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對於技術學習 DIY 與 Maker 的一些思維感想與建議

 以下先聲明一下:標題就是表達純粹個人感想表達,也不代表所有人的觀點,

你也可以不贊同,也可嗤之以鼻...要噹我、噴我,悉聽尊便。這至少我個人走過

從門外漢、進入技術開發,從園區科技公司到個人,再到募資創業的經驗觀點。

這些有些是收穫滿滿,也有辛酸滿腹,但只是希望新一代的年輕人從我個人的

經驗中,去吸取一些經驗,也可以供年輕人好好思考一下,讓你能去為自己

選擇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所有的經驗都是別人的,也沒有人可以保證所有

的努力也都可以為你帶來成功,只是機會都是為自己創造的,而最寶貴的就是

經驗與時間,有時候機會或時空背景所創造的機會就只有一霎那之間,你能做的

就是從別人的實務經驗或衡量本身諸多條件,為自己創造的。

當然,我們也由衷的希望,你今日的技術學習DIY 或Maker ,未來有一天也可以

蘋果公司的 Steve Jobs 一樣的,由在家裡車庫出發,創造科技界的車庫傳奇。

-----

現在開放源 Open Source 滿街都是,甚至在大陸百度網裡幾乎甚麼東西標準元器件、

模組的參考原始碼一一俱全,甚至別人走過、碰過的鳥事,也都一大堆人討論與

提供意見,似乎只要有這些資訊,人人皆可以成為"食神"。買個開發板模組板、或

模組板子,開發環境架起來,燒幾個程式碼,弄個開箱文,就可以輕易地賺取

按讚數了,只可惜FB 的按讚數不能像Youtuber的點播率或賺點數換現金。

不過,如果大家真得還是那麼獨鍾深愛技術開發,那也無妨,但有些事情的發展就

得要有心理準備,畢竟江山備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以前我常開玩笑說:

在園區科技公司開會,有時也都有人會嗆聲:我台大電機第一名畢業的耶!...

結果:旁邊的同事就勸勸他說:"學弟...好了啦。坐在辦公室角落的那一位也是...

你放心好了,明年後還是會有另一個台大電機第一名畢業生進來的啦。"

所以有些東西也就不要老是以技術觀點來計較的啦。這是我最近常說的。

但有些事情卻是我們在技術以外要好好思考的。既然人家公司裡處處台大電機

第一名,人才濟濟,那公司或你可以從中獲得甚麼"實質的收穫"或成長比較重要!

首先我個人認為學技術可不能半吊子或半桶水,這是廢話...但你又怎樣知道的東西

是半吊子或半桶水。放眼天下...喔~不用了,只要你有機會去大陸繞一圈就好,

不要說你跟人家嗆台大電機,人家北大第一的,也的確夠你瞧的啦...我們就見識過:

人家為了賺錢出國留學,可以特地到南方廣東一趟,用低階MCU 用低階語言,

短短的幾個月搞出工程用計算機的程式碼...你又能怎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只要你是真的有待過一般公司,有搞過產品開發都知道:產品技術開發往往就

只是產品開發的第一步而已,而這個第一步到底是佔產品成功銷售的%多少?

就見仁見智,但肯定的是:公司還有財會、採購、生管及銷售業務人員,

老闆付出來的薪水絕對不只是付給技術研發人員的啦。那如果:老闆是以績效

發薪水、獎金的,那就得看公司哪個部門的C/P值高了囉。別的部門我們不懂,

那我們就得要看我們搞技術研發的 C/P 值了。你總不能說:老闆我已經弄個

開箱文,東西會動了,其他就是生管業務銷售問題了。

那對老闆來說:那搞技術,人人皆是食神,那你還跟我計較薪水幹嘛?

搞技術不是像學校或技術研究機構,東西只要搞個開箱文就好了。

我們過去的經驗當然有機會就得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尤其有些東西

人家為什麼可以一年創造出那麼大的營收與績效?有些人事物肯定都不是

我們這些 DIY 或Maker 可以理解的。

我首先先舉一個國內大家比較熟悉的東西:光碟機。


這是我剛進入園區工作時,要用到 Keil C 來寫 8051 。沒有網路 Google 大神。

我只好找園區師傅求救,我師傅就給我這一份文件資料:八倍速光碟機...

