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高科技的毛利迷思

昨天晚上年代新聞台的數字台灣,主持人謝金河邀請了兩位來賓來談有關

我國高科技的毛利問題,一位是徐小波董事長,另一位為台大會計系的柯承恩教授。

其中柯教授的一段話的確讓我有一些感受,畢竟柯教授不算是科技界的,他是學會計,

我相信他是從會計的眼光再看這些問題...

有幾個觀點講得有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我國所謂高科技的科學園區,從傳統的新竹到新規模的中科...

規模的確驚人,投資金額動輒百億,

但箇中所從事的卻是低毛利的高科技人才的密集勞工代工,

一樣的受高等教育的高科技從業人員,做的卻是低毛利的產品?

為何一直無法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所謂運用所謂的知識經濟,

不是應用在"向上"提升產品的高附加價值,而是如何"向下"降低成本 5% ?!

我想這是從他會計專業眼光來解讀的吧!...

徐董事長也說:我國主計處說:我國的知識經濟服務業已經有多好的經濟規模?!

但如果扣掉我們的八大特種服務業之後,我們有多少真正的是

搭配我們高科技的知識經濟服務業?!...在他的眼光中,與其去幫Nokia 代工一隻手機,

還不如投注在中華電信的系統服務上...

另外我覺得柯教授點出一個很不錯的觀點:在他的眼中,像施振榮或施崇棠等都是很優秀的

科技與企業人才,但在台灣過去這幾十年來,一樣在IT 產業發展中,為何一直沒有機會看到

新一代的企業家出現?尤其是在IT界...台灣不是一直號稱國際 IT 產業的重鎮嗎?!

謝金和主持人也開玩笑說:我們郭董也一直嚷嚷說:

他要幾歲退休,卻為何一直無法真正退休呢?!

----

我聽完這一段的說法:就想到這一期的雜誌介紹Facebook 的故事,一樣的時期,我們IT 產業

還在為NoteBook 或平版電腦一窩蜂的的殺價競爭時,為何人家年紀輕輕不到30 歲時,

可以創造威脅Google 的產業與企業?!當然您可以說那是在美國的社會,

但換個角度說:(柯教授也有點出來)我們台灣 IT  產業的企業主,在運用這些所謂的

高科技的優秀人才,是在培養在"向上"提升創造的高附加價值的工作呢?

還是運用在是如何"向下"降低成本 5% 的工作呢?!....甚至是說:這些IT 產業的企業主,

一直帶您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西進的尋求低工資的代工環境?!

不知道是在幫大陸做工業基礎建設呢?!還是在真正為自己創造價值?!

(徐董事長說:最終目的地一定是非洲啦...絕非是在詆毀非洲,但絕對是事實!

柯教授也說:您台灣的IT 產業要有所謂的高附加價值,有您的價值,人家才要跟您合作,

您沒有價值,誰要跟您合作啊?!)

---

我們自己都在園區待過,我們自己很清楚的知道我們在這樣子長期的工作條件下,

您說:您們這些高科技企業該如何培養出新一代的產業企業家呢?!

所以,我們真的很鼓勵新一代的年輕人,當您真的要踏入這一塊IT 產業時,

您真的要想一想:我們這一代不管誰有沒有賺到或撈到,但很明顯的答案已經在那邊了,

您是不可能現在進入這個行業可以一路爬到可以接班目前IT 產業的,(輪不到您!)

就算您可以接班,接到的也是低毛利辛苦的工作條件環境...

如果您真的有企圖心,也想為您下一代子孫創造機會的話,您就應該選擇一個不同的

道路與方法的...--- 這應該是我們給您們一個忠告吧!

----

後記: 後來網路搜尋一下:發現早在2004 年柯教授就發表過同樣的看法,

看來這幾年來這個產業也沒啥多大改變,唉~

【專訪】柯承恩:走出微利時代須重塑產業供應鏈 (2004/11/26) 

「台灣有最好的傳統與科技產業,我們的能力絕對不止做5%毛利的產品」,台灣智庫副董事長柯承恩一語道出目前資訊大廠困境;他認為,整合科技與傳統產業發展新供應鏈,是台灣企業走出買方控制的微利時代最佳策略。

柯承恩去年卸下台大管理學院院長一職,目前除了是台大會計學系教授,並擔任台灣智庫副董事長,不僅是台灣智庫董事長、前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博志的重要策士,更是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委員之一,近年對財務金融界建言有重要地位。

出身學術界,柯承恩也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他曾擔任農民銀行、中國石油、中華映管等公司監事,對產業實務有一番認識。柯承恩剖析台灣產業發展,談到近年外移現象,空氣中傳來一股沉重的氣氛,他嘆了口氣說,「感覺很不好」。

