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車用電子漫談(十)---人才資源問題

 關於台灣的車用電子發展,四輪的我們就不用說了,因為台灣沒有這個產業,

尤其當國內車廠年輕CEO 壯志未酬,身先卒之後,個人認為往後的發展會更難。

那至於不管是產品或開發自主性還比較好一點的兩輪產業呢?

這一點我經驗肯定是看得比較多的啦,自從我畢業沒多久,剛接觸機車這個

行業時,我就開始跟國內一線車廠的協力廠互動開始,至少也超過二十幾年了。

也更不用說,我跟國內車廠的幾位高階研發人員,也都還有點私交情誼的。

而不管哪個行業,我們也都知道,搞產品研發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資源了。

沒有好的開發人員,一切就免談。這是天經地義的不變真理。

那產品研發人才資源要怎麼來的呢?

我先講一個國內市場比車用市場還好一點的"工業控制"市場好了,基本上,

對於電子電機領域來說:他們都是屬於比較像是傳統產業附屬的產業,

譬如工具機產業,電子電機系統對他們的產品來說,也不全然是他們的全部,

也沒有幾家公司會想喝個牛奶,就得自己養頭牛,或搞個農場的。

我一個朋友就是做這個東西的老闆,他後來市場重點都是擺在海外,

我問他說:你怎麼不做國內市場或客人呢?

他回答我說:"Chamber,你在園區待過,也搞過研發,你不要以為每家公司的

開發人員都是台清交的,產品特色或一些技術相關資料丟給他們,他們就可以

吸收的。我不能說他們是笨蛋,但跟園區公司研發人員比起來,真的是庸才。"

這個我知道他不是看不起這些人員,我自己待過這兩個不同行業,這是現實,

也不是歧視或汙衊的意味。為什麼?我們就繼續往下看。

朋友繼續說:我們好不容易搞個可以媲美國外的好東西,想說,提供給客人

試試,但這些公司的開發人員,真的不知道素質不夠呢?還是真的不太想唸書?

對K 東西來說,就是好像有點障礙似的。然後就知道他們的心態:

"反正這些東西就用國際大廠品牌的啊,像是YASKAWA、PANASONIC 等。

花錢採購是公司老闆的錢,我弄個新玩意兒東西進來,出了問題誰負責啊?"

是的,這一點我認同,就像我在機車這個領域裡,一台噴油車的電腦ECU,

或是ABS 系統,你覺得國內這些機車廠有幾家公司的開發人員,敢在產品

開發會議上,拍胸脯替國內供應商背書的?羊毛出在羊身上,領薪水過日子,

幹嘛跟自己過意不去呢?(當然啊,這話也不一定就是如此,這還是要看

產品行銷策略的啦,但第一步肯定是會碰到這個問題,只是未來你公司的

氣夠不夠長,還有你懂不懂得每家公司高層最終的想法啦。跟底下的人

搞這些,是肯定不行的啦。)

以前我剛接觸機車電裝品開發時,這個行業的廠商做法就是:原廠有沒有

提供任何技術文件,最好是"整個東西可以直接套用,或甚至可以直接量產的東西?"

那怕是要改個一隻腳位或是怎麼研讀 Datasheet 的東西都不要。

因為這公司裡連想養一個電子工程師都很難,一來是花不起,二來也待不久的。

原因我待會兒補充說明,所以他們最習慣的做法就是:外包。或找個"顧問"。

不是甚麼技術顧問,他們可不是要找個專家或學者來幫他們上課的,而是如何

能快速解決問題而出貨的,而當產品在原廠碰到問題時,你也不一定可以出面的,

這種事情不能讓別人知道,因為他們還是要讓原廠知道:他們是"有實力"的。

對於產品開發沒問題的,要原廠放一百個心。其實原廠都知道,但我說過了:

因為原廠的開發人員也不想多事,反正你把事情搞定,我可以跟老闆交代就好。

這樣的產品開發對於這種一個東西可以賣個五年、十年的東西,一點困難點都沒有,

還很好賺,但後來電子系統卻是越來越複雜了,事情也就越來越無法掌控了。

所以還是得回來真正的面對研發人才資源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真的很難,尤其在面對研發人員的市場競爭來說,

他們真的非常弱勢,而且還不是普通的弱勢而已。以下這是一家傳統車用零組件

廠因為因應未來許多車用零組件電子化之後,不得不進行的研發人員招募條件:


