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隔一個月後...大陸就出現了這一篇報導。
最近我看了幾本大陸人寫的歷史書,我就覺得大陸人這時候就應該覺得很辛苦,
大陸應該到處都保有一些歷史古蹟,或是隨便到處挖挖也應該很容易發現一些
古蹟文物的,但是這些字碑古蹟或是書籍文物,我相信絕大部分還是繁體字,
至少從唐代以後一直到清朝吧!--- 這一段時間不短吧,留下很多東西吧!
但如果再過個一兩代之後,可能就還真的慢慢的在大陸,很多人會看不懂古蹟文物
上的文字了。
當然啊~關於歷史文物或是這些非關政治因素的問題外,我是覺得這裡面還是有
一個很基本的使用上的實務問題:就是過簡化的文字工具,是很容易造成一些
困擾的。這就牽涉到工作生活態度的一種理念。
文字表達當然除了當作正常的口語記錄與依據,也是因為一些應用需求,
才會去創造文字,像當初日本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所以他們藉由當時
遣唐使來中國考察,引進借用了中國文字為基礎....這一部分就不用扯到什麼
民族意識了吧!所以日本文字中就有許多漢字,也是眾所皆知。
當然我們也可以發現日本漢字中有一些所謂的簡化字,他是跟大陸的簡體字無關,
我是有聽過一種說法啦:因為中國文字發展真的很複雜,所以有些字真的非常複雜。
日本遣唐使一時也搞不清楚這些複雜文字箇中的含意,當然更難很精準的書寫得出來,
(跟我說的人,當然用很揶揄的口語跟我說的啦:日本人腦袋沒像中國人這麼會轉!)
所以有些中國文字很細膩的部分他們也不太會寫,只好簡化一點的來寫....
這跟所謂的為了教育推廣,解決文盲問題是不同的。
----
但是呢?文字是用來表達的,如果字體不夠或因簡體字造成文意表達不及,都是
一種困擾。像裡面的「裡」跟「里」共用,但實際上他們的解釋還是有點不同...
這很容易造成書寫或文件的嚴謹性。諸如此類的文字蠻常見的!
其實連日本人自己也發現:文字如果過渡的簡化或是文字不夠用,找一些相似字
來替代的話,真的會造成文字表達解釋的困擾。我相信在許多文字也都類似的問題,
(所以您會看到許多日文漢字邊上還會加註其他日文字...是這個意思嗎?)
像英文也常常有一字多用,擺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解釋。這很麻煩呢!
譬如說:這樣子的文字表達如果拿來寫在一些條約或合約上,就有點不是很嚴謹,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一些古代經典或是公文內容的文字怎麼覺得有點文謅謅外加
艱深難懂,他的目的無非就是想精準的表達真正的意思,而不要您有第二種以外的
解讀....當然有些脫口秀的內容就是常用這樣子的雙關語。純娛樂效果。
---
但是如果真的以我們工程師這一種死腦筋的思維邏輯,要拿出來寫合約或法條文,
文字表達就真的要考慮嚴謹性,所以,以前也聽過一種說法:就是一些國際條約
西方國家偏向用法文來書寫。我不懂法文...我不知道法文的嚴謹性。
但是像德文中還分陰陽,還有生命,無生命的...這一種想必都是有一定的嚴謹性。
所以如果撇開所謂的政治思想思維來說啦,也不要自我安慰的說:中國文字之美
這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意識。我想:過渡簡化的文字或是不夠嚴謹的文字表達,
當然包括我們時下很流行的網路火星文...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一種工作生活態度
的映象。就像我們在大陸到處看到一些簡體字的政令宣導,總難免覺得有一點莞爾,
他背後的意思應該就是我所說的那一股認真嚴謹度吧!
所以呢?如果那位人大代表是真的考慮這一層的認知的話...我想那才是我們所必須
正視的問題。我也覺得一個這麼大的國家,如果連文字表達都不夠嚴謹的話,
真的~還真的得要好好思考與檢討一下了吧!
