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這一種新聞評論總有一股『狗吠火車』的感覺。
當然啊...教授跟外商公司主管基本上也都是領薪水的受薪階級,可能也沒辦法多體諒
為大老闆的辛勞啊。這些老闆基本上也都是商人,唯利是圖是他們的天職。
當然也是他們的社會責任,所以當他們決定堅守 3%,5% 的毛利時...
就已經展現他們背水一戰的決心了,要不然就不會一路加碼投資大陸加工廠,
前進大西北。他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的決定也都是為了三、五年後作準備啊。
所以大家就不要懷疑這些領導人的企圖心與他們的領導力了。
重點還是讓那些未來有機會或是涉世未深的新一代可以完全擺脫這一切包袱。
重新定位,重新出發吧...否則,您可以參考以下另一篇報導,許多企業
改造其實都有他時效性的,那這些產學專家就要想一下:以目前這些企業來說:
還有機會嗎?!因為您們專家所說的一切難道這些老闆不懂嗎?!
------------------------------------------------------
| ||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表示,社會長期投資科技硬體製造業的結果,使台廠在成本、效率有優勢,可是這個供應鏈創造的價值卻越來越低。企業求轉型,領導人是關鍵,要有企圖心、領導力並下定決心,「未來毛利率不能只有3%、5%。」 惠普對經營PC業務遲疑,引發台廠變革思維;柯承恩認為,科技業典範正移轉,生產價值從硬體移轉到軟體、籌組系統,一個社會若再投資那麼多優秀人力、龐大財力在低利潤產業,未來何在? 他表示,任何產業重大轉型都要有決心,不能反覆不定,2006年飛利浦退出半導體業,決意賣掉台積電股票,正代表方向一致、破釜沉舟的決心。企業沒有背水一戰的心情,不會成功。他強調,企業主要有企圖心,今天定的方向是為三、五年後準備,若一邊想提升價值,一邊卻抱著3%、4%的低毛利率不放,轉型恐會遇到極大困難。 【2011/09/20 經濟日報】 |
----------------------------------------------------------------------------------
| ||||||||||||||
「PC產業傳產化」,可能重擊台灣科技產業。台灣IBM 總經理于弘鼎認為,台灣政府和企業應換個腦袋,因為「軟硬整合」的科技大勢已擋不住,台灣必須把更多的資源配置,從硬體轉移到軟體身上。 IBM是PC的發明者之一,2004年將PC部門出售給聯想,從科技硬體廠搖身變成科技服務商,被視為現代科技廠商的轉型典範。于弘鼎說,包括惠普(HP)最近考慮分拆PC部門,有愈來愈多歐美資訊科技(IT)大廠都在學IBM轉型,代表IBM當初的眼光是對的。 這幾年,蘋果「軟硬整合」的模式讓全球科技業面臨重新洗牌,硬體只是工具,幫助客戶達到需求,軟體和內容才是目的,如果台灣還是繼續聚焦在硬體開發,前途堪慮。 他觀察,台灣過去以科技硬體創造經濟高峰,硬體對台灣太重要、聲音太大,因此容易淹沒掉周邊的軟體、服務業等其他發展。但時代正在改變,政府應該要擬定更清楚的產業政策,例如透過稅收優惠等方式,強化台灣的「軟實力」。而且速度一定要快,因為大陸等新興國家很快就會追上。 于弘鼎強調轉型的當下絕對是痛苦的,90年代的IBM 也有很多主管相繼離職,公司氣氛低迷,但因為危機存亡,大家的決心都很強。所以轉型第一步就是決心。 【2011/09/20 經濟日報】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