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我原本早在二月底就有在想來寫個心得與感想了。
只不過,現實生活與世界環境總是瞬息萬變,況且我們都是小人物,也總得為
三餐生活張羅啊,我也常說:做工程師如果只想做自己想做的,又有固定的
營收(薪資)可拿,誰不想就這樣過著精采又充實的一輩子工程師生活有何不可呢?
但現實世界的確不可能如此這般的。所以你要我整天就拿技術的故事來講,
跟年輕人說那套:我們以前多堅持技術開發,秉持著一步一腳印苦幹實幹的
磨練技術,可以造就甚麼偉大的技術人生...這類勵志人生故事,講坦白話:
我現在也近六十歲了,我已經不會再講這些有點違背自己現實生活的話了。
以前年輕時,在大公司領薪水上班,在公司組織分工下,只要做好自己份內
產品技術開發的工作就可以了,但後來創業,做的東西也不是甚麼驚世駭俗
偉大的創新產品,圖的不就是一個簡單自信又有屬於自己人生的工程師日子嗎?
這幾年在比較小公司裡擔任技術開發工作,就是因為公司組織小,就得多負擔一點
後段生產中與產品開發有關的工作。也接觸比較多產品開發與生產之間得連結。
以前自己創業產品開發生產,因為都是自己一個人搞定,所以許多生產事務
工作,自己也能駕輕就熟,但到了一般公司要交付生產線完成產品量產,那就又是
完全不一樣的故事了。以前在IC 設計公司的老同事之間有句開玩笑的話:
如果只要燒錄MCU 的程式碼就可以收錢獲利,我晚上不睡覺也甘願。
現在想想的確就是一句既現實又務實的名言啊。也是一件多麼幸福的工程師日子。
除了是在學校或研究機構上班的,我們工程師之所以整天專注技術開發的目的
是為了甚麼?當然就是變現獲利啊。老闆找你來上班,客戶市場找你合作的目的
不也都是如此嗎?難道技術開發目的就一份成果報告論文就有營收獲利?大家可以
躺著分錢嗎?而最終能變現獲利的,還是得透過生產銷售,才有營收獲利啊。
終於到了最近一兩個月內全球最熱門新聞主題了:全球貿易關稅戰。
今天如果只是做技術開發大家都有營收獲利,那就不用談貿易關稅了。
就是因為技術開發最終還是得回到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也就有所謂的貿易關稅問題。
想想你的產品裡面你要附加多少屬於你的技術含金量(成本)?20%? 30%?
人家工廠拿你的技術產品生產之後,有多少毛利?然後再加上管銷成本之後?
能承受多少貿易關稅?才能損益平衡的獲利?記住商場名言:殺頭生意有人做,
虧本生意沒人做。這是金科玉律。你就不要整天拿著自己的偉大的技術在那邊吹了。
---
以上這些對話,是我以前在園區IC 設計公司的一位業務老同事,仍在大陸從事
產品開發銷售的工作,現在那些簡單容易像玩具類的東西就不要再拿出來講的啦。
甚麼時代了,現在很多產品都是要綁雲端伺服器或相關後台支援服務工作的啦。
內容大家有興趣的就看看,沒興趣的我就直接跟大家說:他主要的生意模式是:
硬體成本價(甚至虧一點也沒差,反正有政府補助款可以拿),雲端服務器客戶
可以自行安排架設或找個屬於自己或國外的也可以。....(灑樣品都不用錢?)
至於產品技術開發的那些IC 硬體設計或韌體開發、影像處理或網路連結就
不用替他們操心了啦,人家是超過十幾億人口,每年大學畢業生超過百千萬的。
那你說:他們要賺甚麼?硬體有政府補助款可以拿,又可以拿來養生產工廠:
貫徹國家與黨 2025 中國製造目標。跟你說:2025 中國製造目標這不是開玩笑的。
現在你就知道:技術產品要能拿來養產業工廠是一件多重要的神聖大事。
---
以前我們都會笑說:搞技術開發是工程師一件很偉大的神聖工作,去工廠搞
生產製造(乃至於代工生產),是一件多卑微苦命的工作。這當然也包括我自己
以前文章言論也是如此。😛😜😝😛😜😝
過了這些年,大家真的有目共睹的看到台灣在半導體與IT產業製造能力,
真的嚇到全世界。真的不要忽略~現實一點:人家 tsmc 真的可以付你一年
薪水超過兩三百萬元,只要你肯努力、肯蹲肯熬~有多少產業公司可以拿出
這樣子薪資待遇?以現在物價與房價現實來說。你就不要跟我耍嘴砲了啦。
當你有小孩,出了社會要結婚買房,你這個老爸能拿出多少買房資金贊助
你的小孩買房?你再來跟我說:在工廠搞製造或代工是一件多卑微的事?
