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車用電子漫談(三)--- 簡單的商業模式與投資概念(A)

一般搞電子或寫程式,講技術都很單純,只要做出個初步結果來,大家都給你按個讚,

給你拍拍手。貼幾篇開箱文或弄個幾個實驗小影片,大家都給你大大的讚。

但只要做過產品開發,尤其走到最後商品化導入量產階段,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程式燒錄要工具,量產完檢需要檢測治具。出貨後,萬一有碰到問題如何處理

RMA(Return/Reject Material Authorization)搞這些事,沒有人會給你按讚的啦。

所以當你在讀這些社團粉絲團文章時,有時還是得冷靜一下吧。這也是我要寫這篇

文章的基本動機吧。



在這個月初,我不小心發現我昔日曾經與我合作開一家小車用電子公司朋友

他的公司歷經至少十五年,還是下台一鞠躬了。當初我選用的MCU 是Microchip。

當初我剛離開園區時,他就興沖沖的來找我說:一起來搞車用電子吧。

就從最簡單的機車市場搞吧。

所以我們倆就花了約半年的時間做一個 Prototype ,當然,當時我的技術也還沒

像現在這麼全才(軟、硬體或韌體整合能力)與經驗豐富,在園區上班,就是因為

人才濟濟,術業有專攻,所以一個人不用懂太多也可以坐領薪水,過得快樂的。

所以找夥伴是先決條件的啦。有了 Prototype 之後,我們當然就得向外募資了。

當初這一開始的半年間,我們倆是各湊了五十萬。在郊區租了一間辦公室。

當然就是買了一些電腦基本設備及辦公室家具之類的...所以接下來就得增資了。

沒想到,透到我在車界的人脈關係,找來國內某車廠老闆談過之後,他先問說:

你們募資目標是多少?我們回答說:希望能增資到一千萬。他二話不說:

"這樣子好了,我六百,你們兩個四百。會議結束!"

因為我深深了解這些傳統產業老闆的習性,我只釐清了兩個問題點之後,

我就投降了,我跟我的夥伴說:我不想拿他這六百萬,你的意思呢?

他說:"你不拿,我拿"。"好吧。"

不過,這老闆人還不錯的啦。(其實往後我還是常去他公司遛達的...),他還把我

當初的五十萬元股權,原價吃下來。

這個已經算是我經歷技術以外關於公司募資與投資關係變化的第三次了。

第一次當然我第一份園區工作,那時我只是一個小工程師,我們公司被園區上市櫃

公司所併購了。第二次,其實就是第一次的延伸,因為公司合併,有些工程師不願意,

所以有人選擇離開,那時也找了我談了,只是他們成立公司時,我沒有參與,

喔~我講的不是後來新聞鬧很大(兩家IC 設計大公司興訟官司)的那家公司。

他們之所以邀我加入,也是為了搞車用電子。也順利募了上億資金。但我沒加入。

當然啊,這家公司也不在了。

對於從傳統產業或園區科技產業募資,各有優缺點,這很難講誰比較好?比較差?

重點還是在於許多基本認知需要溝通,就合者就接受,不合者則否。

所以我現在要說的是關於車用電子的投資創業一些小小經驗與心得。

當然除了上述那幾件投資案之外,其實這種故事一直都圍繞著我。

後來我當然也有投入一些簡單的MCU 系統應用市場,像是LED 或USB系統開發,

只是我自己很清楚,搞車用電子遠比其他題材,在募資與創造市場話題的確比較

佔有一定的優勢。所以這種故事或多或少就常常會碰上。不管是我主動或被動的。

所以這方面的不管是我自己親身經驗或所接觸了解,可能都比其他人多一點吧。

尤其是從產品技術切入觀點。當然投資創業的幾個基本原則都差不多,但車用電子

是屬於跨產業,異業結合的市場開發,所以他的複雜度會比較多一點。
========================---

投資創業,尤其是以技術產品為主,不用說:技術導入市場絕對是首要條件。

光畫大餅也不行的,你也不能畫完大餅之後,一切再來想辦法,也不行的。

首先先說明一下為何有些投資事業或產品會失敗,從技術或產品市場來看:

1.新的應用不擅長;

2.投入與產出不划算。

這是我另一外園區工程師朋友在從事多年車載多媒體的之後的心得。我同意這種

說法。但他沒有多做闡述。

甚麼是新的應用不擅長?這個我之前文章提過:到底是電子車用化?還是車用電子化

很多人第一步會先面臨這個問題。因為車用市場的測試驗證功夫與時間長,不是一般

消費電子產品可以"同理可證"的。但偏偏這些所謂電子系統開發驗證會不會少一點?

當然不會,而且多且複雜。你說簡單的簡單的開關或一個小模組,就算不用寫程式,

也可能會磨死你。那就更不用說:還要寫程式搞系統驗證了。

當然啊,如果沒有寫程式搞系統的話,那產品技術門檻也不高,尤其現在車用電子系統

來說。動不動不只要程式系統,還外加一大堆測試驗證平台要求。

東西不是交給車廠就可以了,有時還會要求你提供 EOL(End-of Line) Testing 工具平台。

因為畢竟你的客戶端是完全不懂電子系統的機械組裝業者,

那你說:搞這個東西難不難?不是技術難不難的問題,而是"投入與產出划不划算"。

對這些客戶來說:他們的需求時間軸上,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快的。就算你東西搞定了,

要他們完成檢測驗收上線組裝,不是你說了算,也不是他們說了算,因為車輛驗證

與取得上路許可,是要通過許多標準認證程序,有些還是屬於行事效率不是你能掌控的

政府公部門的。

好了,你一個產品找了系統工程師、軟體工程師、硬體工程師及測試工程師等等。

你覺得有那麼多產品開發與緊迫的開發時程讓這些人每天像陀螺轉?答案當然沒有的。

我以前說過:以前車廠會自己養電子系統工程師。(以他們的財力絕對沒問題的)

但一年會有多少產品開發讓他搞呢?不要說一個人啦,就算給你一個部門好了。

在機械廠的裡這種單位一般都活不久了啦。那也不要說機械廠好了啦。就算一般

IT產業裡的車用應用市場部門好了,我直接明講:像光寶集團(敦揚)或台達電集團。

這些搞車用應用市場部門,往往都是在人事迭代中風雨飄搖中前進著。很簡單嘛!

還是那一句話:"投入與產出划不划算"。

那回頭看我上述的那些小公司,難道是產品、市場不對嗎?當然不是啊。人家車廠

老闆二話不說:就是我六百,你四百。人家也挺你啊。

但問題是:你要多少人來搞這個東西?系統工程師、軟體工程師、硬體工程師及

測試工程師嗎?就以我所開發的數位CDI來說,參展得獎固然是欣慰。但我自己

也知道,這個東西你找兩三個人共同開發就完了,成本不對,但偏偏開發工作在

技術領域的專業各方面一點也不能少。少了,市場機會一點也沒有。

很多人問我:那你為什麼不乘勝追擊的開發噴油ECU 呢?

這個問題,不是我不能也,而我不為也。因為他所需的系統開發資源更龐大。

沒有那些周邊的系統資源配合到位的話,是沒有任何一家車廠會跟你買單的啦。

那如果只是搞搞改裝後裝市場的話,那你就更應該要更了解:"投入與產出划不划算"。

那這個就不是一般的商業投資領域了。你自己關起門來算盤算一算就好了。

文章一開頭提到我的第一家合夥公司夥伴,據我所知:他後來也投入噴油ECU 類似的

產品開發。想法沒有不對,但這就一種:新的應用不擅長。不但技術觀念沒到位,對於

市場產品的認知也不夠,那你說:人家車廠老闆不是霸氣的說:就是我六百,你四百。

那這種投資組合不是很好啊。還記得我說過裕隆集團嚴凱泰先生的故事嗎?

