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老工程師的技術生活(二十九) --- 今年今日的生活感言

今天一大早就收到許多同學、朋友等的祝福,非常感謝各位的祝福。

也祝福大家都能一生身體健康,萬事順心如意...

中午全家就一起去餐廳,也順便慶祝小兒子他前天辛苦的通過口試,因為口試委員

有外籍教授,所以也是全程英文口試,也是該指導教授門下第一位接受口試學生,

感謝教授這兩年來的用心指導與在研究工作的安排。(還接了產學合作案)

今年秋天也將進入外商公司接受國際就業市場競爭的挑戰。

昨天他也趁著口試完畢,剛好2024 台北 Computex 展還在展覽期間。

也開車載著同學們去會場朝聖一下,感受一下新時代、新技術所帶來的衝擊。

今年 Computex  新聞佔據本周各新聞版面的頭條,我只能說:台灣的工程師們

真的很拚😅💪😅💪,不是只要有原廠的晶片或核心技術就可以,還需要

台灣各個領域的系統整合、還有優異的生產製造技術。(良率、生產競爭能力等。)

為台灣新一代的國際產業發展帶來一個新的舞台與發展契機。

尤其是今年可以把世界各頂尖的科技大廠的領導人帶來台灣參與盛會並發表演說。

可以讓新一代的工程師們可以用心體會到這場世界科技盛會與這股熱情。

當然也因為有太多的媒體報導,也帶來許多科技創辦人成功背後的故事:

「離開英特爾我心碎了!」30 年賣命被逼退,11 年後回鍋圓夢:

自走砲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傳奇故事

當然鎂光燈的焦點就非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先生莫屬了。

我說過了:媒體總是錦上添花,永遠不缺創業勵志故事啊:

「沒他就沒 NVIDIA!」一通電話 SEGA 投下救命錢、黃仁勳一再感念,關鍵是他

這種事後諸葛的文章,大家都會寫,而且還可以寫得活靈活現,一副輕鬆寫意似的。

但是如果真的讓你設身處地的換你來思考的話,你又該如何?

決策與定位#001- NVIDIA 瀕臨破產前黃仁勳的決策

---

當我自己創業之後,我就非常明白地體會到說:創業真的不要老是把技術擺在第一位。

因為這樣的模式不是一個可以長長久久的經營模式,以下這個分析影片說得很好:


---

這還是八個月前的整理分析的影片,及至今日,又是另一個層次的提昇。

這影片有幾個重點:

1. 在創業環境裡,你所要面對的不只是你自己的內部技術發展而已,你還將面臨

市場上各種同業與上下游廠商的競爭與挑戰。

2. 黃仁勳在 Nvidia 創業的三人之中,就是扮演著公司策略、產品企劃與市場行銷。

公司發展的重點就是隨時要以這三個策略方向為主,而技術就是一個手段而已。

(我相信:其實黃仁勳對於技術細節部分應該略知皮毛而已,他在辦公室裡應該

已經好幾年不會去碰觸任何技術開發的任何工具或任何方法的啦!也就是說:

他創業後,他的電腦裡應該只有簡報資料、合作合約、財務報告或業務銷售數據

而已吧!應該就不會安裝任何跟技術有關的開發軟體平台或工具了吧!)

3. 創業初期是以接案子或接受委託設計為主,這絕對無可厚非,這也是創業初期

求生存之道,但最終你要想的是:公司發展策略到底是要當市場被動的乙方呢?

還是成為市場主動的甲方?...(只要你接過案子就知道這些名詞的意義了),這是很多

新創公司很容易迷失的重點。很多技術工程師出來創業後,總覺得自己技術了得,

若是領域相關或那怕是沒碰過的?總覺得自己可以自行努力克服技術上的瓶頸。

然後,就天天追著那未知的技術天花板,整天埋頭苦幹?總是希望把技術給做好、

做滿。好像只有這樣子的努力,才能保證公司生存與核心價值似的。談案子總是

一副告訴別人我可以的,只要我再努力一下就可以克服解決的,你們甲方可以有

信心地把案子交給我們的。然後,創業所追求的就只有萬能的技術,一直把自己

定位成:是市場上那個隨時等著別人給案子的乙方、終其一生就是苦命的乙方。

永遠學不會如何捨棄眼前的,重新著重布局如何成為未來市場主動的甲方?

