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元旦讀書心得--- 從歷史觀點看工程師生涯規畫

幹工程師,年紀到了一個階段總覺得老是看一些技術文章或是研究一大堆新玩意兒,

總還是覺得:我到底是在幹嘛?一種空洞又無奈的負面感受。

過去已經花這麼多時間學新技術,新領域,都還沒有讓自己靠專業技能穩定下來;或是

也沒有因此有改善生活品質?那肯定有些想法或做法是不對的。那又從自己本質學能來看:

那問題也可能不是出自自己的本質學能領域所能看到的或是得從別的思考角度來重新審視。

有些人就喜歡去看管理、策略學或是財務理論,就是會去翻翻甚麼商業週刊啊?或是財訊

之類的,幻想著自己有可能會是如這些報章雜誌的成功人物一般。但你也別忘了:這些坊間

的報章雜誌,也是為了求利潤、求營收等等,內容也肯定朝向譁眾取寵,錦上添花的方式

來衝高銷售量,所以啊~許多內容也都是缺乏值得你深度思考或是都只是蜻蜓點水似的這裡


講一下,那邊報導一下,如果你看多了,尤其長期看下來,你往往會發現:其實有些報導

經過幾個月或幾年之後,發現:根本就是自打嘴巴。一下子跟你說甚麼是未來趨勢?一下子

又跟你說:趕快做甚麼?否則甚麼?甚麼?一大堆打死人不負責的論述。簡直就是浪費金錢

與時間嘛!我跟你說:就算我去餐廳吃飯或排隊在做甚麼?我也都不會拿這些東西起來翻。

我還真的寧願去翻那個壹週刊,或甚麼八卦雜誌... 還可以調劑一下心情。

話又說回來,我從今年退休的賈老師身上悟到一個道理:學歷史還真的越教越值錢,還真的

從專業本質學能來看,個人的價值是真的隨著歲月的累積而提升。學了一套東西真的可以

讓你一輩子受用無窮。真的可以做到:人生可以走到生活自主的境界。光這一點我都覺得比

半導體教父還值得,幹嘛活到八十幾歲,錢賺很多,人生也未必來得及享受啊。

我們常常開玩笑說:開公司就是要能做到財務自主,而我們的生活呢?也最好可以活在真正

屬於自己調配生活步調的日子裡。錢賺多少不是重點,我們一輩子努力不就是要追求這樣子

的生活日子嗎?那我們到底是哪裡搞錯了呢?我幹嘛還要整天學 ARM 、APP或是甚麼的?

所以從以前我就留意到這一件事了,也開始慢慢地去讀歷史,從這些蓋棺論定的歷史脈絡中

去找出真正可以值得我們深思熟慮的人生大道理,包括個人生涯規劃或是企業經營理念與

策略,因為所有的事物演進都不會是一夕之間所改變的,從一些歷史軌跡中,都可以歸納

找出一些蛛絲馬跡的,包括我們自己個人的生涯過程演變的。這是一套可以讓你去反省與

歸納整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工程師歷史故事"。

而歷史這檔子的事呢?也不是那些清宮大系所演的那些風花雪月的鳥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留意到:那些電視或戲劇喜歡演的,都是那些甚麼漢武大帝啊、武則天或是康乾盛世啊。

還是跟一般人喜歡錦上添花的心態一樣,那這樣子有甚麼值得你學習與思考的事呢?

我們既然要從歷史中得到一些教訓或啟發,當然就得要從比較負面的去學到改變自己的

方法啊。因為很簡單的引用歷史觀點,我們工程師自己一生不也是如朝代歷史一般:

從自己努力開創局面,步入年輕盛世,一副如康乾盛世般的享受人生嗎?但等您過了中年

之後,不也如同進入守成到衰敗的階段嗎?(也不能說是衰敗啊,就是遇到瓶頸或是因外在

環境改變迫使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所以我們就從歷史脈絡中去思考一下我們工程師們,是如何看到自己的一生規劃呢?

