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電燈泡之預知死亡紀事

您看:我們常套用的"預知死亡紀事"這一個名詞多好用啊...

這個影片有點長,可能要找個時間慢慢欣賞。我本身只有觀看影片,

後面中文評論的部分我沒看,所以實際片長約 75 分鐘。

---

這是有一點帶有歷史議題的報導影片,跟我們學工程的多多少少有一點關係。

---

當然啊...等您看完影片,每個人對於這樣子的議題應該都屬於自己的個人觀點。

每個人的解讀也會不同。但重要的是:他的確是主導著我們人類這百年來的經濟活動,

當然也可以隱約的代表著一個往後人類經濟活動脈絡。

大家或許可以從一個聽故事的角度,來欣賞這樣子一個類似的歷史課程。

應該也算是一門經濟課程吧!

------

 

 
(以前我們在設計系統時,也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利用EEPROM 讓產品壽命在一定的時間內"自毀"...沒想到,竟然會發生在國際大廠的3C 產品裡!.........)
 

因為我最近也有一個感想:就是我們台灣的高科技或是其他工業產業,我們所謂的技術或

產品研發人員,都比較過渡強調所謂技術性或是成本觀念。甚至在幾十年的工作環境裡,

每天上班幾乎都只充斥著如此考量。譬如我們在園區工作環境裡,像IC 設計業,晶圓代工業

或是封裝測試業等等...幾乎也都只有用到技術,沒有所謂的人文藝術之類的...

科技大老急呼要產業轉型,要增加文創因子於產業或產品中,但有這個環境嗎?!

您看在這一個影片中,您可以看到人家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一直加入所謂的設計師因素。

----

您看人家Apple 的賈伯斯...從他的傳記中我們常看到的是:他在公司開會裡,比較常跟

他的首席產品設計師(Jonathan Ive)開會或討論事情。而讓賈伯斯在產品創意上

不斷有新的或不同的創意思維...而如果像我們上班,只是天天面對同樣領域的技術人員

開會,當然就是天天談的是生硬的技術,比的是技術,搞的卻是降低成本的殺價工作。

甚至有客人上門來,要談也是這一種生硬的議題...那當然就是苦命的代工訂單啊。

所以您說:就算我們要談所謂的文創,或是要轉型注入新的文創產品設計,您說:

您會怎麼做呢?!...難道還是跟一堆腦袋只會塞滿程式語言指令或是只會SOP的人

天天關起門來開會就會搞得出這樣子的產品嗎?!

當然也難怪您會覺得生活與工作都是一樣的枯燥乏味啊。...這樣子的日子,

您當然也會覺得度日如年啊。

---

以前剛上大學時,我有一位同學懂得攝影,也懂得一些電影欣賞,

在台南唸書,他都會推薦我去青年路與勝利路口教會的"華燈"欣賞電影與

參與影片後討論,讓我也懂一點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或解讀電影。

迄今我都還記得這一位同學的名字:柳志賢先生。他也算是我在工程學科以外的

人文啟蒙老師吧。也讓我懂得在鑽研工程技術以外,也會稍微留意一些人文議題。

後來我也慢慢覺得真的光只會搞技術,開發IC 零組件,那都只是一般生硬的

專業技能,這些東西也的確會使您隨著年齡增長而慢慢會造成人生成長瓶頸。

只是有時光讀書或只是去欣賞一部電影,參觀一些藝文活動也不夠...

去年因有人介紹而認識一位產品設計師之後,就覺得其實我就覺得我們搞產品

技術開發的還是偶而還是要常跟這些搞產品創意設計的設計師常對話一下。

或許就可以讓您心靈上或是在一般冷冰冰、生硬的產品技術可以找到一些

不同的思維與產品出口。

或許有人懷疑,也有人會覺得這樣子有用嗎?!...您想一想:如果您會寫程式,

大陸人也會寫程式,您所能做的產品開發與大陸人來比,您覺得是要比技術呢?

還是要比什麼?

或許,許多答案可能是您在USB 、H.264 或是Andriod 裡找不到的吧!

---

周老師是一位年輕有創意的設計師,其實他也是搞工程技術出身的,

他原本也是念台北工專機械科的!或許您也有機會的話,您也可以去認識,

認識一兩位設計師,偶爾跟他們聊聊天,或許您會不同的感受吧!

