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工程師創業經驗故事(六) 見賢思齊的思維與策略規劃

之所以突然還要寫這一篇文章是我有收到老同事傳給我:MTK 蔡明介董事長在國內

12/3 日所做的一場演講的 Powerpoint 簡報資料,因為本身待過台灣的IC 設計業,

當然可以很容易地體會到這份演講內容的意涵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如果你有興趣這份演講內容的話,可以私底下跟我說。但我還是以我個人的角度

先點出這份演講的幾個重點,或許也可以作為我們一般創業者可以思考與邏輯判斷的參考。

至於你說以前人家創業也沒那麼辛苦啊,但你也不要否認:現在時代不同了,創業所面臨

的挑戰也不少啊,以前你可以只靠寫單晶片韌體或純軟體就可以接案賺錢。現在就算你

能搞到公板模組也不一定能賺錢啊...去購物或淘寶網站看看,買個馬達控制模組,都還送

你整套的原始碼、教學課程資料內容,外加教學影片等等,還一副怕你學不來似的。

所以啊,你不花一點點心思想想技術以外的策略規劃的事嗎?

這是演講封面與標題:


當然這幾十年來,台灣半導體對於台灣經濟或產業發展,乃至於在國際地位的影響

是眾人皆知的,當然也帶給許多老闆或創業工程師們一些啟發,而這有些故事或內容

在我過去的文章中也經常提到或有所借鏡。當然這其中有很多是屬於事後諸葛,你當然

也可以嗤之以鼻。就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好了:以前我IC 設計公司,也曾經砸了

六十億元,想做手機晶片設計,結果是竹簍子打水---一場空,甚麼也都沒有。

而MTK 當初也辛苦走過,蔡董事長也曾經一度想放棄,結果還是底下的人求他:

再給一年時間試試。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這當然也牽涉到人才資源與策略規劃執行。

或許你沒甚麼感覺,但如果你有機會去了解或認識一下台灣半導體業產業,尤其是

IC 設計產業的話,可能你就有完全不同的感覺了。我之前也提過:在半導體產業裡,

像 tsmc 或IC 設計業裡聚集太多優秀一流人才與資源,那些格局與視野都不是我們在

其他一般產業可以相比的,這不只是產品技術開發能力而已。就連策略思考能力與

調整執行力應變方式都很強,我以前一位畢業於台大電機(112EE)的老同事,後來

也去了MTK,那個基本的聰明才智再加那個環境條件下,所激勵出來的思維模式與

執行力,都令人刮目相看,當然你也就很難想像在這公司內聚集這一大票一流人才

公司如何管理運作的...

所以當我們要創業時,我們自己心裡就得要有一把尺:我們的目標在哪?我們公司

未來定位在哪?


這是以前我們老闆常常會對PM 所提出的質疑與挑戰:甚麼是  1 Bn 天險? 10 Bn 天險?

是啊:你所投入的產業或產品,在市場上產值或你所想獲得市佔率的目標與風險在哪?

我舉一個我自己創業時。產品市場開發所設定的初期目標,機車用整流器打入國內某一家

原廠供應鏈:一年二十萬左右套,佔該公司採購 1/3 的數量,營收約 5000~6000 千萬元, 

在一定的毛利下,維持公司初期十人左右公司,應該還可以。後續再調整成本與市場操作,

乃至於進行產品進化改善,提高產品競爭優勢。甚至也可以進行第二項產品開發等。

因為你要很清楚:你的產品市場所能創造的"天險"在哪?譬如機車ABS 來說:

因為法規上只有 150 CC 以上才強制安裝,以下可用CBS(機械式煞車連動方式)系統取代。

而台灣機車的主力其實大部分就是 125 CC 為主,所以ABS 的應用市場其實是有上限天險的。

這些分析數據不單單只是一個營收創造的天險而已,另一方面所代表的也是你公司的資金

或資源運用的條件。你總不能為了一個一年幾百萬或只有千萬元的營業收市場的產品線,

搞一個上億資本額的公司吧,(當然,有時候你又覺得沒有錢,萬萬不行啊。)

搞技術大家都會,但你要如何找出你所投入的產品市場規模的天險在哪?對你公司或

產品技術而言。也不能不知道這些數據分析,就整天搞產品技術?當學者喔?

