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老工程師的技術生活(十四)---玩技術?還是賺錢?一個簡單的技術人生觀

寫這篇文章時,一時不知道要把它分類成"老工程師的技術生活"? 還是要把它分類成

"工程師創業故事"裡,但無論如何,我認為都是一個有點年紀又資深的工程師應該

分享一點比較現實實際的經驗故事給年輕一代的工程師聽聽,再由你們自己去判斷或

評估自己工程師歲月該何去何從吧。

要講這種故事,我們當然要拿個範例來說,這樣子大家會比較有感覺一點吧。

反正現在網路發達,市面上充斥著許多看似好玩,又有點商機的東西,有些技術看起來

好玩,但不一定有商機,也未必適合每個人可以投入時間、金錢或資源去做的。

而有些東西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東西,但卻是可能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這些

都是需要時間與不斷的思考與嘗試你才會得到的寶貴經驗,但往往時間卻又是我們人生

的最大殺手,因為人的一生歲月都是固定,而技術與工作又不是你人生的全部

講白一點:當你上了年紀,在職場裡打混多年之後,你自己自然就會思考這些問題的。

只是不知道說:當初自己的選擇對不對?我是否要不要去嘗試去改變?那最後的結果

又會是如何?會不會有甚麼風險?所以看看別人的經驗分享就成了一個值得參考的依據了。

所以我才想寫寫一些經驗供年輕人思考與參考看看的。

---

先來講我用的例子吧:雷射雕刻機,這種東西對許多DIY /Maker 玩家來說,好像是一個

不可或缺的東西,其他像是PCB/CNC雕刻機啊,3D 印表機啊 等等,玩起來就好像是創業

的一個試金石或是基本設備門檻似的。反正無論如何,也算是工作之餘,也可以嘗試看看

的機會吧。然後再分享到社群網站,也可以多少獲得一些按讚數,獲得一點成就感吧。


這是我準備的範例,只花約一千元台幣左右買的簡易型雷射雕刻機。其實這樣的DIY 的東西

網路也有不少分享影片。你只要在Google 搜尋:DIY mini Laser CNC 之類的就可以了。

還有比較完整的DIY 分享:DIY Arduino Mini Laser Engraver

他就是使用過時的科技產品:光碟機的機構來做的。以前我待過的IC 公司有做過光碟機

的SOC 晶片,我的電子電機寫程式的啟蒙師父也是搞光碟機的。我知道這個市場規模

當年有多大,但他畢竟成為時代的眼淚了,不過,掌握時機點的人與公司都已經賺到錢了。

所以人家會拿光碟機的機構來DIY ,一點也不意外,尤其是在世界工廠的大陸地區。

這些配合生產的加工廠肯定還有一大堆庫存備品的。其他的就是簡單的機構設計罷了。

真的也不要自己花那些美國時間,善用資源是你第一步要學習的觀念與經驗






這些純粹DIY 的東西我們就隨便用照片帶一下就好了。電路板就是一般 Arduino +步進馬達

驅動版就可以了,沒有現成的,你喜歡也可以自己DIY 做也可以,只要有時間就可以了。

但也不需要搞電子零件的採買與加工,購物網站裡電子模組板一大堆。那你說我不懂

規格?或是如何挑選與技術評估?那就是你的學費與投資啊。---最終都還是回到所謂的

投資報酬率。還是財務規劃與投資理財觀念。不是光工程技術厲害就行的。

等你有點年紀之後,而你也很努力地在工程領域裡鑽研的話,你自然就會懂得啦

然後人家也會提供附上一大堆幫你分類整理的文檔與相關技術內容:

這也不是甚麼學校念書考試的東西,就看你自己覺得學了之後,對以後你的未來與出路

有沒有幫助是比較重要的啦,以前我剛畢業出了社會也東摸摸西摸摸的學了不少東西,

但很多也都付諸流水了,就當是休閒娛樂費用吧。

然後賣家也會提供一些軟體給你使用,現在網路發達,資訊透明公開,也都未必就是來自於

對岸,全天下搞這些DIY 的工程師們何止十萬、百萬的而已?簡直成千萬上億的也不為過啊。


重點還是在於一些基本規格與業界所習慣使用的語言吧,每一行總有每一行的東西,也不是

今天才有的,也都是慢慢演變與延續下來,大家所公認好用方便易懂的標準與規範習慣吧。

CNC 的東西就是 G-Code 吧。你覺得好玩就把他當一門學問研究吧。如果你對於這個有興趣

的話,也可以花時間好好鑽研一下,現在各行各業裡,也都有他們所習慣使用的語言...

