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工程師創業經驗故事(二十八)---學習或投資

現在來補充說明一下這一兩個月,為什麼上個月文章會沒寫這麼勤了?

因為年紀大了,難免就是會有"身苦病痛"(台語),以前不會發生的事,

有年紀就容易發生的。--- 不過,不用緊張,就只是"板機指"而已。

對我們這種整天坐在螢幕鍵盤前的人來說:動動手指敲敲鍵盤在也非常稀鬆

平常的事啊,但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他就是會發生啊。那怎麼辦呢?

原本想就是簡單的手指使用過度產生的不適,就去找個中醫看看就好了吧。

中醫師也跟你說:喔,這個療程就兩三周就好...

 然後呢,就是針灸外加遠紅外線及電療 (疑,後面兩項應該不算傳統中醫吧,

好吧,我們就當他是"科學中醫"好了。)



結果,前前後後搞了一個多月,沒見起色...哀~

這中間還是工作夥伴開玩笑地說:"Chamber 別傻了啦。這東西如果中醫可以的話,

早就"超英趕美"了啦。"😂😂😅😇😁😀

之後,只好又回頭找西醫處理了。結果還是安排一個小手術:



這樣子,前前後後共折騰了...兩個多月,如果再加上後續的復健(因為長時間手指僵硬)

到現在手指還是有稍微不適感。就此就難免感慨:真的年紀大了,小毛病就可以折騰

你一陣子了。

在此我還是要先聲明一下:並不是中醫不行,這還是要看每一種病因或哪個中醫師的

能力而定的啦只是我們都是在科技界打混的,相信科技或科學,所以就會開玩笑說:

"超英趕美"?會不會想太多了啦

然後就在最近就看了兩篇我覺得值得拿出來說一下的報導文章:

===========================================

第一篇就是學習:

因為我本身是從電子電機、資工的門外漢,透過自學或上一點課(其實絕大部分都是

自學而來的),當然也是因為有興趣,所以就乾脆去找份相關的工作,領個薪水跟著

那些科班前輩學習而來的啦。一路也辛苦地走過來,坦白說:那時候學習簡單的

單晶片的應用與一些軟體開發,都是非常有趣也都有一些成就感的,那也是屬於

我們那個年代的幸福。就像我們當年念書有所謂的校園民歌,聯誼郊遊活動等。

現在時代不同了,當然也都有不同時代的樂趣,我不會特別強調甚麼?時代的變遷

的轉變就是如此。也不用大驚小怪的,也不用羨慕,我也不會感慨說甚麼

時代社會環境如何?又如何?多讀讀歷史就會懂了。但重要的還是有用的經驗傳承

---

以下有一篇從朋友FB 分享內容找到源頭的文章,我個個人覺得如果把他套用在

我們這個領域裡,也應該蠻貼切的。以下就是原始文章,

我也引述的把我所認為可以套用在我們領域的對照組,以藍色的文字描述補充

此文章是提到一位因失業而創業的故事。應該也蠻貼切我的系列文章的。

所以特別收錄。

//---

以下文章出處:

朱騏臉書:七月十日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HmnzYw3ni/

//---

這是 Pat Flynn,你一定得認識他。
他在 2025 年 6 月剛出版了一本書《Lean Learning》幫助讀者擺脫資訊焦慮、重新定義學習,但臺灣幾乎沒人在討論他。
Pat Flynn 是知名的創業家和 Podcast 主持人,他的節目《Smart Passive Income》已累積超過 6000 萬次下載,在 YouTube 上也擁有 30 萬訂閱者!
他的個人創業故事超級精彩!
...
​▋一切始於一場失業
2008 年,Pat Flynn 被建築公司裁員。
轉而創辦自己的網站與部落格。在過去求職與創業的過程中,他經常掉進「讀很多、做很少」的陷阱。
他花了無數時間聽 podcast、上線上課程、做筆記,卻遲遲沒有真正啟動。這段經歷讓他開始反思:
學習是否太過「以防萬一(Just in Case)」,
而不是「剛好需要(Just in Time)」?
你真的要留意:當你看到別人成就,或是你有所興趣的項目前輩們,給你一種:
好像我自己能夠向他們學習之後,就可以具備同樣的高度成就與機會。
但真的如此嗎?當你學會單晶片系統開發,或某個產品系統開發技術
你就真的可以如那些人一樣嗎?而擁有那樣的技術與技能,就真的可以享受
你想要的生活與目標了嗎?

