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高科技公司的韌體工程師教育訓練

前兩天發表了一篇算是有點『內涵』的文章。

http://chamberplus.blogspot.com/2007/01/blog-post_3060.html81#1785

其實這一篇文章,我是要點出台灣許多所謂高科技公司對於韌體工程師的在職教育訓練問題。

大家如果有機會待過所謂高科技公司,寫過韌體的經驗,都應該有類似的感受:

自從您開始去應徵所謂韌體工程師時,公司到底花了多少資源給您在寫韌體技巧訓練?!

還是老闆都已經把您當作一個『很厲害』或只是當作『韌體輸入鍵盤手』?!

以前我待過小公司...小公司的嘛...人力吃緊,老闆根本沒有額外多的資源給您安排教育訓練。

也待過大公司...大公司資源好,人力部門會安排不同部門或有經驗的資深工程師上一些課程,

我們也知道:工程師哪有那麼多時間整理教材內容?!或是講得根本跟自己手上計畫內容不同的東西。

有誰真正的去接受如此這般的要求與訓練呢?!

幾年下來,就看自己的造化,看遇到怎樣的主管?!萬一您的主管也不是寫韌體出身的?

那您就可能要自求多福了,完全要靠自己摸索了,但是我說那個3.14 的故事,

http://chamberplus.myweb.hinet.net/ems_2.htm

就可能完全不會發生在您身上了。("您覺得您要被訓練多久?才會有這種想法啊?!")

幾年下來,您自然就會累了...厭倦了...沒有挑戰性,看到業務或PM,您自然就想轉換跑道了。

延伸的就是也造就了Me too 文化...因為大家的產品韌體都是經過許多人貼貼補補的成果。

以前大家還是用組合語言時代時,因為程式難懂,還有一些文件資料可以交代。

但很不幸的是:現在都是高階語言,您的老闆就只問您一句:有沒有寫過C 語言?!

然後,就叫您來上班...然後就靠您自己自求多福了。

您不要說這是笑話...我跟您說:以我待過那些號稱上市櫃公司,號稱台灣一流IC 設計公司,

他們的作法也都是如此的啦!...您不要以為這有不對的地方。

這一套作法延伸到大陸工程師身上,還是一樣的啦!...

您說我們該如何提升我們產品的品質呢?!....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學軟體在台灣?!

今天有一篇科技新聞如下:

"美國天才駭客,宣稱破解PS3 "

注意人家提到的:..破解秘訣是「五%在硬體、九十五%在軟體。」...

如果不是這個新聞的話,相信您最近應該也有聽過這一篇報導吧:

如果這位天才的發明真的付諸實現產品化的話...全世界高科技產業受傷害最大應該是

台灣這個以硬體製造專長的產業了!....這下可不要說我是在嚇唬您們了。

注意人家這位印度MIT 天才在訪問時,說的一句話:...因為硬體並不難製造...

如果您曾經在台灣的所謂高科技公司裡待過的話...而您又是剛好是搞軟體的工程師的話。

想必您會百感交集吧...因為您在台灣的高科技公司裡,您的老闆不是業務就是搞硬體製造出身的!

像人家郭大老闆...您看他的樣子,您會相信他會去靠軟體賺錢嗎?!...

當然您會跟我說:人家會去印度或大陸買一家軟體公司啊...嘻~嘻~...您說呢?!

不是我們在杞人憂天,我們學高科技的,看的不是今日哪家公司賺錢或郭大老闆花多少錢買豪宅。

(唉~相較前兩天教育新聞提到的...自從王老先生過世後,一些私校的教育捐款湊不到 1 億!

還真的令人替我們下一代感到悲哀啊...高科技比的是誰的尾牙風光,誰的年終獎金多?!

又有誰真的想為這塊土地或我們自己的下一代未來儲備向上競爭力的潛力呢?!)

所以,從這一兩篇科技報導中:我們看到了硬體發展有他的極限,

但軟體工程的發展確有無限寬廣的想像空間。

而我們放眼我們周遭一些朋友或是搞軟體的,我們常聽到的故是就是這一種:

http://tw.myblog.yahoo.com/embedded_system_book/article?mid=765

這些搞硬體的老闆只是想從這些搞軟體的人身上,看能不能榨出一點東西,好讓他們的硬體好賣?!