以下是我所讀的歷史書:


其實我是一路從漢唐宋明,一路讀到這一本清史的。這是一系列的叢書。

連賈老師都笑我說:你是要來教歷史嗎?我還真的有點羨慕教歷史的,我說了:一本書

越教越值錢,要講嚴肅的話題也有,要講一些風花雪月八卦軼事也都有,真的好用啊。

那為什麼要拿清史來講?一來離我們最近,電視劇常演,許多歷史故事背景大家比較熟悉;

二來:剛好比較多東西文化衝擊,也比較適合我們現在所謂全球化議題相關。

至於清史中,那些甚麼康熙、雍正或是乾隆的故事,就不要再拿出來講了,簡直都是一副

歌功頌德的情節,我們就以嘉慶接手乾隆故事說起:如果你有常翻正宗一點的歷史書籍來看

大部分的歷史學家對於所謂【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歷史評價都不高,甚至以最終清朝最後

的列強割據賠償喪權辱國的歷史來看:其實他應該要負很大的責任。

以下就是我稍微節錄一下書中內容:(如果真的想看內容的話,可以點選放大,或去買一本)









我說了:不是要你只是讀讀這一段歷史而已,而是從一個工程師個人的生涯來比照思考一下


這些故事如果是套用在自己身上呢?從你開始從工程師穩定的生活日子之後,你自己會看到

甚麼:你是不是覺得應該過個四平八穩的日子,或是難得也可以稍微揮霍一下日子?

但接下來的日子呢?很不幸的是:歷史永遠是一樣的軌跡,就是外在環境會改變,就像我們

自己好不容易學點技術東西,也可以靠此賺一點錢,過一下舒服的日子,但是世界不會因你

而停止轉動或前進,你也會面臨跟這些歷史人物一般的挑戰:






好啦,看到道光帝之後,大家就知道清朝的結局是甚麼了啦。而且這一段歷史之後,中國

也真正的全球接軌了,中國歷史中再也沒有單純的、簡單的中國歷史了,全都跟世界有

關了。

歷史成功的故事我們大部分都知道,甚麼良相名臣將領。這些大家都知道。

但當你讀到這些衰敗帝王時,你想到甚麼:皇帝很爛嗎?以上的評論其實對嘉慶、道光是持

比較多的正面評價,但他們還是出包了。一樣的道理,我們自己幹工程師不夠努力嗎?

難道我們也沒有思索策略方法嗎?那是不是有些作法或思考方向是不對的?

歷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鏡給我們:它提供許多值得參考的歷史演進脈絡給我們思考。

或許它沒辦法精準地告訴你怎麼做?但它可以讓你隨時停下來的告訴你許多思考方向。

---
歷史讀完了,我們把時空轉換到我們工程師自己的身上,當然這些故事,你也可以套在國家

、社會或是你公司身上去解讀,但這些講難聽一點:都有可能跟你比較無切身之痛。

我們要思考的是:我的工程師生涯到底該往哪邊走?我的工程師歷史該如何寫下?

因為在某種程度來說,你絕對擁有自己的主導權,無論如何在你自己的能力範圍內,

你也是可以寫下屬於你自己的歷史故事的。方法、策略都是在你所能規劃的範圍內的。

在歷史中,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努力不斷的學習,接下來就是到靠自己去打破過去所沒看到

的危機,幸好的是:我們不是嘉慶,是從別人手上去接手原本不屬於自己的人生。

(就算不屬於自己的人生,那更好,沒有包袱的開國皇帝),但一樣得說服朝臣(家人),

能讓自己推動新政,也不要封關自鎖的隔離於世界潮流。

一樣用學習與更寬廣的心態去面臨不同的挑戰,因為歷史已經告訴你,改變或許還可以救

你自己,但不改變是肯定面臨更大的危機與衝擊。一個朝代可以一兩百年,但對你我來說:

就是一世而已。當我們讀歷史時,總覺得怎麼會有這種昏君?但你有沒有想到:你自己是否

也讓自己慢慢地走入困境,就如同昏君一樣的不懂得變通?

