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版主跟電動機車的淵源,也幾乎跟自己職場生涯也有著息息相關的糾結啊。
所以要談目前市場上對於電動機車規格紛爭來說:或許個人的小小意見也可以讓大家參考
但這一篇文章我也不只光講市場觀點,而也會從我們搞技術的觀點來看,至少這也可以
提供一些工程師們從本身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解讀許多我們這些搞技術的宅男工程師們
有著不同視野與思考產品技術與市場發展之間的一些關係連結,以後呢,就不要老是傻傻地
拿著自己引以為傲的獨門技術出來賣弄一番,結果發現:到頭來還是南柯一夢啊。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版主與電動機車的淵源,就從這張照片說起:
這是一台標準 48V 直流無刷馬達的電動機車,至於它是多久以前的照片?很簡單,
照片中前方那位小朋友,現在已經是坐在前座駕駛座行駛在高速公路操控車子了:
而騎車的人,就只能坐在後座了。至於當年的故事還可以參考賈老師的文章:
意外的收穫--- 電動機車研發外一章
之後呢,版主也搞了不少系統產品研發工作,也做了一些機車電子產品,也很幸運的
開公司參展,還拿獎牌。之後也跟許多國內機車廠在產品驗證與合作方面也經常接觸,
所以讓我這個從事N年又跨在 IT 與傳統產業的人,或許可以用自己的觀點說說自己的感想:
不過,首先我還先講一點技術的東西。先來講個電動機車的核心:馬達控制器。
這個東西我們那時候能用的MCU 不多,一則就是 Intel 的 80196 號稱 16 位元的MCU ,
當然如果還要好一點,那就得選 TI 的 DSP TMS320 系列。所以可以用MCU 搞出個無刷馬達
控制器的話,人家肯定會舉起大拇指說你是一個不得了的專家了。
但是經過照片中那個小孩出生長大之後的今天呢?如果你真的要搞電動機車的馬達控制器
的話,不想去搞得太複雜的話,很簡單去對岸的淘寶網買個公版:
电动车正弦波控制器板子主板电路板线路板 pcb半成品板 方案24管
喇?怕被騙?沒關係,看到照片裡的主MCU 的LOGO 沒?那是我園區老東家所出品的,
此產品的PM 是我以前公司的小老弟:"小彬彬",如果你對裡面的程序不滿意的話,我可以
幫你聯絡小彬彬的。----
但如果你覺得這樣子沒辦法凸顯你專業的馬達控制的專業技術的話,那也沒關係,也是上
淘寶網選購,以下是我從淘寶網收到的東西:以買技術來縮短學習時間來說,真的物超所值
也就不用在台灣還要買書,然後還要找甚麼硬體套件了。只能說:俗擱大碗啊。
你不要看人家寄來的包裹爛爛的,打開裡面一看也不得了啊:人家還是用很漂亮堅固的
整理盒把你打包得很漂亮的,打開一看:
裡面可是應有盡有啊。(對不起,我還少擺了一條 CAT 網路線)。
這硬體的東西不算甚麼,再看看人家所附光碟片裡的東西:
甚麼技術說明文件,包括六步方波,FOC 等從理論推導再到範例程式都有,甚至還幫你整理
了各家IC 晶片廠的解決方案供你參考。你就真的可以關起門來當宅男的給它用力的練功練個
幾年,然後你也可以到處講你的無刷馬達控制器技術有多麼獨到了。然後呢?
所以現在這一種年代,我還是那個騎著電動機車前面踏板上載著小朋友的時代嗎?
(雖然現在還是有些人覺得騎著電動機車載小孩是個新鮮事啦。) 你覺得我還
會讓我的小孩子坐下來K 這些東西嗎?很不幸的是:那位照片裡的小孩現在就是念號稱
有優良傳統的馬達控制技術的專業系所,但已經沒有幾位老師教授在教這方面的東西了,
也難怪我那位大學時期,後來念清大電機博士同學開玩笑跟我說:他已經算是末代電機
馬達博士了。
那你會覺得我來搞這個東西,肯定是市場的老大了。還是我老話一句:工程師啊,你醒醒吧
你覺得以目前市場上大家在爭甚麼?馬達控制技術嗎?