我個人也是有在寫一些視窗應用程式...也經常瀏覽一些軟體公共網域的資源,

我發現:印度人的軟體功力真的無遠弗屆,看到是的許多信手一捻的小程式軟體。

我相信台灣的軟體工程師也有高手,但很不幸的是:我認識的~幾乎都是被壓在硬體製造之下!

或許,您有機會也可以介紹幾位給我認識...像這種腦筋轉得快的,也不錯啊。...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5389847.shtml

電腦工程師賣色情光碟 兩年獲利千萬

----

如果您學軟體的...沒有機會去M公司領股票的話...大概這種條件也只有靠這個了!

所以下回您在公司裡,既然要寄人籬下,就惦惦的埋頭苦幹吧。

要靠軟體技術浮上台面的...據我所認識的這些大小老闆來說:還真的沒有呢!

還不是所謂兩三位...還真的沒有---"零"!...倒是有幾位是靠寫軟體兼差,或寫書的...

還比較容易出名一點!...生活還比較愜意一點的啦!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27/78/1zidg.html

美國天才駭客 宣稱破解PS3

 更新日期:2010/01/27 04:11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率先破解蘋果iPhone手機鎖碼限制的美國駭客霍茲(宣稱,他花了五週時間成功破解新力電玩主機PS3。已經問世三年的PS3在此之前一直是電玩主機三大系統中唯一沒被破解的,如今被破解後,代表不僅玩家可玩自製軟體,也能執行盜版遊戲。

霍茲說,大家以為PS3是無法破解的,「但是沒有什麼是破解不了的」,「我現在可以對這個系統做任何我想做的事,這就像我有了很厲害的新能力,只是我現在還不確定要怎麼用它。」新力公司表示正在「調查此事」,有更多資訊後會「釐清情況。」

英國廣播公司(BBC)二十五日報導,霍茲去年夏天著手破解PS3,先花三週研究硬體,休息好長一段時間後,最近又花了兩週就成功破解。他形容PS3是「非常安全的系統」,破解秘訣是「五%在硬體、九十五%在軟體。」不過他還沒完全破解整個系統,但已找出辦法「騙過」系統執行他要做的事情,現在還在優化破解程序,完成後就會把全部細節公布在網路上。

霍茲17歲破解iPhone 一戰成名

二○○七年十七歲的霍茲率先破解蘋果iPhone手機限制電信服務商的鎖碼而出名,之後又陸續公布新版iPhone「越獄」軟體。他說,破解PS3是出於好奇和「打開這個平台」,「我從沒真正玩過PS3。」放系統意味使用者能安裝其他系統、玩自製遊戲。霍茲也承認,破解同時也開啟玩家用盜版遊戲軟體之門,強調與他無關。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32378
林火旺批台大生吃飽等死
--------------------------------------
這一篇文章應該是屬於賈老師的範疇...但對於我們搞工程的人來說,也是蠻不錯的警惕。
下這個標題是對應今日個人認為是比較大的新聞議題...
在所謂高科技公司待過的,應該多多少少都有遇過所謂的台大高材生吧!
若加上工程師性格的話,我們往往都會有這種感覺:每當別人對自己,不管有意或無意的批評時,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汽車導航安全到電池 台灣瑞薩穩控MCU全局(轉載)

瑞薩(Renesas)本來是Hitachi 與Mitusbishi 的半導體部門合併的公司,
而這兩家公司原本早就有開發過車用ECU 的電子部品了,所以,這樣子的技術應該是無容置疑的。
只是這樣子新聞稿的意思...我就有點搞不太懂了...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台積電員工分紅全現金 不再發股票(新聞)

這兩篇新聞大家就不要有太多聯想了!

一手發獎金搶人...另一手蓋無人工廠...以後不需要員工了?!

勞資關係中...勞方永遠是弱勢的嗎?!...