----
>>>>>>>>>>>>>>
>>>>>>>>>>>
轉貼一下網友的回覆,說得實在很讚,據說也是引用中國學者的發言:
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
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即是:「親」變成了「亲」,失「見」;「愛」變成了「爱」,失「心」;「產」變成了「产」,失「生」;「廠」變成了「厂」,失「敞」;「麵」變成了「面」,失「麥」;「運」變成了「运」,失「軍」;「導」變成了「导」,失「道」;「兒」變成「儿」,失「臼」;「佇」變成了「伫」,失「丁」;「飛」變成了「飞」,失「翼」;「湧」變成了「涌」,失「力」;「雲」變成了「云」,失「雨」;「開關」變成了「开关」,失「門」;「鄉里」變成了「乡里」,失「郎」;「義」變成了「义」,似「兇」;「魔」卻仍是寫成「魔」。
>>>>>>>>>>>>>
----------------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的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民委副主任吳仕民9日提議,應取消簡體字,恢復繁體字,「這樣有利於傳承傳統文化,更有利於國際間文化交流。」
《人民網》9日報導,吳仕民是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寧夏代表團審議會上,做出上述表示。據悉,漢代開始,繁體字開始形成,並沿用至1956年;此後,大陸的國務院發佈《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大陸開始全面推行簡化漢字,繁體字被簡體字所替代。
「當時,推行簡體字主要考慮讓6億多農民儘快識字,避免學習上的麻煩才推行的。」吳仕民說,繁體字具有數千年的歷史,不僅在大陸,大陸周邊國家中,繁體字仍舊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大陸開始全面推行簡化漢字後,繁體字在教學、研究、出版、文化、商業等領域及一定的人群中仍有學習使用的需求,在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書法藝術創作等領域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繁體字的形成是文字規律的結合,很有美感,許多歷史典故都是使用繁體字寫的。」吳仕民指出,簡體字不僅破壞了文字的美感,還阻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取消並恢復繁體字。
吳仕民建議恢復繁體字的另一原因是,「在港澳台地區和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部分海外華人社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我們用簡體字跟人家交流,很多人都不認識。」
吳仕民認為,恢復繁體字並不難,學起來也容易,有簡化字基礎,很快就能學會繁體字
-----------
GB 18030 就在你身邊
編按:中國國家標準 GB 18030 是中國政府用來規範漢字正確寫法的規定。有趣的是,GB 18030 不僅規範了中國內部使用的簡體字,同時也規範了繁體中文的寫法。事實上,GB 18030 的規格包含了 Unicode 裡面所有 CJK 中日韓表意文字並制定了這些文字的「正確」寫法。而且,中國政府規定所有電子訊息產品內裝置的字體,都必須經過中國政府信標委 CESI 的認證,認證採用的便是這套標準。
一般而言,我們在台灣所使用是繁體中文而不是簡體中文,但因繁簡有許多重覆字,所以 GB 18030 也會規範到。我們就發現這幾年愈來愈多系統所使用的繁體中文,其實是以 GB 18030 規範寫法的簡體字,以下是兩種寫法的差異整理。
編按:感謝讀者指正原圖有誤,上圖是經過修正的版本。
在上篇 Android v.s iOS,誰的字體好讀?中,我們提到 Android 的預設系統字 Droid Sans Fallback 是一套遵守 GB 18030 規範漢字的字體,但不只是手機,這種繁體字早已借由數位裝置滲透於我們的生活中 。
這樣子有什麼問題呢?台灣是目前除港澳外,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使用以簡體字型的寫法其實非常奇怪,這對繁體字的文化是非常不尊重的——文字裡面有地方的感情與歷史記憶,它的寫法、造型都是有道理的。GB 18030 強制規範中國國內所有正式發佈(包含少數民族)字體的唯一標準寫法,本身就有爭議。各手機和系統廠商,通常為了降低成本以及考量可在大陸市場銷售等問題,系統字型直接指定以 GB 18030 規範為主,重點是大多數人從未注意到這些小細節,甚至覺得「只要看懂是哪個字就好」,覺得這不是很重要,不假思索地接受由他人規範的文字寫法,意義上便是放棄了自己文化上的主動權。
以上文提到的手機字型為例,雖然 GB 18030 規範了中日韓表意文字的寫法,日本手機也要經營中國市場,但是日本的 Android 系統一直以來都有一套以日文寫法而創造的字型。台灣與日本一樣,有文字標準寫法,但沒有強制規範。在中國做生意固然要遵守當地規定,但是人家也沒規定要把這套規範也用在台灣市場吧。我們被迫接受中國所制定的繁體字寫法,這實在是相當弔詭的。
台灣素以繁體中文道統的維護者自居,但「中國國家標準繁體字」佔領我們的手機時卻沒有人提出任何反應。而在出版物中出現的假繁體字就更不可饒恕了,市面上明明有這麼多符合台灣寫法習慣的字型可選用,為何偏偏選用中國標準的繁體字型呢?背後理由很簡單,要不是對台灣的寫法不了解(如 Spotify 等外國業者),要不就是壓根不重視這一切。而如果遇到這類問題總以台灣市場太小云云作為理由搪塞,怎麼看都是卸責之詞。
採用符合當地標準的字型是對於當地文化的基本尊重,設計從業人員在選用字體時,應當更加留意才是。
我們正在摧毀繁體字,自二十年前Big5後,就沒有新增新的字。連日本用的漢字都比我們多。一堆人連名字都無法電腦化。
回覆刪除字典上有十萬字,電腦化只有一萬三千字。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文化只會有一萬三千字。
真心認為要廣泛流傳繁體字,古人造字是有原則的,象形 只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簡體字因為被簡化了,,要靠此六原則來判斷簡體中文字原本造字的緣由,應該會吃力吧?!