我記得有位在業界號稱老師,專家的,當時他的小孩考大學要填志願時,
我剛好也在場,我也問他自己想法:他就很明確的講他的理由,因為他看
到他父親整天就只有接案子搞技術開發,沒有生產,所以都沒賺到甚麼錢,
所以他決定要填工業工程學系。最終就去唸了中部某大學的工業工程學系。
---
你真的不要以為就只有我們最聰明,就連我們自己的小孩看在眼裡,也
都會懂與分析這些道理的啦。我們年紀大了,小孩也會長大出社會,
社會的"鐵拳"也都會一點一滴的教訓他們的。你不要以為你真的可以一輩子
都用盡你的腦力與體力來成就那虛有其表的名聲:大師,老師~
記住原來的那一句話:
如果只要燒錄MCU 的程式碼就可以收錢獲利,我晚上不睡覺也甘願。
這不是開玩笑的一句話,這是一個很務實的工程師人生。你不可能一輩子
整天永遠在接案子,搞技術開發賺錢,有一天你可能沒辦法再寫程式了,
但人家工廠可以拿著你的產品持續生產銷售獲利。就跟中央銀行印鈔票一樣。
你想想:產品開發完了,你大可以拍拍屁股,不屑的甩頭離開公司,你可以
整天拿嘴砲噴老東家,數落人家老闆現實,不重視人才,但人家老闆卻可以
持續接單投產出或收錢。這是一件非常務實的現實生活。
這些道理你年輕時可以不太懂,但當你年紀大了,多看看現實世界的這些
關稅貿易戰背後所隱含可以影射到你自己個人身上的現實經濟問題時,
你就懂這些道理的。
希望大家,不管你是創業開公司的,或是領薪水上班的,都可以平安度過
這一波的全球關稅貿易戰吧。
祝福大家。
各種觀點都有人分析:僅供參考。
回覆刪除搞懂川普經濟學分析貿易戰、降息與美元貶值的全球連鎖效應
https://www.cmoney.tw/forum/article/170598369
洪耀南觀點》美國靠加稅中國靠舉債:貿易戰,其實是一場財政硬戰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5-04-12/965122
說到底就是錢的問題及財政操作。
這就跟公司經營一樣,不是整天坐在實驗室裡,盯著螢幕,
玩電路板,看著示波器等,你就會懂...
不妨有空多涉獵看看。歷史就是會教我們許多道理的。
另外一種觀點
回覆刪除東岸跪婦的大城小事 Greater New York and Our Little Things
https://www.facebook.com/GreaterNewYorkandOurLittleThings
MAGA是現在白宮行政團隊的核心價值觀以及California Panda的生平
補上連結
刪除如何理解川普以及MAGA運動
https://www.daipai.tw/article.php?SerialNo=58787
感謝你提供來自美國當地人的看法與見解。
刪除也讓我們有多一點不同方向的了解與觀察。
其實政治本來就是充斥著募集團的利益糾葛。
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王安石變法時,大臣之間也是分派系的嚴重權力傾軋。
當權者當然也都是在這些大臣間選擇決策。
明君或暴君也都是在一念之間而已。
但無論如何。只要是越嚴重的權力傾軋或派系鬥爭的,
不出幾年就越容易失控與混亂的啦。
還記得我之前那篇: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工程師創業經驗故事(二十三)---當激情過後...
https://chamberplus.blogspot.com/2025/01/blog-post.html
政治蜜月期也是一樣的,不要以為這些君臣之間也會
百年好合的啦,只要其中某些官員覺得他自身的權利受損,
或是當關愛的眼神不在時,其報復心態是會更極端的。
我們就靜靜的看下去吧。
刪除總覺得日常生活中, 每天發生的大小事情,
最後不就是圍繞利益這件事在打轉? 利益掛勾, 分派與交換,
這裡的利益指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錢)或是滿足個人情緒價值,
========================================================
現在看待事情, 順著人性去看, 很多事情不難理解,
不像年少時, 常有那種非黑即白, 正邪不兩立的二元世界觀
是啊。
刪除事情總不是像解工程技術問題。
所以在許多社群媒體上。看到別人貼炫文或討棒棒文,
看看就好,因為在這些貼文的背後,其實都有許多
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技術問題而已:
技術很好啊~但要如何變現換現金?
談合作?或技術委託案?只要一牽涉到利益交換或
權利義務分配問題時,這些關起門來的工程師們,
就又一副宅男難以溝通的切入點,就像大家在看
這些大國的貿易關稅戰問題一樣:
你考慮你的利益,我想的是我的底線在哪?
道理都是一樣的啦。
用 "利益" 角度切入, 容易看到事情的本質,
刪除也不會被過多訊息(雜訊)蒙蔽, 影響最終決策判斷,
避免做出錯誤或不理性行為
沒錯。
刪除不管你想學習或從事哪一領域的產品技術開發。
終極目標無非就是導入產品量產、銷售以換取營收獲利。
哪一種單晶片平台?哪一種系統應用理論?
該添購那些儀器設備?該花多少時間?
--- 用多少資源,取得多少的投資報酬率?
