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我在看到這一則報導時,我本來就想動比寫一寫感想,
最近蘋果與三星的官司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不少話題...
對於專利這檔子的事,我個人也有許多感觸。如果您是認識我的人或朋友,
您可以在Google 裡輸入我的名字...應該就可以找到一些跟專利有關的東西。
那您會想問我說:這些專利對於我的感覺如何?!答案是:So..So ...
以前我在法人研究機構中時,我也曾經幫忙審核過專利內容...
更好笑的是:前兩天我又看到另一組園區IC 設計工程師想自己出來創業的BP 。
(創業企畫書,Business Plan)...裡面也洋洋灑灑的列了一大堆專利。
我跟朋友一起稍微看了一下這一份BP 之後的觀點,覺得基本上您說:您說種稻子,
生產玉米...有沒有市場?!Of course 當然有啊,因為人類畢竟還是得吃飯啊。
所以您說:您拿著別人既有市場的產品分析時,您問我說:有沒有市場?!
結果:您只是想辦法Cost Down 而已。而您所列的專利只是在一些小細節玩花樣。
甚至講難聽一點:有許多專利只是充數想討好投資者的青睞。
我跟朋友說啊:現在啊...既然您的產品設計觀點還是依循既有產品、市場在玩,
除非您的產品在市場優勢是真的可以威脅到另一家龍頭公司的市場地位,人家才會在
專利跟您玩....否則啊,人家才懶得理您啦。您想一想:當Nokia 在手機市場節節敗退
之後,人家Apple 會把專利訴訟投注在Nokia 身上嗎?!...同理,當hTC 慢慢在市場
敗退之後,人家也懶得會理您了。所以啦,專利這檔子的事還是得在市場的市佔率裡
見真章的啦!
----
當然有許多台灣公司在申請專利時,還有一個觀點:就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別人
或別的公司找您麻煩。...有了專利就代表這個東西是有一定的歸屬權的。
至於這個歸屬權能不能創造營收或是否能夠像人家公司這樣子具有一定的"殺傷力"
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這個就是我們在一些小公司啊,或是一些新創公司為了凸顯
自己在產品創新上有獨到的見解,就會鼓勵工程師們多產出專利。至於有沒有好好的
佈局這個"專利網"?!似乎搞了幾番之後...就沒力了。
---
一般公司還是希望鼓勵工程師們申請專利,有時甚至也不侷限公司產品或營業範圍內的
東西。純粹也是為了衝高公司所擁有的專利數目。坦白講,我也領過公司的專利獎金。
當然不是您在Google 找到的那一家公司...是在另一家公司。當然那個專利還真的跟公司
產品沒啥連結關係。當初在公司鼓勵政策下,一大堆部門與工程師們絞盡腦汁擠出來的。
結果:送件一大堆,出乎意料的是:只有我拿到專利書。...後來公司經幾次組織改組之後,
有一天一位公司高層PM(Product Plan Manager),在重新審視公司資產時,看到這一篇
專利時,還跑來問我說:您這個專利是什麼?!有產品市場機會嗎?!我就很直接跟他說:
您還是把這件事給忘了吧!您們還是把本業給做好吧!.........
(當然啊,申請專利與維護專利也是要花錢的...我們也寧願體恤一下公司的資金現況,
萬一申請了一大堆專利,又騙不到什麼創投基金時,那豈不是:偷雞不著,蝕把米嗎?!
另一點是:在申請技術專利時,也難免會給別人在技術開發上來點靈感,結果自己申請
的專利沒啥鳥用,別人稍微轉個彎避開您的專利後,再搞一個比您強的專利,
那不就糗大了?!.... 真的有這一檔子的事...有興趣的話,可以私底下問我我再跟您說,
包您聽了鐵定會噴飯!!...自己的專利沒產品在賣,別人的卻賣得嚇嚇叫啊!
多嘔啊!.........)
----
所以新聞中所提到的"...但在轉換為實際授權收入上,卻似乎有那麼一點「中看不中用」。 "
還真的有點那一種感覺啊。
當下回您到一家新公司時,尤其是新創公司時,老闆有時會為了展現他重視研發創新,
而且他也願意凸顯他的高瞻遠矚...他們都會振臂高揮,希望大家多多花個時間想想專利,
但是等過了一陣子,您還是可能為了程式寫不完或是IC Bug 解不完...市場客人把您搞得
不成人形時...專利這檔子的事,又似乎會變成牆壁上所需要的那幾張裝飾用的壁紙吧。
---------------------------
台灣的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努力邁向三%目標,但投入資源進行研發、獲得專利,並不能保證後續就有滾滾而來的授權金收入,或是不用再看其他國家業者臉色。據央行統計,近年台灣的專利權與商標等收入雖然稍有增加,但同時付出購買國外授權的金額增加更多,技術貿易赤字持續破紀錄。
根據世界銀行二○一二年全球知識經濟指數((KEI)評比報告,台灣在創新項目排名全球第九,尤其在每百萬人平均獲美國核准專利數這個項目,名列全球第一,而台灣的知識經濟競爭力,也排名亞洲第一。
另外,央行比較各國研發經費占GDP比率,以二○○八年為例,台灣是二.七八%,雖然低於南韓的三.三六%,但高於新加坡的二.六八%,與美國的二.七九%相近。到二○一○年,台灣研發經費占GDP比率已成長到二.九%,略低於二○○九年的二.九四%。
從上述評比來看,台灣在專利數方面好像有傲人資產,而投資研發經費占GDP比率也不太差,但在轉換為實際授權收入上,卻似乎有那麼一點「中看不中用」。
台灣至今對外仍存在龐大的技術貿易赤字,根據央行的資料,台灣關於專利權、商標等使用費收入,去年是八.三八億美元,已是近年頗耀眼的成績。不過,相關支出更為驚人,在二○○六年突破二十三億美元後,持續增加,去年的金額高達五七.八八億美元。一來一回,等於去年台灣的技術貿易赤字,達到空前的近五十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近一五○○億元。
台灣的研發經費,除了七成左右是由企業投入資源,政府一年約有九百億元科技發展預算。以經濟部為例,今年所轄二百九十億元科技發展預算中,一八五億元用在科技專案計畫上,而其中超過七成是撥給研究機構,分配給產業和學界僅約五十億元。
經濟部技術處解釋說,工研院、資策會和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等機構,每年申請專利約二千件,平均取得一千五百件。只是,國內取得專利主要以「能馬上與市場貼近的應用端專利」為主,也就是立刻能生產製造、與業界趨勢配合,至於基礎、原創專利就只能付費給國外業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