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是一片小小DIY PCB,但背後也代表著時代的變遷與世代交替的意味吧。
版主本身念到研究所畢業,根本都沒有接受過任何電子電路實務經驗,更不用說寫甚麼
單晶片韌體,但後來因工作關係,接觸了車用引擎電腦ECU 的應用領域,我強調一點:
是因為我們是為了引擎發動機的燃油點火控制,才需要ECU,而不是為了ECU 而學ECU 的
,這是一個在系統應用上,非常重要的學習動機與產品開發認知,因為電子電路與韌體程式
設計這些基礎技能都很容易接觸與學習的,但要真正搞清楚某一個系統應用領域,乃至於
整個產品市場需求與產品在市場定位,所延伸的未來市場趨勢發展,才是我們長期投入技術
所希望能看到的最大成果與機會。這也算是一個小結論吧。
談白講,版主從頭到尾真正比較專注的單晶片MCU 就大概只是 8051 而已,但話又說回來
對我來說:其實也不用學太多種單晶片 MCU,我也從來沒有擔心過我未來會不會被淘汰似的
因為一開始我說了:對許多產品本身的專業系統應用才是你專業上的價值,至於完成這個
目標的方法,有時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我想從來一開始學習單晶片MCU 的觀念就如此
,也算是一種好的認知(至少我現在還是這樣子認為),雖然我中間也去搞過八核心MCU,
但對於本身專業系統應用領域的堅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吧。
(附註:其實我剛接觸引擎控制ECU 時,不管我去美國或法國受訓時,人家都是採用68HC11
,但我從來也沒想過要去學個 68HC11,因為那時我就覺得好像不是那麼重要。看來我一開始
的觀念建立是正確的。)
當年一開始會藉由學習 8051來進入電子電路系統應用,坦白講:就是市場容易取得,而且
學習資源豐富吧。包括相關書籍,與零件取得(那時還不流行 google 這一套吧。)
所以真正動手弄一套自己用的實驗平台就顯得格外重要:
的ICE。其實當初我研發單位也幫我買了一套ICE,只是熟悉指令流程之後,總是希望自己
可以真正單飛 DIY 的搞一兩塊實驗電路板吧。所以就動手做了生平第一片單晶片實驗版。
很好笑吧。那時的我應該比現在學生接觸這個東西,至少比人家大了十幾歲了吧。
我跟你說:你可別讓上面那張圖給騙了,我那時用的8051 還不是現在所常見的 Flash Base
MCU,而是還要燒錄完,透過紫外線抹除的那一種:類似以下照片中的東西。
喔?MicroChip 的PIC ?是的。它曾經一度短暫的走入我的系統應用發展,但很快地就被我
棄之了。不是它產品不好,我說了:如果搞系統這麼累的話,我哪來那麼多美國時間可以
累積我自己本身專業的系統應用呢?講難聽一點:這多出來的時間,我不會出去多跟人家
多哈啦兩句,多懂一點一些市場資訊還比較有用。
這個實驗發展版,也隨著我學習實驗應用領域的擴大,而一點一滴的克難式的擴充了。
其實今年過年時,我丟掉一大堆甚麼單晶片學習版,包括Flag 51 或其他益X的板子。
就留下這一片算是比較有紀念價值的東西吧。
為什麼?不要說現在的 Arduino 滿天飛啊,就連一般8051 學習版也是由對岸經由網路拍賣
賣家一大堆,俯拾即是啊。還包括各種擴充版啊,還舉凡所有甚麼基本IO,再到所有的
生物、物理、化學及機電整合模組,不勝枚舉啊。所以現在的學生或相關有興趣人士應該
都比我當年幸福多了。不過呢?或又說回來,現在還有誰會這樣子學單晶片的?就連現在
學校老師應該也不會這麼教學生了吧。
好了,學校怎麼教我不知道,倒是我覺得以業界來說:可能就連一般所謂的學習公版或是
甚麼系統應用版也未必是一個好生意了,昔日的老同事還跟我開玩笑說:現在連在大陸
淘寶網也都可以買到電動(自行)車的公版,他還說是他家MCU IC 所信譽保證的。
(其實上面連結的淘寶網的照片是睜著眼說瞎話,甚麼美國MCU 晶片?根本就是國內
凌X的MCU,還是 8051 Based 的。不過,產品搞到這一種賣得人不用懂太多,也算是
一種奇蹟吧。我看我這位老同事也沒因此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就是一個感覺:累啊!)