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這些,然後就天天因焦慮地想東學一下,西學一下...
就真的有用嗎?

​▋一次打高爾夫的意外收穫
他在高爾夫球場上的一次觀察,成了轉捩點:
兩位初學者,一位(Terry)拚命研究技巧與理論,另一位(George)則只專注一個動作立刻實戰。結果是後者穩定打出佳績。
這讓 Pat 開始設計出一套學習模型,強調四件事:
1. 明確設定下一步行動目標
2. 只吸收完成那步所需的資訊
3. 馬上實作
4. 反思再調整
他稱這為「Lean Learning Loop」。
真的,要學習投入自己的資源之前,要好好的評估一下,
只是真的想學?還只是工作需要?若是工作需要?就非得都自己全面投入?
然後自己學習的 Check Point 點(或停損點)在哪?
以我自己來說當初學習引擎電子控制的韌體開發,不是一路傻傻地
從頭做到最後,矢志要以自己力量開發出一套屬於自己的 ECU 。
真的有必要嗎?技術是跟著時代與市場需求而走的。學習有成就感,
但也有可能因為沒有未來市場機會,反而讓妳許多努力付諸流水,然後
也沒有任何其實市場機會可以延伸...那學習投入那個系統領域的目的在哪?
我自己是從那些ECU 基礎概念裡,延伸到 系統調教(就是透過USB 連線PC)工具
的開發應用,還有那ECU 那內部分時多工的系統規劃與撰寫技巧,讓我在其他
電子韌體系統上都有很好的市場延伸性。而不斷的可以從事韌體系統與
USB 應用開發工作。

在現實生活裡,肯定會有人跟你說:那個Terry(技術理論專家),
會比那個George 更有未來發展與機會的。但真的如此嗎?
等你有了年紀之後,你就會慢慢懂得,我也不先點破吧。😂😇😄😅😅

​▋Lean Learning 其實無所不在
這種學習精神,其實是一種生活哲學。
他發現:孩子在生活中就是這樣學會走路、說話、解決問題的。
真正的學習發生在行動中,而不是囤積知識。
Pat 將這理念,帶入他的創業教育社群 。
在社群Smart Passive Income 中,他幫助學員轉換學習方式,
避免陷入「永遠在學、永遠沒做」的焦慮循環。
不要整天看那些在社群媒體上的那些老師或專家貼文,
曬出自己在那些系統領域裡,有多厲害?好像參加授課之後,
你就可以跟他們學習個好技能?然後,那些所謂的老師或專家,
也是好像整天就是等著要開班授課,然就會有人一直報名...
彼此就陷入這種:「永遠在學、永遠沒做」的焦慮循環。
學了之後,要怎麼做?難道就只有學老師專家的那些技術就可以了嗎?
這部分我已經分享很多創業故事了,在此也不再贅述了。

​▋出書的起心動念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套方法,他在 2025 年推出新書《Lean Learning》,
主張「學習少一點、但學到點上」。
這本書特別之處在於:
- 結合個人經歷與真實案例(例如他兒子從玩樂高學到解決問題)
- 提出「微型學習任務(Micro Mastery)」概念,讓人能在 5-10 分鐘內獲得回饋與成就感
- 引導讀者「主動限制資訊輸入」,甚至建議「拒絕攝取過多資訊」重整閱讀習慣
​▋低調行銷,但書籍卻大賣
雖然 Pat 是擁有百萬粉絲的線上創作者,但他拒絕把這本書當成社群操作工具
他刻意減少宣傳噱頭,只讓真實讀者與口碑發酵:
- 書一上市便登上 Amazon 排行榜
- 收到多位創作者與學習教練的一致好評
- 成為行動導向學習者的口袋工具書
看起來寫這種書籍,比寫那些系統應用專業的書籍好賣喔。
而且這種書籍銷售方法也不錯,
寫了書,就想讓書籍大賣而聲名大噪,也沒你想的那麼容易吧。

