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傳統台灣工程師心態.....」 ???

這讓我想起前兩天第四台電影有播出"Falling Down "(城市英雄)電影。

男主角在進入一棟豪宅裡時,發現一位整型醫生竟然可以住在豪宅別墅裡。

而他突然覺得他自己搞技術的卻中年失業,他也不禁懷疑自己是學歷太高,技術太低?!

還是技術太高,學歷太低?!但無論如何...他自詡是飛彈系統工程師,他設計飛彈

保護美國,但卻落得中年失業,妻離子散。

那我們再回頭看這樣子的文章,...當然我想可能會很多人會很直覺的把文章的重點

聚焦在一個個案或許多細節上,但我比較同意讀者Evan Chang (我認識的Evan 嗎?!):

我想作者是提供一個從他的角度所看到的問題,也並不代表這就是絕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但也不必過度解讀,作者也許想鼓勵現階段的台灣人,要更勇於接受挑戰才是!

---

以前我們所創造的世界經濟奇蹟,是聚集了許多不畏艱難的中小企業,沒有良好的

資源或優秀人才...一卡皮箱行遍天下。當然啦...時代不同了,當然也不能再用這一招了,

同樣的~我們的環境也沒有像以前那麼艱難了,只是不變的是:都是需要不斷的勇於

接受挑戰...道理很簡單,就跟我們新聞媒體天天在吵公教人員薪資或是誰誰?

誰的薪資待遇好?...餅愈搞愈小,當然人們就會在小小的餅裡搶飯吃啊。

搶來搶去還是那一片小小的餅啊。就像我們搞高科技業的"近親繁殖"的道理是一樣的。

您說前兩天新聞發佈說:台灣全面退出PC 標準型DRAM...每一家都是要轉型做利基型

的DRAM,那又不就是大家又轉到小小利基型DRAM 裡搞嗎?!又做不了Portable DRAM,

...我想再不用幾年,利基型也會再變成血流成河型DRAM。因為心態永遠一樣:

講了老半天,還是在講同一件事:在安全的範圍內,沒有風險,一直在重複別人一樣的工作。

我們越做越小沒關係,但可能無形中就斷送我們下一代的機會,我們把餅搞到這麼小了,

然後還要來個齊頭式平等,那不就是擺爛了嗎?!

不課富人稅、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附加於辛苦掙錢的兼差職。

獨厚少數擁有教育資源的人,忽略公平競爭機制....十二年國教還搞不清目的為何?

目前不只學生家長們搞不清楚,連學校教育人員也無法適從---只有一個大原則?

"超額比序越簡單越好"...怎麼簡單法?!(... 當然還是考試最簡單啊!...)

學校服務時數達六小時,可得3 分。參與公共事務加幾分...最後,還不是人人有獎...

最後還是得回到:比學科競試,在 30 % 裡只分三等級。結論肯定全部一大堆人超額比序。

比強?!比弱?!不用說,最艱難的是:是懂非懂的中間學生家長,在前幾年還無法

打破名校魔咒與觀念下,如何說服學生家長接受"超額比序越簡單越好"?!學生不用吵,

學生家長是肯定暴跳如雷,平常別看這些家長,有時找學生家長開會,總是推說:

生意忙沒時間,或說不懂什麼法令政策...但一旦結果公布,那肯定竭斯底里跟教育人員

翻臉...就如同勞保退休金機制、二代健保,乃至於未來產業政策重心?!

DRAM 搞不下去了,之前還是信誓旦旦「兩兆雙星」...搞不了產業整合資源,

然就一句:回歸市場機制,或許是轉型契機也好!...那如果一切交由市場自由機制,

那幹嘛還要養政府官員呢?!那國家經濟政策乾脆放牛吃草吧。

那結果可想而知:就是大家就得到那一小片草皮上(餅嘛!)。大家搶飯吃啊。

---- 總歸一句:還真的理不出一條明確的未來康莊大道啊。唉~...

這年頭啊,還能靠誰啊...這不就是這一篇文章的另一含意嗎?