就連以前在這個領域的知名廠商:益X科技。你可以上他官方網站看一下,我還真的懷疑
這樣子的產品線怎麼跟一般網路賣家比呢?說真的,人家大陸深圳 Arduino 知名配合廠商
Seeed Studio 還真的做得比較有聲有色。為什麼?至少靠近製造基地,又以全球市場為定位
,自然就可以卡到一個不錯的市場知名度與銷售管道。(另外一家就是美國知名的 Adafruit
這位美國MIT 名校的美眉也不容易,我想她也是借重了許多外部資源才成就此一網路事業)
好吧。我們就以這個故事來回頭檢視一下我們台灣這些廠商或工程師的想法吧,也分析一下
這些心歷路程。 當然這也包括我在內,或許大家也可以藉由版主自我剖析,來看一下你是否
也有類似的情節?
首先就是一開始我講的那個PCB 的故事,經由不斷的努力,也慢慢相信自己可以建立屬於
自己的一片天:因為所有的技術問題都可以經由不斷的努力而建立,如果有所不足的呢?
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達成的。譬如:軟體不懂,我就多少學一點軟體;硬體PCB
Layout 不行?沒關係,自己做個一兩次就行了。再來,喔~現在做甚麼比較火紅?
嗯~我也趕快去摸一摸,學一下,至少以後搞產品,搞市場我都一個人就可以搞定了。
不用還要靠甚麼人幫忙,也不會被某些人所牽制,這些有很多前輩所告誡的事。
(當然還有一個預期心態:萬一我以後不小心要換工作時,會不會因為我少懂了一些專業
技能而失去機會,在這一種未來未知惶恐的心態,就整天緊張兮兮地搞得神經衰弱的?)
或許,在這些過程中,你也曾經在大公司上過班,或是有些夥伴,但後來總覺得這些簡直
就是"豬隊友"。還真的不如我自己一個人搞定就好。好了,就經由這麼幾次下來,也覺得
這樣子應該翅膀夠硬了,我應該可以勇敢單飛了,先接接一些系統設計案:
"不懂"?"不清楚?"沒關係,我還是相信我自己那一套,凡事不要太依賴別人,自己努力的
慢慢培養,慢慢練功,有朝一日,我也是可以的。
"啊,又是不一樣特性的系統應用案子?""還要指定不同的單晶片MCU ?"
那也沒關係,我再努力學一下,應該不難,而且我多學一種應該以後機會會更多一點?
....慢慢地過了幾年,的確也學了不少,家裡也堆了不少開發工具或庫存零件之類的。
但也覺得沒有落葉歸根的感覺,心中還總是有一點不安之感。
好吧,
我要痛定思痛,以後我要開始慎選案子,甚至我專注某一個專業領域的設計案就好了。
結果整個行事風格,還是永遠沒有跳脫所謂"自我為中心的營運模式"。
我要說的是:搞產品不要為人所制肘,技術全靠自己。這一種觀點沒錯。但不代表是
永久的定律。否則哪來的策略聯盟與企業購併的事情呢?
我個人覺得工程師成長的最大瓶頸不是來自於失去學習動力,而是來自於心態的轉換。
現在許多科技產品,其系統複雜度是越來越複雜,光只靠一兩個能力很強的工程師其實
是很難的。我說的不是一兩個所謂SOHO 族,所有產品或事業經營都會有所謂的經濟效益
規模的,就拿剛剛所謂的PCB 開發學習版或是系統模組化產品,其實也都有類似的問題。
如果你真正的從財務操作角度來看:講難聽一點,應該都算是瀕臨經營不善與財務不佳
的情形。要不然你以為人家公司經營好好的,為什麼要增資?(我們不要說一些旁門走道
的公司經營方式) 如果你開發設計東西很好,就算人家排隊等著上門拿貨,你還是會有
資金周轉與收放款的問題。你就不用跟我說甚麼:我都要求先付錢再交貨?第二次?第三次
之後呢?難道就萬無一失的沒問題嗎?
