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過了:新聞評論也非絕對的對與錯,不過提供不同的觀點與省思是值得參考的。
其實,台灣高科技缺乏領導力???但明明台灣高科技卻是個個公司都想自立為王,
哪裡有缺領導力?代工廠一堆,IC 設計公司一堆不打緊,產品相似度還很高。
一看DRAM 虧錢,每一家晶圓廠都拼命喊出轉型代工...大家還是喜歡各搞各的,
寧願虧銀行、政府或老百姓的納稅錢,也不願意整併、合作等。您看老美的公司,
一旦產品或市場變化,不是分割、賣公司就是壯士斷腕...而我們呢?卻反觀越開越多。
看到HP 欲出售PC 部門,大家還不是個個作壁上觀,儼然是一副"預知死亡記事"情節
翻版。(如果我是三星,站在產業競爭策略上,我一定會出手買...先不管是否讓
最大競爭對手陷於困境,至少在這景氣低迷的環境中,先替本身的雙D創造一些需求!)
反正公司經營中最倒楣的還是賣肝工程師們...哪需講求領導統御?!
評論中一段最為傳神:"企業界奢於投資研發,科技界以美式管理馬首是瞻,研發
體系產生了斷層,領導力不足毀掉多少科技人的血汗,也更是人才赤字的癥結。"
不就我所指說的嗎?!
不過:因為我們本身沒有多大的內需市場,所以,會老是以歐美市場的馬首是瞻的
觀點也是不得不的思維模式。如何跳脫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是一個所必須面對的。
對中國人來說:絕對不會缺乏科技領導人才,至少每一家科技公司老闆的心態都是
如此,反倒是如何藉由放低身段的合作與共同開發才是真正難題吧。
-----------------------------------------------------------
觀念平台-台灣缺的是科技領導力
2011-08-23 01:14〈時論廣場〉多日來刊登多篇社論及投書,討論台灣人才「淨輸出國」的前因後果,包括政策、法令制度、國科會「國家型計畫」的經費編列及績效、高教品質及教授研發經費的影響等議題。雖無明確定義「人才」的範疇,但根據中研院院長「人才宣言」的內容,「人才」應泛指科技研發人才。但事實上,台灣科技產業所缺豈僅止於科技人才,具國際觀的管理菁英、科技及研發管理、國際級大師等,也都是台灣所缺少的。
在「人才宣言」中,狹義地將人才定義為科技研發人才,恐有武斷之嫌,而台灣真正缺的是科技領導力,俗語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也就是台灣人才赤字的癥結。
科技產業競爭是全方面的,而科技創新僅為其中一環,但台灣科技界是自由市場派美式右派菁英所主導,完全以科技研發的角度來管理科技研發項目。舉凡研發項目、評審稽核、學門分類,乃至於績效評估,均仿造美式作法,也就是將科技研發與創新畫上了等號。此種「獨尊科技」的美式作法,在評審缺乏非科技經營及實務操作經驗的條件下,故其研發成果商業化的績效不彰,但卻被科技菁英說成是人才不足所造成的後果,實為不當。
舉例來說,在再生能源及智慧型電網先進技術的開發案中,國科會及經濟部從純科技的角度來審核大型研發計畫。殊不知就算政府傾全國科技資源,也難以造就如GE、西門子等跨國企業的技術實力。更何況台灣市場縱深不足,也無訂定全球產品標準的實力,以少數科技菁英壟斷有限科技資源,更彰顯了研發資源的錯置及領導力的不足。
我認為,台灣科技領導力應符合在地化的需求,也就是經建會所提:「發展在地產業、提升在地經濟、創造在地就業、促進區域平衡」。但顯然科技菁英沒有放在心上,執意以美式思維主導台灣科技發展及人才培育,「忘了我是誰」是今日台灣領導力不足的關鍵。
美式科技管理重視精密分工,而其產業界的科技實力強大,往往能將極其尖端的技術整合入產品中,而其管理領導者也並非全具科技背景;由於美式多元化創新文化,企業往往能有效將跨領域的技術整合進入產品中,故間接培養了眾多的跨領域專業人才。反觀台灣,企業界奢於投資研發,科技界以美式管理馬首是瞻,研發體系產生了斷層,領導力不足毀掉多少科技人的血汗,也更是人才赤字的癥結。
當務之急在於提升在地化領導力,尤其是具系統思維全方位的領導力,以特定產品(非產業)技術及市場應用為標的,積極培養領導人才。放棄「獨尊科技」的思維,從市場行銷及競爭、科技創新、產業競合、政策扶持等角度,以靈活、務實的角度,發展出台灣獨特的優勢,如此方能跳脫出「美國科技代工及買辦」的困境,造就在地產業發展。
(作者為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細讀這篇文章, 會發現裡面所謂的"科技界"講的不是產業界, 而是負責分配政府科技預算的那些人(國科會,經濟部等).
回覆刪除他講的缺乏領導力是針對那些人, 不是在講企業.
他講的是那些人無法針對台灣的產業生態, 只是套用美式作法, 所以花錢卻無實效.
嗯...謝謝您的指正與觀點。
刪除但如果再把昨天那一篇"學生踢館 工業局App平台下架" 的一些讀者回應來看。
那我們也不難可以對於政府負責分配科技預算的人有過高的期望。
那就更不用說:每一次政策制訂,都是所謂工商建言會的。
那也不用說:竟然還有所謂的"馬友友"概念股?!...
所以,會搞出兩兆雙星,政府作莊捧出官股銀行一大堆現金讓業界燒錢的,
那只是讓我們更難過而已。...我相信在高科技業裡一定有一些公司老闆
也會忿忿不平的說:為什麼我不是"馬友友"?為什麼政府不重視我們?!
其實很簡單:在高科技產業裡,小從最小的一個小小工程師,到國家
科技政策領導人都是一個準則:看看別人在作什麼?我們在跟著一起作。
從來沒有人會真正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核心在地價值。我想這就是這一篇
新聞評論所強調的:"當務之急在於提升在地化領導力,尤其是具系統
思維全方位的領導力"...
PS:依附自己無法真正掌握的市場(歐美代工客人訂單)與資源(廣大的
大陸工資與當地政府政策...)來搞生意,其風險控管的成本是很高的啦。
這是本質上這一次科技產業衰退對我們台灣真正的挑戰。
均仿效美式作法?我看我們也只是抄一半而已,不然為什麼台灣都是搞me too or 近親繁殖,美國人的創新都沒學到呢?要不然就是用傳統工廠的思維來帶科技業..某太陽能大廠還在整間工廠裝滿監視器,該公司老闆還會大半夜透過監視器監視員工...這叫美式管理!?...我笑了 :))
回覆刪除小弟覺得應該更正為企業界"吝"於投資研發,科技界以"台式賣肝"管理馬首是瞻,研發
體系產生了斷層,領導力不足毀掉多少科技人的血汗,也更是人才赤字的癥結。" :))
"要不然就是用傳統工廠的思維來帶科技業..." 這就是國內某大型科技公司的標準思維。
刪除這位老闆還大言不慚的說:"...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
那當然不會有像iPhone 或iPad 這一種人性化產品的美感產品創新能力啊。
工廠搞得越大只會把台灣精緻的研發能力帶進死胡同而已。
大家都只會擔心有一天台灣會變成輸出台勞,那現在科技產業所呈現的
不就是這副模樣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