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的分析也算是錦上添花而已,不過也可以讓我們所擅長搞硬體的高科技公司
想想...有許多成功的案例都不是來自單一的產品,而是他們背後所累積的長期想法。
所以,只是看到別人的成功而想在短時間內複製的作法都不是長期有效的作法。
結果,就是另一篇新聞內容...
"智慧餅吃不到 代工廠鬧飢荒"
---
| ||||||
不同於其他手機品牌走機海戰術,美商蘋果每年只出一支新機,就可橫掃智慧型手機市場,去年以14%的市占率,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公司。蘋果真正厲害之處,在於擁有以讓傳統五大手機品牌「心生嫉妒的獲利」,軟體和內容改變了行動電話市場的遊戲規則,使得全球手機市場大洗牌。 在智慧型手機時代,薄利的硬體不再是重點,手機戰線已從硬體延伸到軟體和內容。 比較兩大手機龍頭諾基亞和蘋果的表現,蘋果iPhone去年第四季營收,若包含蘋果iTunes Store軟體線上商店,該季營收達14億美元,超越諾基亞手機業務、設備與服務部門同季銷售額。 這還不包括蘋果其他行動手持裝置的業績,若再加上iPod音樂播放器的數十億美元,以及iPad平板電腦的46.1億美元,更是把諾基亞遠遠甩在後面。 APP商店 讓手機無限擴充 蘋果公司(Apple)在三十歲那一年,將蘋果電腦的名字縮短為蘋果。這家從電腦起家的企業,在執行長喬布斯(Steve Jobs)回鍋時,曾立志要做網路公司,從此任何產品命名都是iMac、iPod、iPhone...,但本質上,蘋果卻是連結硬體、軟體、內容的整合平台企業。 顧能(Gartner)資深產業分析師呂俊寬認為,蘋果做了兩件事情,徹底改變了行動電話市場的遊戲規則。第一,iPhone的作業系統(OS)和使用者介面(UI)使消費者輕易上手,改變過去只使用手機打電話的習慣;第二則是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讓手機擁有無限的擴充性。 蘋果手機採用3.5吋電容式觸控螢幕,在三年前推出之際,彷彿走回「黑金剛」的老路,與當時輕薄短小的主流設計截然不同,也和PDA手機慣用電阻螢幕、拿支筆瞎點不一樣,這樣的創新為消費者開闢了一條用手指連結全世界的新路徑。 目前蘋果應用程式商店已擁有超過30萬個應用程式,這項成功更多來自於蘋果過去在iTunes音樂商店打下的基礎,過去的經驗讓許多蘋果外部的內容供應者、程式開發商,願意加入蘋果打造的生態系統,透過蘋果再拆帳獲利。 呂俊寬分析,除了第一筆銷售硬體的獲利之外,這些信用卡資料,代表的是後續源源不絕的服務收入。 呂俊寬說,諾基亞不是不想要做內容、做軟體,但是傳統手機廠和電信業者關係密切,加值服務是電信業者想發展的方向、帳單金流更是客戶的命脈,在既有包袱下,傳統手機品牌幾乎不可能建立「金流」,自己去跟消費者收服務費。 骨子裡很炫 外觀不花稍 值得玩味的是,蘋果在手機內容建立「加乘效應」的生態系統,在手機硬體規格上卻是走「極簡」路線,和向來喜歡細緻將消費者分眾、推出折疊翻轉滑蓋、每季都要換新色,總是以機海面世的傳統手機廠更是大大不同。蘋果曾在iPod產品線大玩入門機種,產品戰線拉長後,在美國更擁有九成以上的音樂隨身聽市占率,但iMac卻總是走精品路線。 【2011/02/03 經濟日報】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