當您還在為薪水之事擔心之時,老闆永遠都在為他的下一步在作佈局了。

----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5371835.shtml

台積電員工分紅全現金 不再發股票

台積電決定從今年起,員工分紅100%以現金發放,不再發放股票。台積電昨(17)日表示,今年起,員工分紅全以現金發放,是衡量外在環境變化的結果。

台積電從民國83年上市以來,實施員工股票分紅制長達15年,這也是台灣科技業一直用來激勵員工的政策,在台積電員工股票分紅成絕響後,恐會掀起科技業的跟風。

近期員工分紅費用化陸續引發科技界領袖不同的意見,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不贊成這個作法,希望與財政部長來場政策辯論;聯發科則是預備提高員工分紅的現金比重至五成;張忠謀更直接推升到全數現金。這將與國外大廠如英特爾、德儀等國際大廠的作法接軌,他們沒有提供股票給員工做分紅。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去年喊出,從2011年至2015年五年內,每股稅後純益(EPS)平均年複合成長率上看一成,如今員工分紅不拿股票,不會對公司股本產生影響,也不致稀釋股東權益,加上少了員工分紅的股票賣壓,法人認為,可加速EPS目標提前達陣。

不過,台積電許多員工的本薪,過去一向少於聯電。加上員工分紅今年將按市價課稅,員工的收入,將會減少。因此,台積電之前已宣布,將大幅調高員工的本薪。股票一向是科技業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台積電此舉,是否會影響到人才招募,也值得密切注意。

台積電擬於2月9日召開董事會,討論2009年股利水準與員工分紅政策。法人預估,去年台積電全年稅後純益上看866億元,每股稅後純益挑戰3.5元,現金股利應有3元。台積從民國83年至91年期間,不論員工或股東分紅全數是股票,民國92年首度對員工與股東發放現金分紅,93年更改以現金為主。民國97年,員工分紅費用化一上路,台積電98年配發97年的員工分紅,改以當年度稅後純益15%為主,現金與股票一半,但股票不是面值,是以市值計算。

以民國97年為例,當年台積電稅後純益999.3億,已預先扣除發給員工的紅利149.9億元。其中,台積電發給員工現金紅利74.95億元,股票紅利總市值也是74.95億元,以次年台積電6月10日股東常會前一天收盤折算發放股數,實際員工領到的股票分紅約14.1萬張,已比前年39.3萬張大幅減少一倍以上。


【2010/01/18 經濟日報】

--------------------------------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5372024.shtml

 

台積電 80億美元蓋無人工廠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17)日表示,今年營收會比去年成長10%以上,個人電腦恐怕消失,筆電將更小。因應雲端運算,台積電去年啟動打造一座無人工廠,總計斥資80億美元,今年進入40奈米時代。

張忠謀昨天接受電視台專訪,他透露自己有三台PC電腦、一台NB、一支黑莓機,但是這些將會改變,PC會繼續減少,NB會變成更小的東西,而雲端運算將使半導體奈米時代進入更新技術。

張忠謀說,今年台積電的新技術是40奈米,下半年又有下一代28奈米即將展開。去年嗅到景氣復甦後,8月打造一座無人工廠。台積電員工表示,張忠謀曾在這座無人工廠的中央走廊駐足好久,驚嘆這座工廠將改變全世界。台積電今年預估營收將回到2008年歷史新高,張忠謀說,只要今年每季營收能維持去年第二、三、四季的水準,今年營收就會成長10幾個百分點。

 

【2010/01/18 經濟日報】

---------------

新聞分析/加薪+季分紅 全為留才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宣布元月1日起,全體台積電員工底薪加15%,2月12日除夕前,還要預先發放去年員工分紅總額的一半,而2010年起的員工分紅,也將改分四季先發出一半,這些做法看在業界眼中,認為是因應員工分紅全改現金、積極綁人的調整。

在員工分紅配股的議題上,晶圓雙雄大老張忠謀與聯電名譽董事長曹興誠各有各的看法。曹興誠曾說,員工分紅費用化的惡果已漸顯現,國內企業不僅人事成本增加,也面臨人才被挖角窘境;張忠謀則說,員工分紅改列為費用,其影響和衝擊,將遍及國內各個行業,台積電今起,員工分紅全以現金。

員工股票分紅制度讓員工變股東,是締造台灣半導體界在國際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台積電股本已2,000億元,要如何兼顧股東、員工兩者間的平衡,著實讓人傷透腦筋。

台積電今年初董事會,也不排除討論上調員工分紅比率,業界估,可從占當年度純後純益的15%調至20%。台積電手上有近2,000億元現金,是上市櫃公司的現金王,是有這個實力來發放現金。

不過,面對以後員工不見得能做股東之事,有員工表示,往好處想,股票雖有增值空間,也有配股子、股孫機會,但也有股價波動的風險,只要好好努力工作,公司獲利成長,員工分紅的總額也會增加,現在股票按市價課稅之後,拿現金說不定比較划算。

