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生不如死的股票 少碰為妙 (轉載)

轉載這一篇只是覺得這個新聞標題下得真是有點給他...(也不知該如何形容?!)

另外還有一篇今週刊的報導... : 卡位與出局 一場傳產勝過科技的趨勢變革

其實,台面上許多電子公司大部分都是在賣老本,都是靠一些舊產品或是一些

反正市場就是接受這樣子的東西,能賣多久就當多久賣了,譬如:光碟機或是

PC 用的 2s1P I/O 卡...等等這些東西。反正也不用再搞研發了,只要市場需求

還在,就繼續開門做生意,我們常開玩笑說:這一種公司只要有老闆還有幾個會計

就好了...這就人家新聞所說的:"這檔股票的產業發展及營運趨勢是正向、還是負向" ?

公司會不會倒?我跟您保證:只要老闆沒有大頭症,還想搞新產品?絕對不會倒...

這一種公司的財務帳面還很好看的咧。只是除了老闆之外,對您我有差嗎?

---

所以,資金市場是一個產業的動能,今週刊的分析沒錯。如果沒有多餘的資金

願意投注在某個產業上(科技),那您憑什麼可以坐享其成?

所以也不要怪員工股票費用化的問題。尤其這一兩年來在科技類股上也是幾乎

就是遵循『大者恆大』的市場機制...若真的把電子的加權指數拿出來分析,

您也不難發現:真正撐起電子科技股的,也就是台面上那幾家而已。其他的,

說真的~人家根本不會放在眼裡,只是留給一些股市名嘴或炒手炒作玩弄的標的而已。

的確這一兩年國內產業的板塊移動,也令人不得不思索產業佈局...

因為真的沒有人會可憐您高科技業賣肝過勞,或是該不該學USB 或Android了...

或甚至說:現在一棵單晶片MCU 我該賣多少錢?...

答案已經很簡單了,人家只要一個老闆幾個會計就可以一直存活了。

那您還在那邊窮緊張的想搶人家的生意,人家不但可以把產品殺價殺到低毛利...

人家還可以再把家裡的人事管銷費用砍到最低,連您這一種想靠研發一夕致富

的工程師都不需要了。您憑什麼還在想:在同樣的市場或類似產品性質的機會中

我可以還可以再Cost down 的搶生意呢?....您說:是不是?!...

------------------------------------

生不如死的股票 少碰為妙

投資人對「淨值」這個數字常會產生迷思,當股價跌破淨值時,就會認定這檔股票已具投資價值,因為就算這家公司倒閉清算,每股能拿回來的錢會比現在股價還高,有何風險可言。

這推論看似正確,但卻常慘套投資人。試想,當一家公司倒閉清算、比它繼續經營下去還要有價值,這種股票能碰嗎?

台股昨日小漲23.25點、以8817.49點作收,相較去年底封關收盤指數的8972點,僅下跌百餘點,但很多電子股股價卻腰斬破底,跌破淨值者到處可見。

「股價淨值比」的確是投資股票的參考數據之一,但不是唯一,更重要的是先參考這檔股票的產業發展及營運趨勢是正向、還是負向,假如是負向,就算股價淨值比低於1、甚至更低,還是少碰為妙。

一家公司的淨值是會隨著營運狀況跟著變動,也就是說淨值是落後指標,僅是反映這家公司過去的經營績效,當這家公司持續虧損時,季報的淨值是會如下樓梯般、愈走愈低,當股價淨值比的分母是逐季下降,股價當然也要跟著下修才會合理。

所以,投資人常會抱怨,不敢追的股票是每日創高,以為是低接的股票卻是常破底,拿機殼廠的可成(2474)與DRAM股的南科(2408)來舉例,您就可發現,當一家公司倒閉後的價值比不倒閉的股價還高時,除非它未來的營運及整體產業趨勢有扭轉機會,否則還是勿衝動投資較好。

---

2011/07/27 16:24
【文.賴筱凡、周岐原;今周刊授權刊載】

這是一個可能危及你財富、薪水、工作、社會地位的大變革,它將顛覆你對科技新貴的想像,瓦解你對傳產的刻板印象。當上銀技術員年薪領得比奇美電工程師多,當賣燕麥的本益超越NB代工,一場卡位與出局的拉鋸戰,已經重新點燃。傳產IN、科技OUT!將不再只是投資人須關注的議題,而是可能影響我們每個人的一場趨勢變革。

猜猜看:有個產業的平均薪資,領先各產業創十年新高,平均月薪逼近七萬元;四八%購屋者,來自某一個產業;其中一家公司,產品毛利率比賣面板、做NB還高,達三五%,這些是什麼產業?