嚴先生當初就說了,要他拿個五億、十億投資你或他的慶齡研究中心做產品開發,

這簡單好說,但要他們的車子要不要保證用自己開發的東西?這不是他說了算

這樣子懂了嗎?這可不是寫程式、搞PCB 那麼簡單的產品開發的事而已。

如果你是搞技術開發的工程師你會怎麼想?不屑嗎?他跟你說的,可不是不認同你的專業

領域的東西,而是他們想到的是後續的市場與如何投資理財與管理的概念。
---
所有的新創事業,卓越的專業技術,絕對是第一要務,不管是不是車用電子

但你也不要期望說等我募到幾千萬或上億的資金之後,不用擔心這個了。

答案當然不是這樣子的啦。想一想當年Steve Jobs 創立Apple 電腦時,他只有一個鬼才般的

工程師Stephen Gary Wozniak幫他搞定所有產品技術問題。Wozniak 有沒有跟 Jobs 抱怨

說:我只有一個人耶,怎麼搞啊?那 Jobs 有沒有說:我們畫個大餅,這個市場未來很大,

我們去跟創投要個五億、十億的投資金啊?

雖然現在電子產品的複雜度已經遠超過昔日他們那個時代的東西了,但你也別忘了,

現在網路資源也比以前更加豐沛了。只是當你掌握這些基本概念之後,怎麼規畫進行

第一個產品就顯然需要更進一步的投資理財與資源應用的發展。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上述的兩項議題:

1.新的應用不擅長;

2.投入與產出不划算。

應該要以更廣義的說法來解讀,所謂新的應用不擅長指的不只是專業技術領域而已,

而是除了這些專業技術領域之外,你更應該更懂得如何去準確精確的切入市場。

包括著市場行銷與客戶市場的整合開發工作。尤其是車用電子市場,你的客戶更是

電子科技的門外漢,如何說服與教導客戶市場接受你,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開口如何讓他們相信:你不是只是"電子車用化的"來做他們的生意,想賺他們的錢而已。

沒有產業的共同語言是很難在這個仍被認定為傳統產業市場中,被視為是夥伴們。

至於投入與產出不划算這一點就更牽涉到專業核心技術的CP值,一來就是如何掌控

兼顧產品核心開發與財務管理。以投資角度來說:我常常開玩笑說,你說出一大堆

投資理念或市場趨勢,一般投資者也都很難反駁你,因為你也會引用大量的市場訊息

與市場調查報告,這些都是對的。但問題是:你怎麼說服投資者,一樣的市場,

一樣的產品開發,這樣子的機會到你手上,你成功的機會會比別人多一點?

有時候,你不要以為你拿了很多錢,就覺得有錢好辦事,有時候在車用電子應用市場裡,

有錢給你花,你也未必能把錢花在刀口上,去創造績效;換個方式講:連要你花錢

搞車用電子,都是一門學問。舉個例子來說:像我之前搞那個機車ABS 系統來說,

除了產品系統開發,(包括開發工具,弄PCB 或寫程式等等)這些基本概念之外,

你該準備哪些測試設備平台?那又要如何架在實車測試工作上面,如何整合車輛整備

與場地安排,當然也包括了測試人員的教育與培訓。

之後又該如何整理測試數據,分析判讀到下一個測試工作之前,還有哪些整備工作?

