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教育競爭力--- 兩岸大車拼

"不經一番寒骨徹,哪得梅花撲鼻香"...
我當然是那一種遭受大學聯招的壓力成長的。但我懂得如何力爭上游。
雖然現在生活環境跟以前比起來好多了,對求學態度我當然我希望我的小孩也能
同樣的體會。畢竟出了社會工作也會承受壓力的...至少小孩在求學過程中,
他們還是在一定的呵護下承受壓力的~我寧願他能夠在這一種條件下,承受競爭壓力。
這才是真正給他一根釣竿,而不是給他魚的!
-----



我那天看到的是從 9:33 看起的...然後只是看完大陸篇!

----


----
【教育競爭力兩岸大車拚】一試定終生!台生登陸 感受高壓
記者:蔡祐吉     攝影:潘郁文    報導
大陸學生進台灣,帶來的是他們認真積極的求學態度;相對地,這些年也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學生,到大陸接受各級教育,他們又學到些什麼?觀察到什麼?「教育競爭力,兩岸大車拚」緊接著要帶您,從在大陸求學的台灣學生角度,對照兩岸的學習氣氛。
北京大學畢業生:「我覺得北大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北京大學畢業生:「從小北大就是我的夢想,和全國最優秀的學生在一起,向他們學習向老師學習。」
TVBS資深記者蔡祐吉:「人文薈萃,歷史悠久的北京大學,是中國大陸的最高學府,每年900多萬高考考生當中,只有區區數千個人,進得了這道窄門,就算你不想進入北京大學,想要進入大陸的一流學府,你還是得打敗周圍至少70%以上的同學,才有機會。」
北京大學台灣學生陶欣亞:「大陸同學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去比台灣學生做更多的犧牲。」
他是陶欣亞,北京大學4年制本科生裡頭極少數的台灣學生之一,2年前北大第一次開放用台灣的大學指考成績申請入學,松山高中畢業的陶欣亞,順利申請上化學系,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才剛進北大,就差一點念不下去。
陶欣亞:「在讀化學系的時候,發現其實這邊很多同學,他們一開始的基礎,都比我們深很多,像在數學方面,或是在化學、物理方面,他們比如說很多化學系的同學,他們一開始都已經學到大二、大三,有機化學、無機化學,都已經學完了,他們的基礎是這樣子的。」
她是彭心怡,北京清華大學化工系的博士班交換學生,來自台灣清華大學的她,進入大陸校園,最明顯的感受,是兩岸學生性格態度大不同。
北京清華大學博士交換生彭心怡:「我覺得台灣學生感覺讀書讀得比較開心,那其實台灣實驗室,可能中午大家就要吃什麼東西啊,可能就會相約騎個機車去哪裡玩,那他們這裡,好像就比較沒有那麼地感覺同學跟同學之間,我不知道是不是研究所的關係,就比較沒有那麼地熱絡。」
她是張書菱,比起其他去大陸念大學或研究所的台灣學生,從小在台灣長大的她,國中二年級就因為飛行員父親,轉往四川航空發展,舉家搬到成都,在大陸念了5年中學,親身體驗到強烈競爭的氛圍。
世新大學公廣系學生張書菱:「那邊是你每考完一次試,就整個年級的排名直接出來,就是他會從第一名排到最後一名,所以你可以看到別人的排名,然後呢,你上一個或下一個,就是你只要往下掉了,老師可能就會找你約談一下,說你怎麼這一次低了一點啊,或之類的,因為他們對於名次還有分數是非常在意。」
比起台灣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不斷強調要讓孩子快樂學習,甚至將國民義務教育,從9年延長為12年,希望減輕學子的壓力,海峽對岸中國大陸的教育,完全不是這種論調,高度的競爭壓力,持續壓得年輕學生個個喘不過氣。
西北大學播音主持系學生李嘉棟:「初中開始了以後,我們基本上就沒有什麼週末了,因為初中一年級還好,到了二年級、三年級,因為大陸的話,是初中考高中會有一次中考,高中考大學會有一次高考,2次完了以後,基本上就定下來你未來要怎麼走了,然後老師就會經常跟我們說,你沒有好初中就沒有好高中,你沒有好高中就沒有好大學,沒有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那你就沒有好的人生。」
這些話,對40歲以上的台灣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當年錄取率不到3成的台灣大學聯考,就是這樣一試定終生,但如今台灣的大學錄取率,早已經突破百分百,莘莘學子也不必再背負著一人維繫全家興衰的重責大任,但是在大陸,這還是個普遍的現象。
李嘉棟:「其實在大陸的話,家庭背景一般的,還有家庭背景不太好的人,會比較多一點,所以可能考到好的高中,考到好的大學,對於改變整個家庭的現狀,都是非常非常有幫助的。」
2012年的大陸高考落幕不久,915萬考生,只有30%能進到所謂比較好的大學,龐大的升學壓力,讓學生們必須時時刻刻戰戰兢兢。
李嘉棟:「有補習快瘋了,真的快瘋了,初中可能還好一點,到了高中、高二到高三2年吧,那是徹底地快就精神緊繃,我在高考完的一個禮拜,我每天早上還是沒有鬧鈴,每天早上還是6點半自然醒,然後坐起來,喔、我已經考完了,然後再繼續睡,就精神很緊繃。」
高度的升學壓力,直接壓在第一線大陸學生身上,從台灣到大陸求學的孩子,同步感受,原本錄取北大化學系的陶欣亞,課業實在跟不上幾乎都是各省狀元的同班同學,一年之後決定棄理工轉文科,轉入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學業雖然有些顛簸,但陶欣亞開朗的性格,讓他比其他台灣學生,交到了更多大陸好朋友,陶欣亞觀察,比起台生,大陸名校學生,普遍更清楚自己的目標。
陶欣亞:「不論是將來不想要繼續讀研究所,或是將來直接想要去工作,或是將來想要出國的,他們都很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麼,這跟台灣的同學有點差異,因為我認識一些台大的同學,他們大學可能跟我一樣,都是處於比較迷茫的狀態,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要幹什麼。」
不只目標明確,大陸學生的毅力更是驚人。陶欣亞:「比如說去國外,他們為了去國外,他們可以一個月每天18個小時去讀GRE、讀托福,只為考高分。」
在北京清華大學待了半年的彭心怡,看到的畫面如出一轍。彭心怡:「幾乎每個同學,在大學畢業之前,都已經去實習過,非常多的公司或是機關,他們暑假幾乎都用在實習,或者出國交流之類的,那台灣學生可能就暑假出去玩啊,然後還是說大部分暑假,還是玩樂比較多吧,我想。」
在這種高壓環境念了5年書的張書菱,去年高中畢業後,選擇回台灣念大學,歷經兩岸不同教育制度洗禮,張書菱格外明白什麼叫差異。
張書菱:「因為2邊其實教的東西差很多,就是像我們去接的時候,歷史、地理啊,就算是蠻大的障礙的,像國文他們那邊是一個學期一本課本,可能就有30篇課文,然後其中半數以上都是文言文,在台灣比較不會,台灣都是就是中文、白話文。」
不過張書菱認為,大陸那邊注重整體,避免零碎的教學方式,也讓他耳目一新。張書菱:「像我當初在台灣讀國一的時候,他們教一篇詩,還在那邊分析什麼平仄平平仄什麼,但是在大陸那邊,比較不會這樣,他們就是瞭解詩意,然後把它背下來,反而是一個重複練習,我覺得台灣有時候就是對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太過於追求了。」
當然,在這群同時接觸過兩岸不同教育環境的台灣學生眼中,台灣的教育,也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張書菱:「我覺得台灣比較注重,就是學生各自的多元發展,就是像社團之類,但大陸那邊比較不會。」
陶欣亞:「那我們台灣的思考是比較多元的,絕對是比這邊多元得多,那我們在文化上、在社會上、政治上,其實侷限都沒有這邊來得多,我們的學生會思考得比這邊廣。」
相對於大陸學校目標單一,就是要把孩子送進好大學,爭取到好工作,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台灣的教育環境,這幾年慢慢在脫離考試領導教學的窠臼,給學生比較多的空間,台灣學生能不能把握這樣的空間與機會,發展出更多元的能力,將是下一波兩岸人才競爭,誰能勝出的重要關鍵。