以大陸的崛起,對我們搞工程的人肯定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衝擊,大陸人比你笨嗎?
大陸人會比你偷懶嗎?在大陸搞工程的資源比你少嗎?(光看我從淘寶網買的東西所附的周邊
東西就知道,雖然品質一時也說不出好壞啦,但收到東西的當下"奇檬子"肯定事正向的)
至於光碟片所收集的內容,你也不要以為是都是大陸人做的,至少這些國際大廠也會透過
中國大陸這樣的資源來搞這些東西。所以在台灣你不要以為人家國際大廠找你合作就是一件
很風光的事,其實當大廠整理完這些東西之後,還是會拿到中國大陸去撒市場的,畢竟人家
市場比你大啊。所以當我決定去弄一套類似的EV 平台時,我根本不會想到台灣這些廠商,
更何況現在在台灣沒有認清這一點,反而還自以為是讓別人難以忍受那種工程師的"傲"。
所以我常說:影響台灣產業發展的不是甚麼經濟策略或是甚麼投資環境,根本就是一大堆
想法很奇怪的工程師們。是不是也包括著我?也有可能喔。但至少我會想到這一點。
哈~哈~所以啦,同樣的思維模式的擴大範圍來看這些從產品技術再到市場行銷策略,
也就不難想像出為何會產生目前電動機車市場紛爭的故事了啦。
接下來我就稍微講一下我個人的想法,強調一點:這是我個人的觀點,與其他人無關,
也不代表哪一方的說法,我就盡量客觀的表達一下。也盡量讓你我是搞技術的工程師們
有著不同於技術層面的思考模式。
首先我先說明G公司的產品:他的電動車真的是以 IT 產業的觀點來玩車的。他用的是 84 V
鋰電池,這一點是所有機車廠所不敢的嘗試的。因為超過 60V 的直流電真的會有電擊的風險
。所以他的馬達電機會有大馬力初速,那也不足為奇了。但因為他沒有任何變速機構,所以
在高功率輸出下(高轉速),就會發生磁阻效應,大大的降低能源效率的轉換,大部分的能源
其實都已經轉換成熱能了,所以G 公司的馬達就得採用水冷散熱了。
(第一張圖裡我們當初是採用兩段變速,該變速機構設計與效能還讓國內機車廠津津樂道)
然後呢,市場上一大堆鄉民就會酸傳統機車廠說,老大心態,不求長進。但換個角度看:
傳統車廠的人說:搞車子會甚麼不用他們傳統車廠的角度來看市場與使用者呢?
搞車用市場可不比 IT 產業的手機或消費性電子產品,不喜歡,半年或一年換一個。
你的機車可能騎了十年,有可能還是得找得到維修零件部品啊。
那至於為什麼會搞成對立的兩派?其實也很簡單,你搞系統,賣系統。沒有人會反對。
但當你要推規格賣系統給車廠時,你就不能再賣整車品牌了,這就跟IT 產業裡做代工生意
一樣,更何況你還拿了政府投資的國發基金,拿來賺國內私人企業的權利金,這一點難免會
落人口實。所以賣整車品牌的確有踩到傳統車廠的紅線。
---
接下來我們在由G 公司的營運模式來看此產品的企業經營模式。據了解:G 公司有兩份財報
一份是開發電動機車與製造銷售,這一部分因為還沒達到真正的經濟規模,所以目前帳面
上是沒賺錢的。這一點以開發車輛與生產製造能量來看,的確很難跟傳統車廠拚,至少在還
沒完全禁止銷售傳統機車來看,傳統機車的營運優勢還是在的。
G公司的第二份財報,就是來自於電池交換站的設立與營運方式,據說這一部分也沒有真正
拿出來講,可能牽涉到會計帳目的處理,一來可能複雜,包括這是屬於設備投資,可以分幾
年攤提,也有可能還牽涉到公共投資議題,有點給他複雜了。但我們真正的攤開交換站營運
模式背後的魔鬼面向,標準一組交換模組是24 顆電池,我們就要計算這幾顆電池一天周轉
營運可以真正創造多少營收?在考慮到快充對於電池傷害來說:這24 顆電池在時間壓力內,
能貢獻的營收還是有限,你知道一台大卡車進加油站,花五分鐘加滿油就可以貢獻至少
三千元營收(其中約 7% 的毛利),而且甚麼車子隨時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加油站的現金
流動,在這現金流過程中,基本上就可以維持加油站,那請問有誰會想投錢投資交換站呢?