其實,這家公司是非常有錢的大企業,也是很老的傳統產業,也已經是家傳的

家族企業了,所以他們原本也是直接拿錢出來投資園區一些對車用電子有夢想

憧憬的工程團隊新創公司,只是他們對於產品開發的經驗與心態就是如以上所說的:

東西只要能搞出一套,我可能可以賣個五年十年的。所以呢,他以為投資車用電子

新創公司,就像花錢請技術顧問一樣:把投資的新創團隊當自家的研發部門在使喚。

你不要懷疑,這個我看過太多了。

但我說過了:這些園區出身的工程師也不是吃素的,人家也是台清交的,人家之所以

離開原來舒適圈的公司而創業的,總是有自己想法,怎麼可能讓你這麼使喚的呢?

所以這個公司只好又摸著鼻子,自己招募研發人員啊。(後來雙方合作弄得不愉快)

但這個招募條件,就不用我多解說了吧:又要搞PCB Layout ,又要能搞單晶片韌體,

你認為要開多少條件才可以?當然沒有人會投履歷啊。

而且還有一個很現實的人才招募問題,你真的不要以為一般科大的電子電機資工,

跟台清交的電子電機資工的程度與素質是一樣的。(雖然科系名稱一樣的。)

這個我們就不用拿這個打筆戰了,我自己在園區當過主管,也弄過公司,也在傳產

看過研發人員,交手過無數的公司產品開發人員。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你說:傳統產業的產品或是車用電子的技術門檻就比較低嗎?

"錯的。" 因為以現代電子系統,不管大小一樣也都是要搞PCB

寫程式,搞韌體等,你認為產品門檻低,技術歷練就可以隨便一點嗎?

(那你就不要再跟我提甚麼物聯網、車聯網等之類的吧。你們都還沒資格

談這些的啦,就連人家搞手機晶片,人才濟濟的MTK 都還沒把握的。)

我告訴你:不但沒有比較低,所要花的功夫是一樣的,而且當碰到問題時,

車用電子產品的認證要求還比較多,更要K 更多技術文件資料的。

最糟糕的是:這個在就業市場裡還是一個很冷門的行業,做起來是比較孤單的。

我們來換個角度來看好了,你說這些機車大廠一個月花個六、七萬元找幾個電子

電機專業的研發人員,(當然啊,這種薪資待遇在傳統產業裡已經是要爬好幾年的

年資。甚至是要擔任主管級才有。)對公司財務難不難?當然不難啊。但留得住人才嗎?

----

以我觀察的經驗:真的很難超過三、五年的。舉幾個簡單的模擬場景好了。

搞PCB 弄幾顆電子零件來玩玩,寫個零件採購單:"蛤?還要買零件?"主管問?

"我們是中心廠耶,跟協力廠要東西,還要填採購單的?為什麼還有MOQ ?"

產業不同,文化不同。

買個儀器設備?這是甚麼?要不要跟我解釋一下?解釋個老半天,也都好像在

嘲笑主管甚麼都不懂似的?畢竟整個公司的研發最高主管絕對是機械背景的。

這是他們的本業。所以呢?東西不懂?不會弄?搞不出來?

自己想辦法啊,要不然公司找您們來幹嘛的?要出去問?一來還真的沒有多少人

懂你們家的東西,二來主管還擔心你會不會洩漏公司機密?

(以前我在園區搞MP3 SOC,我都是部門主管了,但還是不懂,也沒時間搞懂

如何在單晶片上完善FATFS,我跟上級主管呈報,要求協助時,主管直接要我

去另一個部門,要求該部門軟體團隊幫我處理掉...) 您覺得你在這一種傳統產業

裡搞電子電機系統時,你覺得還有多少部門跟你做類似的東西?還有誰會在公司

內部協助你處理相關技術問題?沒人?還要找人?你以為公司是高科技公司的喔?

所以呢?幾年後,才發現不管在做事的方式,或自己在學習成長空間發展真的

有限時,偏偏問一下昔日同學在科技業的發展情形下,就有種不如歸去感。

真的~我發現這個行業不管是招募或維持相關研發人力真的不容易啊。

為什麼,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人力市場競爭問題:以下這是今年的新聞:

聯詠年薪239萬元 稱冠上市櫃

---

而這是最新一期的報章雜誌:

讀碩士能為自己加值多少?「交大資訊碩士」以56K起薪稱霸全台!