對台積電來說,分紅全以現金發放,不必擔心過去同仁,每年7、8月一樣領完股票的離職潮,但少了股票激勵員工,向被視為幸福企業的台積電,要穩定軍心,相信還會推出建立更完善、更人性的福利,來綁住優秀的人才。

 

【2010/01/18 經濟日報】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為下一代加油

其實,我發表這麼多看起來比較負面的報導或一些產業現況,

不是要真的要唱衰這個產業或未來,(至於大環境的問題,不必我贅言,每天媒體一大堆名嘴在講)

是真的由衷的希望大家可以集思廣益可以重新為我們下一代創造更好的平台。

畢竟在台灣這一塊土地上,地小人稠,資源有限。卻看到許多人喜歡在同樣的一件事物上,

反覆的投資與惡性競爭...反而不喜歡花腦筋的從長計議的長遠規劃未來。

不要說五年、十年計畫...就連有些公司一開始就擺明炒短線。

而我只是就我本身所處的園區附近的所謂高科技環境來說,還是我比較熟悉的環境,

所以,我就比較容易接收到或接觸到這一方面的訊息。

每次都有一些人都會在我面前提說:他們公司啊...誓言要成為下一個聯X科...

我常想說...您有這種決心是不錯的啊!但也要頭腦清楚一下啊!

以現在的環境,有多少公司真的熬到興櫃還可以堅持的?!

以我認識的朋友或公司都往往到了興櫃那一段就敗下陣來...

因為有太多眼高手低、不切實際的人在交互作用啊。

眼見成功在即,老闆心想:臨門一腳就要步上成功之道,我只要再多找一兩個得力助手就可以了。

往往就在這個轉眼之間...竟然風雲變色的情勢急轉而下,而使得一切歸於平靜。

而往往事情卻不是我們表面或媒體所報導的那般...

就拿之前天王投資LED 廠的故事一般...我們從媒體看到的是很負面,

但據我所知: 好像不是那樣...人家是圓滿落幕,皆大歡喜收場。

---

但無論如何,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朝向一個更正面,更積極的方向思維。

真正的為這一片土地貢獻心力,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機會!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日落 (續論)

今天有位朋友幫我牽線去拜訪某一家號稱是某個產業的龍頭公司,

出發前,朋友一直問我說:這麼大的公司,您會不會擔心您的研發會被這種公司給剽竊了?!

我只是笑笑的回答朋友說:您放心好了...台灣這些號稱高科技的龍頭公司,他們主其事者,

滿腦子想的就是如何在短時間去增加營收而已。在他們觀念中永遠是:製造創造營收啊!\

難道您不知道在台灣一般大公司,往往就是扼殺天馬行空的新創研發的地方!

---有許多大老闆也會異想天開的說:沒關係,我在公司集團中,在另外成立一家小公司,

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結果呢?!...在大公司的保護傘下,效果是一樣的啦!

----朋友聽我解釋後,若有所指的說:喔...難怪,像美國的大企業,如AT&T 就必須要讓貝爾實驗室,

獨立的去燒錢,才會在天馬行空的創新研發中,找到產業或科技的未來。

但台灣很不幸,套一句今晚TVBS 2100掏新聞中馬凱教授說的:台灣企業都被政府這種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腦袋,帶著我們的產業走了幾十年,民間不用腦,

當然就讓政府這些官員幫您用腦...

我們看到的是對台灣的產業研發,是越走越小,越走越窄...

而對於這一種是對大企業、大集團的避稅條文,只會對台灣租稅不公平,帶來更嚴重的貧富懸殊。

您想一想...您在高科技公司裡領薪水...但您的老闆正享用這種租稅減免而避稅,

您卻繳稅繳得比誰都還盡心盡力,搞不您的薪水還是老闆節稅節出來付給您的耶!

他賺政府的錢比去真正搞研發還好賺...他幹嘛還要真正的投人力去做本業研發呢?!

他只要在台灣設個號稱研發中心、營運總部...等,就可以了。

幾十年下來...台灣有真正的走出真正的研發創新技術嗎?!...

就像我搞那個機車CDI 點火器好了...在業界裡,幾乎大家都已經認定,

台灣是不可能做出來像日本一樣的可調式數位CDI了....

