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現在到底是IC 顆粒生意比較好做呢?還是公板或板卡生意比較好做?

如題。"現在到底是IC 顆粒生意比較好做呢?還是公板或板卡生意比較好做?"

這是我這一兩年所碰到的一個市場問題。尤其當我在上一篇提到MCU 低價市場問題

因為我本身是曾經待過IC 設計公司的系統部門主管,所以我應該還有一點看市場的

能力吧。之前我搞公司時,是跟別人合作以開IC 的角度來開發產品。隨著市場與

潮流來看,或許大家也多多少少應該都有一點感想吧。尤其是以社會新鮮人的角度

來看,可能也想知道有經驗的人對這方面市場趨勢有甚麼看法吧?那到底我還要不要

待在IC 設計業裡呢?還是該如何因應未來市場趨勢而取得比較好的機會呢?

首先這個真的不能光從單一方面來解讀,而且也不一定要從自己或某個公司的觀點

來看這件事,包括簡單的產品開發與關鍵技術而已。我的意思是:也要包括市場資金

關注的焦點。

首先先看這兩種的生意在市場業務操作的基本概念:IC 顆粒生意,基本上就只是賣

IC 而已,也就是我們一般常聽到的IC 設計公司。不管是賣IP 智權、晶圓裸晶或是

封裝好的IC 成本,應該都算。這個東西的好處是:產品單純,核心技術集中好管理。

但隨著市場競爭,他的C/P 值是不如往昔。首先一來就是單一IC 要整合的技術領域

越來越高,以前只要針對某一個市場只要簡單包個MCU 或是簡單的邏輯電路整合

驗證一下,大概就可以出貨收錢了。像我約二十幾年前剛進這一行時,我們公司

本身規劃的產品都還沒完成設計出貨前,就憑我們技術副總,一個人以前在聯字輩

公司待過、開發過 Super I/O 的經驗,就幫某一位客人搞一顆ASIC,就幾乎可以

幫公司創造第一筆營收,並可以維持初期的公司某些管銷費用了。所以那時搞IC

設計業,簡直就像印鈔票那麼簡單容易,所以一般資金市場都會以很好本益比

的捧著錢來找你,所以那時候,只要你有心,當然就是傾心的一味地想進IC設計

公司,幹個IC 設計工程師,多風光啊。這時候,搞系統沒有不好,但就只是沒有

像搞IC 設計的這麼風光,其實那時候台灣還有很多IT 系統公司,過去也都用

基本邏輯電路設計的好功力,創造產品的價值,只是隨著一家一家IC 設計公司

出現,把這些過去用邏輯電路所兜出來的電路板,用一顆SOC (System On Chip)

給包進去了。

像這種電路板,都算是IC 設計公司產品開發的"獵物",只是市場有需求,大概隨時可以

用IC的角度給他一顆SOC 整合了。所以這時候,你問我:甚麼生意比較好?

當然肯定是 IC 顆粒生意好啊。

只不過隨著 IC 製程進步與市場詭譎變化,這個答案所附加條件也越來越嚴苛了。

因為第一:小東西,小玩意已經被滿街的IC 設計公司所"獵殺"得差不多了。

市場已經沒有甚麼好"獵物"可以這些獵人所為了,二來現在產品所要整合的東西

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簡單的大家都會,只會殺價而已,而且只要產品時機不對

你的IC 比別人同性質的IC 出現比較晚一點的話,大概也沒什好利潤可撈了!)

開一顆IC所需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了,一個先進製程,奈米級,幾乎是天文數字起跳,

對於一些新創公司來說:是一項很大的資本投資風險,給你個幾千萬或上億台幣,

可能燒完了,還不見得可以看到市場機會。這就回到很現實的市場資金問題了。

這幾年我跑過許多創投業者,坦白講:現在IC 設計新創公司幾乎很難從一般資金市場

獲得比較好的待遇與關愛的眼神,尤其是第一輪的募資機會。

另外,如果又以單純的業務買賣生意呢?那也不用說了,這一兩年你可以去Google 一下,

IC 通路的市場變化,像去年很有名的:TI (德儀半導體)砍掉台灣所有IC 通路的代理權,

當然背後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一下,但很肯定的是:IC 通路是一種沒有十足

把握的好生意,因為還是得看IC 原廠的臉色...這也不是搞技術的人可以說了算的。

所以我熟識的某小型IC 通路商,他們去年也把公司賣給大通路商了。

我問他們:那他們想做甚麼?想做系統公板或板卡生意!為什麼?