在這些產品開發驗證過程中,你要如何安排與協調車廠資源合作與協助,甚至也讓

一部分車廠的協力廠商加入協助。這些過程當然都不是你光有錢就好辦事的。

像我之前安排ARTC 的協助,是剛好我以前一位在工研院的老同事,剛好也在該單位

任職擔任整車測試部門主管。這些都不是在講所謂的專業核心技術就可以Cover 的。
---
其實我在闡述這些經驗與基本概念時,就已經跳脫一般工程師總喜歡用本身專業

技術去談論產品開發與市場概念。
-----
過去這幾年,我離開原來在清大育成中心募資創辦的車用電子產品公司之後,

我經歷了更多相關車用電子產品規劃與開發工作,這其中還包括了幾次的新創公司

成立企劃與募資機會,有的是傳統車用機械零組件大廠,也有IT 科技產業的

老闆或創投公司的商業企劃書說明會議。我當然深深的體會到這些產業公司對於

未來產品的想法與企圖心啊。對他們來說:未來趨勢的投資是必然的,但問題就是

在於如何在產品核心技術的掌握與客戶市場的推廣。

當然我自己更清楚的是:就算大家都有投資轉型的企圖心與決心。但錢一拿出來,

怎麼長長久久的經營往下走,這才是真正考驗著大家的地方。
---
這篇也算是當我看到上個月裕隆集團決定減資,打消過去產品技術投資,而鴻海

也願意攜手其旗下創造車用應用市場的新聞時,不免也讓我想起二十幾年前與嚴凱泰先生

的一場會面,而我自己也在我小小的車用電子應用市場裡,經歷了許多產品開發、投資

與募資創立公司及市場合作等等過程。寫下一點小小的心得感想。

下回我會再以一些實例說明一下在車用電子應用市場裡如何以專業核心技術與

市場競爭機會之間如何看待未來機會。

謝謝

(待續)










6 則留言:

  1. 版主發表的是很實務面的, 工程師創業最難的其實是行銷. 這邊的行銷是廣義的包含開規格,定價,成本分析,業務, 銷售,推廣...重點是客戶願意買單,大家都有足夠的利潤可以賺. 這個生意才是可行的. 我認為產品成功因素, 行銷佔70%,工程開發生產管理佔30%. 工程師創業最大的盲點是認為工程開發佔70%,行銷佔30%,無法做出讓市場買單的產品或者賣不出量,到最後走向失敗.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你的留言。

      有人會認為我只要能在一家公司,在"術業有專攻,分工合作下",寧願當個宅男

      領薪水工作一輩子就好。 反正嘛! 天蹋下來,自然有人頂著嘛!

      我是不知道哪裡有這麼好的佛心公司啦,以我所認識的IT產業裡,不管哪個職位,

      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不只是技術要時予精進外,還得跟上潮流,那怕不想搞技術,

      那也得幹一點管理職吧,既然有管理職,那就更難免就會用到技術以外複雜的人際關係問題。

      就算要動嘴巴做事,那就難免言多必失...。反正只要工作久了,肯定難免有鳥事的。

      那至於搞本文所述之事,經歷這麼多事,就真的值得嗎?那當然也很難說。

      你說搞個公司,參展拿個獎,也不一定很值錢,但有時候想想,有時候你錢賺夠了,

      也未必能搞個獎牌擺在家裡可以跟兒子炫耀的...總是可以讓小孩子覺得:我這個老爸

      還是有一點"東西"底的。

      反正這些都是人生的一種學習與體驗。有人說:人不風流枉少年;那人不幹一點不一樣的

      事情,也才能體會到"不枉此生"吧。就看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定位與定義吧。

      刪除
    2. 也非常感謝你私底下與我聯繫與對話,交換這一方面的心得。

      我覺得你的努力與成果也不錯的。

      不過,這過程也充滿著許多挑戰與成長。透過這般的互動與意見交流。

      相信大家都可以勇敢的活出自我即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加油吧。

      刪除
    3. "行銷佔70%,工程開發生產管理佔30%..."

      但在車用電子領域裡,工程開發中:產品研發又只佔 30%,測試驗證外加生產品質管控 70%。

      這下明明有一身功夫的工程師不就更失落嗎?

      所以啦~工程師創業真的要先有先見之明。

      不過,反過來說:如果是科技產品,創業沒有工程師的工程支持,那也是甭談的啦。

      再想想Steve Jobs 的創業故事吧。

      人家一開始時,哪來的代工廠啊?一樣可以出貨做生意的啦。

      刪除
  2. 真實世界裡研發與業務結合是很殘酷的
    亦敵亦友
    自身摩托車裝R301就知版主也是在這殘酷過程中磨練出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體諒與鼓勵。

      唯有從過去的經驗中去記取教訓,讓自己更能從歷練中,勵志再出發才是。

      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也不妨交流、交流。不管是從產品研發或市場業務角度。

      再一次感謝你的留言。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