這也就是大家一直在質疑這項技術觀念的問題點,這跟馬達控制技術無關。
(其實還有一個潛在的魔鬼:套一句搞市場產品企劃主管的說法:如果以目前結合山葉
機車去搞電動機車市場來說:上游電池生產製造來自於日本,終端產品也是日本,
那我們在中間搞個技術門檻不高的 IT 與土木機電發包工程的,那到底大家在興奮甚麼?)
---
那就把議題導回車主自行充電問題了,這樣子賣電動機車的人就只能賺賣車的錢,其他部分
就很難賺了。電池要打包一起賣的話,那羊毛又出在羊身上,電池的銷售成本是很可觀的。
消費者就不一定買單了。這也就是傳統車廠拿出說嘴的部分,本來車輛銷售就是車輛與能源
供應是兩碼子不同的產業模式,要車廠自行去處理這一部分,這全球趨勢來看,還沒成熟。
專業分工的角色來看也不適合。
今天政府執意要推動交換站的理念,無形中已經完全觸動整個產業的敏感神經了,我私底下
跟許多車廠協力廠商聊,不管這一場戰爭如何持續下去,其實無形中也已經大大的傷害到許
多廠商的發展問題,因為整個產業氛圍繞著這個議題轉,已經造成許多中小企業處於不知所
措的觀望態度,許多產品研發或生產製造投資都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響,其實台灣過去在
這一方面(零組件相關)有著優異的外銷成績與績效的。這樣子一攪和,很難說可以全身而退。
---
版主經常處在這兩個產業的業者之間,我當然清楚 IT 產業的思維模式;我也清楚傳統產業
所面對的許多包袱問題。但畢竟車用產品真的不是 IT 產品一般,他真的需要時間去醞釀
及發展成熟的。IT 產業的人往往容易三分鐘熱度,我們就以我一開始的技術觀點來看:
以傳統車廠的人來看:搞電動機車的技術有這麼難嗎?你說搞雲端服務也很難嗎?