因為他認為搞這樣的東西才有真正的市場終端產品,可以進一步看客人、看產品市場。

相較於IC 通路來說:更能掌握產品與市場機會。
----
好了,這就回到第二個主題問題了:系統公板或板卡生意比較好做?

這個東西這幾年來,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像是 Arduino 或是樹莓派等,也都算這一種

生意,更一步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完整的成品、甚至就是一個品牌了。

為什麼會有這一種轉換呢?當然某個角度來說:就是IC 本身的效能與功能也已經跟以前

不可同日而語了,簡單以MCU 來說:以前就算入門款的 6502 或 8051 的效能與擴充性

都很差,能搞的東西不多,就算你想搞個公板,也複雜的不想讓你去搞啊。

但現在不同了,撇開滿街一系列的 32 bits ARM based 不說,光是傳統的  8 bits MCU

也是包山包海: A/D, UART、IIC、SPI 乃至於USB 等...而操作頻率也從過去的

12 MHZ 的 12 T 變成 24 MHz 的 4T,甚至現在都還有 72MHz 1T 的。

這些簡單又容易上手的標準化IC 也為系統公板或板卡生意創造好的市場機會。

目前來說:買個IC 搞個系統應用公板他的成本遠低於IC 設計開發與生產。

所以難免大家都還是願意先以系統公板或板卡生意方式先嘗試一下市場機會。

如果未來真的有機會再整合成為 SOC (IC) ,又有何不可呢?

就以公司籌措資金來說,也不失是另一種路徑與方法。雖然搞系統公板或板卡生意

他的工程負擔或備料生產是比較複雜,但相較於IC 製作與封裝測試來說:

還是簡單多了。
---

所以坦白來講:如果真的要下一個絕對的結論,我認為也沒有標準答案啦。

這真的除了市場與技術本身之外,還是有許多要多方考量的因素,我們一票人是

走過台灣 IC 設計業的風光歲月,尤其既定的產品開發與市場操作的思維,

但也不可否認與認知的是:時空背景不同了。尤其是當你又是新創團隊要成立

公司或是要從市場角度去創造 IC 市場機會來說,這也是單純的:

"IC 顆粒生意比較好做呢?還是公板或板卡生意比較好做?" 這麼簡單而已。

最近看到一篇兩三年前的一篇技術文章:


LinkIt 7697比拼ESP 32,誰能勝出?

--
其實, 若以公司的規模來說:新創IC 設計公司怎麼可以跟全球前十大的公司比啊?

但如果你真的有網路搜尋一下:這類的產品誰的知名度比較大?

除了IC 硬體本身的技術問題外,以現在網路社群力量來說,已經不像以前都要得

靠IC 設計公司或IC 銷售通路的技術整合,我們看到的是更多、來自於全球玩家

在系統平台完善所提供的資源與共享資訊流通...所創造的一股市場聲浪。

當然啊~人家大公司也不一定到非得跟你搞這些小玩意的市場,但有時就難免會讓

相關產品的銷售推廣人員有不同的感觸。你說在這麼大的IC 設計公司裡上班不好嗎?

這些整天投入技術開發,不管是硬體設計或軟體平台整合,真的沒有用心到位嗎?

不盡然。這樣子的故事在我們一、二十幾年前根本就不用想最後的答案是甚麼?

---
或許你可能也不一定同意我這篇文章的觀點,但說真的:有些現實問題你就得

不得不面對,當你離開技術本位思考時,你要如何說服別人拿出一筆錢,或甚至

講難聽一點:如果是非得要花你自己的錢時,你會選擇甚麼?或是在產品規劃

順序上你會想甚麼?就算你在大公司搞這樣的產品線時,閒暇之餘,你當然也會

翻翻網頁搜尋一下,看看自己在公司或工作上所努力投入的心血,可以獲得怎樣的

市場共鳴啊?這也不就是支撐你每天累得要死的最大成就與動力源嗎?

賺錢的生意或是要享受市場鎂光燈的焦點時大家都喜歡,甚至以你宏大的企圖心來說:

是啊~前輩都教你甚麼了?一代拳王?但現在有可能連你要上那個舞台跟別人

爭拳王的機會也不一定有啊?

未來的機會不只是來自於你自己本身歷練所創造的雄厚根基,當然也來自於思想模式的

調整,沒有最強的公司或產品線,而是來自於懂得調整與適應市場變化的條件。

所以不管未來這個答案對你來說:是哪一個?最重要的還是在你自己對於這樣的

選擇題時,你做了哪些準備了?





4 則留言:

  1. 72MHz 1T <-我搞出0.5T,1 CLK 執行2指令,非Dual core.