其實不管是個人、公司或國家經營,都會面臨挑戰與資源問題,但很幸運的我們,不是活在

資訊封閉的古代,我們還不需要許多諫臣,一天到晚的提點我們,我們只需要的就是平時

可以多花一點心思去思考未來。當然也不是光從ARM 、APP 等純粹的技術面去思考。

因為就如同一國之君一般,我們需要的全面的經營管理與統治屬於自己的人生。

或許我們都不一定能成為別人口中的偉大帝王,但肯定的能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一段不朽的

歷史。




14 則留言:

  1. 我有個觀點不太一樣,我沒有鎖定在中國歷史上。我看經濟學的書也是看全球性的。因為全球已是一體化。就人文科學來說,中國人人口多,人文科技是比較發達。數學則是西方,近代出名的都是東西合壁,如日本。
    在看完一般經濟學後,我看的書是"全球大變局 南環經濟帶將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內有各國的經濟佔比,農/工比例各多少。因為我認為下個時代會變成三因子:農/工/資訊。再由各國可能的發展(這個又和歷史有關)及可用資源去推論未來可能的經濟發展。
    轉成從經濟學推測全球化經濟可能的軌跡,想想未來應要如何布局。
    因為人去追科技已追不上,所以我提出前置量估測,若是估測正確,就有機會重新追上(中間是跳掉一大段沒有錯)。
    在這個主題下,我整個重來,技術重估,經濟重學,歷史重看。
    大部分人應是不會如此,因為不管是那個年紀,學習都是痛苦的。

    沒有眼光,就看不到目標。沒有歷史,就看不到未來。

    這是我目前前進的動力!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沒有不一樣的地方,從歷史或人文來看趨勢,這是許多學理工的人所欠缺的。

      我們的觀點是殊途同歸的。

      在大陸,他們喜歡跟我談政治。我都只有淡淡地回答他們:

      是的!比土地、比人口或比資源。是的~台灣是比不過他們。

      但中國大陸不是跟我們比,它要跟全球比,跟他們自己人口、跟中國五千年歷史包袱比。

      某種程度來說:毛澤東想藉由文化大革命去除這個包袱,他的出發點沒錯,但還是失敗了。

      現在這個問題還在。人一多,就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干擾。不容易啊。
      ---
      我為什麼說是我們的觀點是殊途同歸?因為你說得很好:

      "沒有眼光,就看不到目標。沒有歷史,就看不到未來。"

      而有許多工程師,尤其是很資深的工程師們,他們也知道學習是痛苦的。

      但他們寧願選擇停止不動,埋頭苦幹,藉著每天忙著像無頭蒼蠅一樣,用來麻痺自己。

      我說了: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倒不如選擇輕鬆一點的日子。

      尤其是一些具有領導作用的主管或是老闆們,也是如此。

      所以我才說:真的可以藉由我文中的故事,自己想一想:除了帶領自己走出不同的歷史格局,

      還想一想:可以幫你的部屬或你周邊的人,走出怎樣的一個不同的道路?

      刪除
  2. 大大你好:

    不知要從何處說起,或許只是想找個人交流一下。

    大家都知道在找工作時,要找比較有未來性的工作,經驗是帶的走

    或 可以跟著你一起成長的,不要做些重複性高、routine的事。

    當然這幾句常常聽到,卻又沒人敢真的點出來哪家企業.什麼工作屬於這些範疇。

    以我來說好了,碩士畢 但能找的工作與會找我的工作大都屬於這類,

    (當然會有人說找研發類職務,可是有點普通常識的都知道根本不是研發...)

    說穿了就是給個名稱、給個title 讓下個公司查的到,

    仔細搜尋一下後,發現普遍都是這情況,偶而會看到博士畢業的網友,也再詢問這樣的職務。

    覺得台灣的科技業多集中在某個產業,例如A、B、C
    其它公司負責賣A、B、C材料.儀器,例如A1、A2、B1、C1
    有些則是曾經在ABC當到主管,出來開新的公司Bb1、Cc1、Cc2


    --------------------------話題拉回到自己--------------------------

    拒絕了龍頭A後也不知該往何處走,但親戚會一直用考公職 or C 洗腦我

    有時我在想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我在這嗎? 還是我太弱了

    還是親戚就是這樣? 還是我們的歷史(人.事.時.地.物)造成的?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那如果前人排汙水,後人只能喝汙水摟。

    可是前人如果不種樹、又排汙水、一籮筐...怎麼辦

    有時候我會覺得混亂,想說是否換個釣場,出國讀cs

    不知大大看完我的敘述後,有什麼建議嗎?