回覆刪除想想如果拍一部中文版的達文西密碼,要用一個簡體字來猜出答案,線索會比一個繁體字能給的暗示少多了...........
版主補充:
回覆刪除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review/detail/2c670a80-99fe-11e3-b63a-ef2804cba5a1/?uuid=2c670a80-99fe-11e3-b63a-ef2804cba5a1
裡面還有提到繁體中文背後的造字系統,對於學習中文另一面向的解說!
---
當然也有提到您所講的那一萬三千字的意思:嚴格講:就是13051 個字。
真的蠻不錯的一個補充文章。謝謝各位的補充說明,讓我這麼生硬的老工程師部落格
增色不少人文氣息。
一萬三的由來,可以看一下朱邦復的智慧之旅,http://www.cbflabs.com/book/wisdom/html/32.htm
回覆刪除文化也是跟著時代潮流演變,我們會的一萬多字足夠目前大部分的使用,而字典的十萬字裡,一定有八萬多是少用字,所以我不會,既然少用,他就會成為歷史,這也是不斷在發生的事情...
回覆刪除還好這世界有電腦,我們記不起來這麼多,可以用電腦記起來,用網路查詢,現在連圖形查詢都做得到了,電腦也越來越小,字典(書籍)是甚麼東西,我已經好多年沒見過了,各位不也是這樣嗎? 很多事情軟體化了,新科技可以幫助學習舊東西,那麼舊東西就該走入歷史,而少用的東西也漸漸成為考試用途吧
看到如此留言,可見你離開學校太久了。現在中文系及考古系正因字數不足的電腦正在走向滅亡。一個文化沒有自己的語言也沒有考古,那就等於是次文化(由外來文化組成)。所有的強國,只要有世界性的發明,就會創造新字。新字的產生也代表文化強盛度。
刪除會有一萬三千字就夠用,也代表中華文化正在沒落。這個我不否認。
但我仍希望,可以經由這樣的討論,讓大家可以正視這個問題。若大家都不關心,文化就真的消失了。
詞由字構成,字有限,但詞無限
刪除中國字是字也是詞
當字用的時候,好比英文字母(僅26個字母,有限)
當詞用的時候,好比英文單子
中國詞由雙中國字以上構成詞的時候,好比英文單字可以有無限多個(26個字母無限線性組合)
所以新詞可以用現有的字組合成,再用這個組合出來的新詞表達新意即可,不再字的多寡!!!???
這個邏輯可以清楚嗎???
小P:如是所說~
~~~~~~~~~ 以 上 ~~~~~~~~~
咦...詞跟單字的比喻....不是很精準。
刪除英文單字是由26個字母排列,對!...但中國的詞應該比較像英文的片語。
不過我想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的解讀。
我想文字的表達也是一種基本民族性或一種生活態度的映設。
您看日文他就不避諱大剌剌的用漢字(不像韓國人...),甚至連英文字他也用拼音寫。
十足的展現其特殊的包容性。...所以我說日文簡化中文字不是真的為了偷懶或容易學的問題。
但如果過於簡化文字,而導致一些生活細節或態度也跟著改變的話...
這的確有點對於文化或生活美學是有一點影響的啦。
您想一想:史上只要是過於簡化的文字表達文化幾乎很容易消失...
