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工程師創業經驗故事(七) 社群平台行銷與時間軸的演進

最近一位狗友一直跟我談家族事業接班問題。他的年紀跟我的小孩差不多。

這個所謂的家族事業也沒有多大的事業,其實就是一家在新竹地區有點名氣的

小吃攤。從他父親年輕時,從擺攤子賣小吃,胼手胝足的打拼,現在有自己的店面。

但畢竟也是不容易的一個事業。而這位狗友也曾經去了日本的餐飲業待過幾年,

也算是見過世面的人,後來就被叫回來算是接班吧。不過,也不能說完全接班啦,

只是在老人家的眼裡,是否可以完全放手?還沒有一定的定論。

不過,隨著這幾年疫情嚴峻,又到逐漸解封的情況下,其實各行各業,尤其是餐飲、

或服務業都嚴重面臨人力短缺的問題。沒生意也煩惱。生意一下子太好也煩...

所以啦,不要以為你創業是搞技術,也搞高科技技術的產品,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只不過的是,人家已經在上一代的努力下,已經有一定的名氣與底氣了。

所以在廣告行銷業務方面,已經不太需要投入太多成本與投放廣告,需要的就是經營

利潤控管。所以這位年輕人就有許多經營策略的想法與做法,也跟長輩說:如果你想

交接事業,就得面臨世代交替的經營管理改變。上一輩的那一套,已經未必適用未來

五年、十年甚至他們年輕這一代的一輩子了。但老人家也未必相信也未必聽得進去啊。

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只是要把時間軸拉長,許多問題與答案就會一一

浮現出來,與面對的

當你有了一點年紀之後,最大的好處就是見識多又廣了,有太多社會或周遭的人事物

可以歷歷在目的供你參考的。你說:創業或開店做生意難不難?

一年、兩年那沒啥甚麼問題,五年、十年有點挑戰。十年、二十年的...那真的有點難了。

所以我們所要思考的,絕對不會是創業開店的前一兩年的問題,而是如何持續經營的問題。

搞技術開發也是一樣,有好的技術底子,也有好的想法創意,說真的,要開店做生意

也不難啊。以前我弄公司,搞產品,一開始資源有限,但也不代表甚麼事也做不了。

所以啦,有技術有產品,沒業務也沒差。人家現在網路行銷、社群平台乃至於電商銷售

平台,比比皆是。只要肯花一點時間或簡單的廣告投放、或經營一點粉絲團專業貼文,

看來也沒啥大問題。所以當你一開始弄這些公司,透過親朋好友、寫一些開箱文或

甚至找個媒介或網紅幫忙一下也都可以賺了不少按讚數。但當你這些蜜月期過了之後呢?

你要該如何維繫這些廣告投放的經濟效益?或真正的轉換成公司經營的實際營收與獲利?

這些非常現實的問題,你在搜尋相關網路行銷手法與策略關鍵字裡,也非常容易地找到

相關內容,可以供你參考,只是如果你沒有真的做過一遍,就真的沒啥體會與感覺的。

---

文章後面我有轉貼一篇關於網路翟神(翟本喬)的創業報導

成功的故事,新聞媒體報章雜誌,都可以把你吹捧上天,但現實實際的另一面故事,

你又聽了多少?人家聰明才智或技術觀念也不比你差啊。人家也是喝過洋水,也待過

國際一流龍頭大公司啊,以創業條件來說:也不比你差到哪啊。

但這些用慘痛的經驗告訴你的:就是活生生的創業故事。

(註:為什麼會挑這篇文章,因為我記得當初和沛頂著翟神與鴻海富爸爸的名氣,

吸引不少年輕人投入,當初我兒子還在念大學,他們認識的同學就是在和沛實習與工作,

就是有個一股令人羨慕的工作經驗與資歷啊。)

這篇文章也告訴你許多經驗:

"1. 翟本喬找創投募資,創投已經指出產品缺點,但他愛辯,創投不願再多說,翟本喬

不但募不到錢,也聽不到更多關於產品的缺點。"

這個就是我常說的:搞技術,自以為聰明的工程師,很容易犯的錯誤。

你努力地致力於技術或產品開發,那當然沒有問題,但問題是:你到底有沒有把這些

技術與產品帶到正確的市場需求上面?別人看得到,也願意跟你說時,你想不想聽?