    有什麼是我該調適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考公職?這個我清楚,賈老師是教育人員,她妹妹服務於市府,公職人員。

      幾乎各局處都待過,還包括學校行政單位。現在你跟我說:哪個公務單位好待的?

      你看就連總統、行政院長、台北市長等哪個不是都做到被公幹的?稍微不慎就被批得半死。

      跟你說啦:現在就算公務人員做到累死,也沒有民眾會可憐他們的啦。因為你說的:

      前人排汙水,後人只能喝汙水囉。公務人員以前給人的印象就是爽爽過,所以啦。

      現在只要一聽到公務人員就給人不好的印象,所以大家就拼命的挑他們毛病,見不得別人好嘛!

      沒看到前幾天新聞報導:二、三十歲的公務人員,離職率很高,因為未來也領不到甚麼好處。

      你還要去當嗎?幹公務人員最辛苦的地方就是很難找到好的成就感,政治嘛!再好的發展性

      最終都是選舉政治操弄嘛! 連當初賈老師也跟我說:公教人員?家裡一個就好了,你還是去找

      點別的事做吧

      如果回首自己做過的事,其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理念:從工作中去找出自己的成就感,

      慢慢地你就會發現日子過得又快又充實,從不懂EE 寫韌體。想做,就去學,去做。

      做了,人家叫你跑跑深圳,也好啊,看看世面也好,...但終究還是要有一個理念:

      隨著自己視野與技術成長之後,就會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做法,慢慢地去挑人事物。

      找志趣相投的人,去找自己比較有興趣的事情,去了解自己想接觸的產品與市場。

      讓自己能全面地展開不同的面向,而不光只是想到我只認識公司或工作上的人,

      只做公司給的事情,整天摸的就是一樣的產品。這樣子搞,再有甚麼雄心壯志也會被磨光。

      人家老外為什麼總是有所謂的社交圈,喜歡去搞甚麼 Family Day ?就是讓自己生活中

      有不同的感受與刺激,提供不同的視野與不同的觀點看法,就像你來我的部落格一樣,

      你可以聽到不同於你平常所接觸的人事物。

      如果出國讀個CS 也是宅男一樣,無法融入老外的社交圈,那也跟在國內現在情形差不多。

      多讀點東西,多學點東西?但終究還是得拿出來給自己創造機會啊?否則呢?最後我自己做了

      改變?勵志書籍、電影或故事,想必大家都多多少少看過不少,但故事還是別人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二十年前剛進園區學電子,寫韌體時,是個菜鳥時,當初我老闆問說:

      "chamber 你搞過車用電子喔?那你一定認識一些車廠或相關產業公司的老闆喔?

      這個行業我們園區公司有沒有機會做啊?"

      "老闆,你想認識嗎?想跟他們聊聊嗎?我可以帶你去啊!"

      後來我就真的帶著我老闆跟業務就去拜訪這些公司,雖然後來沒有甚麼生意機會,

      我們彼此繞了一大圈,中間分道揚鑣各賺各的生意與過著自己的日子,

      過了二十年,人家想做點不一樣的產業與產品,結果大家又繞回來了。

      誰說:在這二十年當中,有誰真的看得準?但人家只記得你的膽識與你的那一份衝勁。

      對一個二十年後還能讓彼此有個機會時,您此時又何須在乎二十年前,你曾經幹過甚麼傻事?