這些都有一定的管理脈絡可循的,
大公司或國家當然有比較大的底氣跟你玩,
但終究還是得面對這些結果,就只是在比誰的氣長。
我們資源少,氣不夠長,更需要隨時隨地因應環境趨勢
調整改變策略,這些都是很基本的學習認知。
年輕時不太懂,但慢慢久了,大家都會懂的啦。
加油吧,
祝福大家都可以長長久久的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年輕時不太懂,但慢慢久了,大家都會懂的啦。"
刪除家裡, 學校求學或是到職場上班, 父母, 兄弟姐妹, 同學, 同事, 師長及長官, 他們都沒跟我說這些,
約莫過了40歲後的這 2 ~ 3 年, 思考方式逐漸轉變成現在這個模樣, 很神奇,
如果能提早10年, 多少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也許人生會更順遂
所以我現在的想法就是:
刪除寫技術文章是其次,因為現在網路平台上有太多參考學習資料。
只要你肯學,只要願意花一點時間,不需要花太多費用就可以了。
但技術以外的,網路上或教科書上不會有太多的這方面:
學玩技術之後,該如何給自己所學的技術找到一個生產獲利的
出海口,顯然是更重要的事。
我們老人家已經走過的路,年輕人多參考看看,想想。
或許可以早一點找到屬於自己的工程師生涯方向。
這樣子,真的會比我多貼一兩篇技術文章有意義多了。
至於那些無病呻吟過度批評產業或客戶之事,
或是貼貼技術炫耀文等。就省省吧。
我喜歡從歷史中找到類似的人物或故事,其實都是值得我們
參考學習的。
舉個例子吧:五代十國時期,後晉有個鎮國節度使:張彥澤。
這個人曾經也是在後晉有後台,也是呼風喚雨的人物,
但因為個性使然,讓很多大臣不是那麼喜歡他吧。
結果,這個傢伙就因此記仇,後來叛國,幫契丹殺入皇城,
對昔日對他不滿的大臣百姓報復。是啊~一吐怨氣啊。
結果下場呢?
人家契丹耶律德光皇帝,也沒那麼喜歡你啊。
直接就地處斬,皇城內的那些被報復的臣民
分食他的屍體。爭那不滿的一口氣有甚麼意義呢?
回覆刪除金價坐看4000美元?關稅戰傳中國不只狂砍美債,再從美運回逾2000噸黃金
https://www.storm.mg/article/5354799
"再從美運回逾2000噸黃金", 假如這條新聞是真的,
再對照底下這幾篇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8%8A%E8%87%BA%E5%B9%A3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86646
https://www.twpeace.org.tw/wordpress/?p=1994
https://www.peopo.org/news/646049
感謝你提供了許多歷史故事典故來說明許多可能
刪除會發生的可能性。
佛家有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從過去的許多歷史故事中,都可以提供我們許多寶貴的參考資料。
當然其中也告訴我們一些事:有權力並不代表他就是專業的。
就像和關稅百分比,根本也沒甚麼科學或會計準則依據,
像當初金圓券或法幣等金融改革,就只是想急就章的想
立竿見影看到成效?其實這些都是很危險的決策。
我們工程師或經營團隊也是一樣的,除了我們本身的
專業技術領域的知識之外?我們到底具備有多少
專業技術以外的財務會計、經營管理或策略分析規劃能力?
當我們在看到這些新聞事件或是關稅經濟議題之時,
我們真的就只能靠著我們五年、十年或二十年的
專業技術就可以幫我們度過這些外在環境所帶給我們的
衝擊嗎?今天學單晶片、明天搞著馬達系統控制等
但人家都已經是AI、ChatGPT-4o 了....
專業技術跟不上,以外的知識與對於人文經濟素養又不足?
甚至還不屑(看不起)這些歷史社會人文、經濟國際貿易等
議題,那我們自己想想:你真的可以安然的關在實驗室裡
做一輩子的工程師嗎?
這才我們自己每個人要思考的問題。
寫這篇文章時,我是有看到一段影片:
回覆刪除"何謂真正的中國模式?各產業半賣半送低價傾銷,背後該搞懂的底層邏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7a2wCBHo0
當產品技術開發到了一個成熟階段之後,接下來就是拚生產成本,
然後就是大量傾銷,不計成本地把生產銷售極大化...
該頻道的另一篇單一企業的故事:
日本電器大廠:Panasonic 。無刷變頻冷氣技術很高嗎?
碰到上述的生產銷售模式,誰也都會很辛苦的經營。
"百年巨頭到拆分重整!Panasonic怎麼了?連電視業務都甘心放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NFOafB06w
看看這些產品技術開發與企業經營故事時,真的可以多花一點,
思考你在投入技術量能時,你該如何定位你產品背後如何在市場
競爭中,如何生存與或獲利?
尤其你是小公司,資源有限的團隊,更需要精準的掌握市場
開發與獲利模式。
條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