---

外商獵人頭公司看台灣人

撰文者:Joey Chung (鍾子偉)

 

台北101。

我笑著和一位荷蘭人力顧問握手,在他對面坐了下來。我們在101一樓的星巴克,星期六下午。昨天,我一個商學院的朋友打給我,說他今天下午會和一個老朋友喝咖啡,他朋友現在是一個大型國際人力資源公司的區域副理,而他想幫我介紹一下,以防萬一以後我們需要雇用員工。他的中文說得不好,所以我們換說英文;他三年前被調來台北幫忙管理這個分公司。之前他是管理歐洲和美國的分公司。

出於好奇,我問他:

「根據你和這三個主要地區員工談話和面試的經驗,你認為台灣員工最有趣的特質是什麼?」

他笑著說:

「我舉一個很好的例子。幾個月前,一個大型國際餐飲連鎖企業要擴張,並第一次進入台灣市場。他們的區域經理是一個待在香港的英國人。他將監督擴張到台灣的事宜,所以他們聘我們去尋找台灣的營運主管,那個人需要負責去找地點,雇用員工,最後還要建立品牌,負責行銷、公關活動等等每件事。所以我們立刻開始從義美、味全或是其他台灣大型食品公司尋找有經驗的經理。

立刻就出現一個問題:合格的經驗豐富管理者,沒人的英語講得夠好。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九成的候選人就只因為這個條件而被刷掉。」

他講的第二點甚至更有意思,而且對於台灣勞工在現今社會的優點和缺點非常具有象徵性。

有10%的候選人符合所有的需求,所以他們接下來花了3週討論福利和其他條款。像義美這樣的大公司的待遇都給的不錯。他們也很穩定沒什麼意外,過去10-20年在那邊工作的員工都很清楚他們的未來會是什麼。

另一方面,這個機會比較像是一個新創公司。監督這一切的大老闆將會在香港。公司會提供所有的資源、資本和指示來建立品牌,最終在台灣可能會有20或30間店,但是負責的人需要接受風險、喜歡冒險和願意負責。你不再是為其他人工作。好的一面來說,如果這個品牌成功,你會在台灣餐飲界留下名聲,從無到有建立一個品牌和你自己的團隊,而一旦台灣穩定了,總部甚至會企劃要擴張到亞洲其他地方。台灣營運總監會在此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有機會走出台灣,見識世界,探索其他國際市場,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年輕上班族一同工作。但是和任何新創公司一樣,都會有風險,也沒有工作保障,全都看店面績效和未來的擴張。

根據這個經驗豐富的外籍人力資源顧問說法,就是這部份嚇跑了99%的台灣人。

「為什麼台灣人這麼容易害怕?為什麼他們總是那麼保守,無法接受任何風險?有五個人進入到最後一關面試。這五位進來時一開始都說他們非常有興趣,想要嘗試新鮮事物,想要接下更大的責任,掌管一整個品牌並學習傳統台灣市場和企業之外的新鮮事情。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然後我們提供他們待遇條件:比他們現有工作都還要多的底薪,而如果所有設立目標都達成的話,還會有一個很高的獎金。接著10天後,他們回來,說經過慎重考慮後,他們有家庭考量,或是他們已經在現在的公司待超過15年了,希望能夠維持忠誠,或是他們認知到雖然他們的確想要一個改變,但是他們不想要任何的風險或是負完全的責任,所以替別人工作比較好......回答好像總是如此。」

他最後一次笑著說:

「現在,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結果,我們甚至不覺得沮喪了。我們現在在談的是受過高等教育、年齡在30-50歲的白領人士,你提供他們兩個選擇,然後99%的台灣人總是選比較安全的選項。每個人都喜歡說台灣應該要走出去,接受更多風險,創造更多自己的東西,但是當有機會時,這裡每個人還是選擇比較安全的路,沒有風險,然後這一生都替別人工作。現在,我們甚至有個名詞來稱呼這種情況,叫做『傳統台灣工程師心態』。」

當我們討論更深一層時,另外一個有趣的趨勢跑了出來,我猜大概也不會很令人訝異:當這些人資顧問公司試著幫新創公司找人時,理想人選的年齡是大約35歲。到哪時候你已經有了12或13年的經驗,不年輕了,或許可能還單身,然後對更多冒險、劇烈變化持開放態度。40歲後已婚有小孩的候選人幾乎不可能會來。他們有房貸、小孩的教育費,或許還有在前公司15年以上年資。此時,變化、加入新創事業或甚至只是跳槽去競爭對手都顯得太恐怖了。到那時候,生活和生涯幾乎都已經定了。

「不然在其他國家是如何呢?」我問。

「哦,不要誤會我的意思,這在任何其他國家也很常見,它只是基本人性而已。然而,在其他國家的比例是不同的。也許在歐洲,20%的年輕上班族是能接受風險的。也許在美國,有30%最好、最聰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對那些傳統的道路說不,然後加入新創公司,見識這世界,掌控自己的命運,為他們的表現負全責,不管那是更好或更壞。但在台灣,這個比例看起來似乎非常非常低,甚至在年輕世代中也一樣。當我第一次來這裡時,在我公司另外一個待比我久的老外經理說:在台灣,我們多數客戶想要我們找很強的技術人才。優秀的工程師,厲害的營運總監,良好的工廠經理。台灣員工努力工作而且很忠誠。但很少有人來台灣招聘頂尖資深管理人才、國際等級商務領袖或是創新人才。」