其實最難的還是在於最基本的"行"需求。而要考量的因素是長遠的。政府官員是官位作為
思考重點,而民間業者所面對的是現實的營運獲利模式。我們私底下有人開玩笑說:如果
政府沒有真正的拿出解決方法的話,G 公司會不會變成高鐵第二?當然啊~高鐵是唯一,
他後來是大到不能倒了,兩輪市場還不至於沒有電動機車就沒有行的能力。
我私底下也開玩笑說:好了,機車廠陪你們玩,玩到最後都玩不下去了,也不會雙輸,
消費者只好又回去買傳統機車,這些車廠還是笑到最後。
其實工程師們喜歡用工程技術的角度看事情,然後用鍵盤思考。我當然同意G 公司創造了
一個產業話題,但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正向的答案。反而我還非常感謝他們為傳統車廠
打開不同的思維與重新定義公司與產品策略問題。G 公司登記資本額是在約五十億左右,
而媒體報導他實際上已經募了超過四億美金,所以肯定有人上車,也有人想下車了。
這公司還是得面對許多來自於內部股東的許多聲音。但傳統車廠K公司,資本額也約在
五十億左右,但他營收與目前資金周轉率都還算蠻健康。況且他們是柯家人說了算。
(很巧的是:目前柯董,還是上述我那位在清大念電機博士同學在學校的球友:打籃球的)
在許多市場或產品策略上還是有他們傳產思維的一套的。
所以或許當你還在用無刷馬達控制技術或是甚麼大數據雲端服務在看這一件事時,或許
你有機會也可以從不同的面向去思考一下產品定位與市場行銷觀念建立。
還是我常常強調的一件事:多出去跑跑,聽聽不同的聲音,或許你真的有一點技術的底子
也不錯,但也要懂得用到對的地方。如何去發揮從技術角度看不同的面相,或許會不同的
學習成長的機會。
譬如:我從零組件協力廠聽到G 公司開發電動車輛的零組件許多在這個產業流傳的笑話,
你說:難道G 公司聽不懂嗎?不! 應該是他們聽不進去,因為他們只有用 IT 產業很短視
的產品開發觀念,但畢竟車用市場,尤其是品牌是一條長遠的道路,而更需要兼顧整個產業
上下游整合的產業工作。今天這個成果不是中心品牌組裝廠就有甚麼老大心態,他們也必須
透過不斷的與協力廠商合作開發才有今日的產業供應鏈的。這其中有很多是這些搞 IT產業
出身的人所難以理解的地方。當然啊~他們也未必想花時間去搞這些事,工程師嘛 ! 就是
那一股死脾氣嘛!
至於傳統車廠,對啊~也是有同樣的死脾氣啊,明明一個 三、四百塊的傳統儀表板有甚麼
不好的,耐操擱好用啊,幹嘛年輕人就喜歡一個 兩、三千元的LCD 液晶儀表板啊。搞電控
或是軟體雲端服務那麼艱深難懂的東西,到底對車子銷售與使用有甚麼切身的問題啊?
找人寫個PHP 弄個網頁, 就以為是雲端服務了。對呀~不求長進啊。
所以這就是中國人的老毛病,喜歡分門戶,分派別啊。每個人都很清楚知道對方一時也很難
侵門踏戶所以呢,大家就各用自己擅長的賤招啊。不要笑,這也是許多工程師會幹的愚蠢事
。就像當我們這些搞技術的工程師看到大陸淘寶網賣出這樣子的學習套件時的感觸是一樣的
。腦袋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正向,而是負面的逃避,甚至是賤招。不是嗎?
不知道,有沒有人聽得懂我所暗示的道理啊?
(4/17 補記)
這是今早一大早朋友LINE 群組傳來的一篇報導:
為什麼有些人富有?研究發現運氣比努力重要
最後結論的一段話:
"因此,與其一直抱怨生活汲汲營營、為五斗米折腰、總是覺得跟錢過不去,倒不如轉換心態去踏實過日子,研究團隊表示,也許勤奮務實的追求夢想,那也許就是件最幸福的事。"
有些人會認為就是如此,說得容易,能做得到不容易啦。不過。人生的定義也不是貧富
而是對於别人正向的影響力。台東賣菜的陳樹菊阿嬤就是一個例子!
歷史對張忠謀的定義是他對於產業發展的影響力,而不是他的薪資或董事酬勞。
但對許多台積電高層(退休人員)。就只是很有錢而已,沒有一個會讓别人記住他的名字。
所以當大家在回頭想像我們這一輩子所從事的產品技術研發工作時,我們能盡到怎樣的
一個正向的影響力?會不會也會越老想法就越奇怪?就跟我上一篇關於交流電之父:特斯拉
的故事一樣呢?
