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嚴格來看:IC 設計業這一種,尤其像台灣這一種Fabless 的公司來看。
要提高獲利能力,也只有提高產品價格或降低成本。但現在要提高產品價格,
真的蠻難的,因為畢竟 IC 這樣子的產品頂多就是一個元器件,從終端系統
產品的市場價格往下一砍,往往就是直接受害者,現在能真正主導電子產品
成本的終端產品種類真的不多,因為也要顧慮市場需求規模, 所以能真正拿到
IC 業公司裡能成立的產品規格的~真的不容易找了,就算有,譬如像手機或
移動產品等,也都不是小小的設計公司可以承受的開發成本。...
所以~要能直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的產品線,真的不好找。
而另一個方法就是降低成本,如果您的產品是找到像手機晶片這麼大規模的,
要Cost Down ?我想一時也很難,那對於其他的公司來看呢?偏偏IC 設計業
這一種他們的主要營運就只有靠著人的腦袋,又不像一般產品生產製造公司,
可以從許多營運成本地方Cost Down ...所以要Cost Down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人下手。
當初這個IC 設計業常常引以為傲的營運方法就是只要有人,幾張桌子就可以開幹了,
但當初最簡單的想法,卻也可能成為這一種公司未來發展最大障礙。
所以啦~就像歷史故事經驗告訴我們的一樣:過去對的事,不一定會一直是對的。
尤其是在高度競爭發展的經濟活動高科技產業。這個就像我們幾年前提到那個
TI 併購 NS 的故事一樣,...人家就是在做什麼?當然也就是為了Cost Down 啊。
---
當高科技技術或產品慢慢走向標準與成熟階段時,我想Cost Down 是必然的趨勢,
但如果一家企業他當初成功的條件太少的話,一來代表著他成功的門檻其實也低,
二來也代表著他們所能夠承受的Cost Down 的條件也不夠...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分析
的話,那台灣IC 設計公司也已經走到這樣子的困境了。
像我鮭魚同學他過去所接觸的工具機市場,或是我最近常提例子裡的汽車工業
一樣。因為這些產業所連結的規模與競爭條件,其實也都不容易建立,
但相對長遠來說:也比較具有比較大彈性的成本操作範圍。
所以坦白來說:就以我自己本身與鮭魚同學學經歷比較來看,對於一個需要長遠規劃的
人生道路來看,其實,以我從事過台灣IC 設計業來看,也的確就是面臨我上述
所提分析的情況一樣。因為昨天鮭魚同學跟我說:他這個月又出了一台錫膏印刷機。
今年過年又舒服了。也讓他加速下一個產品開發動力。(您跟我講:一家IC 設計公司
可賣這樣子一年賣一兩台機台可以舒舒服服過年的?又您又要準備多少開發成本
才可以像這樣子開賣的?然後您的東西打算賣多久?賣多少您才覺得值得開發?!)
而我呢?難道還要去哪裡跟別人談 Cost Down 呢?我所擁有Cost Down 的條件有多少?
這不就是這些新聞背後裡,讓您所必須認清的事實嗎?
至少在未來幾年內,我想應該不會改變的啦。
(PS :您可以看看最後那一篇新聞稿背後那些讀者的毒舌留言,只要您上過班,
又是曾經在大公司待過的,您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啊?!)
---
|
| ||
瑞信科技產業分析師蘇厚合指出,面板驅動IC族群遭遇小尺寸產品競爭更激烈、大尺寸面板毛利差,以及終端成本下降無法抵銷價格下滑三大利空罩頂,尤以聯詠(3034)受害最鉅,將聯詠投資評等降至「劣於大盤」,今年毛利率衰退0.8個百分點,獲利較去年幾無成長。
特別的是,F-晨星預計將農曆年封關前下市,聯詠將躍升為台灣市值第二大的IC設計公司,約781.5億元,僅次於聯發科。加上聯詠為台灣面板驅動IC龍頭,外資對聯詠關注度顯著提升。 蘇厚合說,智慧型手機驅動IC市場競爭緊張,除了旭曜、奇景光電已成功切入中國大陸市場,奕力也進場分食大餅。競爭者眾,過往聯詠享有的高毛利故事,宣告結束。 瑞信證券直指,4K2K面板今年出貨量雖會達到150萬至200萬片,帶動聯詠驅動出貨數年增27%,但出貨成長並不代表獲利成長。大尺寸面板的驅動IC毛利率差,又有奕力等競爭對手挑戰,聯詠後續將面臨艱苦的價格大戰。
【2014/01/18 經濟日報】
|
IC設計廠搶賺行動電源財