我往後靠在我的椅子上幾秒鐘,思考著他剛剛說的事情。很妙的,這剛好和我幾個月前在香港和一個香港大公司的董事長的對話相符

當我們的對話來到尾聲,我們開始起身準備離去,我看向101的窗外。在一個週末午後,看著許多人走動,台灣的民眾、工作、玩樂、生活。

這是國外商務人士對今日台灣的描述。有些可能是錯誤的,其中某些太過極端,但那些具體的細節並不是很重要,為什麼我們讓他們留下這樣的印象,而這些對我們的社會和的未來又代表什麼意思才比較重要。

傳統工程態.....

----

你準備好接棒了嗎?

撰文者:Joey Chung (鍾子偉)

 

晚上八點,香港,在新加坡之旅後一週

我在環球貿易廣場的101樓一間中式餐廳的包廂往外看。等下坐我右邊的是我客戶公司董事長,個頭高大,令人愉快,年齡大約50幾歲,我很期待每次跟他及他老婆吃飯,他們是香港最成功最有錢的夫妻檔之一。他們很早結婚,白手起家,在該產業備受尊敬,已經捐了幾百萬美元給慈善機構,是該產業全球第一的製造商,和香港以及北京政府都有很好的關係。但最重要的是,他們依然謙遜,實實在在,跟他們吃飯非常有意思。聽他們說過去30年的故事是難得機會,能了解成功香港商人想法、亞洲經濟崛起,以及在國際市場上做生意的未來。今天白天,我們雙方公司剛進行我們合作關係的下一步,每個人都想很慶祝一番。

長長的窗可俯瞰整個九龍,董事長指著不同的老建築,描述他曾在哪間餐廳當服務生,以及香港過去40年的變化有多大。我看向左邊,桌上放著兩瓶VSOP,我有點擔心,上次我跟董事長在上海吃晚餐時,他心情很好,晚餐還沒吃完就半強迫我跟他在一小時內喝掉了一整瓶XO。

我們坐下來後在等餐點上桌前開始聊天。

我問董事長夫人她接下來的擴張計畫。

「我要在中國開一間新工廠,請大約1000個員工,」她很高興的宣布。「我們已經開始找管理人員了。根據我在亞洲做生意30年的經驗,我學到非常重要的一課,如果你要找工廠經理時,永遠要用台灣人。」

真的?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放下杯子問她為什麼。

「台灣在過去30年因為外包、代工製造以及技術長才而成功。他們也很努力、勤勉、遵守規矩,最重要的是,他們很乖。給他們好薪水,他們就不會惹麻煩,很忠心。」

「那你怎麼看你其他員工?他們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中國人整體來說依然是很好的工人。我們已經開始訓練當地管理者,但一般來說我認為多數在中國營運的外商公司都會同意,中國勞工在水準、教育、行為部分進步很快,但未來5到10年還是比較偏好從外面找人管理。台灣經理人,根據過去30年經驗,有技術經驗,較高的教育水準,依然比較值得信賴。在過去10年多數工廠從台灣出走之後,有很多像這樣有高技術水準的台灣人在尋找台灣以外的工作。」

「但他們不能當企業領導者或是決策者,只能當技術經理或是監督?」

「或許可以,但不像香港或其他國際人士。第一,多數台灣人無法說流利的英文,至少跟香港人相比的話。第二,台灣人不夠國際化。和香港的企業領袖相比的話,我們跟隔壁印度人一起成長,所有主要大型銀行香港都有據點,而我們從小就被最好的外商圍繞,我們很習慣迎接英國客戶或是和美商的執行長吃飯。台灣人多半就是安靜的坐在那邊。簡單來說,香港人很習慣在國際舞台上和人競爭。」

服務生進來送前菜,打斷了對話。我往椅背一靠想著她剛剛說的每件事。

剛剛那短短幾句話,是其他人如何看待台灣人有力且深刻的看法,關於台灣人未來的競爭力,甚至是社會和教育的優缺點。

在我跟日本人、中國人以及其他亞洲國民的對話中,大致上來說,他們對於亞洲主要四個城市大致的印象是:

東京是個很棒且很美麗的城市,適合觀光遊玩。它的基礎建設很棒,城市很乾淨、有效率且安全,但在那邊上班或是從商的話壓力會很大且很受壓抑。上海很刺激但也很混亂。整體的標準、衛生環境、交通,距離國際大城市依然有段距離,但空氣中有股很興奮的氣氛,整個城市都在快速成長。香港則是混合這些。它安全、方便、乾淨,而且有國際等級環境的購物、企業和人才,但它的缺點是昂貴的生活開銷和每天高度壓力。

台北呢?