你不要以為台灣這些IT 代工廠也是苦命的等者別人給訂單的乙方,看看這次

Computex 展中,這些工廠在這一波產業供應鏈裡,也算得上主動的甲方啊。

想想人家 tsmc 或廣達等這些公司。也就是另外,這影片中沒有提到的就是

這幾十年來:台灣IT 產業如何協助 Nvidia 完成市場的最後一哩路:

系統整合製造、測試出貨等。沒有台灣這些生產板卡廠,如何將其晶片轉換

成一套完整的"超級資料運算中心"。

這也是台灣這些IT 專業代工廠一直很努力地也想把自己換成市場主動的甲方啊。

只要是創業或公司的老闆,理論上都會努力地去達成這樣子的理想與目標的啦。

----

不是會晶片設計就很厲害,如何生產製造(tsmc)?又將晶片放在一塊PCB 電路板上

如何供電?散熱?這些周邊設計驗證測試,到最後完整地交出一台真正的超級電腦?

台灣的這些IT 代工廠商,真的有其令人刮目相看的之處,要不然這些科技大廠的

老闆們也不用這麼辛苦地跑來台灣湊熱鬧啊。

所以當老闆的,不是只會公司策略規劃、產品企劃與設計開發與市場行銷而已。

你還要真的出去整合產業上下游的支持與合作。這也就是我所說的資源整合。

(要不然,你以為老黃這麼辛苦與拼命地拉著這些科技界大老們賣命演出幹嘛?)

如何整合出這些資源來打群架,有了這些上下游整合的資源與廠商:

那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產業生態鏈。這才能創造出所謂的"護國山脈"啊!

-----

今年很高興地在這個日子裡,剛好適逢這場國際盛事在台灣舉行時期,

當然以我這個年紀來說:未來能再參與類似的工作,也真的不多了。

也當然是走過許許多多的產業發展與工作經驗的累積,才能深刻的體會到

這箇中許多道理與思維方式。這也是用工程師一生的歲月所辛苦堆積出來的。

而我的下一代剛好將步入社會去接受這樣潮流盛事的挑戰。他們也將慢慢的

接受這樣產業發展的洗禮,這也真的代表著一個世代交替生生不息的傳承工作。

我相信當他們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與歲月智慧的堆積,未來也會有類似的感觸的。

往後我所能做的,所能寫的技術文章內容,相較於這些世界潮流趨勢來說:

也真的有一點跟不上時代了,但我還是會繼續的努力地去做我該做的事。

至於如何還有沒有機會可以經由年輕一代的努力,讓我輕易的接觸使用一下所謂

 AI 強大運算的科技感,也算可以開開眼界了吧。

再回頭想想、看看Computex 會場的新聞影片或照片裡,那一台又一台新一代的

所謂的 AI PC 電腦裡,那一顆又連著一顆 AI 核心運算主機板,真的很難想像

以後我們的桌上型或家裡的電腦慢慢地跟我以前學校畢業時,那個印象中的

傳統個人桌上型電腦,真的會差很多了啊。

這個大概就是我在今年這個特別的日子,有著更特別的感想吧。

加油吧~年輕人們,這將是你們未來的時代了啊。加油!也祝福你們。

16 則留言:

  1. 也不是說創業後沒有技術資料,只是重點不同了。他最早提出GPU這個詞進入商業,為了完成它,要先給顯示核一個指令集的概念,也就是可從軟體改變計算行為,這對硬體來說是多餘的,對手不做可以增加計算單元增加效能。為了這個指令解碼核心可以做其他應用,才又想到做出物理引擎。當年A卡根本不做效能完全超過N卡,直到物理引擎由顯示卡來做後情況才開始轉過來。但物理引擎的軟體太難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又找了專家開發以C語言為主的GPU用電腦語言=CUDA。CUDA出現後商用GPU計算才開始,從此A卡被壓著打,但一般人根本不知道CUDA可以做什,A卡就主打Game的效能特高,大約有五,六年時間A卡和N卡大跳水核心效能狂加N卡也很吃力跟上。直到CUDA應用在高效計算成熟(新一代超級電腦),A卡完全上不了,才開始整理拉開來。
    這些也都是要有技術評估,以及市場願景。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從你所描述的這些事來說:的確,人家也是從技術核心與市場趨勢
      來佈局公司發展。有些東西可能當下不一定是對的,或有所把握。
      (就像文中影片提到 CUDA 提出時,也是被華爾街分析師打槍!)
      但他們還是撐過了。也證明走對了--- 這當然也要感謝當時那個
      加拿大的學術單位的嘗試與努力。
      這也是證明了一件事:很多東西真的不需要自己很努力的從頭到尾
      都得自己親力親為,只要是好的理論基礎,布局對的市場趨勢,
      結合外在的環境與資源,自然就可以水到渠成:
      工程師真的不要過於堅持凡事都得要自己扛下與辛辛苦苦地
      像苦行僧的埋頭苦幹啊。
      懂得技術的核心評估,然後去布局市場願景,去創造一個
      技術與市場共榮的條件,自然就會造就成功的機會。