---

(不過,我還建議少看國內的這一種報喜不報憂的雜誌報紙啦。)

但實際上,私底下大家也知道這些園區龍頭公司的對於台清交的起薪多少?

(因為我兒子也已經畢業進入這個行業了,我當然知道啊。)

這一種行情絕對不是這些車用傳產公司可以負擔得起的,不但負擔不起,

你真的還沒辦法創造園區上般那一種員工福利與生涯發展空間的。

你在新竹外出用餐結帳時,大家在比誰拿出公司員工識別證比較優惠?

所以啊,台灣最優秀的工程學系的學生會填甚麼科系當第一志願?畢業後

最想進入的公司行業是甚麼?沒辦法,這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問題。

你不在乎,但你家人或周遭的親朋好友會在乎啊。

所以我就常常跟車廠開玩笑說:術業有專攻。這絕對不只是從技術角度來

說而已,而是整個環境與條件的不同

----

坦白說啦,不要說這兩個行業的薪資待遇差異啦,就連我在新竹園區多年的

觀察,道理也是一樣的啦,好公司,一流的公司就如同集天下英才而為之,

而公司條件差一點的,在人力資源方面就差了一點了。還是老話一句:

你認為普遍來說:研發團隊裡,台清交的電子電機資工的程度與素質跟

一般科大的電子電機資工有沒有一樣?(雖然科系名稱一樣的。)

你真的不要再挑我毛病了,這個大家都知道的現實問題,市場競爭啊。

所以啦,當我在搞那些數位點火系統,透過IC 設計弄機車整流器時,

大家真的不要以為那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人多不一定搞得出來,

但人少你的專業把握度也要夠...這些都不是大家嘴巴說說就可以了,

車廠主管他們也知道,他們也只能跟我說:Chamber ,辛苦你了,

說實在的,他們也真的幫不上忙。就算許多市場客人也都想跟我合作

開發新產品,與新市場應用產品,但是這背後有太多現實問題了。

而人力資源投資往往就是最大問題與瓶頸。

就連我自己的經驗,我從許多不管是產品開發或市場客戶的反應也交了不少

朋友,以下這是我當初弄公司時,所認識一些車界朋友,雖然我已經離開

幾年了,他們偶而還是會發個訊息,問問我的近況,也想跟我分享一下對於

市場產品開發的想法 (這個就是前兩天而已):








真的,幸好真的我的一些USB 或系統開發經驗與功夫,還可以讓我有生存

之道,要不然喔?
---
所以啦,這些經驗告訴你我:就算你公司有錢或想投資搞車用電子,也不光

只是拿錢出來就可以搞定,搞車用電子還除了技術以外,還有許多公司研發人力

與財務操作眉眉角角的小細節。之前我搞機車ABS 時,就有人太過於樂觀啊。

總以為搞這種傳統產業就像在園區開科技公司一樣的簡單道理,不管你是從

傳統產業轉投資,或是從高科技產業投資。之前就有一家公司信誓旦旦的

砸了幾千萬要弄個測試跑道,來搞個車用電子,蛤?有沒有錯啊?

就算我當初看到車用電腦噴油ECU 系統一樣,這些絕對不是你有錢就可以

辦得到的,之前高雄有一家某IT 大廠轉投資的車用電子廠投入,還有一家

在龍潭搞車用零組件的傳統大廠也投資了不少儀器設備與實驗室,最後

都結束收場。道理都是很簡單,這不光只是你看到市場機會而已,

而是你要用怎樣的資源運用來面對市場與客人?尤其是產品開發測試人員的

投入與維持。

----
小小的結語:有很多產品或市場的東西,你真的不要很簡單的從產品技術

本身來解讀這些,有很多事情會跳脫你我過去或現在所處的環境來看這些

人事物的。尤其是人力資源,因為這比簡單花錢買電子零件或儀器設備

還要難很多的。因為研發人員有素質要求,薪資待遇福利條件,還有管理

帶領團隊人員發展與機會創造等,因為人不是死的,尤其真的研發人員

他是有腦袋的,而且搞研發的他的腦袋是特別不一樣的。這一點你自己

或公司、乃至於你的客人或市場都知道的。我當然很高興我車廠朋友或是

客戶市場朋友願意體諒我,也非常支持我。但這些問題也都還要靠整個

你我不斷的努力與環境條件的改變。

或許,真的有那麼一天,我們真的有機會在創造不一樣的結果啊。

謝謝各位了。

11 則留言:

  1. 就小弟的那點皮毛經驗,即使是二線IC廠,不要說唸書,唸論文的機會也不少,兩邊當然差距越來越大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啦,挑對公司、團隊或是產品來說:真的很重要。

      你不要以為人家大陸人會有沿著長江每年前進五百里不是開玩笑的。

      因為如果要成長,你就得不斷的往一線城市,一線公司前進啊。

      要不然呢?把自己搞得要死,結果搞得自己像雞肋一樣:食吃無味,棄之可惜。

      所以你今年換工作是對的啦。

      刪除
  2. 但實際上,私底下大家也知道這些園區龍頭公司的對於台清交的起薪多少?
    可否私信告知?

    回覆刪除
    回覆
    1. 喔~底下網友已經給答案了。

      我想這個數字不只對於傳統產業很難之外,甚至其他園區公司來說,

      也不一定每一家都可以跟著起。

      其實這是一個格局的基本想法:不管是從產品市場、國際競爭等角度來看。

      就看你老闆的企圖心,如果這個企業只是想撿一些便宜的東西做做,

      或只是老是想搞 Me too 的東西的話,那找人也就是 Me too,

      而員工的未來發展也是 Me too。

      我真的也見識過這些公司的員工,也都有一股高度競爭的企圖心,

      這想也知道:剛畢業的年輕工程師拿這種薪水,那種企圖心肯定是不同的啦。

      刪除
    2. 龍頭公司的起薪不什麼秘密,但我看過龍頭公司待不下去跑去二線公司的,我收過履歷還有那種只待幾個月就跑掉的,龍頭給你高薪,那種高壓也不是人人可以承受得起

      刪除
  3. 一線IC廠都75K起了吧..模擬場景那邊滿好笑的,感覺好像真的會發生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內行的。

      其實這個場景對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應該有感吧。

      因為有些老闆或長官是出身大公司,有時候離開舒適圈創業時,也都還有

      那一種尾大不掉的心態。但這個還好,久了他就懂了。

      但產業不同時,那就很難搞得懂了。

      上述的是機械看電子的角度:不要說電子零件啊,光搞個PCBA 也都還以為

      機械加工一樣,手工打個樣,就好像桌上撿柑橘一樣,出張嘴隨時都有。

      而電子跨行機械時,那又是另一個場景:咦?東西不是交給車廠了嗎?

      怎麼這麼久都沒有回覆進度或狀況呢?(我養工程師一個月多少錢的耶!!)

      簡單的回答是:還在測...因為還要等其他的周邊機械搞定再說。

      多問幾次,煩了就嘀咕你幾句:這麼沒耐心,怎麼做我們生意啊。

      就看你老闆付員工薪水的氣夠不夠長了囉。最痛苦的還不是老闆。

      因為工程師搞了一陣子之後,沒有進度或緩慢的學習成長對於一日千里的電子技術

      發展,還有一股莫名的恐懼感的啦。還是找點別的產品或生意做吧。

      不管是薪水或收入待遇還好一點。

      刪除
    2. 真的說道心坎裡...韌體也是,對於不懂的人常常一句話就把很困難的事情帶過了,例如USB跟網路孔, 我老闆講出來的話就好像把連接器跟PC連起來就能通訊了(然後PC端還會自動跳出應用所需的軟體呢..) 最後一段話也是.雖然薪水都是按時給的,但長時間搞不出能帶量的產品真的有點心慌

      刪除
  4. 東西就用國際大廠品牌.
    其實不只是車用電子,汽車冷媒也是。說真的汽車冷媒要是灌沒聽過品牌還真是有點怕.
    車用冷媒從 R-134a 換成 R1234yf (聽說這個灌一次要1萬元以上).
    而這 R1234yf 目前只有美國兩間製造商而已, 歐盟還曾控告美國.

    回覆刪除
  5. 何謂壓力?
    就是能力不足才會產生壓力
    能力如何展現?
    實際將問題解決並且獲利就是能力展現
    說很簡單,但做起來就很難
    所以才有"難""能"可貴這句成語,其他都很便宜

    回覆刪除
    回覆
    1. 嗯,的確是能力與自信心不足才有壓力。

      而接下來呢?則是無欲則剛。有些時候就算你有能力也未必能使得上力。

      這與自信心無關,而是環境使然,那也只能無欲則剛,靜觀其變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