【楊喻斐╱台北報導】行動電源持續呈現爆發性成長,IC設計業者松翰(5471)去年出貨量正式破億顆,盛群(6202)的出貨成長也逼近2倍之多,達到3000萬顆的水準,展望今年,業者持續看好成長力道續航。
盛群鎖定高階市場
松翰持續衝刺行動電源當中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的出貨量,去年首度突破1億顆的規模,居國內同業之冠,年增率超過20%,展望今年,松翰主管表示,行動電源市場成長力道依舊強勁,且產品規格不斷提升下,有助於公司的競爭優勢浮現,預估該產品線今年仍可望維持去年的成長動能。
盛群去年產品線當中,以行動電源的成長最強,成長達到近2倍,總經理高國棟表示,行動電源百花齊放,公司將會鎖定高階市場為主,推出特定應用晶片,以提高競爭門檻。盛群已成功獲得日本SONY、Maxell、日立等大廠採用。
盛群預計28日舉行法說會,將展望今年營運與公布去年獲利。盛群去年第4季淡季不淡,逆勢走高,法人估全年EPS將達到3.2元,不過時序進入今年第1季,傳統淡季發酵,加上工作天數減少,整體業績將下滑,法人估季減幅度將達10%以上。
另外,市場關心今年將朝無線充電發展,其中盛群、凌通均具有量產能力,並通過Qi認證,松翰仍觀望市場的發展態勢,尚未積極投入相關研發。
盛群去年產品線當中,以行動電源的成長最強,成長達到近2倍,總經理高國棟表示,行動電源百花齊放,公司將會鎖定高階市場為主,推出特定應用晶片,以提高競爭門檻。盛群已成功獲得日本SONY、Maxell、日立等大廠採用。
盛群預計28日舉行法說會,將展望今年營運與公布去年獲利。盛群去年第4季淡季不淡,逆勢走高,法人估全年EPS將達到3.2元,不過時序進入今年第1季,傳統淡季發酵,加上工作天數減少,整體業績將下滑,法人估季減幅度將達10%以上。
另外,市場關心今年將朝無線充電發展,其中盛群、凌通均具有量產能力,並通過Qi認證,松翰仍觀望市場的發展態勢,尚未積極投入相關研發。
----
|
| ||
宏碁昨(17)日宣布,全球各區域與事業群主管等高階主管減薪三成,為產業界投下震撼彈。法人認為,台灣高階經理人的薪資環境已不如中國大陸與歐美,這次宏碁為降低成本,首度祭出減薪策略,可能引爆新一波人才出走潮,高階人力恐現缺口。
法人表示,人才是推升企業向上的原動力,宏碁若以營運狀況不佳做為減薪的理由,對高階經理人士氣將是重大打擊;華碩過去幾年也曾面臨轉型困境,卻沒有因此減薪,反而留住人才,加上轉型有成,讓華碩近年來營運持續向上。 去年第4季,宏碁執行人力精簡計畫,全球人力裁減近7%,昨日更宣布,高階主管減薪三成。 法人分析,從宏碁近期的人事政策觀察,不難理解該公司正極力節省人事成本,但若不能處理得當,未來面對同業的挖角,恐無招架之力。
【2014/01/18 經濟日報】
|
"高品質"的人材才是IC設技公司的"資產",不是"負債"!
回覆刪除在台灣,大部份以cost-down掛帥的經營策略下, 對大部份的老闆來說,人材是"負債"!
試想, ic的出貨量有多驚人, 一棵well-design, 良率高又可靠穩定的ic, 從生產,製造,測試, ... 一路到終端的使用與應用的開發,可以節省多少人力,物力. 從做"好",做"精", 一棵IC來 cost-down 不是比較好嗎?
在美,日與歐洲,ic設技的從業人員,薪資是本地的2~3倍, 會何他们能要求如此? 其實也正是因為ic出貨量大的特性,研發人員的薪資一攤上出貨量,每棵ic攤的薪資成本根本為足道, 但一棵設計不良,很難使用的ic, 光量率就去掉好幾%, 更不要說還要搞很多work-around的解決之道.
r就說台面上很多台廠MCU,號稱12-bit ADC,在應用的實際量測下,多只有10-bit的效能. 還聽過一家廠商,12-bit ADC, 實際上有一定的出貨比率只有8-bit, 如何解決呢? 就多送買家幾%的量,作為補償量率不足的賠償.試問; 為何不好好把IC做好來呢? 這樣做真的有省到嗎?? 浪費事後的物力與人力, 又賠上商譽, 才是最大的損失!
我是絕對同意您所指的以量價來攤提研發人事成本。
刪除我也混過那一行,我也認識很多您所說的優秀的IC 設計人員。
到現在平常聊起天來,也都會話當年勇,當初如何只有靠幾個人,甚至一兩個人就可以把IC
開得多漂亮...但是呢?!那問題出在哪呢? 因為很簡單,當完成第一顆成功的IC 之後,
老闆就開始蠢蠢欲動的天天想Cost Down ,每天問這些人可不可以再Cost Down ?!