你聽得進去嗎?

"2.他坦言商業模式轉變得太慢。他更學到,募資過程千萬不能愛上自己的產品,

該丟就丟、該斷則斷,難分難捨只會浪費資源和人力。"

你想離開職場創業並不代表,你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想做甚麼就想做甚麼?也不是光只做

自己想做想玩的東西就好。因為這些無形中都是在浪費的你寶貴的時間與資源的。

記得我之前提到的:創業一年、兩年難不難?不難,因為你也可以說:這是我在蹲馬步,

努力創造技術與產品階段....但接下來就是未來的五年、十年,乃至於二十、三十年的

競爭力布局,這不只是你的核心技術而已。

"3.創業必須高度專注,但他外務太多,忙著接受媒體採訪、忙著回網軍。...

翟本喬提醒自己不要浪費時間理會網軍酸民。"

這個就是你想透過網路社群平台來做業務行銷,不想再額外投入業務行銷人員,自已

辛苦的經營這些事情,但你又不一定可以忍受網路酸民的冷嘲熱諷,或是別人事不關己

的批評與指教。那這樣子你覺得你(扣掉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還多少時間可以從這些

市場互動過程中,找到你產品(或技術)的行銷策略與所創造的業績?

這一部分我以前開公司也曾經嘗試過,但這已經告訴我,如果你真的沒有把真正的

市場行銷業務打通之前,我是不會從這種管道當作我產品(或技術)的行銷優先策略。

因為投資報酬率(C/P 值)太差了。

"4.創業豪賭,是輸,也可能是贏。"

沒錯,你想一想,人家本質學能與資歷也不差,當然更不是笨蛋。所以,這樣跌一跤

也沒那麼容易的打敗他的,如果創業怕失敗,不敢面對失敗,其實,後面你有可能輸掉

你整個人生的。有些人表面上不像是失敗,但其實某種程度來說:就只是撐在那而已。

上也上不去,就光靠著接接案子,搞搞一些看似風光檯面上的曝光度,在網路粉絲團

上蹭蹭熱度,弄幾個按讚數爽一下,那又如何?

許多事情都是可以透過拉長時間軸來看結果的。創業或開店做生意難不難?

一年、兩年那沒啥甚麼問題,五年、十年一直玩不出所以然時,你覺得你又將

面臨接下的二十年、三十年的呢?

回頭看看我這位年輕的狗友,我當然很高興他能夠從準備接班家族事業時,

雖然不是甚麼偉大的企業或公司之類的,但他也能夠從如何長期經營的角度與

眼光來思考企業所將面臨新世代的市場挑戰。

-----

所以說啦,創業或經營企業,乃至於上班領薪水,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當這個時間軸拉長之後,這其中有很多值得你思考與反省的地方。

如何維持高度的市場競爭力,以及保持你本身的學習進取的機會與條件,

這些都是很容易攤在陽光底下被檢視的。這也是老天爺很公平的地方。

很多人事物的東西,真的不要從短視的角度來解析或評論。也真的不要單從

某個角度(譬如技術研究或產品開發)來看結果,就像我們讀到翟神的這篇報導中,

我們所看到的不是一個人的創業失敗故事,而是讓多人學到創業所面對的

心理建設。以及學習成長的正向激勵故事,至少這是我個人的感覺啊。

加油吧。年輕人們!!