好啦,撇開生產周轉問題,當你自己發現產品可以升級更好時,那到底要不要再投入研發?
投資報酬率還沒回本,哪來的研發資金?
其實這整個故事就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一件事:中國人搞科技技術,還是喜歡關起來門來,
自己搞自己的。一點也完全不懂得如何跟別人合作,或是真正的去善用其他資源來幫助自己
完成心中真正的目標。甚麼目標?可能還多人也沒有真正的想過。這些事情可能是一個過程
,但很多人也都不曾認真的去思考過(我記得有一位國際投資大師說過:他鼓勵許多人
有時要多讀歷史與哲學,讀歷史會讓你懂得藉古鑑今,懂得事情發展推理;讀哲學是讓你
可以冷靜地思考,從思考中得到一個明確的未來方向。),如果不懂得思考,那就只有看到
眼前的:人家流行甚麼?我就做甚麼?學甚麼?然後凡事都只想到我自己一個人的資源與能
力範圍而已。工程師難道就只有不斷的學習新技術,新MCU 或新軟體等,才有未來競爭力
嗎?講坦白的:我只有看到賈伯斯透過不斷的資源整合,才重新創造蘋果產品的價值;沒有
聽過過哪個工程師因為不斷的學習新技術而在市場成名的?所以你想一想:如果您是工程師
你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對的嗎?那如果你又是一家公司的老闆來說:你認為你是用這一種觀念
在經營公司的嗎?你在真正的幫你自己或你的員工工程師們的嗎?你這樣子做:難道就真的
可以幫他們許下一個光明前途未來的嗎?
版主經由不斷的這樣子反覆思索,真的~與其真的一天到晚到處去摸新的MCU 或新平台,
真的不如就靠著過去所累積的一些系統經驗來作一些更有意義的事,畢竟歲月不饒人,
學新玩意兒這檔子的事,就留給年輕人吧,就像我對我的小孩的教育觀念一下:
現在去學校接小孩,不光只是開車去而已,而是把駕駛座留出來,自己坐到副駕駛座:
不但是讓他們自己開,還要鼓勵他們趕快上高速公路去試試膽量,去繞兩圈再回家也可以:
因為畢竟他們才是未來的所有新技術,新領域的學習成長者,我們呢?就只能在旁邊經由
我們自己的經驗,傳承給他們許多基本觀念與經驗法則。
就像故事一開始的那一片小小PCB 的故事一樣,有些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得不做的事,
但不代表年輕世代就是要經由一樣的過程,所謂共享經濟時代,所代表的是教他們要更懂得
不只是學習一些新知識,新技術之外,還要藉由市場資源整合,來成就不同於我們所不能
達到的目標:不用一天到晚天天學新東西,自己在那邊自己搞得天昏地暗,賣肝賣賣得要死
,還要擔心跟不上新世代新技術,其實你所缺的不是甚麼新技術,新知識,而是你心態真正
有沒有懂得這些市場上真正掌握的關鍵觀念呢?
最後還是用先父以前常常掛在嘴邊對我的訓示:你再不好好的念書,你以後就去挖水溝啦!