      刪除
  2. 另一個算是失策案例:iOS的A公司。自從技術出身的領導人離世,現任是非技術職出身。我就覺得A公司遲早會跟不上,直到一件事出現,我說完了,變成成關鍵,那就是雲端空間。手機都會附加個人雲端空間,同時它也是收集手機資料的第一站。iOS是租用Google的,現在是租用MS的。問題在於AI遲早要出現,它的前身是大數據,手機是目前大數據很重要的來源,租用G公司,G公司的AI就很不錯用。改用MS公司的,沒多久MS公司的AI也變好了。現在A公司只好找OpenAI,我只能說後面強的是openAI,不會是你A公司。只能說A公司的願景不在技術,遲早脫節。

    回覆刪除
    回覆
    1. 為何大數據第一手很重要?因為資料量大到很難移動,都是寫遠端程式去資料儲存地去學。不像一般程式使用的是近端資料(RAM或是HDD內)

      刪除
    2. A公司會去G公司要統計資料,但A公司不需要GPU。但儲存地的G(或MS)公司要建造自己的GPU程式。所以A公司不會進步,進步的是G(或MS)公司。

      刪除
    3. 是可以理解A公司CEO不建造儲存中心,因為他看不到建造儲存中心有什麼好處,不如用租的。主因就是他無法理解AI雖是軟體開發,但需要大數據計算用的硬體。不光只是儲存媒體,儲存中心是要同時建造高速計算中心,不然AI是做不出來的。

      刪除
    4. 前兩天 A 公司的技術發表大會,果然被唱衰不少。
      這也沒辦法,公司領導人不是技術出身,如果又不懂得
      善用公司資源與授權專業人員的想法。自然就會有這種結果。

      歷史上也不乏有這類的領導者,包括國家領導人。
      以前張居正變法,創立新的稅收制度,以當時世界環境與趨勢
      也是對的,但老闆不懂,只要稍有聽到反彈的聲音,又沒辦法
      判斷與驗證,提出變法的人自然就會很容易被釘在牆上的。

      最後也只能選擇一個最保守,自覺得穩定的東西來做...
      結果是方法沒變,但局勢與環境趨勢條件會變,這樣的子結果:
      當然免不了會被慢慢地洗出歷史地位的。

      就是公司是技術出身,但也不懂市場趨勢或環境變化,
      最後結果可能也會是一樣的。安穩又安於現狀的人或是,
      完全不懂得如何去調整或破釜沉舟的大徹大悟的改變。
      道理也都是一樣的。
      (也有可能是沒有相關資源,也不願去挖腳或佈局資源條件
      也就靜靜地等著市場來修理你而已吧!)

      刪除
  3. 回到手機最早的廠商名言:科技始總來自人性。
    iPhone的理念是,通信設備要如何符合人性,這個理念開創手機新時代。
    現在的AI,它主動符合人性的需求,它直接猜你在想什麼,於是新的革命又來到。
    最早的手機是如何丟掉市場? 因為它的科技不再主動
    再來的手機又是如何掉? 因為它沒有先看到
    從被動符合人性,到主動符合人性,到先猜使用者人性。這就是手機的代別不同。

    回覆刪除
  4. 還有一家失策公司,專做CPU的i公司。我也一直在想,它是因為沒有做ARM開始就失策,還是沒有做手機?還是其他?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像不是,它的問題是一直沒有抓到科技的方向。每一次都歪,然後前幾次的CEO都很快修正,後幾任的反應都很慢,慢到後來跟本追不上。

      刪除
    2. 這也是兩難的抉擇。
      i 公司在桌機X86 取得這麼大的市占率。
      這門生意簡直就是躺著賺的被動收入啊。
      若要在公司裡進行ARM 架構的發展,肯定也會在公司內,
      引起不少騷動與阻力。人總是安於現狀的~