我想像許多非洲國家或是早期古文明國家,如果沒有很好的文字表達工具的話,
的確都不容易在歷史文化上有可以淵源流傳的機會。...我想這是我們所想討論的問題。
小P 如是所說:
回覆刪除(1)當電腦在讀完老子之後,可以和你一起討論心得的時候,這電腦就有了思考能力(現行電腦只能依即有程式而判斷已)
(2)當電腦可以和你一起研讀聖經(bible study),且被聖靈充滿時,這電腦就有了靈魂(現行電腦只能查查資料庫假裝而已
(3).........有些 [ 根本性的東西 ] 是永遠跨越不了的!!!
電腦只能不斷地用 [ 速度 ] 與 [容量 ] 來假裝及充當人類的意識而已.........
小P 如是所說~
~~~~~~~ 以 上 ~~~~~~~
請小P先證明小P是有思想與靈魂的,
刪除我認為電腦最終會有思想與靈魂,
先不管小P認為的思想與靈魂是什麼,
最終都會在電腦上實現出來,
因為很簡單的道理我說給小P聽,
假設小P會思考是因為小P有腦,
同理小狗會思考,
因為小狗有腦,
同理小蜜蜂會思考,
因為小蜜蜂有腦,
腦的定義是[集中神經系統],
同理凡具有[集中神經系統]的物體都會思考,
所以只要有神經的物體都會思考,
神經元與電腦晶片都是質子中子電子構成,
所以神經元與電腦晶片的組成原料沒有任何不同,
因此電腦只需要模擬出3個以上神經元之間的的交互作用,
我們就可以說這台電腦就已經會思考了,
小P可以先思考看看這台電腦在思考什麼,
人類有一千億個神經元,
因此電腦只需要模擬出一千億個神經元的連結動作就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
並且很有可能會自以為是有靈魂的XD
姑且不討論現在這個"電腦" 會不會思考或靈魂?
刪除但我一定相信在世界上(可能還是老美?!),肯定有學者專家在致力於
開發類似的東西...當然很久以前這個東西稱為:人工智慧。
但現在資訊外加雲端的東西越來越強大,我們光看Apple 的Siri 就已經隱約的
感受到一個很類似的東西了。只是人家一直在走前端的東西,我們就傻傻的一天到晚在
Cost down ,日復一日重複做一樣的事。
...還是老話一句:人家就懂得把錢砸在未來的事物上,我們就一直傻傻的幫人家代工,
然後把代工後所賺的錢,去買人家的金融商品(包括債券...)...又把錢回給人家去做這些
未來的事物開發工作。...人家就吃得好,又可以盡情的享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物。
我們這些老中們就一天到晚在吵,代工錢是您賺?還是我賺?
在大陸賺呢?還是給台灣人賺?---- 唉~...想起來還覺得悲哀啊。
語言與文字表達這是一件非常好玩的生活議題。
回覆刪除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學理工的學生來講,真的比較難體會。
我以前也常常開我們家的念文史賈老師的玩笑。總覺得她老是寫一些風花雪月的八卦,
怎麼可以老是上報章雜誌呢?!
後來賈老師跟我說:您想一想:如果要您在短短用三百個以內的字,對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可以交代
的清楚,背後還可以影射出一定的含意時,您看您可以試試看啊?
的確不容易,這其中真的需要有很好的文字涵養。就像我常常有一些不會寫,甚至看不懂或搞不清楚的
真正讀音的文字,賈老師大多可以抓得到一定的精準度。...這一點我就有點佩服她了。
以一位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卻可以在新竹市語文競賽中連續三年拿前三名的人來說:算是厲害了。
所以相對在生活細節上,賈老師就比我嚴謹與細膩了。
我想這已經跳脫文字表達的基本定義了,不信的話,如果您家裡有學齡前或是低年級小孩的,
您可以嘗試要求他坐下來好好的練習寫一些字,等到中高年級時,您再來要求他寫寫一些小作文。
您大概您就知道您們家小孩的脾氣了啦。--- 真的~您可以試試!...這可不是拿著電腦打電動這麼
容易的事...而且一旦過了這一段語言文字的學習黃金期之後,您就知道您以後在生活上要怎麼跟
您的小孩"溝通"了。....
------
您有您的職場黃金十年,您的小孩在語言文字學習上也有黃金十年,
但辛苦的是:往往這兩個黃金十年是有重疊的啦!.....
