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車用電子漫談(十.一)---人才資源問題補充材料

 以下新聞節錄剛好呼應我之前這一篇關於產業發展的人才問題。

有時候,指標人物有它的價值,但長遠來說:還是得建立屬於自己的良好的研發團隊

與整體的人才投資與研發環境。這都不只是光只是簡單的研發人員而已。

Discovery 科學頻道最近有一系列"改變世界的矽谷"。好像有三段影片。

裡面有一段開宗明義講得很好:

你想搞金融投資,那就去紐約的華爾街;

你想搞電影藝術,那就去洛杉磯的好萊塢;

那如果你想從事高科技創新,那就去矽谷吧。

我覺得從這些關於矽谷的創業故事歷史,你可以發現:所謂創新都不光只是

技術創新而已,而是真正如何從資金創投來累積出那個蓬勃發展的技術創新環境,

我認為除了美國這一種自由民主與活潑的金融創投環境才能使得這些新創團隊

可以完全無後顧之憂,盡情地揮灑自己的熱情與心血。

在美國我們真的比較難看到還要甚麼政府去推動甚麼國家科技大型計劃之類的新聞,

反倒是比較常看到的是:他們的國會還要反過來限制一些科技發展如何不要過於

干涉到人權或是違反一般我們所認知的人類道德或社會所允許的底線。

其中第三輯最後也有一段小結論:在矽谷發展過程歷史中,會發現每一千位創業者,

有990 位最後都變成無關緊要或失敗了,但只要有十位就可以改變世界並有持久的

影響力。的確,在美國那一種活躍的創新氛圍,包括整個背後雄厚的創投資金挹注,

才能不斷吸引全球一流人才不斷的投入,那怕這些人就算學到一招半式的回到各自

國家發展或是堅持每一領域的鑽研,但還是不斷的有新血加入,我想這才是人家

創新文化歷久不衰之處。那怕別人要挖,要偷,對這些新創人員來說:根本不擔心。

所謂一山總有一山高啊。這樣子的創新環境才是令人敬畏的。

---

所以啦,再回頭看看我們這些新聞內容人物來說呢?

其中有一段也是剛好呼應我之前文章:車用電子漫談(十)---人才資源問題

中的一句話:"...或找個"顧問"。不是甚麼技術顧問,他們可不是要找個專家或學者

來幫他們上課的,而是如何能快速解決問題而出貨的..."

"「中國要的是你的技術,不是要你來當老闆」,更甚者只利用產業名氣的光環來

向政府要錢..."

這一點跟我在武漢搞那個機車ABS 的道理是一樣的,當然我們都有自知之明。

那也只不過是看著大家在演一齣戲而已。也就不用太認真了。

所以啦,當我們看到一些媒體報導說:甚麼人家花錢併購甚麼公司,或是砸錢

買甚麼技術團隊,尤其是對我們這些東方國家或公司來說,你就當作一般演藝娛樂

新聞看看就好了。到底背後有多少實質的市場或研發價值,真的就不是大家所那麼

容易理解的。

博格華納完成收購汽車系統供應商德爾福科技

我剛接觸車用電子時,我就是去這一家Delphi 受訓電子噴油系統ECU 技術的。

那時候他們還併了美國航空電子有名的休斯(Hughes)電子公司,也還不是講得很好。

但我那時候就發現他們在ECU 的開發技術還停留在1980 年代用組合語言寫程式時,

相較我後來去法國Siemens 時,人家一樣用同樣的MCU 處理器,但人家就已經

開始用高階C 語言開發產品了,那時候我大概就知道結果了,當我離開單位沒多久時,

我就聽到Delphi 已經將台灣據點撤掉轉往中國上海時,那就更代表著他們已經也沒心

投入新的產品技術開發了,剩下的就是純粹生產買賣的剩餘價值了。

這種故事對老美的那些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市場來說,一點也都不意外,

當你看到後來的這些IT產業裡的故事也是一樣的,你說當初GPS 技術出來時,

大家都搶著做,結果呢?人家老美還不把最辛苦、毛利最低的生產Route work 

丟給你們老中或東方國家做。大家還不是搶著做,還沾沾自喜地搞得很快樂。

所以你想當你拿到他們許多 Open Source 的東西時,你都還在高興得鑽研

這些人家釋出的原始碼,拼命的搞時,人家下一步都已經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

小結語:以前我年輕時,當然非常熱中鑽研各種新奇有趣的科技技術,

甚至看到媒體報導而嚮往著這些報章媒體所簇擁的國內公司行號,

但隨著年紀增長,不管是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之後,發現:其實世界就是這麼一回事,

