除一些阿貓、阿狗 PCB 板廠拿著就拼命
生產出貨的,來打亂市場。
所以當你在做產品設計時,也真的要考慮到後段生產的一些後勤支援與
風險控管。要不然搞了老半天的設計,後段生產搞得一團,代工廠不想
接你設計的產品,或產量出不來,你產品成本也降不下來...
最後還是白搭的白忙一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