人家市場消費者或客人也不是笨蛋啊...天下沒有那一種只有你有,別人沒有的東西啊。

所以當你開始去估算這些天險之後,你就得要思考你公司內部所能創造的人均產值。


我記得我之前文章好像有講過,而我剛進 IC 設計業時,我老闆當初的目標是 1200 萬元。

(當初我們公司也是新創公司,公司規模約十~二十人之間),當然啊,台灣這個產業也已經

走到 2250 萬元了。你很難想像喔?沒錯,這個就是人家公司或之所以投入產品技術研發

所看到與所訂下目標。

我記得以前郭大老闆講過一句話:千年大樹,之所以可以成為千年神木時,其實早在

它落地時,就決定了。是的,當你決定要創業時,你真的要先想好你的技術與產品在

這些市場裡,它所代表能給你帶來的條件在哪?有初期的策略規劃,也有不斷的思考調整,

如果搞個十年、二十年,結果還是那副模樣,那肯定不會是客戶或市場問題,你看上圖表中

人家 MTK 從 2003~2010 再到 2020 年的營收成長就知道了。

以下這圖是我當初創業時規劃的產品時程目標:



這些東西不代表所有的技術都得自己埋著頭自己搞。有很多東西其實都可以透過

合作或策略聯盟的方式做,譬如:MTK 手機晶片的處理器,也沒自己搞啊,

也是買 ARM IP 智權來做啊。

然後你也不要覺得我這幾張圖表是在開玩笑的,其實MTK 也有轉投資一家做車用

整流器晶片的IC 設計公司。而在蔡董事長的簡報資料裡:



有兩項未來趨勢產品:第一項叫做AI/Deep Learning,不過,這一項你就不要想太多了,

我常常開玩笑說:你要教電腦具有AI 人工智慧,最好你也要比電腦聰明啊。要不然你認為

你教出來的 AI 電腦可以聰明到哪?所以啊。能搞這項技術或產品的公司,至少也要像人家

MTK 這一種每一年從台清交前幾名挑工程師,而且還敢給一年兩三百萬年薪的公司才行啊。


很多東西也都不是光靠一兩個能人就能搞定的...重要的還是整體團隊的運作啊。

上述的第二項:就是車用系統。包括動力系統整合與智慧自動駕駛技術。

我們幾個老同事私底下也都知道:未來能在車用智慧自動駕駛技術這一塊能玩的公司

大該都是玩手機晶片公司出身的才有資格與機會玩啊。而在台灣呢?大概也只有MTK。

MTK 自己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啊。所以其實MTK 私底下也一直在花錢努力做這些事情。

這些內幕消息我們就不便在我這個小部落格裡幫他們宣傳了啦。

---
結語:工程師創業搞公司,當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不能只能埋著頭搞技術啊。

人家蔡董事長也是工程師出身的啊。創業初期肯定也會走過一段孤獨、難熬的日子。

但有些產品市場或公司發展的事,你就不得不也是要花一點時間思考。有些東西或許

你不懂,但你有眼睛、有耳朵...你可以去看看人家的經驗,或從別人的故事裡,找出

一些對你是有正面幫助,而且也應該要去做的事。公司在怎麼小,也會有同事(創業

夥伴)或員工、學徒。人家跟著你也是無非想透過你的經驗與能力學習到或看到一個

完全不同的世界與機會啊。不是嗎?

7 則留言:

  1. AI為何會起來我想了很久,直到我得到一句話我才確定: 程式表現的智能不可能起過寫它的工程師。
    也就是人不可能寫一個自己都看不懂的東西,然後它還可以正常執行。
    一個微積分都不懂的工程師,是不可能寫出數位濾波器,他要理解一階濾波器都很吃力。這是我親身體驗,不管我再如何教,還是寫不出來。只好包個函式丟給人家用。
    這又變成另一個問題:那些要外包?那些要自製? 不只是軟體有這樣問題,產品也會有,只是軟體面對的機會大很多。
    回到AI,正因為AI可以撃敗人類,表示軟體可以超過個人智能,所以AI就興起。
    然後又回到老問題:那些要給AI做,那些要人做? 這問題的結構和外包問題的結構是一樣的。只是對象不同。
    不要以為"三個臭皮匠,可以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句話在軟體上絶對是行不通的。

    回覆刪除
  2. 錯字訂正: 程式表現的智能不可能超過寫它的工程師

    回覆刪除
  3. 很久以前我還在學AI的時候,才五個學生差點開課不成,現在成了顯學。
    和學統計的朋友確認過,AI其實就是統計,有標準答案統計、分類用的統計,就這兩大類。

    教授需要經費找上了公司大頭投資,把AI講的天化亂墜的,老闆卻沒仔細想想背後的答案是怎麼來的,只覺得這麼神當然要投資,以後就發了。(理論和實際還是有差距的,AI只是告訴統計結果,哪個機率大),到現在似乎只要有MCU就算AI了。

    反正能賺錢,管它叫做AI還是TI...等,都行,AI工程師以後漸漸就是調參數,不用在知道細節一樣能過日子了

    回覆刪除
  4. 講個以前業務問過我的事,
    有個做AI的廠商來賣晶片,之後問我可以用嗎?
    就剛好我學過,AI正確率頂多可以到99.9%算很厲害了吧,
    但我們產業的錯誤率要求在十萬分之一以下,那AI還可以用嗎?

    我猜業務覺得AI很神,大概會拿這數字去問廠商是否能辦到,然後廠商為了接單可能也會答應挑戰,如果AI用在對的地方很好用,不是所有產業都拿來用,那就是炒話題了...