你看還是單獨一顆 8051 。介面晶片那時還是 UMC ,大家都知道:後來

這家UMC 就成為台灣第一大IC 設計公司了。我師傅還跟我講了一個笑話:

當初MTK 搞出第一顆整合型光碟機 SOC 時,其實在調光碟機伺服馬達時,

還是有一些問題,後來還是他們光碟機廠的系統工程師把他搞定的,當系統

搞定之後,大家欣喜若狂,就Call MTK 的PM 及業務過來,結果MTK的人

現場一看到,就直接在人家公司裡用人家的電話(那時手機還不普及),直接

通知其他光碟機廠的研發部門。他們公司的人員現場當場傻眼?難道你們

不能等回MTK 再打電話嗎?

不過上圖還是不是光碟機 SOC 的時代,MCU 、介面IC 及伺服馬達控制IC 

也都還是分離的時代。


這就是我師傅要我自己研究怎麼架 8051 Keil C 的開發環境平台範例程式。

這也算是我 8051 Keil C 的啟蒙參考程式了。

我們當然知道人家後來光碟機一年生產幾千萬台,成為世界第一大光碟機廠。

這些不管是SOC 或調Servo 的工程師們早早就退休去了或是上班當交交朋友的。

所以你跟我說:台灣沒有搞馬達或伺服控制的人才?我才不相信,光我師傅

或後來我園區公司裡DVD SOC 的RD 他們那一票交大控工系所的傢伙就知道了。

不過,關於賺錢退休這件事,大家也不用太羨慕,這本來是時空背景所創造的

機會。是命啊。

後來我在清大育成中心創業時,剛好有機會認識該公司的總經理:Max 陳。

因為他也是清大畢業的。後來也成為喝下午茶的朋友。他跟我說過:當初

他有時候看到工廠在生產時,看到品管打下的不良品,心頭就一陣痛,一個月

幾KK 的生產量,那怕是報表上的 1% 不良品就覺得可怕。所以以前為什麼

人家園區的前輩就一直跟我講一個技術概念:你老是講我技術,我是不太

想聽啦,我只是想問你說:你這個技術到底創造多少產品生產銷售業績?

說起來殘酷,但也是一項不爭的事實。因為只有透過生產銷售,一個產品

技術開發才算是一個完整的技術指標,這也就是人家MCU原廠就算釋出

所有參考元器件或模組板的原始碼給你時,也不代表甚麼?

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個人在發展核心技術時,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不是

光靠一個人DIY 或努力當Maker 就可以完成的。那就是如何從技術去完善

產品生產及銷售。因為這個過程才是考驗你在技術開發之外的溝通與技術

折衝的技巧。當然啊,人家公司為什麼要建立品管 ISO 制度?

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技術文件存檔。

DIY 或 Maker 最喜歡的就是只要浸淫在技術開發就好,有時候為什麼不喜歡

去大公司上班?因為就是有點不喜歡制式的文件文書工作,但是我們有沒有

想過:人家大公司或世界一流公司為什麼人家可以傳承百年?絕對不只是

核心技術強,而是如何記錄技術開發,如何把這些技術轉成有價值可以不會

因為研發人員流動,而造成公司資產或價值消失。講難聽一點啦:

就算人家公司要倒、要收了,光賣這些專利或公司資產也可以值得別人下手啊。

所以我們如果希望我們自己 DIY 或 Maker 所做的東西,可以延續發展的話,

這些文書紀錄工作肯定不能少。那你說:我自己一個人快樂就好。

是啊,但簡單一點說:有一天你突然想到這個東西以前我也搞過,但有點

記不得了,那怎麼辦?還不是要自己翻箱倒櫃。還不一定找得到呢!

那你說:人家大公司要做的事,我不喜歡。是啊,人家大公司是願意花錢

請你上班做文件處理,又不是不付你薪水...所以也不要老是噹人家大公司做

事情怎麼那麼沒效率,而技術部門主管為什要整理文件開會?公司當然也希望

有資深的技術工程師來整理這些公司投資搞出來的技術內容啊。...

