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IC設計 M型走向的憂慮(轉載)

這篇算不算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的正式報告呢?!因為作者是以該單位身份發言的。

但是他的另一篇關於DRAM 產業的報告,好像被報紙的讀者打槍的樣子?!

撇開個人對於產業分析的看法外,至少這些單位所能拿出來的整理數據還算有些依據的。

但我們也只能說是:描述產業現況而已。難道這些業者本身不清楚自個兒的問題嗎?

就像作者在DRAM 產業分析文章所述:"若是2012下半年市場真能讓DRAM業者喘口氣,

甚至產能滿載並重新開始盈利,到2013年時就應該是各廠進行積極轉型,

並將部分DRAM產能調整轉做他途的最佳時點。"....廢話,哪一個業者不知道要轉型啊?!

2012 讓DRAM業者可以喘口氣?!還想期望產能滿載?!還要盈利?!

這不就是他自個兒說在2008 年業者犯的毛病錯誤嗎?!如果這些業者能有這一種

認知的話,人家今天就不會被稱為『慘業』之一,還是『第一大慘業』耶。

反正國內這些業者都是心存僥倖的經營公司...您工研院領政府錢,當然講得輕鬆啊。

至於IC 設計業走向M 型?!在國內我認為應該直接走向單斜邊曲線。還要M 型耶?!

哪一家IC 設計業者誰會認為自己不行?還要合併別人的事?!人家都認為很多東西

自己也可以自行設計的...甚至,以國內的創投環境,您說:您目前IC 設計業的小公司

沒有業績?!沒有客戶或一定的市佔率成績的...誰要花錢理您啊?!

而且現在要搞IC  設計,沒有從系統角度切的話,最後大家也只會淪為殺價態勢而已。

更何況誠如文章所述:"包括影音多媒體、資訊處理、通訊功能、數據資料儲存等,

未來都將在各類電子產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靠~光搞這些東西要養多少系統工程師?

還要從小公司玩起?!錢太多是不是?!....至於,要講求小而美,要做成真正成績?!

說真的~十之八九的公司都是在仿市場既有產品在做Me too 的東西...這也沒關係。

最可悲的是:許多小公司搞IC 產品設計是用『湊答案』的方式在搞IC 設計耶。

譬如:要搞個無刷馬達用的MCU ...就只會看那一兩種馬達規格就開幹了。

結果,搞了老半天~出了IC 才知道無刷馬達的控制系統有那麼多東西要搞定...

最後只好又用那 101 招業務手法:降價求售,搶市場...唉~還想賣公司賺一手?!

現在只能說越來越難啊。...那哪來的M 型?!怎麼辦?!很簡單啊...

大家繼續把市場搞爛啊,以前我記得做那個搖控器的IC,還沒多少家願意再去

搶這個市場,結果現在大系統IC也做不來,只好再來炒這種產品市場,讓他再殺到

血流成河。...『湊答案』又怎樣?!搞到最便宜最重要啊。讓人家看了、聽了...

都覺得真的很荒謬,那又怎麼辦?!您看以下統計圖中有多少公司啊?!

又培養出多少IC 設計工程師啊?!打死他們又不太想換跑道,也不一定願意來搞系統。

他們又不像我們搞系統設計的~偶而還可以幫親朋好友Layout 一兩片PCB 電路版,

甚至寫寫幾個小程式還可以混口飯吃。

放心好了...這一種族群外加這樣子的景象,在幾年內一時是不會有太多改善的,

只怕到時:M 型的產業結構是...小公司一大堆的~而遠出大型公司的從業人員時,

那才是真正的產業問題吧。


-----

台灣IC設計業者平均營收自2005年的新台幣11億元,到2010 年已增加到17億元。台灣整體IC設計業者平均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也從2005年的10%,到2010年成長到16%;但美國IC 設計業投入的占比則高達25%,而全球IC設計業的平均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也超過台灣、達17%。

 

因此,台灣IC設計產業已不再是只面對美系半導體整合元件製造商(IDM)或美系IC設計公司的競爭,也開始遭遇中、韓等業者進逼,除對台灣領導廠商產生威脅,對營收及研發投入規模較低的中小企業,經營壓力更是倍增,產業大者恆大的現象逐漸可見。

IC製造產業及IC封測產業都存在M型化發展趨勢。台灣IC封測前五大業者的總營收,在2010年時占所有業者營收的七成,2011年更拉升到73%。

除領導廠商營收成長外,也藉由購併二線封測廠以擴大事業版圖。而中型規模的封測業者,礙於產業大環境的長期變遷與競爭壓力,也樂於併入一線封測大廠,因此對其他中小型業者產生更大的壓力。

為滿足消費者對各類終端電子產品的需求,不論是節能省電、輕薄短小、高效、高速高頻寬,或是優質平價,任何電子系統內的半導體元件之間,除需做適當搭配,硬體也需要進一步與軟體緊密結合,以達到多元功能整合目標。

包括影音多媒體、資訊處理、通訊功能、數據資料儲存等,未來都將在各類電子產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外顯的各類人機互動介面及相關的半導體感測元件,將成為未來電子產品智慧化的表徵。

因此,多核心(Multi-core)應用處理器、高性能繪圖處理晶片(GPU)、長短距無線通訊技術、低功耗與行動記憶體、電子系統層級(ESL)IC設計工具等,都將扮演關鍵的推手與觸媒角色。

例如除智慧手持裝置或智慧電視領域外,具環保概念的智慧化白色家電,也必須仰賴各類型的內藏感測器,並結合電源管理IC以及微控制器等半導體元件,並搭配人工智慧或數學演算法之軟硬體整合方案才得以竟其功。