​▋資訊無價,但注意力更稀缺
比起「把學習變有趣」,Pat 更關心的是「把學習變有效」。
他在書中反覆強調一個觀念:「資訊無價,但注意力更稀缺。」
學會說「不需要現在知道這個」,才是成年學習者最關鍵的心法。
這點也剛好說明:我們現代人,整天看著社群媒體貼文,
然後撰寫貼文或轉貼文章,搞了老半天,也不知道這些資訊內容
對自己時下有多少幫助?
你真的要留意:這些不經意瑣碎的時間,其實都蠻浪費你
真正需要你自己去做事情的時間的啦。
尤其你是年輕人或還是在努力的為自己中年生活打拼奠定基礎
的寶貴時間。

​▋獻給忙碌但愛學習的現代人
最後,他把這本書獻給所有因為學太多而卡住的人。
如果你有以下症狀----
- 下載了一堆電子書,卻一本都沒打開
- 看了很多課程,但寫文章還是不知道怎麼開始
- 有很多點子,但沒一個真的做出來
那麼,《Lean Learning》這本書...
也許就是你現在需要掌握的學習哲學。
...

以上三點結論。正是所有當你看了那些所謂的
老師或專家之後,你自己又做了哪些?
這些才是你自己真的要去思考的。

我自己從書中,學到以下 8 個重要學習原則
原則1:只學現在需要的
學習要有明確目標,不要為了學而學。
Pat Flynn 提醒我們:真正重要的是找到「現在最需要的知識」,其他的先放著。
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你想學習日文,不需要一開始就把所有文法和單字都學完。
你可以先確定自己的目標(例如:想要看懂日文非虛構類書籍),然後:
1. 買 1-2 本有興趣的日文書籍
2. 準備基本的日文教科書
3. 開始閱讀,遇到不懂的再查
4. 用 Anki 記住常用單字
5. 每週固定複習文法
這樣的學習更有針對性,也更容易持續。
原則2:用最簡單的方式開始
很多時候,我們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了。
Pat Flynn 建議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這件事情很簡單,那麼它會是什麼樣子?」(If this were easy, what would it look like?)
這個問題能幫助我們找到最小可行動作(Minimum Viable Action)。
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你想開始寫作,不需要一開始就想著要寫出一本書。
你可以:
1. 每天寫 100 字
2. 寫你最熟悉的話題
3. 先發在社群媒體上
4. 收集讀者回饋
5. 慢慢調整內容
從小目標開始,累積成就感。
原則3:定期反思「學習的Why (為什麼)」
要維持學習動力,定期反思很重要。
Pat Flynn 建議每兩週花一小時,問自己三個問題:
1. Progress(進度):已經完成了哪些里程碑?
2. Passion(熱情):這條路還能讓你感到興奮嗎?
3. Purpose(目的):這個方向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
舉個例子來說:
假設你正在學習寫程式,可以這樣檢視...
- Progress:已經完成了哪些小專案?
- Passion:寫程式時是否還感到有趣?
- Purpose:這項技能是否能幫助你達成長期目標?
定期檢視能幫助你及時調整方向。
▋原則 4:遵守 Lean Learning 學習流程
要讓學習更有效率,需要一個清楚的系統。
Pat Flynn 提供了 8 個具體步驟:
1. 將技能拆細
2. 排定優先順序
3. 設定明確目標
4. 蒐集必要資訊
5. 開始行動
6. 保持耐心
7. 慶祝小進步
8. 選擇下一步
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你想學習攝影,可以這樣做:
1. 拆分技能:構圖、光線、後製等
2. 優先順序:先學基本構圖
3. 設定目標:一週拍攝 10 張作品
4. 蒐集資訊:看 YouTube 教學
5. 開始實作:每天外出拍照
6. 保持耐心:持續練習
7. 慶祝進步:分享好作品
8. 下一步:學習光線運用
建立一個學習系統,讓進步變得可預期。
原則 5:專注於實際應用
知識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論層面。
Pat Flynn 強調:真正的學習是在實踐中發生的。他建議我們要把學到的知識立即轉化為行動,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收集資訊」的階段。
這就是為什麼他特別強調 Just-in-time information(及時資訊)的重要性。
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你正在學習寫部落格文章,不要一次就想把所有寫作技巧都學完。
你可以:
1. 先寫出一篇文章大綱
2. 遇到不會的地方再去查資料
3. 完成初稿後再學習修改技巧
4. 發布文章後研究 SEO 優化
5. 根據讀者回饋持續改進
這樣的學習更有效率,也更容易看到成果。
▋原則 6:建立個人使命宣言
學習需要一個更高層次的指引。
Pat Flynn 建議我們可以透過回答以下問題,來建立自己的使命宣言:
1. 有哪些原則是我無法妥協的?
2. 我想對世界產生什麼影響?
3. 我希望展現出什麼樣的特質?
4. 對我來說,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舉個例子來說:
我的使命宣言是...
- 原則:永遠保持誠實,寫對讀者有幫助的內容
- 影響:幫助更多人解決實際問題
- 特質:清晰、實用、同理心
- 成功:能夠改變讀者的生活
有了明確的使命,學習才有方向。
原則 7:透過「教別人」來學習
不是所有東西都要自己摸索。
Pat Flynn 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透過寫《如何寫一本電子書》的指南,不僅幫助了其他人,也讓自己的寫作流程變得更有系統。
分享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舉個例子來說:
當你學會了一個新技能,可以:
1. 寫一篇教學文章
2. 錄製教學影片
3. 回答他人問題
4. 建立學習社群
5. 整理成數位產品
教會別人,等於教會自己。
▋原則 8: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是莫忘初心
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
Pat Flynn 提醒我們:當遇到批評或攻擊時,要記住「受傷的人才會傷害別人」。不要讓別人的負面評論影響自己的學習熱情。
要相信自己走的方向是對的。
舉個例子來說:
當你開始在網路上分享學習心得時:
1. 專注於真正想幫助的讀者
2. 重視建設性的回饋
3. 不被惡意批評影響
4. 持續改進內容品質
5. 記住初衷與目標
保持正向心態,才能持續進步。
如果你喜歡這篇貼文,歡迎訂閱我的「知識複利週報」。
我發現許多優秀知識工作者都有寶貴的洞見,卻往往悶在腦中不知道怎麼分享。
每週二中午 12:00,我會分享一篇 10 分鐘的實戰指南,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輸出系統。
馬上加入,和 10,000 個訂閱者一起學習
強力推薦這本書!

