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車用電子漫談(十一)---技術人才與市場專業分工

我想這週國內最大關於機車業的新聞就是非以下幾個新聞標題莫屬了。 

其實這些新聞背後比較引人遐想的是:那為何這些工程人員願意離開

整車廠而以獨立公司來延伸自己專業技術的生涯與市場發展機會呢?

這剛好呼應我前一篇文章的內容,而不謀而合:車用電子漫談(十)---人才資源問題

是的。你說:這麼一家拿了投資人這麼多的錢,這麼大資本額的公司,

一個月高於一般傳統機車廠的薪資待遇來雇用這些技術人員難不難?

那肯定是沒什問題的,而一開始市場也投注那麼多焦點在這個產品身上,

對於技術研發人員當然也會於有榮焉,而也願意享受這一種鎂光燈的吹捧。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熱度會慢慢地回歸到比較理性的思考方式時,

這些專業的技術人員當然也就會用另一種冷靜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生涯定位問題了。

畢竟傳統車用產品市場不比一般 3C 產業的那般幾個月就產品迭代的推陳出新。

在整車開發過程中,需要各項子系統的產品開發認證:不管是電子電機或是機械加工

乃至於外包協力廠與公家法規的產品與品質認證。這些都在在的折磨著跨領域的

所有的研發人員。但很不幸的是:電子電機這些研發人員所承受的"壓力"是不同

於其他領域的人員,因為如果薪資要相同於公司內部其他人員來說:的確無法

跟其他園區科技公司人員相比擬。但如果高過其他研發人員來說:那也會造成公司

內部有所謂的"同工不同酬"的尷尬問題。那也更不用說:車輛外觀改款,永遠是比

動力系統改款來得簡單容易多了。所以你可能一款動力系統賣了N 年還是那樣子,

就算你想改款,老闆也不一定會同意的:賣得好好的,幹嘛改呢?

這些都會造成電子電機研發人員在公司內技術職場發展的侷限性。

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的市場發展性問題:那就是擁有這麼好的專業技術,難道就只能

一家公司獨享嗎?而這家公司願意彌補這些技術人員產品市場發展機會嗎?

所以他們會有這一種想法也沒有錯:是啊,當初不是講好了嗎?這麼好的動力系統,

或是雲端系統架構要推給每一家機車廠嗎?同樣的技術與產品不是可以行銷整個

市場嗎?那為什麼最後怎麼成了單一車廠?而且原來說好的市場規模也不見成長與

擴大呢?你說這是專注產品技術開發人員的錯嗎?那這些技術人員為什要背負市場

規模與成長機會的非戰之罪呢?那當然肯定會思考:待在單一一家公司內發展問題了。

更何況我在之前文章說過了:人家是台清交一流學府出身的,難道就比較笨嗎?

沒錯,這個答案在園區高科技公司早在20、30 年前就走過了。

以前許多技術門檻不高,系統公司或是機車廠只要花一點錢找一些電子電機研發人員

就可以Cover 許多產品開發問題了,但隨著產品系統複雜性與專業性越來越高時,

這些專業的研發工作就變得越來越難以與原來公司組織與行政管理架構相融合了。

更何況說:尤其是電子電機越是越專業的產品開發領域,他所需要的資源與目標方向

往往會跟整車廠的發展目標與市場定位會越來越有差距的。這包括研發設備或相關

軟硬體投資等等。當然也包括人員的管理與發展成長方向與機會。

所以在園區科技產業裡,就開始走向專業分工的產業發展模式:前段的IC 設計公司,

後段的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等。這一點就連全球的老外也不得不臣服了。

而其實在車輛產業裡也是如此,以前不管是美國的GM、FORD等、日本的TOYOTA、

NISSAN等、歐洲的VW、BMW或Mercedes-Benz 等也是如此。後來才分工創造了

美國的 DELPHI、日本的DENSO 或是歐洲的BOSCH 與CONTINENTAL 等。

因為要長期做好專業的產品開發,就必須要有專業的產品設計開發環境與測試發展

設備與場所。以前我在法國Siemens 受訓機車噴油電控系統時,我看到了人家公司裡的

引擎動力測試實驗室或各項控制系統零組件的耐久測試設備與實驗室都不比任何一家

車廠的實驗室與設備來得差,反而更專業、規模更大。因為他們就是要服務許多客戶:

不同的車廠與不同是客戶。不是每一車廠都是大型車廠,有些小型車廠花不起昂貴的

研發投資費用,自然就是他們的機會與市場。反正我說過了:一套動力系統可以在

好幾代的車款上不斷的使用與沿用。這本來就是一個市場發展必然的趨勢。

所以站在這些高度專業的產品研發人員自然就會思考另一種產業發展機會啊。

這也是你原來車廠所不能提供的條件與機會。這一種市場機制真的就算你用

法律或專利訴訟也無法阻擋的。就像當初半導體教父看到專業晶圓代工產業機會一樣。

所以人家當初歐洲飛利浦公司也懂,與其興起訴訟,倒不如趕快拿錢出來投資還比較

實際吧。

所以啦,當我們當初看到這家新創公司以產品創新威脅國內傳統車廠市場時,許多人

也都還會拿產品技術創新能力來揶揄國內傳統車廠不求長進時,你有沒有想過:

難道這些傳統車廠就不想創新改變嗎?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就是在傳統以機械組裝

為主的整車廠裡,根本無法提供這些專業電子電機或系統軟體資訊技術人才的

培育條件發展機會,也沒辦法提供在專業市場分工下的更好的產品創新機會。

所以當這個新聞與問題爆發之後,大家可以想想:這家所謂的產品創新公司,

接下來還有多少產品創新發展動力?再過個幾年,難道就不會再成為另一家

"傳統"車廠嗎?要不然你以為那些原來的傳統車廠是用甚麼角度來看待這件事的呢?

要告人家,還真的不如趕快拿一點錢出來投資賭一賭看機會吧。這總比自己招募技術

人員提供產品開發發展機會來說:畢竟還是小錢吧。

----

所以啦,看到這些技術人員走了幾年又繞回市場機制的基本架構:如果你認為你的專業

技術不錯,也足以服務更大市場或更多客戶時,真的一開始就不要投身於單一車廠的,

因為以組裝與品牌銷售為主的車廠來說:他們真的沒辦法可以像一般講究產不斷品研發

的系統公司提供良好的薪資待遇與生涯發展條件的。這些都是要靠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

如果他們一開始從學校離開時,懂得來問我,或看到我的文章,就不會犯著同樣的風險

與問題。

當然啊,這也都是一個產品發展所必經要走過的歷史軌跡,或許希望當這些事情過後,

我們的產業會更懂得這些問題背後的所延伸真正需要的產業分工機制。這也包括著:

國內或是這樣的專業分工的專業系統公司到底能不能在國內這樣子的環境生存下來?

否則,當你看到新創公司的產品時,又回頭指著傳統車廠在罵時,不用多久,

當你眼中所謂新創公司的研發人員出走另起爐灶時,有可能只是又要留下一家

不求長進的"傳統車廠"了。因為這樣的故事其實已經不是第一家而已吧。

我相信這些非常專業的技術人員在離開這家公司時,可能多多少少也是會有這一種

想法吧:公司高層整天就只是出一張嘴,但對於不斷他們要求產品開發的資源與機會

需求,視而不見或不予以重視時,這公司當然也是一家不求長進的"傳統車廠"了。

----

最後還是由衷的期待:以後還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會慢慢地搭配在傳統的

行動車輛載具之上,今天不是哪家車廠能獨步其他車廠創新甚麼獨家技術,而是

在市場發展上,真的能夠給這些專業的技術發展人員一些真正的生涯發展機會,

否則,下回大家也就不用再指著某家傳統車廠怎麼不求長進的守舊觀念,

下回大家看到的還是用日本的引擎控制電子系統,用歐洲ABS 系統,用甚麼政府補助

方式,永遠也走不出一家屬於台灣自己產業分工中的DENSO 或BOSCH了。

這是我自己的一個小小經驗所見與見解吧。

----

Gogoro控前員工竊密,多位工程師被聲押!為何首席馬達大師跟老東家鬧上法庭?


Gogoro 工程師洩密案,對手是最了解 Gogoro 馬達的人





2 則留言:

  1. 一針見血的見解,幾乎道盡產業的暗黑面
    狗狗肉個人知某些因素壓跟完全不會支持
    原因有二:
    1.幕後老闆曾有吃掉小股民辛苦血汗$的影子
    2.購車合約內容是必須愛及信仰去支撐
    從業界得知小道消息越多,就更明瞭這深而無解的天洞.....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在這一行混這麼久,也不是混假的。

      況且歷史看多了,多少對於故事的演進或發展總有一點心法吧。

      有時媒體報導,真的不要只看報導表面,許多現實面的東西,都不是你我所知的那般。

      事情的演變就已經如此這般了,怎麼可能還有完美結局呢?

      而這一切就如同企業前輩講的話一般:阿里山神木,之所以成為神木,

      早在幾百年前在它落地生根的時候就決定了啊。

      往後就只能慢慢地看它的發展與結果吧。祝福那些勇敢追夢的工程師們!!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