這就是大家彼此之間的差異,沒有對或錯。

---

我個人算是比較幸運的是:當我離開學校,從事技術開發過程中,我就有

機會接受國外大公司的產品技術的觀念養成,人家有時候為什麼會提說:

某某人曾經待過:IBM 、HP 或Google 外商公司?是很重要的一個資歷?

因為這些國外大公司可以提供一個完全不同於國內企業在技術開發的文化

與經驗感受。這些對於你未來在產品技術開發會有一個潛移默化的教育機會。

你說:花錢收購國外大公司的產品或技術,難不難?其實這種事情這幾年

大陸公司比世界上任何國家或公司都還積極,但有時候,為什麼併購的績效

不佳?那就是那只是買到公司的剩餘價值,並沒有真正的買到這些公司在

產品技術開發的那個SOP 流程也不懂得如何去做好技術發展管理,因為就

像你我搞技術人的想法一樣:花錢買到技術,就巴不得趕快實現產品,

凸顯自己花錢價值的地方,但如何轉換成一個標準SOP 的傳承下去?

因為中國人就不想再花錢建立像國外公司那些看似無用的文件記錄與傳承工作

或技術管理了。也就是為什麼老是一代拳王也都不意外啊。

以下我就舉幾個簡單自己的經驗:


這是電動機車的產品開發文件參考資料,老外或大公司就是會花時間

請工程部門或工程師整理這些技術文件資料。


要你清清楚楚地交代你的產品技術規格,這個東西那怕過了 30 年,你都還可以

拿出來參考比較:

你看:這還不是我們現在還看到的直流無刷馬達控制技術嗎?現在整個

電動機車的動力核心技術有甚麼差別?


你現在去拆一台電動機車的核心技術產品的內容,跟這些文獻資料有甚麼

不一樣?可能用的零件不同,但大的系統 Block Diagram 有什不同?

但你甚麼時候會看到國內哪家公司會 Show 一張這種系統架構圖來介紹它們的

產品?可能工程部門也沒有做過這樣子的文書工作吧。(國外公司或大公司也都

不怕人家看到這些類似的系統架構圖,因為這本來就是技術人員要做的工作。)


系統往下展開就是一些程式中,變數或相關技術參數的列表。為什麼要整理

這些,一方面也可以讓技術開發人員可以回頭審視你自己的程式碼中,

有哪些該有或不該有的東西。就那怕為了未來生產需要的治具的通訊介面

規格都要一一整理出來:


這樣子一來,就算你自己一個人忙不過來,別人才可以出手幫你忙,甚至

有些東西就不用自己從頭到尾搞得要死,尤其現在程式系統都越來越龐大,

有了這些東西對於研發團隊工作的展開,有很大的助益。


所以最後就有了大家比較關注喜歡研究的東西:韌體程式碼了。

如果沒有這些前置原始的技術參考文件,看別人的程式,永遠就是一件

痛苦指數爆表的鳥事。尤其在公司裡還找不到原始程式撰寫人。

以上這份大家都可以看到的是 1997 年的資料,那時候已經出現 C 語言的

東西了,如果年代再往前推的話:



這是 1985 年用組合語言寫的四缸八閥燃油噴點火控制器(ECU)的韌體

原始碼。這個東西如果沒有輔佐任何其他技術文件資料,不要說:

旁邊要幫他寫生產治具或周邊裝置的人,可能連寫程式的工程師自己,

過了一兩年也都會忘了自己當年在做甚麼?那就不用說甚麼傳承啦,

光東西留給後人維護不知道怎麼接手?


同樣的觀念,也是都有整理韌體系統以外的系統架構圖。


也是要花時間把系統開發工做作技術文件文書交代工作,甚至還有Section 3

中的所韌體程式中所用到的演算法交代一下。

而那個時代比較可憐啦,因為都是用組合語言寫韌體,所以有時候甚至還得

用流程圖解釋交代一下程式流程:


現在不要說DIY 或 Maker ,就公司領薪水上班的工程師也都未必,

大家一上班就是坐下來,劈哩啪啦的敲鍵盤寫程式了...想到哪,做到哪。

---

之所以提這些例子或想法,是因為我自己走過,我也喜歡DIY 、也樂於做個

Maker ,我也曾經在 DIY 之後,因為產品而有機會募資開公司。當然,搞技術

搞產品就是科學,不是黑就是白,對錯簡單,但開公司就得面臨以上所說

許多事情,但對於產品技術開發的這些流程都沒有錯,而且我認為更應該

堅持與努力去做。像我自己以前上班時,用同一套流程也可以應付工作

上繁縟的技術開發工作,也可以為自己創造成長機會

重點還是在於畢竟我們隨著年紀增長,也不太可能一直追逐著最新的產品

技術開發,尤其隨著許多網路上 Open Source 資源越來越多,搞技術的門檻

也隨之簡單降低了,但不變的還是在於產品技術開發後的導入生產銷售的

諸多與技術以外的他人合作模式。

以我自己本身的經驗來說:這些產品的技術開發流程,都可以為自己不斷的

創造機會,尤其當你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過了五十歲之後,這個想法與價值

就更明顯了。

因為過了五十歲,人家會找你合作或找你上班,絕對不會是你的技術比較強,

這一點就不用說了,而是人家花錢的老闆看到你技術以外的價值:是你如何

用你的技術開發經驗,來帶領公司研發團隊?或如何來公司教導年輕工程師們

或幫公司建立那一套產品開發流程?因為人家公司就是有辦法可找到台清交

或是台大電機第一名畢業的高材生工程師啊,不缺你自己來公司開發新技術。

而是許多產品技術研究之後,怎麼轉換生產銷售賺錢的。

而對你來說:於公,你可以因技術資深可以找份餓不死的工作或案子,

於私,你不會因為過度的沉迷於DIY 或漫無目標的Maker ...因為你的年紀

與體力時間已經不可能與時下年輕人相比了。

---

結語:每當我看到許多社團的許多DIY 或Maker 貼文時,我當然非常高興

有那麼多人的投入時下最流行的產品或技術開發,但偶而也不免地懷疑,

甚至不解的是:這些想法或作法的最終目的或是他的終點在哪?

在網路上常常看到許多原本知名的部落客或創客,在熱衷一陣子的DIY

或貼文之後,就突然嘎然而止,如果是得到投資者青睞而成長茁壯,

固然可以因此更全面的奉獻社會,回饋社會(就是可以因此開公司,

雇用更多受薪者,創造就業機會,也可以達到自己賺錢發財目標。)

也值得我們高興地為我們這些Maker 創造一個屬於我們社團的車庫傳奇。

但更不希望的是:也因為不斷的花錢搞這些之後,突然覺得沒意思的

被許多新進Maker 創造的東西給潑了一頭冷水,而打退堂鼓。

尤其最近國內有一部國片影集"大債時代",看了也不免感慨搞技術的不應

有那般的結果。但編劇會寫,相信這是有可能的社會現象。

其實,這些搞技術產品的熱情應該用技術以外的事物來轉移一個

學習成長的動能。持續地讓自己可以不斷的堅持的往下走。

---

我曾經是堅持的DIY 與 Maker創客的為自己創造過不同於技術開發的

成長機會。但我也曾經是園區上班過的工程師,曾經站在大公司的肩膀上

去看世界,我知道產品開發不應該過於堅持本身核心技術而已。

看過人家大公司,研發團隊所創造出那一個不同於一般Maker 的產品格局。

但隨著年紀增長,對於產品技術開發也有不同的心境轉換,

或許個人的一點點經驗與心得感想,也可以能夠提供給各位參考。

也可以幫助到一些或許你也曾經熱情的DIY 與Maker 之後,產生一些

懷疑或困惑之後,能從這些經驗裡得到一些啟發吧。

祝福各位。



17 則留言:

  1. 放假了,只是為了乾淨整齊的文件與程式來回應文章,
    其他不在意

    想起到公司一年半接下案子的原始碼,軟體原本外包很
    多需求搞得亂七八糟,到現在還在收拾善後;
    韌體是三年前的產物,架構完全不符需求,很多東西只在
    能動的程度

    年後上面叫我考慮要不要跟進接手新案子,我想縮回去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恭喜您,這麼好,可以提早過年了。

      至於公司的事,就心隨境轉吧。未來的事也沒有人說得準,哪知道事情是好是壞呢?