之後就可以馬上上手玩一玩了:


這是我先測試一下雷射功率,也順便習慣一下他的對焦方式與準則的。反正你只要懂一點

電子或基本電路概念,也該過相關產業與公司後,你大概也知道產品在真正上手之前

該如何先從周邊相關零組件基本功能確認先做起吧。這是幹工程師的基本功,沒啥好說的。


然後就可以上線直接去玩了,不過,原來所附的雷射頭功率只有 1000mW ,總覺得

不夠看,我後來也同時跟買家弄了一隻 1500mW 的雷射頭,效果好一點。廢話...




不難吧?原來是 1000mW 的紅色雷射頭,後來成了 1500mW 藍色雷射頭。賣家還非常

阿莎力的送你一付保護眼鏡...俗擱大碗。其實這些東西在大陸周邊都應該很容易弄得

到的啦。只是賣家的售後服務好不好而已。

最後我們看一下成果:


坦白說啦,這東西跟賣家的演示影片還是有一些落差的啦。不知道是我拿到的機構有問題呢?

還是我DIY 組裝有問題呢?總覺得在X 軸的運動方面有點拖步...頓頓的。

(當然我們也知道許多網路DIY 的影片都是經過反覆拍攝剪接,精心美化過的,

有時真的不要以為這些DIY 好像都很簡單的錯覺啊。)

好了,玩到這裡你說我還要繼續把這個東西搞定嗎?當然不用啊。

一分錢一分貨,才一千塊左右的東西,你還希望它能幹嗎?你還以為它可以幫你生財賺錢嗎?

如果你跟他認真,你就真的輸了啦。一千元台幣買你一天工時都不夠啊。你還浪費生命喔?

我們只是興趣來了,玩玩純娛樂一下,我們當然知道:機構不夠強壯。需要更高檔一點的

龍門滑軌的,我們也知道雷射頭的功率不夠,能加工所能做的工件範圍也非常受限...

我們也知道要稍微研究一下G-Code ,調適匹配一下馬達伺服控制方式,可以讓他做得

更好更有效率啊。....這些都是甚麼?就是要花時間與金錢(你的工時也是金錢的一種)的啦

一分錢一分貨,一分的付出,也會有一分的收穫...但能不能實際換成獲利與金錢?

這個就很難說了囉。就跟創業一樣:沒有人可以保證你努力就一定可以功成名就的。

還得看你有沒有把努力用對地方的啦。

---

所以我們就來講講這些市面上所充斥的這些東西或玩意兒是甚麼?看似好玩,容易上手的

東西或產品,對你來說就是一個賺錢的機會或方式嗎?而你願意花多少時間與金錢為你的

未來做投資嗎?這個例子跟我以前的工作資歷一點關係都沒有,硬要說有的話:之前這個

所謂的雕刻機的故事:從PCB DIY談追夢 也算有一點吧。(還有這篇:PCB DIY 經驗 )

但這些都算是一時衝動吧,創業之後就更懂得資源運用,這些應該純粹歸納為玩樂趣的

一種成就感:自己會PCB Layout,用雕刻機弄一兩片PCB 不為過吧。但這些對創業經驗

來說:算是一種錯誤的示範。建議年輕人不要學,就學校裡玩玩就可以了。😂😂😂

而另一個例子呢?就是玩一種新的MCU 或是一種新的系統平台:我在CAN Bus DIY 

相關DIY 應用上,有寫過這篇文章:

車用電子漫談(二)--- 在STM32 上實現車用常用的匯流排CAN Bus

而這篇文章中,我展示了一片 32 bits MCU 開發平台:


這是我當初參與機車ABS 系統所使用的MCU 解決方案:ST 的SPC560 。一種Power-PC

架構的標準通過車用認證的MCU 平台。這一片不是我自己愛玩的,而是公司有付我薪水,

也願意幫我付錢所採購的相關開發版,當然也固定付我薪水讓我摸摸玩玩的。

一開始也沒有訂下甚麼計畫目標或是里程碑(Mile-Stone)的。反正那時候,也就順手玩玩

也沒差的啦。但當我一離開團隊之後,我就馬上打包把它束之高閣了。因為那時我已經

很清楚明白:玩車用系統,不光只是會弄這些專用車用MCU平台而已,你還有很多車用

系統驗證測試與相關產品認證法規要走的。那是需要比這些單純MCU 平台複雜千百倍的

資源投入,就別傻傻地一頭栽進去,人生時光歲月是有限的。尤其當你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

過了五十歲(甚至更早一點),這種事應該是指揮帶領一個系統團隊來做才對的。

那是需要大量資金與資源(市場與業務通路)的投入,人是英雄,錢是膽--- 別人出錢,

你出嘴就好。絕對不是你一個人傻傻地在那邊鴨子划水的。格局不同的資源整合視野。

那你說:玩玩不同MCU 或晶片解決方案是不是一種兼顧技術開發與賺錢生意模式

記得我當初離開多核心的團隊公司時,也有人找我合作是否有機會當這類產品的VAR(

Value-Add Reseller), 一種不同於代理商(Agent) 的工作與賺錢模式。一般我們常看到的

就是所謂的公版開發設計者,它的技術含量遠超過純粹搞財務操作的代理商模式

這是我們在IC 設計公司有過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們一個非常適合與人生生涯操作模式。

比誰更懂得 IC 原廠的系統應用條件,也可以適度在系統市場裡操作產品市場方向先機的

方式。當然這個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你們團隊能跟 IC 原廠 Deal 到多少籌碼?

包括技術資源的支援,產品出貨的優先順序及相關進出貨貨款財務操作等等...

否則 IC 原廠以其佔有一定的先天條件,其實很容易把你玩掉的啦。要玩這種生意模式:

你就是要有很強的、很有財務觀念(包括庫房管理)的業務人員搭配才行,如果你光只是

在某個系統應用技術或某個市場產品概念強,也真的不夠的。原廠很容易從你手上

收回這些機會的,還是老話一句:你還是得在市場業務通路上,有原廠無法取代你的條件

才行的:還是業務,絕對不光只是技術而已。因為原廠就是有能力找到技術比你強的人。

只是人家要不要理你而已。人家是能拿出多少薪水?你又能付出多少薪水?

又以願景來說:人家在資源的整合與掌握上,就是高你一等啊。

所以在玩玩MCU 或晶片解決方案時,你真的要認真的考慮這些背後的因素,也不要

傻傻地一頭腦兒栽進去,沒辦法有效地透過出貨獲利(reseller 這個單字的含意)的話,

不管原廠怎麼支持吹捧你?或是甚麼強大偉大的新世代MCU 或晶片,對你來說:

就是你自己寶貴時間殺手罷了。

尤其你資源有限,還是做沒領薪水花自己寶貴時間的傻事。一次、兩次經驗你就懂了。

不要常做啊。不要搞到最後,每一個MCU 或晶片廠都跟你上過床,然後,你只是被

玩玩而已,這樣的比喻很傳神的啦。我待過IC (MCU) 原廠,我很有Sense 經驗的啦。😁😁

---

好了,我已經用例子講完一般工程師在中年歲月左右大概能接觸走完的經驗歲月了。

我就來分享一下這些經驗所能造就你在中年之後,還想在技術領域裡存活的一些機會吧。

我記得我以前有分享過:先父是開工廠搞技術職人(師傳於日本技術職人),所以他從小

灌輸我一個概念:搞工程就是有機會,甚麼都要學。這一點跟我們一般搞技術的工程師們

的概念是相吻合的。也是沒有錯的概念,多學多接觸就是代表你的未來多一點機會。

但很不幸的是:我父親五十幾歲就走了,他沒有看到與接觸到技術職人人生下半場的故事。

要不然他可能會有別的感觸:當你過了五十幾歲之後,就算你是技術職人,你的機會還是

有限的。因為這是完全不同年紀階段所要面臨嚴苛的就業與創業市場環境的。

年輕時,多學多接觸是一種發散的概念,把人生觸角往外延伸,會幫你爭取許多機會。

但當你過了中年五十歲之後,其實人生的歲月是要開始收斂的。這是一種發散與收斂的

相互作用:年輕時,多學多接觸可以讓你有更多時間與精力來磨練與鑽研技術,

沒有人會要求你或年紀輕也可以容許你失敗,你的機會還多得很,你還有人生歲月時間。

而當你過了五十歲之後,你缺的已經不是技術研發能力或某個市場產品開發經驗的,

其實你缺的是你越來越少,精力與體力的乃至於你身體機能的人生歲月時間,

你要花多少時間來收斂回收你之前經驗所能創造的機會與獲利能力?(人生變現)

理論來說:不管你是就業領薪水的?或開公司創業搞技術的。其實到了五十歲時,

你應該就比誰都還要更懂得你過去所從事的技術或相關產品的應用市場或客人屬性了。

古人說:五十知天命,就是這個道理...工程師搞技術也是一樣的。

這時候你就真的不要再拿那些甚麼技術我摸(鑽研)了十年、二十年等等這種話了。

我常說:有些技術不管是領薪水上班的,開公司鑽研技術的,給你個十年、二十年。

努力不懈的工作後不成仙,也會成精的啦。這些是任何一個平凡的後生晚輩都可以輕易

辦得到的啦。不要老是把別人當笨蛋的啦。只是人家不想講,也不想拿出來比啊。

而是你在這個階段之後,你要怎麼面對自己人生的下半場?

你問我的答案,我直接回答你:就是人生變現賺現金;要嘛就是乖乖讓我領薪水

以創業來說: 一開始可能為了生計,也可能對自己的技術認知了得,所以藉由設計委託案

或接外包案的方式來賺取短線獲利,也順便可以磨練技術與洽談生意(在業務面上)的經驗。

但當隨著年紀增長與公司發展來說:其實你應該慢慢的可以從經驗上,看到真正的

你技術上或公司發展的一些侷限性,所以你就應該更能專注在某些領域裡了。(或產品)

就像上述的例子:雷射雕刻機,摸久了你自然知道如何創造這個東西在市場上差異化的

價值,也知道如何在產品上如何優化產品功能(譬如提供消費使用者的方便性)?或如何

簡化或縮短生產流程?降低成本等等關於業務市場通路的開發與生產銷售與零件庫存

管理的有績效的公司管理。當你把這一切都搞定了,也達到你的預期目標時,你大概

也到了五十或六十歲的人生下半場了。這時候你就只要做一件事就好:人生變現賺現金

(努力的接單生產、交貨收錢...有效地致力於公司基本架構組織流程與財務管理就好)

這時候你還需要在市場上跟客人談設計委託案嗎?還要搞一大堆的業務上簽甚麼NDA嗎? 

幾歲了?搞了幾年了...你還在想在技術上跟人家年輕人或不同世代的產品概念上爭甚麼?

要做的頂多也就是在自己產品上優化或改良升級產品在不同世代的市場上保持競爭力而已。

在某個技術領域耕耘那麼多年?我就真的不明瞭說:你怎麼還沒找到一個真正可以屬於

你自己或公司可以專注生產銷售的品牌產品呢?很難嗎?如果沒有?那就可能真的你技術

人生忽略掉太多技術以外的東西,包括家人、朋友,乃至於客戶與市場關係。

要不然呢?搞這麼多年的技術鑽研之後,還在吹噓自己的技術,是怕沒有客人上門找你

談委託開發案還是怕年輕世代搶你的生意?這些都很自然的商場競爭啊。你還不懂嗎?