6 則留言:

  1. 蠻明顯的,沒人想對和中國有關的人事物有所回應,因為無感 ... XDDD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這跟中國也沒啥關係啦...
      難道這也只有中國人會這樣子嗎?!人家東南亞國家不會嗎?!
      人家印度不會嗎?!這本來就是一種全球競爭態勢啊。
      以前我們台灣嚴苛與紮實的基礎教育實力,可以讓我們許多留學生
      可以留在國外有很好的發展與競爭力,所以我們可以常常聽到人家什麼
      NASA (美國太空總署)有什麼台灣優秀的留學生...難道這些留學生
      是到國外才開始接觸外國教育嗎?!人家也是一樣從我們的中小學,高中
      甚至受完台灣大學教育才出去的啊...
      再過一兩年,大家可以看看,看還會有多少台灣留學生可以在國外發光
      發熱的?!...所以,我們偉大的教育部官員就不要老是拿國外的教育制度來
      胡搞瞎搞的...其實以前我們的教育制度已經幫我們在國際上掙了不少榮耀了啦!

      刪除
  2. 12年國教只會讓學生壓力更大,因為連小考都要算分。

    回覆刪除
    回覆
    1. 12 年國教的成敗,我想不用幾年大家就可以看到了。
      因為我真的也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至少我的小孩沒有這個問題,講難聽一點:也不關我的事了!

      刪除
  3. 學生的數理能力, 某種程度上反應了一國的國力.
    大陸可以造飛機,飛彈,搞人造衛星,還準備上月球,
    不是唬爛出來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當然同意...
      如果教育部想藉由降低一般學生的學習壓力,
      反而壓抑某些數理能力資優的發展...其實也未必是國家之福。
      因為一兩個研究突出的工程師或學者是可以
      造福更多人,更能為國家社會創造更多機會...
      ...
      如果只是大家都是快樂學習,最後我們社會只會成為一大堆
      只會耍嘴砲,要真的找到能夠坐下來造飛機、飛彈,搞人造衛星...的人。
      還真的可能會找不到!
      ..
      別的不說:以現在園區這一種搞啥就隨隨便便搞爛的產業發展...
      您說真的可以找到幾個亮點啊...最後大家還不賣肝上班,
      結果還在"噹" 為什麼不股票分紅?...
      那又為什麼國家銀行都界那麼多錢給您的老闆,減稅減到這樣子了...
      您為什麼還把這個產業搞成這負德行?!
      把自己搞死也就算了,那我們又為我們下一代留下什麼?
      一大堆廢墟的科學園區?!...真的搞不懂?!

      刪除