這些數字背後的答案,可能和你想的都不一樣,更超出你的既有印象,它們全都不是來自科技業,而是傳統產業。這是我們從主計處、各家上市櫃公司財報及房仲數據資料裡,發掘到的驚人趨勢,一個攸關你我薪水、財富、工作及社會地位的寧靜革命,一場顛覆你我對科技、傳產想像的變遷,正在發生。

贏者圈大逆轉 新貴易手

三年前的這一天,又是發薪水的日子,即使天氣與現在一樣的熾熱,但在Dennis心裡,看到薪水單的那一刻,其實是寒冷無比。「你能想像,扣掉房租、飯錢、給爸媽的家用,我幾乎存不到錢嗎?」說這話的Dennis,曾經是台灣社會十幾年來刻板印象裡的科技新貴。公立大學研究所畢業之後,服完兵役來到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名片上印的是製程整合工程師,在科技新貴的光環下,這七個字就像燙了金一樣,象徵某種躋身「人生勝利組」的意義。

「年薪百萬、分紅動輒數十張股票」,學長編織給他的美夢,言猶在耳,但當他領到薪水時,卻不是那麼一回事,他掰開手指一算,那一年,他的年薪不過五十萬元,這還是未扣掉無薪假前的數字。

是的,二○○八年一場金融海嘯,把台灣科技業打趴在地上,科學園區裡休無薪假的比比皆是,Dennis還記得主管與他面試時,是這麼說的:「現在已經是最差了,不會再壞下去了。」衝著主管這席話,加上同學也在這家公司工作,退伍不到一個月,Dennis就去報到上班,而這家本該載他搭往「科技新貴」之地的列車,叫作力晶。

Dennis是家裡的長子,父母一路培育他到大,原本以為大好的人生才正要開始,直到他在力晶待滿一年後,景氣的春燕開始飛回來了,半導體廠訂單重新回籠,但景氣春燕始終沒有眷顧DRAM業,他才開始認清現實,「一周光是無薪假就休了四天,同事一個個離職,誰心裡不會恐慌?」他說。

那一年,Dennis不過二十六歲,第一次認知到,成功距離他是如此遙遠,科技新貴的光環從來沒有降臨在他頭上,學長分紅拿股票,一口氣可領六十萬元的景象,他從未體驗過。

前途茫茫,一年四個月後,Dennis決定離開科技產業,他考上了台塑新事業部門,「我在台塑領到的第一個月薪水,是五萬多元,比我在台積電的同學還高!」棄科技轉投傳產懷抱,Dennis不是特例,因為在台塑新事業部門裡,近兩成的年輕工程師,都跟Dennis一樣,來自科技業,甚至還有台積電工程師。

「在科技產業真的太累,為了追求生活穩定,才換工作到台塑來。」這位台積電前工程師因為考量生活品質,拋下科技新貴光環,到台塑重新學習,即使在台積電累積的技術,在這裡壓根兒派不上用場,但他心底明白:「要錢或要命,你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人力挪移成為風向球 產業趨勢隱然可見

這是三年前的故事,時至今日,人事已非,因為科技環境的大變遷,早已沒有「要錢或要命」非A即B的單選題,「當你發現,傳統產業薪資不比科技業低,工時卻比科技業短,你會怎麼選?」剛從面板業離職的Maggie,她想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場景換到位於彰化和美的一家紡織工廠,下午五點一到,張先生簡單收拾了桌上的報表,準備要下班,這是他來這兒上班的第一個月,憑著工作三、四年的經驗,他領到的月薪是三萬多元,而令他意外的是,這樣的薪資水準,居然與擁有同等學歷的竹科工程師一樣多。

很多科技人可能會抗議,認為棄科技轉投傳產懷抱的,不過是少數中的少數,可是,當過去二十年政府砸大錢扶植的DRAM業,進入每季都虧損的惡性循環,面板業也等不到景氣的春燕回來,雙D產業變「慘業」,越來越多科技人在想,到底要跳往什麼產業才對?

