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老工程師的技術生活(四十三) --- 這就是你所知的技術產品?

好像很久沒寫文章了喔?這就是經營社群媒體很辛苦的地方...

因為你還有工作、生活要過,除非你真的得靠社群媒體經營為生,

還是你真的把這些文字創造當作一些額外甜蜜的負擔。現在就算你要經營

社群媒體,你也得不斷的找尋題材與製作內容,創造話題,但是呢,搞技術

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累積出成果,那你一個人又怎麼能跟浩瀚的網路世界裡,

那些來自各地各路英雄好漢比呢?所以啦,我才一直強調:搞技術做產品,當老闆,

其實是沒有多少時間可以讓你還有那麼多美國時間來整天貼FB, 搞Instagram 等?

個人或小公司,資源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想從這些社群媒體去創造業績,也絕對

不是你所想像的那麼簡單的啦。公司為什麼除了研發部門外,還要業務財務等部門?

就是因為很多事情看起來不多,也不難,但它就是會花去您許多寶貴的時間與精神。

創業維艱,這個過程就得要看得準,管控得好,否則那些時間一過,沒精準的抓到

時機或契機完成產品出貨獲利,發展組織,完善公司分工職責。事後你再來耍嘴皮子,

整天吹噓自己,譏諷對手或其他市場競爭者,這只是更浪費時間與精力而已,只是

更凸顯出你除了技術還可拿出來吹,其他的策略規劃、組織發展管理呢?

唉...年輕衝動不懂,以為嘴皮子上爭贏了,就高人一等了?人有了年紀就懂多了啦。

所以我才不斷的以自己創業的故事告訴你:工程師除了玩技術以外,還有很多事物

更值得你花時間與精力去研究與思考的。(公司與市場的經營策略等議題。)

---

今天來拿個例子東西來講講市場產品非常現實的技術所扮演的腳色與份量吧。


這種東西就是 DIY 的玩意兒。我是年紀大了,也沒其他嗜好,花個小錢買回來玩玩,

怡情養性,從技術上也不用承擔太重的罪惡感或是業績壓力吧。

這東西透過大陸所謂的中國製造 2025 口號,甚麼只要覺得可以弄個東西出來賣的,

就給他用力地給他生產,貼到購物平台上就可以做生意了,也就是如此,很多東西

也不需要甚麼技術開發或包裝精美的外觀或品牌行銷,當然很多產品的價錢就內捲

到不行了。(當然也不只這東西,尤其產品更迭速度很快的電子半導體市場更是如此,

從上游的半導體零件、開發套件,衍生技術產品,不管是半成品或到一般消費性

電子都是如此,難怪許多同輩的老同事都不禁感慨:電子業難為也啊。😥😩😪)

這個東西原始也是一個開源計畫內容:AVR-Transistortester

https://www.mikrocontroller.net/articles/AVR-Transistortester

現在也有人繼續維護:Github ....https://github.com/kubi48

反正就是:"國外一開源,國內就自研。" 。當然啊,你也可以認真的去研究,然後

創造出屬於自己價值的東西,不過,你要先看完這篇文章再說吧。


這東西就是小成本DIY 玩具嘛,一大堆平台都可以購得。以下是就網路上的電路圖:

實際PCB 照片:


如果是讓我再年輕個三十歲,我想學單晶片的話,我可能會拿這個東西出來學AVR 吧。

還可以從門外漢,學到許多電子零件部品的許多知識內容的。

😁😂😃😃😄

---

但這個東西做完就可以當商品做生意嗎?注意喔,給個DIY 包裝產品跟讓人家擺在

貨架上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喔。不要傻傻地以為搞玩這些DIY 技術之後,就可以開店

做生意了囉。以下我們就實際拿其他類似的商品出來比較一下:

我們先來實際的量測一下吧,我就以最簡單的電阻零件來測試比較:


上圖照片左邊的是從電子材料行買到的 1% 精密電阻:82 歐姆。結果它量出是 80.4 歐姆。

你能接受嗎?當然啊,若要拿到政府商品檢驗局的認證的話,可能還要努力一下吧。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與學問,我們先擺著,待會兒再回頭討論吧。