IC設計產業整體環境的變化,也影響到全球IC設計業的競爭態勢與版圖的質變。近幾年全球IC設計新創公司的數量逐年遞減,但仍有不少具備技術潛力的中小型IC設計公司竄起。例如蘋果及三星去年就分別併購規模尚小、技術精進的IC 公司Anobit及Grandis。而以IC設計為本業的Qualcomm、Broadcom、NVIDIA等,也有積極的購併動作。

另外,近來全球有許多股票尚未公開上市(IPO)的中小型IC設計公司,主要募資及財務支援多來自於大型IC設計或IDM領導廠商,顯示全球IC設計業者對新興IC技術的布局已更形多元。

全球IC設計業「大者恆大」成趨勢,台灣IC設計業者除採取彼此間的被併或收購以促成更大綜效外,也可藉由積極投資具潛在獨特技術之IC設計或矽智財(Silicon IP)廠商,逐步建構對新興IC技術具高掌握度的生態系統,以充分取得各優質技術來源,再從系統觀點加以整合,也是長遠可行的解決之道

(作者是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系統IC研究部經理)

 
---
----
------------------------
DRAM慘業翻身 背水一戰

台灣DRAM產業發展十多年來,現在卻落到現在這般的「慘業」處境,主要是有兩個錯誤的研判,才造成今天的致命傷。

在1997年至2006年的十年間,台灣所有DRAM廠的總獲利合計約有新台幣1,200億元,與南韓相較,還算是不錯的成績。但是因為出現兩次的錯誤決定,台灣主要DRAM廠商自2008 年至2011年,合計虧損近4,000億元。

第一次錯誤的決定發生在2004年至2006年的產業榮景時期,許多DRAM業者對當時市場前景過於樂觀,以高度財務槓桿操作大規模新建12吋廠,種下日後的禍根。

至於第二次對形勢的誤判則是在2008年至2009金融風暴時期,這也是台灣DRAM業者首次遭遇到存亡危機,當時金融風暴衝擊迫使德國奇夢達宣布倒閉、美光瀕臨財務窘境;三星也發生連續六個季度營運虧損壓力。

台灣業者則是誤判市場未來走勢,錯失業內整合的契機,也喪失取得國外記憶體重要技術的機會,使得在2010年時,DRAM及NAND Flash等市場大幅反彈衝高時,台灣業者因受奇夢達倒閉的後續影響,而須承受更替技術母廠的轉換包袱,導致先進製程導入進度、良率提升速度、營利等都落後三星,逐步拉大台灣DRAM業者與韓商的落後差距。

而2011年在遭受歐債危機及全球經濟景氣衝擊下,加上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創新發展,造成對傳統PC市場影響,例如表一台iPad的DRAM容量,僅是一般筆電DRAM容量的八分之一,導致DRAM市場供過於求並產能嚴重過剩。

在苦於追趕且成本無法與韓商抗衡下,台灣及日本DRAM廠商均面臨減產窘境。雖然2011全球DRAM總銷售金額較2010年衰退近40%,但因NAND Flash市場表現相對較佳,三星、美光、海力士等都因有NAND Flash的高營利挹注,得以彌補DRAM事業營利不振的影響。

台灣DRAM產業面對此窘境,若論將來該何去何從,此時已不容許再犯第三次的錯誤。

除智慧手持裝置興起,對傳統PC造成殺傷力,導致全球DRAM 需求大幅萎縮,再就DRAM的供給面來看,2011年全球PC及手機銷售對DRAM的總需求,以龍頭大廠三星的DRAM製程為例,每月僅需12吋晶圓計45萬片產能,即可滿足市場需求。

但台日DRAM業者即使在2011年都採行減產計畫,但目前全球DRAM每月總產能供給仍有約100萬片,台灣每月產能就占約25萬片。在全球DRAM供需失衡現象未解除之前,只有三星因有先進製程技術與成本優勢,且對下游客戶掌握度高,毋須減產。

雖然台灣DRAM各廠現階段所處的問題大不相同,但整體而言,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業者自2011下半年開始陸續減產,迄今已減產約4%,但這只是權宜之計,還是要期盼未來需求回溫,暫停產線得以重新啟動。

業者期待2012下半年經濟景氣逐步好轉,加上第三季傳統旺季將帶動DRAM市場復甦;也有業者寄望Intel的新版平價Ultrabook及微軟Windows 8帶動的DRAM需求翻身,或是看好未來高畫質與3D立體影像,帶動對DRAM容量需求的擴增等。

若是2012下半年市場真能讓DRAM業者喘口氣,甚至產能滿載並重新開始盈利,到2013年時就應該是各廠進行積極轉型,並將部分DRAM產能調整轉做他途的最佳時點。業者也應記取2010市場回溫時未積極轉型的教訓;此外,少虧為贏也是業界必須正視的戰略思考。

台灣DRAM廠商應把握DRAM生命周期長的特點,將所保留的DRAM精實產能,持續經營DRAM市場,應仍可在未來全球DRAM市場及價值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才是台灣DRAM產業可長可久的因應之道。


2 則留言:

  1. IC設計那篇新聞稿真是不知所云。
    哪來的M型? 只會套用流行詞彙而已。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唉~看來連這一篇IC 設計業的產業分析報告,還是被讀者給打槍了。
      連我也算不算啊?!
      整篇產業報告看來也是『湊湊答案』,也看不出有什麼正面結果。
      國內那些公司哪有『大者恆大』?!有幾家敢隨便說:什麼IC 他們
      都可以做?!搞到最後還不是柿子挑軟的吃,這個不賺錢不要做,
      那個沒市場,沒量的~不要做...固守老本比較重要吧。
      搞來搞去還是那些老字號,做做老路線產品比較實際吧。
      像昔日的VIA、SIS...等等,都是昔日的大者,哪有恆大?!
      現在還不是成了邊邊角角的公司。唉~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