    回覆刪除
    回覆
    1. 嗯,很好啊... 以硬體設計要做到 0.5T 解處理器指令應該都可以做得到的。

      就像DDR 控制一樣,利用時脈Clock的 Raising 及 Falling Edge 來搞當然可以的,

      只是有很多周邊的東西也未必能配合這樣的速度,最後可能都還是得在等等啊...

      以前沒辦法提升執行時脈,不一定是MCU 架構問題,像是 ROM 或 RAM 也不一定可以支持,

      甚至像有些特殊指令,如MUX/DIV 都還是有時間差的問題,當然也可以搞到 1T 的MUX/DIV

      但這些都是要特殊技巧,說穿了,不也是空間換取時間,Gate count 一多,老闆也不一定

      喜歡加進來,要不然你以為我們當初搞多核心MCU 不好嗎? 最後連要加個 AD 或多一組Timer,

      老闆也是斤斤計較的。

      另外高速的IP(矽智財) 所費都不貲啊,而且還得看晶圓製造廠的賞不賞臉給你做。

      這錢一砸下去,還是得看客人或市場買不買單啊?
      ---
      不過,既然要以搞技術的角度來說:也好,反正現在EDA tools 都很強,都可以先跑跑模擬

      先做起來等,未來再看看有沒有機會發揮了囉。給你加加油了!


      刪除
  2. 這年頭好像很流行當標題黨,我也來學一下,直接開頭破題了。

    1. 好做的生意大家都想做,但之後只會越來越難做
    2. 無形的資產比有形的資產還難累積

    先從第一點開始談好了,講點生活的話題,太技術真的會說到想睡著。

    台灣有一個很有名的地方就是飲料店林立,現在變成咖啡店林立,華人
    (現在這時機點別講老中這種說法,很容易聯想到大陸)做生意有個毛病
    那就是看別人做自己也想做,如果是這樣也還好,畢竟這市場是自由競
    爭的,但做久了怎麼有的店就是高朋滿座,有的就是小貓二三隻?

    說穿了就是做事方法與心態差異,同件事做久了總會開始有心得(否則就
    像產線作業員了!),回到一句老話「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些台
    下累積的心力別人是看不到的,外人看的最多的是表面風光,看得到的
    東西是最好模仿的,開間咖啡廳,泡咖啡研究成分手法,可能還賣賣簡
    餐、做做裝璜這些還好做,但要研究市場、建立品牌這些很難立竿見影
    的事又有多少老闆在做?這幾十年來飲料店倒了又開,就像閣下曾說過的
    一句話:「人多的地方就別去了」,但要我講您如果要跟著別人做,這些
    台面下的功夫也是要跟著做的,這就回到一開題講的第二點了。
    (如果這邊有做咖啡廳的內行人就別見笑了,畢竟我也不是做這行的。)

    表面功夫好學,但內功不是人人都學得會,前輩上一篇文談到USB Host 端
    的軟體開發,寫軟體大家都會寫,好像不附個軟體來展示就不行,一方面
    是系統內看不見的東西需要視覺化的呈現,讓外行人也了解您的系統到
    底在做些什麼(所以,下次別再嫌別人說做理工的就是悶頭做事,這不是沒
    有理由的!),如果您還想做點生意,這就是市場推廣的一部分。在工程上
    的優點也有助於快速除錯與驗證,這點我說是班門弄斧就不用多說了。
    (將資訊整合以視覺化方式呈現,這其實也是很古老的概念,就是資訊視覺化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Great ! 說得沒錯。

      尤其是兩個標題也下得不錯!

      以前我們剛開始搞技術時,人家過來人都會教誨你說:是啊~有些東西還是要憑實力。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但問題來了...這匆匆的光陰歲月過得也很快,

      一下子,你在職場或技術領域也會很快的過了十年、二十年了。結果還是在台下。

      怎麼辦?是啊~現在又流行了一句話:人生變現。是啊~既然都已經磨了十年、二十年了。

      總是要找個機會給自己過去的努力,來個變現機會啊。

      否則,還要繼續「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嗎?我們到底還要喊幾年啊?

      所以啦~當你開始要思考"人生變現"問題時,就得要面臨"產品包裝"問題了。

      簡單一點說,就是您說的:"是系統內看不見的東西需要視覺化的呈現..."

      大家每個人都講得那麼多了,那到底我們要以甚麼方式來呈現自己的"價值"呢?

      所以,大家真的不要以為我們為什麼明明就只是搞個USB DIY ,很基礎的東西,

      還要弄個軟體APP 讓自己這麼辛苦呢?是啊,「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這件事的確就有很多讓大家可以好好思考的地方了。大家說是不是?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