      有時候不要以為當老闆的,就可以隨時說了算,你還是得好好的
      安撫內部的工程師們的情緒,反正這麼大的公司老闆你自己也
      不可能跳下來搞工程啊。這些大公司的CEO 不也是領董事會給的
      薪資報酬,大不了~撈了一筆,再換別家公司繼續當啊。
      就算不幹了~這些董事會給的報酬也是夠你吃一輩子的啦。

      所以市場江山備有新公司崛起,也不是沒有它的道理的啦。
      無非就是產品與技術聚焦,外加上有效的資源利用,
      說得簡單,做起來也不容易啊。

      刪除
    3. 真的是兩難嗎?這若是答案就有很多人止步不前。我又想了一下,當年Nokia不也是面臨一樣的問題。當年觸控屏幕出現開始改變手機的使用方式。iPhone的出現已經開始時代轉換,Nokia要嗎用安卓做為作業系統,要不就繼續用自家研發的作業系統再改,還在那裏不知選那條路時。突然出現的微軟願意給錢全部包辧軟體,要注意是"給錢",不是付給微軟。然後敗在那?明明和微軟的產品也做好了,二家公司都不小,就是沒市場。真正的敗點:沒有好的下載中心,就是google play這樣的介面。真正的敗因不是操作方式,而是軟體的使用方式變了。當然在那個時代就算是game多以買實體後安裝,所謂的網路安裝還都在實驗中。這個沒改到,結果是怎樣大家都知道了。但Apple做到也看到市場,明明同時代,為何有人可以看到,有人確不行?

      刪除
    4. 是啊。所以 Steve Jobs 是神啊。
      當他第一次離開Apple 時,他也不是閒著沒事幹啊。
      我相信他也看到他原來在產品開發上,缺乏一套可靠又精簡
      的作業系統,所以他才投資成立NeXT...(他也不想受肘於人啊)
      或許微軟的作業系統真的不適合小型移動裝置。
      他們的WinCE 也沒有很成功啊。或許他們當初會找上Nokia ,
      就是想找個硬體平台來發展新一代移動裝置的作業系統。
      倒貼也沒關係....這樣子的策略也沒錯,就像後來他們自己也
      沒辦法進入AI 領域,所以才入股 OpenAI 。
      ---
      所以我才說:
      在技術上沒有所有的東西都是你可以說做就會有的東西。
      哪怕你已經是財大勢大的巨獸大公司啊。

      就是要趁市場趨勢還沒起來,你看到了,你也可以從小做起。
      所以當初 Steve Jobs 看到了,也做到了。
      而 NeXT 後來專注在 OPENSTEP 這款作業系統。
      很可惜,英年早逝,我相信:如果他能多活幾年的話。
      蘋果公司的軟體發展應該有更好的機會,也很難說會不會布局
      網路資料庫等相關AI 基礎數據...
      或許,就因為如此才能讓其他公司有機會大鳴大放啊。
      這個就是人生啊。

      刪除
    5. https://simson.net/ref/NeXT/aboutnext.htm

      NeXT 的 NeXTSTEP 後來成為 Mac OS X 作業系統的核心。
      或許可以說:沒有離開Apple ,可能就沒有 Mac OS X 了吧。
      諷刺吧。

      刪除
    6. 關於 APP 軟體下載安裝這件事。
      以當初軟體公司或許還真的不知道這個商業模式吧。
      現在我們的手機隨時可以下載安裝APP ,是覺得理所當然。
      但當初軟體公司可能認為軟體下載APP 是一種收費的商業模式。
      是因為 Apple 手機是有賣手機硬體了,他然然可以反過來綁架
      APP 軟體啊。
      要不然你叫台灣這些軟體公司,如果沒有硬體平台,你叫他們
      怎麼是在市場上銷售販售?如果要不是我的數位CDI 是有綁 APP
      軟體的,要不然,我還真的不想搞軟體啊。道理是一樣的啦。

      刪除
  5. 這些故事都在在地告訴我們:公司領導人不能關起門來光搞技術,
    有人覺得當初 ChatGPT 怎麼這市儈的就急著在市場上進行商業活動,
    但你沒有相關的業務活動與市場洗禮:你怎麼懂得調整技術發展方向?
    沒有經歷市場與客戶的嚴格考驗,那些你自己關起門來,閉門造車的
    技術,只有做得自己很爽而已。

    沒有人會理你,公司發展在市場上也不會聚焦鎂光燈的啦。
    終究都會人走茶涼...沒有供應商、沒有協力廠商或任何新的資源會
    主動上門的啦。這樣的技術發展概念對工程師人生有何意義呢?
    這才是我們每一個工程師該切身認真思考的問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