=======================
以上這篇從一位失業者,轉換成一位有所成就的創業家身上,
值得我們可以不管是就業或創業角度,都可以值得學習的。分享給各位。

//---

第二篇是關於投資:

這就我本文開頭的開玩笑講的超英趕美的事,當然我也一直強調整天拿技術出來

自吹自擂,好像十年寒窗苦讀努力,就會有了高人一等或超越別人的機會,

甚麼機會?技術比人家強,就可以多賺別人的錢?公司可以比別人大或強?

學術地位比別人高?是多一個學位呢?還是可以多個專家、大師的稱號?

我這個年紀知道的是:

不是擁有一個想處處超越別人的技術,就活得比較輕鬆自在。

也不是天天從是技術鑽研的工作,你就有更高的技術成就地位。

現在這時下:你覺得甚麼技術才是世界主流地位?又要如何建立這些技術環境?

就整天貼文說:自己以前從事過那些案子或計畫?走過多少令人感動的工程師

歲月故事?就可以建立公司、產業的競爭力嗎?

這是一篇簡單的投資故事報導而已。箇中的細節與關鍵因素,相信常看我部落格

文章的人都應該可以體會得到啦:標題很簡單,報導的內容就是針對

整天想超英趕美的對岸產業: 国产GPU,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

這內容就是充斥著金錢數字,若是你是個技術控腦的人,你一定沒有多少興趣

這些內容。怎麼不整理分析技術呢?怎麼不深入探討技術開發內容呢?