------

那你說:我就是只喜歡搞技術,不喜歡做產品生產、市場業務通路,乃至於公司財務或

零件庫存管理等等...那就很簡單:乖乖領薪水吧,既然技術了得,那就乾脆專注

技術開發,也不用管人家公司的產品概念,也不要管人家公司業務市場通路操作,

也不用忿忿不平的一大堆看法與想法...你就乖乖的出賣你的技術作為人生變現就好了。

就是我上述所說的:就是人生變現賺現金;要嘛就是乖乖讓我領薪水,這兩件擇一而已。

(坦白說啦,你要能乖乖讓別人發你薪水就好也不容易啊。尤其是你上了年紀之後...,

這還有很多故事可以寫,可以講的...留到下一回有機會再分享吧。)

----

要不然呢?到了五、六十歲你還能幹嗎?張忠謀到了五十幾歲創業,也是只專注晶圓

代工生意;你看到很多公司(或傳統產業)為什麼人家公司產品鳥鳥的~卻還可以一直出貨

獲利?不也都是單純想人生變現賺現金而已嗎?

以前我喜歡專注技術研究探討開發...甚至覺得如果只搞技術開發可以一輩子也不錯的。

離開園區時,心想若台灣有像美國那一種貝爾實驗室?MIT 實驗室?有多好?

台灣也有啦,像工研院、資策會等財團法人也算啦,只是好像都不像美國那一種私人

企業支持的技術實驗室,但我想這些實驗室裡的團隊與人員在計畫最終也還是面臨同樣

的現實問題:開公司賺錢呢?還是去學校單位乖乖領薪水?

這麼多年下來我終於懂了,不是沒有這樣的單位或公司?而是你自己如何定位你自己是

比較重要的,社會環境與時代潮流這些大環境,你是不可能改變他的。技術與產品的

演進也不會到你這個世代就結束了。永遠都是一棒接一棒的往下傳承,就像我自己一開始

看到的引擎控制系統在車用市場的上開起車用電子時代,但我這一代幾十年下來。

車用電子已經從單純引擎控制系統延伸到ABS 、TCS 乃至於自動駕駛等等。

當年美國通用公司(DELPHI) 的技術人員,把他ECU 的設計完成交給我之後,他就退休了。

我們有機會把他延伸到機車市場,也同樣的把電動機車馬達控制概念引用到實際示範運行

,也造就今日各項車用電子應用領域與市場蓬勃發展。沒有人敢跳出來說:他當年的設計

技術有多好?有多厲害?而是真正讓這些技術轉換成市場產品,讓更多人、更多資源的

投入創造一個你原本想從技術出發所想夢想看到的技術人生世界

這或許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工程師所看到與體會到的真正的技術人生觀吧。

分享給各位年輕一代的工程師。加油吧。

9 則留言:

  1. 您好,

    有一些規模比較大的代理商, (通常都有上市上櫃), 他們都會養RD,
    , 將自己有代理的產品線, 做參考設計方案, 或是出 FAE 人力, 包案子幫客戶做
    產品, 請問這就是版主提到的 VAR(Value-Add Reseller) ?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你的留言。
      基本上代理商裡的工程人員或是FAE 是以市場客戶與原廠之間
      技術溝通的橋梁。一般也不太會涉入客戶市場端的產品系統工程問題。
      (這是有牽涉到競業問題,你總不能看到這個A客戶做甚麼?
      然後,業務就這個東西拿去跟B 客戶說吧?)
      代理商基本上就是一種純粹的零件買賣生意。(財務管理)

      當然有些代理商會另外找在某個應用市場領域有相關技術的人或團隊
      合作。給予一些在技術以外的支持,來協助他們在零件業務推廣上
      有比較好的機會,這個就是我所說的VAR 方式,但還是得看人家
      代理商怎麼跟你談?因為業務與原廠晶片進出貨,與晶片價格還是掌握
      在代理商身上。你自己本身還是得跟代理商"搏感情"的啦。

      另外,以前我們在大陸推展晶片市場時,這些代理商也都是直接
      自己出資在大陸地區額外成立所謂的Syetem Design House。
      就是自己另外成立VAR 公司來自己開發晶片應用市場。
      看起來既聰明又方便的方式,不過,這個有個比較不好的侷限性:

      那就是這種VAR 公司就只能忠心不二的在代理商的產品代理線裡,
      挑晶片或解決方案,譬如你說:我今天是用代理商的ST MCU 好用。
      但改天在另一個應用領域裡,是TI MCU 比較適合,這時候你也只能
      LP 捏著,一路得用ST MCU 硬幹到底...除非ST 原廠升級MCU ,
      否則,你就得乖乖地磨~

      相信我:代理商的業務是純商人,很現實的。
      他基本上是不會跟技術人員博太多技術情感的啦。
      開口閉口尊稱你老師、大師...你的技術沒辦法創造他IC 大量出貨,
      最終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啦。這時候也不要把自己過度的吹捧。

      以前我們在大陸的確看到許多不管是原廠代理商裡的VAR 或
      獨資VAR (自己有養很厲害的業務人員,甚至最後還大到成為另一家
      原廠的合法第一線代理商)。還是有許多裡面的工程人員都賺到不少
      錢回老家買地買房的...最後還開玩笑說:只要賺這一波,我就不再搞
      IC 相關技術與生意了...太辛苦,風險也大。不適合搞一輩子的啦。
      (回內地老家之後,就幹起沿海與內地之間的純貿易買賣---
      賣衣服鞋子之類。還轉換得不錯...活得挺自在的。)

      這種類似的故事也是講不完的。就先稍微解釋一下你的問題。
      若還有不清楚的地方,還可以再討論的。
      再一次謝謝你的留言。

      刪除
  2. 其實,現代搞電子應用系統,你真的很難像二、三十年前那樣,
    單純的從你自己技術的應用市場看晶片技術或供應鏈的市場。
    像這樣的新聞:
    http://news.eeworld.com.cn/manufacture/ic643467.html
    "国内IC设计购并重组风起,三大领域被点名"
    如果你覺得好像跟你無關?或你也不太想留意這類新聞的話,
    真的~或許你就只能好好的考慮只做"乖乖讓我領薪水"的事。
    至於創業到中年之後,想最後透過產品的技術開發,最終
    達到單純所謂的"人生變現賺現金"。就真的很辛苦的啦。
    --- 一樣的道理,天天換MCU (IC) 搞最新晶片技術,未必能
    真的為你帶來簡單又輕鬆的人生變現生活的啦。

    回覆刪除

  3. 您好,

    早期整併風氣沒那麼盛行, 代理商產品線被拔掉, 能夠跟客戶推換另一家相似的產品線, 生意還能繼續做下去,

    這幾年國外大公司都流行整併, 像 Freescale 與 NXP 合併,
    ADI 買了LTC 又買 Maxim, Mircochip 買 Atmel,
    由於產品線重疊, 原廠內部進行人力資源調整, (有的人會離開),
    對代理商也會重新評估, 弄得不好, 這條產品線就沒了,
    如果這條線佔公司營收比重高, 會很傷,

    還有, 代理商將客戶培養長大後, 原廠拿回去做,
    再撥一些中小客戶讓代理商去開發,

    這些都會壓縮代理商的生存空間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零件(電子)的代理商是一個非常商業化的業務與財務操作的行業。
      舉個簡單的例子:聯發科去年平均月營收是約 300 億台幣。
      扣掉非零件業務營收(譬如IP 智權的權利金收入),就算分給十家代理商,
      平均可以貢獻給每一家代理商至少20 億台幣。只要少少的毛利 5%
      (其實沒有那麼高啦)...代理商只要左手進。右手出,一個月就有 1億的純益。
      若你還可以跟原廠或客戶談到:收錢比付錢快一兩個月,你手上就多了
      20~40 億元的資金周轉金了...就光只是一家產品代理線而已。
      --
      當然啊,產品代理也承擔相對的財務風險:因為真的毛利低,(譬如3%)
      萬一你給客戶倒了一張訂單,一個月的貨款好了...那是要準備額外
      33 張訂單才能彌補損失的呢。(在中國大陸很容易發生這種風險的。)