不要說這個CDI 好了...我們來說個兩兆雙星的:DRAM..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1442&f_ART_ID=229885

救DRAM一場空/台廠被「各個擊破」,外國大廠賺最多

----

...對照美、韓大廠久旱逢甘霖的喜悅,處於DRAM製造金字塔下層的台廠,因為製程落後、成本較高,加上還要支付權利金與授權金給國外的技術母廠,估計一○年中才能完全擺脫虧損夢魘。而財務最早拉警報的茂德,直到○九年聖誕節前夕還忙著申請紓困、與銀行溝通,不知第幾度展延借款到期日。

○八年十二月三十日,馬英九說:「不救DRAM,不配當總統。」○九年也是十二月三十日,經濟部長施顏祥允諾,將繼續推動DRAM產業再造,這證明過去的一年裡,重整毫無具體成果,反倒是業界有了重大變化。這一年裡,台灣DRAM公司原有的四個技術母廠,在奇夢達破產、海力士與茂德決裂後,只剩下爾必達與美光兩家,台灣DRAM產業改造不成,反倒讓倖存的兩家技術母廠大大受益。

美光不花分文入股華亞科

這當中,美光是最大贏家。○八年底,瀕臨破產的奇夢達將手中約三成的華亞科股權轉讓給美光,原是「獨行俠」的美光,就此與南科及華亞科結盟。然而,當時美光捉襟見肘,哪來的錢付給奇夢達?原來是南亞塑膠為首的台塑集團,為了拯救南科與華亞科,聯手借了二.八五億美元給美光;不僅如此,○九年十一月底,台塑集團另一成員—— 麥寮汽電又借了兩億美元給美光。而美光償還這前後總計四.八五億美元借款的方式,就是從本應向南科、華亞科收取的技術授權等費用扣除。

更糟的是,南科、華亞科因深恐技術來源斷炊,據悉與美光簽訂了條件甚為苛刻的授權合約。在技術授權來自奇夢達的時代,華亞科只負責生產、不直接銷售DRAM,因此只須支付奇夢達一次性的授權金,至於之後隨著出貨量多寡而繳付的權利金,則由實際銷售的南科負擔;但轉與美光合作後,只要用到美光技術,不論是負責銷售或是製造的一方,都得支付授權金與權利金,南科與華亞科等於被多剝了一層皮。

就這樣,美光分文未付,輕鬆取得華亞科三成股權,獲得南科、華亞科合計三座十二吋廠產能的奧援,還能坐收高額權利金與授權金。這場戰爭,到底哪一方贏了,早已不言可喻。

----

...

這一篇文章根本無需往下看...光看完第一段,就有無限的無奈與悲哀...

您看我們台灣在這個行業裡投入多少莘莘學子...多少優秀人才...結果換來這個成果!

----

結論來講一個高科技朋友的一句感觸的話好了:

以前在園區高科技公司裡,領薪水,賺股票的日子,不亦樂乎啊...

在四十歲前...每年加薪..獎金..每天幻想著退休後的悠哉生活。

沒想到的是...原來過了四十歲後,薪水是會反轉往下的啊...因為老闆永遠會找到新人取代您!

每天老闆會Review 您的高薪與績效的...慢慢的,您會發現您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最近一位過去曾經是早期台積電的廠務工程師...幾年轉戰下來...

過了四十幾歲之後...才發現可能必須為了未來的日子,必須改行去做房屋仲介了。

上述的那位高科技朋友是原本IC 原廠的業務...過了四十歲後...每年的薪水不升反降,

後來,只好靠著過去的業務人脈轉戰通路商,結果幾年下來...轉來轉去,

每況愈下...過了四十五歲之後...竟然一個月只剩下勞基法的基本薪資水準,

老闆還暗示說:您先過來幫忙幾個月看看好了!

所以呢?!...如果您還年輕...您還在享受著年年加薪,級職一路攀高時...

您可能要居安思危一下了...因為您畢竟不是公務人員,沒有人會保障您可以在公司裡,

永保安康的...您的薪水也不會一路長紅的...因為跟您一樣高薪的人也都會想一路高昇、加薪...

但公司裡可以領越來越高薪水的人....是越往上爬,人是越少的!...

那剩下的...如果您找不到您的生存之道的話,您就得面臨上述的薪水反轉的...

----最後老闆會安慰您的一句話就是:大環境不好啊...請您多體諒他啊!