----

創業家的故事 翟本喬

 每次打擊       都是重生

在google輸入「翟本喬」,看見創業相關標題「翟神台大資優生減資裁員遭譏從雲端跌落」、「當翟神不再神8千萬賠光光」等。 「別再叫我翟神了!」三年內,104團隊四度接觸翟本喬。從他最風光被網軍封為「翟神」,到2017年黯然裁員縮編,再到2019年底登上失敗者年會。三年沒變的是,依舊聰明絕頂,逢事論辯求解;不同的是,他曾是自信積極的科技金童,曾是不想公開談募資被拒的CEO,現在從lesson & learned梳理下一步,想重新再起的反省者。

10 則留言:

  1. 任何行業,職業都有生命週期。以小餐車來說,早期是人推的,後來有腳踏車,然後才有摩托車,再進化到用汽車。內裝設備也一直在進化,現在的咖啡店設備也都小型化到可以放到車內,做食品及改裝設備也是一片天,很多小型食品機械廠也可以設計。
    所以接手餐飲業,為何很多年青人覺得不太想做,不為何,因為時代進步太快,這個行業又不覺得有什麼保障。真的接了,又要保持以前的品質又要考量未來的變化,光是前一項就很頭大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藉著一個簡單的行業小故事,就非常貼切反映許多創業的許多眉眉角角細節。當然也會衝擊到每個經營者與接班人的策略思考,
      這個東西沒那麼多偉大的教材理論或報告分析,但就是逼著你不得不思索。
      所以這真的要教我們說:許多技術在創業或產業生存作戰中,
      都只是一個手段或過程而已。
      只要把時間軸拉長,許多真正的故事才是真實反映出(技術)人生啊。
      ---
      有些人或有些事情都有其蜜月期,包括新技術或產品開發,一開始總是
      會令人興奮與熱情,但只要時間一拉長,不管你是否開創者或追隨者,
      蜜月期一過,馬上就會出現許多既現實又殘酷的考驗...
      我不是在唱衰或吐槽創業者或是新近學習者,而是提點一下:
      許多事情或過程都會隨時間而改變的,如何從中轉換與調整才是最重要的。
      ---
      譬如或具體的例子是:
      你看現在網路發達,真的每一項產品技術或市場資訊,只要花一點時間
      做做功課整理一下,都可以很快獲得一些初步收穫與成果,
      至於要如何更進一步的掌握資源、創造機會?
      這才是考驗每一個人的智慧與行動力。

      刪除
  2. https://tw.news.yahoo.com/%E4%BB%96%E5%8A%A0%E7%9B%9F%E6%97%A9%E9%A4%90%E5%BA%97-%E5%B9%B4%E5%80%92%E8%B3%A075%E8%90%AC-%E9%A0%82%E8%AE%93-%E4%B8%AD%E5%B9%B4%E5%A4%AB%E5%A6%BB%E6%8E%A5%E6%89%8B%E7%B5%90%E6%9E%9C%E9%A9%9A%E5%91%86-022512436.html
    "他加盟早餐店「一年倒賠75萬」頂讓 中年夫妻接手結果驚呆"
    我現在老闆最令我驚訝的是公司損益平衡點不知道。上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原店是4人,老闆除外每月要支付3名員工費用。後來接手的只剩2人+打工。損益平衡點不同。損益平衡點是老闆一定要注意到且常常要review的,不然做到賠也不知道。
    RD出身的老闆總認為財務有管理,所以就不去理這個指標。我提過要看,他沒有認知,我灰心了。