      所以你說:為什麼代理商會那麼市儈?會那麼現實?如果你是代理商
      裡的業務人員,你會怎麼想呢?
      一樣的道理:人家別家代理商一個月可以走多少貨?貢獻多少營收?
      而你所在的代理商一個月做多少?你覺得你有多少籌碼跟原廠談?
      人家原廠拔你的代理權很意外嗎?
      你不要以為只有公家機關才有那些甚麼貪污弊案的齷齪骯髒之事。
      只要是商業利益競爭,甚麼事都會發生的啦。

      至於原廠整併後?本來也是一種消滅競爭對手的一種商業手法。
      也真的不用太過意外或驚訝的啦。覆巢之下無完卵,代理商裡的
      工程師們,也不用想太多啦。(連原廠被併的工程師們也是一樣)
      就當作人生某個階段性的任務或工作告一段落了。
      往後要如何調整或面對自己的技術人生比較重要吧。
      ---
      所以市場會有VAR 這一種比較短線或是比較彈性的業務手法公司
      也不是沒有的道理。重點還是:既然要站在一個搞技術的工程師,
      就得要隨時留意技術以外的市場趨勢或商場上業務風向的變化。
      我說了:當你年紀越來越大時,接觸技術以外的人事物就比較有
      多一點的機會或聽到類似的故事。
      你本來就應該要花一點心思來思考技術以外的生存之道。
      我也想單純乖乖一輩子專心搞技術就好,但大環境與現實問題
      就是由不得你可以有這麼天真無邪的工程師心態啊。
      我才說:那些一天到晚總是把自己的技術掛在嘴邊來損損年輕人
      的老工程師們,這種心態真的有甚麼意義呢?
      多多分享一下技術以外的人事物給年輕人聽聽參考比較重要。
      也提供一些技術以外務實的對策與經驗比較實際吧。
      ---
      加油吧。年輕人們。

      刪除
  4. 您好,

    有遇過自行開工作室的工程師, 他們初期是靠接案維生,
    後來演變成開發自己的產品,這些東西也不是多高科技,
    大廠看不上, 做了會賠錢,養不活RD,
    有這想法,看到機會的人, 也沒這技術能力,
    便有了生存空間, (不過, 軟體, 韌體, 硬體都要自己來就是了)

    曾經聊到, 怎麼接案次數變少呢 ? 回應是, 這單做完, 下一單不知在哪?
    客戶賣出產品賺錢, 也不會多拿, 自然少了動力做這塊

    他們也跟我說過, 要有自己的東西, 畢竟到了中年, 有老有小,
    職場稍微風吹草動, 難免擔心受怕, 心態上也容易患得患失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錯,這才是聰明的創業方式:進可攻,退可守。
      我說了:創業初期靠接高毛利短線的外包設計委託案,
      那是不得已的財務操作。也是為了求生存與磨練業務與市場談判能力。
      額外增加自己市場存活的一些技術以外的能力。
      ---
      但長遠規劃與落實執行:還是要以自己的目標與自我品牌產品為主。
      你說的沒錯:其實有很多產品需要整合的技術與一些執行方式,
      都不是一些大公司可以做的。(組織管理能力等等,你這時候你也
      別想去損人家大公司或嘲笑人家大公司的管理或制度,人家在某些
      方面還是比你強啊...)。如果你能夠見縫插針的切入這些產品或市場
      其實都是不錯的手法與策略。只不過你說的:
      就是要自己想辦法搞定軟體、韌體及硬體。當然還要包括一些
      產品設計行銷、生產管理(包含零件庫存財務管理等等)。
      但沒辦法,想想自己以後有機會成為大老闆之後,你還是得學與搞懂
      這些東西與流程管理。
      ---
      沒有人可以保證這樣的機會是否可以成長轉換成大公司或企業。
      (那是需要更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契機...須要人助也要天助啊)
      但我相信:要存活或到了中年(一陣子) 之後,你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
      也真的不用一天到晚還在想說:還有沒有人或公司企業會把設計委託案
      給你做的啦。(年紀大了,真的不要再跟年輕時一樣的幹這種事啦。)
      技術好不是拿出來說嘴用的。而是讓你有更多的籌碼趕快去做
      這些技術以外的事的。
      -
      記得聽過一個事業成功的猶太人講過創業故事:
      當初創業時,母親塞了五千美元給他。兒子原本還不想拿。
      母親解釋說:這五千美金不是讓你拿出來花的。而是要一直放口袋裡,
      讓你出門跟人家談生意或談判時,增加你的自信心而已。
      --
      這樣的比喻應該可以引用這個情況:慢慢地擺脫接外包設計委託案,
      建立自己的品牌產品的市場業務能力。不管多少,都是在建立你自己
      本身的自信心而已。
      ---我的經驗也是如此告訴我的。分享給各位。