      就算是一開始是件好事,也有可能變壞事;

      但也有可能你一開始覺得事件鳥事,但也可以從中也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經驗與體驗。

      祝福你。

      刪除
  2. 感謝您的經驗分享。園區工程師,接近50歲還謀不到一官半職,還在做底層技術活,年輕人一點一點吸收我的東西後,再轉頭耍上花招倒打我一耙,實在是有點心寒,有點想不如歸去(離開園區),但40路的人就是卡在上有小、下有老,很想能夠開心地做一個 Maker,但是這要怎麼養活一家人呢 ?
    真是個困惑的難題~
    IC做了20年,也沒真正做出個完全出自於自己設計的,多半是公司扛壩子先把路鋪好,只是個跟著跑龍套,run run模擬而已。IC愈來愈複雜,愈來愈難自己一個人搞定所有環節,而且接近50了,公司對這年紀的人是期待一個人 handle全部,但怎可能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自己年紀差你二輪,沒辦法給很具體的建議
      只能根據你的話去做推斷

      >年輕人一點一點吸收我的東西後,再轉頭耍上花招倒打我一耙
      是怎樣的花招?用別人的工具去做你的工作?還是拿你的成果向上面討好?
      講的不具體猜不到是為什麼

      >很想能夠開心地做一個 Maker,但是這要怎麼養活一家人呢 ?

      以前聽過一個經驗談:父母總要接受孩子的成長,這樣才能成為萬物之靈;
      那對成人而言,就是接受環境的改變,這幾年IC產業往台灣靠攏,不代表十
      年後甚至疫情過後還是如此,技術人要接受技術以外的事物,這樣或許你能
      看到更多機會

      舉個例子吧:
      我的家庭在我成年前原本是電器行,撿回收廠的電視修好然後賣出去,可是不知
      從什麼時候開始,IC製程進步,很多元件都做在一顆IC上,要弄同一顆IC去換根
      本不划算,再來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需求減少後生意變差,回不到全盛時期可
      以換幾次車,還能養家活口兼養祖父母的榮景。家裡生意變差了好幾年後,剛好
      也是我要上大學的時候,考上北部一間排名很不錯的學校,但家裡連生活費也出
      不起了,於是只能就近念附近的私立。家道中落到連房租也付不起,只能搬走。

      但其實我家父母當時也不過五十出頭,身體也算穩定;但放棄了很多機會,最後
      幾乎什麼也不剩

      >IC做了20年,也沒真正做出個完全出自於自己設計的
      >愈來愈難自己一個人搞定所有環節
      >公司對這年紀的人是期待一個人 handle全部,但怎可能 ?

      世界對人很公平,一個人再怎麼拼一天也就24小時。但問題是,如果今天
      你帶了五個人,以理想論來說,等於這些人一天有機會做你五天的工作,
      一個人要做所有工作本來就不現實,但當你這些都接觸過時,等於你就可以
      指導其他人的工作,這就是存在價值。

      我的主管也是大我一輪,但他也還在第一線工作(雖然這也跟公司沒人手有
      關係),據說他接觸過不同類型的工作,有很多甚至跟他的科系與本業無關,
      但在公司,他幾乎什麼工作都有經手過,然後指導其他人如何怎麼做;他也
      是公司工時僅次於老闆的人(雖然老闆也是下來做就是XD)。

      刪除
    2. 過河拆橋這種事,真的只有遇到後才會有深刻的感受,比我小兩輪的你很年輕,
      你還沒有到幫別人造橋的年紀,再久一點你自然會體悟到啦.
      我也希望我有五個人能帶,但帶人真的要點天份和藝術,一直做技術活的人,
      就是一直跟硬體跟電路打交道。人,比電路複雜千倍!