所以當你研究玩這個開源 DIY 之後,你就可以針對你理想中的產品進行商品化開發。

這裡我就直接拿市面上有進一步的產品來比較吧:


這個東西有進一步商品化的做得比較精美吧....結果同一顆電阻的答案:83.4 歐姆。

而同一家公司也有出攜帶比較方便版本:


好像比較準一點吧。但是,既然是同一家公司出品的產品,你出廠前不是應該做一些

校正回歸嗎?用的應該同一套品管測試設備與方法嗎?怎麼會出現兩個產品的量測數據

落差呢? 好的,這個問題我們稍後再一起討論好了。


喔,這台是我擺在工作檯身邊的三用電表。好像還比較準一點喔?


這是備用的三用電表,也好像差不多,,,

如果你工程師性格很龜毛的話,你可能會多花一筆錢買好一點的設備,可以在社群媒體上

拿出來吹噓或噴人家用的:😂😁😃😃😆😅


這樣子你就比較有成就了嗎?你自己就可以自 High 一陣子了喔?

----------

這種 LCR Meter 拿來量測電阻就是一個基本功能吧。 但既然是量測工具,講求的就是

準確性與量測重現一致性。以前我們在學校念書時,老師都會教我們說:

量得準,跟反覆量得一致性是兩種不同的結果,最好的就是既準確又有一定重現一致性。

我這邊只有同一個待測物,那不同的量測工具,卻有截然不同的答案,那你說你相信誰的

答案準?然後萬一量電阻準的,量電容不準?怎麼辦?還有支援其他電子零件量測耶。

看到別人類似的商品支援的零件種類品項越來越多,那我是也該為產品升級更新呢?

---

以前用傳統邏輯電路搭配一些量測零件開發產品,可能要在產品設計上花很多時間調整,

現在呢?因為有了多樣性,越來越強大的單晶片系統,部分有些設計工作就可以簡化了,

當然這些系統平台也可以提供後段的量測校正工作的支援...但事情就會變得比較簡單了嗎?

難道這些開發與驗證測試工作就你公司一兩個人就可以搞定了嗎?

東西就弄個像DIY 套件就可以拿出來賣了嗎?生產出貨時,你怎麼完成產品品管校正?

用甚麼量測驗證方法?用甚麼輔助儀器設備呢?然後你怎麼定義品管流程上 PASS/N.G. ?

還有一個重點:你這個產品每天預計的出貨量為何?你每一段的流程該花多少時間?

然後檢測品管沒過,被打下來的不良品?你要如何修復或重新完成修正錯誤?

....

因為我最近幾年透過USB 連線PC 技術,幫廠商做了不少類似產線檢測品管治具,

深刻地看到初期產品設計到真正產品量產過程中的這些需要反覆重現不同的零件

設計選用,以及許多原始產品的系統設計所應該支援後段生產校正回歸的工作

也非常有幸的,體會到本身技術不會只侷限初期的產品技術開發而已,還看到許多

完成產品能夠順利量產出貨銷售過程...就比較不會只因技術深耕而有過於偏執技術控

的工程師性格時常發作的老是對許多技術以外的人事物有所質疑或批判。

----

是啊,你每天就在社群媒體看那些專家、大師整天就在那貼文吹噓產品開發技術有

多厲害?但他手上有多少產品有真正的走到商品上架銷售的?又有多少銷售量?

每個技術開發者,總以為他只要把產品開發的一、兩套"Gold Sample" 交到客戶手上,

他就覺得任務完成,功德完美了,他就可以堪稱大師、專家了?收了開發設計費,

也沒看到自己開發的產品在市場上發光發熱,就覺得是客人失職,沒能力放量生產。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記得我以前有篇文章提到:過去園區工作時,面試官或你的

投資者,其實不太在意你做過哪些計畫?做過哪些產品?而比較在意的是:

你所參與的計畫或開發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的成績(數量)為何?