當這些優秀的IC Designer 有意見時,老闆就開始覺得我應該就從這些人開始Cost Down。
反正有第一次的設計原始資料,我在找便宜又聽話的工程師就好了。
而另一種情形呢?...就是反過來,IC Designer 覺得他應該還可以精益求精,可以做得更好,
但老闆呢?覺得可以賣,能賺錢...我幹嘛還要冒著風險呢?然後這些IC Designer 就開始覺得
志不得伸...(當然也覺得...如果老闆願意再分我多一點...這個多一點到底要多多少呢?...
真的很難講,以前股票分紅,老闆沒差,盡量拿,但現在不同...是要從老闆口袋拿的!)
所以就開始想著近親繁殖...另起爐灶。成功者,就繼續Cost Down 打老東家。不成功者,
照樣靠著殺價,一樣可以逼著老東家硬著頭皮應戰,您說的: 就多送買家幾%的量。
這不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所看到的現況嗎?
我想最些問題的最大的癥結點,還是在於台灣的勞工保障制度真的不是那麼健全,
沒有一個很好的勞資對價關係,當然也就無法提供好的人才的就業與研發環境。
當然這也多多少少與公司主其事者的心態有關。...
我之前也有舉過例子:像人家TI 在做IC 設計過程中,就非常嚴謹的要求工程師
要照著一定的分析設計流程走,尤其像您所說的類比IC部分,當IC 從他們家Fab 廠出來後,
那個實驗驗證值與設計參數值就要求落在一定的誤差內。...可見在公司內有一定的
管控機制或是在經驗傳承上設定。...那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很簡單,從公司CEO以下
幾乎都是專業經理人,唯一的資方就是董事會。...當然做產品開發CEO 與工程比台灣專業一點。
台灣高科技要走到這樣子的制度,我想還要很久,甚至有沒有機會?還很難講。
光看這一次宏碁的故事時,我們就發現:最後還不是就一個人出面說了算。
他也是第一個人跳出來說:要建立這樣的專業CEO 制度的人。走了幾十年,結果呢?
球還不是回到自己手上?!
---
所以啦~當年那些每天叫著要員工股票分紅制度的人,也號稱偉大制度發明人的~
您真的有把一個好的,良性的產業發展環境與制度建立起來了嗎?
其實把這個制度一套到標準的會計準則後,就原形畢露了,更不用說:
我們在這裡所討論的這些研發人原來來去去的人事投資管理制度了。
華碩低價智慧型手機性價比不敵中國對手?
回覆刪除2014年01月23日
關鍵字:華碩 低價 智慧型手機 ZenFone 新興市場
市場研究機構 DIGITIMES Research 觀察指出,華碩(Asus)在今年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 2014)發表3款低價智慧型手機新產品 ZenFone ,首波將在台灣、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等亞洲新興市場發售,價格已達中國手機廠商小米與華為的低價中階機水準。
然DIGITIMES Research認為,華為及酷派等業者複製小米銷售模式,以相同的銷售方式與相近的訂價將自己的低價產品規格拉到與小米相同水準,而2014上半年加入低價機市場競爭的華碩,表面上挾帶補貼優勢將價格壓低,但實際上依賴一般零售通路銷售通路仍墊高產品售價,恐導致產品性價比不如人。
ZenFone 系列性價比除在首波主打市場比不上紅米、榮耀3C及大神F1等機款外,若在倚賴與營運商綁約的歐美市場,ZenFone更將面對國際品牌旗艦機的競爭。因此,DIGITIMES Research預估華碩即便透過補貼推出所謂的低價機,但與競爭機款相比較後,性價比不足,想藉由ZenFone提升其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競爭力,達到年出貨500萬支的目標,仍有相當高的難度。
"賴士葆:宏碁為何漸漸趕不上華碩"
刪除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205/338406/
這一篇文章我也看不太懂他要講什麼?...尤其最後結論就只說兩兆雙星跟不上潮流?
那這算什麼結論?....全民吞下去?!
一台筆電裝了 Windows 及Android 兩套作業系統,這個叫高度創新?!
您可以去留意世上有名的設計,不管是精品或是一般產品...能夠讓別人可以把玩很久的,
幾乎都是走簡約明確風的。...想搞一大堆俗擱大碗的東西,
那只是讓別人覺得那也不過就是地攤貨。...如果對於產品本身的市場定義不清的。
那還真的不如不要花太多精神搞得一家公司人仰馬翻的。
我真的搞不懂...誰會真的一天到晚拿著手機去插筆電?!到底是為了充電?還是為了傳資料?
傳資料現在還需要這麼麻煩嗎?....
我的想法很簡單:東西越複雜的,就更容易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