您再回頭看看這篇文章的標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您有沒有覺得這個條例,

好像對您來說:也沒有多大的保障啊!...........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日落

這個條文大概是目前許多高科技行業的避稅的主要依據吧。

但前一陣子有聽中廣訪問稅務學者表明說:以目前政府預算來說:若不擴大稅基的話,

政府赤字是難以達到收支平衡,而要擴大稅基無非就是目前就得從過去執政黨所不敢碰觸的議題:

其中包括就是這一條與所謂的證交稅...

個人覺得高科技還是得回到很基本的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否則若依此保護傘之下,

我們只會更債留子孫啊!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357101.shtml

------------------------------------------------------------------------------------------

產創恐成「慘」創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去年底日落,但取而代之的「產業創新條例」卻尚未完成立法;主要產業政策出現了一個空窗期,可說是行政立法嚴重的瑕疵。但更嚴重的是,各界對新的產業政策方向和手段並無共識,產創條例則多半沿襲舊的促產條例,而新增的部分則有更多問題與爭議。

我們去年即曾指出這項草案創新不足而可能留下甚多後患,經過半年多的時間,迄未看到什麼改善。如今法律的空窗期已使相關政策失去法律依據,所以立法院近日就可能會匆忙通過產創條例草案,而讓政府再一次犯下急躁決策的大錯。

促產條例對產業的租稅減免,長期受到批評,但產創條例則泰半令其借屍還魂。相對地,我們曾建議刪除租稅減免條文,而採取將營所稅降到17%這種較公平、也更符合輕稅簡政的做法,政府卻完全沒認真思考。

就算企業的研發和人才培訓等行為確實具有社會外部利益,有理由依市場失靈的學理而給予獎勵,我們也沒有任何理由認定這兩項支出較其前兩年增加的部分,平均每元支出產生的外部利益會更大。但產創條例草案卻要對增加的部分提供更高的獎勵;其結果是即使兩家企業長期平均研發支出相同,研發支出平穩的企業得到的獎勵竟會低於支出波動不定的企業,實在毫無道理。

而對營運總部的獎勵,特別是給予15%低營所稅的優惠,更沒有學理基礎,而且又使稅制更複雜而不完整。政府或以為企業在台灣設立營運總部可以帶來外部利益;但學理上,外部利益必須較一般活動更高,才值得給予獎勵,而我們卻找不到理由認定營運總部的外部利益會高於有同樣利潤的其他活動。

符合政府規定的營運總部也不一定是真的總部。政府的規定是營運總部有九類營運活動:掌控經濟策略、智慧財產管理、財務管理、國際採購、市場行銷、後勤支援、人力資源、研發設計與工程技術或高附加價值生產等;但只要在台灣有其中三項就可以認定為營運總部,而且不限定這三項都僅在台灣進行。換言之,一家企業可在很多國家同時設有符合我國條件的營運總部;那到底是真正而值得獎勵的營運總部,還是用來取得減稅利益的布景?

政府若認為這九類活動具有外部利益而值得獎勵,則其他企業的這類活動也該得到獎勵才公平。那些沒有到國外投資的企業,更是九類活動全在台灣,其企業保證真正設在台灣,卻得不到獎勵。九項中要有三項既然不難辦到,則依目前的規定,取得營運總部真正的條件,乃是必須在兩個外國有合計年營業額高於1億的關係企業,同時在國內要符合僱用超過100人等規定條件。產創條例草案更明定只獎勵國際大企業;所以營運總部獎勵實質上乃是對大企業的獎勵,實在不公平。

產創條例的「國家發展基金」相關條文,大致沿襲促產條例。但由於政府去年已決定大幅擴增國發基金的規模,其涉及的決策和利益將增加數倍以上;因此決策和監督制衡機制都應更周延、公正及強化,不可因循舊有對行政部門的空白授權,甚至還如草案第二十五條擴大把資金用於該由正規政府預算支應的用途,而逃避必要的監督。

至於和產業創新毫不相干的「產業園區」設置問題,產創條例又比促產條例多出不少違背正規體制和侵害民眾權益的規定。這些不合理而可能圖利財團的規定恐不易很快釐清而改正。因此「產業園區」及相關條文不應藉產創條例偷渡,而應以更多時間來討論後,再單獨立法。

 

【2010/01/10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