畢竟真正的產品能走到放量生產出貨的,絕對不只是前段的開發設計而已,

有很多是更需要支援後段的驗證生產品管檢測的。學問就在這些如何做到

你的設計真的可以經歷這些不同的生產流程環境,讓完全不懂你的設計的

產線作業員可以完成產品生產規格還落在商品規格要求之內

你想想蘋果手機可以交給鴻海等代工廠生產,而且不用提供原始內部設計資料,

也不用整天跑到工廠或到處貼文吹噓自己的設計能力有多強?

卻又可以讓代工廠完美準時的以每天數以萬計的如期出貨...創造市場銷售

亮眼營業數據時,你該讚嘆的不只是蘋果的手機設計,而是該公司在完成產品設計

之後,還可以提供一套完整的生產驗證測試品管流程讓產線完成生產工作。

那些只是整天拿著自個兒的技術自吹自擂的大師、專家們,其實只是更凸顯自己

幼稚又短視的偏執觀而已,一點也不懂得商品開發生產的許多關鍵因素,

也完全不尊重那些從設計團隊開發到支援後段生產的協調分工專業

如果一個產品從設計沒有真正蹲著得陪後段生產驗證測試品管流程,其實都不算

稱得上是一位負責認真的工程師,整天就只是拿著自己的技術鄙視那些不懂技術,

只會搞紅海生產的工廠製造人員或廠商....其實他的工程師職涯也稱不上完整的啦。

這也就是我之前舉例那些園區老前輩或創投家所在意的你的"功績"在哪?

----

這篇文章透過一個簡單便宜DIY 套件,來討論到說:一個簡單的量測工具,要能

拿到市場銷售通路上,如何建立一個產品品牌。在工程師的眼中覺得技術是他的

品牌價值,但在老闆與市場眼中,品牌價值卻是來自許多暢銷產品(可以不斷反覆

在生產線上產出供應市場所需)以及穩定產品品質。這是一個組織團隊專業分工所

創造的價值,而這些絕對不只是光只是產品的初期設計工程師的成就而已。

一個優秀的工程師若只是從產品初期設計開發來看產品設計、生產與銷售服務的話,

不免有點坐井觀天,這樣的觀察產品技術與市場坦白講也不夠稱得上大師、專家。

談設計開發委託案,還要設限:太簡單、過於低價大量的產品,不屑接受,但

其實世上有哪些後來暢銷知名的產品,沒有走過這些辛苦的生產品管流程的?

一瓶可口可樂可能成本沒多少?但是他可以每天充分供應全球消費者所需,

還可以維持一定的產品穩定度,所以人家才是世上數一數二的品牌價值。

產品技術開發可能會因新的設計方法或不同的生產工具更新創造出不同的

產品設計技術,譬如這幾年全球吵得沸沸揚揚的半導體生產,沒有艾斯摩爾

(ASML) 的不斷突破的曝光技術,也若沒有 tsmc 在生產技術精進的支援或回饋。

今天也就因為這些後段生產技術,反過來影響著整個前段IC 設計開發方法與流程。

這樣的產業鏈所創造緊密的半導體開發設計技術與產品生產流程與製造良率。

絕不是我們光從一個簡單的系統設計耍耍嘴砲,以偏執的技術觀點來評論

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到市場銷售及品牌建立的價值。

一個越是成功能被受尊崇的大師或專家,其實是更懂得如何內斂與更尊重

市場上其他同業各項分工產業鏈的價值

坦白說:光只是弄一兩套Gold Sample  出來貼文,耍耍嘴皮子,那這樣子的東西

就跟我們一開始買來的那個DIY 套件,本質上有甚麼不一樣的?這些所謂的

開發套件、驗證平台又不能證明甚麼?要不然就跟大陸內捲市場一樣啊:

你就去專心賣這一類的開發驗證平台就好啊。如果是你一輩子都浸淫深耕在

所謂專業的技術開發,結果換來是如此這般而已,你真的希望如此嗎?😥😨😪

---

我們工程師的職涯會隨著歲月的累積會慢慢地拓展我們的視野,也會不斷的改變

我們看事情與評斷人事物的角度與態度。參與的委託案或開發設計計畫越多,

不是讓我們以後有很多嘴砲可以拿出吹噓或去貶低他人來凸顯自己的優越。

而是讓我們有更多看事物的心得來分享給後生晚輩,可用一個更客觀更正向的教化

人心的。

譬如我們有時候會看到一個人很辛苦創業沒日沒夜的工作,一個月賺個跟上班領薪水

沒差多少的收入。大家就會嘴說:那他為什麼不去園區上班就好啊?