      所以,真的不要想太多了。路真的是自己走出來的。自己的機會只有你自己可以給的。

      至少我是這樣子相信我自己的。也給你參考看看吧。

      刪除
    2. 小弟剛好找到一篇好文,這位程先生應該是從鴻海退下來之後比較敢講真話了

      https://rocket.cafe/talks/85779

      「...大企業集團總是有個核心圈圈;圈子裡多半是老臣們圍繞著創業的老闆,形成一個小社會,其他人很難打入這個封閉的小圈子...」

      「...在海峽兩岸很多華人企業裡,「忠誠」永遠比「能力」和「績效」重要。」

      如果回到10幾年前,小弟可能也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但說真的,打滾這麼多年,深深覺得潛規則就是這樣

      不然看司馬懿好了,剛開始的工作可不是做官,而是陪公子讀書(電影更誇張說是養馬),偏偏這個公子還不是最聰明的那一個,但司馬懿就是能忍。而且他的主子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疑心病最重的曹操。

      但他就是能忍,專心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其他的絕不過問,當曹操懷疑他,找他麻煩時也不吭氣,仍然誠惶誠恐的做事。自己輔佐的曹丕登基了仍然不相信他,曹丕的兒子曹睿也處處防他,一直忍到曹睿死了還回家裝病,直到曹爽露出破綻時才把曹爽一刀斃命。

      司馬懿當曹丕老師時學問不好嗎?在當時也算高學歷名校出身了...還不是要去做很routine的事

      當年我也不懂這個道理,直到跟前輩學習,略涉了一些文史,才拍案叫絕~原來當初這麼失敗是有原因的

      刪除
    3. 這段歷史有一個很好玩的循環:曹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家人都勸他

      為什麼還不乾脆自立稱帝。...他忍了幾十年,傳到他小孩,終於他小孩稱帝了。但沒兩代

      就被廢了,而廢他朝代的是:就是司馬懿。當初司馬懿輔佐曹家,過程幾乎如出一轍。

      也是到了他小孩,也廢了曹家,自立稱帝... 結果:也是沒兩代。又崩壞了。
      ---
      所以台灣企業老是有這一種家天下的心態,是永遠無法跟老美或西方國家裡的企業一樣的

      永續經營,因為根本問題沒解啊。如果你身在這種環境中,卻無法體會這一種企業文化,

      卻不懂得去調適你自己的心態,根本就是陷自己於困境之中而已,還談甚麼技術、APP

      或是奢望勞基法等等?有時就覺得工程師的腦袋真是直啊。

      刪除
  3. 個人是好學,但也認知有其上限。
    https://wallace7914032.blogspot.tw/2018/03/blog-post.html
    我想問的是為何台灣很多老闆好像都有此種心態?
    老闆=超人,所以部下提出的好建議就是一定要改。往往越改越爛,然後執行不力,又怪部下建議不好。

    回覆刪除
  4. 另一個說法是,中國人對老闆的觀點和對皇帝一樣,是至高無上的代表。
    在西方,最大的只到王,王有一定的領域。所以對老闆沒有如此迷戀。
    中國人對老闆有一種很奇怪的崇拜。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你寫得很好。也沒錯。

      中國人真的有太重的歷史民族包袱,你看人家又要改回帝制了,唉~ 你能說甚麼呢?

      坊間有太多書籍也喜歡迎合這一種心態,所以只要是企業成功者就難免想出一兩本

      "偉大個人傳記",那怕這個人都還沒有"蓋棺論定",或許就你所說的:對老闆有太大的迷戀。

      不過,只要隨著科技發展,有些東西或許就會慢慢改變吧,就像有些宗教信仰,在強大的

      網路資通訊息之下,就比較難再有百家齊鳴的機會了。

      但也唯有歷久彌堅、經得起時間洗禮的東西才能真正地流傳下去吧。

      這也大概當越來越多學習機器人出現後,人類還可以保留下來對抗機器人大軍的唯一武器吧。

      哈~哈~

      刪除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3dqH1DjlY
    這是昨天的節目,不小心映證我看的書中所提的。全球性經濟重點南移。亞洲的重點轉去東南亞,美國的新矽谷轉去墨西哥,歐洲的工廠是沒有開在北非,但歐洲的非洲移民也引發新的經濟現象。個人是覺得貼近現代的重點資料在有生之年就有機會看到,可以親眼見到很有感。
    但沒有想到引發的導火線是中美貿易大戰。不過趨勢這個大方向不變,也證明只要抓到重點就可以預測方向。
    只不過我重新用google找"南環經濟帶"已經沒有人再談這件事,可是這正在發生中且十年前就有人提出。被預測到確無人知曉。