總是講財務或投資....沒興趣,也不屑看這種沒技術含量的報導文章。

沒關係,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我們也不勉強...我就只列一下相關段落標題。

两家厂商IPO:烧钱快,赚钱难

...

排在队上的企业:还得接着烧钱

...

AI能让国产GPU起飞吗?

...

---

我相信也不用我多說,這個領域的技術都不是你我說弄個部落格,開個

社群媒體粉絲團等,就可以搞定一切,更也不是說:你就找幾個優秀一流

台清交最優秀的學生或挖幾個一流公司的頂尖工程師就可以了。

人家人口十幾億,萬中選一,人數都比我們強啊。但就光從這些集頂尖

技術好手於一家公司內就可以了嗎?

這已經不是我這個年紀的老工程師要操心的事了。當然我還是要說的是:

以前我們學學單晶片(8051) 、玩玩 USB 系統產品開發,是一件非常有趣

幸福的工作(*PS注釋)。至於未來還有多少機會?有多少創新技術開發可以留在

由幾人起頭的新創公司,還可以讓你五年、十年用我們以前那套技術開發

流程,讓你還可以弄個部落格、社群媒體粉絲團等,整天拿出來自吹自擂

自High 的噴人家....? 這真的才是考驗與挑戰著下一代工程師們更全面

(從技術與資源整合等方面)思維與執行力吧。

---

分享給各位。

PS:是不是從傳統的單晶片MCU 基礎,提升某些性能或功能,來連結上

最夯的AI 雲端?我個人觀點想應該也是各家傳統MCU 廠要思考也是要趕快

付諸實行的計畫與機會吧。但還是先講求資金與資源的整合吧。


9 則留言:

  1. 1) 有一次主管跟我說, 某個同事跟他 (主管)說, 這些工作我都沒做過, 沒經驗, 有些擔心(做不起來? 搞砸了?),
    主管跟對方說, 做了就會了, 沒什麼好擔心的, 不用想太多,

    2) 之前讀過一段話, 大意是: "不是變得很厲害才開始, 是要開始進行才會變得很厲害",

    以上是曾經遇到的例子來呼應這篇文章

    回覆刪除
    回覆
    1. 非常感謝你的經驗分享。
      科技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學校能教你的都是基本概念與方法。
      有很多時下的技術也都是要不斷的學習與建立經驗的。
      所以我之前才寫了這篇非常經典的文章:

      Skill and Scheme ?!
      https://chamberplus.blogspot.com/2011/03/skill-and-scheme.html
      (這篇文章,也收錄到我兒子的高中畢業班特刊中)

      差別就只是在學習過程中,你還能有多少資源可以支持與協助你?
      這種時代,你就不要老是想說:光靠自己一個人埋頭苦讀就可以。
      我們都是從工作裡,從公司、從同儕、前輩或別人那邊取得一些
      基礎與發展機會的。

      所以才說:有時候,找工作不只要看待遇而已,還要看你能找到
      多少資源可以幫你的。
      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道理都是一樣的:都是要思考資源的應用
      與整合。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態上的開放學習態度。

      再一次感謝你的留言分享。

      刪除
    2. 我們在應用技術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卡位戰上,只能講求
      快速與簡單的投資回收能力而已。"

      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
      產品應用不要做的太複雜, 太強, 包山包海, 變數多,
      斷料/缺貨, 驗證除錯難度增加,
      人員流動, 技術斷層, 種種因素很難收尾, 研發時程長, 狂燒錢,

      刪除
    3. 嗯~你這個個人觀點沒有不對的地方。

      有很多技術出身的工程師或老闆,往往都在產品
      技術開發上力求完美,當然有時也是為了展現
      自己技術高人一等,或是想比別人的東西更具優勢,
      結果是:所開發或從事的產品,就一直停留在
      不斷的迭代的學習研究與技術更新、升級中。
      東西也都沒有真正的收斂到一個可以出貨獲利的階段。
      (沒有業務去跑市場找客戶開規格,每天就只想做技術?)