但其實背後的故事:他可能沒有顯赫的學經歷,去了園區還是一樣的辛苦工作,

而且還要每天準時刷卡上下班、聽長官訓話...。與其如此,真的不如自行創業做個

小生意還自在一點。人生有許多你我都無法承受的無奈,真的不用過於偏執的

將自己的觀點加諸在別人身上,如果能夠更正向的提供富有教育引導或全面的分析

優劣策略供他人學習與借鏡是更有價值的。

至少這幾年我也如此感觸很深了。也希望每位工程師們能夠這些案例或經驗分享中,

找到或學習到真正屬於自己自由自在的職涯生活。

祝福大家一切平安順利。

11 則留言:

  1. 現在很多電子零組件,原廠或市面上都有出所謂的評估版,
    或是模組化套件,你說要從這些既有的套件平台上,
    那弄個 溫溼度量具,或是某些智慧型家電控制器等等。
    其實都非常容易的,但如何從這些開發測試驗證過程中,
    走到真正可以透過工廠生產掛上商品品牌拿到市面通路上,

    這才是:一位真正工程師要學習思考的重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 東西會動沒什麼, 現在網路資源太多了, 拼拼湊湊, 很快就會有個會 "動"的 Prototype,
      可是老闆, 業務不知道後續還有很多驗證與測試工作要做, 辛苦的就是我們這些工程人員

      刪除
    2. 是啊。
      同理可證:這個開源的時代,你說你只要接委託設計案,
      不接受大量的量產訂單?
      (沒有導入量產,誰知道設計有沒有其他牽涉生產問題?)
      這樣子的技術開發設計公司,在未來在台灣的生存空間
      是甚麼?(其實,以前本來就很難經營了...)

      這些才是我們想只以技術為本的新創公司,他的市場定位?
      發展策略是甚麼?是更需要好好的思考與訂製策略的。
      ---
      我說了:我們這些資深的玩家,現在在網購平台,便宜的買個
      開發驗證平台,隨隨便便也都可以弄出個會動的樣品啊。
      我們更清楚:客戶或老闆就得要在砸錢搞定導入後段生產資源。
      誠如你所說的:客戶或老闆未必會懂,所以你接委託案,
      就拿這個理由噴客戶有意義嗎?只是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而已吧。

      刪除
  2. 剛就業,看到電子主管後面櫃上都是書。工作不到十年,有次大整理就丟掉大半,因為網路起來了。本來寫FPGA,還去學寫CPU,因為FPGA中最複雜的就是CPU,後來也沒在用,因為MCU起來了。技術學不完,就怕走錯方向。於是不完全走技術改思考產品是如何來的,我先弄清楚現在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後來才了解最困難的是抓規格,因為它通到公司外部(市場面)。只要進公司內,就會有人去管理(不管管理好不好),但外部才是重點,我看到很多規格不良,最後收起來的產品。
    然後開源出現了,我發現公司危險了,這個問題我花了很久才想清楚,它是世代轉,公司也開始M型化。公司不是小型到個人工作室,不然就要大於萬人不然活不下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得沒錯。
      公司PM (產品企劃)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往往就是老闆。

      開技術服務公司,如果只是被動的等客戶開規格的委託案,那你
      公司是永遠學不到如何看市場,開產品規格。如何控管產品開發
      流程,也更沒辦法從生產出貨回饋,初期開發的規格定義。

      就像人家在FPGA 上做IC 設計時,一開始就得定義生產時的
      test pattern 了,也同時定義設計進去了。

      所以我說:在台灣這種代工產業模式的大環境下,你就光想
      被動的等著客人開規格給你委託設計案,是如何長久經營呢?