---

  • 2012-03-02 
  • 第1775期

德國iF設計獎得主 周育潤:設計是台灣的維他命

  • 報導╱陳宛妤


 

去年風光舉辦首屆「世界設計大會」,現在又喊出要爭取台北市成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彷彿「設計」是一顆仙丹,可以挽救產業、可以讓城市回春?台灣個人最早獲得德國iF設計獎的周育潤,雖屢獲國際大賞,卻念茲在茲,總在思考「設計」在台灣扮演的角色,其實它更像維他命,應該滋養活化這塊土地。

從跨國企業到一人工作室,周育潤依然很踏實,雖沒有大品牌的光環護航,他設法點燃的小燭光還是很耀眼。不過,他的個人工作室面臨的問題,卻不是獎牌獎盃所能化解。

在台灣,「設計」這個詞,像是沒發育完成的青少年,大家卻把他當成人禮遇,期待他呼風喚雨、功成名就。「台灣很多老闆都想要用設計產品來轉型,其實,我們做的是設計服務,這與業主溝通時的想法就不一樣;就像按摩,按過才知道服務好壞,但要先付錢,不能事後不滿意就不付,若老闆這樣想,那就不是服務了,而是買商品。」

周育潤指出目前台灣設計的困境,雖然政府單位做了很多推廣,學校紛紛成立設計相關科系,媒體上也經常報導台灣出國比賽的好成績,尤其學生拿獎的比例逐年提升,但是大家還是把設計跟產品畫上等號。

「設計不是最後的形象,它是一個產品被開發生產的整個流程,包括使用者、市場性等都要思考參與,它是服務,必須有成本,這是很多老闆不能理解的,以為東西長得漂亮就好,不了解設計的價值為何。」

竹椅打響國際知名度

這是周育潤直接面對業主的最大感慨,當然,台灣環境的先天不良,讓設計扎了根,但要茁壯卻很艱苦。早期台灣做代工起家,當然不需要設計,因而設計如何創造價值就無法表現;反觀大陸的例子就令人焦慮,「大陸有市場性,所以品牌存在、因而設計存在;但是台灣沒有大市場去做品牌,所以設計這件事跟著不存在。」

如果老闆都不在乎,那消費者又豈能悟道?平民百姓向來最直接的體驗是「好不好用」,對於「好不好看」都不吭聲。有趣的例子就在周育潤身邊,當年他在飛利浦任職,LCD顯示器才上市不久,適逢父親節,他買下自己設計的第一件顯示器送給父親,在眾人的期待下,父親拆開紙箱,「啊?長得也一樣?」這四四方方的產品,還真看不出兒子的「設計」在哪裡?

兒子解釋,它站得穩不穩?它的重心與角度?開孔位置、散熱功能,邊框粗細、按鍵模式等,這些細節部分來到生產線,就知道設計的功力為何了。
 
「就是因為每個看起來都一樣,就更要去找出創新的地方,就要更努力。」周育潤在飛利浦把基本功練得很扎實,這也訓練他日後獨當一面的能力。

即便大環境還在孕育「設計」這株幼苗,資歷完整的周育潤則像一名有機農夫,灌溉滋養的方式,富含永續發展的胸懷。此乃始自二○○七年,周育潤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推出竹電扇與竹椅,一舉打響台灣設計的國際知名度。

重振台灣竹產業

二○○八年的巴黎家飾展上,這把高腳竹椅被法國評審及媒體封為「美得令人心碎的作品」,這美譽讓周育潤感到有點害羞,其實,他不過是很務實地去執行工業設計師的任務。

「衝突性非常大,強調手工部分又要商品推廣,工藝師花了兩三個月編一個花瓶,要價二十萬元,但那屬於不能用的裝飾品,我們要做的是,看得出手工技藝但又不能價格太高。我之前做的訓練,畫設計圖時就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用量產角度去畫,但這個設計跟原來處理的很不一樣。」

親自造訪南投竹山的周育潤,震懾於地方產業的沒落殘敗,「一百多坪大的廠房內,竟然只有一個工人,裡面還堆放傳統加工器具,看起來停擺很久了。」眼前景象說明,竹藝品與生活的距離,已經被拉得很遠,此時周育潤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出民眾想買的竹編產品?

初次探索就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然而,這是否真幫助到台灣的竹產業?這個問號至今仍縈繞在周育潤的心中,「不是在於產品本身而已,設計師得去思考台灣的未來,這件產品對台灣這塊土地有什麼影響力?如何去改善?這是我比較關注的部分。」

周育潤心目中的「設計」不是產品本身,它必須具有其他影響力,而那往往是被大家所忽略。如同二○一○年發表的「泡泡沙發」,由一顆竹編球為單位,緊密堆砌成一席舒適的雅座,這每一顆小球,同時也牽繫著一群人的生活溫飽,幫助被遺忘的產業編織未來。

周育潤小檔案

1974生於台北,畢業於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美國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碩士。曾任職於燦坤、聲寶、飛利浦,現為KEV Design負責人、台灣科技大學、實踐大學兼任講師