    回覆刪除
  3. 很多人用月結淨收益來看,對投資及研發完全不投入。這個也是問題。開公司的財務和家庭財務是不同的東西。很多家族創業光是這個問題就可以弄到鬧翻。

    回覆刪除
    回覆
    1. http://chamberplus.blogspot.com/2022/12/blog-post_17.html
      這篇文章中,我有舉一個賣鹽酥雞攤子的故事(例子)。
      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問題。
      ---
      你說得也沒錯,若光靠財務或淨收益來看,也有未來發展風險。
      不過呢?這就是過與不及的問題。
      所以我才一直強調:創業或公司發展除了技術以外,還是得要有一定的
      策略規劃,如何在兼顧公司財務與未來核心技術發展,就是一門學問。
      這些都是有階段性的計畫與評估的。
      但我也可以很明確的跟你說:若光只是想靠自己一兩個人,或小貓兩三隻
      就算你技術了得,也真的無法兼顧公司財務健全與未來發展機會的啦。
      剛開始大伙都可以擘劃出一套非常美好的未來藍圖。
      (可能都只是侷限在產品核心技術周圍而已)
      但經年累月之後,你就會發現:還是無法持之以恆的啦。
      畢竟外在的環境真的比你所想像的複雜與艱困的。
      你說:可不可以不上不下的搞一輩子?
      我個人的意見是覺得:如果要如此載浮載沉的做著技術發財夢的話。
      我還是比較傾向用比較健全的財務規劃來看未來比較實際一點。
      "人是英雄,錢是膽。"
      這絕對不一句玩笑話而已。要不然人家開早餐店的,
      會壯士斷腕的直接放棄...光這一點他就比我們這些搞技術開發的宅男,
      還務實多了。
      真的~沒那個必要,為了自己一個也無法對家人認真交代的承諾。
      也把無辜的家人或小孩未來的機會也拖下水的。
      自己辦不到,或許你的小孩還有機會,
      但重點是:如何把正確的觀念給傳承下去。
      大家都喜歡嘴砲別人或年輕人怎麼樣?但這些人可能就是你所認識或
      甚至是你的小孩也說不定啊?
      簡單來說:你認為你在哪個年紀?哪個階段?你會真正認真地去做
      這些事呢?回頭看看自己的家人或小孩吧。
      ---個人的經驗分享。

      刪除
    2. 想了一下,我有年改做行銷,那年我對經濟有很大的認知改變。後來又認識到退休總經理,開始理解高階公司決策。從軟體學到分析能力,從軟體學到客戶角度要看什麼。產品要經過那些程序才開始變成商品。
      而我現在老闆大公司RD出身,他的世界只要研發強,自然就有人買單,看不到後面還有多少事。大公司分割的很乾淨,只要員工做最強的螺絲釘。有錢就創業,完全沒有想到公司是什麼,有那些功能,要如何完成那些功能。
      我從我的角度看到的事,我提很多,最後發現老闆無法理解,因為他無法感覺到問題在那裏?視野沒到看不到問題。我累了,不知道要如何指引。
      目前從老闆的角度看我,我都在防一些有的沒的,又保留出力不願投入。
      二人對公司的認知沒有交集。還能做多久也不知道。

      刪除
    3. 真的可以理解你的心情。
      也非常欣慰你有那麼一年的機會從業務行銷看公司發展機會。
      --
      其實有些搞RD 出身的老闆(不管公司大小),如果真的缺乏技術以外的
      宏觀態度的話,我可以直接建議說:放手吧,真的沒救的啦。
      很簡單:就如同你說的,
      他的視野裡看不到問題(公司或團隊經營發展)。就只是相信技術,
      若還執迷不悟的不想聽別人的任何建言,乃至於排斥他人的良心話。
      就跟信教到走火入魔一般,真的很可怕的啦。
      不只是做事的方式,帶領團隊或公司的心態或言語態度都不是很好
      的相處方式。甚至我講難聽一點:就算他想講一些自以為幽默有趣
      的笑話,聽起來也會覺得無聊的啦。
      ---
      並不是我說專注搞核心技術發展不好,而是真的要綜觀整個環境與
      趨勢機會。一年兩年可以,但五年十年還是沒辦法引進或整合資源
      創造機會的話。那就真的不應該了。
      --
      這幾年我也有點年紀了,從小孩談工作之間也能體會到新一代與我
      世代間的差異與環境變化。我現在已經不太想多講一些批判或帶有
      一些憤世嫉俗的話。就算要講一些過往紀事,也是希望從中可以
      分享一些對別人有正面幫助或參考的觀點。
      至於網路上那些充滿類似的話語或言論,就看看隨他們去吧。
      因為這些東西對他們自己或他們自己小孩或後生晚輩也沒啥用,
      搞不好,還會造成世代間的隔閡,只是創造溝通障礙而已。