      刪除
  5. 小弟的經驗是
    1.選擇比努力重要,選對產業比刻苦鑽研技術重要
    2.年輕時打下的基礎決定未來可以走多遠
    3.產品的時機點有時過了就過了...跟你多厲害沒關係

    非常同意您老講的,上了年紀就要認清自己,首先不只是體力下降,連視力都一併下降,我已經在吃葉黃素+B群+鈣片+D3,說真的終生鑽研的技能只有一項是100%有回報的,那就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能賺到錢,很大成份是進對產業進對公司跟對老闆,有很大的運氣成份,所以這些年有能力我也多少回饋社會一點,因為不比我差的混的比我差,那顯然是我走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高興你能有一些技術以外的成長認知。
      關於你說的三點,我有一些補充。
      1. 選擇比努力重要,某些層面是對的,但對年輕一輩的人來說:
      他們還是不知道哪種選擇是對的?這些往往都有點事後諸葛了。
      過得好一點的會說:嗯,我找到我的路了。過不好的可能就會抱怨多一點。
      所以有些時候,這些經驗就比較沒有實際的參考經驗。
      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我們可以用一些比較實際務實的過程故事說出來,
      可能大家比較有感一點。而且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的思考與調整
      修正自己的方向。工程師(搞技術的)最怕的就是食古不化,只一股腦兒
      相信技術,只相信自己某些根深蒂固的技術觀點:只要我有技術,
      天下所有人事務終究都會臣服我底下的。--- 很可怕的偏見與執著。

      2.跟第一點有點相關,所謂年輕打下的基礎?哪一種基礎?某些技術?
      還是某些資歷?或某些產業經驗?還是一些技術以外的為人處事或是
      技術研發流程經驗?還是得具體一點說明比較貼切一點。
      就像我還是用一些例子來說明:譬如我在IC 設計公司待過,那個
      產業技術文化或是產業生態趨勢,的確是對於我在電子電機領域有著
      不錯的技術或產業基礎。
      當然也剛好台灣的IC 設計與晶圓代工近幾十年來,深深地影響全球,
      這些基礎剛好可以讓我還可以跟著時代潮流走。這也是為什麼早期或
      前輩有些年輕或學生時期想出國留學?為了也就是是否能夠抓住全球
      時代潮流,為自己未來奠定基礎的道理是一樣的。
      3. 也是有些道理,但也可以補充說:技術沒有退流行,而是用另一種
      面貌來呈現出她因應時代的需求趨勢。你看汽車產業,還是汽車產業啊。
      馬達電機還是馬達電機啊。基礎技術沒變。但如果要因應時代趨勢,
      就已經已完全不同的面貌呈現出產業發展模式。還是得看個人如何調整
      自己心態比較重要。譬如我鑽研過引擎ECU ,這個東西不會不見,
      但你可能還要多涉獵ECU 以外的AutoSAR 之類的東西,才能因應
      市場潮流與需求的。若只是光講裡面一兩項基礎的東西,的確說自己
      很厲害,真的沒啥意義的啦。

      如果針對所謂營養保健食品這件事,我也非常認同你的。
      年輕人你真的不要鐵齒,不相信,等你過了五十幾歲你就真的
      深深體會得到的,尤其當你看到你小孩如同你現在二、三十歲時,
      生龍活虎一般時,你就懂為什麼以前我們父母親會這麼嘮叨了。

      最後還是很高興你最終還是找到你人生可以穩定下來的一個
      千里馬與伯樂之間的知遇機運。好好珍惜加油了囉。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