    回覆刪除
    回覆
    1. 關於市場產業趨勢或地區經濟變化,
      有時真的很難一下子就可以抓得很準的。
      所謂千金難買早知道啊。

      想當年:我們這一代剛接觸電子產業時,誰不知道日本在
      這方面國際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我大學打工還跑去加工出口區的日商電子公司上班。
      我所學的第一顆 MCU 是 NEC 的 uPD78 系列。
      我在想機車 ECU 時,還一度要不要考慮用 Renesas 的MCU 。

      但這幾年來從我入門師傅從日本人手上搶下光碟機設計製造市場。
      再到我之前園區IC 設計公司也搶下不少電子玩具或LCD 驅動IC市場。
      那就更不用說現在 tsmc 結合美國或國內IC 設計公司。
      台灣現在在國際電子產業市場地位,一點也不輸當年我們
      那個年代的日本啊。
      以前我們還會從市面上買那些翻譯日本電子技術書籍。
      但現在以電子科技技術來說:不要說台灣啦,就連那些
      基礎電子入門的書籍,大陸那邊也做了不少,還圖文並茂的。
      外加教學試作示範影片也不少啊。

      看在我們這些老一輩的工程師眼裡,有沒有很有感啊?當然啊。
      以前還要收集一些所謂的電晶體電路設計或是甚麼特殊的RF 技術。
      但現在你說:這些東西根本就已經用各種SOC 呈現在我們
      垂手可得的網路購物平台裡了。

      或許我老人家可以拿這些老東西出來說嘴。但想想人家
      Nvidia 及 OpenAI 的 ChatGPT 現在在做甚麼?
      這已經不是十倍速的時代而已,而是更廣更深的全面技術升級,
      帶來整個產業板塊的大遷移了。

      我已經從新一代有著比我們有優渥的環境與資源的年輕工程們的
      看到他們對於新世界與新潮流的憧憬與努力方向。
      (我們就不要老是拿那些爛泥浮不上牆那些例子出來說了啦!
      畢竟還是有新一代台清交成優秀的畢業生的啦)
      他們有些人已經不在想那些:單晶片MCU 要怎學?怎麼電子硬體入門?
      而是真的很認真地在想:在這一波或未來我該去哪裡布局產業趨勢?
      他們不一定就得留在台灣或如何利用目前台灣優勢去串聯國際
      產業龍頭公司?

      他們已經比我們更懂得放眼天下的選擇他們所想的趨勢與機會。
      我也相信他們:可以像我們一樣一代一代的用不同的方式與面向,
      去創造屬於他們的時代的。

      或許就只有我這種老人家:才會閒來沒事,整天抱著老東西、
      老玩意兒,動不動想跟年輕人說嘴甚麼?這樣子才顯得讓年輕人
      更不喜歡跟我們分享甚麼的...不是嗎?

      ---這是我上周末參加我小兒子碩班畢業典禮時,所看到他們所裡
      來自各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時,心有所感的想法吧。

      刪除
    2. 反過來看,若是比一般人早一點知道世界大方向,會不會對人生有影響?我沒有說早很多,只要早個一年,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千金難買早知道是沒有錯,但我能早一點點知道,就算沒有值個千金,也有機會值個百金。現實有沒有可能做到,或是類似的行為?有的,下棋。我只要比對方多想一步,就有機會勝過對方,它不是早知道,而是估算對手且算計的更深,就有機會"預測"對方的行為。
      我是工科出身,想要做到這種"預測",並非不可能,重點是需要對手模型。然後環境數值化,對方的行為模型在這種環境下會做出什麼行為,是可以用一個機率來估算。這個理論最早出現在Game中應對使用者,並引導使用者覺得game是有趣的。本來我只是想學"如何製作game",但發現缺少合理性,轉而學習"遊戲物理學",在書中發現這個理論。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我走向Game AI,再從AI理論中學到,所有的人都有習慣性行為模型(後才才知道這個可以用大數據建模)。若是行為模型被建立,就可以反過來誘導使用者。
      回到現實世界,這樣的理論能不能也套用?答案是。且現在正在進行中。
      可以利用手機的一些行為資料,進而反推使用者行為模型。
      有了AI,可以更快速整理資料,也更快速推估使用者模型。接下來的,就是如何運用了。