因為以前我們鄉下種一大片甘蔗園,每年新一季翻作甘蔗田時,都需要大量人力去挖或清理
灌溉用的大水溝,只是很可惜:先父在時沒有所謂的YouTuber ,否則我現在一定會播這段
影片給他看:
-----
(我認為我父親也算是一位傑出的"工程師",十幾歲在糖廠會社跟著日本師傅學技術,
後來自立門戶開工廠,雖然也有曾經風光過,但一輩子終究還是被那一股相信自己可以
憑著自己不斷的學習成長與核心技術,可以吃一輩子的永續經營,結果呢?終其一身
在我印象中就不斷的自我努力,資源不足下,不是拖著老婆小孩下來幫忙,就是沒夜沒日
的打拼,自始至終還是相信自己的那一套經營理念:靠自己肯定可以人定勝天,當然最後
躺在醫院安寧病房時,還在想拿著計算機,工程設計圖... 想著用一輩子永遠參不透的工程師
內心深處的那一份走不出的執著...)
---
這樣子或許大家就能體會到我所說的故事了吧。
唉~中國人啊~為什麼做事情總是這一種夜郎自大的心態呢?怎樣?中國人多是不是?
靠人多,自己苦幹實幹搞(還自以為是建立市場核心技術呢?)就可以了嗎?
或許大家真的可以從中西文化去觀察一下,為甚麼不管在全世界哪裡,就好像只有中國
工程師們永遠是埋頭苦幹的那一群人,再藉由一些小確幸而沾沾自喜自己的成就?
最後還是希望藉由此一文章的拋磚引玉的讓許多正陷於工作與生活苦悶的工程師們,
一點思考的脈絡。
華人會往工程師方向走的,大多是沒資源沒錢沒背景吧.
回覆刪除當然能選擇的路就少。
我在想這到底是因?還是果?
刪除或許也是因為中國人多,相對每個人能分到的資源也相對少,
也不是說分資源啊,但至少搶資源的人肯定會是比較激烈的。
所以啦~我才一直強調:工程師們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否則惦惦的~還在想靠自己努力一定可以克服萬難的"天真"想法的...
最後吃虧的可能還是自己啊。
(PS:在美國,可能也是一大堆外來人口搶食資源,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人家
勇於表現,造就蓬勃發展的創投環境,而我們自己呢?如果自己第一個不願意跳出來,
也就不能怪別人或是怨嘆環境了!
大大你好:身為一個29歲青年,在讀你文章的同時,有時也會產生懷疑
回覆刪除如果能回到29歲(存款.婚姻.家庭.人脈也回到29歲時的狀態)
唯獨環境.時空背景為2017年.知識經驗不變:可能多了25年記憶,如同blog中記錄的人事物
(當然不能投機取巧寫著25年經驗,而是多了這些年的想法後~)
您會怎麼打這場仗? 是學習著不同知識.新的東西.從前未嘗試過的,如ARM.AI.app.等
還是會選擇出國換換環境,或是有其它想法?
你好。
刪除我29 歲在幹嘛?剛結婚沒多久。那時我也還不知道未來要真正做甚麼?
有空時還玩一些繪圖動畫之類的,也開始學著自己組PC 電腦...
幾年後,真正就開始要認真想自己的未來了,當時的環境說真的:還是得往電子科技走,
畢竟園區正在起飛,機會多。幸好以前在加工出口區待過電子廠,有那麼一點小小經驗。
所以接下來想說:反正國防役還要幾年,那就專心拜師學藝吧。抱著東西,到處請教人家。
那怕是一個小小的數位邏輯電路,反正不要臉一點嘛!---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我說的不是學東西,而是真正勇敢的去面對自己所不足的地方,不光只是技術而已。
而是對於許多自己所不知的,努力地的去找出答案,讓我對未來更有信心。
退伍後,也沒拜託甚麼認識的人幫忙找工作,就自己拿著履歷親自上門找工作,
人家擺明了:減薪10% 要不要?拜託~離開國防役單位時,薪水已經在業界水平之下了,
還要減薪 10%? 但我還是接了 offer Letter 。因為我知道這是我為了我自己未來
的方向,所必須忍受的。 這些都是我事先已經完全透過許多明查暗訪所得的結論:
因為車輛產業給我薪水遠高於此值,但我還是認為我必須先補足自己所欠缺的一塊歷練,
才能達到我未來的目標。(我去車輛產業應徵時,也是不辭辛勞的南北親自跑著跟相關業者
洽談彼此對於未來的期許,我也就因為如此才確定了自己規劃的未來,也真正的去了解一下
業界要的是甚麼樣的人才與專業能力。也讓我不要過於盲目地亂槍打鳥。