花個幾千塊買個馬達電機學習套件,只要你肯努力學習,肯發問找答案,搞定專業技術
都不難啊,但要記住:當你技術純熟之後,往後最重要的還是那股當技術轉換商機時
更開廣的心態與處世態度。自然就可以有更大更正向的影響力了。
4/18 的新聞報導:
回覆刪除【奄奄一息片】特斯拉危機四伏 鋼鐵人挺不過難關?
https://tw.finance.appledaily.com/realtime/20180418/1335952/
----
要搞破壞式創新沒有錯,但也不一定可以保證成功。
車輛產業是超過百年淬鍊的一個產業。還有許多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魔鬼細節。
這篇報導的故事內容有沒有似曾相似啊?或許可以值得國內借鏡一下吧。
個人覺得還好吧!
刪除就算沒有做好車子,已是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工廠。光是賣電池,就可以吃很久。
還有太空事業,訂單排到明年。
電動車不好,其實還不會影響這個帝國。
其實我個人還蠻欣賞 Musk 這個人的。
刪除我也相信他也不會因為這些挫折就有損他個人的任何評論。
因為他是活在西方國家那種勇於創新,接受挑戰冒險犯難的環境裡。
但他如果是在我們東方社會國家哩,尤其是老中的環境哩,我就不敢說了。
哈~哈~您們覺得呢?
2010左右就被預見到的,Tesla是一個注定會失敗的騙局
刪除https://www.plurk.com/p/je6u16
https://www.plurk.com/p/hho5y1
刪除看來只是酸。
刪除若是更了解商業模式,就會覺得還好。tesla也過了6年沒倒,要騙何需6年?
其實如果大家能夠的深入車輛這個產業了解的話,我指的是不只是表面上大家所看到的
刪除品牌整車廠,而是許多背面協力零組件廠,包括金屬加工、電裝品及其他各項等等。
或許大家看事情的角度就有所不同的。車輛工業發展至今超過一百多年,構成了今日大家
所看到的一個大型產業。當然他也可以接受許多新技術新法規要求的挑戰,但也都在許多
科學家與工程師們的努力一一的克服與演進。我們常常開玩笑說:其實汽車電池一開始是
6V 系統,演進到了一九五零年代才改進為現今的 12V 系統。又過了五十多年後,大家也都
發現12V 其實真的也不夠用了。但是一時間也拿不掉這個。現在歐洲有在推 12 V 與42V
共存雙系統。但是現在大家在車上看到的也不多,更不用說:到目前為止新車還是配備標準
的鉛酸電池,也很少有鋰電池。這說明了甚麼?這些全世界的車廠都是食古不化的老古板嗎
同樣以前我們搞的單晶片微處理器,都已經跑到百MHz 甚至GHz 等級了,那些車用的還停在
MHz 等級。你覺得這只是搞車用的人都是笨蛋嗎?真的~如果你真的有機會去看看許多協力廠
商走走看看,聽聽他們的看法。這些絕對不是我們這些IT 鍵盤手順著媒體報導喊喊口號就好
的。或許真的也會改變你對系統工程驗證有著完全不同的認知吧。
說明白一點,電動車產業不是只賺在電動車上面。Tesla將電動車用過比較舊化的電池用在緊急電力供應上,舊式發電廠在跳電後,其他電廠以秒級為單位緊急輸電。Tesla的儲電廠在一秒內完成緊急電力輪送。這個在澳洲已實驗成功。目前各國都沒有大容量儲電方法,所以一但尖峰用電一過量,就是跳電。
刪除所以Tesla已創造出新的產業: 儲電廠,可以大幅降低發電廠對尖峄用電壓力。
所以我說光是電池,Tesla就可以吃很久了。
錢不是賺在汽車上,光看汽車就下結論,你就看不到全盤。
以 Tesla 對電池市場運用理念,個人深表同意。
刪除但他也得過"汽車使用"這一關,因為目前據許多國外媒體報導:他可能連這一關都會碰到
經營困難了。