幾乎每個我聊過的人都用相似的形容詞:

平靜、淡定、舒服,在四個城市中步調最緩慢,旅遊起來最輕鬆……

我們可以用兩方面來想這件事:

是,台北的確很棒,因為它是一個很棒很舒服的城市,相對來說很安靜,沒有那麼複雜,每個人都很好。

或者我們也可以把這當做一個警訊。

當每個台灣人都說台北生活節奏太快難以跟上,但每個其他國家人都說台北市最慢最安靜,最少高競爭壓力的人群時,那我們知道我們麻煩大了。

台北和台灣正在被邊緣化。

而如果我們不在乎,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就會被甩在後面。

對年輕世代,那些20歲出頭或剛要出社會的學生,或對那些想要去香港或上海生活的上班族,那是一個我們即將進入的環境。

我們要如何競爭?我們的優勢是什麼?

台灣人是很好的工廠經理,這是一個讚美也是一個污辱。這代表我們工作很認真,我們的社會和教育體系教養了相對忠誠、高水準的人,可以不提問好好聽命。但這也表示我們從來沒有準備當個「大人」,最終我們永遠是在替別人工作,幫助其他人達成他們的目標,從來沒有過足夠的勇氣、信心或是國際能力去往外前進。而我們在台灣待越久、我們越關注在過往製造的經驗,我們就越快被拋在後面。

台灣年輕人將要面對的外在環境越來越有挑戰性和嚴峻,而我們過往競爭優勢正快速萎縮。如同董事長夫人所說,中國人或其他亞洲當地的人才或許還沒準備好,但是他們進步的很快。你覺得,五年後,當他們已經精通所有這些現在從台灣傳過去的技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做為一個純粹只懂技術的人的壞處是可能很容易被取代,而最終總是會有人比你更便宜。

就像上週專欄的重點,這場對話指出了為什麼我們需要持續提昇我們的價值鏈。我們需要開始改變我們的教育體系和心態,開始訓練國際領袖和能批判性思考的人,而不只是跟隨者而已。

做為年輕世代,我們對自己的責任是踏出第一步,打開我們的心態去接受新的經驗和想法,關心區域和國際新聞,而不是台中的政治八卦或是台南一間在臉書上很有名的餐廳。我們需要格局更大的想法,理想的話,很快有一天,理想的台灣白領人才,是能夠運用自己教育優勢,做一個可靠的員工,有很強的技術專才,但同時也夠國際化,能夠和美國人談判,也有社交能力和批判想法,能有自信的和亞洲其他同輩在策略和產業趨勢上競爭。

這是我們這個世代要承接的未來挑戰圈子。我們要去適應,不然就會甩在後面不用再玩了。但許多我們這輩失望的年輕人指著上一輩的人說:

「他們那代輕鬆簡單多了!每個東西都比較便宜,沒那麼複雜,比較容易成功。如果你努力工作,你可能就會成功。」

我很確定許多上一輩人會覺得上面那句話是種侮辱。

上一輩是真正用行動建設台灣的一代,他們鋪橋修路,經濟繁榮是透過流血流汗和眼淚得來的。我們這代今天要面對的挑戰可能更複雜、更模糊,但因為他們的犧牲,我們今天整體而言生活水準絕對是比較輕鬆。

問題是:

我們這世代要如何努力,面對交接給我們的棒子? 

2 則留言:

  1. 我自己是認為我窮過~所以當我有小成時~我只會選擇保守~
    因為不想再窮~也不願再賭~一條穩定的路~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我相信台灣應該很多人都是如此吧~
    我不買任何彩卷的~那50元一張的彩券~我寧願去買便當飽餐一頓~也不願意去買個微小的機會.
    唯一的樂趣就是每二個月的統一發票對獎~

    但是我現在會勸一些生活上負擔比較少的工程師~把握機會的大膽嘗試~人生將會有更不同的際遇~
    而我~只能這樣了~(感覺上好像沒甚麼說服力)~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
      這一種結論對於其他工程師也沒多大的幫助,因為這是很普遍的想法。
      當然啊...我也會鼓勵時下年輕工程師要把握機會的大膽嘗試。
      但是:這一種勵志文章在網路世界裡俯拾即是...看每個人都會看,
      每一年也都有會類似的新聞報導或一部感人的電影。
      最後答案呢?!....呵~呵~...可想而知的啦!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