    回覆刪除
  5. 完了...其實MTK 蔡董事長的簡報資料的最後一頁是引用 Google CEO 的一段話:

    "AI and Quantum Computing
    to revolutionise the world
    over the next quarter of a century

    -- Sundar Pichai, Google CEO, 2021/7"

    那這下不只AI 令人困惑,就連量子電腦都拿出來講了。

    我兒子的高中同學,在台大電機系所裡就是搞"量子電腦"...但目前要就業了,

    卻是一陣惶恐...真的這些學經歷...不知道要把履歷表投在哪個產業?或哪家公司?

    口袋深的有錢人或公司,可以跟著人家喊AI 或量子電腦投資這一種口號,

    但對一個要就業卻還要擔心要工作幾年才能備妥買房的第一桶金的年輕人來說...情何以堪?

    (註:我兒子他們高中班上有四、五個是唸112EE 及112CS 的,我兒子成績差了,沒唸 112。)

    這就跟我們在談創業的觀念一樣:創業有理想,有抱負,但公司一開下去,所面臨卻是

    全面的柴鹽油米醬醋茶問題...又不能只靠耍技術就有錢可以拿,尤其在台灣,

    沒有實質的硬體東西,怎麼跟人家論斤秤兩的賣呢?

    這個答案剛好也可以順便回答"Bee"的軟體外包問題。在老闆的想法裡:應該是

    連硬體一起外包,然後呢?他就會自動地忽略掉軟體成本的部分:你一塊板子要出多少錢啊?

    之後呢?軟體的升級或改版,應該是終身保固或免費支持升級的...不是嗎?

    至於軟體裡含有多少多智慧的 AI 或相關的東西?不好意思,他不會想懂的,

    他只知道眼前市場或客戶要甚麼?然後市場或客戶也是會一起忽略掉這一部分,

    你們台灣代工業者,總是有辦法把這些理想與抱負包進一個論斤秤兩的硬體裡的。

    一樣是秤重賣的。

    所以啦。大家就不要太矜持了,也不用太嚴肅,反正"Lance" 說的:只要是MCU 寫韌體程式,

    你愛高興怎麼稱AI 多厲害,也都沒關係...最後也都是要 Debug 到沒問題時,老闆才能

    把硬體秤斤論兩的賣...要不然呢?你看過台灣多少廠商或公司,在接代工單時,

    會單獨另外談軟體的嗎?你要不要去問一下你們家公司的業務人員?為了搶單,討好客人,

    哪需要搞懂甚麼是 AI 啊?訂單接進來,老闆開心就好。他就有績效了,至於其他的事...呵~呵~

    至於你說 AI 正確率要多少才算厲害?這一點只要套在智慧無人駕駛車上來說:

    那怕是一個失誤擦撞...那就不得了了。99.9% 夠嗎?可能還很難講喔。是不是呢?

    對我來說,比較幸運的是:這個問題是我兒子他們那一代的人要擔心努力的。

    我也只能在旁邊湊熱鬧的說:喔~...這個東西是AI 的喔!

    套一句食品罐頭廣告詞:"電腦麥耶煮土豆喔?"...道理是一樣的。嘻~嘻~嘻~

    加油吧!年輕人們。

    回覆刪除
    回覆
    1. 老大說到我心坎裡,我這輩子被兩次大幅加薪剛好都是做firmware,因為firmware被包在硬體裡老闆要怎麼秤斤論兩賣他很會,但純軟體???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雜誌有報導過),台灣有個軟體公司把公司註冊在美國,弄得洋里洋氣,美國人就買單了,不然本來一聽到軟體從台灣來的是理都不想理(明明是一樣的東西)

      刪除
    2. 在台灣軟體是硬體的附加價值。

      但也不能完全忽略搞軟體的人的實力,因為這幾年,硬體搭配所謂的雲端物聯網的東西,

      其實已經很多東西已經超越原本硬體的規格與需求,就哪怕你要從韌體的角度來看,

      也都不能忽略掉裡面一些軟體觀念的東西:你說一個 Embedded System 系統裡,

      除了一些基本的IO 或周邊控制以外的東西,已經很多東西都已經是軟體人員才有辦法

      處理的東西。所以在未來的環境裡,軟體技術人員可以學一點硬體或韌體(就像GoodSpeed)。

      當然搞系統韌體的人,也可以學一點軟體(就像我一樣,不過我會的軟體,跟人家現在

      系統中所搞的軟體觀念或架構差很多了...)。在許多系統應用裡,其實這兩種技術領域的

      界線或灰色地帶已經越來越模糊了。

      重點還是在於我們技術人員用甚麼角度來看我們自己本身的競爭力或"存活率"。

      當有人不管是用韌體或軟體的觀念或技術可以很快的整合出老闆或客戶要的東西時,

      那就是他的本事,而你我呢?是不是有一些該值得我們檢討或思考的問題呢?是不是?

      加油吧,工程師們。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