      刪除
    3. 並不是技術沒有用,是要看人如何用。若我不是工科,我又怎知可以利用電腦做模擬。為了有機會電腦寫模擬程式,還有學一堆數學。在工科中學到工程數學,發現可以做系統模擬,進而學到系統數學模型以及時間軸的模擬。雖然說我是化學系畢業,但我才會學到應用學科是如何架構,都是從結果倒推理論。後轉讀電機系(硬轉),去學電腦及工程數學。要不是化學的訓練,我不會先從行為結果倒推要如何利用,然後再自己找出中間要拼裝的其他知識。然後工程訓練才會一步步導出可能產生的結果。
      算起來我不是天才,都是後知後覺的去拼裝自己的理想所需的材料。也不像天才可以馬上發明出要的,我只能使用已知的理論去深度推估這個大環亄的走向,或是從別人的書中找到和自己預期方向符合的理論。
      很多很多不是在學校學的。中間也有很多工具是別的學科才學得到,我也是搞了老半天才知道。什麼AI,它無法告知什麼是理想,或是如何實現一個高深度的理想。AI是一個加速器,但要有目標有理想,不然沒有目標只單純加速是什麼目標都無法達成。

      刪除
    4. 嗯~我同意也相信你所的內容與觀點。

      如果真的沒有台灣這些與國際接軌的第一線工程師們的努力,
      在台灣可能還有很多人不了解AI 是怎麼一回事。
      你看光這一兩年Nvidia 的黃仁勳帶來風潮,也帶給台灣
      新的視野,也讓許多年輕一代的學子或工程師們,比別人或其他
      國家的學生更早那麼幾年的去了解AI 產業的結構與趨勢。
      或許就是這麼早知道一點時間,就可以為我們下一代創造一些機會。

      而讓更多人可以去探討與學習了解這些AI 背後的運作原理或
      實際應用場合。AI 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了解,卻又去排斥它。
      當別人慢慢在累積這些資源與能量時,我們老人家卻只會耍嘴皮子
      拿自己以前那一套東西出來嘴年輕人。有甚麼意義呢?
      或許你該做的是:如何趕快利用這些資源,把自己的經驗或成果
      轉換成那些AI 大數據有用的參考內容。或是讓自己的東西也可以
      利用AI 轉換成另一種值得透過AI 資料庫的形式傳承下去。

      所以啦~或許大家有這方面的經驗或想法,也可以提出意見或作法
      也可以讓我們也可以簡單入門或落實這樣子的未來願景。
      否則啊~我敢跟大家保證:不用幾年,像我們這種部落格或粉絲社團
      裡的那些技術或程式碼分享的作法。最終可能都會直接被AI 用另一種
      形式給取代了。

      接下來的場景可能是:原廠把硬體底層相關的軟體驅動程式給完善之後,
      之後所有相關系統需求的韌體開發工作:生成式 AI 就可以接手幫你
      完成初版系統。你根本也不需要還要去K 一大堆工程基礎理論的東西。
      譬如:你需要一個無刷馬達控制系統,只要把你的系統需求與規格
      透入簡單的介面輸入給AI ,然後他就可以直接幫你產生一組標準
      程式碼了。現在 STM32 的開發工具不也已經越走越完善了嗎?
      所謂的 Code Generation 根本還不需要甚麼AI 就已經可以做到
      一定的系統開發程度了嗎?
      現在人家要你教的不是甚麼基礎馬達控制理論,而是如何善用
      這些資源平台:趕快投入到相關應用場域裡:譬如機器人。
      車輛自動駕駛等等。不是嗎?
      就如同你最後闡述的:只要有最終的目標與標地應用場域,
      AI 就是一個未來世界願景的加速器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