就跟我們在翻讀歷史故事書一樣,事情總不是我們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單純。

最近每天就看著媒體報導著中共軍機擾台問題。或許你也可以換著角度看:

每天幾架飛機上上下下的飛,背後的後勤維修費用是非常可觀的。

軍事預算費用是消耗國家預算的一個非常可怕的項目,對雙方來說。

而對對岸來說:有些事情也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般吧。就拿我們自己國內社會政治

狀況來說:都已經這麼自由民主了,連選舉時,都還可以看到50/50 的意見立場。

(老美也是),我就不相信世界上怎麼可能有90% 以上的對政府的支持度的。

差別只是大家有沒有機會講或表現而已。

以中國歷史來看:只要國家有點風吹草動時,就便是許多人的機會。

要不是陳勝、吳廣起個頭,哪來的劉邦漢朝?

沒有瓦崗寨,哪來的李唐盛世?

沒有徐壽輝、陳友亮,哪來的明朝朱元璋?

那就更不用說甚麼武昌起義,講得多好聽,也只不過幫各地軍閥創造絕佳機會。

中國歷史總是有人天天想著要撿便宜的,當你這一頭搞著名堂,家裡那一頭就給你

搞個利益自保的。當下誰敢說:天下就得換誰當家?天下是誰說了算?

道理都是一樣的。就連新創科技獨步全球的老美來說:也都免不了政治紛擾之禍。

所以啦,許多事情或許多用點平常心看待,你的人生或許就會輕鬆自在一點吧。

---

----

半導體大老西進中國退燒 強人難扶中國芯大計

韓青秀/ 2020-10-05 電子時報

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高啟全日前決定正式與紫光分道揚鑣,在正值中美科技戰鬧得風風火火之際,高啟全結束5年合約功成身退,也劃下台灣電子高層西進中國產業的時代休止符。


中國半導體晶片發展不僅面臨內部投資浮濫、資金補助亂象叢生,對外又遭逢美國制裁大刀鎖定風聲鶴唳,原想藉由台灣半導體技術人才超車發展的捷徑遭逢挫敗,中國半導體晶片自主化長遠大計勢將重新整軍。


中國扶植半導體產業鏈自主化如火如荼,多年來陸續招攬多位台灣半導體高層及技術團隊,尤其是早年中國半導體打著走類似台積電路線的如意算盤,只列上曾任職台積電履歷,祭出數倍高薪挖角都是基本條件,至於高啟全、蔣尚義等產業指標人才,則訴諸於更宏大的中國半導體產業藍圖推手的使命。


但台灣半導體業者坦言,半導體技術及晶片設計早已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的成功模式是奠基於台灣技術團隊與產業環境,一旦轉往中國開疆闢土必須要燒下龐大資金,且成熟技術團隊的支援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在缺乏整體產業環境的搭配下,產業大老也只是被當作向集團發展的神主牌,昔日披荊斬刺的戰力也難尋英雄用武之地。

(略)

....綜觀中國半導體產業生態,過去在台灣呼風喚雨的產業大老卻未能發揮長才,「中國要的是你的技術,不是要你來當老闆」,更甚者只利用產業名氣的光環來向政府要錢,也使得台灣半導體大老前往中國發展的道路崎嶇難行。


尤其,日前爆出財務危機的武漢弘芯半導體,更反映出中國半導體投資亂象的冰山一角,總經理兼CEO蔣尚義在半導體業界的經驗深厚,仍然難以憑一己之力挽救狂瀾,徒留殘局引人唏噓。


雖然中國半導體晶圓廠計畫遍地開花,但民間私人資本尋求官方金援扶植後,或假藉名目炒作地皮、挪用補助資金、設備機台遲未進廠到位等事件頻傳,導致半導體資金補助的實際成效是漏洞百出。

(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