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這個人天生反骨,喜歡唱反調,但很明顯的事實真的如相關專業人士的看法一樣的。
您看報紙這一篇報導的後面,還是附帶了幾位業者的看法,尤其蔣先生的看法更直接:
「得了一紙獎狀又如何,只是看了爽而已!」
這個看法跟我們一般企業過去一直強調專利的意思是一樣的。像我之前那一個工作一樣,
我在搞那個多核心微控器時,我也有好幾個專利啊...然後呢?我自己看了還不一定爽。
因為事實真的誠如他們所說的:但拿了獎,就真有賺頭嗎?
就像我前一篇提到那一個SEGA 大型遊戲機的故事一樣。
有讀者回應說:這個網路結合IC 卡東西與技術國內早就有了啊!
對啊,如果是!那為什麼我們都沒聽過呢?!因為很簡單,國內這些搞技術的老闆都幻想:
難得有獨門技術與專利,想獨享成果,而不願意去分享機會給其他人。
讓其他廣告行銷包裝、通路來參與呢?!...
每次一講這裡,我就會回頭再看一下那一個遊戲動畫與欣賞歌曲。
光是那個動畫舞蹈編曲就令人賞心悅目的~也不得不想從口袋掏錢。
當初我們還特地跑一趟西門町的Animate 去找音樂CD 呢!
您說一個科技技術只有搞科技的想賺,然後那些作行銷包裝沒機會玩?通路商沒得玩?
那當然市場氣勢作不起來啊,這些科技老闆都會想說:我自己養業務道理是一樣的。
那請問這個業務的專業能力是您科技老闆懂得嗎?!
您當老闆懂得廣告行銷與通路佈局嗎?!這一點國內建築產業搞不好還比較成熟一點。
如果沒辦法去思考這個問題的話,最後這些東西也都只是停留在單純的技術開發,
技術宣示的與代工訂單爭取而已。---- 賺的還是低毛利的那一端而已。
大家搞技術有沒有想過一件事:如果,您的東西讓門外漢,像是搞音樂的人也可以賺錢時,
或是一位舞蹈編舞老師也有利可圖時,甚至比您的本業還有聲有色時,
您說:這個完全採異業結合所創造的產業門檻,您說:誰會願意犧牲毛利啊?
這是國內一直要宣稱要做數位內容文創產業時,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
國際設計獎加持 台灣不再是代工廠
----
| ||||||
近年台灣創意屢屢獲獎,但看在無印良品總經理王文欣眼中,說故事的行銷能力不夠,也缺乏像日本設計從消費者角度思考的體貼;前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更一針見血地說,台灣設計要發展成產業,要有配套法規,台灣社會對設計的本質更要展現尊重。 王文欣舉棒球為例,打棒球的人就那些,但愛看、喜歡的人更多,才能共同形成一股氛圍,進而造就台灣出色的棒球水準。 去年底,台隆手創館、HOLA和樂家居館首度和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合作,協助賣出好設計,多數業者樂見發展DIT,銷售亦有明顯成長,但也看出問題。 他們認為,台灣設計的優點在於貼近生活且勇於創新,可惜相較於賣場中其他設計品,不重視包裝,「這種包裝不僅是外觀質感的,更是一種能激發消費者需求感的可看性」。 儘管近年台灣學子頻獲國際設計獎、政府也大張旗鼓發展設計文創,但安郁茜提出,若想發展為「產業」,就要修法,「想想,早年台灣是如何發展科技產業,再看看新竹、南港科技園區,如果沒有相關配套法案,很難孕育成產業」,沒有國家整體行銷規劃,距離真正的設計還遠得很。 安郁茜補充,台灣人愛得獎,但從政府體制到社會觀念,對於設計這件事的本質並未扭轉,要大刀闊斧的改變就很難。 她語重心長說,許多來念設計的學生,原因在於家長認為孩子的指考成績不理想,「台灣人對於生活品質、文化設計這些事,觀念仍多停留在風花雪月,甚至看不起」。 愛比科技總經理洪裕鈞也認為,台灣過去的教育環境不鼓勵學生有創意,設計在台灣的社會地位也不高,常常是不會讀書的學生才讀設計,長久下來,人才庫當然有限,各行各業應致力扭轉過去的刻板印象,調心轉念看設計、重視創意的可貴。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