DRAM業只是這波科技產業人力大挪移的起點,人力不停流失的焦慮感,開始滲透進面板業,當分紅獎金變成「憤怒獎金」(編按:以前分紅獎金動輒數十萬元、百萬元今已不復在,而感到很憤怒),科技新貴們再也笑不出來了,取代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近月來參加數場喜宴的Dennis不諱言,老同學見了面聊工作、聊薪水、聊誰又換了工作。當初為求離家近,而選投傳產懷抱的同學,因為上銀科技來到歷史高價,成了他們最新的羨慕對象,因為誰也沒料到,當初以為進了「人生勝利組」的科技產業,如今,卻隨著產業趨勢改變,人生也跟著大逆轉。

科技、傳產大洗牌 資本市場價值再定位

科技人對產業重新洗牌的焦慮感,並非個案,若重新衡量台灣每個產業的價值,本益比不斷被下修的DRAM業,幾乎是常態分配裡的最後二%,面板業雖不致落到最後二%,卻也同屬在本益比遭大幅修正的族群,就連「保二總隊(毛利率僅二%)」的NB代工,也難擋市場對其價值的重新定位。

這些昔日被資本市場賦予高本益比的科技廠,如今面對大環境的衝擊,經營困難、毛利率下滑其實早就不再是新聞,連季虧損只是一再讓投資人失去信心;反倒過去那些不被看好的傳產業,成了本益比被上調的優勢族群。

所以,聯發科的本益比不再是過去的動輒二十、三十倍,而僅剩十三倍,連帶的IC設計業的價值也被重估,本益比剩不到二十倍的大有人在;過去本益比不到十倍的老牌食品廠佳格,如今坐擁二十倍本益比,統一超本益比甚至達二十五倍。

資本市場對科技、傳產的價值重估,只是第一步,股價才是這次產業結構調整陣痛的開始,因為對趨勢最敏感的市場資金,早就嗅到這波科技業反轉的趨勢。所以,科技股的股價直直落,本益比修正再修正,不少資金從科技股撤退,轉戰非電子股,形成近年來罕見「傳產股總市值大過科技股」的局面。

「台股有成為亞洲那斯達克(高科技股市場)的本錢。」這是外界看待台灣股市懷抱的長期印象,若以上市櫃公司家數判斷,列為科技股的企業占五六%,但若攤開科技股與傳產股的市值變化,高下立判,在被視為亞洲高科技股市的台股中,傳產股總市值,竟然悄悄超越了科技股!

自金融海嘯至今不過三年時間,傳產股和科技股分量已經正式逆轉。我們嘗試從每一筆的數據裡,理出一個趨勢來。果不其然,在《今周刊》統計市值數據時發現:○八年九月雷曼兄弟倒閉時,傳產族群總市值不過是七.二八兆元,這個數字只相當於同期科技股總市值八成。

但三年後的今天,股價創新高、躋身百元俱樂部,不再是科技股的專利,長期追捧科技股的投資人,等不到科技股交出好業績,開始轉向獲利穩定的傳產股,於是,佳格、全家、台塑、上銀……,一家又一家的傳產百元股成了台股市場的新焦點,傳產族群的價值也開始重新被定義。

科技股「失寵」 市值蒸發數字驚人

根據《今周刊》統計市值發現,今年七月十五日,傳產股總市值來到十二.四六兆元,遠比三年前增加七一%,更一舉超越科技股的十二.一六兆元。這是近年來首見的逆轉,一記震撼彈就這麼丟進了台股市場,宣告科技股不再是投資人的最愛,更正式昭告市場,傳產IN、科技OUT!

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數字,說明了科技股在資本市場中「失寵」的程度:今年以來,市值縮水最多的一百檔個股裡,科技股就占了六十九檔,其中不乏鴻海、聯發科、宏碁等大型股在內,僅僅這六十九家科技廠所蒸發的市值,就高達一.五五兆元,這整整是台股總市值的六.五%…【全文請見今周刊76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