      >但其實我家父母當時也不過五十出頭,身體也算穩定;但放棄了很多機會,最後
      幾乎什麼也不剩
      所以真的要很感謝你的父母,當了父母之後,你才會知道他們為了養我們長大,放棄多少,犧牲多少。

      刪除
    3. @yaingc

      "講的不具體猜不到是為什麼"

      嗯,人心隔肚皮,人的是永遠是比科學理論與技術問題複雜多了。或許真的有一天

      你也可以慢慢地體會得到的。但這也不一定是別人的錯,反正有些事情別人想的

      與跟你所設想的或你所認為理所當然的,還是會有所落差的啦。
      ---
      另外關於家庭負擔,這是每一家都會面臨的老問題,這也無關富貴貧賤。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親子之間的關係需要的不是金錢或物質,它們需要的

      是那一股說不出的感受,就像你所提到的對家裡或父母親那份所謂的:

      "...身體也算穩定;但放棄了很多機會,最後幾乎什麼也不剩..."

      那也是一種心靈上的一種觸動...每個時代,也有每個時代的無奈。

      或許有一天你身為人父,你的小孩也會用類似的角度眼光或用他們的方式表達他們

      對於父母的感覺...有一句你轉述得很好:

      "父母總要接受孩子的成長,這樣才能成為萬物之靈;那對成人而言,就是接受環境的改變,"

      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去感動體會的。
      ---
      "如果今天你帶了五個人,以理想論來說,等於這些人一天有機會做你五天的工作,"

      理論上是如此沒錯啦。但偏偏人家還有一個理論:就是績效管理。

      為什麼公司組織需要管理,當然就牽涉到團隊做事情的管理績效問題。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致的達到 100% 的執行效率的。那是不太可能的。

      就如同你所說的:你老闆還不是有時也得再下來做,但以管理學來說:

      老闆或主管就不應該跟下屬搶工作做的,但有時又很難,所以啦。

      人多做事情,就不會像DIY 或 創客 Maker 一樣的那般驚豔的啦。

      所以說啦,有些部落客或所謂的專家,也就不用老是噹人家大公司或年輕人。

      (以前我也是這種人,但年紀大了,事情看多,也經歷不少了...)

      人總是會成長的,隨著年紀成長,有些事情就得學著換角度成長,

      不要三、四十歲,動不動就講技術。到了五、六十歲還在講技術...

      或許人生還有許多技術以外的東西,值得跟年輕人交流的。

      至於技術的東西,就"惦惦的寫下來...",僅供參考...這樣子日子比較快樂一點。

      刪除
  3. maker似乎就是一個產業的受眾,
    要maker付錢買設備、要maker付錢參加活動、
    要maker付錢買材料做、要maker付錢包裝成品展示好像在行銷

    maker覺得自己是在投資打造事業,結果只是成為另一個產業中的消費者
    與其說是打造事業,本質上其實接近是個休閒嗜好(工程類型的嗜好)
    不過又有幾個工程人會發現呢? 發現的又有幾個能不騙自己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得很好。

      我想生活DIY 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樂事。

      但如果你不知不覺得的發現自己也開始有點所謂的"儲物狂"特質時

      就真的要小心一點了。...興趣有時候也會不小心的反噬你一口。

      所以不管是DIY 或 創客Maker,如果這一點你都不懂得拿捏零件庫存資金水位時。

      那不管是未來家中儲藏空間、環境清潔或是未來創業的庫存管理,

      可能都是你技術以外,首先要面對的財務資金管理的第一要務了。

      歲末年終,家中大掃除之際,或許您也可以趁機檢視一下:

      那些東西是你曾經DIY 或幻想出他對你的未來生活憧憬...

      但隨著一年一年的過去...這些東西到底是你的資產?還是生活的包袱呢?

      或許過年時,大家都可以慢慢想想吧。

      刪除
    2. 完全被樓主說中
      買了很多板子
      想玩很多東西
      但每天從公司回到家都八九點了
      根本沒有力氣拿出來玩
      不像40歲前 小孩還小很早睡 就有自己的時間
      到了六日 老婆又嚷嚷著要不要帶小孩去哪逛逛
      哪有時間能玩那些板子做些東西來玩來學呢 ?
      等到哪一天放連假偷點時間後
      想拿出來玩時
      不是找不到開發工具、軟體,就是找不到 demo code....
      Google 了老半天 折騰一番後
      終於安裝好了 設定好了
      弄個 Hello World 或是 LED閃爍 , 然後就收了.
      此後再也沒拿出來過了.
      所以 ChamberPlus 確實說中了我 (或許很多人也有同樣症狀) 儲物狂的問題
      防佛覺得把東西 "儲" 下來就是儲進自己腦袋了
      確實要好好想想,趁過年時.