      就如你所說的:想得太多,做得太複雜、太強,
      又要包山包海... 我們說:這一種技術控腦的工程師們
      沒有錯,但就錯在:你沒有額外的時間、金錢與資源。

      就算你是有錢的老闆,也不可能讓你這麼玩法,
      市場產品不斷的推陳出新,你都要每項都做到
      比別人好,比人家強... 那請問:最終你的技術要
      做到怎樣程度才要出貨獲利啊?

      很多公司、很多產品研究開發計畫,最終為何會
      不了了之?是啊,搞了很多技術亮點,也累積
      很多技術能量,但都是追著外面市場在跑啊。
      所以我才一直強調:就業上班跟創業都是一樣的,
      不是技術研究所啊,開公司就是要出貨收錢獲利啊。

      我們當然知道產品的技術要高人一等,但也得衡量
      停損點啊...每天搞技術貼文,當然很有成就感啊,
      但沒出貨獲利,這算是哪一門的生意經啊?

      刪除
    4. 有的老闆是那種好學生, 乖寶寶類型, 學生時期每科都要考100分, 每學期都拿書卷獎才甘心 (力求完美)
      這種心態放在讀書, 做研究還可以接受

      創業, 開公司, 這得要好好想想, 怎麼拿捏取捨(資源配置),
      也許他們知道, 可是呢, 腦袋就是轉不過來, 即便員工知道也不方便講太多

      刪除
  2. 關於 MCU + Edge AI (STM32), ST作法是將 NPU 與 MCU 整合在同一塊晶片裡
    https://www.st.com/en/microcontrollers-microprocessors/stm32n6-series.html

    AI 開發工具 ( AI software ecosystem for STM32N6 with Neural-ART accelerator)
    https://www.st.com/en/development-tools/stm32n6-ai.html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自己待過 IC 設計公司(包括:MCU 設計公司),
      經驗告訴我:當然只要是技術或控制運算邏輯有很明確的
      方向(方法)或應用市場,對他們這些 IC 設計公司都可以
      輕易的把這些邏輯運算技術給整合到 IC 晶片中的啦。

      所以我才一直強調:真的不要老是拿一些技術出來說嘴,
      也不要老是以為別人是笨蛋...人家腦袋裡想的是:
      基本的市場經濟效益符不符合技術的大量導入?
      之後就可以一次到位的把技術效能與產品性價比給解決。

      我們在應用技術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卡位戰上,只能講求
      快速與簡單的投資回收能力而已。

      你說:現在傳統的八位元 MCU ,還可以提供多少
      應用市場可以讓大家百家齊鳴的?
      傳統單純32bit MCU 還可以撐多久?
      一般噴油點火控制器的 ECU 還有多少市場?
      一般無刷馬達(伺服)控制器,還有多少技術學問可以讓你
      慢慢磨出屬於你的市場?
      你不想?老闆會想,市場客人也會想啊。
      這些都是很基本市場經濟發展的邏輯推理啊。

      刪除
    2. 說明不明確。ST這套是將AI軟硬體工具整合,降低入門門檻。當別家MCU還在手工架AI程式進MCU,ST提供直接整合軟硬體的方案。就像是STM32Cube工具組一樣,軟硬整合,換MCU只是小事。打的不是八位元/32位元這種事,主攻"快速成型"。

      刪除
    3. @Bee 感謝你的補充說明。

      這也正是補充說明我們講的:
      "我們在應用技術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卡位戰上,只能講求
      快速與簡單的投資回收能力而已。"

      我想ST 是用一個它既有的MCU 平台,
      再整合一些AI 軟硬體工具,來讓MCU 可以延伸到 AI 應用領域。

      當然這樣的作法是否可以讓MCU 成為另一個AI 應用平台主流?
      很難講,但這未嘗也是一個試金石。
      反正這類應用會慢慢的擴大市場,你不努力,別的廠商也會
      想辦法進來的。(據我所知像 Raspberry pi 也是一直在強化
      軟硬體的整合平台...)

      如果你是傳統MCU 設計公司老闆或公司產品企劃的話,
      那你是該大步的往前跨世代呢?還是繼續守著人家已經
      走過的成熟紅海市場?
      ... 很掙扎喔~老闆沒那麼好當的啦。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