對於理工科的人來說,能表達就可以了。不管用字還是詞。
回覆刪除但是這是沒有考慮靈活度問題。
我是因專精了電腦語言後,才發覺靈活度這件事。
所謂的靈活度,就是結果相同,但表達不同。
為何需要靈活度,因為前後文相關性。
以電腦來說,做記憶體複製可以有很多寫法。
可以是字串拷貝。
可以是數值串複製。
可以是Matrix複製。
最後到組合語言皆為記憶體複製。
但在人看就不同了,寫法也相異。
在做文字處理,會寫的是一個byte一個byte的複製。因為字串以byte為基本單位。
在做數學處理,會寫4byte或是Array複製。
在在大型資料或工程資料處理,會以大區塊記憶體複製。因為Matrix是巨大數據。
在以上例子,我就發現Array和Matrix我無法以不同詞句表達。因為中文皆為"矩陣"。
因為Array及Matrix皆為外來重要發明,不是中國人發明。我們只是用。
不然就要使用更長的詞來區分。長詞表達精確嗎?也許,但靈活度不好。
一個超過五個字以上的詞,應是不會使用。若是基本字數受限,只好增加詞內字數。
詞內字太多,詩就不會存在了。光是字數就拼不出合的。
一個像樣的文化都會有詩,皆可以見其文字表達之精美。若是欠缺靈活度是做不到的。
不過靈活度和日常生活不是完全性的相關,沒了靈活度日子還是能過。
就像少了中文系及考古系,中國人還是可以活下去。
但...這個族群,就少了特性。
文化特色這件事並不好表達。
回覆刪除就我所以對於電腦的發展為例來說明。
電腦一開始發明,以4位元為主,很快進展到8位元。
原先的4位元電腦是為了10進位數字存在,但不夠用。
因為英文子母是26字,4位元無法表達,下一級是8位元。所以8位元電腦是最基本的電腦。
8位元電腦稱霸很長一段時間。
再來是精密數學問題,產生了浮點數,32位元電腦才開始流行。
64位元則是高精度數學及容量問題而產生。但可以預測是人類手工可設計最大位元電腦。
中國古老易經已預測了64位元是二進制系統人類可理解最大值。
從二儀、八卦到64卦,易經早就在推算二進制系統可表達的現象。
英歐語系會是人類最早使用電腦的文化,因為8位元電腦好做,可容納所有字母。
中國人要到32位元電腦技術出現才會有機會,因為十萬字用16位元是存不起來的。
8位元電腦後,會善用電腦的是印度人。
印度語也不是8位元可以解決,但印度語法特性是邏輯性強。所以寫程式和平常說話差不多。
結果印度人寫程式是全世界最快的。
中國人到了GPU出現才出頭天。nVidia及ATI內工程師一大堆華人。
在設計圖形處理程式及硬體,需要對圖型有很強理解力。
中國人因使用象形文字,文字塊的拼裝強過其他文化,造就對於圖型特別的理解力。
文化特性因此影響了電腦發展上的特長。
嗯...寫得不錯,真的有那一種另類的看法...真的可以突顯出語言文字所能影響的生活。
刪除"印度語也不是8位元可以解決,但印度語法特性是邏輯性強。所以寫程式和平常說話差不多。
結果印度人寫程式是全世界最快的。" --- 真的嗎?我那位在德國電機廠工作的同學也說:
他們公司產品的軟體也都是外包到印度去寫的!
---
另外我看完那一本:從錢眼看歷史---中國篇。(大陸人寫的!)其中也提到從明初
開始中國東南一帶就開始海洋文化拓展,給中國人海外貿易帶來新氣象,完全不同於
中國傳統文化那一種大陸主義的以農工為主的生活形態....所以書中提到像當年那些華人到
東南亞一帶拓展出截然不同的華人生活形態...甚至跟當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與荷蘭人等
一爭貿易強權。只是後來清廷入關,入主中國,讓完全靠騎馬打天下的滿人根本無法
體會海外貿易的重要性.....我想這也是一種延伸至今,我們就還是喜歡靠向大陸做事?
而不懂得往外發展的一種民族性吧?...蠻好玩的一段歷史剖析。
----
不過,還是非常謝謝您提供這麼好的分析與解說!謝謝!
您的思考很棒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