      刪除
    3. 回 玩物 生活 碎碎念:
      第一次聽過這樣的說法
      不過聽起來確實很有道理 !

      刪除
    4. 網路有個專家與老師,號稱自己鑽研某項專業技術與產品多年,

      也都自稱他的產品開發都是選用世界一流的電子零組件開發...

      但後來我發現他庫房裡就是這些電子零組件,雖然每一型號或規格都不多,

      但乖乖的...東湊一堆、西湊一堆...捏指一算,也不少啊。

      他當然自稱:技術開發也都要成本的啊,我跟客人收的開發費用也都有一定水準的。

      但大家可以想想:這樣的生意模式 或創客Maker 的方式是 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

      生意模式的嗎?這樣子的搞法是每個年輕人對於自己技術生活未來的期望嗎?

      大家真的可以從技術以外,或從別人的經驗身上,看看想想吧。

      刪除
    5. Maker 看似是消費者,這是從多數角度來看是這樣,
      舉個例子, FLUX 3D列印,我也覺得他是MAKER起家。
      而MAKER從興趣變成可以賺錢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多數還是當買家,買買零件,組起來有的為了興趣,有的為了要做厲害的產品。

      畢竟,能成功賺大錢的還是少數,不然大家都賺錢,誰來當窮人呢
      ------------------------
      另外,興趣是沒有年紀之分的,是執著程度的差別,
      我自己也有點年紀,晚上也容易覺得累,這是和年輕的自己比,覺得差很多
      但是我會在晚上八點就寢嗎? 還沒有累到這程度,那就該安排下班時間屬於自己,
      下班時間能擠多少,就擠多少給自己進修時間,
      訂下目標,逐步執行,看到漸漸地往前走,就會有動力想繼續前進

      刪除
    6. 網路有個專家與老師,號稱自己鑽研某項專業技術與產品多年,
      也都自稱他的產品開發都是選用世界一流的電子零組件開發.
      ==================================================

      我知道有位專研馬達變頻器多年的專家好像也是這樣

      刪除
    7. 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這些人身上可以學到甚麼?

      好的地方,當然值得我們跟他們學習看齊,

      但有些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引以借鏡的...

      我們當然不是說:執著於技術鑽研不好,

      若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有個業務通路或是行銷客人上門之後,我們該如何

      敞開心胸去面對產品製造行銷來弭補我們產品開發的不足呢?

      是需要資金挹注?還是業務行銷配合後續續的產品製造工作展開呢?

      進而擴大組織團隊的資源,藉以擴大自己技術與產品開發的市場影響力?

      那如果永遠只是停留在產品技術的開發、鑽研...而沒有產品製造行銷?

      那就乾脆去學校當教授好了,但又換個方式講:當個教授,除了領一份固定薪水之外,

      還可以年年收不同的研究生,從實務面不斷的指導教授徒弟、開枝散葉的實質的

      進入產業傳承。

      我們就可以很簡單的看到這些同門師兄弟在業界的相互提攜,

      就像我文中所提到的那個交大控工系所的學長學弟們...不但相互提攜,

      還有錢大家一起賺,,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的業界傳承故事。

      所以啦,有些事情或許一年、兩年看不太出來結果,但過了那麼多年,

      或許有些答案其實大家都很清楚的啦。

      刪除
    8. @lance 其實在全球Maker 起家的成功案例,我還是喜歡推崇

      老美紐約 AdaFruit 的那個美眉 Limor Fried。(對我來說:她就是比我年輕的美眉啦!)

      她就是別人搞 Maker 起家的,人家就是先靠賣簡單網路行銷電子零件起家,

      人家在公司創立五年後,就提出US$ 1,000 元鼓勵Maker 玩家去破解微軟的遊戲搖桿。

      進而一路成長,甚至還在貴森森的紐約設立自己的PCB 生產線...

      你說:搞這些Maker 零組件好不好賺?我不知道,但人家可以在美國紐約市區

      雇用超過 100 名員工...光這一點就值得我們這些喜歡DIY 或 Maker 創客們,

      好好研究學習一下人家經營成功之道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