所以我要講的結論是:所有的答案,都絕不是自己關起門來就可以找得到。
不管是關於技術、產品、市場或潛在客戶的需求是甚麼?哪些是自己要具備的?又那些
得必須找別人合作來補足自己所不足的,甚至要預先打好關係,建立未來合作的契機。
我覺得這樣子一套屬於自己生存模式SOP,讓我這幾年反而得心應手,也算是自己長期
投入心血所建立的。這有許多也都不是屬於技術領方面的。
所以不管是要選擇出國換換換環境?或是甚麼方式?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的思考以及
身體力行的去找出答案,說真的:就算你要自己創業要找別人投資,別人問的絕大多數,
都不是很清楚你的專業技術,他們想聽的是你自己本身對於所面對的產業環境、市場規模
、相關潛在市場與未來競爭趨勢等等。有沒有自己一套經由本身對於市場與客戶調查所得到
的答案整理過?不要說創業,就算對自己的一個投資吧。大家所談的、想知道不就是這些
關於切身問題嗎?不管做甚麼決定,真的事先整理研究這些東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而真的不用一天到晚就只有想到 ARM, AI或是APP等等。
當你自己有這些答案與目標之後,剩下的那些甚麼ARM, AI或是APP等等就變得簡單而明確了
因為當你年紀越來越大時,你所能賴以維生的,絕對不是這些ARM, AI或是APP等等
而是這一套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不管你是老闆或是一個員工,當你的投資者與老闆
都是希望看到這樣子的一個人。相信我說的:心態的改變,才是你真正未來的希望。
44歲老爸被29歲大學畢業兒子問未來方向,老爸也傻了。想了想老爸多了25年經驗,卻又整理不出來法則。
刪除這狀況是都市人的常態,忙工作對自己的未來也不去想,等到兒子大了,問方向,結果連自己都不知道。若是平時有對自己的未來關心,去想未來十年自己的規劃,我想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
除了技術因應時代不同,重點是自己對末來的分析方法,這是自身親身的體驗,找出分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及過程才是真正的寶。
很多人以為將自己的知識可以傳給下一代就是最大的資產,但知識也有其時效性,到下一代常常無法再使用。所以傳知識,這個理念本身就是錯誤的。但也是東方人常犯的。
人要去試,因為未來永遠都有新事物,從新經驗中找出成功的分析方法,才是有用的方法。
父傳子,若是平時有在指導晚輩,就不是難事。指導晚輩也當成是教導兒子的預演,我想問題就不會如此難。
應該是小小筆誤,先幫你修正一下:54 歲的老爸。
刪除其實小孩子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長大的,如果你平常疏於與其互動,最後可能也不容易說上幾句。
我覺得你說的非常好,非常貼切。或許大家真的可以參考參考,雖然你也可能還沒有這一種情況,
但真的要建議你未來多留意,傳知識是給魚吃,但傳方法與觀念是給釣竿,甚至有時還可以建議與
鼓勵他去找好的釣場。
反正當你進入社會工作穩定後,並不代表你就可以一勞永逸了,接下來其實還許多值得你去思考及
及早要布局準備的工作的。不是嗎?
大大你好: 我又來了:)
回覆刪除我反覆看了幾次留言,在感覺理解了某個道理的同時,似乎又覺得缺少了點東西。
同樣的29歲,國中.大學.碩士(有聯絡的)同學中,有人步入婚姻,
有的人聊過後會發現他(someone like me)更像是在尋找某樣東西,
例如您9月與11月blog中的讀者來信。
無論如何,或許像你說的我需要身體力行從中找答案,
如同Mark Zuckerberg畢業演講中的幾句:
No one does when they begin. Ideas don't come out fully formed.
They only become clear as you work on them. You just have to get started.