非洲水桶 催生泡泡沙發

使用東方的竹子,打造西式的沙發,將竹材特性發揮極致,兼具輕盈、透氣、彈力多重效果。

非洲跟南投竹山有什麼關連?對周育潤而言,那是一段啟蒙與理想的距離。

二○○一年,周育潤在美國唸書時,無意間在設計雜誌上看到一則報導,介紹一件專門設計給非洲國家使用的物品,稱不上有什麼亮眼的設計,卻讓周育潤感動不已。

「我們現在看到的iPhone、iPad等蘋果系列,公認非常好的設計,卻只是供給世界人口的一○~二○%使用,絕大部分的人仍面臨許多基本生活問題。」周育潤看到這彷如神來一筆的設計,竟然能造福更多人、解決更迫切的問題。

在非洲,水源地有限,女人、小孩都要徒步去挑水,他們頭上頂著桶子,走在崎嶇不堪的泥地,一不小心還會將水灑出,而且提水與頂水的動作,對婦女及小孩容易造成身體骨骼上的慢性傷害。

一九九一年,南非工程師Pettie Petzer與Johan Jonker發明了「滾筒水桶」,一個桶子體積九十公升,可提供七口之家的兩天飲水量,而且桶子使用抗紫外線的材質,適應各種路面、滴水不漏,推起來只須十公斤的力量,可走得更快、更安全,連小孩都能輕鬆上手。

設計的最終理想狀態

這個幸福的設計,後來成為非營利組織「Hippo Water Roller Project」慈善援助計畫的主角,甚至在二○○八年Google的十歲生日,創辦人懸賞一千萬美元,徵求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意念,當時就舉了這個水桶當例子:「在圓桶上安裝活動推桿,讓非洲落後地區的居民,輕易將九十公升的水『滾』回家。」

「這設計真的很棒,沒有任何高科技,只使用最原始簡單的概念,反過來想,我們的生活上真的需要這麼多產品嗎?當然很多產品確實讓人們較便利。我也不是環保主義,非得用竹子不可,其實我很愛塑膠椅子,但要去思考的是,設計愈好的東西,人家愈不會丟棄,這就是環保。」

周育潤對「設計」的理想狀態,最終實踐於「泡泡沙發」,堪稱竹藝家具的顛峰之作,「設計有很多不同的思考面向,並不只是環保材料、回收等;我在想,留在台灣的竹工廠要做什麼?工藝並不能構成產業。今天我必須用設計把它賦予商業價值、可以販售,這才能形成產業,吸引更多人參與,尤其是年輕人。」

這一顆顆的竹編球,出自於一群印尼新娘之手,她們不但協助工藝師完成作品,同時也有了收入,「如果作品變成商品,可以大量銷售,那就有更多人來學來做,如此就能讓竹編製品的工藝延續傳承,而不是只有設計師和工藝師獲益而已。」

 

---

周育潤

1974年出生於台北,為台灣知名產品設計師,現任KEV Design 負責人,國際獲獎經驗豐富,從Philips的數位相框設計、
日本KOIZUMI的燈飾設計、美國IDSA的傑出設計、日本OPUS的眼鏡設計、德國iF的設計獎到法國 Maison & Objet 
的最令人心動作品,可以說是「國際獎項的常勝軍」。
周育潤認為設計就像是探索,探索著我們如何與物品互動,作品則像是自家葡萄園所生產的紅酒,每一年份每一批味道都會
不同,儘管有著較高成敗的風險,卻因從不同面向思考問題的癥結,得以創造設計出更多的可能性,致力用釀酒的細膩與獨創,
使每一個作品都展現出獨一無二的精粹。

學歷
美國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 MFA 2000-2002

現職
周育潤設計工作室負責人
實踐大學講師 
台灣科技大學講師 

經歷
2009 成立KEV Design Studio
2003-2008 Philips Design資深產品設計師
2000-2002 MFA, 畢業於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1998-2000 燦崑實業工業設計師, 聲寶公司工業設計師
1994-1996 畢業於雲科大工設系

獲獎
2011 台灣 金點設計獎
2009 德國 reddot Design Award
2008 法國 Maison & Objet 最令人心動的作品
2008 德國 iF Design Award
2007 德國 iF China Design Award 2件
2006 德國 iF, reddot Design Award美國I.D.Magazine
2005 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2005 台灣 國家設計獎金獎
2003 德國 iF Design Award Concepts 2件
2002 美國 IDEA傑出設計銅牌獎
2001 美國 IDSA工業設計協會獎學金

展覽
2012 赫爾辛基設計博物館邀展
2012 台灣國際蘭展設計文創主題展
2011 台北世界設計大會百大設計師交鋒展
2011 台北世界設計大會幸福展,工藝設計展
2011 台灣設計師週不變展 
2011 義大利米蘭傢具展
2011 北京全方位設計展
2010 台灣設計博覽會五十大設計師善念展
2010 台灣設計師週看不見展 
2010 義大利米蘭傢具展
2010 宜蘭蘭陽博物館開幕展
2010 台北忠泰基金會光祭街頭裝置展
2009 台灣設計師週雨展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