柯承恩表示,台灣產業經過10年至20年的發展,目前面臨調整、修正階段。他承認,有些產業的確需要外移,例如重度倚賴廉價勞工的產業,離開台灣或許真能企業重生,但企業本身要有認知,廉價勞工並非永續經營萬靈丹。

尤其近年企業移往中國,柯承恩認為,事實上在外資大量投資下,中國人工成本增加是遲早的事;企業如果看到的只有人工便宜,一天到晚追逐廉價勞力,這樣的「游牧產業」未來會有多大成長空間?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在全球揚名立萬的部分資訊產品代工廠的產品毛利逐年降低,近期甚至低到只有5%,這個事實讓他感嘆:「這些台灣最好的企業家,用最好的人才,政府給予最多的優惠,但在市場激烈競爭下,集合台灣的『最好』,竟然毛利這麼低。」

反觀一些沒有受媒體高度矚目的產業,例如機械工具業,產品毛利高達30%以上,「這些產業我們絕不能讓他們走」;他強調,資訊產品微利化,企業要自覺,除非發展自有的供應系統,否則很難逃出市場受買方控制的情況,政府也要體認,產業策略已到變革時刻,必須重新擘劃新科技產業政策。

不過,柯承恩聳聳肩膀,以無奈的口氣說,「令人傷腦筋的是,一講到科技,大家腦中想到的就是電腦、手機等資訊產業,連政府在獎勵政策上也都偏這方向,一旦被貼上傳統產業標籤,人們就會忽略,社會甚至認為外移也不是多嚴重的事」。

此外,台灣資訊廠商不願花時間尋找本土合作對象,天價級的採購機器設備金額,本土廠商沾到的邊少的可憐。

他舉面板產業為例,自2002年至今年止,面板業每年總投資金額分別為新台幣1015億元、1199億元、1591億元,每年有高達新台幣1000億元以上的重大投資,但2003年台灣能夠提供的機械設備自給率竟然僅有8%,廠商絕大部分向國外採購,台灣人賺不到自家人的錢,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柯承恩認為,關鍵在於本土傳統產業實力長期被忽略;面板業者一想到要買設備,直覺的就向國外下訂單。他認為,以台灣精良的機械工業技術,能提供的自給率絕對不會僅有8%。

以數字檢驗,台灣機械工業並非「夕陽工業」。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從1994年至今年的10年內,機械工業產值自新台幣3050億元成長至今年預估的5720億元;在2003年產業整體產值達到5000億元大關,出進口值分別為3523億元、4107億元,表現亮麗;但廠商採用國產品比率卻僅有26.4%,顯示向國外採購是最主要途徑。

有人說,高科技使用的設備,以台灣的技術水準恐怕還不足以擔當大任;柯承恩認為,這確實是現狀之一,但如果能給予機械業者機會,參與合作,未來極有可能扭轉情勢。

觀察台灣產業分佈,台中地區有相當多的機械業者,配合中部科學園區成立,柯承恩認為,這是科技與傳統產業整合升級的最佳敲門磚。

因此,台灣智庫本週六將舉辦「中台灣科技與傳統產業整合升級研討會」,由董事長陳博志領軍與柯承恩分場主持,邀請新聞局局長林佳龍、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胡勝正、工研院董事長林信義、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盟立自動化董事長孫弘、漢翔航空董事長孫韜玉、和鑫光電董事長張錫強等人出席參與討論,希望提供更多的對話機制,發掘台灣新產業策略。

要如何開啟科技與傳統產業合作機制?柯承恩認為,應該讓不同領域業者有機會交流,對彼此的產品資訊有更深認識,如果兩者可以在研發階段合作,設計出集雙方面優勢的產品,不但提高附加價值,更能重塑新的產業供應鏈結構,除了改變「游牧產業」逐廉價勞工而居的思維,更是抵抗市場受買方控制的最佳策略。

對於中國減持美國國債至1800億美元,今日引起匯市諸多不安,財訊文化執行長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若中國大舉減持美國國債的訊息屬實,則無異是加深了美國政府財政問題,恐怕將為世界經濟帶來「災難」。這項消息在亞洲股市交易盤中明顯醱酵,日、韓、台股大幅下殺,美電子期指也相對走低,同時間歐元、日圓、英鎊等主要國際貨幣大走升,新台幣在下午恢復交易後立即突破32.1元價位,直撲32元整數關卡。

新聞來源:中央社

 

1 則留言:

  1. 國內機械業在面對所謂高科技廠商
    除了要和那天生民族性就適合吃機械這行飯的德,日競爭外
    還要有先近半年不吃不喝(機器先放半年後再來說要領錢),並隨傳隨到不斷改到他們爽的能耐
    加上所得的毛利也跟著電子業一樣沈淪,量是很大最後賺的也不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