最後感謝你的留言~
我認為是面對問題的程度還沒有到。
刪除1.覺得有問題,說不出來。還在摸索
2.可以說出狀況,但無法表達正確。大約有方向,還沒有找到範圍
3.可以表達問題,還沒有想到解法。方向確定,只差答案。
4.完全理解。問題解決。
5.套到所得,產生新方法。活用所得的結論
以上是過來人的經歷。
其實工程師們喜歡從技術角度去探討問題,追根究底。
刪除但對於許多非技術問題以外的東西,不是很喜歡去思考或推演。
有許多是來自於太相信自己:只要有技術,就可以獨領風騷,主導所有人事務。
但偏偏除了技術以外,卻又沒有真正掌握問題關鍵,而又想做決定,這是很危險的。
人總是有雙重標準,工程師對技術是一種,對技術以外的又另一種,唉~真的。
@鄒:你不覺得這些對於整天光只想到技術問題的工程師們,真的會想花這麼心思去想嗎?
刪除不要說像這樣子條列式的整理寫下來,就連一般搞技術研發的東西,也都很難會想花時間去
整理寫下來的,真的有幾個工程師會真正花時間寫工程記事簿的?
開會寫報告都很難了,還寫這些?就算配個助理給他也未必做得到啊。
也是,光是記,就已經是問題了。但現在是資訊時代,就是要活用這個時代才有的。手機本身就是小電腦,雲諯記事本一大堆。如同常用的雲端記事本evernote所打的廣告,將雲端記事本做為大腦的外掛資料庫,寫下一些自己想到的。利用其索引能力,可以快速提醒自己。
刪除記憶也是一種工具,且每天在用,就像重力,天天用但大部人看不到。有理解,就可以產生更大的應用。
為何我會注意到記憶也是工具,因為沒法讀書。就業後我在想,我如何可以勝過博士。觀查博士後發現,不管是那個領域的博士,記憶力驚人。所以就在想記憶是怎麼一回事。
刪除這個無關於技術,算是為了生存吧!
寫筆記,在學生時代是寫給老師的,是寫給考試用的。我也是。
刪除但就業後,一開始是寫日誌,結果一次事件中意外保住飯碗。有天老闆清查工作,要我列出在專案內每天做了什麼事? 之前的人review後都沒有好下場。我交出每週做了那些事(自己寫的沒有每天,只好縮成每週),記錄4個月來做了那些事。交出後,老闆不再找我review工作內容。
那次事件後,我為我自己寫工作日誌。後來又發現原來要寫文案才可以申請新設備。
寫文章的能力也是被訓練出來的。
這篇文章真是寫到小弟心坎裡...以前年輕時總以為只要專注於技術,努力學習,就能改變命運
回覆刪除後來才發現不是這樣,技術除非「功大欺理」,否則也就不過比一半純粹勞力活稍微強一點而已
反倒是溝通協調,有沒有結善緣...在時機點有沒有智慧做出正確決定影響比較大(選擇比努力重要)
所以有人現在跟我講AI如何如何我也是笑笑...聰明才智體力都已經輸給年輕人了,哪來本錢去趕流行??
再說人多的方不要去,這麼多人玩我反而戒慎恐懼
最多看看懶人包知道一下概念就夠了
小老弟啊。 賈老師今年八月退休了,還是回學校繼續兼課。
刪除一本歷史教了幾十年,是越教越有心得,歲月更能突顯其專業價值。
但我們工程師呢?年紀越大給人的感覺是越跟不上時代,一副老古板,不懂新知識似的。
所以Johnny 開玩笑說:我們真的念錯科系了。還真的不如念文理科的。
其實重點還是在於心態的轉換啊。否則,做甚麼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年輕時不懂,
現在年輕人也不一定懂,等到懂的時候,又是一樣了。人生與歷史也總在這一種循環中
滾動前進。差別就只是我們能不能夠在我們能力範圍內,去翻轉與改變這一種思維。
還是希望讓年輕一代可以真的體會得到我們所討論的東西。去翻轉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