      技術好又怎樣?公司經營策略與定位不對,做的是永遠是
      辛苦的追著市場研發賺那個血汗又燒腦的錢而已。

      刪除
  3. 再來的公司會變成什麼樣子,個人要在那一種公司生存下來。若是全能型,可以走向工作室,能力就是拼裝,找要的模組拼裝接案。或是大型公司內做頂尖員工。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大家不要以為厲害的工程師才會出來開公司;
      也不是在大公司裡就沒有很厲害的工程師。

      所以真的不要輕易地相信那些在社群媒體貼技術文章
      的工程師就很厲害,甚麼老師、大師或專家。
      我常開玩笑說:真的不要把別人都當作笨蛋。
      只是人家要不要理你而已?
      就光靠一個全能型的工程師創業弄公司或工作室就很厲害?

      我舉個人物例子好了:
      上個月剛掛牌上市的 意騰-KY(7749) 的董事長:嚴志展(JJ)
      他是我第一家IC 設計公司的老同事,
      人家是科班交大電子畢業的~當年畢業後就進入聯電集團,
      在IC 設計教父蔡明介先生底下做事。
      當初公司要與另一家IC 設計公司合併時,他就有自己的想法,
      另起爐灶成立新公司,後來公司興櫃衝到 兩、三百元,
      然後公司被MTK 合併,然後呢?又新創這一家意騰。

      開公司後,上市櫃之後把公司賣掉又如何?
      有些產品本來就是有其階段與時空背景的價值。
      厲害的人根本不會被任何一個單一產品所束縛。
      有技術、看得到未來時代趨勢的機會在哪?
      做甚麼都可以啊。誰會跟你在那邊整天拿技術吹啊?
      真正厲害的是:能帶領後生晚輩團隊一直創造真正的技術價值啊。

      以他在產業的信譽資歷與價值,不管他想開甚麼公司?
      想做甚麼產品技術?我想都有一大堆創投公司或工程師們
      也都會慕名的登門跪求吧。
      你有看他會在社群媒體弄個粉專,整天吹自己的技術嗎?
      而你會懷疑他對於技術的專業度嗎?
      這才是我們所需要關注與見賢思齊學習的對象。

      刪除
    2. 抱歉,打太快了,用注音輸入,沒留意到
      同音選字問題:意騰董事長顏志展(JJ)先生。
      特別在此更正。

      刪除
    3. "意騰" 這個例子真是生猛! 應該是當工程師的最高成就了吧

      刪除
    4. 我想人只要經由歲月的累積,因增廣見聞,自然總會有
      一些人生閱歷與經驗,但這些不是讓你拿來吹噓或
      拿來用以批判甚麼。而是讓你更懂得知恩圖報。

      看到老同事這麼優秀的屢創佳績,我們很替他高興,
      當初公司裡有兩大產品線,JJ 是我參與計畫產品以外的
      另一個產品線主管,當然有些系統應用端包括USB 或
      軟體部分,我們是共用資源的。平常大家有空也都會
      一起打羽毛球...

      但就算是同事,各自發展與際遇也會所有不同,
      不用太於羨慕或怨嘆...個人覺得目前生活也不錯啊。
      到了這個年紀就是得:多一點感恩,少一點抱怨。
      有空之餘,也把自己一些經驗用正面的態度分享給別人。

      人生的態度會決定你的高度,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
      但未必每個人都做得到,尤其包括你身邊的人,
      也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你的觀點或態度,
      但只要秉持這樣的理念...其實大家都可以怡然自得的。

      至於現實生活的各種壓力,那也只能默默的努力向前,
      所承受的酸甜苦辣,那就當作你的人生修行吧。
      大家一起加油吧!共勉之~

      刪除
  4. 剛好看到別人把永磁馬達控制器做得"俗擱大碗"。
    你然後還要整天跟別人說:我的技術很厲害,很扎實,
    但卻又設限的要求客人甚麼產品規格太簡單,太便宜單價的...
    我們不接,但現實生活就是:這些產品已經充斥市場了。
    你還有多少東西可以做?
    該影片的工程師聽了這樣子產品開發思維,笑說:
    他是活在技術的天龍國裡嗎?😁😂😃😃😄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9Em8kBNY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