許多理論看起來都似乎合理,看來也都可行,但要真正走到市場能接受也都有一些潛在
的風險,你知道嗎?我那位清大電機博士,雖然現在已經都已經開公司,做了很多工業馬達
生意了,但他心中一直有個""機械電池"的理想,想做的就成如你所說的應用市場。
但是他也很清楚這是一個需要資金市場支持的產品市場。沒有額外的資金挹注,
理論與理想永遠都只是心中的一個理念而已。
PS:澳洲成功例子,我也同意,那也得還要看在其他國家的成效,他背後還隱藏著多少
魔鬼?我們也不清楚。
畢竟電力供應是屬於公共財,牽涉的還有許多法規或其他相關利益問題啊。
剛好我一位在澳洲有置產的大學同學今天有傳這個連結給我:
刪除雖然是去年的舊聞了,但剛好可以回答一部分的意見:
"放棄綠能目標 澳洲專心降電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018000084-260203
誠如我所說:理論與現實還是有點差距的,尤其是牽涉到公共事務,沒有一個國家的
執政者甘冒這麼大的風險。
去做政府案子也有另一個好處,和銀行好借錢。所以Tesla更不能倒,會牽連更多公司。
刪除像儲電廠這種只有單一供應商的,變成絶對不能倒。
所以汽車部門賠錢,根本不是問題。
唉~說起跟政府做案子這檔子的事。文中第一張照片就是我們以前拿政府的錢搞電動車。
刪除雖然團隊早已鳥獸散了。但我們還有弟兄仍在相關單位裡繼續打拼,而身為政府技術幕僚
單位服務,箇中甘苦真的不足與外人道啊。
至於現在搞電動車有很多真的是搞題材拿來募資的,所以也不一定要跟銀行借錢啊。
跟銀行借錢是要還的,那真的是賭身家性命的。但如果是募資搞,那是投資,投資本來就是
有賺有賠,"股份有限"公司,那是有防火牆的。所以大家還是比較喜歡去資金市場搞錢的啦
Tesla 會不會倒?我還是認為國內外的資金市場投資觀念不同。很難說。
至於國內,文中我也有提到關於大到不能倒的這個問題,雖然這是一種推論,但也很難說。
不過,也很高興你能提出這些跳脫技術本位看事情,也的確是有著完全不同的視野角度。
以我們這一種年紀,技術本來就是一個重要依據,但要能成為產品或市場的 Player,
這些整體概念與邏輯思考推演真的是另一個人家會不會找你合作的重要參考指標。
還是非常謝謝你寶貴的意見。
突然覺得頭上亮起一盏燈,但心中卻是覺得無奈。
刪除因為人人有手機,取得資訊是免費且隨時隨地。因為資訊流改變基本消費型式。很多產業一看就不知在賺什? 逼我去學經濟學,才發現很多公司賺錢迴路在" 外部經濟" 。這是網路(資訊)經濟特有現象。我才會去想,做生意不是單純買賣。有做到政府的案子就更加複雜。
現代資訊發達,可以看到的多,其實看不到的更多。就算有跡象,很多事也只能看不能說。
傳統吃油車給雨淋都會壞了,電動車嘛...裡面又有個容易爆炸的電池,加上台灣多雨潮濕的氣候,我還是再觀望一陣子好了,哈哈哈
回覆刪除我跟我昔日電動車的老長官(目前工研院材化所主管)問了一句話:
刪除"目前市面上鋰電池是電動車輛動力能源的最終方案嗎?" "...." 沒有正面回答。
從我二十幾年前到目前為止,電池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正面的肯定,這包括了技術或銷售與
營運方式的考驗。但馬達控制技術卻已經算非常成熟了,價格也一直下降。
所以以電子電機控制技術來說:有甚麼好興奮的?目前市場爭議對不是來自與技術問題。
如果把投資的精力、精神與時間金錢(技術)花在這一種不是由你來決定市場成敗的東西上,
有沒有覺得怪怪的?這個東西走到目前狀況就已經脫離創新的本質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