      人總是要往前看的啦。
      尤其看到佛光山舍利子的"笑話",人家大師老人家都已經千交代、
      萬交代:他沒有舍利子。(不要拿這種話題出來講)。
      結果呢?唉~這些弟子跟著大師學佛學這麼多年,到底學到甚麼呢?
      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355771
      "違背師父遺願硬撿舍利子 弟子驚吐「7字」真心話"
      想想我之前說過的:
      人活多久不重要,而你能影響後代子孫有多久吧?
      耶穌在世間只活三十幾年,影響兩千多年至今。
      林默娘更短,只活二十八年,卻影響超過1500 年。
      人活著時,還是多正面達觀一點吧。

      刪除
    4. 針對上述留言中的一句話:
      "並不是我說專注搞核心技術發展不好,而是真的要綜觀整個環境與
      趨勢機會。一年兩年可以,但五年十年還是沒辦法引進或整合資源
      創造機會的話。那就真的不應該了。"
      ---
      如果這麼喜歡純從事技術鑽研的話,強烈的建議:
      去唸個博士學位,然後就進學術單位當教授就好。
      至於像工研院這種財團法人呢?也沒你想的那麼單純的技術鑽研環境。
      所以,喜歡做技術開發鑽研,喜歡常常嘴自己技術了得,
      又不那麼喜歡經營管理公司的話...
      那就請各位大德教教我說:世上有這麼好的事嗎?
      這樣的公司或老闆,你會認同嗎?

      刪除
    5. 以前離職同事曾在FB留言: 去認識一個大十歲有成的前輩很重要。
      這個我說的,但那位同事早忘了是誰說的。
      因為這件事對我影響也不小,因為十年一代,父母至少都二代以上,一定有代溝,要請教還沒法有效說明。所以我一生都在找一個大我一點又可以指點的前輩。目前有二位,一個是技術上的指導,一位是公司策略的指導。
      至少我這個經驗在離職同事上是有用的。
      提供參考。

      刪除
    6. 我學校剛畢業時,進入工研院服務,那個環境真的就是以技術為導向
      的研發環境。所有人都是跟你講技術,對外對業界也都以訴求技術合作
      為前提。不管業務行銷...只管有好的技術,就會有好的業績(或績效)。

      所以離開後進入業界,當然還是秉持這一種理念,更何況本人並非
      科班出身的進入IC 設計業。更是時時刻刻的鞭策自己:在技術開發上
      絕不能落後於同事,努力的鑽研各項相關技術...
      坦白講:在這種人才濟濟的行業裡,只要你肯學,同事們也願意
      傾囊相授的話。其實短短幾年內,絕對可以鍛鍊出一定的基本功的。
      這一點我當然當時也沒覺得有哪邊不對或不妥的地方...

      直到我們公司被上市櫃公司合併時,有一群同事不甘被合併...
      就興起一股出走創業潮,他們都是台清交一流的優秀工程師們。
      當他們坐下來開始討論創業目標時。其實,技術部分,大家就
      簡單的稍微評估一下:覺得應該是沒甚麼多大問題與挑戰。
      接下來大家討論比較多的議題,反倒是都是一些公司經營目標、
      財務規劃乃即所謂布局所謂的策略方針。
      我也第一次在那個場合下聽到經營策略大師:Michael Port
      的所謂競爭五力分析說。

      是的~只要聰明、本質學能優異的工程師們,其實是不會花太多時間
      的拘泥在一些技術開發上的,因為只要市場目標明確,策略想法分析
      得當、募資財務規劃也沒多大問題。產品技術的整合開發對他們來說:
      反而是簡單輕而易舉的事物。這也的確給我一個很大不同的視野認知。

      所以從此我就懂得除了技術開發以外,就得要多從其他人(前輩)身上,
      多多學習與請教關於公司經營管理、財務規劃與策略分析這些相關
      議題了。

      那你可能很好奇地問我說:那他們這些人後來呢?
      他們還是另起爐灶,帶著技術去找別的資金挹注,看準產品市場應用,
      很快就打入韓國某大廠的產品合作機會,在當時興櫃成為股王。
      後來又再一次被IC 設計龍頭大廠給合併:這些人早在幾年前,
      每個人都還沒滿五十歲時,人生都已經達到財務自由了。
      拿著滿滿的自有資金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產品或技術了。
      完全沒有任何財務包袱的盡情享受那屬於自己的技術世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